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姓名:楼国庆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金雪军
20051106
摘要
发源地在中国的世界丝绸业,有着5500多年的悠远历史。随着世界经济的
发展变化,世界丝绸业的格局也伴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并呈现出了一定
的发展基本规律。中国素以“丝国”称著于世,开创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
作为传统的优势产业,丝绸是我国入世后能主导国际市场的少数优势产业之一。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曰新
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也影响着世界丝绸业新的发展格局,对我国丝绸业来
说,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试想运用现代经
济理论,根据一般和具体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际、国内
丝绸业历史发展的论证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世界丝绸业发展的特点和一些规律,
同时结合我国丝绸业的发展现状及竞争态势的评估,科学的论证了我国丝绸业实
现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丝绸业跳跃式发展策略的总体构
想和路径图,具体研究阐述了实施该策略需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力求
探索出~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既快又好的丝绸业发展之路。
本论文的主要架构: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事关我国丝绸业发
展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世界丝绸业的发展规律;二是我国丝绸业的发展策略。
第二部分,世界丝绸业历史回顾,通过对世界丝绸业历史沿革四个阶段的回顾分
析,基本描绘了世界丝绸业变迁的路径及其依存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分析了
世界丝绸的发展规律,共分四节:第一节,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丝绸业的
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第二节,从具体分析丝绸产业链不同阶段的特征入手,提出
丝绸产业链升级的一段规律;第三节,从丝绸业国际贸易基础及其六个方面的决
定因素(劳动力和资本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规模经济、
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分析,研究了丝绸业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的逻辑;第四节,
对上述分析进行了归纳小结,提出了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的四点结论。第四部分,
把世界丝绸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分析了实施我国丝绸业跳跃式
发展策略问题。第一节,阐述了我国丝绸业的发展现状;第二节,结合当前国内
外形势,从竞争优势和压力两个方面评估了我国丝绸业的发展态势;第三节,借
用罗斯托的起飞学说,分析了我国丝绸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第四节,提
出了我国丝绸业实施跳跃式发展策略的总体思路和路径图;第五节,具体阐述了
实施我国丝绸业跳跃式发展策略需要注意把握好的六大问题:合理定位和布局,
保持区域的协调发展;打造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发挥比较优势;以市
场为导向,深化改革,处理好企业、政府、协会三者关系;注重工贸联动,加强
国际经济协作;国内外并举开拓市场: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丝绸产业。
关键词:丝绸规律策略
Abstract
The world silk industry originated from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5500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the pattem of world silk industry is
changing and shows a certain developing law,Famous as“silk country”,China
initiated the silk road.As a conventional predominant industry,silk industry will be
one of the predominant industries lead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fter China
entering WTO.Recently,the more swiftnes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ing and
industry upgrading,quickly changing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fion of world
economy influence the developing pattern of silk industry,bringing Chinese silk
industry the chance and also the challenge.App/ying modern economy theory an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materiality,the history and actualit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rule of world silk
industry by study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silk history.And demonstrates也e
possibility of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by evaluating the actuality and
competitive situation of Chinese silk industry.In order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and
rapid silk—development road,the holistic plan and route of developing strategy are
raised and the key issues ofthis strategy are expatiated in this paper.
The framework of this paper: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brings forward two
key problems of studying Chinese silk industry,which are the developing law of
world silk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Chinese silk industry.The second
part is history retrospection of world silk industry,describes the changing route and
history ofworld silk industry by reviewing four periods ofits evolution.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law of world silk industry and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life—force and developing foreground of silk industry by
industry lifecycle theory;The second section raises the law of silk industry upgrading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periods;The third section studies the
changing logic of silk international trade by analyzing the trade base and its six
determinant factors(work force,capital,natural resource,lifecycle of technique and
product,economy of scale,custom and no—custom wall);The fourth section brings
forward four conclusions of world silk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inducing and
Summarizing the above analysis.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issue of developing
strategy by leaps and bounds by combining Chinese situation into world silk
development.The first section expounds the developing actuality of silk industry in
China;The second section evaluates the developing state form competition
predominance and pressure link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circumstance;The third
section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for Chinese silk
industry using the flying-off theory of Rosto;The fourth section raises the whole plan
and route of developing strategy by leaps and bounds;The fifth section concretely
expatiates six problems we should focus on when implementing leap—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silk industry:localize and position in reason,keeping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in all region;create“the self cycle”of silk industry chain and exert
contrastive superiority;deepen reform depending on the market and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of emerprise,government and association;s仃engthen internat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open up new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expedite the
technique innovation to step up silk indnstry.
Keywords:Silk Law Strategy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1引言
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丝绸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
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自身的双重挑战。这个带着“纤维皇后”桂稻的商品,
这个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国粹,在新世纪也面临着审视自我、二次腾飞的重要历史课题。
作为我国传统和出口创汇的优势产业,在世界丝绸产业格局不断变换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我国的丝绸业也伴随着国内改革的步伐不断的进行着自身的变革。这种变革,不
但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革新上,而且表现在丝绸业
宏观发展思维的创新上。为此,本文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依托对世界丝绸业发展
沿革的研究,依托对国内丝绸业历史与现实的求证,围绕我国丝绸业新世纪发展的重
大命题展开研究,力图给出新时期我国丝绸产业发展的定位思路。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2世界丝绸业1历史回顾
世界丝绸业有着5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近代世界丝
绸业的发展历史看,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工业革命前。世界丝绸业的发源地在中国,在5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
中国丝绸业通过丝绸之路延伸并影响了世界丝绸业的发展与变化。在工业革命前的漫
长时期里,世界各国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十分突出。
在这~阶段,世界丝绸生产和贸易主要以蚕丝、坯绸为主,服装等制成品很少作为商
品进行交换。在重商主义的驱使下,丝绸被作为重要的奢侈品在全球进行贸易,以换
取金银财富。中国由于悠久的生产历史而在这一阶段居于无可动摇的主宰地位。据史
料记载,源于中国的丝绸业经过丝绸之路的不断传播与扩散,于公元9世纪传至意大
利的西西里岛,公元1260年前后传入法国,公元16世纪传入英国。在16世纪初,中
国的绸缎和生丝通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贸易商船,已经开始大量出口至
欧洲和美洲,随着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国丝绸业的发展和欧洲对丝绸消费需要的增
加,中国的丝绸(尤其是蚕丝)对欧洲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
一时期的消费特点,丝绸制成品——服装服饰还没有进入国际贸易。各国主要通过国
际贸易获得蚕丝和绸缎,而后按照国内要求加工成最终产品。
第二时期: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前。这个时期,世界丝绸业的发展经历了
本质意义的变革。1830年以来,随着大工业的不断发展,丝绸业的技术水平也从个体
手工业、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跃进到了蒸汽机时代的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技术的
质变使意大利、法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通过机器缫丝等新型生产工具的引入而超
越中国,成为国际丝绸产业的重要国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西欧国家传统桑蚕养殖
业的产业比较效益迅速降低,同时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迅速导致西欧国家丝绸原料环节
生产的衰败。到1939年,意大利、法国仅占世界生丝贸易的6.3%,其丝绸产业优势逐
步向产业链的中下游——半成品和成品环节转移,西欧国家凭借技术的优势逐步占据
了丝绸产业链的中、高端。与此同时,明治维新在给日本带来君主立宪式的资本主义
‘ 丝绸业是指蚕茧、蚕丝、绸缎及其服饰等制成品的产业。其中,蚕茧分为桑蚕茧和柞蚕茧,雌桑蚕茧为主,占
90%以上;蚕丝分为桑蚕丝和柞蚕丝、绢丝,绢丝是以次下茧和缫丝下脚料为原料纺制的。蚕丝以桑蚕丝为主,占
75%左右,柞蚕丝只占1%左右。绸缎主要分为坯绸和印染绸。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的同时,也带来了机器缫丝。拥有悠久的丝绸文化的日本迅速将机械化生产和手工农
业的桑蚕养殖业结合在一起,在其国内形成了机器缫丝带动传统桑蚕养殖的新的产业
体系。到20世纪初叶,日本迅速超越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丝出口国。1930年日本桑
园曾占耕地面积的26%以上,有近40%的农户从事栽桑养蚕。1923年至1927年阊茧
丝绸的出口额占同本同期全商品出口总额的45%,在1938年日本蚕丝业最黄金的时期,
其蚕丝产量曾达到世界总产量的76%,事实上垄断了世界市场。与之相比,中国的桑
蚕养殖由于缺乏大规模的机械化后道工序的带动,在世界大踏步前进的情况下,只能
维持传统农耕式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规模,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从这个时期我们不难发现是拉本和生产方式的质变导致了世界丝绸业生产和贸易
格局的变化。几千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手工丝绸业在机械化生产和工业化的冲击
下,迅速落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固然是这种技术条件变化的直接后果,但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革新以及分工的日益细化更说明,工业化给世界丝绸业带来
的是产业层次上的一次飞跃。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拥有
先进生产条件的国家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比较利益的巨大差距使得欧美
国家凭借其在中、高端产品的生产力优势牢牢地控制整个丝绸产业链条。生产率的提
高使欧美国家的单位劳动时间折算成了更多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这种优势转化为
了更多的利润。与此同时,落后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在生产条件进步缓慢
的情况下,他们更多的只能凭借自然资源禀赋来支撑丝绸产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带来
的技术飞跃就像一道分水岭,使先进、落后国家的丝绸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
分化,从此,国际贸易的主动权交属于先进国家,落后国家被置于了国际分工的从属
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直到目前这种美2欧主导消费、欧日占据中高端、中印等占据
中低端的产业格局在这一时期就基本确立了雏形。值得一提得是1939年到1950年间,
由于世界大战的影响,全球丝绸产业和贸易受到重创,1945年世界蚕丝产量仅为5400
吨。从五十年代开始,才逐步恢复。
第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前。这一时期,世界丝绸业得到了恢复
和发展,尤其是中国丝绸业重薪崛起,使世界丝绸业格局在第二时期的格局的基础上
发生了新的变化。
2 美国比较特殊,属于丝绸纯消费大国,其国内丝绸产业比重很小,在国际丝绸产业中可以忽略不计。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从发展中国家看,随着战后政局的稳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出口换汇为导向,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上游产品环节迅速恢复。例如50年代,中国的蚕丝产量位居日本
之后,成为世界第二:1962年,韩国蚕茧产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四;印度、朝鲜
等国也迅速发展起来。到了70年代变化更加明显,1970年,中国蚕茧产量超过日本跃
居世界首位,1977年蚕丝产量同样超越日本,从而在丝绸原料环节成为世界最大;1975
年,韩国蚕丝产量达到世界第三位,出口创汇达到2.4亿美元,1976年韩国蚕茧产量
达到创纪录的4-2万吨;同样,1979年印度蚕丝产量也跃居世界第三。
从发达国家看,进入50年代,以日、欧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进入了一个号称黄金
