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姓名:黄珂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罗能生
20051030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一个无法回避
的重大问题。随着找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
构的急剧转型,社会不公引发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
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效率提高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之一。效率与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焦点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体现出极大的正相关运行关系,因
此评价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也应该由效率与公平两个因素共同判断。只有
效率得到提高、公平得以实现,才能获得人民群众较高的满意度。就目前现状而
言,国有企业的效率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相比未显现出合乎其地位的增长优势,同
时公平原则在改革过程中也遭到践踏与扭曲,也就是说我们在牺牲公平的同时并
没有获得效率的提高,或者在牺牲效率的同时公平也没有得以实现,从而出现了
效率与公平的双失问题。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即在
公平的原则上实现效率的增长,让改革成果得到公平的分享,使效率公平曲线向
右移动,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这样才能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只有遵循科学发
展观,效率与公平之间才会日益协调与相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成为可
能。
文章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在对效率和公平的内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对效率与公平的均锸发展
作了理论分析。接着主要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状况。
弗具体针对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和公平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探讨,提出经济体制
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最后强调用均衡发展理
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现实背景,并提出了实现公平与效率
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平;效率;均衡发展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Abstr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 always are the major issue
that is unable to avoid in the economic research area and social practice domain。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restructuring,particula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and the suddenly reforming of social structure, each kind
of questions which initiated by social unfair highlights day by day,which has already
seriously hindered the normal work of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y order, and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there is a dependence relation
between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Therefore judging the resul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should be appraised by two factors: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Only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and realizing the fairness,then the reform
can satisfy the people highly.However speak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other system of ownership
enterprises has not appeared the growth superiority conformed to its status-At the
same time the fairness principle also encounters tramples and twists in the reform
process,in other words we have sacrificed the fairness but we didn’t get the efficiency
enhanced.,or the efficiency have been sacrificed but the fairness was not realized,
thus it appeared that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 were both lost.Therefor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should b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S
equilibrium-development,namely we should get the efficiency’S growth realized with
insisting the fairness,and the reform achievement Can be share fairly,the
efficiency—fairness tune alignment js caused moving right,thus we Call realize the
double.win of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That conforms to the view of The
Party’S 16 session of Third Session,which is“Persists humanist,sets up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view of development”.Only following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 call coordinate and
accommodate day by day,and it
ris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j
society.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bout the
fairness and the efficiency,the first part analyz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airness
II
硕士学位论文
and the efficiency,which affect and restrict mutually,and mad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d the equilibrium—development conditions between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process.It discussed specifically the
appearance and the reason that th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and the fairness lacks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At the end of this part it proposed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reform especially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should be the
equilibrium‘development of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The third part emphasized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about solving the fairness and the efficiency properly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process,and proposed the suggestion how to make the
equilibrium—development between the fairness and the efficiency.
Key Words: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Reform;Fairness; Efficiency;
Equilibrium—development
III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插图索引
图2.1公平与效率正相关运行⋯⋯⋯⋯⋯⋯⋯⋯⋯⋯⋯⋯⋯⋯⋯⋯⋯⋯⋯⋯⋯13
图2.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模型⋯⋯⋯⋯⋯⋯⋯⋯⋯⋯⋯⋯⋯⋯⋯⋯⋯⋯⋯⋯⋯14
图2.3效率与公平的均衡⋯⋯⋯⋯⋯⋯⋯⋯⋯⋯⋯⋯⋯⋯⋯⋯⋯⋯⋯⋯⋯⋯⋯14
图2.4边际效率与边际激励成本曲线⋯⋯⋯⋯⋯⋯⋯⋯⋯⋯⋯⋯⋯⋯⋯⋯⋯⋯15
图3.1 1993年以来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8
图3.2 1992年以来各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亿元)⋯⋯⋯⋯⋯⋯⋯⋯⋯⋯⋯21
图3.3国有企业劳动力绝对效率的损失⋯⋯⋯⋯⋯⋯⋯⋯⋯⋯⋯⋯⋯⋯⋯⋯⋯35
图3.4国有企业劳动力相对效率的损失⋯⋯⋯⋯⋯⋯⋯⋯⋯⋯⋯⋯⋯⋯⋯⋯⋯35
图4.1企业党组织领导下的监督组织结构图⋯⋯⋯⋯⋯⋯⋯⋯⋯⋯⋯⋯⋯⋯⋯42
附表索引
表3.1 2002--2003年各经济类型的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18
表3.2 2003年各类工业企业利润情况⋯⋯⋯⋯⋯⋯⋯⋯⋯⋯⋯⋯⋯⋯⋯⋯⋯⋯18
表3.3各经济成份固定资产净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19
表3.4工业总产出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份额⋯⋯⋯⋯⋯⋯⋯⋯⋯⋯⋯⋯⋯⋯19
表3.5工业总产出增长额中各经济成分所贡献的份额⋯⋯⋯⋯⋯⋯⋯⋯⋯⋯⋯20
表3.6 1994—1997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情况⋯⋯⋯⋯⋯⋯⋯⋯⋯⋯⋯⋯⋯⋯⋯21
表3.7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亏损情况⋯⋯⋯⋯⋯⋯⋯⋯⋯⋯⋯22
表3.8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的亏损情况⋯⋯⋯⋯⋯⋯⋯⋯⋯⋯⋯⋯⋯⋯⋯⋯⋯22
表3.9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38
V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储娩冶7乡/ 1Jl Y 1 日期:矽孵//月编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由。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4”)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v西年f『月瑙
日期:声矿年Jf矽日
硕士学位论文__________e!____j__E!E!!I_E目____-__|____-l___E_l自!!l_I!jl!目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1章绪论
我国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深度关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
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了平均主义的精神堤岸,而后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开
创性地提出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中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丽使得公平与效率成了中国
最受关注的论题之一。从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这~原则的提出是具有确定域限的,即严格的限定在收入分配领域。
而让当前理论界感到困惑和引起极大争议的“焦点”是如何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公
平”的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公
平”,在更现实、更直接的层面上讲,是从收入分配领域的“平等”意义上使用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奥肯的《平等与效率》【1】中的“平等”有较多切合之处。他所
针对的主要是反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和为了更快地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可我们现在对公平与效率的讨论事实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就收入分
配而言的领域”,从而使理论讨论出现了纷繁芜杂的局面。但问题存在的本身就意
味着公平与效率在当代中国的确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
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发挥的问题。建国以后直至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占整个国
民经济总量90%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国有企
业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的面太广,涉及的层次太深。如何在改革之中
求得稳定,在稳定之上求得发展,是我们应该站在全局和整体的角度上思考的问
题。而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而进行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国有企业
改革应该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最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然而,推进改革的努力,往往受到多方利益分配关系的钳制。从以往改革
的经历来看,有些改革的方案或措施稍加推动就能迅速扩展,而有些改革措施推
行起来困难重重,或者是推行之初还比较顺利而以后却越改越难,究其原因就是
利益分配的均衡问题,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公平问题。效率的提高必须是以公平为
E___E__-I≈lI--_-l-目论E国目有_企_业_I改I革_中_-效_率l与●公_平_的_均_●衡发-展I_l_-_∞■——IIIl_自_
前提,公平的缺失会加大改革的成本,甚至成为改革成本的主要部分。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次制度变迁的过程,从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制度成本和变
迁费用,但是改革成本是一种社会成本,谁应该来承担昵?显然不能只是由国有
企业职工和社会中缺乏竞争力的弱势群体承担,丽改革的收益也不能只是由掌握
权力和掌握资本的人来分享。谁获得了收益,谁就应该承担成本,获益越大,承
担的成本也应该越多,这是效率与公平原则的最基本要求【2I。但是在国有企业改
革过程当中,承担成本的主体和获取收益的主体并不对等,并由此而引发了许多
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下岗职工生活缺乏保障、产权交易的暗箱
操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等。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学者见仁见智,提
出了各种方案。然而从本质上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才是真正解决问题
的根本出路。其实“国有企业”这个名称本身就论证了这一点。“国有”代表公平,
“企业”象征效率。国有企业改革只有真正实现了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展
现出其本该具有的优越性。
1.2文献综述
1.2.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在什么是效率的问题上,西方学者的观点较为一致。效率是配置效率的简称。
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这是指一国如何分配生产要素,它包括产出
组合的决策,即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还包括投入组合的决策,即决
定如何生产的问题)。效率鼹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于1906年出版的《政治
经济学教程》中提出的,所以效率通常是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状态。现代
西方经济学对帕累托最优状态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指已经没有任何方法
重新组织生产和分配来增进每个人的满足状态;另一种解释是指任何改变都不可
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他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正如英国经济学家詹姆
斯.E.米德在《效率.公平与产权》一书中对效率的解释,“所谓有效,也就是说让
资源的作用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人要使自己处境最佳,必须以使其他人处
境更差为前提”13]。
公平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公平和平等
有时可以互用(经济学家使用的词语是equity.fairness,justice等),平等主要指
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经济制度中机遇的平等属于机会平等,收入分配和财富分
配的平等疆于结果平等。根据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机会不平等是违背人性原
则的,“人人生而平等”,所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结果平等。传统的西方经
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原则是公平的,是根据各自的生产要素在生产
中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即被马克思称为“三位一体公式”【4】的“劳动一一工
2
硕士学位论文自E目目自__El___●_---__自_!!_自自目_日ElIlgl__-_E!自!!!!!!!g__●__--!!I!j
资,资本——利润、利息,土地一一地租”。现代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即便是最有
效率的市场制度也会产生巨大的不平等,即所谓“市场失灵”。如萨缪尔森就持此
种观点。另一些经济学家,如福利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则把平等区分为收入平等和
福利平等,认为收入平等不一定就是福利平等。例如,同一单位货币给不同的人
(穷人和富人)所带来的福利增加量显然是不同的【11。在分析市场经济不公时,
有的学者把分配区分为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收入是货币流量,财富是货币存量,
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取得的货币收入,财富是指一定时点上占有的有形
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净存量。在两种不平等中,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比收入分配的不
平等更为严重。因此,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对收入和财
富进行再分配。
1.2.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和两
者之间的交替优先。
第一种是效率优先。这种观点是经济自由理论的一个延伸,因而成为自由经
济主义各流派的共同主张。其代表人物如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哈耶克和货币主义学
派的领袖弗里德曼。效率优先观点强调经济增长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将与市场相联系的效率放在优先的政策目标,反对政府干预再分配的以收入均等
化为中心的“结果均等”。效率优先观点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认为效率是与市场竞
争相联系的,而市场竞争又与经济自由相联系。没有自由就没有市场竞争,也就
没有效率。自由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又是效率优先的结果151。弗里德曼强调:一
个社会把平等——即所谓结果均等——放在自由之上,其结果是即得不到平等,
也得不到自由”。二是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来自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按
照个人的努力程度分配报酬是最公平的。哈耶克认为,用政府特殊干预对市场造
成的分配状况进行“纠正”,就“一个原则同样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而言,从而不可
能是公正的”。
第二种是公平优先。这是国家干预主义各流派的共同主张。其代表人物有凯
恩斯、新古典综合派旗手人物萨缪尔森。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市场的缺陷,认为如
果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收入就不可能公平地分配,并强调在政府干预下
推行社会福利事业。公平优先观点可概括为:一是公平作为一种“天赋权利”[61,
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和标价。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是以金钱为媒介的交换,对
