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70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激励机制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激励机制研究
姓名:赵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王卉
20060420
摘要
随着全球的环境问题曰益严峻,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
为二十一世纪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目标,人们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技术和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而忽视环境自己的承受阈值;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人类破坏环境的一
面,而看不到人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过程中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作
用;在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只有选择为我们提供最后唯一的生
存机会之路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补偿和
清洁生产方式建立开采、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流程反馈系统,
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以及生
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和
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基本框架和内容
本文是在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时期,循环经济已经成
为国家的首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之下,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生态
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成果,利用制度
经济学、博弈论和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含义、特征、
结构、绩效和激励机制等作了系统地分析。试图对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否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优越性,中国目前是否有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以及面临的困难会是什么,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并做出相
应的制度安排等问题分五章予以讨论。
引言包括三节,首先分析了循环经济诞生的背景。第二节从古代
和当代两个方向上归纳整理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第三节对循环经
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内含、特征、
《中共中央关十制定罔民经济和}l会发胜第卜一个五年帆划的矬泌》.新1}M.2005年10厂J 18
http://news xinhuanet.corn/politics/2005一l(J,18/content一3640318 htm
原则、措施与建议以及方法论,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研究存
在的问题。
第一章“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主要介绍了资源环境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了它们分别对
循环经济的影响和理论贡献。
第二章“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在过去已有的理论研究
基础之上对循环经济的含义做出新的说明。第二节主要分析循环经济
的原则,它不仅包括清洁生产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原则(3R
原则),而且还包括无害化原则和再投资原则,循环经济五原则系统4
地起者作用,最终是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
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第三
节讨论循环经济的特征:新的伦理观、技术性特征和系统性特征。第
四节分析了它的结构,主要由实践结构和系统结构两部分组成,实践
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内部小循环;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循环;区域层面上的大循环。系统结构是从
系统论角度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系统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之间的
关系,循环经济系统包括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制度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就是各系统之问互相
作用、相互影响而取得的动态平衡。
第三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第一节通过对循环经
济、线性经济和末端治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试图说明循环
经济比线性经济和末端治理更加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节分析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公平问题,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
平,通过两个模型分析了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实现条件和机
制,并证明了循环经济的5原则较好地反映了公平性。第三节分析循
环经济的效率问题,效率包括生态经济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效
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三方面的效率,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经济
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第四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的可行陆及存在的
问题”分为两节。第一节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分析实施循环经济的可
行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清洁
生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循环经济已获得政府的支持
和社会的认同;我国具备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实力。第二节分析我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具各发展循环经济
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但是不完善的制度使得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较
大,而且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很落后。.
第五章“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与制度安排”。第一节首先设计了
资源环境的需求博弈模型并证明了统一决策比分散决策具有更高的
效率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抑制需求的激励机制,分析表明通过监督
惩罚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在产权明晰条件下的资源环境利用者相互制
约形成的内生治理机制来抑制需求,促使理性个体按照帕累托最优的
路径消费资源环境;然后分析了降低需求的具体制度安排:加快循环
经济相关法制建设、税费政策、发挥行政管制的作用、明确财产权、
健全排污交易制度。第二节首先设计了资源环境的供给博弈模型并证
明了统一决策比分散决策具有更高的效率性;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增
加供给的激励机制,通过培育意识主体、降低理性行为个体在资源环
境供给方面的成本支出和政府提供三方面来增加供给;然后具体分析
了增加供给的制度安排:发展第三部门、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政府
绿色采购。第三节分析了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和需要建立的
技术体系。
二、本文的特点
1.选题上。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条件
下诞生的,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当今我国的重要发展战
略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施途径。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上。本文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循环经济模式和其他
经济模式,证明了循环经济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微观的个人和企业
层次分析了如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的国家层次分析了国家
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利用博弈论分析了个体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供
给,设计激励模型,提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3.研究思路上。首先从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相关理论入手,再分析
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由此对它在我国当前条件的绩效进行分析,并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
4.主要观点上。①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对循环经济的含义做
了新的概述;②认为循环经济的原则不仅仅是清洁生产中3R原则,
无害化原则和再投资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否则可持续发
展是无法实现的;③对循环经济的特征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它反映的
是~种新的伦理观,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循环经济不是部门经济,4
而是涉及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系统经济;④认为循环
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若干子系统,并对循环经济系统做了模型
化处理;⑤把循环经济的效率分为生态经济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社
会效率,并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三种效率进行了全新的分析。
三、本文的不足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课题,对其研究很有挑战性,但是由于以下原
因,使得自己对本文并不满意:
一是理论水平限制。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偏
颇的观点;所运用的方法论比较基础,没有达到~定的深度。例如,
由于系统论知识欠缺,对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的理解停于表面:对循环
经济的博弈分析主要是静态的,动态博弈研究没有。
二是时间和资料限制。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放弃了原计划想
以四川为例对循环经济进行实证分析。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弥补以上不足并坚持对循环经济进行
研究。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发展模式激励机制制度安排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ly sever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governments’important duties in the 21st century,and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We can not overly rely on,the technology and
spontaneously regulatory role of market,whereas neglect th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We can not only see the side that human beings
destroy environment,whereas do not see human beings’initiative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growth.At the crossroads,we can only choose the road⋯一一recycle
economy which provides US with the only chance of survival.
Recycle economy,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 a ki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it needs to
establish the flow feedback system on the aspects of mining,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via ecosystem compensation and clear
production,it’S purpose is to use natural resources efficiently,to minimize
waste emissions,to make waste innocuous and to optimize 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economy SO that the economy,society and environment can b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First:Basic Structure.and Content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recycle
economy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model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is case,this paper uses micro—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adopts institutional method,game
theory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meaning,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performanc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of recycle economy.
This paper attempt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What is the recycle
economy?Whether the recycle economic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r not?If China has ability to
develop recycle economy?What difficulties that we should be up against?
How to design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make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These questions will be discussed in four
chapters.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ree sections,section I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recycle economy.Section II summed up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recycle economy from the angle of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Section III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of recycle economy,
including the meaning, characters,principles,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and methodology of recycle economy,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of recycle economy
Chapter I introduced the content and rol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analyzed their impact on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 to recycle economy.
Chapter II contains four sections.On the basis of the past theories,
Section I gave recycle economy a fully new definition.Section II
analyzed recycle economy’S principles,which include not only reduce,
reuse and recycle(3R principles),but also innocuity and reinvest,the five
principles are used systematically to minimize waste emissions,to make
waste innocuous and to optimize 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economy.
Section III discussed recycle economy’S features:a new ethics,technical
features and systemic character.Section IV analyzed its stmctures which
mainly consist of practice structure and system structure.System
structure analyzed the elements of recycl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recycle economy
system includ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social subsystem and
economic subsystem,a good recycle economy system i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subsystems.
2
Chapter III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Section I tried to demonstrate
that recycle economy 1S much better than linear economy and end
governance model by comparing three of them.Section II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al equity issues of recycle economy,which contains equity in
one generation and equity among generations,analyzed the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s to implement equity in one generation and equity among
generations,and proved that the five principles of recycle economy can
better reflect fairness.Section III analyzed the efficiency of recycle
economy,which include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fficiency,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social efficiency.It can make ent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harmonious to develop recycle economy.
Chapter IV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Section I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to implement recycle economy: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g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e economy;Cleaner production provided a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e economy;Recycle
economy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ity;We have
economic strength to develop recycle economy.Section II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to develop recycle economy,though China already has the
physical and economic base,but imperfect institution makes the cost
larger,and our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still very backward.
Chapter V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Section I designed a game
model of need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proved that unified
decision·making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On the basis of model,this thesis analyzed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curb
demand.The incentive mechanisms contains ex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under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under clear property rights,which can curb demand and
inspire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to consum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Pareto efficiency,and then analyzed the specif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cluding legal system of recycle economy,tax
3
policies,administrative controls,clear property rights,sound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ection II first designed a game model of supply Oil
reson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proved that unified decision—making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then got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increase supply through cultivating people’S awareness,
reducing rational individual’S cost on supply 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S
supply,after that analyzed the specif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sector,government’S incentives,tax incentives,
government’S green purchase.Section III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ecycle economy and the technical systems
that should be established.
Second:Characters of This Thesis
First,selection of subject is novel.In the situation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bottleneck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cycle economy w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it is a
worldwide research topics and an effective practice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it.
Second,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iform.This paper proved
recycle economy’S rationality and superiority compared with o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analyzed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level and the state’S
role in recycl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level,used game
theory to analyze individual needs and supply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designed incentive models,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s,and made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ird,research frame is precise.First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ideas
and associated theories of recycle economy,then analyzed the basic
theory of recycle economy,after that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under
ChinatS current conditions and made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4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o develop recycle economy.
Fourth,main points are clear.@This paper got a fully new definition
for recycle economy on the base of past theories.@The principles of
recycle economy contain not only the 3R principles of clear production
but also reinvest and innocuity.Each of them is indispensabl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has its Own view on characters of
recycle economy;which reflects a new ethics and requires more advanced
technology,recycle economy is a kind of system economy that consist of
entironment,economy and society.@Recycle economy is a big system,
which includes a number of subsystems,there is a model to describe
recycle economy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fficiency from a
brand—new perspective,efficiency include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fficiency,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social efficiency.
Tbird:Defects of This’l'hesis