岁月的高增长阶段。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国民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丝绸业中上游产
品的比较利益和产业比重同步下滑。传统的西欧丝绸国家桑蚕生产到60年代末基本淘
汰,转而走进口初级原料、生产出口高附加值的丝绸深加工和高档丝绸服饰的下游产
品路线。例如,意大利蚕丝业在60年代快速萎缩,1971年蚕茧产量仅为1961年的11.6%。
而日本的变化也很显著,二战后,从废墟上站起来的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开始了重化
工业为特点的工业化浪潮,美国对朝、对越战争的两次大规模对日战争用品采购以及
对日大规模经济、技术援助使得日本的经济结构迅速向着重化工业、资本密集型、外
向型转化,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的新型产业结构对新旧生产方式交织、劳动密集
型特点突出的丝绸业产生了强大的产业替代。至上世纪70年代,日本由生丝出口国转
变为生丝进口国。但与之相对应,重化工业的一个副产品——化合纤维产业却在日本
迅速发展起来。这种依托于大工业、大机器、集约化生产的新型纺织业更适合日本产
业结构的发展要求,这同样对丝绸业产生了巨大的积压。至此,日本的丝绸业向中、
下游产品集中。
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世界丝绸业发展呈现了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传统自然禀
赋出众的国家,随着国内生产环境的恢复而重新焕发生机;另一种趋势是,随着发展
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的产业也在进一步升级3。在这些国家,中上游丝绸业的
国内比较利益逐步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中下游产品生产和贸易。综合这两种趋势,不
3 这一时期,有个指标值得注意,即人均GDP。纵观这二+年,在丝绸业上游环节快速增砼的国家均为人均GDP
低于8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_T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突出,生产以出口为导向,出口以换汇为目
标。70年代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日本开始实现从上游产品向中游产品的过渡。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欧
洲国家的丝绸业尉迅速从上中游产品向下游产品转型,产业的资本密集型特点突出,生产也瞳出口为主,但出口的
目标是赚取高附加值。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难发现,发达国家的丝绸产业升级为发展中国家中上游丝绸产业的复苏腾出了发展空
间。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丝绸产业国际布局的又一次主动调整。在战后世界经
济恢复发展的客观条件下,丝绸业国际分工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既适应了世界经济发
展的需要,也进一步巩固了从工业革命开始确立的丝绸产业国际分工格局。
第四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一方面,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产
业模式,知识在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另一方面,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
后,迅速迈入发达经济区,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全球产业背景下,世界
丝绸产业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日、韩等传统丝绸业强国在丝绸生产总量减少的同时,迅速从初级产品生
产环节退出。目前,日本蚕茧和蚕丝产量已萎缩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国内除有
少量织绸业外,基本上只从事丝绸技术的研究和产品试样,国内丝绸需求几乎全部依
赖进口,从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变成了主要的丝绸进口国。韩国伴随着高科技工业化
道路的发展,桑蚕生产也基本消失,转向绸缎、丝绸制品(如头巾、领带等)的加工
出口国,产业集中在中下游。
其次,中、印、巴、东南亚等国继续迅速发展。目前,中国蚕丝和绸缎产量分别
占世界产量的70%和45%,出口量分别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和60%,在国际市场上
占据资源垄断性优势;印度则是近几十年来丝绸生产和国内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其
蚕丝进口量居世界第一位。越南目前在低档蚕丝的生产上进步很快,巴西则是主要的
高档生丝出口国,乌兹别克斯坦于1991年独立后,以出13为导向的蚕丝业快速发展,
从趋势看,有望超过巴西,跃屠世界第三。
第三,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和瑞士等西欧国家的丝绸产业形态从技术密集
型进一步升级为知识密集型,中下游产品也朝着高科技、个性化、品牌化发展,产品
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居于世界丝绸产业金字塔格局的顶端。西欧五国经济发达,具有
丝绸消费的传统,在世界丝绸市场上,它们既是世界丝绸市场的主要进口国和丝绸消
费国,对蚕丝和坯绸等初级加工品的进口旺盛的需求,同时也是高级绸缎和丝绸服饰
的出口国,如法国的巴黎和里昂、意大利的米兰、瑞士的苏黎世是世界著名的高级丝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绸服饰的生产地。西欧五国进口丝绸的一半左右经深度加工后再出口,主要丝绸出口
市场是美国、欧共体内部、日本和中国香港。在美国丝绸服饰市场上,西欧五国具有
明显的高价格竞争能力,其出口丝绸服装约为中国单价的10—15倍:在美国的丝绸领
带的进口中,西欧五国具有数量和价格的垄断优势,以2000年为例,美国丝绸领带进
阴额为236.5万美元,其中西欧五国占84.6%,中国仅占12.O%。
图2.1、图2.2世界及主要产丝国桑蚕茧和桑蚕丝产量变动图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丝绸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世界丝绸业历史的回顾,我们初步描绘出了世界丝绸业变迁的路径及其依
存的历史背景,从中不难窥见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概括的讲,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世界丝绸生产和贸易格局的变迁。为了更进一步揭示世界丝绸
业发展规律,并进而探询我国丝绸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下文,将从丝绸业的发展趋
势、产业链、国际贸易三个角度分别入手进行探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0—2004年版和
顾国达《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2001年9月版资料整理制成。图2.2同。
图2.1:世界及主要产丝国桑蚕茧变动图
4 蚕茧、蚕丝作为丝绸业的原料产品,其产量、消费量直接反映了丝绸业的发展规模。同时,由于丝绸是以出口
为导向的商品,其产量变动也直接反映了丝绸国际贸易的变动情况。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 (吨)
120000
i00000 ^ —●一世界台计
B0000 /7I\/广
—●●一中国
—*一日本
60000

//\可—*}一印度
—●一巴面
40000 ,.,/一2、—+一独联体
一韩国
20000 一竺羔二⋯一广厂
U’、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年)
妒p擎$事§窖擎妒孝掌p擎≯
图2.2:世界及主要产丝国桑蚕丝产量变动图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3世界丝绸业的发展规律分析5
3.1丝绸业发展趋势
丝绸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其生命力如何?前景怎样?是研究丝绸产业发
展的首要问题。在此,借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产业6发展是历史范畴,也即
般来说,一个产业不是从来都有的,也不是恒古不变、永不凋落的。产业的发展有
其从产生A、成长B、成熟C到衰落D直至消亡E的必然过程,见图3.1。对于多数
产业来说,其产业生命伴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替代产业的逐步出现而逐步趋于消亡。
一个产业其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和消亡这五个阶段各具特点
产量。、C 7 B/ \
D\
.∥ \I .
“l 1●\ 7
图3.1:产业生命周期7
时间
A阶段:产生。这一阶段产业还没有成型,社会需求和技术手段都处于初级阶段。
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既需要市场需求的认同,也需要技术、资本、人力等基础要素按照
5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尽管本文从体系上分为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研究和我国丝绸业的对策两大部分。但是,
为更清晰深入的探讨问题,在该部分分析中,笔者也根据需要适当的将世界规律分析和我国的实际作了部分结合。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分析的连贯性、整体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同一分析内容在下一部分重复论
及。
o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和产品的区别与联系。产业概念本身具有广狭两义有关。广义的产业“不仅指工业,而
且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r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狭义的产
业则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生产领域的集合”。显然,本文的产业特指狭义的产业。在人类早期经济发展中,
产品单一,这样产品和产业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产品和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日益模糊起来。一个产业往往是由该产业的几个核心产品是所代表的,故而产品的兴衰过程往往决定着该产业的兴
衰过程,产业和产品有着相似的生命周期。
7 产业生命周期泛指一个产业从它萌芽、成长、壮大到衰退、消失的过程,是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存在的时
间长短。对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理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例如,有人把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形成期、
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管划分方法如何,产业生命周期同产品、企业生命周期一样,也呈现倒u型结构,但
形状较为平缓和漫长,衰退期有个下限,往往会出现突变,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因而往往具有“衰而不亡”的特
点。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市场要求进行逐步的配置。
B阶段:成长。这一阶段产业规模以较快增长速度递增,市场整体需求逐步形成,
产业的市场满足手段(如产品)日趋丰富,产业的资源凝聚力快速扩展,产业初步成
型。市场竞争较弱,产业的领导者具有较强的市场控制力和领导力。
c阶段:成熟。这一阶段,产业规模的增长速度趋缓,市场需求逐步饱和,产业
的技术发展水平到达瓶颈,社会资源的产业配置规模效应趋向不变。产业内同质化生
产规模较大,竞争加剧,产业利润摊薄。
D阶段:衰退。这一阶段,新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对旧产业带来冲击,市场需
求下降,产业利润低于市场平均利润水平,产业边际规模效应递减,产业规模继续扩
大利润呈反向变动,因此,产业规模开始萎缩。
E阶段:消亡。新产业彻底代替旧产业。
纵观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不难发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
围绕着满足特定需求展开,即围绕着产业所附着的特定使用价值展开。因此,在现有
社会平均成本——收益比的约束下,产业使用价值的变动通过技术的创新、资源的凝
聚、规模的扩大、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率的平均化等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产
业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和其产业链的复杂程度成正比,也即
产业链越复杂,该产业的生命周期越长。产业替代难易程度也决定着产业的兴衰。尤
其是技术创新从两方面直接影响产业的生命周期,一方面新技术在产业内的应用,其
产品的不断推成出新,使产业的生命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因技术进步而不断产生的新
产业加快了对旧产业的替代,缩短了产业的生命周期。
那么,整个世界丝绸业发展的兴衰如何昵87让我们回顾一下本文第二部分对于世
界丝绸业的历史发展的概括。不难发现,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特点,直到工业革命前,
漫长的数千年,丝绸产业的生产力基础都没有根本的改变,自然经济、手工劳动、分
工和协作劳动的缺乏,使这一产业的成长期显得那么漫长;丽工业革命的出现打破了
这一沉寂局面,生产工具的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革命,生产方式的革命极大地促进
8 探讨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世界丝绸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那么,显然本文也没必要继续探询我
国丝绸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了。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本文的继续深入奠定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世界丝绸产业迅速发展成熟,无
论从技术水平、花色花样和生产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并且直N-战前,作为高
档的纺织面料,丝绸产业~直处于发展过程中。二战后,尽管面临化合纤维等新兴纺
织业的冲击,但丝绸产业在世界纺织行业中还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上个世纪后半
叶以来,由于各丝绸生产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情况各有不
同。丝绸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或相对发达国家如意大利、日本、韩国迅速萎缩,到
20世纪末除生产少量高档的丝绸产品外,丝绸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的已经消失。
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越南和泰国等,丝绸业仍将持续快速发展。
从整个世界丝绸业讲,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表3.1展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蚕丝
生产和世界纤维生产的比例关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从战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桑
蚕丝占世界纤维生产量的比例稳定在O,18%左右。从相对值而言,世界丝绸产业和大纺
织产业的发展是基本同步的,从绝对值而言,五十年来,世界丝绸产业规模扩大了4~5
倍。显然,判断丝绸业日薄西山显然为时过早,世界丝绸业的发展将依然充满活力,
前景广阔。
对于世界丝绸业来说,之所以能够存续五千年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地位,经
久不衰,根据前述产业周期理论的分析,一是丝绸产业链比较长而复杂,从种桑养蚕、
缫丝、丝织、染整到服装、服饰加工,涉及到农业、工业等众多部门和行业。二是丝
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虽然仿真丝纤维的研究开发对丝绸业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
但由于丝绸所具有的天然、环保、保健的内在与光泽、飘逸、亲肤性好的外在良好统
一的独特性能,加之仿真丝绸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其难以取代
丝绸,丝绸作为纤维王后的地位目前为止还没有替代品可以超越。三是随着科技的进
步,丝绸在保健、医药医疗、特种材料等新用途的不断扩展(包括蚕丝纤维和其他纤
维结合开发丝绸新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和延续着丝绸业的生命。
经过上述分析,在下文进一步分析决定丝绸业发展的因素时,我们可以把丝绸的
使用价值作为一个稳定前提加以忽略。但是在此需要特别重视市场需求的硬约束对丝
绸产业发展的影响问题。丝绸业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丝绸业的发
展规模超出了市场需求,那么一部分产品就无法转化为商品,丝绸业的发展自然会停
滞下来。通过我们对战后五十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五十多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
lO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表3.1:桑蚕丝在世界纤维总产量中的比例
资料来源:顾国选《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2001年9月版
不断发展,丝绸的市场需求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丝绸业未来的发展
空间是无限的,也不意味着丝绸生产不会出现结构性过剩,世界丝绸史上几次起伏充
分说明了这一点。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找准各国在世界丝绸业格局中的
准确位置,并在国际分工格局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及时灵活的调整丝绸产业的走向,根
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控发展速度,保持供求平衡。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开拓新*市场,
以便从规模上促使需求约束线的外移。而这一切,都更多的需要我们按照资源配置的
客观要求,从市场化的原则出发去发展丝绸业。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3.2丝绸业的产业链发展逻辑
产业链是指围绕最终产品,从其形成过程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相关产业部门
之间的链接关系。通俗地讲,就是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从世界丝绸产业发展历史,
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世界各国在丝绸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在不断
的发展变化,也即世界丝绸产业的格局发生着变化。因此,通过对世界丝绸产业链的
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3.2.1丝绸产业链特征分析
丝绸产业是一个包含五个生产环节,同时涉及动植物培育、机械化生产的路线较
长、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产业,见图3.2:
图3.2:丝绸产业链
我们可以将上图整个丝绸产业链的五个环节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料性阶段。即从种桑、育蚕的动植物性养殖到缫丝的过程。通过这