公平是失效的,市场竞争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悬殊,则是对这种“天赋权利”的侵
犯。二是效率本身不仅不代表公平,相反,它来自于不公平。因为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在财产占有、接受教育、天赋能力等方面机会不均等,竞争时不处在同一条
起跑线上。而且,市场并不是真正按照人们的实际贡献付酬的。凯恩斯指出,我
3
l目目●---_目__l_l_II|_|论__国I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Il|日__-l-___-__目
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缺乏公平合理的财富和
收入的分配。
第三种是公平与效率交替优先。这种理论认为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同
样重要,没有先后之分,二者必须兼顾,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
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展大的平等。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是这种观点的
典型代表。阿瑟·奥肯认为市场竞争机制要限制,但不能过分限制;同样,收入
均等化措施必须要有,但也不能过度。因为要实现收入公平,政府必须干预,但
政府干预在经济上容易造成低效率,在政治上侵犯个人自由,产生官僚主义,所
以又有必要发挥市场作用,刺激工作热情,鼓励创新,限制官僚权力,维护个人
自由,而市场过分膨胀,又会引起收入两极分化⋯。
2、我国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也存在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是“完全一致论”。王海明在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正、平
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一书中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完全一致的。
该书认为公平与效率虽然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双重价值目标,但本质又是内在~致
的。一方面,社会越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越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f即
为社会和他人做的贡献的努力)便越高;社会越不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越相
背离,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就越低,从而效率也就越低。另一方面,社会越公平,
人们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倾向便越小,从而社会活动的总体效率便越高:社会越不
公平,人们越是害他便越是害己,人们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倾向便越大,从而社会
活动的总体效率便越低【n。
第二是“熏新组合论”。2003年黄新岩在《求是》第11期发表《构建公平与
效率关系的新结构》一文中认为,应当仍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
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绝不能因为短
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从根本上动摇这一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应放到经济发展
的框架中设定,效率优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
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组合和深化Is]。这是对公平与效率作新的阐释,
使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得到了深化与发展,形成新的公平与效率的组合。这种
新的组合进一步明确第一次分配通过市场公平规则,按贡献分配和按劳分配原则,
第二次分配主要通过政府调节,注重再分配公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限制收入
差距继续拉大,强调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第三是“逐步并重论”。刘国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03年第
5期发表《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一文。该文认为,“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意在分配政策上实行激励机制,把蛋糕做大,让一部分
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支持和带动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但
在支持和带动社会低收入阶层共同富裕的效应上不甚显著,甚至有因失业、下岗
d
坝士学位论文
而导致绝对收入下降。由于提倡效率优先,一些地方追求微观经济效益,在生产
建设中片面追求机械化自动化,不适当地处鬣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关系,对发展中
小企业、民间企业和第三产业不利,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个别地方官员好大喜功,
只重视数字效益,把公平置于“兼顾”即“次之”的地位,不重视社会公平,认
为守住民众不闹事的底线就可以了。在这种背景下,基尼系数逐年上升和收入差
距继续拉大,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比较明显。其一是国内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富者
有钱但消费增量小于收入增量,贫穷者无钱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
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二是由于非规范和非正常的收入占有相当比重,人们对
由此而来的收入差距愤愤不平,影响工作和生产效率,影响对改革开放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地由“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1.2.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国内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当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是国有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在的市
场经济体制只能称之为“模拟市场经济体制”,它和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在
于一点: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功能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而
我国由于种种无法规避的历史原因,在目前这种“模拟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
配置的功能却是由政府部门在承担。在转轨期,变形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配置,
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猖獗。所谓分配不公,其实不是体现在国民收入的
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中的不公,而主要是资源分配和占有(即市场前权力分配)
的不公。目前这种财富占有格局的不公,归根结底,不是由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引
起的,而是由于资源的分配、占有及使用不公而引起的。
第二是庞大的国有资产的处理问题。中国在所有制问题上走的是这样一条道
路,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避开国有资产这一辆旧车,另外造了一辆新车,既发
展了私有、民营、中外合资这些新的经济成分,形成了现在的综合经济体制,而
庞大的国有资产却处于不断的流失当中。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
转轨期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有严重缺陷,这就使得掌握庞大社会
资源的政府及国有资产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寻租的“猎物”。故此我国在理论上坚决
反对私有化的同时,却没有有效地阻止腐败现象的蔓延,少数权力的不法使用者
利用权力系统的机制缺陷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条道路和东欧国家的“奉送
私有化”的寻租方式有所不同,但结果却相差不大:财富最终都集中在少数人手
中【1“。
第三是没有失业之虞的高度工作保障。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这就是现在国有企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业机制与企业生产要素重组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以往那种行政性的计划分配
就业制度造成了国有单位严重的过度就业,国家现在每年用于2000余万企业富余
人员的支出约需2000亿元人民币。由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所以裁汰冗员的问题现在已成为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
第四是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差距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对于收入分配上的平均
主义打破的相当彻底。但是由于严重变质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分配,在短短十年
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已走完从平均主义到贫富差距过大这一段漫长的路。处理平
等和效率的关系,并不像当初一些人设想的那样:如果总体平均收入水平能相应
有所提高,则收入档次拉开不会造成社会问题。这种设想过于简单,因为它忽视
了一个问题:在权力市场化作用下由资源分配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其后果的严重
性远远超出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所造成的差距。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首先在对效率和公平的内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效率与公平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对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做出理论分析。然后主要
分析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状况。并具体针对国有企业效率
不高和公平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探讨,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
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最后强调用均衡发展理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
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并提出实现公平与效率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尽力做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
分析相结合,同时采用描述法、抽象化、列举法、辩证法等多种方法,通过理论
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来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当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并以此为深化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参考。
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效率、公平均衡发展的理论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人类经济活动
要追求的主要目标,或者说,经济增长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主要动力。这
也是经济增长中人们一直重视效率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各个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起点、机会、过程是不同的,从而他
们在经济生活中获得的结果(即一般认为的社会分iE)也是不同的,这样就存在公
平问题。公平也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这两大目标之间既存在
内在关联,又存在必然的矛盾。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两
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一种恰当的可以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平衡。
2.1效率与公平的内涵
2.1.1效率的内涵
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所有物质运动都存在一个效率问题。而在公平与效率
的关系中,效率一般是在经济学意义上被使用的。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经
济效率,以至于萨缪尔森认为对经济学来说,效率“也许是唯一的中心问题”151。
在我国学术界,对效率的论述诸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厉以宁在《经济学
的伦理问题》中的论述。他首先指出,“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资源的有效
使用与有效配置。”并把它描述为三种情况:其一,“正如通常所说的,一定的投
入有较多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只需要较少的投入,意味着效率的增长;一定的投
入有较少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需要多的投入,意味着效率的下降。”其二,“通常
所说的效率增长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或资金利润率提高。”其三,“效率增长还
表现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物畅其流”【1l】。
简单的说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状态和产出状态。效率涉及到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在
现实生活中,经济效率主要通过社会经济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体现出来。比如说衡
量国有企业效率是增长了还是下降了,我们主要是看其投入产出比的变化、利润
率的高低等,反映到财务报表上就是企业的效益。
2.1.2公平的内涵
所谓公平,就是公正平等,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力关
系的合理分配。一般来说,公平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有属性,是对某种社会关系
进行规范和评价的尺度。
7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从公平概念的历史演变脉络中,我们可以将其区分出政治公平、经济公平、
伦理公平等诸多层面,但我们将公平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时,就必须考察公平的一
般社会本质。公平的一般本质是对公平现象的概括和提升,并且对于具体政策和
制度的公平操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认为公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会公平。所谓机会公平,是指每一个进入市场的人,不论其家庭背景、
自然禀赋和特定环境如何,都应该享有同等的参与机会、被挑选机会和获胜机会,
任何人都不丧失或夺得某种机会。机会公平原则是市场经济中首要的公平原则。
2、规则公平。是指社会各行为主体在劳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各种业已制定或
约定俗成的规范、制度和法律。规则公平原则提倡自由党争,反对任何高于规则
之上的权力进入市场。为了实施规则公平首先要制定平等的市场竞争规则,以防
止和打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3、操作公平。有了公平的规则,还得保证它的贯彻执行。比如说,如果我们
制定的比赛规则是按年龄分组,按速度计算竞赛结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需
保证每个人都不隐瞒年龄,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要保证裁判和竞赛者
之间没有任何私下约定等等。
4、结果公平。不能把结果的公平等同于各种结果如收入在量上的相等,这是
平均。如果这个结果纯粹是由某个规则导致的,只要这个规则和操作是公平的,
如抽签,那它的结果就是公平的。因此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满足规则和操作的
公平原则,其结果应该是公平的。因此遇到结果不公平的情况时,不能仅针对结
果发表议论,而必须从机会是否公平、规则和操作是否公平上去寻找原因,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不公平。
2.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2.1效率对公平的影响
1、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
效率是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所能达到程度的重要标志。人
类对财富的积聚,正是随着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和
强大动力,效率使公平形式得以建立和维持。公平的实现必须以效率为基础,离
开了这一基础,公平的实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公平
的建立和演变都源自于对效率的要求,每一种较以前社会相对进步的社会公平形
式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效率要求、推动所使然。不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
没有效率,公平形式的建立和维持都会丧失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又
成为衡量公平本身的历史尺度。如戴文礼所指:“合乎效率需要就是公平【1”。”我
国原有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带来了长期的低效率,恰恰从反面正是了这种分配制
8
硕士学位论文
度的极其不公平。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社会公平充其量只是低
收入水平下的平均分配而已,这是一种原始的、消极的、低水平的社会公平,甚
至是“乌托邦”式的公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这种“公平”不是人们所追求的。
生活在饥饿与贫穷中的人,时时向往温饱,温饱解决了,便开始追求小康,小康
实现了,又会继续争取富裕。这就是说,在低水平的公平实现以后,人们则要追
求高水平的公平,而高水平的公平的实现则必须以经济效率的提高为基础。因此
我们必须把蛋糕做得更大,这样才能有可能让每个人分到更多的份额,从而有可
能达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反之,无论怎样努力,都只能是低
水平的公平,是“贫穷的社会主义”。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涓流效应”,追求效
率的发展最终会使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得益【”l。亚当·斯密的“私恶即公利”、“效
率即公平”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追求效率的结果将促使人无论在经济地位还
是社会地位上都逐渐变得公平与和谐。
2、效率决定着公平的发生和发展。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对于需要的程度来说总
是不足的或是有限的即稀缺的。稀缺性迫使每个社会做出经济选择,如何使资源
得到“最优”利用,是一个效率问题。但是,知道经济总量有多大只是表明在何
种程度上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的可能性,但并不表明谁真正从生产中获得了利益。
人们实际福利或者满足需求和欲望的实际程度,还要取决于分配。因此从根本上
说,公平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由人类需求物的稀缺性决定的。当所需物质因稀
缺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公平问题,相反,如果人们所需的对象
足够多,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则不会产生公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率
决定着公平的发生和发展,公平问题最终要通过效率的提高才能得以解决。
无论在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还是从公平的走向来看,都体现着既是效
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公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二者在发展趋势上是一致的。在
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处于最高收入层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一2%,但通常占有
了一半以上的国民收入;在现代的工业社会,处于最高收入层的人口约占总人口
的2%,但他们获得的税后个人资产只占社会总收入的10%左右。显然,工业社
会在收入上的差距明显低于农业社会,在公平上面较之农业社会具有重大的进步
意义。弗里德曼曾说过:“工业的进步,机器的改进,所有新时代的伟大奇迹,对
于有钱人来说,影响较少。古希腊富翁,从现代的供水管道得不到什么好处;有
跑步的奴仆提水代替自来水。电视机和收音机也微不足道,罗马的贵族们能够在
家里享受到最好的乐师和演员的表演,能够把最出色的艺术家留在家里114J。”虽
然这段话有极大的片面性,但结合当今的现状也表明,贫穷落后的国家在财富和
收入分配上通常比发达国家更不平衡。因此,公平的增长离不开效率的提高。
9
2.2.2公平对效率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离不开劳动者的积极性,更离不开井然有序的
市场秩序,而这一切单纯地依靠提高效率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同时实现公平,
才能保持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机会公平对效率的影响。
实践证明,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有机组合,而各要素中最