Recycle economy is a new topic,the research on it is challenging,
but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I am not fully satisfied with this paper:
First,my theoretical level is limited.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cycle economy is not comprehensive,or even biased perspective.
For example,the lack of system theory made the understanding
superficial.
Second,the time and information are limited.Because of the
constraints in time and information,the original plan to take Sichuan as
an example to 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quity of recycle economy was
abandoned.
In the subsequent study,1 will try to make up for the above
deficiencies and adhere to the research of recycle economy.
Key Words:Recycle Economy
Incentive Mechan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
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赵波
2006年4月20日
引言
地球曾美丽迷人,充满着青春活力。然而,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
展和演变,壮丽的山河不仅历经沧桑,而且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粗重脚
印,地球曾经是森林的海洋,而文明时代它却成了沙漠。那些曾产生
过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地方,原本是植被丰富j生态系统完善的沃野,
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刀耕火种式的经营,过分强化使用土地,导
致青山绿水变成山穷水恶的荒凉景观。农业文明的衰落,集中反映了
以破坏土地为特征的环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的悲剧仍在延续,
直至今天,土壤侵蚀、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资源紧张等问题越来越
成为世界性问题。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十八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因为工
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
为提高,诚然,人类发展又一次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阴影,人
类文明又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从20世纪50~60年代
开始,在工业发达国家,“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以“世界八大
公害事件”1最为引人注目。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工业革命后环境问
题的严重性。
由于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快速增长在
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来实现,浪费大、污染重、资源利用
效率低。2003年我国创造的GDP仅占到世界的4%,却消耗了相当于
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我国单位GDP的能源、原材
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
。八人公害鼍;}:件是指:(1)1930年【2门的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2 J 40年代荚田落衫wL炯雾孽;:件(3 J 1984
年10门荧罔多诺拉事件(4)1952年12门5-8 J l英固伦敦炯劈目f件(5)1953年一1968年I l率水惯jIIji事
件(6)1961年I J本pq||ili废气口}件(7)t963年3门lI奉的爱佣f糠汕ell(8)1955年一1977年l}丰亩山
的痈嗬躺粤件
1
4倍多,工业排污则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
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以生产用水为例,每万美元GDP耗水我
国为5045立方米,美国为514立方米,日本为208立方米,我国为
发达国家的8至20倍。11999’2000年的世界资源报告指出:中国经
济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量为11.7×106焦,是G-72国家平均水平的
5.9倍,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的7.7倍,是法国的7.7倍,是日
本的11.5倍。3 .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这两条道路完全
不一样,更与人们所熟悉的罗伯特·福罗斯特的诗歌中的道路迥然不
同。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
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
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
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川这
条路的另一叉路就是指的循环经济道路。
第二节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循环经济是目前兴起的新思想,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经济增长和环
境生态保护的和谐,实现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最早体现在古代中西神话中,例如中国
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燧人取火、西方的圣经。
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四种典型学说
老子的“效法自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指出了天人同源于“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6要求我
们办事要按照“自然”的要求做,绝对不能随意征服自然,任意而妄
1数据来源:陈庆修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lOLl.人民网一人民论坛,2005年第2期,
http:/fwww,people.com cnlGB/paper85114142/1260374.htm[.
2西方七罔集团也括加窜人、珐厨、德固、迎人利、I!奉、英田、荚圈,简称G7,
3转⋯白:中田社科院_J持续发胜战略珀f究组2004中闽aJ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版钆,2004,p258
4蕾动尔卡逊著丹瑞兰、车K生详寂静的存;K[MI.K=眷:青林人民Ⅲ版毗1997,p156
5』k松如.老了说解[01济南:齐鲁.}5礼,1998,第42章,p246
。川1:,第64市,p346
2
为,人只能“配天”‘。老子主张无为,目的在于有为,主张任自然,
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驭众、固位、保身。
庄子的“因任自然”说。庄子以“物(人)不胜天”2为中心思想,
要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3他认为自然界是和谐美好的,
应当排斥一切人为,以免破坏自然状态。
苟子的“制天”说。苟子批评庄子只见天不见人,“庄子蔽于天
而不知人。”.4他主张的“制天”不是盲目制天,而是要在制天的同
时“应之以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5
“天人合一”说。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同源于“道”,二者是内
在的统一,不能割裂开来。相对于苟子的制天思想来说,它更加注重
均衡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周易》中。后来孔子、
孟子、朱熹6等发展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
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
想。宋代张载不仅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圣而未始遗人。”7并
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
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西方哲学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人类具有内在价值,
人类只是对人类自己负责;而非人类体只是具有工具价值,因为他们
为人所需,人对他们只存在间接责任。亚里士多德认为非人类物质天
生就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所有的非人类物质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
1同上,第68章,p364
2雷仲康译注.庄子大宗师[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p66
3同上.p63
4高长山译注.苟予解蔽f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p411
5
J司上,p318
6《论语·迷fill)):“钓丽玎i荆,弋4i射宿”:《盂了·壤尝tl:》:“小连农时,粹不叮胜食出:数罟小入待
池,鱼蛤不叮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水小曲,脏用止j。符’0鱼端小町胜食,林小1i可胜用,足使民养
生&死无憾也。”米幕·的《盂了集沣粱出l-章柚I:》:“鱼小满八,市小甜粥,人卅、僻食。山林川汗,4 o
民共之,ln J何历禁。哔:小零蒋,然后斧厅入蝣。”
7章锯强0量控报载集正荣t;屯称篇[M¨E京:中1}书局,1978,p65
创造的。而阿奎那等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先创造人,再创造非人类物质,
由于人具有上帝形象,他和上帝最亲密,所以人是最完美的存在物,
其他存在物仅仅是为了人类。笛卡Jl,贝J.I认为只有人类具有永恒的心
灵,其他动物没有,植物和非生物更没有,认为人类不应该同情动物,
只要把动植物当作机器对待就行了。康德也认为人类对动植物不负有
直接责任,只有道德情感和间接义务。1
自然主义伦理观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否认人类的首要性或
专有性。在这种理论框架中,价值不是源自人类,它没有人类的心理
基础,也不是专属于人类。只有考虑到整个自然系统,包括有生命的
和没有生命的成分的时候,才能对权利加以定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应用于生态环境和人的关系分析时,既注重人
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首
先,人离不开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
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2其次,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界其它部分发生的是“物
质变换”,但它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转化过程而是通过“劳动”自觉
发生的。再次,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说明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消极
的和被动的,人有对于自然界的巨大的能动力量。最后,人的活动要
遵循自然规律,“⋯⋯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必须时时
记住:⋯⋯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
三、当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
从工业革命以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与自然的和
谐再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人类在享有机器时代创造的大量财富的
同时也遭受着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资源约束带来的痛苦。因此考察
‘畅通逊人类中心硷与刊、境伦理学[J].中田人民人学学撒.1998(6).
2《马克思世格斯_辛=集≯:第24卷[M],北京:八民jf;版班1975.P95
3《马克思思格斯会封三》:筇3卷【M】北京:人民Ⅲ版杜,1972,p517
4《马克心思格斯争集》:饼3卷【M¨£京:人民川龊社.1972,p518.
4
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关系到人类的最终命运。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理
论界有不同的声音:环境悲观论和环境乐观论。环境悲观论者以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一书为代表,它
认为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和投入,势必更加依赖环境资源,同
时产生更多的环境污染,因此主张人们应选择零增长和负增长,以停
止人类活动的方式甚至使人类回到原始时代来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
环境乐观者则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破坏了
环境,但是,这种对于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不可以补救的,人类可以通
过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实力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经济增长会导致经济
结构的变化,经济由破坏环境的传统工农业向依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的信息业、虚拟经济转变。他们还认为环境是一种奢侈性产品,随着
人均收入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会更加倾向于高层次的环境消
费品,从而促进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副总统阿
尔.戈尔在做序中写道:“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
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1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提醒环保意识的
第一声警钟。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强调人类社会需要由“牧童经济”
向“飞船经济”转变。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如果人们的经济发展依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并大量倾倒废物
而生存,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
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向线性经
济”,它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
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
1973年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
的结尾不无忧虑地写道:“人类将会杀死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
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
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司之谜。”2
‘衢驯尔卡逊并inl瑞兰、李K生详般舒的样兀【M】.K备:古林人民⋯版朴,1997,p3
2I:可讲德汤川比苷^、类’j)<ikltf=.iSlM]J.海:f.海人民⋯版孔.2001,p529.
5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第一个拯救人类的《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
哥尔摩宣言》。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
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
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该报告强调,一个
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必须立足于使环境资源得以持续和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范畴,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经济而
且还包括自然环境资源。近些年来,在国际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热恋于
循环经济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学者大多是从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
循环经济,所以对它的系统论述还没有,但可以在生态环境经济学中
找到相关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l、产权制度视角。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产权制度的缺失是导致
外部性的根源,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产权制度来从根本上解决环
境问题,“科斯定理”成为典型的代表。此外还有皮尔斯的土地所有
权理论:布罗姆利(Bromley)和塞尔诺(Cereau)的四种独立类型的财
产制度划分,即政府的、私人的、公共的和自由进入的财产制度。
2、可持续性发展视角2。女Hpage提出的“代际公平”概念,如何
在各代人之间对自然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Brown和M曲rath相继研
究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体制作用:Ascher和Portney等人研究的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问题。
3、清洁生产视角。有的学者跳出“末端治理”模式的狭隘范围,
首先关注企业层次的清洁生产,并得出了3R原则,在此基础上学者们
1世抖环境I,发胜委员会戒们共蚓的术米【M列L京:世并知口川{版扎,1990,p19
2叶民姒,毅赢策峪’J制度激D曲一区域叫持续发胜订价i J博峁分析Ⅲ]北京:_i!i=会科学殳献⋯版_}|:,2002
6
主要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手段和策略方面进行论述,如Stuart
Rossl、A.LansBovenber924 Kond03等。
二、国内研究情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中国开始于80年代。我国学者跟踪国
际相关研究的动向,90年代末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了3R原则,清洁
生产在我国逐步盛行。诸大建4教授于1 998年最先从理论角度对循环
经济进行了初步论述,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999年,国
家环保总局在广西贵港市进行了国内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
式启动了全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试点工作。2003年的《政府
工作报告》强调要“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2004年的《政
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这说明循环经
济不仅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也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国内政策的驱
动下,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循环经济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贡献
主要体现在: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提出以后,学术晃对其内涵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综合各种研究,归纳为三种: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
经济。冯之浚5认为人类经历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协调自然三个
阶段,与之对应的是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线性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
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生态学规律,要求合理地
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Stuart Ross.Use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
29(1)
2 A Lans Bovenberg,de Mooi j,Ruud A Environmental taxation reformand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3(2)
。Kondo,Yasuo,Hirai,Ko—suke and Kawamoto,Ryota A discussion Oil the resource circulation strategy of the
refrigerato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I,33(3).
4请人建一J_持续发展呼唤循习、绛济[J】科技导{睫,1998(9)请人矬m《循环经济:21 IIR纪的新鲜济》中说到:
“循环绎济∞新理念从1998年rjl入中田引2002年料到高层的最雠。仅仅H青4—5年∞对间。”通过州络
盘谢.没有发现比他的《口J持续发腱呼幔循环经济》一立坐-LgI血|^进循玎:撵济,l|_J日摊法也没半l,所以奉
文中认为他足对精列、鲐济j』!=f丁论述J7勺弟一人.
5冯之渲、张仆等,循环经济1 o末端衍础的范』℃【E较研。丸,光I川㈨ifH].2()(坍一9—22 B3
7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
活动的生态化。曲格平1和诸大建2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
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
济活动。王格芳和王成新认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中,
遵循生态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
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
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2、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研究,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马凯3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i低排放、
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解振华
4认为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相对应的闭环型物
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
生化;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
环经济实际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苏扬5认为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3、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解振华6不仅认为循环经济是
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认为其前景是通过制度创
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是在
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
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
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资源消费一产品一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耗的减
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都仅仅是其技术经济范式的表征。其本质
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其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l世纪的大趋势.中国环保产业[J],2001(2)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艇到循环经济见: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周环境科学⋯版
社,2003
3马凯贳铷落实科学发摧脱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人民I l{}lfN],2004年lO门19 H,第六版
4斛振‘#.关于循环经济删论1i政策的几点心考[N].光I刚l掀,2003一ll一∞,A3
5棼杨,川毫奋发胜循叫、经济的几个≥毒奉问题鲜济理论’o羟济{i』f究[J],2004(tO)
6¨3.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关于循环经济的原则,在学术界较为一致。大多数学者如曲格平1、
冯之浚2、诸大建3等都认为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
(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的
输入端减少资源的投入,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有害于环境的能
源的利用,以更加少的能源投入实现既定的生产目的。再利用和再循
环原则是对减量化原则的补充,属于过程控制。再利用原则的目的是
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尽可能地避免资源浪费;再循环原则是对前
面两原则的补充,由于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品,所以输出
端上的合理处理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对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使其变为
再生资源。此外,季昆森4认为应该在3R原则基础上加上再思考原则,
既4R原则。所谓“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
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
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王钦敏5认为循环经济运行遵
循四个基本准则:减量化准则、资源化准则:无害化准则及产业结构
重组化准则。所谓“重组化”准则即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
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
(三)循环经济的特征