一过程,各种品种规格的蚕丝等丝绸原料产品被生产出来。
第二阶段:半成品阶段。即从丝织到面料印染、后整理阶段。通过这个阶段,不
同等级的蚕丝被按照用途织成了不同品种规格的绸缎,并根据消费需求被印染上颜色
和图案,最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绸缎处理出各种特殊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个性和
附加值。
第三个阶段:成品阶段。即服装、服饰的生产阶段。通过这个阶段,丝绸最终成
为可供直接消费的商品,个性化的需求由此得到满足。
对应的,丝绸业也可以分为三个子产业,即丝绸原材料业、丝绸半成品业和丝绸
成品业。由此丝绸产业链不同阶段的特征为(见表3.2):
丝绸原料业的特征是: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较低;由于涉及动植物的繁育过程,劳
动密集型特征十分明显;生产过程的复杂也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对劳动者素质要求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较高);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蚕茧和蚕丝都有明确的等级,但不同地区的蚕茧、蚕丝质
量依然存在差别);自然条件的约束很强(自然条件必须适宜桑蚕的生长,并且同一地
区不同季节质量也有所差异);产品附加值较低;管理的重点是生产过程本身。在这一
阶段,各国往往采取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发展,计划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9。
表3.2:丝绸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
溅㈣黼湖麟阑湖黼黼
懑劳动密
强较高低高低生产
政府
集型计划阑资本密
较强较低高较高较高
生产和计划和
集型市场市场
豳劳动、或
技术密弱商较高低高市场
市场
导向
集型
丝绸半成品业的特征是:机器大规模使用,资本密集型特征突出:自然资源的约
束弱于原料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设备密切相关,技术转移和普及较快,因而技术要
求较低;集约化程度最高:标准化程度较高(但根据成品要求的差异存在一定差异):
产品附加值较高;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这一环节较为贴近市场最终需求,
因此受市场影响较大)。在这一阶段中,市场的主导地位开始上升。
丝绸成品业的特征是:受自然资源的约束较小(上游产品来源多样化);生产最贴
近社会需求,因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最低,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使这~阶段的生产对生
产技术(如后处理、设计)的要求最高,管理重点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根据成品档
次的不同,中低档成品往往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而高档产品的手工成分较高,
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料业的劳动
密集型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由于高档丝绸成品要求高超的设计和制作技艺,往往由
较为稀缺的高级技师完成,这些以劳动力出现的要素,本质上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其
劳动时间如果按照一般人类劳动时间来折算的话,高档成品的劳动密集度要大大超出
原料业的劳动密集度。发展中国家虽然资本积累较弱,但是,凭借其低廉的劳动力也
9 无论是我国还是日、韩,在丝绸业发展初期,政府的主导都十分明显。
1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有望在高档丝绸成品业与拥有者资本优势的发达国家展开国际竞争。但是,我们又知
道,阻碍落后国家产业跃进的历史条件除了资本积累外,还有技术、管理门槛,而这
些前提条件既需要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也需要配套完整的上中游产业链以及旁侧产
业的发展育之相呼应。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丝绸业有没有可能跨越这些阻隔,实现跳
跃式发展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 2.2丝绸产业链升级的一般规律
结合回顾世界丝绸业历史,以产业链为基础,我们可进一步将世界各国在丝绸产
业升级过程中演变的情况概括为表3.3。从表中可知,各国丝绸业的发展从总体上遵
循着沿产业链从低到高不断升级、不断替代的发展规律。
以日本为例,工业革命前,日本学习中国,采用农耕方式种桑养蚕。其后,随着
明治维新将机器大工业引入日本,以机器缫丝为契机,日本迅速在丝绸原料业成为世
界第一;战后,日本随着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人均GDP7000美元之后,社
会生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得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劳动力成本较高,产
品附加值较低的丝绸原料业利润率水平迅速低于平均利润率而遭淘汰;目前,随着以
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经济结构的逐步形成,日本的丝绸业甚至走上了一条原料、中
间生产完全外包,国内只负责设计、运作的高度知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其产业优势
更多的体现在成品设计、市场营销上。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西欧的意大利、法国、英
国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即便是保有的一部分丝绸加工业,也多依赖其先进的后处理
工艺和精湛的设计获得比较优势。
另以丝绸业中等发达国家——韩国为例”,韩国60年代是丝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茧丝绸的生产技术尤其是丝绸后加工技术与日本、意大利等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
这在当时决定了韩国的丝绸出口只能以丝绸原料为主。1965年,韩日建交后,开始积
极引进日本的先进茧丝绸生产设备和技术,对丝绸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加紧
丝绸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致力于增加丝绸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进口。
进入80年代,韩国丝绸业从利用国产茧丝原料为主的出口创汇型产业向阻利用进口茧
。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例子——中国的情况在本文第四部分分析我国现状时详述。
浙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蓖略的研究》
丝原料的加工贸易型产业转变,从而使韩国丝绸贸易的商品结构有了更明显的变化。
蚕丝类比重下降,丝绸服饰比重增加;丝绸织物上,坯绸比重下降,印染绸比重增加。
表3.3世界丝绸产业升级的演进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丝绸发展产业链不断升级的一般规律
首先,世界丝绸产业链是逐步由上游向下游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延展。最早期
的丝绸生产从种桑养蚕、缫丝纺绸开始,国际贸易的主导产品是蚕丝和坯绸,而丝绸
服装等最终消费品还没有广泛进入国际交换;其后,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应用于国际
贸易的丝绸商品生产覆盖了丝绸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这样,丝绸产业链获得了极大发
展。
其次,在世界丝绸产业链中,一国丝绸业在其内部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也
即一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具有一个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或者一步达到某种较高的产业
发展阶段11。同时如果没有完整的产业发展过程,较低的生产环节就不可能逐步为较高
的生产环节的出现积累资本、技术和人力。所以说,当我们将整个丝绸产业链的三个
阶段的特点连接在一起,不难发现,一国丝绸业的发展背后的动力就是一国经济的不
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提高。
第三,伴随着一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其丝绸产业在世界丝绸产业链条中的地位也
” 即便是通过行政手段强行确立从原料生产到半成品、成品的整个产业链,但那在短期内也是和市场需求、资
源禀赋相割裂的不完整的产业链。
浙江大学硕士学垃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不断呈现升级态势;同时,从静态看,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丝绸产业链的发育状况
继而其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总是和其在世界分工中的位置相一致。
上述规律进一步证明了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对一国乃至世界丝绸产业
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总体上看,它和社会经济发展一脉相承,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但是,具体到不同国家,其生产力
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步伐有所不同,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革新的基础也有所不同,这也
是为什么世界各国丝绸产业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条件。
3.3丝绸业国际贸易的内在逻辑
回顾世界丝绸业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仑很有趣的情况,即世界主要的丝绸
生产国往往不是主要丝绸消费国“。例如,在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中,我国的丝绸生产除
了满足王公贵族的少量需求外,绝大多数被当作“硬通货”在民间海外贸易被严格约
束的条件下由官方通过丝绸之路贩到国外换取财富;上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世界最
大的丝绸生产国,也不是丝绸的消费大国;而目前,世界丝绸原料的主产区——中国、
印度等国的生产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美、日、欧、中东等富裕国家的丝绸成品需求,而
这些输出国则将丝绸产业作为重要的创汇产业来对待。当然,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
丝绸消费国都不生产丝绸。从目前情况看,传统的丝绸强国——日本、西欧,它们既
是占据高端的重要丝绸成品的生产国,又是高端丝绸成品的消费国。
出现这样的情况,和世界丝绸生产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文分析过,一
国丝绸产业的升级基本与其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同步。同时,作为纤维皇后,丝绸
产品的需求需要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事实上,只有当处于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时,一国才能为其生产的丝绸产品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一般而言,只有发达国家同
时具备了下游高档丝绸产品生产和消费能力,并且由于发达国家的综合社会成本较高,
很难继续维系中上游丝绸产业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经济等综合条件的缺
乏,很难具备中下游丝绸产品的生产能力,其国内少量高档丝绸产品需求也需要发达
国家来满足。于是,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几千年来,“国际贸易”始终
” 根据目前世界丝绸生产和消费状况,相关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类:一是丝绸生产国,如中国和巴西等;二是丝绸
消费国,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三是丝绸加__[和消费国,如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瑞典、印度等。
16
浙江大学硼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不断呈现升级态势;同时,从静态着,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丝绸产业链的发育状况
继而其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总是和其在世界分工中的位置相一致。
上述规律进一步证明了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对一国乃至世界丝绸产业
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总体上看,它和社会经济发展一脉相承,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但是,具体到小浏国家,其生产儿
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步伐有所不同,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革新的基础也有所不同,这也
是为什么世界各国丝绸产业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条件。
3.3丝绸业国际贸易的内在逻辑
回顾世界丝绸业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企很有趣舶情况,即世界主要的丝绸
生产国往往不是主要丝绸消费国“。例如,在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中,我国的丝绷生产除
了满足王公贵族的少量需求外,绝大多数被当作“硬通货”在民间海外贸易被严格约
束的条件下由官方通过丝绸之路贩到国外换取财富;上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世界最
大的丝绸生产国,也不是丝绸的消费大国;而目前,世界丝绸原料的主产区——中国、
印度等国的生产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美、日、欧、中东等富裕国家的丝绸成品需求,而
这些输出国则将丝绸产业作为重要的创汇产业来对待。当然,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
丝绸消费国都不生产丝绸。从目前情况看,传统的丝绸强国——目本、西欧,它们既
是占据高端的重要丝绸成品的生产国,又是高端丝绸成品的消费国。
出现这样的情况,和世界丝绸生产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文分析过,一
国丝绸产业的升级基本与其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同步。同时,作为纤维皇后,丝绸
产品的需求需要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事实上,只有当处丁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时,一围才能为其生产的丝绸产品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一般而言,只有发达国家同
时具各_r r游高档丝绸产品生产和消费能力,并且由于发达国家的综合社会成本较高,
很难继续维系中上游丝绸产业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经济等综合条件的缺
乏,很难具备中下游丝绸产品的生产能力,其国内少量高档丝绸产品需求也需要发达
国家来满足。于是,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几千年来,“国际贸易”始终
罔家来满足。于是,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几千年来,“国际贸易”始终
“ 根据目前世界丝绸生产和消费状况,相关嗣家可分为下列三类:一是丝绸生产国,如中国和巴西等:二足丝绸
消费国,如美国、澳大霸J亚等国家;三是丝绸加工和消费国,如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瑞典、印度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是世界丝绸业发展的核心,国际贸易在为参与各国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促使了世界丝绸业以丝绸的国际贸易为枢纽不断实现着产业资源的全球动态配置。
可以说,世界丝绸业的变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在丝绸业全球生产力配置过程中,各国
国际贸易条件的变迁。
3.3.1丝绸产业比较利益的差异——丝绸业国际贸易的基础
丝绸业的发展动力本质上来源于需求。对丝绸产品的国内需求形成丝绸产品的国
内贸易,国际需求转化为丝绸业的国际贸易。同样,下游产品的生产也对中上游产品
的生产提供了客观需求。因此,贸易本质上就是对差异化需求的满足过程。
那么,对于同质商品而言,国际贸易的动力何在呢?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的利益驱动理论抽象的解说了国际贸易的动力,即在最优(或较优)生产条件下进行
国际分工,继而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从而实现总体效用满足的最大化或者总体成
本的最小化。以日、韩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例,我们考察一下通过专业化生产实现双方
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图3.3以左下角为原点,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韩国的绸缎和成衣的
产量;以右上角为原点,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日本的绸缎和成衣的产量。方框中下面
的对角线CB表示韩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最上面的斜线C’B’表示日本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在无贸易的情况下,韩、日的生产和消费点分别在A和A’。随着国际贸易的展
开,韩国在B点专业化生产绸缎,日本在B’点(与B点重叠)专业化生产成衣。然后,
两国进行贸易交换,结果,韩国的消费点上升到了E点,而曰本的消费点也上升到了E’
点,E和E’重叠。这样,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两国的产量和消费量都有所提
高。这表明双方的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
C
韩国O
\\『| \C‘

E(E’)\、A,
4\\心
图3.3:丝绸业国际贸易的利益
0’日本
B(B’)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上述这个例子通俗的讲就是各国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各自的优
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互补有无,从而使得双方都能用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大的满
足。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一国不同区域的国内贸易,只要其生产有着比较优势,那么
这种生产和交换就能展开。显然,无论是一国的丝绸业专业化生产还是贸易的展开,
都离不开其在这一产业上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成为推动专业化生产以便满足
国际、国内贸易的动力。同样,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也就成为了各国专业化生产格局
的不断变化,其外部就表现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那么,影响一国比较优势继而影
响一国国际贸易定位的因素有哪些呢?
