« 上一篇下一篇 »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姓名:李华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任净
20071201
我国衣村贫困曲原因及辞策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推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黝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庸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调十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笏专匿期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投傈程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枫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倍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崩影印、缩印或扫摧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
授权捧。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缢残
I
指导教厢签名:
日划: 巷
我国农村贫囤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研究生:李华香
指导教师:任净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中文摘要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
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文章通过对贫困理论的研究及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的贫困比较,指出了我国农村贫困的形成原因,探索农村反贫困的有效途径。
本文首先阐述了贫困的涵义及贫困的基础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就目前
而言我国农村贫困已经从绝对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演变成为绝对贫困和一般、相对贫困
并存;通过对贫困基础理论的介绍,为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胚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困的比较,有助丁根据我国国情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
防止盲目照搬照抄。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这是寻求贫困对
策的出发点。从中可以看出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不利因素,迫切要求我们运用贫困理论、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
产生原因,找出解决贫困的思路对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贫凼问题
的对策建议,认为应该从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减
轻农民负担、增加资金投入及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贫困理论农村贫困
引言
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贫困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不但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同步增长的贫困人口.而且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凸显
的贫凼问题。对r’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贫困土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所以如何解决农村贫
困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对丁I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是落后
于实践的,因此确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
产生的原因.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措施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一、贫困理论综述
(一)贫困的涵义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成为各种社会形态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对于贫困这
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也就是说,对于
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
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做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做出抽象判断井给出准
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
l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
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丁|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
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它随时间和空间
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尽管如此.根据对贫困现象的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
我们可以把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一般贫困、相对贫困以及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进而
对其涵义进行把握和理解。
1.绝对贫困、一般贫困和相对贫困
(1)绝对贫困的涵义。
绝对贫困义称生存贫困、极端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
人或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它是从人类的基本需要方面界定的,表现为连
起码的维持生存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的状况。在该生活状况F,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
问题,不但衣食住极度的缺乏,而且有危及生命之虞。生活在这种状况的人大都被认定
为急需救助的“贫穷者”,一般会称这些人为“赤贫”。
(2)一般贫困的涵义。
一般贫困义称基本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物质条件已能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但在
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生活不稳定。在该状况下一般不会有饥饿的
问题出现,不会危及生命。
(3)相对贫困的涵义。
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是指当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少到一定程
度时所表现出的贫困状况,它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判断贫困的。
相对贫困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
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指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
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处于生活底层的那一人群组的生活状况。
2.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1)狭义贫困的涵义。狭义贫困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活与生产的
最低需要。处于这种贫困状况中的人所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希望得到的是与社会
其他成员相等的收入、食品、燃料、衣着、住房及生存环境,他们注重这些东两在量上
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首先满足的是物质生活,只有物质生活水平达
到一定程度后,才形成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因此狭义贫困对不发达国家具有更
直接的实际意义。在这些国家贫困概念更多的是指狭义贫困。
(2)广义贫困的涵义。广。义贫困除了包括经济意义上的狭义贫困之外,还包括社
会方面、环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社会人”
所应该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不仅处于分配的最低层,而且在一个社会中
所处的地位低下,无权无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面临着来自社会上有权势的群体
压力,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尊重;不仅在经济收入方面被“社会剥夺”,而且在就业、教
育、发展机会、健康、声誉、精神、自由等个人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权利也被“社会剥夺”。
广义贫困在经济发达国家表现更为典型。
从本质意义上讲,贫困是~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于富裕或不贫困而言,即贫困
实际上是用不贫困来衡量的,只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贫困时,才存在贫困问题。因此在18
2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世纪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普遍贫困,这时贫困现象并不引
人注目。贫困问题开始被社会重视,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是I:业革命之后的事。
对于我国而言,由丁,历史的、制度的及政治的原因,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一度成为理论
研究的“贫困”,因此有必要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贫困的理论,推动我们对贫困理论的研
究。下面就介绍一下国外一些有关贫困的基础理论。
(二)贫困的基础理论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贫困理论
(1)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
如果从理论渊源上讲,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是从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鼻
祖马尔萨斯开始的。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不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
贫民自身是贫困的根源。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论》中提出人口增加是导致贫困和
罪恶的根源。他认为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而人类自身的繁殖在生物学所能承受的
极限朱达到之前通常是不会停止的,从故期看食物供应的增长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即食
物供应是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则是以爆炸性的几何级数增跃的.因此贫困是不可避免
的。虽然马尔萨斯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分析劳动阶级贫困原因的,但他在理论上最早提
出了贫困问题。
(2)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马克思是最早从制度层次上揭示贫困根源的。他认为失业和贫困完全是资本主义制
度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的后果必然是: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的积累;
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就是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个没有剥削的公有财产制度的社会。然而,前苏联、
东欧一些国家和中国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尽管铲除了剥削和贫困的基本制度基础,但并没有消除贫困问题。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主
要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贫困进行研究,重点在于用贫凼现象去论证、阐明其政治主张,
而并没有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从生产力的层面上提出解决贫凼问题的现实有效的措施。根
据当今社会经济现实.各个国家都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F发展经济,所以贫凼理论更应
该从生产力的角度对贫困进行研究。但不可否认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贫困理论对我们今天
研究贫困理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马克思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导我们进
行贫困研究的重要参照。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的贫困理论