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吴季松、解振华、曲格平等。吴季松6认
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
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
生产观;新的消费观。解振华7从技术上将循环经济的特征归纳为三
个:一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延长和拓宽了生产技术链;三是
通过技术升级对废旧产品循环利用,可以刺激环保业的发展,增加就
1曲格平.发展循珂:经济是21世纪的火趋势中国环保产业[J],2001(2)
2冯之渡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解放I-l报m],2003年6月27曰,6版
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撤[N],1998年第9期:请大建从司持续发艇到循环经济见
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王1、境科学Ⅲ版社,2003:请犬建,循环经济:2l【|_[纪的新经济
探索oj争鸣,2003,9
4乖昆森.循环经济l,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f搬[N],2004年5门3t
5小钦敏敛公党中央:人力排进锵王1、绎济中田叫[0L],2003—03一l 7
6是季松新循环鲐济学m].北京:清牛人学Ⅲ版礼,2005,p125
7俐振。芦共十衔H托济理论’i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I⋯H挂,2003【l一().{.A3
9
业。曲格平1认为循环经济的特征正好与传统模式相反:两低一高,
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学术界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和建议非常广泛。如:明
确指导思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统
一规划和战略;完善制度设计,包括法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等。.
(五)研究循环经济的方法论
循环经济是一个十分综合复杂的且内容丰富的概念,不仅关注经
济的发展,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研究的范
围突破了经济学的范围,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系统研究方法对
其研究有重要意义。用系统的方法研究循环经济在国内外都很揖,而
且论述还不成熟。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新的系统观,认为循环经济
的科学基础是“经济系统控制论”,并分析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的关系,以及“循环经济学”这一新的概念。
三、循环经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需亟待解决以
下主要问题:
(一)关于循环经济含义的界定。目前对循环经济的含义是仁者
见仁,还没有公认的学术性较强的循环经济含义,很多都是从自己的
专业知识方面给出定义。
(二)研究重视度不够。专门从事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在校教师
少,现有的工作多集中于政府学者专家的概念探讨和理论分析,定性
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三)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够。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
程,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应用系统理论方面还有许多开创性的
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涉及个体、集团、各政府之间的利益,所以利用
博弈论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设计相关的激励机制也是循环经济理
曲{{}}、卜发胜衍王1、经济足21世纪的人趋势中周纠:f!I:产业[J],2001(2)
10
论研究的重要方法。
本文尝试通过比较的分析方法说明循环经济模式比传统经济模
式更具有优越性和效率。在此基础之上,用博弈论分析方法进行循环
经济的激励机制设计并提出相关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文章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一、方法论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分析:①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比较
循环经济模式和其他经济模式来证明循环经济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②微观和宏观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是从个人和企业层次来看如何促
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宏观分析是分析国家层次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⑨博弈论和制度分析方法。用博弈论来分析个体对资源环境的需求、
供给,设计激励模型,提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结构安排
引言中首先分析了提出循环经济的背景;其次从古代和当代两个
方向上归纳整理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最后对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
究现状进行综述和指明目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主要介绍资源环境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它们各自对循
环经济的影响和理论贡献。
第二章“循环经济的基础理沦”,第一节在过去已有的理论研究
基础之上对循环经济的含义做出新的说明。第二节主要分析循环经济
的原则,即不仅包括清洁生产中的3R原则,而且还包括无害化原则
和再投资原则,五原则是系统统一体,缺少任何一部分,循环经济的
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第三节讨论循环经济的特征:新的伦理观、技术
性特征和系统性特征。第四节分析循环经济的结构,主要由实践结构
和系统结构两部分组成,实践结构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
系统结构是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系统的系统要素和各要素之
间的关系。
第三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对
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线性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
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公平
性和效率性问题,论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取得比传统经济模式更
高的公平度和效率。. .
第四章“循环经济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分析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发展循环经
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循
环经济已获得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我国具备实施循环经济的基
本实力。第二节讨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问题、
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
第五章“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与制度安排”。以博弈论为基础分
析个体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供给,设计循环经济的激励模型,提出需
求和供给的激励机制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
第一章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传统的经济学割裂了经济行为与自然环境,乃至人类持续发展的
关系,随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越来越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因素时,
于是就孕育了以资源环境、生态、发展为研究主线的非主流经济学的
研究发展,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循环经济提供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循环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
一、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及内容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在资源环境由免费物品转变为稀有商品的时
代,以西方的稀缺理论和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一般经济学分
析方法来研究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经济学理论分支。
囿于传统经济理论的限制,以及当时环境资源还没有成为制约经
济发展的因素,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没有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传统
的经济增长模型只考虑劳动(L)、资本(K)和技术进步(T)对生产
的贡献,这显然是不够的。当环境资源开始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
要素,由免费物品转化为稀有商品时,这种分裂导致:将资源环境排
斥在经济学研究之外;对环境外部性认识不足;忽视环境资源再生产
规律;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等难于用传统经济理论来解释的问题和尴
尬局面。
20世纪20年代,阿瑟.庇古把污染看作是外部性的思想为环境
经济学从西方经济学中逐渐独立出来奠定了基础。外部性思想认为环
境保护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产品,这种物品和劳务一旦被生产
出来,没有任何地域或个人可以被排除在享受它带来的利益之外,并
主张将生产行为产生的外部效应即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
影响内部化,从而提高社会的福利乃至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环境
的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两大手段配置环境资源
存在失灵以及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缺损。环境经济学诞生以后,耐资
源(R)和环境(E】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把它们纳入了经济增长的
模型分析之中,即Q=f(L,K,T,R,E,t),t为时间因素。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经济科学,其中主
要有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选
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下述四个方
面:
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和环境价值计量(包括对
未来的贴现)的理论和方法等。②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和环境资源
的功能区划。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
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
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③环境保护的经济
效果(费用一效益分析)。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经济损失估价
的理论和方法,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最优治理和利用途径的经济选
择,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的经济选择,各种污染物排放标
准确定的经济准则,各类环境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等。④运用经济手
段进行环境管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
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
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等。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
增添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二是实现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
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
解释力,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循环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可以成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它对
于指导人们在配置资源环境时如何使外部不经济行为减少到最低限
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主要贡献有:①对
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理性人”提出了质疑,这为循环经济理论出发
点提出了科学的依据,人只是整个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非主宰者。②资源环境经济学利用市场机制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商
品价格体系之中,为循环经济条件下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提供了研究参
考。③资源环境经济学对资源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进行了颇有成效地
研究,这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有指导借鉴意义。
但是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二维视角来研
究,而循环经济研究不但要涉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要研
究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
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利用、再利用、再循环的客观经济规律及其表
现形式和实现手段、途径等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节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一、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
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
象是生态经济复杂巨系统;具体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生态
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供给与经
济需求的矛盾等;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及其规律达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持续、稳定地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在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当前各相关
学科流行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系统动力学、价
值分析法等;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1的激化是生态经济学产生的现
实基础。
生态经济学力图理解整个资源环境经济复杂巨系统,在承认人类
与自然系统之问联系的同时,指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
。生态鲐济系统基本矛盾足: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济系统对白然侥溉需求的无限什I,具何稳定型机制的生态
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千r限件的矛衙
15
统,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
机制。‘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如下的理论基础:①关
于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持续发展的连续性等特点的论述,能启发和促使
每一代人考虑和采取代际公平的消费方式。②关于生态经济资源的优
化配置的理论,能指导一切资源配置者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
相结合的手段,科学地建立其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
个方面的目标。③关于要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
效益的论述,能指导人们以“三效益”指标为基础逐步建立循环经济
的指标体系,进而引导人们以最少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哨耗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
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生
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面传统工业经济系统中只有生
产者和消费者,但唯独没有还原者,显然不是生态型的系统,没有构
成循环,因此是不可持续发展的。”1循环经济则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
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
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
从这个层次上可以说,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但是这并不是说循环经
济就等于生态经济学,而是说循环经济是经济领域的生态化,是经济
活动仿生态的经济。此外,二者的研究方法也使二者相互区别,生态
经济用系统方法和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循环
经济则是从微观入手,着重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循环,提倡经济活动全
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尽管如此,由于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
要求,因此它也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
曼手橙新鞯环绛济学【M】;II)9-;浒华人学f|{舨扎,2005,p25
16
第三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随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转换
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全球环境恶化和资源日益短缺条件下产生
的,其研究对象是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的统一体,即从
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
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状态运行所需要的经
济条件、经济机制及其综合效益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首先要求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条件下持续地利用以发展经济;其次它强调代际之
间的公平,当代人的福利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福利的方式来实现;再次,
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平等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持续
利用,因此它包含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它还涉
及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变革的内容,制度是一种促
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变革的力量,但不是永恒不变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基本范畴;基本原
理;怎样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状态;形成生
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经济条件、关系和机制,并从中找出促使系统
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初步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及由初级可持续发
展状态向较高程度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所需要具备的经济条件、经济
关系和经济机制;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可
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运行产生的综合效益及其
成本收益状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指标体
系;等等。
二、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贡献在于:从代际的长远角度出
发,分析生态环境资源的真正价值和整体价值,为循环经济提供了道
德范畴;通过经济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可持
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生态一
经济一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分析,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效益、f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这对循环经济的效率评价等给予指导作
用。
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系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可
持续发展理论虽然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肯定,认识到了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大意义,但终因未提出有效的实现途径,而在执行上存在很大
的困难,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现实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也
很难用统一标准对各国进行约束,例如最发达的美国拒绝在《京都议
定书》上签字实际上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冲击。因此,可以蹴可
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目标理论”,它的实现方式以外在动力为主,
而内在动力不足。而循环经济理论则具有独特的内在动力机制,找到
了一条实现三维整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它是一种目标与方法相融的理
论。
第四节结论
通过对循环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
济学三门非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循环经济是从三维(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经济学视角来审
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因此它不同
于以二维(环境一经济)经济学视角为理论研究基础的资源环境经济
学;也不同于从生态一经济二维视角来研究生态经济复杂巨系统的生
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供给与
经济需求的矛盾的生态经济学。但是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
部分经济原理可以构成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中共中火关于制定周民鲐济和引.会发眨第卜*一个五年舭划的建泌【R】新‘芦¨,2005年10 f|_}18 划nev,,s x nhuane.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 364__.0318.him
18
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三维复
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应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直接理论来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
发展经济学的实现形式。这是因为,尽管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资源环
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经济理论有交叉的地方,但可持续发展经济
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均超越了它们的研究范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克
服了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二维局限性,对生态和资
源环境的价值从宇观的角度迸行了重新审视,借鉴了资源环境经济学
和生态经济学的优点。
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以及循环经济
都是当前研究大自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交叉学科,随着这
些学科研究的深入,它们之间的理论与方法将日益表现出相互渗透、
促进和融合的趋势。下面通过一张二维表直观地对资源环境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以及循环经济进行比较(见表一)。
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
研究资源环境的有效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研究整个生产过
对象配置的运动发展规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各环节的流程反馈
律所需的经济条件、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的补
机制及其综合效益偿机制
理论西方经济学的稀生态学理论及经济学、生态学、伦理茜方经济学的基本分
基础缺理论和有效价现代系统论学、系统论析方法、生态伦理学、
值理论系统论
理论环境资源由免费生态经济系统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资源严重短缺、。生态