3.3.2丝绸业比较利益的决定因素分析
假设忽略消费者偏好、要素收入分配状况等因素所导致的对丝绸产品的弓l致需求,
我们可以将影响丝绸业比较利益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种:即要素禀赋、自然资源
禀赋、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规模经济以及国际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五类因素,其中,
前四类为影响比较利益的内生因素,国际贸易壁垒为外生影响因素。以下分别展开分
析:
3.3.2.1要素禀赋
这里的要素禀赋特指一国劳动力或资本的丰沛情况。要素禀赋情况决定了一国劳
动力和资本价格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国的比较优势,继而导致国际贸易分工的出现。
按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贸易分工的利益见图3.4所示。图中,假设x商品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假如我国专业化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茧
丝生产,而韩国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型的绸缎生产,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
动力便宜,而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资本比较充裕。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如
果中、韩两国不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只能是Y1X2和Y2XI,
两国贸易的总满足程度只能是两条曲线相交的面积。而如果中韩两国分别专业化生产
其要素禀赋较好的产品,那么两国的贸易满足就可达到Y2X20的面积。显然,专业化
生产要素禀赋较好的产品对双方来说更有利。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L
Y2一。Y1
n
3 3.2 2自然资源禀赋
X1 X2
图3.4:要素禀赋与国家贸易分工
X
自然资源禀赋本质上和要素禀赋是一致的。但是,自然资源对于丝绸业来说十分
重要。丝绸产业有别于一般产业的地方在于,这一产业的上游环节是地域性较强的蚕
桑的动植物培育环节。自然条件在科技条件特定的情况对丝绸原料产业发挥了决定作
用。
例如,良好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对于种桑养蚕至关重要。同样品质的蚕茧,在不同
自然条件下的产出成本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最适宜种桑养蚕的嘉兴、湖州地区,
气候条件和土壤、水源条件都十分有利于桑蚕的生长发育,同样的单位投入,这里的
茧丝品质较好。而如果在印度的自然条件下要想繁育出同等质量的蚕茧,则需要倍于
我国的投入。因此,自然禀赋和要素禀赋一起,从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国际分工的基
础。
3 3.2.3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
生产技术是决定丝绸业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但技术本身还只是决定了静态分工
的要素,国家贸易格局的变动说明,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还存在着动态变化
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就是产品生命周期。
对于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国家来说,其在丝绸生产技术上的暂时领先和垄断是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固有国际贸易存续的基础。但是,任何新技术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
一旦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成熟,技术的超额利润就随着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的不断加
剧快速平均化,在这种条件下,技术领先的国家往往会选择将老产品通过技术转让形
式改由落后国家生产,自己则转向更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这样,原来的出口国反而
变成了进口国,国际贸易方向发生了变化。
例如,日本战前还是世界最大的生丝出1:3国,但战后随着日本产业升级的加快,
比较利益较低的生丝生产逐步被日本所淘汰,日本的丝绸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
品的生产,而生丝需求则完全可以从他国通过低廉的价格进口来满足。如此一来,日
本的技术优势得到了继续推进,日本丝绸业的附加利润的到了保持甚至提高,从而通
过国际贸易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3.2.4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收益的增加超过边际成本的增加,因
而,扩大生产规模是有利的。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可选择性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可能。
同样对于丝绸业的国际分工而言,在各国资源禀赋的约束下,各国间通过不同产品进
行专业化生产可以实现各自的规模经济而产生新的比较优势,因而对国际丝绸贸易双
方都是有利的。
Y
O
B
图3.5: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
X
如图3.5,假定甲乙两国资源条件相似,因而具有同一条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AFB。在无贸易条件下,两国的均衡点都在F点,国内价格比率等于F点切线R的
2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斜率。两国在分工时,生产x或Y产品是随意的,假定甲国专业化生产x,生产点移
向B点,乙国专业化生产Y,生产点移向A点,这样生产可能性曲线就变为AEB。从
而两国总产量比贸易前大为提高,双方贸易后的满足程度达到远高于F点的E点。例
如意大利和法国丝绸资源禀赋相似,本来都从事高档丝绸服装和围巾的生产。而两国
分别专业生产丝绸服装和围巾后,因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形成新的交换利益,促
进了国际丝绸贸易。
3.3.2.5 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国际贸易壁垒
前面几个要素是影响一国丝绸产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内生因素,而关税和非关税等
国际贸易壁垒则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因素。简单说,不管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表现形式如
何,其实质都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对他国生产比较优势的削弱。由于各种关税及非
关税壁垒,国际贸易的价格机制被扭盐,从而资源配置的自发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演变也被人为的影响了。例如,我国蚕丝、坯绸质优价廉,在国
际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印度为了保护其国内茧丝生产,对我国出口丝绸征收高额
关税,从而人为的提高了我国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我国丝绸产品的比较
优势,继而削弱了我国丝绸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上面这五类因素是影响世界丝绸业国际贸易的基本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国际贸
易规则、各国国家政策、消费特点、民族文化等影响因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
除了自然条件外,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是潜移默化的从不同影响因素中表现出来。
归根结底,丝绸产业的国际贸易无非是一国在特定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约束下,为更
大程度上实现其生产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客观选择。结合前述丝绸产业链理论的分析
可知,当一国丝绸业处于产业链的上中游时,其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都主要来自
其“成本约束”,这里的成本包括蚕桑资源、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因素。这样的“成
本约束”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低,“成本约束”也越低,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成本约束”也会越高;当一国丝绸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时,
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就成为关键因素,同样,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在这些要
素上也就越具备比较优势。所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低,其在丝绸中上游产品生产
供给、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就越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在丝绸中下游产
品生产供给、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就越大。
2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3.4结论:
以上,我们主要从丝绸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人手,探寻了世界丝绸
业发展的特点和一些内在规律。下面,我们对上述分析作一简要归纳: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丝绸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在世界大纺织业中
维持相对稳定的比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丝绸业尽管在其他纤维等纺织
业的冲击下,市场空间受到了挤压,但丝绸产品以其无可替代的特性、功能的拓展等
因素,保持了与世界大纺织业的同步发展。发源于中国的世界丝绸业有着美好的发展
前景。
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丝绸本身的使用价值特点决定了丝绸需求的规模和特点。
总体上来说,由于丝绸的高档特性,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对于丝绸的需求
小,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对丝绸需求大。为保持世界丝绸业健康、稳定、
协调发展,丝绸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必须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丝绸业产业链呈现出不断升级的一般发展规律。一
国丝绸业的发展背后的动力就是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伴随着
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提高,一国丝绸业不断沿产业链从上游产品向
中、下游产品发展,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节提升。
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丝绸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导致了世界各国丝绸国际
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从国际丝绸贸易格局的演变和决定因素看,只要丝
绸产业内利益梯度差存在,只要国际丝绸业间比较利益存在,那么~国丝绸业就会不
断发展,国际丝绸业产业格局就会存在和发展。各国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各
国丝绸比较优势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
源、劳动力成本、中上游产品等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比较优势主要
体现在技术、资本、中下游产品等方面;因此,要求各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按照
其现实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来专业化从事相应的丝绸生产并参与国际分工才能从中
获益,促进丝绸业的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基于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和丝绸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国有望成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世界丝绸业的制造和供给中心。下文将把世界丝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实际相结
合,进一步探讨我国丝绸业的发展问题。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4我国丝绸业发展策略
4.1我国丝绸业发展现状
在前文回顾世界丝绸业历史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我国丝绸业就是一个享誉
国际、特色鲜明的传统产业。作为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中国丝绸产业有着5500年的悠
久历史,并且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中国的丝绸贸易足迹在3000
年中已遍及全球。
回首千年历史,客观的说在1830年前的几千年中,我国的丝绸业创造了人类历史
的文明篇章。丝绸工艺、丝绸产品都达到了自然经济、手工劳作条件下的顶峰。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变革的缓慢也滞后了我国丝绸业的继续发展。1830年,机器大工
业的轰鸣让西方落后的丝绸制造业陡然插上了翅膀,我们的近邻日本也在明治维新后
借助机器缫丝一举超越中国,独霸世界蚕丝市场”。1938年,日本的蚕丝产量和出口
量都相当于中国的lO倍。相比较之下,明治维新和清政府失败的百日维新,社会经济
制度对生产力的巨大决定作用由此一览无遗。尽管清末、民国初年,帝国主义的入侵
也给积贫积弱的『B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副产品,丝绸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民族资本家
和现代意义的丝绸工业,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基础还是决定了,即便没
有其后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旧中国的丝绸业也不可能获得长足的进步。二战
和内战基本摧毁了旧中国的丝绸业,1949年,我国的蚕茧产量只有30915吨,蚕丝1798
吨,绸缎仅5000万米,丝绸业已处于消失的边缘。
建国后,我国丝绸业获得了新生,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推广实施对依托土地和家庭生产的蚕茧生产产生了巨大推动,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给丝绸生产加工业装上了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再加之不失时机的加快丝绸工业的技术
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丝绸业迅猛发展。1994年,我国桑蚕茧、桑蚕丝产量达
到了历史最高记录的77.69万吨和8.78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4.48倍、4.52倍;绸
缎产量也达到8.82亿米,为1978年的3.30倍。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外贸出口明
显加快,1994年外贸出口额32.75亿美元,为1978年的5.35倍,也创历史最高。而
且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蚕茧、丝类、绸缎等初中级产品的比重下降,丝绸服饰的
3 1938年,日本丝绸业最黄金的时期,其蚕丝产量曾达到世界总产量的76%,事实上垄断了世界市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比重上升,进入90年代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详见表4.1中国丝绸出口额统计和出口
商品结构变化情况、表4.2~4.4中国丝绸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情况。可以说,改革
开放后我国丝绸产业的爆炸式发展,是在供给和需求的双向拉动中共同发展起来的。
经济体制的革新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基础,而国内外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改善提
高的社会生活水平又为丝绸业发展提供了曰益强大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但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丝绸生产的过度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规模
上缺乏调控,对国际丝绸市场缺乏研究,国内丝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的无序竞争、低
价倾销,导致世界丝绸市场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再加之亚洲金融危机和日本“泡沫
经济”破灭的影响,我国丝绸产业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出口受阻,生产下跌,经历了
表4.1 中国丝绸出口额统计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情况
茧、丝类绸缎丝绸服装及其他
年份
出口总额
(万美元)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
(万美元) (%) (万美元) (%) (万美元) (%)
1950 23lO 1394 60.3 679 29.4 237 lO.3
1955 7214 3576 49 6 3390 47 0 248 3.4
1960 10282 2838 27.6 6446 62 7 998 9.7
1965 8379 4176 49.8 4203 50.2 0 0.0
1970 14903 9210 61.8 4753 31.9 940 6 3
1975 31t04 16406 52 7 12814 41.2 1884 6 1
1978 61290 35859 58.5 20001 32.6 5430 8 9