根本、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人的要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是一切效率的源泉。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于
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如果不能给劳动者以各种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不能做
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仅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能诱
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经济的效率【15】。反过来说,只有给广大劳动者以各种
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才能调动每一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
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因此,机会公平是效率的前
提条件,任何不公平的机制必然造成对效率的破坏。
2、规则公平对效率的影响
过程是否公平取决于规则是否公平,规则公平反映出对制度资源的使用是公
平的。在竞争过程中,只有各行为主体遵守了法律和“规则”,才能保证竞争过程
的公平。俗话说,做事要讲“游戏规则”,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游戏规则”或“游
戏规则”不完善,或者说即使有也不遵守的社会,其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会是公
平的。这样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弱肉强食”、“一夜暴富、一夜赤贫”的冒险家的
乐园。而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公平可言,效率
的提高更不可能实现。
3、操作公平对效率的影响
社会不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市场经济本身带来的,而主要是由于不平等
竞争、操作不公平以及市场规则被破坏造成的。尤其是权力渗透到经济的竞争中
消解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少数社会成员利用一定的权力或特殊的社会关系,透过
经济转轨的政策漏洞和法制的盲点,通过瓜分社会财富而暴富。这种现象若不坚
决遏制,就会产生一种“示恶效应”,诱使更多的人从事非法经营或通过各种寻租
活动来增加个人收益。当这种不公平被人们认为是源自体制的无序和缺乏良好的
政府治理所至时,政府的道义基础就会被削弱,人们对现有制度安排的信任度将
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诱发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和再清算,从而使社会陷
入动荡之中。没有任何社会经济能在社会动荡之中实现有效增长,经济效率必然
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倒退f16l。
4、结果公平对效率的影响
lO
硕士学位论文
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结果不平等的负面作用,既损害了公平,也损
害了效率。尽管市场结构中,各种机会对所有人都同等的开放着,但每个人获得
机会的条件是不同的。谢培德指出:“财富(还有市场势力)已经建立起来,~般
的偏利于市场势力的拥有者及亲属、子女争取他们自己的高额财务报酬。在这种
意义上,市场势力偏向于把机会给予相对的少数人”。很显然,机会虽然在表面上
是均等的,但贫困阶层却难以获得这些机会,形成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从而导
致劳动者收入的差距。上一轮竞争的这一节“结果”又会带到下一轮竞争中去,
并成为下一轮竞争的“起点”和条件,结果又就使得富的越来越富,穷得越来越
穷。如果低收入者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仍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收入差距所体现
的奖惩机制便无法激励落后者的奋斗精神,而使他们自暴自弃,甚至演变成社会
不安定因素,最终会破坏效率。
2.3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理论
2.3.1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必然性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不
断追求。我国之所以进行体制改革,也正是基于此目的。二十多年的改革对于效
率和公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其成效显而易见,其问题也十分突出。
1、改革释放了极大的经济能量,弥补了效率和增长的不足
首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有利于经济效率得到释放。中国渐进式改革的
特征主要是:第一,双轨制。中国改革率先进行的部门并不是在现有的经济部门和
体制内,而是在新增部门和体制外。这样那些率先改革的新兴部门就和1日部门在
两种体制内运行,即所谓的双轨制。第二,试验推广。中国的改革大多不是在全
国范围内同时推广的,而是每项改革措施都在比较小范围内试行,在取得成果并
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局部推广,由点到面,扩大范围。这两个特点使得率先改
革的部门得到了先发效应和实际利益。一方面,双轨制使得率先改革的部门和个
人抢得了市场先机,获得了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试验推广使得他们不需要过多
承担改革失败的成本。因此,这大大提高了率先改革的部门和人的积极性,他们
的经济能量得到了巨大的释放。同时,他们的财富也在短时期里几何级数增长。
其次,改革也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巨大发展,弥补了历史上效率和增长的不足。
中国特殊的制度变迁方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
国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但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很快。1978--2003年,我国国民生
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4%。与Et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在
经济起飞时期的20年(1961--1981年)相比,中国的GDP增长仅稍低于中国台湾
水平f此间台湾增长10%),与中国香港(9.6%)、新加坡(9.5%)增长率相当,高于
日本增长率2个百分点。如果作同期对比,在1978--2003年这25年间,我国的
经济增长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如此巨大的能量在短时期内的释放,在很大程度
上缓解了过去近20年(1959—1977年)中严重的经济增长和效率不足与过度强调
公平的矛盾【181。
2、改革使得公平问题日益突出,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改革开放以后,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同样存在,只是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效
率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而已。而这种变化,在短期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
当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开始激化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正视这对矛盾了。
首先,改革的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开始显现。改革一方
面使得一部分人和部门获得超额的利润和财富。如上所述,中国渐进式改革使得
经济能量和效率得到了巨大的释放,特别是改革部门(试点部门)具有明显的先发
效应和成功业绩,而且,这些率先改革的部分(如大多数非国有部门和一部分人、
不仅提前取得了初期的改革成果,而且在超短的时期拉开了与其他人的财富和地
位上的差距,他们成为改革最大的收益者。但是另一方面,对改革滞后部门及其
大多数人而言,情况很不乐观。第一,改革滞后部门和其中的人由于没有获得率
先改革的机会,也难以得到改革的先发效应和收益,始终处于竞争劣势,或者说,
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的状态。第二,改革滞后部门和其中的人为改革的总体
进程支付了很大的改革成本,这些部门对改革支付的代价是巨大的。改革较早和
较晚的部门为改革支付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极不公平【18】。
其次,经济上的收益与成本的反差必然要反映到社会上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众所周知,在改革之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太低,只能在超低水平下进行分配, 公
平是绝对的。应该说,当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如何提高效率加快经济增长,或者
说,效率已经成为当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改革20多年后,情况正在发生相
反的变化。在社会的财富巨大增加后,如何公平分配这些社会财富就成为主要的
社会问题。
再次,整个社会难以承担过度的改革成本,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正在上升为当
前主要的社会矛盾。由于效率与公平的巨大反差不可能通过微观经济机制的自我
消化,最终只能通过国家宏观机谁4解决,但是国家的财力难以承受。第一,国家
直接承担的巨大的改革成本难以长久。例如改革滞后部门(如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
的改革成本最终的承担者只能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比如为了减轻国有银行的不良
贷款,国家一次性剥离了国有银行14000亿的不良贷款,占当年(2000年)ODe的
四分之一。再如,改革中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最终的承担者也是国家。但不管
是不良贷款问题还是失业问题仍然在持续的发生,国家和社会难以承受。第二,
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来调节地区之间巨大差距的负担也是不堪重负。实践证明,改
革不仅带来了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同时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虽然
硬士学位论文
国家不断地增加转移支付以解决日益加深的地区差距,但仍然是问题重重。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追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是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
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也是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认
为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即最为理想的结合是:既能满足社
会公平的要求,又能保证经济效率的最优化,或者讲,在追求效率最优化同时使
每个人都和别人一样好。
2.2.2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正相关性
国内外流行的经济学观点,往往把效率与公平对立或割裂开来,把他们看成
是两者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在两个目标之间常存在一种重要的替换。在很
多场合,必须放弃某些效率以换取较多的公平,或者必须牺牲某些公平以换取较
多的效率”【17】。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公平与效率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
也不是割裂的“分工”关系或“先后”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这种关
系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即公平程度的提高会促进效率的提高,效率的增长又会使
更高层次的公平得以实现。在这里,效率是因变量,公平是自变量,效率随着公
平而运动,公平的程度越高,效率也就越高。
公平与效率正相关运呼亍
)
图2.1公平与效率正相关运行
为了寻找和描述公平与效率正相关运行的轨迹,从而测量公平对效率的影响
程度,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型,对公平与效率的内在因素进行立体交叉的分析。本
文要建立的公平与效率正相关运行模型,是把满意(我们把满意的程度称之为满
意度,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根据有关数据求得。这种“满意度”的大小,可以使
公平的衡量定量化)、动机、行为作为中介,进一步考察这些中介的延伸及其后果,
即效率。
公平与效率正相关运行
图2.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模型
这里所展示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影响公平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综合
起来集中反映出满意程度,这个满意程度触发动机,进而支配行为,即选择不同
的行为类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率。
2.3.3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度量
对于均衡的度量,我们同样可以采用满意度这个指标。从逻辑上来讲,公平
是效率的自变量,丽公平又可以用满意度来衡量,因此满意度必然也是影响效率
的重要指标,这一点从上图分析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来;从现实来看,改革的目标
是提高效率,同时改革主体能共同享有效率提高的成果,单只有效率或单只有公
平的结果是很难让群众接受的,只有在公平的原则上实现效率的增长才能获得群
众较高的满意度。
赫J■
蛰平

公平

公平
匿2.3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无差异曲线作个简易分析。由于前文已经
分析了效率与公平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无论是效率或公平的单方面损失还是
两者都缺失,必然会使得效率——公平线左移,满意度向原点回归(如中图所示)。
只有通过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增长,才能使满意度远离原点,从而求得公平与效率
的最优值(如最右图所示)。
2.3.4效率与公平均衡点的优化选择
由于合乎效率基准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实现是完全~致的,
14
硕士学位论文
●I IIlllEI__E自e_!!!目E|l目j__I_____E自jI|!E!s!!!!gl_●●l__-_IE____!E!_
因此无所谓其均衡点的优化选择问题。这里论及的优化选择,是指个人收入均等
化公平目标的实现程度与效率目标的实现程度结合点的优化选择。要选择,必须
首先解决选择的依据。这一依据只有通过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的综合经济分析方
能确定。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伴随着经济效率的提
高,必然是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它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会加大竞争强度,刺
激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会加大社会成员问的摩擦、矛盾和冲突,增
加内耗,导致效率损失与社会总福利损失。在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未突破人们的承
受限度以前,随着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其对经济效率的激励作用会逐渐削
弱,社会成员间的内耗则会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为一种负效应。以横坐标表示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个单位所带来的经济效率的增量即边际效率;边际激励
成本是指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一个单位所导致的社会内耗的增量(这种内耗因为是
为获得提高经济效率的刺激力而支付的一种社会成本代价,因此称为激励成本)。
于是便可得到边际效率曲线与边际激励成本曲线,见下图。
入分
图2.4边际效率与边际激励成本曲线
如图2.4所示,边际效率曲线是一条自原点开始,向右上方倾斜且增幅逐渐
缩小的一条曲线。其所以向右上方倾斜且增幅逐渐缩小,是因为个人收入分配差
距扩大所提供的经济效率的刺激力的增幅先加大后逐渐缩小的缘故。边际激励成
本曲线是一条自原点开始,向右上方倾斜且增幅逐渐加大的一条曲线。其所以向
右上倾斜且增幅逐渐加大,是因为随着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社会内耗先是
小幅攀升,后是大幅攀升的缘故。边际效率曲线与边际激励成本曲线相交于E点。
当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在于E点相对应的Xa限度内逐渐扩大时,其所带来的边际
效率大于所支付的边际激励成本,故可增加净社会福利量最大。简言之,点E(Xa,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Ya)即为效率目标与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目标的最佳均衡点。在这一点,或者使得
到同量净社会总福利所支付的社会成本代价最小,或者使付出同量的社会成本代
价所得到的净社会总福利量最大。
16
颈士学位论文
第3章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
企业改革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也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判断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应该由效率与公平两个
因素共同判断,只有效率获得增长、公平得以实现,才能获取人民群众较高的满
意度。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国有企业效率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相比未显现出合乎
其地位的增长优势,同时公平原则在改革过程中也遭到践踏与扭曲,也就是说我
们在牺牲公平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效率的提高,或者在牺牲效率的同时公平也没有
得以实现,从而出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双失即非均衡发展问题。因此公平与效率必
须均衡发展,使效率公平曲线向右移动,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3.1国有企业改革的效率分析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以来,集体企业、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时期,
国有企业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在产值比重上都迅速下降。但是尽管如此,国有
企业的资产规模仍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其巨大的资产和产值,在国民经济中
具有举足轻重韵地位。
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也集中体现
在国有工业企业,我们可以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代表来研究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
3.1.1国有企业效率的纵向提高
国有企业在改革以后的发展速度并不慢,1980--1994年期间国有工业企业总
产出年平均增长7.9%,全部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在1996年达到2.2万亿,
在2001年达到3.8万亿,占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可见,国有
企业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国有企业的这
种增长速度,和国外的经济纪录比较起来也是毫不逊色的:同一时期美国工业的
增长率为2.4%,日本为O.3%,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新加坡为7.1%,韩国为
11,7%。
目前总的来说,国有企业运行质量获得改善,国有企业整体效益明显提高。
到2003年底,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36+20亿元,比上年增加
45.7%,比1999年的997.86亿元,增加84.4%。
17
圈3.1 1993年以来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表3.1 2002--2003年各经济类型的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增加值(亿元) 与上年比增速(%)
企业类型
2002 2003 2002 2003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935.03 18837.60 8.76 18.22
集体企业2552.53 2551.67 .2.41 .3.37
股份制企业4972.28 6203.66 10.27 24.76
外商投资企业4827.27 6919.15 22.31 33_33
港澳台企业3745.83 4680.49 17.75 24.9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据有关统计显示,2002年和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长速度分别
达到8.76%和18.22%,与股份制企业和外资系企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见表3.1)
从2003年各类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利润
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45.7%,远远高于其它类型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见表3.2)
表3.2 2003年各类工业企业利润情况
企业类型利润总额(亿元) 与上年比增长速度(%)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836.20 45.70
集体企业449.75 8.36
股份制企业1914.71 39.02
外商投资企业1851.42 44.89
港澳台企业926.01 31.32
瓷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1.2国有企业效率的横向滞后
但是,和私有企业以及其他经济成份相比,国有企业的增长就显得滞后多了,
这种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在工业经济中
18
--E目EE_I 硬士学位论文I__目
的比重不断地下降。从表3.3中可以看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比重一年
比一年低,从1997到1999年有一个突然的提高,但这主要是统计口径的改变,