分析物品转变为稀有基本矛盾激化境破坏严重环境破坏严重i
的切商品
入点
理论一般均衡的经济系统论分析系统论和制度分析一般均衡的经济学分
分析学分析析方法、制度分析、
的方博弈分析及系统论分
法析
对循对环境资源价值系统地应用了从人类社会代际视角,
环经和人与自然的关生态学和经济建立了科学的资源观,
济的系做出新的论断学对生态经济改变生产方式、资源利
贡献系统进行了研用方式和社会经济发
究展模式
表一: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以及循环经济的理论比较
第二章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是由于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复杂性和
广泛性的特点,实践也刚起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呈现出动态性
和地域特殊性。所以对它的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归纳、
补充和完善。通过前面对循环经济与其它经济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把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①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因素阶段,把自然资
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
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的与传统经济截
然不同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
②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具体实现模式,通过清洁生产等方式来实现;
③以4R原则和无害化原则为具体的操作原则;
④循环经济系统不仅要求消费末端的再循环,而且要求在开采、
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进行再循环;
⑤循环经济强调实现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整
体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强调对资源占用和财富分配的时空公平
性。
⑥循环经济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补偿。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生态系统
进行补偿和清洁生产等方式建立开采、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流
程反馈系统,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和
无害化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之间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以及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节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从源头、过程、末端系统实行各种措施,旨在
减少进入经济活动整个过程中的物质量,并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进入
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的废物量,对不能再生的废弃物采
取无害化处理以达到对环境破坏最小化,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
地对生态环境实行补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再投资是具体操作中.
必须遵循的五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Reduce)
减量化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惶开采
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
减少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量;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
减少有害于环境的能源的利用,以更加少的能源和资源投入实现既定
的生产目的。在开采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法
的开采。例如对煤矿的开采,非法开采可能导致悲剧,扰乱市场秩序,
扰乱市场价格,更严重的是造成资源的浪费;合法开采应该提高开采
效率,采用更加先进的工具,充分开采物质中的可利用资源。在生产
过程中,生产商通过清洁生产、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优化制造工艺
来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污染排放。例如减少或取消方便塑料袋的生产,
以可降解的方便袋取而代之。在流通过程中,首先是国家建立合理的
和高效的基础设施;生产商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来提高商品
的流通速度和节约资源。在消费中,人们要选择包装物较少的商品,
购买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而不是一次性物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二、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利用原则应适用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适用于生产
和消费过程,其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问长度,利用一切未利用
的余料。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
早地成为垃圾。例如对铁矿石开采,提取铁以后还可以对余下部分做
其他处理,如铺路;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而不必更换
整个产品;将余料卖给下游企业等。在生活中,人们还可以将可维修
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如玻璃
瓶、塑料袋等。
三、再循环原则(Recycle)
再循环原则也就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的原则,它以废物最
大化利用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是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
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
用。对废弃物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
品。资源化有两种形式,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
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废玻
璃生产玻璃,废钢铁生产钢铁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变成与
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的比例高,而次级
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的比例低。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
购买再生物品的意识,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四、再投资原则(reinvest)
循环经济不仅要求减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要
求对以前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建设、对目前的在建项目要走
生态化的道路。生态环境再投资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投资、生态
保护和生态建设投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投资和环保自身建设、管理
与科技投资等。
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受益面宽、受益时间长,对投入主体来讲,
直接效益并不显著,但其社会效益却巨大而深远。这样的投入单靠社
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应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支
出列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同时要调动和积极鼓励农
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各种经济
开发并保护其投资收益。7
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工作中,针对生态环
境补偿,展开了探索性的尝试,但是,由于机制不完善,补偿不能完
全依理、依法进行,部门行政色彩浓,导致了补偿不到位,或者补偿
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导致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
积极性受损。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针得以长期、稳定
实施的关键。
五、无害化原则(Innocuity)
由于再利用和再循环均属于资源化范畴,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
但不代表环境保护,同时最终废弃物不可避免,因此还要奉行无害化
原则。无害化原则是以环境污染最小化为目标,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
处置最终废弃物,减少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无害化原则体
现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在开采活动中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
提;生产活动中以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产品的绿色
化;对于可降解的、对环境负面影响不大的可以采取填埋、堆肥和焚
烧处理,但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要无害化处理。
总之,减量化是针对经济过程的输入端;再利用和再循环是针对
经济过程的中间环节;无害化则是针对的经济过程的末端;而再投资
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循环经济五原则系统地起着作用,最终是
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型的经济,它要求运
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
济有传统经济无法比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一F/L个方面:
一、新的伦理观
“循环经济的伦理观,既不完全等同于市场经济伦理,也有别于
现时的环境伦理。前者对环境价值观缺乏认知,后者则难于在现实中
通过制度和政策手段得以实现。循环经济的伦理观应是环境伦理与经
济伦理的结合,应是公益性伦理观与市场伦理观的结合”‘,应是人
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结合。它克服了传统经济学把生态环境
当作外生变量的局限,把生态环境当作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它强调
生态环境的价值,促使人们转变或摒弃传统“资源无价”的观点,它
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
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
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
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
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
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二、技术性特征
循环经济对技术的要求要大大超于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以“资
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经济对技术要求
很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
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
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建设和稳步发展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些技术
体系包括合理高效的开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以
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因此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经济,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如IT信息产业的
‘斛挺牛一轻持求真务换一{】f、7科学发胜脱一排避循环绛济发塍【o L】周学中田经济尘沦坛2004-6—27
丝瑾盟些燮型警望盟坐生£壁旦1
25
发展和应用能够加速物流,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整个循环经济体系的
顺利运作。以知识经济带动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促进知识经济i促
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
工业化道路。
三、系统性特征
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
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1
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
律,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许多自
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产生大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社会经济、
人体健康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
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循环经济系统不同于传统的线性和末端处理模式,是一种
开采、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流程反馈系统。
其次,循环经济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
服务增长。经济的增长不应是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产品数量,而应是通
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其耐用性和改进质量来从质上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在《转折点》一书中所写的那样:
“从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更好和更有价值的服务意义上讲,不需要消费
更多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这种观点依据的
事实是,消费者最终会感兴趣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能够提供
的服务”。‘
再次,循环经济通过产业链的扩展,通过建立生态园区、生态城
市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在区域内的内部循环,从而克服过早的把可重
新利用的资源当废物抛弃。因此循环经济可以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
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系统、
。[戈]艾刹斯.转折点Ⅲj I。海:1.海详文川皈社,2001 ·jl白:晰人娃作为一种控合发艇方式的循M、经济
[c].见张圳『主编.瓶珂:绛济型论。i实践[C],北京巾罔刊:境利学⋯版杜,2003,1)176
26
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总之,循环经济的系统性说明了,在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经
济活动是不能游离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外的,只有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
生态系统的和谐统~,才能够在不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实现社
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第四节循环经济的结构
一、循环经济的实践结构
循环经济在不同的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
续发展框架中,不像传统工业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
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到目前为止,各国的循环经
济已经在四个方面将生产和消费这两个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生产者、消费者内部小循环、
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通过管理创新、改变
产品设计、改革生产工艺来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从而节
约资源和能源,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以企业为单元,建立”点”
上的小循环使企业生产者的责任延伸。例如杜邦公司就创造性地把循
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
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
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
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12002年中
国颁布了《清洁促进法》,目前中国有20多个省(市、区)的20多
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展开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
方的清洁生产中心,l万多人次参加了清洁生产培训,5000多家企业
通过了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在消费者内部,小至一个家庭,
也可以从废纸、废包装物、废水等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入手,实现资
1数。,米源:循环弊济一中田呲http://www.china o喀cn/chinese/zhuanti/xhjj/754470 htm
3数1,来源:中周社料院仃j持续发能战昭圳究纽20州中舟cU持续发璀一忧峪撤告[剐.北京:科学Ⅲ版
社,2(}04,p27l,
27
源的重复利用,减少垃圾废物的产生或可再生资源的流失浪费。
(二)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循环
在生产者之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或生态产业园,通过企心间的
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
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
发的良好格局,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
伦堡工业园区是这方面的典范,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
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
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
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贵#酞南
海、包头、石河子、长沙黄兴等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消费者之间,互相通过交换、销售或赠与等活动,开展闲置物
品的对换调剂。国家可通过生产者责任制和消费者责任制等相关制度
建设,使生产者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就确立回收机制,并给予消费者方
便的回收渠道,这样就建立了点对点的可回收资源的分类回收,从而
成为企业的生产原料。
(三)区域层面上的大循环
在一定城市内、区域内甚至国家范围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
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农村、行业与行业统筹规划、有机结
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通过废旧物质的再生利用,实
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努力控制产品成为废
弃物等行为的产生,在产品能够利用为循环资源时,采取适当可行的
循环利用方法加以利用,在产品最终不能被循环利用时,采取适当的
废弃物处理技术予以处理,以此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最大限度
减少环境负荷的社会体系。
大循环是小循环和中循环在整个区域或社会范围内的功能延伸,
它不仅要求其中含有中小循环,而且要建立回收再利用体系。大循环
的功能范围包括: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再次使用;再生利用;热量回
收;无害化处理。在区域层面上,比较成功的有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
城市建设和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二、循环经济的系统要素结构
传统理论经济学因受研究对象的制约把经济生产看作一个与世
隔绝的体系,只考虑经济效益,甚至简单归结为利润。这种片面的经
济思维理念不符台实际情况,也违反自然规律。实际上,任何经济生
产都要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我们的经济生产必
须把生态环境考虑进去,我们的社会消费也应当考虑在生态系统的承
载能力之内,不把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就
会违反基本客观规律。
循环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
技术子系统和制度子系统。循环经济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它是在研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予系统中各个系统的特征之后,有
联系地看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自
然资源,也就是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反过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又对
生态环境系统起反作用;而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破坏了的生态系统,
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子系统之
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技术系统和制度系统的支持。只有对各子系统实
行整体的、系统的控制,克服分散的、个别的控制,重视各子系统之
间的关系才能很好地实施循环经济。
任何系统内部都通过子系统一定的联系形式形成特定的结构,而
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联系有两种基本
类型:“单向作用”联系形成的线性系统和“相互作用”联系形成的
平网化系统。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技术和制度子系统
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复杂系统。因此循环
经济的系统结构(Circulat ion Economy System)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ES∈({s.I i=l,2⋯5),{R),{L},{O)) S.∈(E。,C。,Fj)
公式中CES是循环经济系统,s.表示第i个子系统,循环经济是经
济、社会、生态环境、技术和制度子系统的关联集合;R是系统的关
系集,既包括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子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
L是系统约束集;o是系统的目标集;E;、c。和F.分别是子系统s。的要素、
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
第一节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数量
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它包括经济效
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
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经济发
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现有的
各种经济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采
用不同的市场运作方式和手段。到目前为止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
三类:线性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
一、线性经济模式
线性经济是以“自然资源一粗放生产一过度消费一大量废弃”
为流程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
耗资源,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和废物,然后又把
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扔弃到空气、水系、土壤、植被中。这种经济发展
模式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是对生态环境的高强度破坏。线性
经济正是通过这种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
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存在必
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自然资源必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廉价;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永远不超过自然生
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当人类社
会发展到上个世纪中时以来,这两个前提已经逐渐不再成立,自然资
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和瓶颈制约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已经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这种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日渐难以
为继。
二、末端治理模式
末端治理模式的特点是“自然资源一粗放生产一过度消费一大量
废弃一末端治理”,它对生产的源头和过程不予限制,强调在生产过
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来治理污染。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最早的促
使末端治理的手段就是借助财政的抑制和激励作用。例如庇古提出的
修正税,即用税收和补贴的手段促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科
斯定理”指出只要产权明晰,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经济当事人就可
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闯题,并且可以达到柏累托最优。“环
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环境质量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存福着倒
“U”关系,随着人均GDP达到某个程度,环境问题会迎刃而解。这
些理论对于在经济发展初期,在技术、制度及信息约束的条件下解决
环境问题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末端治理模式
在实践中却遭遇了如下一些困难:
1、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征税需要对各个企业分别评估,其
征税成本是很高的,对于税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财政补贴虽然可
以提高企业减少污染的积极怪,但是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
称,补贴数量是否根据减污成本来定很不确定,企业可能利用这个机
会转嫁成本,从而加重财政负担,这就可能抑制私人投资,导致效率
的降低。
2、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原因有三:一是没有从源头对资源
的价值进行计量,使得资源利用的成本较低,低成本的资源必然导致
资源的过渡利用;二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追求的单纯数量增加而不是质量的提高;三是生产结束后,本来可以
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变成“三废”被处理掉或者排入环境,造成浪费与
污染。
3、末端治理的方法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
末端控制是污染物在介质问的转移,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往往转化
为新的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形成治不胜治的恶性循环,不能从根
本上消除污染。如:净化废气产生废水;净化污水产生污泥等。
三、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
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
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
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做到“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
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循环经济理念中, “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丽没有真正的废弃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雏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
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粗处理”,而是通
过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经
济系统的物质和能力,达到“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细处理”的
状态。
四、小结
以上对三种经济发展模式所进行的是理论上的论述,为了更直观
明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下面通过一个流程图和二维表对三者之间进
行比较:
\\经济发展
\堪式线性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比较角度