(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美国哥伦比亚人学教授拉格纳·纳克斯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中,系统的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探讨了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凼的途径,提出了著
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国
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
系列”,而在这个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其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缺
乏,资本形成不足。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发展中国家人均实际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
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
产率低又造成新一轮低收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
3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厦对策研究
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发
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造成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
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力低又导致新一轮的低收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
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
入”这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必然使发展中国家长期
处于经济停滞和贫穷的困境之中。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打破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
的增加储蓄,扩人投资,促进资本形成。
(2)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于1956年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生命理
论》一文,在该文中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为人均收入处丁.维持或接近丁维持生
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他认为.当人均国【t收入水平长期
处于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水平上时,生活贫困必然会造成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人口增长;
而当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快于人口增长水平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使死亡率降低而出生
率上升,从而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必然提高,造成人口加速增长,这样使得人均收入退
回到原有的水平,这样就导致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出现。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
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都将由人口增长所抵消,这种均衡是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必
须进行人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低水平均衡
陷阱”。“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分析了资本稀缺、人口增长过快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的障碍.强调资本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研究发展中国
家的贫困问题,寻找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1957年,世界著名贫困问题专家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以此解
释不发达国家冈收入低下而导致的越来越贫穷的困境。“循环积累田果关系”理论用制
度的,动态的、演进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贫凼问题。缪尔达尔认
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呈
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势态: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起始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
因素发生相应变化,产生“第二级变化”,强化原先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过程沿原来因
素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积累性的循
环”。在欠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
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
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
又引起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又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经济贫困,
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积累性循环困境之中。缪尔达尔晟后得山的结论
是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低收入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经济、
政治和制度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
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为此,他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十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
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可以促进资本形
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人幅度提高.从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他指
出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低收入的循环积累因素运动”。因为收入提高后,人民群
众的生活水平、营养、卫生条件、健康、教育等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人口和劳动力素
4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质提高,进而引起劳动生产率和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提高.最终导致产出水平和人均收入
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义会对下一期收入产生更人的积累性效应,从
而形成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缪尔达尔贫困理论的最人特色在丁强调通过制度
上的一系列改革来提高资本形成和收入增长,同时他还主张采取“地区不平衡发展”战
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形成“扩散效应”来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4)舒尔茨的贫困理论
舒尔茨分析二战期间工厂和设备遭到严重摧毁的国家在战后迅速得到恢复中得到
启示,指出:这些国家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经济的高速繁荣,就在丁这些国家
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准,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冈此.他认为在生产日
益现代化的条件F,支撑高生产率的乃是人力资本,处丁.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的
作用无疑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舒尔茨用这一思想来考察穷国经济的时候.便得出与传
统经济理论迥然不同的结论,即贫穷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丁:物质资本
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过分轻视。舒尔茨针对发展中国
家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现状,指出技术停滞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而改造传统
农业必须引进新的生产要素,这些新的生产要素本身就包含技术变化,比如高产品种、
化学肥料等。但新的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供给,对于弱小的农民来说是不可能的,需要政
府和一些非营利性的企业研究出适合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机
构普及到农民中间。除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外,舒尔茨还主张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即对农民进行教育、在职培训及提高健康水平。舒尔茨的贫困理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摆脱贫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5)阿玛蒂弧·森的贫困理论
森的贫困理论主要体现在《贫困与饥荒》和‘以自由看待发展》两书中。和西方学
者的贫困理论相比.森的理论的独特魅力在于突破了传统流行的将贫困等同丁.低收入的
狭隘界限,提出用能力和收入来衡量贫困的新思维,拓宽了对贫困理解的视野。森认为:
第一,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不仅仅是低收入;第二收入是获得能力
的重要手段,能力的提高会使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第三,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
仅能直接的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第四,
提出f}3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和人们能够得到的tl由来理解贫困和剥夺。森贫困理论的落
脚点在于: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
(三)衡量贫困的国际标准
1990年,世界银行为了分析比较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和反贫困的进展。提出了一
个关于收入贫困的国际标准。这个国际贫困标准由卜』线标准和上线标准以及区间范围组
成。F线标准是年人均收入275美元,即人均日生活费用0.75美元;上线标准是年人均
收入370美元,即人均日生活费用1美元(均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世界银
行认为,年人均收入低于370美元的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275
美元的人口为赤贫人口。世界银行提出的这一国际贫困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到2001年,
全球仍有12亿贫困人口.他们每日生活费不足I美元。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比较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对贫团的涵义及国外的一些贫困理论有了大体的了解,但
是不同国家由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贫困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状态、程度和
特性也就有很人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困角度看,最为突出和
深刻.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差异是一种本质的差异。我国作为世界上最人的发展中国家,
在分析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之前有必要比较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斟的差异.这样
有助于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盲目照搬照抄。
(一)在贫困总量规模上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一种大众贫困,贫困人口的数量及比重比发达国家多得多、高
得多。目前发展中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卜|的人口(绝对贫困人口)达10余亿,其中赤贫
人口在6亿以上,贫困人口占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3。1978年中国贫困人口
占总人口的1/3左右,经中国政府十几年卓有成效的反贫困行动,贫困人口人人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5年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2365万,但贫困人口仍占全
国总人口的3%左右.并且2365万这个绝对量有着特别沉重的含义。而在发达国家.贫
困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要少得多。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的话形象地勾画出了这种贫困量的规