将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排除在外所造成的,2000年以后又逐渐回落。
表3.3各经济成份固定资产净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单位:%)
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
1996 64.189 14.71345 4.830662 7.708708 7.525483
1997 61.60948 13.73584 6.649945 9.10006 7.702554
1998 72.25576 8.671118 6.062913 9.394459 9.442355
1999 71.78066 7.540246 6.931974 9.865554 9.302522
2000 71.22028 6.300064 12.4587 10.14108 8.797519
2001 69.69699 4.763749 14.8931 11.04645 8.997008
2002 66.78970 4.024265 14.90529 11.621101 8.716069
2003 63.74970 3.3372 14.4134 12-0743 8.6956
资料来源t《中国统计年鉴》
从工业总产出来看也有相同的结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总产出中的份额
在1978占到了77.6%,但是每年都在迅速下降,到1999年就只有28.2%了,此
后的数据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而有所提高,但2000年以后又开始回落。
表3.4工业总产出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份额
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其他企业
1978 77.62568 22.37432 0 0
1980 75.97982 23.53512 0.019402 0.465658
1985 64.86208 32.0811 1.852614 1.204199
1990 54.60625 35.62531 5.392075 4.376358
1991 56.16901 32.98779 4.833803 6.00939
1992 51.5f1594 35.07327 5.797855 7.612937
1993 46.95054 34.01512 7.976943 11.05739
1994 37.33613 37.7223 10.09177 14.84981
1995 33.97393 36.5889 12.86373 16.57453
1996 36.3201 39.39154 15.4827 16.64943
1997 31.62495 38.11295 17.91564 18.44847
1998 28.26529 38.44537 17.12681 22.92598
1999 28.2061 35.37122 18.18081 26.13729
2000 47.33587 13.89916 11.77759 27.38829
2001 44.43053 10.53179 13.3038 28.5188
2002 40.78389 8.6832 12.74551 29.351099
2003 37.28646 6.64817 12.66388 31.1783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及以前统计的是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年以后统计的是全
部国有企业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19
我们把总的工业总产出增长额中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增长所占的比例当作总产
出中各个经济成分所贡献的份额,它的计算方法可以表示为:
(Xn—Xn·1)
S=
(Yn‘Yn。1)
其中:s表示总产出中各个经济成分所贡献的份额
x表示每一种经济成分在某一年的总产出
Y表示某一年的工业总产出
下标11和n一1表示年份
从表3.5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贡献额在90年代以前一直维持在50%以上,
进入90年代以后就迅速下降,在从1997到2001年的五年中,国有企业的贡献额
竟然有三年是负数。私有企业的贡献额度则迅速提高,在九十年代后期已经完全
超过了国有企业。
表3.5 工业总产出增长额中各经济成分所贡献的份额(单位:%)
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其他企业
19踟68_38 28.89858 0.109051 2.61723
1985 52.30126 41.73608 3.923718 2.03858
1990 47.59291 38.04899 7.8125 6.545608
1991 70.01111 9.626064 .0.11107 20.4739
1992 35.97943 42.03662 9.016805 12.96714
1993 35.50677 31.36275 13.43911 19.69137
1994 15.96399 45.96308 14.79287 23.28006
1995 23.10986 32.9266 21.82061 22.14753
1996 64.31632 72.8347 46.73419 17.54318
1997 —1.44999 29.10596 35.05446 31.1218
1998 .45.0048 45.695n 一0.0767 120.5753
1999 27.22323 。15.6778 35.68337 79.46391
2000 .12.3237 80.86358 31.74717 23.48683
2001 18.96736 .18.9808 26.67995 38.42688
2002 18,075159 —2.82851 9.268896 34.17635
2003 26.12798 .0.50967 12.37677 37.7793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上面几个指标来看,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
是相对于其他经济成份而言,整个国有经济处于一种迅速衰退的状态之中。整个
国有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几十年间徘徊不前,管理人员和工人缺乏积极性,企
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不断亏损可以说是导致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的
直接原因,国有企业对工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的份额连年降低,也与国有企业的
亏损有直接的联系。
1994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为29.7%,亏损企业4220户,亏损额为322.1
亿元。到1997年底,在国有及国有控股的16874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亏损6599
户,亏损面达39.1%,亏损额达665.9亿元,亏损企业涉及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
型工业企业总资产的21.7%;负债总额9996.4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79.9%。纺
织、煤炭、军工等行业亏损严重。全国31个省(自治区、自辖市)中,有13个
地区国有工业企业净亏损。
表3.6 1994—1997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情况
年份亏损户数亏损面(%) 亏损额(亿元)
1994 4220 29.7 322.1
1997 6599 39.1 665.9
1600
1400
1200
100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9 2000
图3.2 1992年以来各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亿元)Itg]
从表3.7和表3.8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1978--1989年的12年中,国有企
业亏损面和亏损率与包括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相应数字相差无几,其中有五
年国有企业的亏损率比全部工业的亏损率要低,即使是在比整体亏损率高的年份
里,离处的幅度也几乎都在0.3个百分点以内,这说明在整个八十年代,国有企
业的经营状况并不比非国有经济的经营状况差。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情况发
生了改变,国有企业的亏损率每一年都超过了整体经济的亏损率,这说明国有企
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在与非国有经济成分的竞争中日益处于劣势,这
与上文所分析的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益缩小是一致的a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表3.7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亏损情况f20J
年份亏损额(亿元) 亏损面(%) 亏损率(%)
1978 n.a. 7.38
1979 n.a. n.a. 5.78
1980 n.a. 5.3
1981 n.a. n.a. 7.72
1982 n.a. 8.16
1983 n.a, Ⅱ.a. 4.75
1984 34.21 10.7 3.92
1985 40.52 10.8 4.11
1986 72.42 13.1 7.62
1987 84.68 14.4 7.78
1988 106.75 11.66 8.22
1989 234。05 15.89 18.96
1990 453.68 21.07 44.76
1991 475.49 18.73 42.52
1992 469.06 15.91 32.54
1993 638.86 19_33 28.51
1994 772.45 19.99 30.55
1995 883.08 21.14 34.5
1996 1233.86 23.03 46.42
注:亏损颧是指发生亏损的企业的总收入与总成本的差额,亏损面是指发生亏损的企业的个数占全
部企业的比例。亏损率是指发生亏损的企业亏损总额与所有盈利企业的盈利总额的比.
表3.8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的亏损情况
年份亏损额(亿元) 亏损面(%) 亏损率(%)
1978 42.06 19.3 7.63
19椤36.38 17.64 6.07
1980 34.3 19.17 5.53
1981 45.96 22.9 7.34
1982 47.57 20.78 7.37
1983 32,11 12.75 4.77
1984 26.67 10.2 3.63
1985 32,44 9.66 4.21
1986 54.49 13.07 7.32
1987 61.04 13 7.2
1988 81.92 10.91 8.41
1989 180.19 16.03 19.52
1990 348.76 27.55 47.33
1991 367 25.84 47.71
1992 369.27 23.36 40.83
1993 452.64 28.78 35.64
1994 482.59 30.89 36.79
1995 639,57 33.53 43.87
1996 790,68 37.7 63.51
1997 830.95 46.68 66.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l●_-l__∞目___●_-l__自!jE__硕-士_学_自位论_E文___|!!!!l_目目●_--I_-_-,_!1日
3.1.3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
3.1.3.1国有企业社会成本过高
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之下,国有企业本应该是功能单一的经济组织,但是在现
实经济生活之中,仍然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一样,起着功能泛化的作用,许多本
应该由社会或国家负担的很多职能,却依然由国有企业承担。国有企业对社会成
本的超限度承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国有企业支付着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私有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其领域生要集中于风险小、
回收快、投资少、赚钱多的高效率行业,而国有企业资产则主要分布于私有经济
不愿进入的低效率行业。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工业和其它基础工
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其实际价值。这就是说国有企业以牺牲部
门利益为代价,通过提供廉价基础设施、原材料和其它物质条件的形式,充当了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有力政策工具。在通货膨胀,原材料涨价等情况下,多数企
业可将成本提高的支出,通过产品提价在销售中得到补偿,但许多国有企业却在
价格管制下,长期处于产品成本与价格倒挂的状态,以至无法收回提高了的成本
而导致亏损。这表明,多年来,相当一批国有企业以“政策性亏损”——其实质
是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被分割和转移——的形式,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付出了昂
贵的社会成本。
2、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国有企业也承担了主要的社会成本。
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吸纳,远远高出实际需要量,从而
在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背上了沉重的冗员包袱。据估计,国有企业冗员至
少占其职工总数的1/4。冗员的存在,以国企的大锅饭,代替了政府对失业者的
公开救济,其实质是国有企业以大量产品和劳动,为维护社会稳定支付着一笔数
量可观的社会成本。退休人员的养老经费,是国有企业支付的又一笔巨额社会成
本。养老金本是社会责无旁贷的义务,但事实上,这一义务却主要压在国有企业
肩上。
“办社会”,提供社会服务,进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福利事业和公益事
业,本属政府的职责,分享政府“办社会”带来的好处,本是国企职工同其它社
会成员一样享有的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社会”的职责也本应从企业中剥
离出来,但至今却仍未实现这种剥离。国有企业每年用于办社会的开支,仍在3000
亿元左右,而其己“剥离”部分中的国有企业资产,也未得到相应的社会补偿,
这无异于国有企业又额外承担了一笔本应由全社会来支付的社会成本。
3、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作出了重大的牺牲。
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败,是多数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不
可避免的,对作出巨大积累的传统产业实行调整中的补偿性保护,是许多国家采
取的共同措施。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困难集中亏损严重的纺织、煤炭、机械等
行业,大多是曾经为社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而现在处于调整中的传统产业。例
如被确定为改革突破口的纺织行业,在1978--1996年间,共向国家上缴利税3800
多亿元,创汇2400亿美元,还安鼍了大批劳动力就业,形成了1500万职工的产
业大军。但从80年代末开始,该行业走入低谷,经8年徘徊,最终在1996年陷
入全行业亏损。但他们从未向社会要求补偿,而是积极主动地自行解决了各种问
题,这实际上是加大了其所承担的社会成本f21l。
3.t.3.2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落后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必须发挥社会效益,影响了
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其本身的产权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低效率也是重要原因。
其一,国有企业初始委托人的最优监督缺位。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代理入和
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为了防止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侵害委托人的
利益,减少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委托人的监督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初始
委托人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其所得剩余与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成正比,因而
初始委托人具有最优监督积极性。换言之,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最优监督积极性成
正比。在所有制企业中,初始委托人的最优监督表现为出资者的股权约束,包括
在股东大会上“用手投票”和在证券市场上“用脚投票”。而国有企业拥有企业剩
余索取权的初始委托人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难以有效实施对企
业的最优监督。
其二,国有企业忽视人力资本产权,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包括经理人员和广大
员工激励不足。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其产权特征上存在根本性差别,人力资本
的所有权只能不可分地属于其载体,这个载体必须是活生生的人,而其他任何经
济资源的所有权可以属于任何人或群体。人力资本所有者随心所欲的控制人力资
本的投入,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一部分人力资本隐藏或闲置起来,这部分隐藏或闲
置的人力资本既不易被他人察觉也无法被其他主体开发利用。因此,对人力资本
所有者职能激励不能压榨,且激励不足必然带来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而在现代
经济中,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企业非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和扩张
的保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势必导致国有企业效率的损失1221。
3.1.3.3政府协调管理机制欠缺
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不理想自然有改革过程中执行力度、经营理念等微观层
次的因素,但是不能否定的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也
是个很重要的制度制约因素,作为政治体制改革一部份的政府的改革和职能转型,
_I___●__l目日l-_目_●●-自E目j-l硕自士s学|●位论-_文s,自-!。!E目-。!ljlEs!I_-I!_-。_E
迟迟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其结果阻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
步伐,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政府在近几年的改革过程中,其职能和定位片面停留在经济增长上,因此追
求GDP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总产值绝对数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在政府单纯
追求经济增长的动因下,干涉甚至力图包揽国有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主观意图相
比以前反而更加强烈,加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比例逐年在
降低,使政府施加在可干涉的单个国有企业层面上的力度更为强劲。
政府的职能显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一系列的社会目标,就算在经济
增长目标下,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和企业的微观经济目标也有截然不同的衡量标
准。而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各级国资委,虽然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依旧
依附于各级政府,实质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出资人的投资利益最
大化被政府的利益最大化所取代,形成政资不分,就失去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
本质基础。目前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领导,实际身份还是政
府官员。这也就意味着对干部的任免依旧是政府干涉企业经营活动的手段和途径。
考虑社会的稳定和再就业的容量,国企的历史负担又不能用市场化的手段来
解决,只能依靠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补贴主要表现在运用行政命令指挥各级银行
进行贷款、减免税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府采购等非市场化手段,这些补
贴一方面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国企改革的绩效判
断,无形中也成了国有企业更加依赖政府的重要因素f2”。
3.2国有企业改革的公平分析
与效率相比,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平问题也相当突出,甚至更为严重。公平
的缺失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改革
效率的关键阎题。
我们发现,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改革的动力正在逐渐减弱。因
为在改革过程中有一些人绝对受益或相对受益,另一部分人却在改革中绝对受损
或相对受损,这种对改革的成果受益不均衡或者根本没有受益而只是受损的现状
决定了有一部分人会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或者反对的态度,从而对改革产生相当大
的阻力。随者改革的继续进行,如果不进行政策、方向上的调整,这种阻力会逐
渐累积变得越来越大,从而使改革的动力逐渐减弱。因此解决改革中利益成果分
享不公平的问题,对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公平问题,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在
国有企业内部的制度结构当中,后者主要是改革矛盾的宏观体现,如下岗失业、
国有资产流失和收入分配不公等。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3.2.1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微观公平问题
3.2.1.1企业产权制度中的公平问题
1、产权界定的不公平。实践证明,在由政权主导型经济向产权主导型经济过
渡尚未完成的现实背景之下,国企的产权界定以及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理性架构
均无法自我完成,而是客观地与行政权力的作用相互交织。因此国有产权的界定
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受到政府意识的左右,或者说国有产权的界定是倾向于满足政
府偏好的结果,而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型界定,这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权的市
场化形成不同。这种不公平的产权界定必然会导致产权关系模糊、产权边界不清
以及产权市场机制发育迟缓之下的企业所有者缺位抑或企业产权主体虚置。
2、产权配景结构的不公平。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产权边界不清的条件
下,政府片面地强调国有产权的绝对主体地位,同时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与产权