指导思想机械论规律,环境机械论规律,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生
无阙值无阂值态学,可持续发展理

哲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开天人合一思想
始被动地关心自然
经济发展的土地、劳动力、资土地、劳动力、资土地、劳动力、资本、
要素本本、技术资源环境、技术
资源使用特高投入、低利用、高投入、低利用、低投入、高利用、低
征高排放高排放排放、无害化处理
增长方式数量型经济增长数量型经济增长质量型经济增长
发展目标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经济效益最大

治理原则不治理谁污染谁治理4R和无害化原则
治理方式不治理末端处理过程控制和末端处

企业目标经济利益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经济、生态和社会效
益最大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至上竞争全上竞争和合作并存
关系
技术的作用用于经济的增长用于经济的增长用于经济的发展和
生态环境的改善
制度体系没有环境保护的法启动环境政策,制环境政策比较完善,
规体系及政策定法规,例如《清环境法规体系健全。
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
“十一五”期I铡有
望出台
表二:二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公平性分析
一、环境公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模式,对资源的综合
有效地利用是对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是我们关注当代和子
孙后代的发展所必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利用的公平
性。1988年,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正义》一书,从环
境法的角度阐释了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首次提出了环境领域的
公平(equity)、效率(efficiency)和安全(security)等问题;环境公
平概念在美国产生以后,很快在世界各国传播开来。一位法国环境法
学家将其内容概括为三方面:⋯首先,它意味着在分配环境利益方面
今天活着的人之间的公平:其次,它主张代际之间尤其是今天的人类
与未来的人类之间的公平:最后,它引入了物种之间公平的观念,即
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问的公平。”下面着重分析说明从时间角度划
分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二、代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利益与义务方面的公平,即每一个单
独的行为个体应公平地享受区域内资源、环境、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与
义务。但是理性行为个体在个人理性的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对公共资源
与环境会产生过度的需求和不足的供给,这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倾
向将导致代内公共资源环境配置和利用的矛盾和冲突现象,即每个利
益个体与集团对资源与环境存在非公平地处置,使其他人的生存和发
展权利受到威胁。
假定两个理性行为个体A、B共同享有某公共资源R,公平利用
与否关系到双方各自的得益。从战略选择上,A、B都可以选择公平
利用与非公平利用R,从而组成四个战略组合:(b】b)、(d,a)、(a,d)、
(C,c),它们分别代表:双方都选择公平利用的得益;A公平利用,
浊】ⅥF¨Jih J、-拈断.『_ij断列·境洼[MⅢ“#心编滞.北京:浊拌川扳融2000
35
B非公平利用时双方的得益;A非公平利用,B公平利用时双方的得
益;双方都采用非公平利用时的得益。令a>b>c>d,这时A、B两人的
博弈将构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其支付矩阵如下: }N 公平利用非公平利用
l公平利用b,b d,a
I非公平利用a,d 星,旦
表二:代内资源环境利用|再羿
因为a>b,c>d,所以两个理性的参与人都会选择非公平利用的
战略,即非公平利用的战略行为是A、B的占优策略,因此这个博弈
只有唯一一个纳什均衡:(非公平利用,非公平利用),其均衡得益组
合为:(c,兰)。这说明了即使大家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但是因理
性的自利行为,在分散的决策环境中他们选择了个人最优化的行为,
最后导致整体最优的帕累托均衡无法实现。}
上面的分析表明很难使公共资源的利用者自觉地朝着帕索托均
衡方向走,个人和组织也很难发动所有人都采用合作的公平利用方
式,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它能够激励参与人共同合作来选
择帕累托均衡战略。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全民参与来
实现,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设计:一是政府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加快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通过投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以提高全民的可
持续发展意识,提倡人人有义务和责任来公平利用公共资源,建立环
境保护的公众监督和参与机制。通过这方面的制度激励来提高公平利
用资源环境的社会价值,即提高博弈的b值。二是建立健全资源环境
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强监管力度,提倡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通过这方面的制度激励来提高非公平利用资源环境的私人成本,即降
低博弈的a与C值。
假定政府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激励效应为e(e>O),那么非公平利
用时的得益不再是a和c,而是a-e和c—e,则得益矩阵在制度安排
的激励下转『变为:\ 公平利用非公平利用
l公半利用b,b d.a—e
I非公平利片j a—e,d C—e,C-e
表二:在激励机制r代出资源环境利川博孔:
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理性行为人选择帕累托均衡~(公
平利用,公平利用),下面分析其满足的条件。双方选择公、乎利用其
得益为(b,b);若一方采用非公平利用则得益变为(d,a-e)或(a—e,d);
若都选择非公平利用则得益为(c—e,c—e)。因为最终A、B选择了公
平利用环境资源,也即选择了(b,b)得益组合,而理性的行为人会
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a-e≤b,或者c—e
≤d,双方也会选择(公平利用,公平利用)。上述分析表明:要使制
度安排激励行为者选择帕累托均衡,该制度安排产生的激励效应e应
该满足e≥max(a-b,6-d}。
三、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负有使下一代人享有不少于今天所能享有
的发展的使命,环境代际公平涉及到历时性的代际之间的权利及义务
的承担问题,这种义务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为了
人类的持续发展。因此,本代人有义务并必须有意识地造福子孙后代。
现阶段的环境资源在代际的配置是不公平的,就是说,在环境资
源的配置上出现约翰·罗尔斯所称的“时间的偏爱”。从理论上说,
代际环境不公平有两种情形:一是环境资源的储存率过高,二是环境
资源的储存率过低。近代以来实际发生的代际环境不公平是当今人类
消耗的环境资源逼近了环境资源的最大承载力,导致环境资源的储蓄
率过低,其危害是使人类的生存发生了危机,未来世代发展所需要的
基础性条件正日益丧失,这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实现各代人之间的公
平,各代人不应该按照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来选择资源环境
财富的消耗,而是应该按照以各代公平的帕累托均衡路径来利用资源
环境。下面通过代际财富转移模型来分析各代之间的公平均衡。
一般认为,财富向下一代转移形式有两种:一是下~代继承上一
代的遗产,二是下一代接受的上一代抚养支出;同时下一代对上一代
要进行赡养,这是逆向转移。此处我们以三代(n—l,n,n+1)为例:
幽二:代际财富转移模型
图中E。(J)(i=⋯n一1,13⋯:j=⋯n,n+l⋯)表示第i代人抚养第J
(j=i+1)代人的支出;H.(j)(i=¨·n一1,n⋯:j一·n,n+l⋯)表示第i
代人留给第j(j=i+1)代人的遗产;St(J)(i=⋯n,n+l⋯;j=⋯n一1,n⋯).
表示第i代人赡养第J(j=i一1)代人的支出。定义T+(n)、T一(n)分别表
示第n代人接受的财富总量和转移的财富总量,则: ’
T+(n)=E。一。(n)+H。(n)+S。(n) (3.1)
T一(n)=E。(n+1)+H。(n+1)+S。(n—1) (3.2)
更一般地,考虑三代及以上之间的财富转移或多种形式的财富转移情
况,模型可以扩展为: ’
i
T+(n)=yXi0) (3.3)
T一(n)=Fz。(f) (3.4)
其中x表示转移的财富形式,i一-n一2,n一1,n+l,n+2,⋯。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各代人使用资源
环境应倾向于代际公平,以免“吃祖宗饭,砸子孙锅”,因此每代人
接受的财富总量和转移的财富总量应相等才能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即:
v。,T+(n)=T一(n) (3.5)
定义:若v。,使T+(n)=T一(n),则人类各代之间是完全代际公平
的。
若j。,使T+(n)>T一(n),则第n代人消费了过多的资源环境,若
这种状况代代延续,可持续发展是无法实现的。此种情况下,代际冲
突将会存在,这表明在现实社会中,当代人若没有受到代际公平伦理
的约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不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没
有建立合适的环境保护制度安排,则受理性支配下的各代人都将追求
当前利益而寻找代际冲突的均衡路径,即非持续发展的路径。目前我
们正处于这种情况之下,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大了“蛋糕”,
另外一方面留给子孙后代做“蛋糕”的材料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低。
若了。,使T+(n)<T一(n),说明第12代人转移出去的财富多于其接
收的财富。这种现象会呈现出代代积累的趋势,如果差额太大,说明
第n一1代和第i3代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样是代际不公平的。
在当代人的财富总量中,-部分是从上代继承来的T+(n);一部
分是当代人的生产活动产生的人造资本,定义为:P(n);还有一部分
是自然财富的增量,定义为:AR(n),则:T+(n)+P(n)+△R(n)为当
代人的财富总量。当代人的消费量定义为C(n),则:
T+(n)+P(n)+AR(n)一C(n)=T一(n) (3.6)
其中P(n)=F(n)一w.L。一r。K。-p。R。,F(n)=F(L。,K。,R。,);L。,K。,R。分
别表示第n代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使用量;w。,r。,p。分别表示工资、
利率和资源价格。所以3.6式改写为:
△R(n)+F(n)=w.L。+r。K。+p。R。+C(n) (3.7)
3.7式直观地反映了各代新创造的财富和所使用的劳动力、资本、自
然资源及其工资、利率和资源价格之间的关系应该满足的均衡关系。
从循环经济的原则中可以反映出,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
降低代际资源财富的失衡1,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可以实现再生
资源开采速率低于其再生率,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它对生产技
术的要求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再投资可以保证生态平衡,其功能价
值不因人的改造而下降和流失。
第三节效率性分析
一、效率
资源环境都是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稀缺性面前,人类
就面临抉择问题,所谓抉择问题也就是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人们在
配置与使用资源环境上的效率,它要求人们在不同的生产目的之间合
理地安排和使用资源环境来最大地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传统的经济
“岜包括数量失衡年丌功能.|竽量失衡。数量失衔一足指“绛济发塍过程中,由于玎J~生资源的0f生速j社跟小
消耗速度或小afjlj生资源的存量绝对下烨。功能存量失衡是指资湃的有设侄用价值下降
39
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
要求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也要照顾子孙后代的需求和生态的平
衡。
资源如何在几代人之间进行分配,只会影响到分配的结果,是一
个公平性的问题,而不会影响到效率。循环经济一方面要求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来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浪费,延长现有资源环境的使用周
期;另一方面要求不断地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使后代有更多的资源
可以利用。因此效率和公平在循环经济模式当中并不冲突,二者可以
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生态经济效率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1,H3CSD)在1992年向联合国琉发大
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
将生态效率定义为:“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满足人类需求并保证
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同时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
度,使之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一致”;诸大建1认为“生态效率=经济
社会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H.E.戴利2从可持续
角度定义“生态经济效率=所获得的MNK服务/所牺牲的N}(服务”,心K
指人造资本,NI(指自然资本;山本良一3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定义环境
效率是“要努力做到既要降低或减少商品和服务在整个寿命周期中的
环境负荷和资源集约度(至少逐渐达到地球环境容量水平),又要提供
满足人们需要并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他们关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基本思想:其
一,在资源投入不增加甚至减少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其二,在经济
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生态经济效率是指在至少不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差的条件下,一
个社会如何组织并运用自己可支配的稀缺资源来减少商品和服务在
。诸犬建、米远从生态教牟的角度扶识循纠、经济[C]载《中困循环经济苛r端论坛》[C]北京:人民⋯版
j_|=,2005 p183
:[荧]蛾利超趟堵K——可持续发胜的经济学[蜘讲人建、一调吊等译.I:海:I‘海详史{|:版m z0【1I.P1 22.
1[1|]L【I本矗一战略环境终_℃生态i52计一他例100[MJ l灭民详北京:化学一r!世⋯版讥2003,Ⅲ
40
寿命周期中的环境负荷和资源集约度并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
要。用公式表示为: 生态经济效率=蔫纛器慕器塑塑堡堕!!堡重
消耗的资源环境量
(3.8)
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我们要增加“获得的商品和服务量”
和“资源环境补偿量”而减少“消耗的资源环境量”,从而取得比传
统经济模式更高的生态经济效率。.
生态经济效率不同于生态效率是因为:第一,生态效率属于生态
学范畴,循环经济属于经济学范畴,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不一样。
第二,循环经济是经济范畴,经济增长仍然是其追求的目标,但是不
是唯一目标,它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环境。
三、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通过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区域或不同行业
之间合理地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使每一种资源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
宜的方向上。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是: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至于降
低的情况下,资源的重新配置不可能使任何个人的效用水平提高,这
实际上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实的经济中帕累托最优状况很少,但
是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效率得到帕累托改进是大量存在的。下面通
过图形说明循环经济可以使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帕累托改进。
C
蚓二:外部性幽四:生态环境损火水平
图三中,OP表示价格,0Q表示数量;MSC是社会边际成本,MPC
\\墨

/\
一i
是私入边际成本,MEC是边际外部成本,且MSC=MPC+MEC,GC为控制
价格;D为需求曲线。图四中的OC代表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成本;
OE为生态环境损失水平,越往右损失水平越大,即E。>F;MCA为减
少生态环境损失的边际成本,MCA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在存在大
量的损失时,为减少损失而付出的边际成本较小,随着损失量变小,
为减少损失而付出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大。
政府对资源价格实行控制,目的是照顾弱势群体,解决代内公平
问题,此时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和q,,和完全竞争市场相比,
社会狰损失为EFG。在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损失、只考虑私人成本的完
全竞争市场中,私人按照MR=MPC实现利益最大化,均衡价格和产量
为p。和q。。但是在q。的产出水平,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
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产出太多了,效率损失为ABE。有效的萨出水
平是一额外单位产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产出水平’,由于
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的边际收益,所以有效产出是q+。
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把产出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考虑在内,提高
私人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出,或不影响产出的条件下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是私人市场造成的外部性,另一方面
是政府对价格的控制而造成的价格扭曲,那么通过对这两方面同时施
加影响能够改进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
首先,放开对资源价格的管制,让价格逐渐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水
平,这样可以消除EFG区域代表的损失。我国从今年开始,在保持电
煤价格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取消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由煤电双方自
主确定交易价格。这一决定虽然对电力行业有暂时不利影响,但是长
期来看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电煤的订货方式改革、改进产运需衔接工
作,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而且电煤价格的市场化可以通过传递效应使相关行业也具有市场化
的趋势。
其次,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厂商减少排放。由于各种激励措施的目
的是要让厂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各种措施造成的成本也就
是为减少生态环境损失而付出的成本。这样相对于私人来说的总成本
是:MPC+MCA,对于社会来说的总成本是:MSC+MCA,激励措施的目的
是使两个总成本最小化。图四说明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失水、F是F,此
时的MSC+MCA最小;如果损失小于F,说明减少生态环境损失的成本
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因此废弃物太少;如果损失大于E+,比如在E。,
边际社会成本大于为减少损失而付出的成本,因此废弃物太多。
四、社会效率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分配不平
等程度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形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格鲁
斯曼和克鲁格。观察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同样也存在先恶
化后改善的情况,据此提出了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EKC)。世界银行(1992),shafik和
bandyopadhyay2(t992)等都通过实证研究支持了环境质量和人均GDP
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结论(见图五):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
预,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破坏的程度较低。
随着经济的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的到来,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
再生,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经济结构的改变,污染产
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环境,人们的环
境意识也增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改善。
经济增长(人均收入)
图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1 Grossman.G.M and A B Kx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 12
一Shafik,N and Bandyopadhyay,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ime series and CROSS-country
evidence,World Bank Background Papers,Washinlon DC 1992
4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没有说明是环境重要还是经济增长重要,但
是其中隐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即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关
系,由于人均收入增长和环境的倒U关系,说明在环境变好之前,经
济体不得不经历一个糟糕的过程。其二是它暗含了一种经济增长模
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如果EKC确实存在,那么
工业化初期走污染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方法是
依靠经济增长本身,尽快增加人均收入以达到曲线的右边,这就意味
着促进经济增长应成为首要政策目标。这说明线性经济模式和末端治
理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必然性,因而EKC也备受争议。
(二)循环经济对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
研究表明污染排放的转折点对于一般污染丽言大约出现在人均
收入8000美元左右,SO。和悬浮微粒的转折点大约在3280美元左右1。
这样的污染转折水平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更加
不可能。Groot2等人对中国30个省份1982~1997的污染排放和收入
水平做了横向的回归分析,由于选取的污染物种类和所选取的变量不
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样,但是整体上呈现出典型的EKC特征。
张晓3(1999)对我国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状况和污染水平已呈现出较弱的EKC特征,按照他的计算中国的废气
和SO。的转折点会出现在1995和1994年。然而赵细康4等回归分析认
为虽然中国近年来的污染物排放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是2003年以来
的新一轮工业化使得中国的总体污染水平没有出现转折的迹象,污染
排放和人均收入正处于KEC的上升阶段。
被受争议的KEC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它为我们当今的环境与经
济问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
选择不当所造成的,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
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5。随着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和环保
‘同卜
2
Grool,H.L F.de,C A Wilhagen and ZMinliang(2001)Dynamic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llution,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T[2001-036/3
3张}兜中田玎·境政策的总仆W价[J].中田社会科学,t993(:j)
4超皇III康,牟建民,i-会ff.埘替旌.列、境库兹妇!茨曲线及n:中圉[|勺榆验[J1.南开弹济flJ|_究,2005(3)
5联台囝王1,境J=!l!划料【止抖资源『Rl:IL京::|匕京人学:1jJhi=j_I=,1990
d4
意识的提高,我国凭借自己的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
术,完全有可能在比预期更低的收入水平上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
图二中X代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Y代表环境恶化程度,C是环
境承受阂值,EKC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承受阈值是环境的净化
能力和承载能力的最后极限,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
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的。
EKc。超过了环境闽值,所以整个生态系统已经破坏到无法适应人的生
存,但是由于污染具有跨国界性以及很多工业化国家通过污染转嫁,
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的生态系统完全崩溃。EKC:刚好处于
曲线C上,要想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很难甚至不可能。EKC。处于c以下,
说明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并存,但是环境还是可以承受经济发展造成
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弧度越小的曲线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最
小,很容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弧度越大的说明经济发展造成的
污染越大,治理成本会越高。
Y
图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环境阂值
上面分析了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污染会低于环
境承受阂值的,否则环境系统就会完全崩溃。图七是在环境承受阂值
之下分析循环经济对EKC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污染排放和人
均收入的关系还处在EKC的上升阶段,所以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还很
大,现在还处在EKe.上,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在较低的经济规模和较低
的污染水平下跨越EKc的顶点,例如EKC:。
图七:循环经挤条件F的EKC
提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有二:其一,人均经济水平方面,中国
与日本、德国尚有近40年的差距,但在制定环保政策和污染治理方
面的时间差距只有25年左右。这说明,我们具有后发优势,一是通
过技术引进和创新,二是通过制度上的借鉴,建立更加合理的法规体
系,从而以较低的人均经济水平提前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点,
即由x。到X。。其二,在引言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见中国的能源利用效
率是相当低的;在GDP总量中,第~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
值比重,1980年为30:49:21,1990年为27:42:31,2000年为
16:50:34,2003年为15:52:33。社会就业总数中,第一产业、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1980年为69:18:13,1990年为
60:21:19,2000年为50:23:27,2003年为49:22:29。1虽然产业结
构的优化比较明显,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所以通过
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
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
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及和循环相关的产业。通过产
业结构调整,我们不仅可以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提前跨越EKC曲线的顶
点,而且可以降低我们跨越的高度。
数据米湃:江小淌产业技术升级对产业结丰f=}洲l;兰的托响(一)[乱].2005—06—02,鲢业:』』业!:!gi:E!!:!!!.
46
第四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的可行
性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章对循环经济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分析,可见循环经济可
以实现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高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因此应该积极发
展循环经济。那么我国当前条件下是否具有实施循环经济的条件以及
发展循环经济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第一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把可持续
发展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加快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进
度,制定、修改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利用与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
法规,初步形成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
系框架,使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科
学化的轨道,这些都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提供了法制基础。
二、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基础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形态的微观基础,循环经济则是清洁生产
的最终发展目标,各种产业的、区域的生态链和生态经济系统则构成
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系统的中问环节。”1中国通过企业层次的清洁
生产、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省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活
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2002年我国颁布的《清洁生
产促进法》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基本法律保障。到2004年中国已
循} 绎济哩沦实蛙C 中罔环境科学⋯版