1980 74312 36438 49 0 26080 35.1 儿794 15.9
1985 95650 38744 40.5 36017 37 7 20889 2t 8
1990 189393 45270 23 9 76958 40.6 62169 32.8
1994 327527 35154 lO.7 67600 20.6 190458 58.2
1995 271438 32436 11.g 65646 24.2 141201 52 0
1996 290893 29399 10 l 43253 14.9 115057 39.6
1997 258569 28555 11.0 46372 17.9 151014 58 4
1998 211894 21847 10.3 35378 16.7 122101 57.6
1999 162076 24310 15.O 37717 23.3 78160 48.2
2000 192087 56592 29.5 37659 19.6 97836 50.9
2001 185695 48014 25 9 35499 19 1 102182 55 0
2002 233463 42703 18.3 34976 15.0 155606 66.7
2003 25217l 41853 16.6 41359 16.4 168959 67 0
2004 324540 47915 14 8 59108 18.2 217515 67 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丝绸协会和《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0—2004年版、顾国达《世
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2001年9月版、中国纺织品进出rq商会《丝绸贸易信息》20051资料整理。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表4.2 中国丝绸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情况(一)
蚕茧蚕茧其中万吨1 其中(万吨
丝总计丝增速
年份总计增速桑蚕茧柞蚕茧
(7i吨) (%) 桑蚕丝柞蚕丝绢纺丝
(万吨) (%) (万吨) (万吨)
1949 4.28 13 14 3 09 l 19 0 18 5 1 0.14 0.01 0.03
1952 12 33 37 87 6 22 6 1l O 56 15 8 o 45 o.05 0.06
1957 11.77 22 03 7 35 4.42 0.99 28.0 0.66 0.10 0.14
1965 10 52 32 31 6 65 3 87 0 9l 25.7 0.52 0 15 O 24
1970 16.48 50.61 12,15 4 33 l_67 47.2 0.96 0.12 0.47
1975 19.44 59,7l 15.3 4.14 2.3l 65.3 1.53 0.17 0.60
1978 22 78 69.96 17.33 5.45 2.97 83.9 1.94 0.19 0.84
1980 32.56 100.00 24.99 7 57 3.54 100.0 2.35 o.28 0,91
1985 37.13 114 04 33.58 3.55 4 22 119 2 3.28 0 18 0.42
1990 53.43 164.10 48,02 5 4l 5.66 11.9.9 4.30 o.23 1.06
t994 84 38 259.15 77.69 6.69 i0 64 300.6 8.78 0 20 1 47
1995 80 02 245 76 75 98 4 04 11 05 312.1 7.79 0 25 2 25
1996 50 83 156.11 47 09 3 74 9 48 267.8 6.63 o.42 2 ll
1997 46 95 144 20 42 3 4.65 8 28 233.9 5.51 0.28 2.49
1998 52.57 161.46 47。55 5.02 6.77 191.2 5.75 O.17 0.85
1999 48 47 148 86 44 73 3 74 7 ll 200.8 5 60 0 10 1.41
2000 55.64 170.89 50 06 5 58 7 49 211 6 5 13 0.16 2.20
2001 66 01 202.73 60 24 5.77 8 73 245.6 6.26 0 20 2.27
2002 69 99 214.96 64 50 5.49 9 87 278.8 7 36 0.14 2.37
2003 65 57 20l 38 60 00 5.57 11.10 313.6 8.46 0.14 2.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丝绸协会和《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0---2004年版整理制成衰4.3哪4 4图4.1q 2同。产品产量增长速度以1980年为100。
表4.3 中国丝绸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情况(二)
其中(亿米)
绸缎绸缎柞蚕丝梭织
绢纺丝梭织服
年份总计增速
桑蚕丝
纯桑蚕及其服装
及其及其装增速(%)
(亿米) (%) 丝绸缎交织绸(亿件)
交织绸缎交织绸缎

1949 o.50 20 41 —‘—- __—。—-—— —_—— —’^‘ ————
1952 o 65 26 53 0.54 —‘’’ 0 08 ^。—。—-—‘ —J——
1957 L 45 59.18 l 10 O.2l 0.22 0.1l ●。—— ———-
1965 1.96 80 oo 1.06 0 15 0.16 0.18 3.85 40,717
1970 4 32 176 33 3.(16 —-—_ 0 25 0 37 3.66 38 70
1.975 l 76 71.84 l 19 ———_ 0.29 0 28 6.73 71.20
1978 2,57 108.98 2,14 1 34 0 27. O 3l 6.73 71.2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表4.4中国丝绸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情况(--续)
其中(亿米)
绸缎绸缎柞蚕丝梭织
桑蚕丝绢纺丝梭织服
年份总计增速纯桑蚕及其服装
及其及其装增速(%)
(亿米) (%) 丝绸缎交织绸(亿件)
交织绸缎交织绸缎

1980 2.45 100.00 2.08 1.34 0.19 0.18 9.45 100.00
1985 2 96 120 82 2.66 L72 0.08 0.21 12 67 134 i0
1990 4.92 200.82 4.59 3 78 0.09 0.24 31.75 335 00
1994 8.82 360.00 8.42 7 69 0.06 0.34 78.16 827.10
1995 9 48 386 94 7.26 5.45 O 19 2.03 96 85 1024 90
1996 7.68 313.47 5 89 5.03 0.03 1.77 76.L7 806.00
1997 6.50 265 31 5 58 2.17 0.05 0.87 79.99 846.50
1998 11.70 477 55 5.86 5.33 0 0l 0 85 86.65 916 90
1999 9.43 384 90 3 09 l 64 O 00 0.93 95.45 1010 lO
2000 5.02 204.90 3.95 1,64 0.00 1.07 106 41 1126.OO
2001 8 76 357.55 5.71 1 58 O.03 3.02 111.79 1183.00
2002 6 78 276.73 3.37 1.07 0 04 3.37 122 34 1294.60
2003 11 09 452.65 6.74 5.35 0.06 1.96 136.73 1446.90
长达5年的低迷徘徊,到1999年,外贸出口额降到了16.21亿美元,只有历史最高年1994
年的49.50%,跌至底谷;同年桑蚕茧、桑蚕丝产量也分别跌至44.73万吨和5.60万吨,
分别只有1994年的57.57%并D 63.85%。直到200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和国内经济政
策的持续刺激,国际丝绸逐渐复苏,我国丝绸出口扭转徘徊不前的局面,丝绸全行业
才开始恢复增长,生产和外贸出口逐年增长,并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04年我国丝绸
商品出口32.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1%,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41%。虽然还
未达到1994年的32.75亿美元,但也创近10年来历史新高。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丝绸市场最大的生产和供应国,丝绸业是我国入世后可以主导
世界市场的少数几个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茧丝绸业的衰退,
中国丝绸业在国际丝绸生产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并逐渐上升为垄断和主导地位。
作为外向型的产业,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丝绸市场对我
国丝绸业的影响因素日渐凸显。这说明,我国丝绸产业越来越深的融入国际市场和国
际化分工。表4.1—4.4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述建国以来我国丝绸业的发展轨迹。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4.2我国丝绸业竞争态势分析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市场竞争同趋激烈的变化形势下,综观我国丝绸业发展态势,竞争优势和压力主要体
现在以下方面:
4.2.1我国丝绸业竞争优势
4.2.1,1 从数量规模看,我国丝绸业发展迅速,丝绸生产量和国际贸易量在世界市场
仍占有绝对优势,处于垄断和主导地位。
图4.1中国桑蚕茧产量和世界、19本、印度桑蚕茧产量对照图
图4.2 中国桑蚕丝产量和世界、日本、印度桑蚕丝产量对照图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第略的研究》
见上图4,1、4.2中国桑蚕茧、桑蚕丝产量和世界、日本、印度桑蚕茧、桑蚕丝产
量对照图。建国初期,我国桑蚕茧产量是日本的二分之一左右,居世界总产量的第二
位;七十年代,开始超出日本,1970年占世界总产量的35.4%,~跃上升为世界的首
位;1980年,占世界总产量的51.7%;1990年,占世界总产量的65.4%:1995年达到
75。9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8.47%。桑蚕丝产量也是如此。建国初期,我国桑蚕丝
产量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占世界总产量的17.6%,居次位;到1980年,超出日本45.4%,
占世界总产量的43.1%;1990年,占世界总产量的60%;1995年达到7.79万吨,占世
界总产量的76.07%。我国不仅是丝绸生产大国,而且是世界丝绸市场最大供应国。从
表4.1~4.2可以看到,随着我国丝绸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丝绸服饰类深加工产品
的生产和出口的比重越来越重,我国丝绸业不仅总量规模快速扩大,而且产业层次在不
断提升,外贸出口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丝绸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蚕茧、
蚕丝一直在70%以上,绸缎在45%左右;丝绸出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蚕丝、
绸缎分别占到80%和6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进口消费国,其进口的真丝绸缎主
要来自中国,以2002年为例,从中国进口的真丝绸缎占其进口总量的92.o%。我国丝
绸服饰等制成品的出口额已占丝绸类出口总额的2/3左右。
4.2.1.2从资源看,我国的蚕桑、丝绸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有相对优势。
我国地大物博,农村人口多,适宜蚕桑发展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随着“东桑西
移”的产业布局调整,近些年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发展很快,如广西省蚕
茧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二。浙江、江苏等东部主产区内部区域调整成果也得到进一步巩
固,如浙江省西部的淳安、临安等县蚕桑生产连年增长,“蚕桑西进”的发展势头良好。
在蚕桑产量增长的同时,蚕桑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茧丝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
目前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相比相当低廉。以纺织业劳动工资水平作参
考,2000年,我国纺织成衣工资水平为o.69美元/小时,稍高于印度(O.58美元/
小时),而明显低于日本26,1美元/小时,意大利14.71美元/小时,香港6.io美元
/小时,巴西3.20美元/小时,韩国5.32美元/小时。可见,我国纺织成衣业劳动
力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这一相对优势还将存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4.2.1,3从生产技术看,我国丝绸业在生产和技术上进步较快,与国际丝绸发展中国
家相比优势较为明显。
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丝绸产品包括丝类制品、绸缎、成衣服装、服饰织品等等,
门类齐全,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丝绸业中的发展中国家相比,生产水平和加工深度均
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世界蚕茧是第二大生产国一一印度,其制丝业以农户小作坊式
生产为主,其设备沿用较落后的手工座缫、改良座缫和机械缫丝,其中机械缫丝的蚕
丝生产量不足蚕丝总产量的20%;织绸也以私人企业为主,规模一般较小,手工织机占
65%以上;印度的丝绸产品主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莎丽绸”,约占丝绸总产量的75%
以上,出口产品主要是绸缎、丝绸成衣、围巾、丝织地毯等,可见印度丝绸业在生产
技术和产品结构与我国还有相当差距。其他产丝国巴西、乌兹别克等国家也只是靠出
口蚕丝占有国际丝绸贸易市场的一席之地。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蚕茧生
产技术和蚕丝、绸缎加工技术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蚕桑品种改良、栽培和养殖
技术、缫丝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已处于国际同行的前端,丝绸无梭高速织造的应用目
益提高,印染后整理从装备到工艺、助剂也明显优于这些发展中国家。
但是,我们绝不能沉溺于现有的相对优势,我国丝绸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相当严
峻的,而且这种挑战来自多方面的。
4.2.2我国丝绸业竞争压力
4.2.2.1我国丝绸业在国际丝绸生产和贸易上的优势还仅仅是“量”的优势,而非“质”
的优势。
虽然近几年我国绸缎和成衣服饰产品出口的比例逐渐增大,但我国丝绸行业总体
上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还较为单一。多年来,丝绸产品主要集中于茧、丝、坯绸等原
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扮演日、欧甚至是印度的上游供应商。我国
丝绸产品在织造和印染后整理深加工水平上与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产品
设计滞后,品种翻新慢,加工品质不高,生产应变能力不强,使最终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大受影响。近些年我国尽管绸缎和成农服饰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商品附加值
不高,换汇水平低,售价竟是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由于新产
品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不能很好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和多变化的消
3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费需求,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也应运而生14。中国是丝绸大国,但是,中国丝绸的国
际形象却是丝绸弱国。这一反差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丝绸产品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所限,
只能主要生产丝绸产业链中上游的产品,市场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商品。以至于“超市
产品”、“原料国”成了中国丝绸产品的代名词,出现“中国的丝绸原料、意大利的商
标、国际市场的价格”情况。
4.2.2.2国际丝绸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我国在国际丝绸业的优势垄断地位发起了冲
击。世界范围内的丝绸业竞争加剧。
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局面,
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透向了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
银行、欧盟以及日、韩、法等国家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印度、泰国、越南、巴西,
甚至尼泊尔等国家蚕丝业的发展,除东南亚国家外,部分非洲国家和远独联体国家也
在致力于蚕丝业的发展,全球丝绸原料供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竞争日益加剧。目
前。巴西在日本的技术援助下发展,生丝品质好,抱合力、清洁、洁净等指标甚至优
于我国的生丝产品,其高晶位丝在欧洲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还有独特风格泰国丝绸
以及越南的低价蚕丝也逐渐具各了与我国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印度,近几年来,以印
度为代表的国际茧丝绸发展中国家茧丝绸业发展迅猛。印度在纺工部专门设立了中央
蚕丝委员会(Central silk bosrd CSB),负责印度蚕丝的发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
开始,印度就着手编制蚕丝业发展的五年计划,使印度蚕丝业步入了有计划、有组织
的发展时期。1992—1997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印度政府对蚕丝业的财政支持额
达77.362亿卢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2.63倍。七十年代世界丝绸消费量增加,
而日本蚕丝业萎缩以及我国丝绸出口受冷战和文革的影响,为印度蚕丝业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印度的蚕丝业开始快速发展。八十年代初,世界银行和瑞±政府
两次巨额资金的援助,印度加紧茧丝绸人才的培养,完善茧丝绸技术开发和推广机构,
印度茧丝绸业基础目益巩固和扩大,竞争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从图2.1、2.2可以看出,
“我国丝绸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较低。自动缫丝机不到缫丝机总数的50%,而日本、韩国等则达到85%
以上;适应生产高档真丝绸的纺织机仅占1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能加工高档产品的印染后整理生产线仅占