模的不同,“现代美国和印度或西西里岛的贫困晟显著的区别是:在美国,穷人是极少数,
不容易被富裕的人多数注意到。而在印度,你不必努力去寻找穷人,他们一向到处都是”。
这种贫困量上的差别,直接反映和影响到对贫困人口特征划分标准的选取。发达国家由
于贫困人口数量不多.分布分散,不是一个可以明显区别的社会群体,贫困人口散落在
富有生活的夹缝和边缘角落,因此,它们注意的是不同社会群体的外在指标,以便将容
易被忽视的贫困人口从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规模很人.不存在贫
困人口找不到、划不出、被忽视的问题.于是统计特征性指标的目的就是以原因性分析
为主,即发达国家对贫困人口特征划分的指标旨在说明贫困人口在哪里,发展中国家的
指标则旨在说明构成大众贫困的因素是哪些。
(--)从贫困的内涵看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绝对贫困、极端贫困。根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资料估计,
发展中国家极端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的50%左右。中国几千万绝对贫困人口中,到2005
年底有2365多万人每人每年的平均收入在683元(贫困线)以下,属丁:晟基本的温饱都
没有解决的赤贫。而发达国家存在的土要是相对贫困,从生存受到威胁的角度看,发达
国家似乎可以说不存在什么贫困问题。如果说发达国家也存在少量的绝对贫困,那也只
是达不到正常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最低水平的绝对贫困。也就是说,发达国家贫困
的内涵较多是人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基本需要,如政治参与、人的自由、社会安全、[作
条件等,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内涵则基本是指起码的生存物质需要,社会文化方面的需
要因素很少。
(三)从区域特征上看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差的农村,
城市的贫困被看作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流入。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对中国贫困问题的考察报
告,中国贫困人口9096以上都是农村贫困人口,农村的贫困发生率11%左右,而城市的贫
6
亵嚣袁锋龛爨磅爨辨及砖篡毋究
豳发生率还不到0,鞲。中国农村贫匿入日又童耍集中在18个连片的贫困地医中。而发
达国家的贫困人口只摄一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空间上不构成特定的隧域.贫困人口较
多地集中在城市.乡村贫困只是作为与老年贫困、妇女贫困、失业贫嘲等并列的一种贫
困类型。社会对贫困问题关注的焦点及政府艇贫困政策的指向都是城市中的贫困。当然,
发达国家也有贫困人翻相对较多的地区,但遮然地区并不一定是农丰寸,如英国的利物浦
秘曼稻额特,蒸德国的簧尔帮萨尔缝蒂等衰避j:监医、蓁条医就属戴捌。莠且这些贫匿
入叠楣霹较多弱逢嚣磐不廷奏正魏赘困区,哭燕稿薅概念上戆落辱滤嚣,发达国家蠢这
些地区的区域开发政壤稳在缩小地区2闻盼发矮差距,主要是把离魔发达地区的发震动
力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因此.发达国家的赞豳不具区域性,更不晟多村区域贫困性。
(四)从贫网的性质看
发达国家的贫豳属于收入分配的范畴,就发达蓬家经济发展水平箍害,应该说是不
残该存在贫嚣羁瑟豹,冀发达豹生产力东孚跫经使馅镑罡够‘犬了,不彩在产箍短缺,只
楚出手收入分配俸靠l及较会割度瓣原因磊导致贫疆产生。至予发震审黧家豹贫篷瓣篾嚣
乎收入分配的范畴,叉属了:生产的范畴,贫嘲不仅是部分人或家纛收入不足的问题,而
且也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不足与产品短缺的问题,这种贫困很人程度上越由丁.馅饼太小。
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主要是一种原始贫困.人部分贫困人口从来就是处丁.贫困
之中。发达国家的贫阑不属丁I原始贫困,其贫豳受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和市场歧视很
大影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结聚,是再生性贫耀。因此,贫困问题谯发达国家被视为市
场凝露l运行孛非歪零、不蕤瘫戆现象,只先专门熬入霉(专家学者,跛潦决策者)关心,
并不为享圭会大多数入淡意,不像发震牵霆家,贫嚣楚作为政府熬基本王俸嚣标帮幸圭会经
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器被提出来。
最后,由丁.发展中豳家与发达国家贫困的上述不同,二者关注的问题和运用的理论
具有极为明显的差别。在发达国家,关丁.贫嘲的观点和见解渗透了酣方的价值观,贫困
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结果:市场经济给了每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和自由,一部分人不能
获得保证正常社会生活的收入,是因为健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困两媲{f1自然不能充分地
攀受生涯。凝鞋发达潮家越贫困闫题最荚心黪怒粳零l裁痉豹罚冀褥必,并不存在拜么贫
稠豹撤源褥题。悉造成发麓中国家贫匿静嚣阂菠有自然懿、历史豹、凝会雏、政治麓器
因,同时又有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从本质上说则是生产力发展低下,以及社会分配不
公所造成。因而发展中国家对贫困问题昂关心的是如何从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收入分配方
面尽快消除贫困的根{!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对广大发展中豳家而言农村贫困是遮媳国家贫困的主要
形式,掏成这些国家靛戳的主体。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也不例外,鉴于此,本文
主要疆究静是我嚣农掌重贫困翅嚣。
三、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村的贫困衡量标准
7
袁霉农辩雾瓣秘霹霹芨砖蓑拜竞
我国巅分农村绝对贫困天日豹收入标准,是国家统诤竭予1985年按照最蔽食物支
出——恩格尔系数法确定的,后根据农村物价指数作了相应调整。主要年度的收入贫嘲
的绝对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85年206元,1990年268元.2000年625
元,2005年683元,2007年是693元。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标准,是满足农村贫困人
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费用标准,虽然掰冒际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但它基本符台我国的
国情。八七扶贫攻坚结束以后,国家搬撼变化了静形势,又提出一个新的标准—低收入
贫嚣线蠡准。遮群,进入囊毽纪瑟,我嚣莱蠲霰垂鬻量贫塑标准:一个蹩绝对贫澍标攘,
一个筵低收入懿刚标准。2000年确定熬低收入贫毯标难为865元,掘测算全国低了-865
元的贫困人口大约有9000万人,其中低于625元的未解决温饱的贫凼人口还有3200
万人:2005年低收入贫困标准确定为944冗,按此计算的我圆农村贫困人口共计6432
万,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365万。2007年低收入贫困标准确定为958元,按此计算的我
国农村贫困人口麸计5698万,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可见,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任
务仍然+分艰融。,
(=)我黧农村贫嚣酌臻获
新中国成畿以前,中国人民生活板魔贫困。据估计,那时肖80%的入口长期处予饥
饿、半饥饿状态,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一边发展生产,
一边消除贫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2.5亿.^农村总人口的30.7%。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反贫困措施取得了举
世瞩叠豹成裁,农聿季贫困A日太幅度减少。据国家统计蜀农丰季调粪总队统计资料,1978
年至2005年我鬻豹农耪缝霹彗遮矮涎捩凝螽下: 1978—2005年农村居民蠡匿款激
年份贫困人口规模年份贫困人口规模
(亿人) (亿人)
1978 2.5 1992 0.80
1984 1.28 1995 o‘65
1985 l,25 2000 0。32
1986 1.3l 2001 0.29
1987 1.22 2∞2 O.28
1988 0.96 2003 0.29
1989 1.06 2004 0.26
1990 0.85 2005 O.24
1991 O.94 2006 O.2l
鬏挺主述数鬟掇零,我国羹蘸仍莓建表毒搴缝霹贫困天叠,穗织夫都藩疰在涤出蔫寒,
干旱缺承、资源赘纛、交通不枥豹串疆部魄驻。这部分尚未解决滋饱起程的绝对贫强人鞠
不仅贫困程度深、_文化素质低、身体健康状况差,而且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同时,我鞠
还有相当数簧的农村一股贫困和相对贫斟人口需要扶持(表上没有殿映出.但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和发展.解决农村贫围问题必将成为
我国目前所面临生掰任务。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现就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分析如下:
S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厦对震研究
1.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贫困表现出新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扶贫方面的工作以及农民自身的不断努力,自从1978
年以来,农村贫团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贫困人口收入逐年增加,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
这种趋势一直贯穿于我国20多年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并且还将一直延续F去。这不仅表现
在贫困人口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和贫凼特点的变化。人部分的数据
资料都表明,中国农村贫困已经从绝对贫困现象的瞥遍存在演变成为绝对贫困和一般、相
对贫困并存,并且处丁二此消彼长的阶段。绝对贫困人口数量F降,一般和相对贫困人口数
量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扩人。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已经不再是缺农少食的生存贫困,而更趋
向于表现为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一般和相对贫困。这是由下中国
社会K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十分悬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
种趋势不断增强。
2.贫困人口向西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的趋势仍在持续.
1978年以前,我国2.5亿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地区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
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困人口的减少,我国农村的贫困分布也发生了显若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地域分布上来讲,贫困人口逐步向西部和边远地区
集中: (2)从地形分布上来讲,贫困人口逐步向高山区集中; (3)从民族分布上讲,贫
困人口逐步向少数Lt族聚居区集中。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仍属欠发达地区,生态
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困难,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
于全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远远要小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
更加向两部省份集中,2005年,西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高达1202万人.rli全国农村贫困
人口的比重为50.8%,这种集中不仅表现为数量上所11i的绝对比重,也表现在贫困深度
比其他地区严重,贫困特征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体现的更加明显。从目前我国的贫困分
布来看,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单从国定贫困县来说,592个县中有384个
是山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县,占到总数的65%。我国55个
少数民族的90%以上人口分布在贫困地区,涉及5个民族自治区、24个自治州、44个民
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但是在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占到40%,而且大
多数生活在最深度的贫困中。
3.弱势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且有加大趋势.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估计。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残疾
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贫困地区,残疾和
贫困形成了恶性循环:由于残疾造成的劳动力缺乏增加了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而贫困
地区缺少有效的公兆健康手段和医药服务增加了致残的机会。
同时,我们在统计贫困人口数量时,一般不会做性别差异分析,并且在中国确定贫困
人口时一般都是以户为单位,这样贫困妇女人口都被包括在贫困人口中。这里所要强调的
是在同一个家庭或同一个社区.同样都是贫困人口,妇女受到贫困的影响程度要比男性人
口更大,尤其是在受教育机会、营养状况和卫生保健等方面.而受到的扶贫干预的影响却
要小。老年人由于自身生产能力的减弱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缺乏,加上农户家庭经济的
不发达,往往非常容易受到贫困的侵扰,通常表现为没有钱看病、营养状况跟不上等。儿
童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营养状况不良等方面。
9
我驾表暂费霉酶蒜瓣麓聍暮研究
4.贫困群体脆弱性强,i黩贫情况严重.