} 衙叫经济C 栈张h L 犏赴生黼胍Ⅷ让擀如小㈣
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
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清洁生产中心,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
三、循环经济己获得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
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发展循环
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列入了我国最高决策层的议事日程;科学发
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的自觉性在目益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不断壮大,发展循环经
济已经具备了政策条件和社会基础。

四、我国具备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实力、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生存需要是人们首先要满足的
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足够的驱动力。
在经济起步阶段动用一切资源甚至不惜浪费资源来解决基本的生存
需要是在所难免的,环境提供的服务即环境舒适度还是一种奢侈品,
这说明环境舒适性的需求弹性大于l。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环境污染的负效用会增加,人们会增加对环
境舒适度的消费。我国已是一个开始步入小康社会的国家,2003年
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使得人们逐步
有能力消费环境产品,国家已经有实力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
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问题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
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制度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
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
d一中闻口持续发腱胜々日告R C 、承-$ 学版咖

固f } 院叫持续技硅战k口究组
咪㈣源冲.盯畔卜
¨J
墩玑2
断再生产出来”。1之所以存在制度是因为制度有利于克服外部性和
市场失败,促使不完全市场更好地运作。我国循环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和缺失是循环经济目前难以全面实行的重要原因。
(一)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
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环境意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
是长期形成的,它和人们的经验是紧密相关的,.其产生是为了减少交
易的衡量和实施成本,但是当环境意识和经验不一致时,它会对人类
的交易活动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也即“当人们的经验与意识形态不一
致时,他们便试图发展一套更‘适合’于其经验的合理解释,即新的
意识形态来节约认识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费用。”2但是这种调和
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民的参与,我国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尚存一
些不足:
1、意识主体单一化
环境意识的主体包括政府、经济组织(企业)、社会公众、以及
第三部门3。我国目前的环境意识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形成了“经
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观念,使得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提高公
众环境意识中被寄予过高的期望。企业对经济利润的追求目标使他们
的环境意识受限。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如韦惠兰4一文指出:人们的环
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很低,而且在意识和行为上不一致,具有
两面性;大家对技术的依赖还是很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而第三部门在我国发展不足、不成熟。
2、公众的环境意识低。
近年来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环保知识水平
还很低、环境道德意识薄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低、对人与自
1[日]青术吕彦比较制度分析[M]一L-.海:L海远东{土j版社,2001,p28.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
oj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卜l:海:上海三联批店,1991,p379
3所谓第兰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训机构,是由各类I|i7利组织构成的1I政府部门,具体_)|t讲,涵
盖rJ绦政府部门和以7f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卅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目【织和民问¨会。它口j以从最
硅层为公众环境意识的7够城和发艇摊"¨’卒问。
’书出兰中固1F十旱匹公众环境卷i只Ⅲj[_:拯f变的研究[J]十早区资源’oM、境,200:3 701.17 No.3
5伞周公众列、境心泌州△推生I-I[01。]llII P://州w洲viL gov cIi/in J’o/np/t'i1 r fist.)Pril e=998 31—501 H c
49
然的看法模糊。现在的环境意识主要停留在一种浅层的环境意识上,
主要从当代人的利益出发,缺乏人类伦理道德意识。对循环经济内涵
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清洁生产
和污染防治;或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
它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
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
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规则,最后到个别的契约。”
1正式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正式的法律法规包括资源与环
境(保护、利用、配置)、生产、市场、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条
例规定;二是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具有一定管理效率制度因素,
包括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配置)、生产、市场、消费等领域的中
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我国的正式制度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特征,因而是
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定了
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
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2但循
环经济立法尚未建立,现行的环保法律在立法观念上还局限于“污染
治理”的思维模式上,这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循环经济政策不配套及落后
现行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
资源政策之间缺乏配套的连接和协调。例如,当前宏观调控中,中国
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行窗口指导,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
热行业的贷款;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三行业
投资的意见。但在对钢铁的限制中,并没区分单纯性地扩张生产规模
的项目和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而是一律给予限制,致使一些循环利
1卢m祥孤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尉发腱⋯版礼,2003.p40
1数据米源:祈州:绛济·中周刚,http;//www china o唱en/ch[nese/zhuanlilxhjj/754470 htm
50
用资源的项目也被卡下来了。这实际上是宏观调控政策的粗放式实
施,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其结果是逼迫企业技术退步,使通过发
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战略、节约资源战略难以
实现。
(三)实施机制
斯特考尔认为“制度是能够自行实行或由某种外在权威施行的
行为规范”1,.也就是说,制度应该内含有实施机制,这种实施机制
既包括制度的自我实施机制,也包括制度的权威实施机制。循环经济
不仅需要完备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制度的“实施机制”,只有同时
具有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循环
经济制度体系是否完善除了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完善以外,
还要看循环经济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
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规则)的人做出相应惩罚或奖励,从而使这
些约束或激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
在我国相对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是发展循环经济过程
中更为严重的问题。导致“有法不依”的原因是制度的实施机制不健
全,其主要表现:一是自我实施机制未形成,循环经济制度安排的自
我实施机制是公众对非正式制度⋯环境意识进行自身约束,使其经
济活动符合社会利益,避免损人利己的内在机制。但是现在我国公众
的环境意识不足及不深,而且存在意识两面性,自身具有意识的不确
定性,没有固定的环境意识支配自己,因此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道
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从而影响了环境制度安排的实施。二是权威
的实施机制乏力,权威的实施机制是健全的实施组织、人员、激励机
制、评价机制、制衡机制等手段和条件。我国依f日还存在着部门分割,
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林业部、环保总局、国土姿源部等
部门。分部门的多头管理不仅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难以协调
一致,而且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
#-jl白樊捌fi窜}逊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fMJ.1:海:㈨}远东“”扳}l=’l996,p27
5l
二、经济问题
循环经济的“循环”可以保证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但
是“循环”必须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之上,如果不经济,理性行为
个体就不会选择循环。因为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一种新的
经济发展模式,实旋主体都会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经济选择。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有些企业走循环式发展之路还难以做到“循
环”且“经济”,由此会导致“循环不经济”的现象。所谓“循环不
经济”就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想方设法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但是,循环利用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
我国循环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资源环境的价格未能正
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存
在价格差,因此原材料的价格显著偏低。而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
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
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却比较高,所以对于按照利润最
大化原则进行经济选择的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不经济的。二
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模经济和较高的技术条件,因此广大中小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不具有优势。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通过一下方式来减轻循环不经济:
①理顺价格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通过
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信号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实现。②由于传统的经济
发展模式使得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从而造成外部负效应;而循环
不经济则会使个人收益小于社会受益,从而导致外部正效应,如果没
有社会对私人的补偿机制,很难使私人继续发展循环经济。所以可以
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③从长远来看,循环经
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大技术投资力度。④通过
经济政策发展规模大的企业,淘汰规模小的企业,如水泥、矿山开采
行业;引导企业集聚,形成块状经济,在块状经济中实现集中供热、
集中供气、集中治污,发挥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效应。⑤
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
在现行体制下,国民经济核算仍然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衡量指标,经济
活动过程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在GDP计算
方法上,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
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
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代价和环境污染的
程度。
三、技术问题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些都需要技
术的支撑,近十年来我国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利用上虽然取得了突
破,但是我国科技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使循环
经济的发展面I临技术上障碍,这也是我国生产中单位产值能耗、物耗
高于发达国家几倍甚至几十倍,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
几倍或几十倍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五章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与制度安排
当今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一方面人们不加
限制地对公共资源和环境过度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公共环境和
资源供给的提供上缺乏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造成生态资源过
度利用,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最终归结为
减少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增加其供给,为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本章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为基础来分析资源环境的需求与供给博弈,
由此提出激励措施和相关制度安排。
第一节对资源环境需求的博弈分析
一、需求博弈分析模型
为了分析之便首先给出假定条件:①、存在一种资源E;②、资
源E没有排他性;③、完全竞争市场;④、理性行为个体i(i=l,2,
3,⋯,n:i为居民或企业)对资源环境E的需求为q;(需求包括对
矿产、水、森林、土地等资源的需求,以及对水、大气等的污染),则
总需求为Q=亨口。;⑤,理性行为个体获取单位资源环境的平均成本
和平均收益相等,记为C(Q)和R(Q),其中C(Q)是Q的增函数,R(Q)
是Q的减函数,即C’(Q)>10,C”(Q)≥0而R 7(Q)≤O,R”(Q)≤0。
(一)分散决策的纳什均衡
理性行为个体i消耗q.单位的资源环境的利润Ⅱi为:
Ⅱ。=q:[R(Q)-C(Q)] (4。1)
则n个理性行为个体利用资源环境的最优化问题将转化为n个理
性行为个体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
厂Max n f-q;[R(Q)~c(Q)]
。S.T. Q=Σq; (i=l,2,3,⋯,n) (4,2)
为使H;最大化,则aⅡ;/o q。=O,即理性行为个体i的最佳消耗
量q,+应满足~阶条件:
R(Q)一c(Q)+q:[R’(Q)一C’(Q)]=O (i=1,2,3,⋯,19) (4.3)
将n个一阶条件相加得到:
厂i"1[R(Q’一C(Q+)]+Q+[R’(Q+)-C’(Q+)]=O
1 。
、Q+=罗g? (4.4)



即:
r R(Q+)一C(Q+)+Q+/n[R’(Q+)-C’(Q+)]=O
1 。
、Ⅱ+=Σ玎?=Q+[R(Q’)一c(Q+)] (4.5)

矿,Ⅱ+是各个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分散决策时所消费的资源总
量和最大利润总量。
(二)统一决策时的帕累托最优.
现将n个理性个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都是朝着资源利用整体最
优化的目标来统一决策,这时的利润函数为:
MaxⅡ=Q[R(Q)一C(Q)]
帕累托最优一阶条件:
刮Q=R(Q”)一C(Q“)+Q++[R’(Q”)一C’(Q”)]=O (4.6)
其解为Q耱,所以帕累托最优利润为:
丌”=Q”[R(Q”)-C(Q”)] (4.7)
比较(4.4)和(4.6)、(4.5)和(4.7),可得出矿>旷,丌”>“8。
‘即分散决策时的纳什均衡消费数量大于统一决策时的帕累托消费数
1证明:l、纳什均衡的消费数量母+犬于帕景托最优时的消费数量旷。
假设Q‘<Q-。因为C’(0)≥O,C”(母)≥O;R 7(∞≤O,R。(Q)≤O。
所以:①R’(Q)弋’(Q)≤0;R”(0)一c”(Q)≤O; ②R(Q‘)一R(0”)i>0
由①得:Q’[R’(0’)C’(Q-)]<O'/n[R’(。.)一c’(Q1)]≤0
矿【R。(矿)一c 7(甜’)]≤旷[R。(Q.)一c’(。|)]
由②僻: 0≤R(Q。)一c(Q4)≤R(0‘)一C(0’)
由(3)比较4.5和4 6得:。./n[R 7(q4)一C 7(q‘)]<母”[R 7(q”)一c‘(0“J]≤O
由(【)、(2)、(4j樽。_[R。(0’)C’(q’)]≤0“[R’(Q]0’(q。)]
又⋯:R’(0)一C’(0)≤0
由(5)、(6)褂: 0”(q‘,o,似啦矛盾。所以q“<0’成●.。
2、纲什均衡时的利润小,卜帕祟托砬优时的利删。
㈨海: Ⅱ:q【R(Q)C蟾)];t。,。(1;n.,”≤0
量,而利润却反而小于帕累托最大利润。所以分散决策时会造成资源
环境的过度使用且低效率。
二、抑制过度需求的激励机制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
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更加少的能源和资源投入实现
既定的生产目的。所以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激励过度需求者采取有利
于整体利益的行为是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Macfaddenl指
出,在经济过程中,计划经济机制存在着信息失灵的问题,而市场经
济机制也存在着失灵的问题。一方面计划经济机制失灵的原因在于国
家对环境资源的消费者偏好信息缺乏,对其代理人的偏好信息也是缺
乏的,无法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困难在于,
环境的经济价值难于测量,因此环境资源的配置不能够由个体根据价
格信号进行自由配置。因此要在国家的主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兼用市
场的信息优势才能较好地实现循环经济。
(一)监督惩罚的外部治理机制
为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对每
个理性行为个体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这种情况下,理性行为个体
和政府之间将面临着对公共资源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博弈。
假定:①个体合理利用资源环境需要付出的成本为c,;②个人不
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且被发现后得到的惩罚为C,,被发现并受处罚的概
率为P;③政府的监督成本为c。;④个体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概率为
P,,则不合理利用的概率为卜P,;政府监督的概率为P。,则不监督的
概率为I-P:。双方的得益矩阵如下: 1J个\体政\府监督(R) 不监督(卜P:)
I合理利用(P。)