10%;丝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90%左右是中小企业,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丝绸产品出口仍以中
低档为主,丝绸原料比例较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i!.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蚕茧产量和蚕丝产品产量迅速突破11万吨和1万吨,90
年比80年分别增长了1倍和1.5倍,发展势头很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丝绸第二大生
产国家和第一大消费国家,同时已经能够饲养二化性、用于生产2A一4A级厂丝的蚕
茧,最终产品的服用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一些发展中国家茧丝绸业的迅猛发
展,加上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也将成为我国茧丝绸业的竞争对手。
4.2.2.3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丝绸出口的影响。
入世对我国丝绸业总体上是利大于弊,随着配额限制的取消、减让和非关税措施
削减,自由、公开的贸易环境,非常有利于我国丝绸业比较优势的发挥,进一步扩大
出口和产业的发展。但是随之竞争也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事件时有发生。
⋯方面,以“绿色⋯‘环保”等为质量标准和技术贸易壁垒已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贸易
保护的重要手段,还有社会责任质量体系SA8000也作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象丝绸产品
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工具,日益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不
少竞争力不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扩大出口挤占市场份额,所以也设置种种贸
易障碍,采取防范措施。以印度为例,印度是我国最大的蚕丝类和坯绸出口国,出于
维护本国丝绸利益的考虑,2003年7月,对从我国进口的2A及2A以下等级生丝设置
最低限价,2004年12月又提出对绸缎进口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
4.2.2.4继续面临其他纤维制品的激烈竞争。
随着世界纺织科技的飞速发展,化纤仿真技术的不断突破,各种纤维应运而生,
高仿真、高服用性的新型纤维层出不穷,其制成品在某些性能上优于丝绸,但以蚕丝
纤维为主要原料的丝绸产品服用性能却无大的改观,特别是由于在克服丝绸产品易皱、
易缩的弱点上,至今还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丝绸消费需求。新型纺织材
料和产品极大丰富了国内外纺织品消费市场,影响着消费格局,对丝绸产品拓展国内
外市场也将构成严峻的挑战。
4.3我国丝绸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结合我国丝绸业发展现状、特点和世界丝绸业发展规
律,我们该怎么做呢?
塑垩盔鲎堡主兰垡笙苎!些墨兰塑些垄垦塑堡皇塾里篁堕塑盟塞!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简单回顾一下本文第二、三部分抽象出的世界丝绸
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经过前文论证,我们知道,一国丝绸业发展背后的动力是一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换句话说,一般而言,没有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一国较为低级的丝
绸产业很难成长到较为高级的阶段,也很难从丝绸产业链的上游过渡到利润更加丰厚
的中下游。同时,基于一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要素禀赋状况,一国在国际分
工中的地位在特定时期也基本上是稳定的。那么,是不是丝绸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
要实现发展突破,就只能等待本国产业结构的全面提升,经济的全面发展呢?答案是
否定的。
回顾前文,分析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设:即一国整体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是
均衡的。对于多数国家而言,特别是日、欧等丝绸业发达国家,这一假设是成立的。
这些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相对平衡和单一。因
此,伴随着整体经济的不断升级,丝绸业也被挟裹着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演进而
升级。最终,低廉的货币资本战胜了日益昂贵的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生产
战胜了低附加值的上、中游产品生产。
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情况有了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经济发展模
式。这一模式人为地实行城乡、工农业的二元分割,并且通过工农业价格的剪刀差实
现农业对工业的反哺。这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以城市为代表的工业社会的跨越式发
展,但同时造就了一个积贫积弱的“三农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东部沿海地区
率先开放的特区政策,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广大中西部地区所没有的
历史发展机遇,这相当于国家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转移支付。
发展条件的人为不均等进一步加大了自然条件的差距,从而造就了当今我国独有的城
乡二元、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二元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这种结构下,东部沿海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城市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这样的社会经
济发展结构同样衍射出不均衡的产业结构。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浪潮和西部某些地区的
半自然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这种东、中、西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下,目前我国的丝绸业的发展同时存在
着高、中、低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与我国丝绸产业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与此相对应,丝绸产业的技术水平也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梯度产业格局。让我们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再回顾一下丝绸产业链的情况(参见图3 2和表3.2),从现状看,我国处于国际丝绸产
业分工格局的中上游,主要从事丝绸产品原料和半成品的生产。以丝绸原料的初始一
一蚕茧生产为例,蚕茧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每公顷桑园总成本中人工费
用远远高于其他农产品。以1998—1999年为例,我国每公顷蚕茧中人工费用比重达到
60.6%,远高于粮食的38.7%、柑桔的37.9%和茶叶的46.3%(顾国达,2001)。因此,
对于丝绸原料业,中西部蚕茧产区在人工成本上相对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分工优势。
而东部传统丝绸产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其为冲击更
高端、更下游产品蓄积的能量也越来越大。目前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
蚕茧、蚕丝、坯绸等原料性和初加工生产正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丝绸业基本处于原料
业向半成品业过渡的阶段,同时局部甚至向成品业迈进,丝绸产业不断提升。如2004
年浙江省蚕茧产量占全国13.87%,真丝绸出I=1创汇却占全国42.77%。而以广西、四川
为代表的中西地区,利用其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蚕桑、
茧丝生产和初加工,规模在不断扩大,如广西省蚕茧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并且缫丝
生产增长较快;四川、重庆的丝织品增产幅度也较大。从而形成了东中西部各具特色、
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新的发展局面。显然,在这种一国内部阶梯性的产业
结构下,一国有望实现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
的有力支持;同时,先进地区可以利用多年产业发展积累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获
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能为这种“全产业链条”合理
分布、同时并存的特殊产业结构提供多层面的市场需求。国内丝绸产业的社会经济和
禀赋条件的客观差异与丝绸产业的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为我们从国内突破丝绸产
业长期困局,按照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了契机。
如果这种分析成立的话,那么我国丝绸业的发展就有望突破先进国家按照时间序
列实现产业逐步发展的历史逻辑,实现历史性的产业发展飞跃,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
的带动全国丝绸业的“梯度发展”。但是,即便我国存在产业梯度发展的内在空间,要
想将这一设想付诸实现,还需要一些客观条件。这里,我们借用罗斯托的起飞学说来
简单分析一下(罗斯托,1962)。
罗斯托将投资率、主导部门和制度保证作为经济实现飞跃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投资率。投资率是指产业发展中的要素积累,这种要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和资本的积累,也包括技术、人力等无形的积累。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对要素
的供给状况提出了不同要求。例如,我国东部地区要想实现丝绸业向成品业的腾飞,
除了资本的积累外,更需要技术和高层次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中西部地区丝绸业的发
展,资本的积累更为迫切。
其次是主导部门。主导部门的出现不是人为的,要求它发展速度较快、能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本身具有创汇能力(可以用来引进技术、购买先进设备和国际支付)。
无论是对于东部传统丝绸业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而言,丝绸业都具备主导产业的各项
特征。丝绸业产业链较长,产业带动性较好,同时,无论是蚕丝还是绸缎都是国际性
商品,具有较好的换汇能力,同时,对于更具成本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而言,产业梯度
力为其快速发展留出了广阔的空间。
再者是制度保证。这恐怕是我国面临的最关键要素。制度在这里指的是确保经济
发展的有效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丝绸业伴随着产业链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
日益淡化,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而言,丝绸业的初级
发展面临着政府如何有序引导的问题,而对于东部先进地区,则面临着如何使日益高
级化的丝绸产业更贴近市场,进一步减少行政阻碍的问题。近些年,国家对于丝绸行
业的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1996
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关于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意
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49号)。经过几年改革,目前大部分蚕茧主产县已组建了
贸工农一体化的丝绸公司,浙江、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组建了省级一体化丝
绸集团公司。二是国家使用兼并、破产等手段对丝绸企业大规模进行结构重组。1997
—1999年国家用于丝绸行业兼并破产的核销呆坏帐金额达34.6亿元,涉及i00多家丝
绸企业。2000年,国家共安排58个破产项目。这些政策对丝绸企业资产重组、结构调
整和减亏扭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蚕茧经营、丝绸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
大突破。自2004年丝绸自营进出口权进一步放开,2005年起,丝绸纺织品配额全面取
消。丝绸企业,特别是国有丝绸企业正逐步按照市场化经营主体的目标实现改革。随
着我国丝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为丝绸业的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随着我国丝绸业上述条件的不断具备,那么就有望突破我国丝绸业现有的产业发
展和国际贸易格局,发挥整体优势,在丝绸产业链上、中、下游三个发展阶段同时形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伴随着产业梯度力的作用,我国不仅能在国际
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而且可以推动国内需求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国际、国内并
举的良性发展态势,实现丝绸业的梯次腾飞和跳跃式发展。下面我们将把这一基本思
路转化为我国丝绸业发展的策略。
4.4我国丝绸业发展策略的总体思路
以建设丝绸强国为目标,注意充分发挥我国丝绸业的整体和比较优势,主动适应
世界丝绸国际分工要求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丝绸产业区域布局,东部地区重点做强
半成品,逐步发展成品,中西部地区重点做强原材料,积极推动国内东、中、西部不
同产业分工区域之间的产品交换和产业良性联动,形成国内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循环,
以利充分发挥整体比较优势;同时,坚持改革求发展,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快技术
创新,提升丝绸产业,促进丝绸生产和贸易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我
国丝绸业跳跃式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可形成我国丝绸业发展策略实施路径图(见图4.3)。该图描绘了这
一设想:根据丝绸发展规律,基于当前我国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现状,以及国际丝绸
产业的格局,东部地区要利用其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条件,努力提
高产业层次,东部先进地区发展目标定位于丝绸成品的生产和贸易,竞争对手锁定日
本和西欧;东部落后地区定位于半成品,和韩国、印度竞争;中西部地区利用其成本
优势,定位于原料阶段,集中精力和东南亚、中亚、印度、巴西等国竞争。同时,发
挥国家的整体优势,努力开拓国内需求,东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对上游产品的有
效需求,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有效供给。这样,形成我国国
内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按照市场原则和丝绸发展规律,除国际贸易外,部分
丝绸产品自给自足,以此既可发挥我国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丝绸产业发展的带动潜力,
又能发挥我国丝绸整体比较优势,实现各地优势丝绸产业环节对他国同一丝绸产业环
节的优势竞争和产业替代,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努力实现我国丝绸产业的
跳跃式发展。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图4.3:我国丝绸业发展策略实施路径图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世界丝绸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表
现在世界丝绸产业中心已由劳动力成本高的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的转移。中国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国后,在
世界丝绸业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正在逐渐成为世界丝绸业的制造中心。我国丝绸业要
遵循世界丝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国际分工中抢占更有利的地位,找准发展定位。
要根据国内丝绸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条件,在立足于为国际竞争服务的同时,注意不
能忽视国内市场的开放,按照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客观要求来主动调整和
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突出
我国各地区丝绸业的各自优势,加强规划,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定位,立足于科学
化、专业化分工,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中国丝绸业自身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分工,密切
协作,从而为我国丝绸产业链完整的“自体小循”环奠定基础,以求得国际市场需求和
国内市场需求的统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4.5实施我国丝绸业发展策略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4.5.1合理定位和布局,保持我国丝绸业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丝绸业的“东桑西移”是丝绸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
种趋势,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阶段的特性,分别按照结合自身
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综合优势,分别进行丝绸产业定位。东部地区作为
传统丝绸产区,拥有技术、资本、人力等多方优势,同时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