引入更多地受制于行政主导,其内部产权的配置因离开市场机制而缺乏效率,投
资主体与利益主体以及风险主体的过少,最终导致中国国企产权主体性质的多元
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产权结构因此相对比较单一【”1。
3.2.1.2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公平问题
在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改制的进程中,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在权力分配、
操作执行过程中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大量存在,其结果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与“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运作失效与新老“三会”并存、制度建设滞后与
企业家长困难等等诸多问题。
1、权力配置不公平,“内部人控制”严重。国有企业在现代公司制改造中,
其公司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模式。其一,行政干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
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仍沿袭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任命,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投
资决策与人事分配等皆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干预。由于许多公司董事会的任命与
解聘均直接源于上级行政命令,董事会也因此成为政府行政命令的中介,而且因
有政府作为后盾保障,董事会经常无视股东大会,越权决策,有时甚至出现董事
长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其二,由于经营自主权的下放,加之监控失效,公司的董
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集三权一身,决策职能、执行职能与监督职能合~,而
且约束短缺。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而处于失衡状态。在公司治
理结构失衡之下,公司内部人包括董事长、监事会、经理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职
权,为自己或雇员谋利而有损所有者的利益。
2、制度机制不公平,企业家成长困难。在二十余年的改革进程中,诸多制度
的短缺与不公平使中国企业家的群体化成长困难。首先,不公正的陈旧文化抑制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传统界定将企业家多局限于荣誉称号而缺乏对其社会分工格
硕士学位论文
局中的职业主体实质的认识,以致择业行为严重偏离企业家取向。其次,不公平
的选择机制抑制企业家的成长。与企业家的选择相关的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
理、行业分界、部门所有与难以流动等诸多问题,且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以行政官
员的要求考核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路,企业家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发育远未
成熟。再次,不公正的激励约束机制抑制企业家的出现。经济转轨时期,诸多激
励制度作出安排的同时,相关约束制度却呈短缺,当显性激励之下获得的契约报
酬与声望不如约束之外获取的隐性收入之时,激励失效,而约束又短缺,经营者
难以做到自我约束。激励与约束因此不相容,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有序竞争并提高
自身素质,更难以让其向开拓进取、冒险创新的方面迈进。
3.2,1.3劳动用工制度中的公平问题
1、劳动合约产权界定中的公平缺失。在广泛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国企
职工的选择权利和要求其实并来得到尊重,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时,往往是企业单
方面确定合同内容,协商余地较小或毫无协商余地,企业职工作为劳动关系一方
的当事人权利实际被忽视,从而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首先劳动者收益的排他权遭到忽视。在国企收入平均化倾向整体依然
严重的情形之下,杰出的研究成果、研究专利等理应属于个人所有的收益,却常
常被采以平均的方式分配,劳动者收入的支配权被异化,其产权束在收益上的排
它性被忽视,其次劳动者对劳动资源配置的选择受到约束。并非职业适应劳动者
的偏好与特长,而是劳动者的偏好与特长被职业改造,在此状况下,企业职工的
劳动资源使用权即受到严重约束。
2、企业职工退出机制中的公平缺失。面对劳动供给不规范行为而导致经济运
行效率低下的状况,除了寻求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之外,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合约
安排可以遵循两条途径,一是企业裁减与辞退不规范劳动供给行为的劳动者,即
劳动者被动性退出企业;二是劳动者主动性退出,即辞职或跳槽等,两条途径的
选择均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但是,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
度中公平公正的缺失,使得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弱化。其一,被动性退出
企业机制问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对劳动力的需要并非增长需
要型的劳动需求,而是呈现就业需要型,也就是说国有企业不公平的承担了过多
的容纳就业的功能,而且政府对国企职工承担无限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对于国企
裁减的职工必须予以足够的补偿,否则政府与企业的信用均遭受损失。显然,劳
动者被动性退出企业并非简单之事。其二,主动性退出机制问题。由于单方面的
劳动合同对企业职工的主动性退出控制比较严格,尤其针对高效率职工更是如此,
在劳动者主动选择退出遭受遏制的情况之下,劳动者对其所有的产权束不再具有
自由让渡之权,单方面的劳动合同亦因此实际直接构成了劳动力资源在企业之间
__-_-__-__|_-E_______E___自论国自有目企_业E目改革__中●效_率_l与_公●平__的自均-衡1发1展l_____|_l目_-___●_-____自
合理流动的退出壁垒。此外,包括福利壁垒与户籍壁垒等诸多障碍的政策性壁垒、
劳动力市场信息机制以及相关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存在,使得多数国企
职工,无论冗员与低效率职工或者高效率职工,试图遵循劳动力市场机制调节而
主动性退出企业实在难以实现。
3.2.2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宏观公平问题
3.2.2.1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中的公平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失业是市场就业竞争的结果,只要在就业竞争过程中机会是
公平的,规则和过程是公正的,即便在难以保证每个人起点平等的条件下,由于
个人能力或素质原因而导致结果的不平等即一部分人失业下岗是公平的,是市场
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从整体上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在我国经济转轨期也同
样如此。但是,并非所有失业下岗现象都是公平的。例如,由于处于权力岗位的
人滥用权力,让一部分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或让一部分条件不具备的人继续占
据某些岗位(某些在岗“子弟”既无多少文化又没什么技能却用公款买到了高学历
文凭甚至“上岗证书”),或默许、纵容权钱交易的存在和发展,那么就必然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低素质者在岗、上岗,高素质不得不下岗、失业,这
既无经济效率,又有悖予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2勤。我国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
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机会均等与非公平就业之闻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存在与激化
影响和阻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
1、从下岗失业的原因看,有自致性下岗失业和非自致性下岗失业。所谓自致
性下岗失业是由于职工个人的某种原因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导致的失业下
岗。非自致失业下岗即不是由于个人索质和能力,而是由于外在原因引起的失业
下岗。其中非自致性下岗有丽个突出特点:一是下岗和失业在我国是行业性的,如
经济结构调整中引起的失业和下岗,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煤炭、军工、批发
零售和餐饮等行业,而行政、事业单位和金融、水、电、煤气等垄断部门很少有
失业和下岗现象。据统计,制造业比例最高,但垄断性行业比例极低(胡鞍钢,
1998)。1999年,煤炭行业有近70万职工下岗,国有林区企业有41.6万人下岗。
轻工协会在1998年对6126家轻工企业的调查统计,共有下岗职工141万人。由
于行业、部门垄断,非垄断部门劳动力向垄断部门自由流动、平等择业竞争的渠
道受阻,其结果必然是垄断行业一些素质较低职工可能稳占工作岗位并获取较高
收入,而其他行业中素质较高职工可能被迫下岗失业。而这种失业和下岗显然不
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法则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恰是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反映。
显然它难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同时会引起和加剧
人们之间的不公平感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社会效率的增进。二是领导
决策失误或腐败使企业亏损、破产、倒闭而引起的失业下岗现象突出。在现实生
_lEE!__-sEgI-l自EE_!!!l_!g!自硕_-士!学目位I论i文EszI●E自!目Ill自!I-_Ell_-目E●-自目
活中,国有企业,甚至大型国有企业出现的“穷庙富方丈”现象而导致的工人失
业下岗绝非个别。这些企业的亏损和破产并非职工自己造成的,而责任却要他们
去承担,而且很多情况下,他们付出的代价并未换来一个新的机制,他们被“减
员”并未带来企业的“增效”。
2、从下岗失业人员的构成看,中年下岗职工占下岗人员总数比重最大,在各
年龄段中下岗比例最高,几乎占了下岗人员总数的一半之多,这部分下岗人员有
相当部分曾经“上山下乡”,是在改革初期返城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无论从知识
结构还是年龄层次上,在重新就业竞争中都不占优势,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弱势
群体在就业竞争中下岗失业似乎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公平,但在这种表面公平的背
后,隐藏着事实上的不公平。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除了表现为现在失业下岗是行
业性的以外,还表现为他们在竞争起点上的不足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很可
能被淘汰出局的竞争结果,而这责任并不全在他们,一个时代造就的悲剧是整个
民族性的。虽然他们的弱竞争能力责任并不完全在他们,但他们却事实上承担两
个历史时期要付出的代价,即“文革”中失学的代价和改革中失业下岗的代价。
事实上,许多下岗人员不懒也不笨,主要是客观历史、社会环境造成的,这批失
业下岗人员,当他们就业时面临的是计划经济,由国家统~安排,他们没有选择
职业的自由。全体就业的结果是低工资、低福利、平均主义,无须竞争。今天,
这一群体率先领略市场风险,承担起企业竞争失败的后果,可以说,社会转型的
成本直接落在了失业下岗群体身上。特别严重的是,这~弱势群体缺乏参与制定
游戏规则的权利,在影响他们命运决策之处,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对他们的
歧视和排斥已经得到社会习惯的认可、保护和纵容。
3、从成本——收益对称情况看,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但只有一部分人
为改革付出代价和成本,所获得的收益却是全社会共享。根据收益分享和成本分
担相对称的原则,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人应分享收益,分享收益的人理应平等分担
成本和代价。应该说下岗职工,尤其是中老年职工为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付出了双
重代价和成本,即在改革以前,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相适应,我国长期实行
“低工资,高积累”政策,中老年一代劳动者以几十年的劳动贡献,为共和国积
累了比较丰厚的家底,为体制改革和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
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面对国有企业的困境,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需要深化企业
内部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需要通过减人来增效,在此背景下,面对失业
下岗,中老年职工首当其冲,从而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承担着极大的改革成本,是
从另一方面为改革作出了贡献。承担改革成本应该平等分享改革成果和收益。但
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不到位,下岗职工在失去职业、失去收入的同时,需要自己承
担的部分却越来越多,即在承担巨大改革成本的同时,没能同时平等分享改革带
来的收益。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街发展
4、从下岗失业所导致的结果看,社会问题突出。首先是导致贫困加剧。在我
国城镇居民的贫困与失业下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主要
来自四个方面:就业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就业收入是我
国居民收入的主体部分。就业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多少
和生活水平。而家庭就业收入多少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就业人数和家庭就业者人均
就业收入水平。各种数据表明,城镇贫困户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就业人口少,
二是就业者就业收入低。就业人口少的主要原因就是贫困家庭成员失业和下岗。
就业者就业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贫困户就业者大多就业于煤炭、机械、纺织等的
不景气行业和企业。而贫困户就业者收入低,说到底仍然是企业不景气,开工不
足引起的就业不足的反映。其次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失业下岗使得相当一
部分人生活艰难,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有病无钱医治,子女无钱上学,生存面临
危机,加之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种种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屡屡发生,尤其是腐败、
暴富现象凸显对失业者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种种迹象表明,
失业者目前正在和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或不稳定人群【2“。
3.2.2.2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中的公平问题
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过程
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引起了学者和公众的普遍关注。据统计,我国国有资产每年
损失达800--100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2亿多元,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每天损失
也达1亿多元。全国&36万亿元国有工商企业净资产中,57%属中央企业,43%
属地方管理。而据国务院国资委2003年对全国23个省的调查显示,一些县己将
国有企业全部卖光,已经没有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地市一级中,60%~83%的国
有企业己被卖掉。许多地方用搞运动的方式出售国有资产,形成了新一轮出售国
有资产热。虽然出售国有资产未必造成国资流失,但是在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
范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是很大的。
大家普遍认为缺乏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环境及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
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所在。国有资产流失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实现国有
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背道而驰的,由此产生的不良结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进
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但是现在有一种论调,就是认为人们夸大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甚至有人认
为根本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例如,有人认为把国有企业的正常亏损看作国有资
产流失是夸大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有人指出许多国有资产是不良不实的资产
或难以处理的烂帐,因此国有资产“缩水”是必然的;还有学者提出,国有企业改
制时需要用本企业的国有净资产来支付改制成本,所以大量的国有资产就被抵扣
掉了。另外,还有学者根据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指出,如果国企改制带来的整个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财富的增加大于它流失掉的国有资产,这样的改制就是合理的,造成一些国
有资产流失是值得的。不可否认,这些观点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可因此
而否认或忽视国有资产流失的现实。
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的确不能算是国有资产流失。但是问题在于改革的成本
如何测算?所谓的改革成本是否真正用在了解决改革问题上?某些企业改制的案
例表明,国家支付了巨额的改制成本,工人承受了改制带来的巨大痛苦,却都没
有真正享受到改革成果。许多下岗工人沦落为新的赤贫阶层,改制企业的在岗职
工也动辄就被威胁下岗,国家及当地政府则长期陷于社会问题的困扰之中。另外,
还有些所谓的成本是既得利益者为获得更大利益而人为地、恶意编造出来的成本。
即使如某些人借用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所说的——能够使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变革
就是正确的,那么还要看增加的社会财富到哪里去了。从理论上讲,改革成本的
承担者与改革成果的享有者应该是一致的或至少是大体一致,作为改革成本的国
有资产必须用来补偿改革的受损者,而不能流入改革收益者的腰包。但事实上,
在许多改制企业情况恰恰相反。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现象,实际上就属于国有资
产流失。
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考虑效率,而是同时考虑效率
和公平两个目标,强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它认为改革要
想获得社会的支持和持续的动力,必须体现利益补偿机制和社会公平原则,受益
者必须为受损者提供必要的补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群众基础己较改革之初大
为削弱,就是因为许多改革成果被少数人享有,多数人在补偿较低甚至没有补偿
的情况下承担了改革的成本,造成贫富悬殊加剧、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
国有资产的流失过程实质上是操作公平原则被破坏和践踏的过程。我国国有
企业的数量太大,国家很难对如此众多的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管,
特别是很难对分散在各地的无数中小型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或者是
无人监管,或者是“监管人”本身的行为不可靠。虽然我国的国有企业有具体的
规章制度,但是无论制度本身如何严密,只要国有企业的数量超过政府的监管能
力,就像超过了水栖的容量一样,资产流失现象将难以避免。同时改革当中的暗
箱操作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普遍存在,更使得对国有资产的
保值增值只能依赖于“控制人”自身的道德水准和经营水平。
从流失渠道来讲,国有资产流失大体可分为交易性流失和经营性流失。交易
性流失是指在出售国有资产过程中造成的流失。许多国有资产是在产权不清晰、
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出售的,出售者卖的资产并不属于他自己。更有甚者,有的
人既是卖者又是买者,作为卖者,他卖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会追求资产收益
最大化;而作为买者,他当然希望成本最小化,因此会尽量贬低资产的价值,压
低交易价格。这样他就利用卖者和买者的双重身份对交易行为进行操纵,低价转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_墨———■——■■-—■■—-■—,■■__皇曩■鼍■■量皇暑_ml■_E暑皇日■■—皇暑!鼍■■量篁皇鲁量—■■_皇■曩—■■E薯墨皇—■■量毫
让、巧取豪夺国有资产。所谓经营性流失,也有人称为体制性流失,就是因经济
管理体制不健全、国企治理结构不规范、政府投资决策不科学、国资监管和激励
机制不到位等体制性因素引起的国有资产损失。正如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所说
的:经营者不可能像经营自己的钱那样尽心尽力地经营别人的钱。国企经营者经
营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别人的钱,因此在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他在经营过
程中就不会以资产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就不可避
免地有损公肥私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发生产权交易也可能产生国有资产流失;而发生产权
交易也来必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例如,北京金属结构厂破产后,其财产在产权交
易所公开拍卖,结果实际成交价比保留价增值7000万元,比评估值增值961万元。
这一案例一方面证明国企产权改革未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方面也说明在企