除了绝对贫蝌人口以外,我豳还有4000万发右的低收入群体。可称其为~般贫困人口,
遮些低收入群体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其主葵表现是:第一,这些贫困A口处丁-投为边远
鞠垂然条箨极其器劣麓逢嚣,舀舅舞存豹资产(±遣)质量穰羝;第二,桎会缳簿系统攘
麓,导致穷人的抗风险能力椴麓;第三.穷人自身的综合能力很差。以致很难往现有资产
水平上迅速提高收入和积累,从而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因此在凝到疾病、自然灾害以及家
庭需要有人的开支的时候,很嚣易重新进入贫蹦状态。此外.这儿年我国非农就业形势也
瓣趋严竣。麸1997年赢舞媲,我强国涎经济逶袋繁缱的势头弹娥出瑷鞋最,一方蟊,生产
能力普遍过剩歼鳓成为国阮经济中静主要闷聪,城市企韭开工币足,导致授姿”F降,薪增
就业机会减少,戒比难以转移列城市就业.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就业结构调整。
褥者,由于农民避城就业的无组织性和盲目性,农民的合法权靛得不到保护,很多农民打
王一年却德不到爨己应得的_I=资收入;另一方藤,在生产能力褥遍过剩的情形下,技术、
镑理,产菇霞豢承早较诋熬乡镶鑫篷受翻静狰豢远魄城枣金鼗黟重,不少乡镶企夔停工、
破产,使“离土不离乡”的产娥、就业结构逆转,不少农村势幼力同流到附加价值较低的
农业。劳务输出的不稳定和无保障以及乡镇企舭的发展出现停滞,这些都使得农民现金收
入受到了极人的影响,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农民由于现金收入来源的不稳定也非常容易返
弱至《绝对贫困状恋下。
5.4三兑”农民威舞帮的贫瑶群碡。
近年来,髓街工业的发展嗣城市的扩张,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人口现象,那就是
既非农民、也非市民的⋯二无”村民。所谓的。曼无’是指:这些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幽予土地被工她开发区或被城诳建房所征用,已变成没有土地的农民,没有士地便没有了
王稼,浚毒工{爹,还没夺季±会撵辕,这裁成了一争争聂无士恁、又冤王痒、还茏季圭会瀑舞戆
社会入口。这螯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聚集在~起打麻将、赌牌,有的穷豳潦倒,应食无
着落。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国有、个人、合资锋众多资本
笼不在出于各种目的“圈地”、“抢地盘”。i《茳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失地农民不断增
加,一些统计袭明,如今“务农无她、上班无疑、低保无份”的“三无农嫩”已达4000
刀。荠显,这静”三无’蔚民静数虢还在继续增匀鬟,随善今蠹城露鞫工韭R-]蟪继续扩大,还
会有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没有了士地、或者t地少到难以经蘅的地步,农氏的日子肯定
难过。由于被镊地农民的文化索质和劳动技能将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麓。对市场的
虑变能力弱,一飘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摄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
遥打算,往往残短额内恕毒隈弱安置费消费宪,“坐睦出空”,穰当一部分人落到了生活
无着落的翻境,失地后的他{f】缀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生滔水平往往眈敞藕九人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谯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一部分连生存都存在问题的绝对贫困
人口,同时也存在着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了绝对贫困的火多数的一般和相对贫困人
瓣,值们与城市的其饱社会成员辐鞋:在收入上、教育上、文化上及政治上缝予鞠对贫困状
态。
(兰)农村贫困声嫩的原因
贫困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贫困与造成贫豳的因素互为因果。构成贫困
综金症。戈箕楚孛蚕农露孛农嚣戆贫霆瓣纛,蔽霹十分复杂。扶孛蓬表幸雩赛疆人口分枣

丧鸳泰麓贫壤辨蓐羲菠对裘碍竞
的特征来看,既宵自然的原因,经济的躐因,人口太多的原因,又有文化的原困,体制
的原因和政策的骤因,这些因素互为因粜,其同作用,严重地制约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掇商和生活状况的改善。
1.自然条件蔗,农业人口过多是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
(1)人口分搬不均衡、自然环境恶毒j;导致农村贫困问题客鼹存在。
由于我国久帮努簌豳人曩主要势舞农麓簸由医,瑟出区一般魄滢耩建资源贫乏显贫
疼,坡度较陵,土壤剩罐率低,再热上缝溪位置编褥,叉远离串,0城市,一般猿嚣是,
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由予这种客观因素的存在,期使有一些开发价值柏
矿产资源和白然资源,也由丁.交通、电力、通讯、水资源以及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
面条什的限制而得不到开发和作用.再加上气候条件恶劣,遭受早灾、洪灾、冰雹和强
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袋击.使贫困地区的缀济发展严重受阻,失去丁最起码的“造血”条
辞。
鞋辽宁害为铡,据有关囊辩统计,嚣蘩垒省农誊|凑来稳定瓣决涵篷簿嚣懿赛嚣天搿
选72万入,主螫势奄在辽东和辽程j£缝嚣豹赣霞、建平、凌潦、喀左、I£票、建昌、义
县、阜新、彰武、康平、蛐岩、桓仁、新宾、清原、西丰15个蒜(市)。特别是辽两地
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因灾致赞、因病致贫等现象时有发生。如建平县的张家
营子、青松岭、孤山予等镇,地处丘陵地带,农民靠天吃饭,十华九早的气候使专靠种
地的农民脱贫很难,一场大旱就会使农地避种地的成本都收不回来,脱贫的农民主要是
从事副业,如开小商店、小药店、养猿等,如果遇到天灾.逐霹能会返贫。
(2)农毒|入瓣蒸数大、占范裹,巍怒器致农毒重贫疆入疆犬爨存在瓣窖囊原因。
器孛国统诗举簇记载,1958年我嚣袭渡入13 55273万入,蠢慧A日93.896;1978年
农业人口79014刀人,占总人口82.1%;2000年农业人口94244万人,占总入口74.4%;
2003年农业人口91551万人,占总人口70.84%;截至到2005年11月我国人口总数为
13.06亿,其中农腿7.4亿,占57,01%。
从以上的统计数字来看,近几年我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黧虽在不断下降,但由
于我国农村人口的纂数太大,其绝对数餐仍一直在上升,与戴嗣时。作为农业生产最基
本生产要素豹裁缝在我蓬侠遽工韭纯城带纯过程孛不薮减多,扶1978一lg鹑年,我溪
耕地匿积减少了441.55万公顷,丽嗣鹚中翟农村人口却增热1.164亿,农村入均辫堍帮
积由0.124公顷下降到0.10公顷。显然,伴随我国农村人口数戢问题的是农村的人与自
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继续扩展下去,将使我国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吣逐渐
丧失生存依托,而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又不可熊及时吸收那么多从农
村中转移出来的人朋。那么对农民而言,失去士地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失去土
地农K就失去了裁渡撬会;失去土地农民藏失去了一顼重要的财产和慰产蔽利。于是丈
量戆衷嚣贫疆入瓣妊然氆瑗。
2.农糖人让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低下建缝成贫困的壹接原鹤。
(1)农村人明的文化科技素质卒譬遍低下。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敏村劳动力文盲半文曹占7.59%,小学文化程魔
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犬专
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努较大,西部地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
孛垂学文位程度表33.1潞,文富半文言搴超过16%,孬看科技索壤,星藏我罾平均2000
ll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压对策研究
多个农业劳动力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1999
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学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有两名人学生,而
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大学的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
加拿人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人,由于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资
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报酬率低,导致农村的经济增长始终是缓慢的。
(2)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中国农【毛数千年来以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产生活着,逐渐养成了
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相当稳同的文化观念,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人为地进行自
我封闭,与世隔绝,无论是地理上的迁徙,或是职业角色的变更,对丁|农民来说都是难以
接受和难以适应的。长期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形成的村落意识使他们抵制文化交流,排
斥外来进步因素,致使中国很多农民都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敢丁I创新的商品
意识、法律观念等。越是贫困的地方.农民的思想观念越落后保守。长时期养成了一种
好吃懒做的思想,不去寻找脱贫致富办法,而寄希望丁|靠国家支援、救济,其至视吃救
济和拿补贴为荣。从某种程度上讲,消除这种精神上的贫困要比单纯从物质生活方面消
除贫困更加艰难,意义也更为深远。
3.产业结构单一是造成农村贫困的经济原因.
按国家有关划分标准,农业(包括林、牧、副、渔)为第一产业,工业为第二产
业,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业、科教文卫服务)为第三产业。而农村主要依赖农业,
产业结构途径单一,思路不宽。拿生产粮食的农村地区为例,主要致力丁|粮食的增减,
盲目调整粮食播种面积,而不注重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及农业内部各产业冈地制宜
的发展,一q农业受损,农民缺乏恢复生产、支撑生活的其他经济来源。这种单一的收
入结构是直接导致农民贫困的经济原因。
4.农民负担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原因.
从2003年开始,国家在部分地区取消了至今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到
2006年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负担己基本消除。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农民负担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发生改变。