为该区域丝绸产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创造了客观环境。随着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该地区传统的人力成本优势在丧失,依托土地和人资源的丝绸原材料业产业比
较效益日益降低,其国际和国内竞争的资源禀赋必然从人力资源向技术、管理和市场
资源转移。因此,东部发达地区继续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丝绸原材料生产已不合适,客
观上具有上游产品产业外移、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而中西部地区在土地、人力资源
方面比较优势突出,顺应东部地区产业外移的需要,积极接纳和大力扶持以原材料为
主的丝绸上游产品生产较为合适,并且是大势所趋。
因此,在产业布局调整上,东部地区(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广东、上海和
等)先进区域积极发展并做精、做强成品,重点在提高丝绸产品加工深度、技术含量
和附加值等方面下工夫;东部地区的落后区域”以半成品为主,中西部地区(四川、重
庆、广西、云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新疆等省)积极接纳东部地区迁移的原
材料业,大力扶持以原料为主的丝绸初加工产业的发展,走集约化、工业化、科技化
的新型原材料产业发展道路。
4.5.2打造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发挥我国丝绸业比较优势
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较为完整的特定产业链实现区域内
部产业链条的自我循环发展。这样,在该区域内部,该产业可以实现上游产业环节对
中下游产业环节的支持,中下游环节也可以为上游产业环节的发展提供市场。这种自
体循环相比较国际间的产业链循环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同时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成
“ 东部地区内部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异,以浙江省为例,浙江西部山区经济较为落后,人力资源
也比较便宜。因此,我们将东部地区进一步划分为落后区域和先进区域,分别进行定位。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熟度也更大。打造我国的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就是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实
现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专业化生产基础之上丝绸产业链不同环节产品供求的最佳结合。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提出国内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并不是说封闭国际市场,
全部产品实现国内自给自足。由于丝绸国际市场对不同丝绸产品需求的存在,同时国
内各地区丝绸供求能力也不可能完全配套,在市场经济、对外开发的条件下,国内各
地区不同产业环节的丝绸产品必然同时进行丝绸国际贸易并有不同的市场定位。所以
国内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并不妨碍丝绸国际贸易,相反,从总体上讲反而对
丝绸国际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自体循环出现,自身每个产业环节成本都在专
业化生产和低成本国内贸易(无关税等国际贸易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小化,从而自
体循环成本最优,对外竞争力最优,为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制胜奠定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资源禀赋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阶梯分布,因此,按照我
国区域资源条件,进行丝绸产业链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在我国国内创造出完整
的产业链条,打造丝绸产业链的“自体小循环”,从而实现自我循环、自我支持、自我
发展,既推动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和完善,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也可以实现各优势
产业环节对他国同一产业环节的优势竞争和产业替代,从而最终巩固和提高我国丝绸
产业在国际丝绸业分工中的地位。
按照这一思路,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落后区域)供给原料,东部地区(落后
区域)为东部先进地区供给半成品,东部先进地区逐步发展成品生产,共同参与国际、
国内市场竞争。为此,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要求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
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要更贴近市场,讲究技术含量和品牌培养,着力提高丝绸产品档次,
增加成品环节附加值,提升我国丝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
要在政府的产业引导和扶持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成本优势,提升生产的规模效益
和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道路。同时,更加贴近市场的东部发
达地区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行为要以引导和扶持为主,尤其是创
造条件,积极引导东部地区的龙头丝绸企业调整生产力布局,将上游生产力转移到中
西部来。我国要增强对国际竞争对手的产业竞争,巩固第一丝绸原材料供给国地位,
做强丝绸半成品供给国,逐步加入丝绸成品供给国队伍,实现原材料环节的垄断和半
成品环节对印度、韩国的逐步替代,在丝绸成品环节增加附加值,提升我国丝绸企业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水平”。对原材料和半成品环节的替代包含两个内容,即一方面
对内实现进口替代,争取用高品质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替代绝大部分进口产品,以自体
循环替代部分国际交换,以内需增强自我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外实现竞争性替
代,继续维持原材料环节的国际垄断地位,同时积极发展半成品环节,通过技术效益
和规模效益提升半成品环节的整体档次,从而做强国际市场竞争实力。丝绸成品环节
的主要任务是逐步积累企业综合竞争力,树立我国丝绸企业的国际形象,造名和造实
相结合,为创造民族丝绸品牌逐步积累。
4.5.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正确处理好企业、政府
和协会三者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丝绸业的发展主体应当是丝绸企业,必须由企业按照市
场机制的客观要求和世界丝绸业的基本规律进行自主决策,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企业
(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而政府的行为模式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宏观调控、
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发展要求,通过政策倾斜、资源
配给(如土地、资金等)等手段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按照丝绸发展要求发挥丝绸企业
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利益梯度力来驱使市场主体自发的顺应产业发展要求进行自身生
产力布局的调整和完善。同时要注意发挥好丝绸行业协会的行业协调服务功能,让业
内企业及时掌握业内动态,及时反馈意见要求,及时获得支持与帮助,让业内企业携
手按照大战略实现共同发展。在企业、政府和协会三者关系中,企业主体是核心,政
府引导是保证,协会协调是补充。
当前我国丝绸业发展仍未摆脱以量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效益型增长方式,产品
质量、生产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表面上看,普遍存在着丝绸企
业规模较小、管理落后、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但是,从深层次看,困扰我国丝绸
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有
待完善;丝绸企业的主体很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尤其是丝绸国有企业,他们
要么脱胎于计划体系,要么还受到很强的行政干涉,要么是拉郎配后的众多小企业组
”注崽:目前不直盲目提出提赶超日本和西欧.在综台实力未达到的情况下,盲目赶超.既会损害传统优势,又
不利于新优势的形成。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合而成的所谓大企业。这样的主体不但自身核一i3竞争力不突出,更严重的是企业发展
无法完全按照市场要求进行决策。脱离了市场,企业无法健康成长,更不要提做强、
做大了。还有不少民营丝绸企业,家族制的陋习也严重影响企业发展,总之我国丝绸
企业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
促发展。
一是要加快丝绸国有企业改革,塑造符合市场要求、竞争性行业发展要求的新型
市场竞争主体。丝绸业是高度竞争性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动传统国有丝绸企业按照
十六大精神和国家国有资产战略布局和调整的要求,认真探索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
形式,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快实现国资的有序退出。要重
点加大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实现产权多元化,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按照建立“产
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创新制度,化大力
气积极推进完善产权多元的我国丝绸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通过产权
制度的合理安排,进一步健全企业经营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采用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能够提高丝绸企业经济效益的经
营方式,使丝绸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为促进丝绸产业升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服务职能,积极促使政府从产业
发展的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遵循市场经济和世界丝绸业的发展规律,注意运用经济
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提供有利的条件,主动发挥引导
作用,促使丝绸产业调整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三是要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大力扶持非国有丝绸企业的发展壮大,
从政策上和资源分配上赋予其同等的市场竞争地位。
四是要打破传统丝绸大企业的区域划分格局。我国传统各地的丝绸强势企业多半
是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长期运行于传统丝绸行业管理体系下,地区所属、行政历
史导致这些企业的区域属性很强。按照新的产业布局战略,只有打破企业的区域属性,
按照国际化、全国化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实现企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才能充分
发挥我国丝绸业的整体优势。
4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t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五是要充分发挥丝绸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服务功能。重点是根据丝绸行业的特点,
塑造市场化的行业协会,解决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决策机制。要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和行
政体系的脱钩,摆脱半行政地位,强化行业协会的广泛代表性,使其产生机制决定行
为机制,产生于行业服务于行业。要按照服务和协调功能,改革行业协会的机构设置、
功能定位和行为模式,充分反映企业呼声,当好政府参谋,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
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5.4注重工贸联动,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工贸联动可以理解为,工业生产部门和贸易流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有机结合相
互促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的过程。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垄断经营的影响,我国丝绸业工贸之间往往
相互分割,相互脱节,严重制约了丝绸业的协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对实现国内或国外的
工贸联动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工贸联动为丝绸企业在生产、贸易中相互有机结
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市场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现形
式。所以,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国内丝绸外贸企业、生产企业相互之间实行跨
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有机整合生产、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各种资源,
变单个优势为工贸结合的综合优势,扶持和壮大有发展潜力的科工贸结合的丝绸企业
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契机,充分
发挥劳动资源丰富的生产优势,加强同国际丝绸客商、厂商的合作,积极有效地利用
好外方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和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努力开拓市场,提高
丝绸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为实现我国丝绸业跳远式可持续发
展创造条件。
4.5.5坚持国内、国际市场并举,努力开拓丝绸市场
从前文分析知道,近半个世纪来世界桑蚕丝产量增长了4~5倍,但桑蚕丝占纤维
总量的比例相对稳定在0.18%左右,说明丝绸业在纺织品产业的比例还很低。作为“纤
维皇后”丝绸所具有的天然、环保、保健的内在与光泽、飘逸、凉快的外在良好统一
的独特品质,还未有替代品可以超越,并且机能和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拓展。在人们消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费观念崇尚回归自然的今天,丝绸已远远不能满足目益增长而多元化的消费要求。目
前全球每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9公斤,而发达国家则达到38公斤,欧美等发达国家虽
然仍是世界丝绸的最大市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也在不
断扩大,如印度既是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国,同时近些年又以每年15%的速度消费增
长,是丝绸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丝绸业作为我国传统出口主导型行业,在国际丝绸
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这种地位来之不易。所以,我国丝绸业要根据国内资源禀赋和
产业发展条件,首先要立足于为国际竞争服务,针对国际丝绸市场的变化趋势,按照
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客观要求来主动调整,扬长避短,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不
断巩固和扩大国际丝绸市场。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丝绸国际贸易中,要特别重视当前
新出现的形形式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抓住我国入世有利时机,主动协调丝绸贸易秩序,
趋利避害,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一是要加强行业自律。随着全球经济纺织品配额的取
消,丝绸业有可能与其他纺织品一样,对原设限国和地区的出口会出现一个短期猛增
的“释放效应”。我国丝绸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坚决杜绝和抵制无序竞争的现象发
生,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主动抵御国际发倾销倾向,规避风险。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
善符合国际安全性、强制性要求的丝绸标准管理体系,认真做好IS090000质量管理体
系、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认证和相关工作,加强企业
经营管理,提高真丝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安全性,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促进丝
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以不断提高我国丝绸业竞争力。
在开拓丝绸国际市场的同时,要更多的注重丝绸国内市场的开发。国内丝绸市场
对于外向型为主的我国丝绸产业而言还是块处女地。这种现状既反映了国内企业实力
的欠缺,也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有了长
足的发展,国民消费能力也日渐提高,同时,丝绸产业自身实力的积累也正在进入从
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关口,尤其是在我国入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
丝绸国内市场比重不断增加也是一个趋势,同时也符合世界丝绸发展规律的要求。我
国国内市场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如果长期忽视丝绸国内的开发就会对丝绸发展造成失
误。只有国内市场扩大了,丝绸业的发展的空间刁1能真正扩大。开发国内市场重在培