一C,,一C3 一C.,0
I不合理利用(卜P。) 一PC:,PC。~C。0,0
注:每对得益中,前者是个体的得益,斤者是政府的得斋。
所以: 6=o{R(0)·c(O)m【O“,+∞】内是减函数,刮b-,凸’。
1(黄】Mactaclclen林小宫,业存浆洋怎样量化环境{:}i柚、业改善的绎济价值[^]⋯囝强珧代鲐济学’·会
融学前寿艇塍fc].北京:ffjf务印书馆,2002.52—62
56
政府的期望得益为:
Ⅱ。(P,P:)=P:[(-p。C。)+(1一P。)(PC:一C。)]十(1一P。)[(P,0)+(1一P。)0]
=P。[(一P。C。)+(1一P。)(PC。一C。)]
一阶条件为:a丌。/a P2=一P。C。十(卜P。)(PC。一C。)=O
个体的期望得益为:
Ⅱ,(P。P:)=P,[(一P。C。)一C。(1一P。)]+(1一P。)[一P。PC。+(1一P:)0]
. =P,[(-p。C。)-C。(1-P。)]+(1一P。)(.一P2PG)
~阶条件为:a兀,/aPl=一P2C。一C。(1-P:)+P。Pc。:P。Pc2一c。=0
解得:P+-:卜} P+产吾}
这是一混合策略酌纳什均衡,它表明当政府监督的概率P2>c./PC。
时,个体选择合理利用;当政府监督的概率P2<Cl/PC。时,个体选择
不合理利用。当个体选择合理利用的概率P。>卜c。/PC。时,政府的最优
战略是不监督;当个体选择合理利用的概率P。<卜G/PC。时,政府的
最优战略是监督。当r。=卜G/PC。,P乞=C1/PC。时达到一种均衡。从
合理利用的概率P+。=卜G/PC。来说,政府监督的效率P越高,惩罚的
力度c。越大,政府监督的成本c,越小,则个体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
概率越大。这一结论说明,为使经济活动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
政府通过监督处罚的外部机制来约束理性个体的行为选择是非常必
要的,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监督的效率,降低监督成本等措施使
个体自觉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监督惩罚的外部治理机制应包括:
1、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是制度中最强硬的制度”,1法律规则是依靠国家的力
量而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一个缺
乏有效而完整的法律体系的市场很难说是高效率的市场,对此,美国
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曾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
生体现任何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如果我们真的能谈到‘市
场’的话;因为法律和制度包括明确受尊重和强制执行的私有财产和
保证实行契约的程序。”2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为
1卢现祥.两刀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周发胜⋯版化2003,p267.
2【荧】布坎南.⋯h、市场}n固家【M¨E束:北京羟济学院川扳{1.,1988.p89
57
经济活动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则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并规定该权
益适用的范围。’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1表明,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可
引导循环经济得到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我国近
年来的环境立法方面的脚步大大加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
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应该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
以循环经济原则为指导,促使环保法律成为循环经济建立的有力保
障。具体讲应该包括:①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循
环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予以确定,使它成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
“宪法”。②以基本法为基础,制定各种具体的子法律法规,从而形
成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子法律法规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合理开采和
减少投入的法律;清洁生产的法律;产品回收的法律;废气物处置的
法律;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律。③在法律中要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
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各方都有法可依。
2、税费政策
税费治理原理是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生
态环境边际外部负成本的费用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
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目前有关的税费政策主要有:①收费政策。比如垃圾处理收费制和污
水治理收费制,目前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实行了这两种收费制,并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5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共征收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费5528.6万元,全市整体收缴率达到了65%,位于全国省会城
市的前列。2成都利用垃圾收费弥补了政府资金不足,为城市的废弃
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提供了经济保障,也为其它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
费征收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②征税政策。一是征收新鲜材料税,
促使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二是征收生态税。如德国除风能、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汽油、电能要征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
‘从20吐纪70年代以米,阿方发达旧象都先后制i:1 J’污染颀阱辑陕弦和“生资源相关注。具体参见中冈ft
科院町持续发胜战略埘宄组2004中同q持续发胜战略}|;i告[RJ北京·科学㈣K№2004,p275—278
1 0k耻伟2005成都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搀T作完成[OLI.新’#州,2006—1—20
h3tp[/www.cdxhw.net[gon(ert/2006-1/20/2006120131222.h|m
58

3、发挥行政管制的作用
政府通过建立管制调节机构,代表自己对环境问题进行行政管
制,它通常采用命令、警告、建议、希望等方法对私有部门和家庭活
动施加直接的控制和限制。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管制机构通过行
政命令禁止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生产,这样可以减少污染的产生;对
高污染的非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组合和规模进行严格限制,调整产业
布局以及实行产业重组;命令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等。.
人们对环境公共物品的“搭便车”行为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毫
无疑问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
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一方面
表现为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比如对生态
环境的保护不力,“十年来,我国政府在淮河流域的投入已累计达I
9 3亿元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然而,最近水利部的环境监测中心的
调查报告却显示,淮河污染出现严重反弹。”1因此,在循环经济的行
政管制中,政府应该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有度地进行调解。
(二)在产权明晰条件下的资源环境利用者相互制约形成的内生
治理机制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
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
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产权会产生激励从而影响个人的行
为,这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产权的排他性激励着拥有财产的人将
它用于带来最高价值的用途,有权决定如何使用他的财产,以及有权
要求侵犯他的权利的人进行赔偿。下面通过环境保护和产权的例子来
分析说明产权清晰是如何在产权相关者之间形成内生治理机制的。
假定:④环境的产权是清晰的,个体可以更具自身利益最大化做
出合理的选择。②两个理性个体A、B是否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其
得益矩阵如下,每个得益组合中前者为A的得益,后者为B的得益。
⑧a最大。因为在一方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另一方是以~方的利益损
彭必庭.政府戋炙1 o“j{、境治理”低做埠:【N】中田绛济时揪.2104-6—22

失为代价而获得比双方都合理利用时更高的收益,即a—b提供了不合
理利用的激励。所以a>b>d.④d>c。因为两者都不合理利用会两败俱
伤,这时的得益都小于其他情况。N合理利用不合理利用
I合理利用b,b d,a
l不合理利用a,d c,星
表五:产权清晰下对资源环境利用的博弈
因为a>b,c<d,所以在一次静态博弈中此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合
理利用i不合理利用),(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下面分析重复博
弈的均衡情况。
现假定该博弈问题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不断进行的动态博弈,而
且两者决策是同时进行的,也即完全信息的静态重复博弈;双方约定
合理利用环境,而且不合N>F,J用者需要支付给合理利用者一个成本P。
只要这个P的设定满足a—p<b,就可以使不合理利用者选择合理利用。
所以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参与人无需通过外力的作用,而只是通过
参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形成资源环境利用者
相互制约的内生治理机制必须做到如下方面:
l、明确财产权
在很多情况下,外部性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因为财产权
不明确。关于外部性,科斯定理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讨价还价,
但是由于交易费用是正的,讨价还价的成本是高昂的。在现实中,很
多权利是不能够很好的在双方或多方之间界定清楚的,例如空气的所
有权就不能在全体人员中界定,某工厂污染了空气,周围的人们不可
能和厂商坐下来谈判,他们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所以在现实中
科斯定理应用之一——讨价还价暗含这样一种实用性:“只要产权清
晰,有关当事人不多,大家就能坐到一起来商讨有效的解决方案”。
1当权利不好在私人之间界定时,例如环境的所有权,科斯定理应用
之二排污权交易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蜥酱微剃绎济学[M】北京:1卑夏j|lJ饭{l。:1999,P272
6U
排污权交易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种经济手段,是
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它是科斯定理在较大外部性上的应
用。政府代替所有空间上的人们出任环境所有者,它享有环境不被污
染的权利,企业没有污染的权利,所以企业要想污染就必须同政府谈
判,购买它的所有权。政府作为环境所有者从总量上确定污染水平,
然后在污染者之间适当的分配,在这种制度下每个厂商只有在取得排
放证后才能排放。这样污染成本就很容易确定,厂商只要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购买适当数量的排放量,于是厂商有足够的动力去改进设
各、采用先进技术等方法降低排放,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剩余的排放权
的企业和没有排放权的企业可以交易排放权,~个可交易的排放权市
场就会发展起来。这样“那些减污边际成本相对较低的厂商会最多地
减少排放,而那些减污边际成本相对较高的厂商会购买较多的许可
证,并最少地减少排放”。1排污权交易避免了税收制度确定污染标
准和最优税率等技术操作难题,最终结果是所有厂商都会有降低成本
的激励,污染总量减少,这时政府又可以确定新的污染总量,重新颁
发许可证。
羹¨t秋克、鲁寅赞≈:德播.微州经济学[M¨E京:中周人民人学㈣扳m2(1(10.P569
6J
第二节对资源环境供给的博弈分析
一、供给博弈分析模型
假定条件:①存在一种资源E;②资源E是公共资源,不存在排
他性;③完全竞争市场;④理性行为个体供给的资源环境包括:直接
投资的资源环境,重新利用和再回收利用的资源环境,“三废”治理;
⑤理性个体i(i=l,2,⋯⋯n)对资源环境的供给量为S。,则总供给
s=y%提供资源环境的平均单位成本为P。;⑥理性个体i的预算收
入为M;,消费非资源环境商品(即私人物品)的量为X:,其价格为
P,:⑦个体i的效用函数u。=u。(X;,s),且私人物品和资源环境的边际
效用和两者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即o 2Ui/d Xi2<O,
a 2u,/o S2<o,MRSSxi----要g要是S的减函数。
(一)分散决策的纲什均衡时资源环境的供给
有上面的假定条件可知,13个理性个体提供资源环境E的个体最
优化问题变成F1个理性个体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则个体i的最
优战略(x;+,s,+)满足:
MaxU,=uI(Xi,S) S.t.Mj=P,xi+P。Si s=y S.
^1 f爿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Li_U。(x;,s)÷^(MI-P。x。-p。S:)
最优一阶条件:aU,/aS-zP。=O;aUi/axi-APx=0
得边际替代率:gRSs“∽2筹专(4.8)
由一阶条件可以解得:s。8=s;(S11.一S。,S。,⋯S。),12个个体分散决
策时提供的资源环境的纳什均衡解为{(s。+,Sz+,⋯,s。+),S+=ys?}。

(二)统~决策时帕累托最优时的资源环境的供给
若将n个个体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来考察供给问题,则此
时整体帕累托最优供给满足:
Ma。xu,。荟成ut(Xt,S) s·t·善M.=PxΣ_+Pes ^^ 箭爿爿
其中成表示个体i的效用在总效用中的权重,卢;>o,罗成=l,建
立拉格朗日函数:Li=三卢。ut(x-,s)+九(ΣMi—Px茏t—PoS) I。1 i=1 lq
帕累托最优一阶条件:喜鼠警圳e-o,卢。等哪。=o
利用n个等式消去屈和九,得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s”满足:
七OUi/oS一只
惫aUif缸t Pz
即MRSsxi(旷)_型OUi/Ox,2三一砉羔OU/Ox<冬=MRSSxi(S‘)(4.9) 只角, , 只