业改制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在于公开竟价交易。评估是一项具有
很强主观性的行为,只要不进行公开竟价交易,即使评估人对资产的评估非常公
正,但不可能避免主观因索,也就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即使评估有
一定失误,也会在公开的竟价交易中实现国有资产价值的回归。国务院国资委的
抽样调查显示,进入产权市场公开竟价交易的国有资产成交价格平均高出评估值
10%,而没有进入产权市场交易、在企业内部转让或协议转让的国有资产的成交
价格普遍低于评估值30%左右。从这一高⋯‘低”中我们不难发现,产权交易中
国有资产流失的真正原因或主要原因在于交易的不公开、不公正和没有竞争。
3.2.2.3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目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是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级工资制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类补贴的混合体,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去甚远,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深入进行的瓶颈之一。
1、资本结构和资本起源不同的国有企业分配中的不公。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
形式主要有:国有全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其差别主要在于资本结构和资金来源不同。在现
行政策允许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下,这些差别必然导致在收入分配领域
的制度区别。但实际上相当多数的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方面往往忽略了这些区别,
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沿用传统的按行业特点制定的等级工资制。由于等级工
资的级差较小,体现不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经营管理者与一般员工的实际性
差别,导致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激励机制无法建立。另一种极端是相当一批
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后,由于缺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必
要的监督机制,使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董事会成员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权
责划分不清晰,难以把握合理的分配标准。在利益的驱动下,握有收入分配大权
硕士学位论文
的少数决策者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借口,盲目攀比外资企业的分配标准,随
意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有的甚至达到上百倍的收入差距,严重侵害国家利益和
一般员工的利益。
2、国有企业法人资产收益分配中的不公。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管
部门对国有资产的流向监督一般都较为严格,而对企业积累形成的法人资产(含
无形资产)的收益分配却没有清晰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实施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和保护企业经营积极性的政策时,往往放弃对这部分资产的分配监督。法人资产
一般都是由企业的经营积累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企业员工剩余劳动形成
的成果。从理论上讲,原企业所有员工(包括已离开或已退休的员工)都有权享
有法人股的收益分配权。但实际上这部分收益分配权往往控制在少数经营管理者
甚至个别人手中,在缺乏政策监管的情况下,他们在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企业
合资、企业转让等行为中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般企业员工对企业法人资产的收益
分配权,使之对企业积累所作的贡献被轻易抹杀。少数犯罪分子则利用各种手段
转移或变相鲸吞企业法人资产,化公为私。
3、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后,对经营管理耆分配的不公。改制后国有企业经营管
理者的分配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未解决好。突出表现在管理国有资产的董事
会和经营国有资产的经理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明晰,两种不同职能的角色经常
错位(董事长兼经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与其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
关系不顺。公司制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明确资产所
有者和资产经营者的相互关系,合理规避经营风险,形成职业化的企业经营者。
但是,有不少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在政策法规尚不配套,监督机制也不完善的情况
下,允许企业经营者以少量的个人出资占有企业的部分所有权(比如MBO)。由
于其身份的双重特性,这种所有权很容易演变成企业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因此,
目前有不少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合法地拥有支配企业各种资产和收益分配的绝对权
力。这类企业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建立在少数决策者的道德水准上,缺乏稳定
合理的分配制度,极易导致经营管理业绩与收入水平的不对称,也难以从制度上
保障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形成。
4、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后,对员工分配的不公。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国有企业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这是我国的国家性
质所决定的。因此,所有企业员工都应有国有资产和企业的法人资产的收益分配
权。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企业类型千差万别,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使企
业法人资产形成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企业员工也由于工龄长短不一,编制性
质不同,其身份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原来作为企业主人的员工在改制后往往被视
为新企业的雇佣者。虽然我们在法律上仍然认可国有企业员工的主人地位,但在
实践中,这种“主人地位”很难与相应的权利义务对称。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经
营者为降低人工成本,过早地剥夺年龄偏大但又未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的工作
权力,从而也剥夺了这部分员工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分享权。㈣
5、垄断彳亍业国有企业的不合理高收入问题。据统计,1994年,垄断行业职
工平均工资与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是1.36倍至2.12倍之间;到1999
年,上升到1t38倍至2.36倍之间,差距在不断扩大。这里还不包括制度外收入
部分,如果加上制度外收入,差距还会更大一些。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换
个单位上班,收入就能翻番”,就是这种不合理收入差距的生动反映。这种收入差
距完全是垄断行业凭借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获锝的垄断利润带来的,而与国有企
业职工的自身索质和能力无关,因此是极为不公平的。
3.3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失衡分析
3.3.1效率与公平失衡的表现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失衡主要表
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片面地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一是片面地追求公平两忽视效
率,而失衡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效率与公平的双失,即忽视公平但效率没有提高,
放弃效率但公平却没有实现。这其实与第二章中所分析的效率与公平正相关运行
是一致的:由于公平的缺失,使国有企业员工的满意度下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
动机和行为,最终反映为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而效率的下降势必又影响到公平的
实现,如此以往,就陷入了公平与效率双失的恶性循环。下面我们就根据上文的
分析,从国有企业员工的角度做一个具体的探讨。
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影
响国有企业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公平感的缺失。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
不公平的因素很多,而收入分配的不公是造成国有企业员工公平感缺失的重要原
因。这又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劳动合约产权界定中公平的缺失导致工资可
伸缩性较差,一是隐性失业和收入差距过太造成相对收入过低。
首先,工资的可伸缩性较差且具有向下刚性会造成绝对效率的损失。
图3.3中,横轴代表每个工人的闲暇时间,纵轴表示货币收入,预算线EF
的斜率表示小时工资率,国有企业工人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水平用u表示,它是收
入水平Y和可以获得的闲暇时问T的函数,Y和T的水平越高,效用水平也越高,
效用水平的提高表现为等效用曲线的外移。由于国有企业员工存在退出机制障碍,
不论工人工作努力与否,不论工作能力高低与否,总存在一个最低收入设为Yl。
按照企业的设定,企业力图使每个工人的效用水平维持在u1,最低收入水平维持
在Y】,劳动时间为T】F,例如8小时。若每个职工是理性的,即追求效用最大化,
那么在工资可伸缩性较差,即基本保持Yl的情况下,职工就会选择增加闲暇以提
硕士学位论文
高效用水平,此即“偷懒”行为。例如把劳动时间减少到T2F,在收入Y1不变的
情况下,该职工的效用水平上升至u2。作为理性的个体,选择既定收入下的可能
范围以内的最小劳动付出,这可以看作是国有企业劳动力的一种绝对效率损失。
Y
E
Yl
圈3.3国有企业劳动力绝对效率的损失
其次,隐性失业以及最低工资会造成相对效率的损失。
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不仅在于收入的绝对量,更在于收入的差额。国有企
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为理性的工入,他的
效率的提高不在于他的工资率现在是多少,而在于增加了多少。纵轴MPL表示劳
动的边际产量,横轴Y表示工人的货币工资,上述结论可如图3.4所示;如若没
有拿最低工资Y】的隐性失业者存在,则随着劳动力工资的增加其边际产量增加的
情形,用曲线MPI,9表示,可称之为潜在的边际效率曲线。而在有拿最低工资的
隐性失业者存在的情况下,工人的工作效率随工资变动的情况用MPLA表示,可
称之为实际的边际效率曲线。注意MPLP平行于MPLA,只是横轴截距相差Yl,
过Y1的MPLA与MPLP的垂直距离为Y1M,就是国有企业劳动力的相对效率损失。
图3.4国有企业劳动力相对效率的损失
以上所分析的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的损失是国有企业职工公平感缺失的结
果,实质上也是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本产权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这不仅仅是效率的
损失问题,也使得国有企业员工在分享这些有限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果时r更难获
得公平的对待,最终导致穷庙富方丈现象的大量出现。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公平与效率是正相关运行的,效率或公平单方面的损失会都会造成对方的损
失,最终演变成两者双失的恶性循环。因此国有企业应该走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
的道路,也就是要在公平的原则上实现效率的提高,改革的成果要得到公平的分
享。
3.3.2效率与公平失衡的原因
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效率低下、公平缺失的原因,前文已经作了具体的分
析,这里主要是就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的原因作一个总的概括。本文
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导致效率与公平失衡的主要因素。
1、政策导向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
果人们普遍接受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这种观点已经写进了《中共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规定的决定》而成为官方的改革理论,
并且成为当前理论界的主导思想。其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只是一种改
革旧体制的策略,它是出于克服我国长期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和低效率需要而提
出的,因而作为一种改革过渡期的社会收入分配原则是可以的,但它本身并不是
社会公平理论,不能作为改革目标的(公平)理论表述。在理论上它是不完整和
不彻底的。首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是一种策略,不能等同于一种社会
公平理论。正像《决定》所指出的那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适用于
社会收入分配领域。而“社会公平”的范围和内容则覆盖全社会所有领域和层面,
包括经济、政治、公共事业、伦理道德、人道主义等。其次,“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这一表述内在的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不符合改革自身的和谐要求。它要
求政府在进行社会政策选择时,以效率为首选和主要目标。在优先考虑效率时,
再兼顾公平,在这里,效率与公平不可能统一起来。进一步看,“兼顾公平”中的
“公平”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至少不能否认其含有追求效率就会失去公平
(因而需要兼顾)的意思。无疑这容易造成改革中公平观念的混乱。第三,“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政府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必然要先取效率后顾公
平,若二者严重对立时,则只能宁要效率而舍弃公平。
2、现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性。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
期,由于双重体制的并存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企业、个人和经济利益团体参与
经济活动和获取经济收入(取得效率)的机会不可能是均等的。比如说,政府在
实旌各种优惠政策时,就很难为不同部门、企业和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平等
竞争的环境。很明显,享有种种优惠政策的企业和部门的职工收入,自然高于没
有这些优惠政策的企业和部门的职工收入。
硕士学位论文
从市场调节角度看,由于我国目前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一些要素市场刚刚发
育,远没有成熟,这就使生产要素的真实价值无法通过市场得到准确评估,所得
的报酬的高低也很难评价和调节。例如行业垄断问题。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体
制比较完善,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条件下,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的差
距不会太大,不会导致彼此间职工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这是因为根据马克思平
均利润率理论,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由于生产经营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
利润率差别,必然会引起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引起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
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其结果不仅会使社会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产业
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而且会形成平均利润率,使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大体上都能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缩小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经济利益的差别。目前由于我
国市场体制不健全,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生产要素还不能自由流动,因
而形成了某些行业和职业的垄断,这些垄断企业凭借自己占有或拥有的有利的生
产经营条件获取了高额垄断利润,从而造成了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企业之间巨大
的效益和收入差别。
再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在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健全的劳动力市
场,企业有权招聘职工和解雇职工,职工有权自由选择职业,劳动力可以在全社
会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必然会形成市场均衡工资率,缩小部门和行业之间工资收
入差距。但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刚刚起步,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能进不能出的
现象普遍存在,地区障碍,所有制障碍,城乡障碍等仍然限制着劳动力市场的发
展,因而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工资还不
能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和调节,更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大体均衡
的工资水平,这样每~个劳动力由于其所处企业、部门和地区的不同,其获取收
入或效率的机会显然不可能是均等的。
3、现行制度安排的不协调性。
政府在近几年的改革过程中,其职能和定位片面停留在经济增长上,因此追
求GDP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总产值绝对数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由于政府重
视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得国有企业职工从GDP增长中的获
益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78--2002年全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7%下降到
12%。老百姓收入偏低不仅会造成国内需求的长期不旺,还会使劳动者的全面发
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表3.9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
工资占G}DP 工资占GDP比重年增长百分
年份
的比重点(%)
1980 17.1 1.08
1985 15.4 .0.38
1990 15.9 1.79
1995 13.9 .0.38
2000 11.8 -O.89
2003 11.4 .O.2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4年)
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GDP增长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本的公共产品的供
给。经济连续5年快速增长,但是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的情况却令人堪忧。2001
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公共卫生的公正化指数方面,我国在全世界排名倒数
第三位。教育矛盾也比较突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2000年时大体占GDP的2.3%,
改革开放25年来,平均是2%。国际上120个国家的平均数字不低于5%,我国
的教育支出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尚有450个县的数千万人口末实现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新文盲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成为阻碍个人素质
提高的重要原因,而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起点的公平,也是决定国有企
业整体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硕士学位论文
illllll I--_--_●-目_-_I
第4章效率、公平均衡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
效率增长而公平缺失或者实现了公平而效率不高都会影响人们对国有企业改
革的评价和满意度,从而达不到改革应该取得的成效,甚至会使改革偏离正确的
航道,造成社会的动荡和冲突。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是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发展,
也就是说在公平的原则上实现效率的增长,让改革成果得到公平的分享,才能调
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4.1均衡发展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所谓均衡发展,是指在公平的原则上实现效率的增长,让改革成果得到公平
的分享。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是要使全体国民普遍过上
一种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既包括有富裕的物质生活,更包括享
受公平的精神生活。相关的理论研究早已告诉我们,人并非是单纯的自然人,而