(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人人超过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
十六人以来,国家在农村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如实施费改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
直接发放种粮补贴和购置人型农机补贴等,农民看到了实惠,但是有一种危险就是化肥、
农药、种子、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其上涨速度人人超过农产品价格上涨速
度,在不少地方已火大抵消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再加上不确定性的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的牲
畜疾病的频繁发生,甚至使农民实际收入下降,。
(2)土地承包的遗留问题使部分农民仍存有负担。
在落实承包土地政策.稳定农民承包土地一定三十年不变的过程中.有些村所留机
动地少,甚至未留,有的把机动地承包给他人多年,由此导致了后来婚丧嫁娶、生育增
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现象。尤其在取消农业税使农民十分看重种地前景的情况下,
对那些增人不增地的农户来说就限制或减少了土地收入,相对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3)必要消费支出增长过快。
从85年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的价格涨了十几倍。但拿高等教育为例,农民子女的
高校教育支出涨了几百倍甚至几千倍,高校教育费用逐年攀升,农民更加贫困。虽然高
12
我国农村贫圈的原因反对策研究
校采取了助学金、奖学金、学费贷款等方法来帮助农村贫困生上大学.并鼓励社会捐赠,
然而朱能根本解决问题。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必要消费支出增K过
快,远大丁.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这使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相对降低。
5.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农村贫困的政治原因.
在中国.贫困农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生产和生活条件差、教科文卫落后的内陆
边远农村,其中绝人部分是山区。若以东部沿海、中部和两部三大地带为参照系,我国
贫困人口的人多数分布在西部、部分分布在中部,只有极少数分布在东部,目前来看,
中西部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
国家的政策倾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客观地说,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在解放前就存在,在建国后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
大的过程。在80年代以前,为缩小地区差别,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主要在中西部地区,
经过四个’五年计划”(”一五7至4四五。)的投资倾斜,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鼙中的
份额有了较人的增长,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有了不同程度的缩小。
1952年人均国民收入东部为西部的2.19倍,而1978年为1.95倍(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
研究小组.1995:184)。从1952—1980年,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区所I与的份额
从68.3%下降到59.9%,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从27.4%和4.3%上升到32.4%和7.7
%。1978年,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等5省的人均GNP尚处丁.全国平均值之下,
收入水平为344元,其至低于两北地区的平均值。但是,在80年代以后.随着沿海开放
政策的实施,国家投资的重点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此后,沿
海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使东部和中西部差距重新拉人,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1980年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47元,其中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仅相差200元;
到1995年,东西部相差扩大到954元,其中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拉
大到2713元。又如1993年,全国人均纯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东部占9名,平均收入
水平比西部高出近一倍:同年,中两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6.4元,比东部的1398元低
46.6%元,比全国低25%。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1993年东、西、中
三大经济地带人均GDP之比为2.20:1.17:1,而1980年为1.87:1.22:1。1993年东
西、东中、中西GDP总量差别分别比1980年扩大9.0倍、1.11倍和6.1倍,人均GDP
分别扩大7.7倍、8.9倍和4.2倍。
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尽管东部发展以
后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两部的发展,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应视而不见。东两部地区差距的
增人不仅不利丁两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最终也会对东部地区产生恶劣影响.从而不利于
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国家政策向东部倾斜的目的是先发展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然后在
东部富裕后,使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说这种区域发展战略本无可厚
非,一个国家既然很难作到均衡发展,所以只好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然后再发展西部地区。
这种发展战略是西方的梯度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翻版。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要像爬梯
子一样逐级推进;至于谁先准后,该理论认为应先发展较发达的地区,然后再发展欠发
达地区,原因是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好,资金利用率高:发达地区财富增加后可以支持并
带动欠发达地区不断发展。这种理论在逻辑上颇有道理,然而理论并不等丁.现实。我们
看到的事实却是与理论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已经出现了’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4马太效
13
我固农村贫困的原因厦时幕研究
应’,地区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事实是,农村的脱贫更多地是由该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辐
射效应”与”扩散效应”的结果,而菲来自另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家制定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后果,即东部地区
发展以后能对中两部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从而带动两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尽管国家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有其明确的目的,但结果并不是它所能控制的.因为政策的实施过程
中离不开带有区域性的利益集团的支持.而它们的行为却遵循利益最人化的原则或说效
率原则,并不遵循政府所强调的公平原则,因而一旦这些集团获得一定利益之后仍希望
获取更多的利益,它们仍会在资金回报率高的东部而非中西部投资,这样一来,东部变
得更加富裕,而西部却变得更加贫困。
(四)农村贫困问题存在的负面影响
1.域9收入差距与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有资料显示,1997年至2002年五年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
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3.8%,同期东西部农民人均
纯收入又相差3—4倍。农比收入上不去,与城市居民和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越来越
大,不利丁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别,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
安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2.是实现扩大内需方针的巨大障碍.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人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不足。为此.中央做出了扩大
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刺激7亿多农民的消费是扩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
分。如果能把农民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令人
遗憾的是,农民增收缓慢,消费水平低.消费模式仍然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农民最终消
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1998年,东部地区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9.8%,
达到小康生活标准,而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4.跳和
59.2%。恩格尔系数除反映了收入差距、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之外,还充分反映了中两部地
区农民的消费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农民手存现金很少。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用于生存吃饭
之外的其他消费。西部贫困地方大体都存在这种状况,农民处于贫困状态,不利于扩大
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3.是社会安定团结的不利因素.