养,这种培养体现在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现在规范的市场开拓,体现在重“质”不重
“量”的耐一fl,开发,体现在以品牌为先导的创新思路。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摒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传统的市场开拓策略,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重视市场秩序的维护,重视品牌、技术和
管理,重视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协会的大力扶持和帮助。
4.5.6加快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的丝绸技术水平高低直接体现了该国丝绸业的竞争
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且为适应世界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
的要求,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丝绸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加快技术创新,
提高我国丝绸技术水平是丝绸生产和贸易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我国
丝绸业跳跃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其
他高新技术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为丝绸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
了可能和许多机遇,我国丝绸业要紧跟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注重信息化带动丝绸工
业现代化,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丝绸业和提升丝绸产业,增强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丝绸科技进步和创新。
一是要加快企业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加强丝绸先进制造及低污染、节能
降耗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应用。如开发应用大花型电子提花四分色印花协同生产技术、
电子测配色与染色打样快速反映协同生产技术、丝绸生产在线监控技术等电子信息技
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高度集成、快速反应的先进制造系统,开发液雾喷
射染色、小浴比绳状染色、离子体处理、环保型拔染印花等少污染、节能降耗新技术。
切实解决制约丝绸使用性能的印染后整理等传统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丝绸产品加工
深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新丝绸工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促进丝绸企业采用集
约化手段,实现缫丝自动连续化,丝织无梭化,印染无害化。同时大力开发应用丝绸
加工废液丝胶提取和污水处理的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丝绸循环经济,极大地提高劳动
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不断拓展丝绸功能和应用领域,要跳出丝绸产业传统的概念和误区,在提
升传统丝绸服饰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加工深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
充分利用茧丝绸独特品性的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强丝绸纤维
材料创新,进一步推动以真丝为主体的丝绸新型纤维材料及其多元化、高性能化丝绸
产品的持续性开发并加速产业化。同时大力开发丝绸在保健、医药医疗、特种材料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芨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方面新用途、新功能,使丝绸产业朝着高品质化、多元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纳米新技术和生物科学等在丝绸技术上的突
破,有可能给世界丝绸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从而必将给我国丝绸业带来新的广阔的
发展前景。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宁等:《现代管理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陈凤珍译:“越南蚕丝业发展近况”,《国外蚕业》1995年第4期。
[3】陈建勇:“巴西丝绸业的考察及分析”,《丝绸技术》1996年第1期。
[4]陈玉银译:“印度蚕丝业”,《国外蚕业》1992年第3期。
[5]杜厚文、朱立南:《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4年5月。
【6]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第4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
【8】傅伟恒:“浙江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丝绸》2004第3期:第1—4页。
[9】高成兴、朱立南等:《国际贸易教程》(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顾国达等:“世界蚕丝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及趋势”,《蚕业科学》1996年22(2)。
f11]顾国达:《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9
月。
[12]顾国达:《蚕业经营原理》(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13]胡丹婷:“论加入WTO对我国丝绸业的影响”,《丝绸》2000年第2期:第3—6页。
[141胡丹婷:“茧丝绸的特点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丝绸》2000年第7期:第5—7页。
【15]黄君霆等:《中国蚕丝大全》(第1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16]黄建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建成丝绸强国”,《丝绸》2004年第ll期:第4~5
页。
[17]经焕林等:“我国丝绸外贸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对策”,《丝绸》1999年第2期。
[18】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9]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20]刘华平:“资源合理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及政策建议”,《丝绸》2004年第9期:第1—3页。
[21]楼国庆:“努力提高竞争优势,迎接我国丝绸业发展的新时期”,《丝绸》2005第5期:第8
—9页。
[2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23]施明干等:“印度丝绸业的咨询报告”,《国外丝绸》1997年第1期。
[24】檀学文:“关于日本蚕丝业经济的研究”,《中国蚕业》1999年第3、4期。
[25】王琳译;“乌兹别克斯坦的丝绸生产情况”,《国外丝绸》1996年第6期。
【26】王志明等:“我国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折”,《江苏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7]吴易风等:《西方经济学》(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王庄穆:《丝绸笔记(最续)》(第1版),杭州,丝绸杂志社:1996年5月。
[29]王庄穆:《丝绸笔记(--续上册)》(第1版),杭州,丝绸杂志社:1998年5月。
[30]王庄穆:《丝绸笔记(三续下册)》(第1版),杭州,丝绸杂志社:2001年5月。
【31】姚先国、罗卫东:《比较经济体制分析》(gS l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32]张磊等:“香港丝绸贸易的实证分析”,《丝绸》2000年第4期:第39—41页。
[33]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编译:《欧洲丝绸贸易15年》(第1版),北京-中国丝绸进出IsI公司:
1991年。
【34]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4)》,(gg l版),北京,企业
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
[35]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0年创刊版),杭州,
丝绸杂志社:2001年6月。
【36]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1年版),杭州,丝绸
杂志社:2002年6月。
[37】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2年版),杭卅I,丝绸
杂志社:2003年5月。
【38]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3年版),杭州,丝绸
杂志社:2004年3月。
[39]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4年版),杭州,丝绸
杂志社:2005年5月。
[4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第1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年4月
[41]《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浙江省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年鉴(2003)》(第1版),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9月。
47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42】浙江省蚕桑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蚕桑志》,(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8
月。
[43]《浙江省丝绸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丝绸志》(第1版),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7
月。
[44]姚春序、吴光烈:“浙江纺织业提升关键技术选择的若干思考”,《丝绸》2004年第2期:第
1—3页。
【45]戈辉:“在全国缫丝绢纺工作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丝绸》2004年第6期:第l一3页。
[46]朱之鑫、曾艳译:“日本丝绸业的现状及未来”,《国外蚕业》1992年第3期。
[47]K’R‘Sharma:“Adding New Dimensions”,Indian Silk2000,(12).
[48】UnitedNations:“SilkinAsia”,NewY0rk,UnitedNatinns:1994.
致. 谢
在一年半来的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金雪军教授悉心指导
和大力帮助。金老师尽管教学、科研、院务等工作繁忙,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
间,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务实的教风,从我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凡易其稿
到最后定稿,不厌其烦的启发教导,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值此论文定稿之际,我
再一次对金雪军教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对我在浙江大学研究生
课程学习和论文完成期间所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其他老师和有关朋友一并表示衷
心的感谢。
楼国庆
二00五年十月六日
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
作者: 楼国庆
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47条)
1.蔡宁现代管理学 2000
2.陈凤珍越南蚕丝业发展近况 1995(04)
3.陈建勇巴西丝绸业的考察及分析 1996(01)
4.陈玉银印度蚕丝业 1992(03)
5.杜厚文.朱立南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 1994
6.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1986
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 1996
8.傅纯恒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期刊论文]-丝绸 2004(3)
9.高成兴.朱立南国际贸易教程 1993
10.顾国达世界蚕丝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及趋势 1996(02)
11.顾国达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 2001
12.顾国达蚕业经营原理 2003
13.胡丹婷论加入WTO对我国丝绸业的影响[期刊论文]-丝绸 2000(2)
14.胡丹婷茧丝绸业的特点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期刊论文]-丝绸 2000(7)
15.黄君霆中国蚕丝大全 1995
16.黄建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建成丝绸强国--在第五届中国国际丝绸大会上的讲话[期刊论文]-丝绸
2004(11)
17.经焕林我国丝绸外贸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对策 1999(02)
18.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 1985
19.罗斯托.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经济成长的阶段 1962
20.刘华平资源合理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及政策建议[期刊论文]-丝绸 2004(9)
21.楼国庆努力提高竞争优势迎接我国丝绸业发展的新时期[期刊论文]-丝绸 2005(5)
2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1975
23.施明干印度丝绸业的咨询报告 1997(01)
24.檀学文关于日本蚕丝业经济的研究 1999(3-4)
25.王琳乌兹别克斯坦的丝绸生产情况 1996(06)
26.王志明我国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1(01)
27.吴易风.刘凤良.吴汉洪西方经济学 1999
28.王庄穆丝绸笔记(最续) 1996
29.王庄穆丝绸笔记(三续) 1998
30.王庄穆丝绸笔记(三续) 2001
31.姚先国.罗卫东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1999
32.张磊.顾国达香港丝绸贸易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丝绸 2000(4)
33.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欧洲丝绸贸易15年 1991
34.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4) 2004
35.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0) 2001
36.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1) 2002
37.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2) 2003
38.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3) 2004
39.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4) 2005
4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 2004
41.《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浙江省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年鉴(2003) 2003
42.浙江省《蚕桑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蚕桑志 2004
43.《浙江省丝绸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丝绸志 1999
44.姚春序.吴克烈浙江纺织服装业提升关键技术选择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丝绸 2004(2)
45.弋辉在全国缫丝绢纺工作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期刊论文]-丝绸 2004(6)
46.朱之鑫.曾艳日本丝绸业的现状及未来 1992(03)
47.K ·R ·Sharma Adding New Dimensions 2000(1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戚琳 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学位论文]2009
2. 卜婷 丝绸之路西段工商业城市研究[学位论文]2009
3. 张勤 丝绸之路上唐朝的纺织品运销及相关问题探研[学位论文]2002
4. 陈文虎 丝绸消费实证调查与市场发展预测[学位论文]2006
5. 李晓丹 丝绸服装品牌建设下的产品规划[学位论文]2007
6. 黄梅梅 推进广西茧丝绸加工业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蚕业2010,31(4)
7. 韦新平 广西上林县茧丝绸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学位论文]2009
8. 傅雄晨 盐城茧丝绸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位论文]2005
9. 徐成书 丝绸的微悬浮体染色[学位论文]2006
10. 沈宪民 国际丝绸业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对策[期刊论文]-丝绸2001,1(7)
引证文献(2条)
1.卞子全.白丁.杨向东.应健.张银国内茧丝绸产业现状研究——以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为视角[期刊论文]-现代商贸
工业 2011(5)
2.唐琳.冯岑区域茧丝绸产业化分析与发展对策[期刊论文]-丝绸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