是复杂的社会人,他们不但需要享受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还需要社会的认可
与尊重,享受着人际间的平等和公正对待,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是会在比较
中衡量是否取得相对公平的,否则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3H这些理论带给我
们的启示是无论是在改革进程中还是在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过程中都不要忽略
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就会使改革失去前进的动力,
使改革进程中断。
我们知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实行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实行混合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正在向市场
经济过渡的转轨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国有企业。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
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和普遍性。1979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
的私有化改革,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
运营效率。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改革的过程中增
加了大量失业,收入差距也不断加大。与我们同属于第三世界的拉美国家的情况
也相当严重,除了墨西哥因为靠近美国的客户工业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使得该
国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以外,其他国家的失业率在改革时都相当高,一些国
家的员工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尽管还有一些国家员工收入总的来说没有
减少,但失业和未失业员工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企业、行业和地区之间人均收
入差距在扩大。拉美各国的平均基尼系数已超过0.5,甚至中间阶层也趋向贫穷
化,从而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El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改革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一旦这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很可能会孕育危机,经济
也往往无法持续和稳定地发展13”。近年来拉美暴动和抢劫事件频发,就说明了这
个问题。
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在我国也是存在的。近年来,我国人群之间、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丽是加大了。尽管各种统计体系给出的数字不十分
一致,但国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大约已经达到0.5左右,已在收
入差距较大的范围之内。我国的改革也产生了大量下岗和待岗工人。近年来,城
镇失业率急剧上升,就业压力加大。2003年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比2002年增长0.3个百分点,2004年可更是达到4.7%。如果加上下岗待业人员,
失业率实际将达两位数。这还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再加上这些人供养的家
庭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就相当大了。这么多的人处在不稳定的经济状况中,
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失业本来是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的问题,只要有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社
会保障体系,失业人口是在动态情况下存在的,不是大问题。但我们这两个前提
都不具备,有很多人是在相当长的时段内失业。在老工业地区,国有企业更有夫
妻、父子都失业的情况。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我们现在的社会
保障体系,可以说处在一种广覆盖、低水平的层次。“广覆盖”其实目前根本就实
现不了,“低水平”是迫不得己。改革要有动力,而只有当人们觉得改革能使他们
的预期获利大于他们付出成本的时候才会产生动力,否则就会出现抵触,甚至反
对。
拉美国家虽然存在着效率和公平、改革和腐败这些矛盾,但是在解决这些矛
盾方面有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拉美国家在出售国有企业时大都规
定了向员工出售股份的比重,通常在5%一10%之间,墨西哥甚至达到5%一20%。
一些公司改制时还用提前支付部分养老金的办法使镊员工有钱购买公司的股票。
因此,员工除了劳动所得外还可以从企业盈利中获得资本收入,有了企业主人的
感觉,并缩小了劳资间的收入差距。在对转让出售的国有企业进行评估时,规定
了政府指定的外部审计机构,甚至邀请国际上知名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
有的国家还规定由政府和企业各自选择评估机构,并对两个结果进行公开的比较,
最终确定评估结果。在智利银行私有化过程中,银行私有化委员会规定了保证招
标和投标过程公开透明的条款,其中有不允许银行董事与投标者之间进行有关银
行问题的交谈;投标过程中的谈话必须录音并保存,等等。这些做法都可促进改
革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防止腐败p“。
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方向。没有效率,改革没有
进展,国家的经济不发展,人民不满意。前苏联改革几十年,没能从经济制度上
4(3
硕士学位论文
,_l_———_--墨毫—-由矗墨—-皇音量—-鼍蔓量量—-宣鼻量—-皇鼍毫胃-邕E曼-_l-置_一_量g-g!鼍
根本变革,效率得不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没有改善,长此以往使得人民对共产党
失去信,tl,,共产党在十月革命72年之后下台了。而改革只注重效率没顾及公平,
使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同样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基础是工
会、农民协会和各种职业协会组织,曾经创造过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
在新自由主义改革过程中没能注意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危及广大工人、农
民和一部分中产阶级的利益,削弱了党的社会基础,导致在执政71年后的2000
年大选中失败。这两方面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4.2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实现途径
4.2.1以健全的动力机制促进效率
1、国有企业目标单~化。
我国国有企业的目标应当有两类:一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是提供社会产
品。这两类目标不能并存于同一企业,因此必须将国有企业分为两部分,~部分
专门提供社会产品,一部分专门提供利润。根据企业目标的不同,他们应当隶属
于不同的机构。提供社会产品的国有企业应当隶属于政府,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
工具,以利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必须隶属于一个独立于政府的、可以属于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的专门机构,这样才能保证这部分国有资产真正能够排除来自于出资
人目标对企业目标的干扰,自主地以利润为标准进入和退出任何行业,成为活的
国有生产资本。
2、产权结构多元化、流动化。
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行政性外部人控制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内部人
控制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国企股权过于集中造成的。现有韵上
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是国家控股的,而且使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样当然会产生行
政性外部人控制与内部人控制问题。引进多元股东,改变公司股权结构是解决这
些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除极少数行业和企业有国家独资组成国有独资公司外,
其它绝大多数企业皆可进行股权结构调整,以优化国企治理结构。
同时股权结构的调整应当推动产权分散化与流动化,而不宜由国有资产经营
公司独家控制和直接经营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应当增加相互交叉持股和间
接经营的形式。实行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既符合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减轻目前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以促进企业改
制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制衡机制规范化。
企业制衡机制包含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外部制衡机制主要包括市
场制衡机制和社会制衡机制。关键在于发挥市场、政府和社会伦理对企业的制约
41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作用。内部制衡机制主要包括股东制衡机制和组织制衡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
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各自的权责利,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
证企业制度的有效运行。对此,应严格按照《公司法》和有关国际惯例,由公司
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选聘经理。董事会不受单个股东的干预支
配,更不接受公司以外的行政部门的指挥。在公司内部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
总经理和企业党组织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见图4。1)。
l驳系套| 《| -厂忑]
几研- ●
l羧凄会l 匦母- ●
I羟穗斑l
图4.1企业党组织领导下的监督组织结构图
4、激励机制合理化。
(1)实行岗位动态股。岗位动态股是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以企业经营者以
及经营、管理、技术、销售、生产工种等关键岗位人员为主要对象,将企业一定
比例的净资产拿出来,实行关键人分层次、分档次持股。并且要求在岗时这部分
股份必须自己持有,公司增股时这部分股份的持有者可以有优先认购权,离岗后
可以按股票市场的市价出售,还可以在离岗后按市价归还给公司。岗位动态股的
股权结构,使持股的关键人既经营国家的资产,又经营自己的资产。既负盈又负
亏,建立在企业经营好坏基础上的股权得失被放大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
风险约束机制。
(2)地位与声誉激励相结合。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属政府官员,有相
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在取消国企行政级别并严格实行聘任制以后,他们的
社会地位问题突显出来,再加上经营环境、制度环境的不尽人意,许多经营者发
出了“企业不是人做的”的感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借鉴日本对企业家以高
声望+高地位十低薪形成的有效激励的实践经验,结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进程,
在社会舆论导向和政治地位上,充分体现对经理职业的认可和尊重;对有成就的
经理入给予更多的“广告”支持,提高他们的美誉度。当然,不应以“官位”来
诱导、激励经理人员的积极性。
硕士学位论文
!自sE鲁III I II IE自自!目____!E_|_-_E自|_!■●_自|_-_!目目_●-_葛
4.2.2以健全的稳定机制实现公平
1、关注机会公平,完善就业机制。
实现充分就业是人类追求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效率
的提高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国就业机制的发展经历了“统包统分”的完全计划配
置模式和政府为主导、市场来引导的二元配置模式两个阶段后,逐步走向完全以
市场为先导和调节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模式。
完善就业机制,首先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机会。应当承认,国有大型企事
业单位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是有限的,劳动力的就业去向应该在中小企业。过去
我们曾经走过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解决就业的道路。从历史经验教训看,所
有制程度较高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的国有和集体经济,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动,
加上其较高的体制成本,吸引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前10年中,国有和集
体经济中近6000万人下岗,就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来自中小企业。目前我国每千
人只有6.4个中小企业,而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是40户中小企业/千人,因此我
国尚需要有5000多万个中小企业,如果未来10年我们中小企业的数量发展到这
样一个规模,将提供4.5亿多个就业机会,就会从根本上使目前劳动力就业空间
狭小的局面大为改观。
完善就业机制还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建立一个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才能保证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才有可能在局部地区不会失衡,从而保证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我国目前的就业形
势之所以严峻,~方面在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严重失衡,劳动力的供给远
大于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即劳动力供给
持续增长,劳动者的素质却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岗位空缺。例如,2003年9月初,
“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论坛在沈阳召开,这个论坛备受各方关注,因为技能人
才正在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抢手货”。在深圳,高级技工的身价常常上万元;在青
岛,月薪6000元招不来企业急需的钳工、铣工。甚至在有“工人摇篮”之称的沈
阳,老技工到了退休年龄,青工不愿学技术,也出现了技术工人的断层。到2003
年上半年,甚至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也出现供不应求,这种劳动力供求关系
必然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的矛盾而趋于紧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会随之上涨,到
那时,丰富的劳动力供给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政府要积极开展以提高
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包括对下岗职工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
职业培训和学历培训等l”J。
2、关注规则公平,完善竞争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效率来自由于竞争,竞争是推动国有企业发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展的强大杠杆。竞争机制的完善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国有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
完善,其二是国有企业外部环境竞争机制的完善
在国有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公平,往往被传统体制所忽略,因为以往的平
等观是放在追求收入平等上,蛋糕大小在其次,重要的是人人有份。传统体制对
竞争机会的忽视,对效率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首先竞争机制的不平等剥夺了个
人平等参与竞争活动的机会。由上级批准方可参与竞争的指令性计划模式促使为
获得竞争机会而进行“寻租”行为的发生,某些特权掌握着通过“设租”攫取额
外收益,这样势必会导致寻租性非效率。最典型的就是管理层收购即MBO:普通
员工不可能获得收购权,管理层却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因此管理层通过手
中的特权很容易获得企业的股权而完成由国有资产国立者向“亿万富翁”的转变。
其次,竞争机会不平等有可能把平庸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把本来最有竞争实力,
最有真才实学,但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后门”的人关在大门之外,同时富裕人
员增加,人浮于事,形成排斥性非效率,即竞争机会不平等排斥了最优秀人才所
产生的非效率。再次,竞争机制不平等会强化人的不平等状况。在机会均等问题
上,一步赶不上,就很容易会步步落后。因此必须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竞争机
制,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对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带来的
消极影响。
国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完善也十分重要。国有企业目前效率之所以不高,与缺
乏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关。改善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给
与国有企业自由竞争的权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其次要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使国有企业从
多熏非利润目标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必须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打击假冒伪
劣行为和走私行为,保护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39】。
3、关注操作公平,完善监督机制。
操作公平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在“国退民进”的
过程当中,必须有效的进行监督和管理。当然这并不是说又要回到政企不分的老
路,而是政府必须充当一个严格和公正的监督员,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坚持公平、
公正、公开的原则,防止暗箱操作。
第一,要加快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国有资
产的监督和检查。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要求,尽快
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
资产管理体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重大决
策失误追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者离任经济资任审计制度,使国有企业经营者对
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其流失有高度责任感。
第二,要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
机制。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到位,建
立企业内部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监督。
量化国有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管理工作,量化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从而使企业负
责人在日常管理中经常检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合法性,分析评价企业
人力、物力、财力在使用上的合理性、时效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
最佳经济效益。
4、关注结果公平,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问题不仅仅在于这种差距是大是小,更多的是在于这种差距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必
然性以及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和控制是否到位。
首先必须致力于分配制度的创新,形成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和从事创新劳
动员工倾斜的分配格局。目前,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以岗位工资
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工薪制。具体来说,就是以完善的员工工资考核发放体系为前
提,提高岗位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并且对岗位工资实行动态化管理,合理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内部分配的激励功能。同时,随着改革的进~步深化,
允许员工向企业投资,参加剩余收入的分配。
其次要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克服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分
配不公现象。对于某些垄断行业普遍存在的员工工资畸高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
对其进行调节。同时,国家应当运用税收、金融、物价、计划以及法律手段进行
宏观调控,限制超额利润,以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另外,国家还应迸一
步规范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摒弃行业经营中的非自然垄断因素,
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再次应该合理确定经营者与一般员工的薪酬差距及薪酬水平。什么叫合理