我国的农民贫困问题与自然条件、人口素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民经济所
处的阶段以及国家的财税政策、价格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贫
困问题的复杂性:同时.贫困人口基数人、分布广,加上国力的有限、社会经济结构的
复杂化和劳动就业、收入分配、资金投向等政策的不规范,以及物价的非常规波动,社
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贫困问题将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解决。而且就中国目前的现实及趋
势而言,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农民贫困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
将有可能带来社会危机与信仰危机。
4.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严重的制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也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题。我
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难
14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置对震研究
之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火农村;关键之点,不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是农民
收入普遍大幅度的增长,摆脱贫困状态。否则,必然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四、解决农村贫困的对策建议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要坚持“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
思路,加快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
热点难点问题。“五个统筹”的思路充满了辩证法和科学的发展观,它是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大思路和指导思想。
在此以“五个统筹”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研究解决农村贫
困的思路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36%,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增加值己占6DP的50
%)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为70一8096)。为了彻底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增
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
是为了最终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第一,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市、小城镇改
造,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需要。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修改并废除_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
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和歧视规定,降低农民进城定居务工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
方便。
第三、在优化经济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二、
三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劳动工作岗位。
(二)采取其他途径,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包括农民人均
纯收入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2004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1344.5
元中.其中I:资性收入446.7元,家庭经营收入798.9元,分别Ji总现金收入的33.5%
和59.4%;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市I:资性收入占总现金收入的80.5%.家庭经营收入仅
占总现金收入的9.7%;而中两部地区如湖北省、甘肃省工资性收入仅rl】总现金收入的
32.8%和35%,家庭经营收入要11i总现金收入的60%和59%。从以上数据说明:一方面,
东部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构成的差异主要在于二、三产业和.1:资性(劳务)收入上.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近一半过剩,进行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有
潜力可挖。
以国家级贫困县—一朝阳县为例,朝阳县有农村劳动力19.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
力15.6万人,地少人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民普遍贫困,当富裕地区
的农民住上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砖瓦房时,他们却仍住在五六十年代的士坯房里,这
里农民的吃穿依然是最大的问题。为使农民脱贫致富,必须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15
我国农村贫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是向外县市进行劳务输出外,另一个是就地转移。
对于向外县市进行劳务输出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县乡组织、中介服务等方式向域外
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与广东、北京、天津、黑龙江等5省23个市50多个单位建立起
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一年时间就输出劳务人员8.92万人,创造社会效益4.5亿元。
这些离开土地的农民主要从事油田、建筑、矿山、运输、食品等行业,人均年收入在6000
元以上。
对于就地转移,其前提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业劳动力“转
得出、留得住、富起来”。为此,该县成立了12所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基地,拿着当地
企业的订单设置培训课程。仅此一项,年投入400余万元。当地农比经过培训后,80%
以上在县、乡企业上了班。同时,他们在发展县域经济时注意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氏营企
业。积极引导企业吸纳农民工。在财政、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基础上,该县优化
经济发展软环境,加人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发展就业容量人的劳动密集型县域特色经济。
仅古山子乡13家采选矿企业就安置当地劳动力1800余人;在瓦房子镇,4643名劳动力
在本镇28家锰矿企业就业,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0%。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后,劳
务收入成为朝吁1县农民的“铁杆庄稼”。大庙镇50%的劳动力都在本镇20家企业上班,
年人均收入1.2万元。据统计部门调查,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06元.其中劳务收
入占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对于转移农民工人的工资一定要按时
足额发放,否则农民转移不会对贫困有任何缓解。
(--)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我国广大农村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以辽宁省朝阳县为例,以往玉米一直是当家
作物,“种一坡,拉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农民的日子很苦。要想增加农f屯收入,
必须深度挖掘农业潜力。该县县委、县政府适时推出了“人棚、人枣、人畜牧”的开发
战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贫瘠的七地成为农峙增收的“聚宝盆”。以往朝阳农
业“庄稼不收年年种”,现在啥来钱就种啥。二十家子镇几年时间共种植大枣5万亩,
年产鲜枣300万公斤,年创产值12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35元。
产量最高的南二家、吴家沟等村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大庙镇以贝子胡同村为中心,建
成7个食用菌生产示范小区,共建大棚504个。年产优质鲜平菇1250万公斤,实现销售
收入2000万元,平均单棚纯收入2万元以上,种植户人均增收6000元。东大道乡瞄准
了收益明显、见效快的肉羊市场.跟进扶持,大力发展,目前已有养殖户1200户.肉羊
存栏1.8万只,平均每个养殖户去年获利1万多元。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县目前
大枣树总量达到了4600万株,大棚总量达到2万栋,新增养殖专业村72个.养殖大户
2600户,羊存栏达到36万只、牛存栏达到4.7万头,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已占农业总收
入的52%。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多样化的产业经营,支持、壮
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尽快脱贫致富。
当前,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良好机遇,中央和各省高度重视,《中华人
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已丁2006年lO月颁布,现己正式实施。广大农民群众
的合作愿望越来越强烈.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鼓励发展以资金、劳动力、
生产资料、土地使用权、技术等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吸纳合作经济
16
袁驾表耪贫理娉愿瓣疑婶策研究
缀织或其成员鞋土地馊粥权或产品入股,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拯”的利益共同体,
让更多的农民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分攀台作利润,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
(四)采取切燕有效措施,提高农照文化科技素质。
根据舒尔茨的贫刚理论,贫穷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子物质资本的
缀敞箍在}入力资本鹣鹱乏秘夫粕对大力资本投瀣鹃过分轻税。量张蝣教疑送行人力资
本投姿,静对农&进鳕教骞、在赣培囊及提舞懿壤瘩孚,这撵可敬使∥太发震中蕊表鲎
大国摆脱贫匿。理论鞠实践也都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永平越麓收入也越高,
教育水平与收入呈正棚必。据美国经济学家D.6aleJohson分析,中黼农【E在校时间每
增加一年,其收入就W增长3.6%—巧.5%,如第~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
人口受教育水平,城多爝民收入差距可缩小l和吨0个百分点,农民的收入就会人幅度提
菇。美国农民大部分飓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
黥青年农涎具有中专承乎;基本农晁孛大学肇救魈占5。9%,毫中毕戴豹}≥74。8%,初
巾肇鼗熬占19.4%;孛鬻戆农孛|劳蘑鸯孛,文专凝上文诧程度豹鑫0.05%,裹中文琵程
度的占4.45%,裙中文化程度的占28.1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l%,文盲及半文富
占22.25%。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索赝。
1.要加强农村撩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
中髓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宵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村税费改革后,农
村教育经费更加凼难,潮家和省级政府应向农}l倾斜,加人转移支付力波,改善贫困地
激教嘉落后戆现状。甥实接疗农封孛,j、学义务教窘,毒动丁.提毫农秘基勰教喜农孚。
2.瘟大力发袋酝娥救零教育。提毫表民瓣玺产技能。各级农照、教育部fj要利矮
番自优势,围绕当地农村实际,大力开展农民缒期实用技术培调。帮驹农民解决生产生
活中的实际困难。
3.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域目”的实施,农业、努幼部门要加大对
输出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4,改革和完善农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
瘼。
s.充分发挥社会器瓣层各部门的鬈合协髂律用,共同骰驽农&文纯技零豢矮静撵
商工作。
(五)切实减辍农民负担。
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不等于农民负担问题党垒解决了,一方面农民熊担反弹的隐患
依然存在,另一方蘑农民负担还班其缝方式襻谯着(如蓠文所述)。
1。建立转正农民受轻反簿磅长薮瓠割.