呢?就是要准确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不能简单地用企业实现利润多少来衡量。
应考虑把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经营者自身经营水平分开,对经营者的薪酬标准
更应该以经营者自身的经营水平为基础。当企业外部环境好而出现利润增长时,
经营者的薪酬未必增加,这取决于经营者对好的外部环境的利用情况;当企业外
部环境恶化而出现利润下降时,经营者薪酬未必减少,这取决于经营者对恶化的
外部环境的改善情况。而与此同时,一般员工,尤其生产方面的员工相应减少这
种风险的承担。为此,及早建立年薪制所需的外部环境,完善年薪制的考核与监
督标准,其核心是抓住体现经营者经营水平的指标。
最后要完善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
的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已成为了城市居民中新的贫困人口和“弱者”群体。由
于原企业无力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而与企业改革配套措施一时又难以健全,
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就成为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因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_皇篁麓量●—-置_舅置--皇拦皇量_I鼍暑量鼍_—皇鼍曼量—■量_墨皇_——吕却l鼻-■兰兰墨量—_●田曾__——-_—皇宣__已烹曼—_邕
障制度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
4.2.3以健全的制度维护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1、提高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我们知道,法律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其很好地界
定个人与企业的权力来降低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与不确定性。从法
律的这种作用来看,在一个法律缺乏综合症的国家里,经济效率必将是低下的,
这是因为在缺乏法律的场合,个人的权力将无法得到清楚的界定,个人将无法对
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准确的预见,其结果势必会增加人们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费
用与不确定性,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大幅度下降。同时,在缺乏法律的场合,公
平程度也必然很低。因为法律完善是公平实现的前提,而且影响公平的最基本变
量是和度。
2、选择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效率和公平最优化的均衡组合。所谓以人的
发展为根本目标,就是要实施“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改善和
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综合协调的
发展战略。在这个主线下同时推进效率和公平的最优化。值得强调的是;教育在
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同时促进公平与效率最优化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
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可以通过其“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的途
径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又可以通过提高人的能力、技能和社会文明程度来促进
社会的公平。
3、提高透明度。提高透明度有两层涵义;一是要重视减轻不完全信息的程度,
发挥信息在提高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高度重视信息披露的准确
性、充分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4、建立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机制。在实践当中,公平与效率目标之间有非此即
彼的矛盾。这意味着社会必须建立~种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机制,才能建立公平与
效率的均衡。政府和市场都在公平和效率方面发挥作用,有区别的是发挥作用的
重点、方式、机制不同。也正因如此,必须把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建立混合机
制。在公平与效率均衡的实践中,建立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机制已成为一种普遍趋
势。
结语
随着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
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到攻坚阶
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伟大而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干头万绪。效率与公平,
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两大价值目标,我们都要追求,效率的缺失或者公平的
缺失都会阻碍国有企业改革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这也就意味着,要在公平的原则下实现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使改革的成
果能得到公平的分享。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①公平与效率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割裂的“分工”关系或“先后”
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即公平程度的提
高会促进效率的提高,效率的增长又会使更高层次的公平得以实现。这就意味着,
片面地注重效率或片面地追求公平,最终都会导致效率与公平的双失。
②追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是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且标。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从~般意义上理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即最为理想的结
合是:既能满足社会公平的要求,又能保证经济效率的最优化,或者讲,在追求
效率最优化同时使每个人都和别人一样好。
③无论是从微观的角度还是宏观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很
多公平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会极大影响人们对改革成效的评判,挫伤人
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会引发失望和不满情绪而危及社会稳定。
④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在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实现效率的提高,让更多的人
享受到改革成果,使改革的成本付出与回报能够对等。
由于作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论文还存在很多缺陷,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这
样一个内涵丰富的论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公平和效率研究的理论需要不断
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要求。我
们必须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深入研究这种均衡的特定内涵,寻求两者兼
顾的均筏点。可以肯定,我们既不能以效率损失换取公平,也不能为了追求片面
的公平而损失效率。这是国有企业向纵深发展的权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必然选择。
47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IIII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fMl.华夏出版社,1987
【2】Atkinson,A.B.:Social Justice and Public Policy[M].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83
【3】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资本论第三褥.人民出版社,1966
【5J 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M1.芝加哥出版社,1976
【6】萨缪尔森.经济学fMl.商务印书馆,1986
【7】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一一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f8】黄新岩.构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结构【J】.求是,2003(11):11—12
【9】刘国光.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J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究,2003(5):10-12
【10】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1.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1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1.三联书店,1995
【12】戴文礼.公平与效率YeNi仑[J].长自学刊,2000(2):82
【131 Downs, Anthony:An Economics Theory of Democracy[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41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商务印书馆,1982
【15】Posner,Richard:The Economics ofJustic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6]Sen,Amartya:Markets and Freedoms[J1+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3(45Ⅶ19·541
【171胡寄窗.当代西方基本经济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81迟福林.改革与多数人利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f191刘小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01郑海航.国有企业亏损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11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21张力.产权理论的不足与国有企业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3):54-55
【231朱军.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J】.理论界,2005(1):64—65
【241李松龄.公平与效率的产权基础——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的产权分析【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2004(2):37.42
硕士学位论文
【25】王彦.从效率与公平视角看失业与就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9):170
【26】石玉顶.就业公平与我国转型期失业下岗【J1.财经科学,2003(4):68
【27】王开明.国有资产流失与“国退民进”【J】.福建论坛,2005(2):44.45
【281杨卫东.遏制流失——构建国企监管颏体制【M1.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9j张立君,蓝~.中国国有经济效益分析fMl.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f30】铃充.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J1.长自学刊,2003(2):53.54
【31】World Bank:The Quality of C,1.owt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2】Sen,Amartya:Development As Freedom[M].New York:Anchor Books.1999
f331李风圣,吴云亭.公平与效率制度分析【M1.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f341张文贤.改革与效率fMl.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351胡建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的若干制度缺陷剖析『J】.江西财税与会计,
2000(1):17—18
f361廖明.效率与公平——从拉美国家国有企业改革谈起fJ】.拉丁美洲研究,
2004(6):12-14
f371杨宣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fMl.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8】杜东.论公平竞争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6):59
f391曾昭宁.公平与效率fMl.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40]潘正彦+对当前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分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123
『411厉以宁.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M】.华夏出版社,2001
『421沈晓梅.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J】.经济师,2001(12):150
【43】Rawski Tomas R.: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a’S Labor Economy[J].
unpublished.February 2002
【44】World Bank:Word Development Indicators[M].Washington:DC
The Wrorld Bank.1998
f45l万远英.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1.社会科学研究,2004(1):17-18
『461程立显.论社会公平、平等与效率【J】一E京大学学报,1999(3):58-59
【471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致谢
终成此文,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激动、欣慰之情依然难抑。该文是我读研这
三年的一大收获,这其中有我的辛勤劳动,但更多的是恩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
以及亲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饮水思源,在论文交付答辩之际,我想借此机会感
谢学习期间给予我各种帮助的人们。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恩师罗能生教授。在读研的这三年中,恩师在学业
上和生活上给我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指导和帮助,这令我终生难忘。他渊博的学识、
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勉刻苦的精神都给我以深刻的影响,这将使我受益终生。论
文从选题到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无不凝聚着恩师的心血和鼓励。同时还要感谢师
母周桂风老师,三年学习生涯中,师母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我大量的关心、帮
助和鼓励。
在学习期间,我还从李松龄教授、熊耀平教授、徐幼民副教授、徐伟平副教
授、陈乐一教授等老师的授课和指导中受益匪浅。他们渊博的知识,循循善诱的
讲解以及在学业上、生活上所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使我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
提高并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特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l同时我要衷心感谢经贸学
院全体领导以及邓艳君老师、文新梅老师、陶娟老师、周梦老师、蒋伟老师,正
是他们的关心与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还要感谢王琼同学和我们宿舍五位兄弟对我的容
纳和各种无私的帮助,以及03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全班同学给与我的关心和支持l
黄珂
2005年11月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1】黄珂.健全保护私有财产的机制,促进民营经济的更快发展.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4(6)
[2]黄珂.对国企改革历程的反思.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
作者: 黄珂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大学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45条)
1.阿瑟·奥肯.王奔洲平等与效率 1987
2.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 1992
3.资本论 1966
4.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 1976
5.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萧琛经济学 1986
6.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 2000
7.黄泰岩构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结构[期刊论文]-求是 2003(11)
8.刘国光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期刊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5)
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998
10.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1995
11.戴文礼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析[期刊论文]-长白学刊 2000(2)
12.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s Theory of Democracy 1958
13.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1982
14.Posner Richard The Economics of Justics 1998
15.Sen Amartya Markets and Freedoms 1993(45)
16.胡寄窗当代西方基本经济理论 1986
17.迟福林改革与多数人利益 2004
18.刘小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 2001
19.郑海航国有企业亏损研究 1998
20.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 2000
21.张力产权理论的不足与国有企业改革[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3)
22.朱军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期刊论文]-理论界 2005(1)
23.李松龄公平与效率的产权基础--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的产权分析[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4(2)
24.王彦从效率与公平视角看失业与就业 1998(09)
25.石玉顶就业公平与我国转型期失业下岗[期刊论文]-财经科学 2003(4)
26.王开明国有资产流失与"国退民进"[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2)
27.杨卫东遏制流失—构建国企监管新体制 1999
28.张立君.蓝一中国国有经济效益分析 2005
29.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长白学刊 2003(2)
30.World Bank The Quality of Growth 2000
31.Sen Amartya Development As Freedom 1999
32.李凤圣.吴云亭公平与效率制度分析 1995
33.张文贤改革与效率 1991
34.胡建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的若干制度缺陷剖析 2000(01)
35.廖明效率与公平--从拉美国家国有企业改革谈起[期刊论文]-拉丁美洲研究 2004(6)
36.杨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 2000
37.杜东论公平竞争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1996(06)
38.曾昭宁公平与效率 1994
39.潘正彦对当前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分析[期刊论文]-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1)
40.厉以宁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 2001
41.沈晓梅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1(12)
42.World Bank Wor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1998
43.万远英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及其实现[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4(1)
44.程立显论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
45.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1997
引证文献(2条)
1.万婷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10(19)
2.蒋文杨公平与效率视角下国有企业改革评述[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