一是继续深记农树税费改革,蕊狡接遴乡镶辘丰每、农薅义务教育,豢乡财政体制为
燕螫内容的农村综台改革。
二是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发生新的村缀债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坚
持凝力而行.不能“一哄而起”,不能增加村级债务。
三是全面取消“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农村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严格
蜜行“一事一议”铡壤。
17
我国农村贫国的原因及对麓研究
四是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将农民反映强烈的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农业生产性
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村级报刊摊派和超限额订阅等问题作为农民负担专
项治理的重点,遏制农民负担反弹。
五是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 (即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
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
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六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涉农优惠政策,切实兑现对
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减轻以其他方式存在着的变相的农民负担。
一是针对农民生产成本过高给农民带来的负担过重的问题,其解决的办法是:从农
民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保证粮食白给自足的前提下.要解放思想,人力发展特色农业
(如朝阳县的大枣种植、葡萄种植,建平县的烟叶种植及各县都存在的蔬菜人棚),同时
要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继续人力发展养殖业(如牛、羊、鸡、猪等)。单靠种植粮食作
物来达到摆脱贫困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从国家的角度而言,一方面要人力扶植、引导、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切实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的利润
空间加大:另一方面要给农民创业以信贷资金的支持.为他们进行特色农业的生产提供
条件,切实减轻农民发展生产的负担。
二是对丁,由丁土地承包所引起的农民负担问题,一定要好好解决,否则会引起大问
题,致使农民对国家的土地政策产生怀疑。关键是要留足机动地,且机动地的承包期限
不应太长,这样可以使无地农民尽早分到土地.减轻无地农民的负担。
三是对于农民子女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费用增长所引起的负担重问题,要从政
府加人教育投入及解决农民子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上着手.使农民子女能读的起书,毕
业后能及时上岗就业,以此起到带动效应,使更多的农民愿意接受教育,来提高收入,
尽快脱贫。
四是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我国政府已经提出,到2010年,
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
生保健,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实现这
一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进~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支持力度。
根据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贫困理论.他强调资本形成对摆脱贫困的决定性
作用,要想让农民尽早脱贫,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在资金上给予农业农村支持。
1.越须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业“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国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应加强以
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同时,要下大力量对农村道路建设进行财政支持,要想富先修路,但是,长
期以来农村的道路大部分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建设的,以建平县张家营子镇为例,镇里为
了修路让每个农民交纳3 0元的集资款,为了保证款子的及时足额收缴,直接从国家给
的种粮补贴中扣除,最终每个农民才领到l 0元补贴款。农村的道路建设也属于国家基
lB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茂对麓研究
础设施建设范围的,应由国家财政出资来建设,因为农民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所以国家要改变以往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必须加大投入,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否则,
农民会更穷、更苦。另外,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
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
多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在服务4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农村金融体
系不适应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突出表现在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为了有效解决这
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
体系,应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为目标,统筹考虑。分类定位,明确重点,分步实施。
(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主体支持作用。实践表
明作为我国广人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它在为广大农民提供资金融通、
资金支持方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贷款的利率高、条件苛刻,厂‘人农比贷款
难,为了获得其所需的资金.他们通常求助于民间借贷。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富裕需要
资金的支持,而资金的来源需要服务丁.农村的金融机构来提供,而农村信用社目前作为
重要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应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对农村经济的主体支持
作用。
(2)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金融,发挥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充分发挥现有商业
银行作用的基础上,为解决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对农
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可考虑放宽进入农村金
融市场的条件,新设一批县域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
目标,利用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调整支农重点,提升经营层次。发挥商业性金
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应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
调整,重点支持高科技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突
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创造农村客户和商业
银行双赢的局面。
(3)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坚
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办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的综合性农业政策
性银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政府调控、政策导向、示范引导、中介服务等重要
功能和作用。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也符合金融体制改
革的目标。从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山发,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现实情况,在业
务范围上,农业发展银行应在继续履行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的基础上.适当新增一
些农业项目贷款业务,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和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农业发展
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
要求,大力推进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制度创新,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经营目标明确,
治理结构科学、资产状况良好、业务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较
强政策执行能力的政策性银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4)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补偿作用。鉴于农业保险成本高,风
19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时震研究
险大,效益差,可以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也
可以委托农业政策性银行或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国家应利_Ilj财政、税收、
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
险,引导农民建立互助保险组织。
(5)构建农村资金同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可参考和借鉴有关国家在
社区发展与再投资的立法及实际经验,要求有关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
要的信贷支持。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实现邮储资金市场化,建立邮储资金回流农村
的有效机制.促使农村资金虽人程度地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对农业均采取一定的补贴政策,根据中国加入耵O
协议,中国农业补贴可达农业总产值的8.5%,目前仅达到2%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
距很大,应逐年提高对农业的补贴标准。
4.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国务院于2007年7月11日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
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目前,全国己建立农村
低保制度的有27个省区市.其他省份也有望于近期出台实施方案。
(七)调整区域发展政策,实现整体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农村贫困的政治原因,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也应从区
域发展政策调整来寻求解决贫困的对策。
当前和朱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区域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援助两部地区及其他落后地
区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等老:[业基地振兴等方面。贫困地区应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寻找
合作伙伴.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找资金、找市场、找原料及燃料、找设备技术、找人才、
找信息等,制定一整套促进地区联合、建立各具特色的(一体化)区域经济的政策和措
施。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今年8月份东北振兴规划的确立,这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使国家整体经济得到发展。
(八)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以辽宁省为例,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卫生扶贫。每年组织100个科
技服务队、1000名科技人员、推广100项先进技术;实施“寒窗基金”、资助特困学生
活动,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各类人才;每年组织200个医
疗队深入农村,治疗影响特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人疾病。
另外.广泛争取社会捐助,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或实体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
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执行扶贫开发项目。继续开展发达地区支援贫困地区的对口支
援协作活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国有和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实现利益
共享。
结论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厦对策研究
我国的贫困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如何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进行较全面、
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本文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贫困理论的综述,系统的阐述了贫困的涵义、国外天丁贫困基础理论的研
究成果,弥补了长期以来我国贫困理论方面的缺失,为解决我国农村贫凼问题提供了一
定的理论依据。为了说明我国的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本文把论述的眼光转向了国外发
达国家,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对比,得出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份子的我国,
其贫困主要是农村贫困。怎样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呢?这需要认真的分析我国农村贫困的
现状及产生的原因,以便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山切实可行的对策。
本文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论述的。虽然造成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
从中找出主要的、急需解决的方面,本文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本文的研究力图具有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进行对策分析时,由丁J本文的
许多一手资料仅来源于邻近贫困地区.而我国贫困地区的范围遍及全国各地,贫困的现
状又各有不同,所以有很多方面不一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这也是今后应改进的地
方。另外,由于水平有限,本文在贫困基础理论的理解和领会上不够深入,没有创新点。
21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时策研究
Abstract
Poverty is a global social phenomenon a Being a developing country.the
problems of poverty mainly concentrated on rural areas,in view of this,this
paper was to mainly research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cause of rural poverty by researching the theory of poverty and
Compari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overty.At last it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s to solving the rural poverty.
nl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poverty and the general theory
of poverty,it said that poverty iS a relatiwe concept,China’s rural poverty
has turned from the absolute poverty into the coexistence of the absolute poverty、
the general poverty and the relative poverty by now;By introducing the general
theory of poverty,the paper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olution of
rural poverty.By compari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overty,it contributes to finding the ways of solving the poverty problems
and preventing us blindly copying.The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and the causes
of our rural poverty in details,this is the starting point which is seeking for
the measures of the poverty.From this part we could find the problem of poverty
has become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on economic coordinate development、Social
stability and unity and Buiiding awell—off society.A11 of these urgently require
that we should combine the status and the reasons of China's rural poverty with
the western poverty theory in order to finding the ways of solving the pover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poverty on this basis,it
suggests that we she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peed up construction of towns、
raise the cultural qua]ities of the farmers、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reduce the burden on peasants、increase investment and establish the rural SOCial
securi ty system and so on.
亵嚣表封雾霹秘壤瓣藏螃蓑蟹霓
参考文献
[1]樊怀玉等著《贫困论——贫困与葳贫困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
2002年09月第一版第41、42、43、134、135、136、139页
[2]叶普万著《贫溺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
激第3、7、18、27、28、30、32、35、70、131、153、178、195贾
【3】孬鞋宁著《掰瑷宁l£衷大学演漭集》经济释学密敝疑2003年
[4】王碧玉著《中国农村反贫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1月第
1版第15、16、25、27、28、30、32、55、7880,84、88、8999、126、257页
[5]林毅夫著《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有储的战略思考》北京大学学报2002第05

C61高书纯著《现阶段农民问题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73辕{孛著《蔟辩期农毒|人口贫疆纯避暇辑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
泌期
[8】韩建民著‘申嚣经济增长中的农树贫匿问题探讨》农业现代纯研究
2007年第02期
[9]孙雪霞著‘荧予农村教育与农村贫嘲的思考》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
01期
E103黄永奎著‘荧予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
沩麓
[1l】王萍萍著《牵凿贫匿标准与嚣酥贫稻耘准静魄较》调磷毽券2007年第
lO期
[12]张胜军著<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新时期》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04期
[13]代西云著‘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举上摆脱贫困》西部会计2006年第
ll期
【143孛秀渍著《度瓣劳魂走转移目透及瓣簿分嚣》经济转潮渡革2006年蒡
潞期
(15]范天森著‘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贫困问题》农娥经济2006年
09期
[16]陈端计著《贫困理论研究的历史轨逑及展望》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第
01期
[17]郭鹅著《中蹦农树贫困盼特征及反贫豳策略》西北农渡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摹莓学叛) 2006每蘩01期
£l懿车美婿著《农氏贫匿问题分辑》经济耀2006年02耪
[19]黄磊著《浅析我国农村贫困问鼹及其对策》现代农北科技(上半月刊)
2006年第1I期
[20]魏遥著《辫静农村反贫困的问题及对策特区经济》特区缀济2006年第
03期
寰瑶农耪寅霉磅爨辫魔对麓研究
后记
在准备本文的过稷中,为了更好的了解我翻农树贫困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搂撼,我磐翻阕了人糕的楣关资料,并刭邻避的贫豳地医进行考察,褥到了壤多关于农
誊重贫困瑷获瓣一手浚辫,磐在我薹穑主。绩念瓣赣耱秘芙瓷辩,系统瓣述7造成农聿|贫
豳的各种原因,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辅虑静针对性措藏,在遮其中有贫困地区农
村摆脱贫困的一般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对熟它贫困农村的脱贫有~寇启发作用。当然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遇列了理论缺失、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及结构安排不合理的困难,多
亏了我的指导老师的多次悉心指导,同时也非常感谢王碧玉老师、叶刀普老师以及樊怀
聪老师所著的关于贫嗣壤论和实践方面书籍对本文所提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帮
韵。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华香
学位授予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陈小伍.王绪朗.CHEN Xiao-wu.WANG Xu-lang 农村贫困问题的制度性分析[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07(6)
2. 王碧玉 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6
3. 邢红.党凤兰.刘俊昌.Xing Hong.Dang Fenglan.Liu Junchang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探究[期刊论文]-北京林业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2)
4. 胡平.HU Ping 关于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时思考[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06(4)
5. 魏君英 对我国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
6. 向凤梅 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及对策思考[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8(30)
7. 李华香 新形势下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路[期刊论文]-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 贾磊 浅析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06(21)
9. 肖调青 农村贫困的文化原因及对策研究——以洞口县黄桥镇的农村社区为例[学位论文]2006
10. 陈小国 现阶段县域农村贫困特征及治理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