因为MRS“是s的减函数,所以由(4.9)式可得S”>s气这意味
着帕累托最优的资源环境供给量大于纳什均衡时的供给量,所以分散
决策时的资源环境供给是不足的。
二、增加供给的激励机制
由上文分析可知,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对于资源环境的供给问
题,若仅仅依靠理性个体资源来提供,则将导致资源环境供给不足的
现象;另一方面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个体团结起来采取一致行动来达
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为了获得一个次优的资源环境供给量
(s+<s<s4)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应该采用正确的制度安
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需求博弈的激励机制中分析了外部治理机制
和内生治理机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过渡需求,也即间接地增
加供给,所以这两种激励机制在供给博弈分析中仍然适用,直接增加
供给的激励机制应包括:
(一)培育意识主体,提高其资源环境供给的偏好水平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使其有积极性提供更多地资源环
境。我们可以用n个理性个体的资源环境供给量对第i个个体的效用
的弹性影响来衡量个体偏好,这个偏好可以用权值卢,来表示,也即
卢i=竺卫生,因为第i个个体对资源环境的供给偏好越强,他越希望
d3|3
有更多的资源环境供给量,且其效用随着供给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
是说资源供给量的变化对个体效用的弹性影响越明显,弹性值越大,
个体的偏好水平越高。把成=等.当代入(4.8)式得:
d0 U·
.MRsSxi(S+沪器2番‰2善,所以S‘t=嵩去(4 10)
从(4.10)式可以看出纳什均衡的资源环境供给量随着偏好水平
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偏好水平提高一定程度,纳什均衡的资源环境供
给量就会与帕累托最优时的供给量越靠近。
因此在循环经济经济发展模式中,我们要以培育意识主体为主要
任务。意识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创新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一国
家;制度的实施者,包括公众和企业;起“桥梁”作用的第三部门。
“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推动者;而次级
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初级行动团体能通过制度变迁创造收
入,而次级行动团体不创造收入,只是参加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因
此我们可以将意识主体前两个层次分别看作制度经济学中的初级行
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虽然各主体都要为
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但是只有让主体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维护带来的收
益大于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循环经济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实施的可能,
制度创新也才符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性假设。国家从中获得的收益
是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政治稳定,公众和企业的收益是清洁的环境和世
代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但是初级和次级两大团体之间的沟通并不是简单易行的,追求整
体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和追求个体利益的公众与企业之间存在障碍,这
时就需要第三部门来充当协调的角色,这是因为:①第三部门不是以
赢利为目的的,是自愿组织。这就决定了它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
行动,而是为和它的目标相关的公众服务。②“环保靠政府”的意识
卢脱祥西方新制度始济学[M】.:|匕京:中田发城川扳札,2003,p94
64
让政府有不能承受之重,第三部门可以为政府承担部分责任,减轻政
府的压力。③由于公众的环境意识差别较大,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
而且缺乏参与环保的途径,难以成为环保的主体力量。第三部门则可
以很好的发挥作用,一方面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它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可以很好地为公
众建立谈判途径,增加初级和次级团体之间的了解;再者,第三部门
可以成为公众把意识变为行动的渠道和途径。④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
性往往具有区域性和集体性的特征,即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通常是
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某一污染源的侵害,所以拥有共同环境
权益的公众通过第三部门的引导容易自发组织起来,采取共同的行
动,监督社区环境状况,保护环境质量,维护自身环境权益。
(二)降低理性行为个体在资源环境供给方面的成本支出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手段等给予资源环境供给者补贴,若个体i每
提供单位资源环境,政府给予△P。1的补贴,下面来分析政府的补贴量。
由于傩m@+)2糌OU/2毒一蓦糕c毒堋Ssx朋h :ax?R镪aU.fax? R
也即理f生个体单独决策时,其供给成本太高,供给量S哒不到帕累托
最优量s”。所以通过补贴来降低其成本,使理性个体单独决策时也
会以帕累托最优供给量来提供资源环境,也即要满足:
MRS。(s+t):坐型:墨一专!!坐!:墨二垡:MRS。(s+) (4.11)
OUi}axi冀售OUilax. 只
要使得s‘等于S”,由(4.11)式可以解得:
△Pei巩薯笨巩砉峨∥’)
所以政府为了鼓励理性个体提供资源环境,政府应该给理性个体
一个相当于△R1=P;EMRSsx.,陋”)的补贴。
个体对资源环境的供给可以是直接的生态环境修复行为,也可以
是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这两种供给行为的具体经济措施主
要有:政府奖励,税收优惠和政府绿色采购。
l、政府奖励
政府通过设立和环保相关的奖励,鼓励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
创造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新工艺和新方法,以通过减少
对资源消耗来从源头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对资源回收具有特别贡献的
劳动者实行奖励;对那些努力致力于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集体和个人进
行奖励等。
2、税收优惠
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
以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指导着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
经济的方向发展。例如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
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购买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
的企业可减税;对那些利用再生资源进行加工的企业给与低息商业贷
款等。
3、政府绿色采购
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
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有再生产
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由于政府采购的金额庞大,
政府采购是否符合循环经济原则各受瞩目。政府行为代表社会公共利
益,优先考虑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和有利于环境的工程项目,必然会
促进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可以促
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我国实行采购制度以来,规模不断地壮大,从2001年到2005年,
我国政府采购金额从300多亿元到2500亿元的快速递增趋势,形成
了政府采购市场占GDP的6%多的庞大市场。目前政府已出台了一些
绿色采购政策,如:2004年底,我国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节
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
保的具体政策规定;随后出台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明确要求
了上千件产品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目前,我国正酝酿出台《政府绿
色采购实施意见(草案)》;2006年的政府采购工作要点中要求要在继
续实施采购节能产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优先采购环保型产品的政策
措施。
政府的绿色采购应从如下三方面予以完善:①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目前,我国可以在《政府采购法》的框架下,制订和颁布适合我
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从政府绿色消费的要求出发
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为全国范围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
有力的法律保障。②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发布绿色采购清单。绿色采
购标准的制订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可以根据目前的环境标志
产品认证等制度,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
制订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为了提高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制订工
作的质量,目前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如循环经济试点省市和重大
项目开展试验示范。⑨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完善监督机制。环境信息
是制订政府绿色采购指南,发布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需
要制订公开产品相关环境信息的规范,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
行情况,建立人大和公众等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机制。
(三)政府提供
在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过程中,政府不仅要激励企业和公众减少对
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增加供给,而且作为市场的生产和消费最大主体也
要利用资源来提供各种环境服务,就像私人公司购买资源用来生产私
人部门的商品和提供服务完全一样。政府提供包括:一是“政策资
本”的补偿即政策倾斜,例如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
度时,应当把生态环境补偿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一个重
要因素;国家应当把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的生态移民和替代产业、
替代能源发展,纳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重点支持范畴等。二
是直接提供,直接投资管理某些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等。
政府提供包括中央政府提供和地方政府提供两种,如何使各地方
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上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政府提供的效率尤
为重要。我国目前,两者在循环经济建设上的博弈上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缺乏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因为中央政府考核地方官员的业
绩仍然以GDP为主,所以地方官员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
济;另一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或不到位,地方政府常常为循环经济发展
的投资向中央政府要价或寻求中央的支持与补贴。例如关于淮河污染
治理的例子,就是各政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失败例子,在治理
的同时就没有堵住污染源,最终是标本都没有得到治疗。
第三节技术创新
制度和技术都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要素,两者的关系也是
密不可分的,“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
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制度具
有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
外部利益内部化等功能,从而对技术进步作贡献的。“进行技术创新
时都离不开有效的产权制度,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
能持续激励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私人收益才会出现。”诺斯还
认为知识和技术不仅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而且进一步的制度创新
确实需要知识、技术的增长。缺乏技术进步内涵的制度安排,即使可
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也毕竟会因技术进步停滞及技术水平低难以维
持持久的生命力。
技术进步对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变迁使产
出在相当范围内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使得建立更为复杂的经济
组织形式如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3新的组织形式出现必然要求新
的组织制度与其相适应。二是“技术变迁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操作成
本”,4使该制度安排富有成效。如电报、电话、计算机、通讯工具等
技术进步,使搜寻、传递信息成本大为降低,同时降低了个人参与制
度安排的组织成本,进而使~系列旨在改进市场和促进货物在市场上
流通的制度创新有利可图。另外,“技术变迁⋯⋯呈现出路线依赖性
的特征”,5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首先发展起来的
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
‘[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详文集[c] }:海:卜海三聪书
店.1996.274—395
2 piJ诺簸经济殳中的结构51娈辽【M川.海:卜海兰联ffi版社.1991,p19,
3卢现祥两方新制度经济半【M¨L京:中田发腿m版让,2003,p100
4川.卜
5i若斯制度、制艘娈j工‘,经济绩减【M川:海:I:it!】=联⋯版礼1994,p102
68
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来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
~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优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入一步,没有能获得
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锁定”在某种状态难以自拔。
总之,技术的路径依赖是由于一旦某种技术普及后,人们就难以放弃,
即使是新技术更有效益、效率也难以改变。因为技术的更新是有成本
的,这造成了对原有技术的依赖。
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发展技
术体系,而且要将技术体系大力推广,使新的技术能够更快地代替旧
技术。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更多地回收
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并以环境可承受的方式处置无利用价值的废
弃物。因此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技术、
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以及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等。清洁
生产技术是技术体系的关键,要通过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
术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
能把对环境的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内。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
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
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
境造成损害。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是把那些没有考虑其价值而被称为
“垃圾”的物质当作“可循环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不断
地发展该技术,扩大目前的废物利用范围,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污染治理技术即过去的末端治理技术,它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
来实现有毒有害物质的净化处理,其特点是不改变生产系统或工艺程
序,只是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装置来实现污染控制
的目标,达到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
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徐中民等.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
社,2003. ·
[3]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的对象一主体一政策模型研究[J],天津: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社,2003.
[5]王江.环境保护立法的新理念:循环经济[J].政法论丛,2000(5).
[6](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0.
[7]冯之浚主编.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美)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日)山本良一.战略环境经营.生态设计一范例i00[M].王天民译.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资源[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1]江小涓.产业技术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一)
[OL].2005—06—02,http://www.cei.gov.cn.
[12]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
人民出版社,1997.
[1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4](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
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6]樊纲.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
社.1996.
[1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社,1988.
[18]张理伟.2005成都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完成[OL].新
华网,2006—1-20,
http://www.cdxhw.net/content/2006-1/20/2006120131222.htm.
[19]彭兴庭.政府失灵与“环境治理”低效率[N].中国经济时
报,2004—6—22. .
[20](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
社,1999.
[21](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0.
[22](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
社,1991.
[23]张松如.老子说解[0].济南:齐鲁书社,1998.
[24]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
社,1994.
[25]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93(3).
[26](美)梅多斯等著,于树生等译.增长的极限[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4.
[27](美)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M].黄江南、朱嘉明译.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5.
[28]杨通进.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1998(6).
[2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我们共同的未
来[R].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0]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1]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0.
[32]冯之浚、张伟等.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N],光明
日报,2003—9—22.
[33]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l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
业,2001(2)。
[34]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
报.2004年10月19日.
[35]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
报.2003一11—03. .
[36]苏杨、周宏春.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
济研究,2004(10).
[37]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N].解放日报,2003年6月27日.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5.
[39]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N].经济日报,2004年5月
31日.
[40]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1]粱山、赵金龙、葛文光.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42]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3]韦惠兰.中国半干旱区公众环境意识历史演变的研究[J].干旱区
资源与环境,2003 V01.17 No.3.
[44]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1998
[45]雷仲康译注.庄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46]高长山译注.苟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7]阿诺德.汤因比著.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1.
[48]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49]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4年版.
[50]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IE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2]何问陶,邓百,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J].
当代经济科学,2005,V0127N05.
[53]Stuart Ross.Use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29(1).
[54]A.Lans Bovenberg,de Mooi j,Ruud A—Environmental taxation
refonnand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
63(2).
【55]Kondo,Yasuo,Hirai,Ko—suke and Kawamoto,Ryota.A discussion
on the resource circulation strategy of the refrigerator.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1,33(3).
[56]Grossman,G.M.and A.B.Krueger.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2:
(57]Shafik,N.and Bandyopadhyay,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ime series and CROSS-country evidence,World Bank
Background Papers,Washinton DC.1992.
[58]Groot,H.L.F.de,C.A Withagen and Z.Minliang(2001).Dynamic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llution,Tm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T12001.036/3.
后记
本科时候学的是英语,对于硕士阶段学习经济学来说毫无优势,
但平时也拜读经济学名著如《国富论》和经济生活读物,它们的内容
吸引了我,我带着兴趣和疑惑走进了西南财经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
我始终保持昂然的兴趣和执著的追求,但是由于理论知识的确不够扎
实,很多方面的学习感觉力不从心,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还要继续努
力。
选题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痛苦的,但更具有挑战性,我还依然记
得我的论文题目被专家组通过的时候,那时候的喜悦甚于落笔之际。
我的选题是从丁任重教授的一席良言中得到启发,他认为:对于我们
硕士研究生,要想在理论上有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政治经济
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从国家政策入手,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国家政策,
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开始收集近年来的政府、人大、政协报
告,通过综合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论优势,最终确定了现在的题
目。
虽然我用了博弈论和制度分析两种方法来分析本文,但是由于对
循环经济的初次理解和对两种分析方法的浅薄知识,使得本文的分析
深度不够;在刚开始的时候准备把计量实证分析放入其中,由于数据
收集上的困难和时间问题,计量实证分析也就搁浅了。在这两方面,
我以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由于水平的限制,本文难免会出现偏颇的观点和需要进一步讨论
的地方,期待老师和同学们指教和探讨。
赵波
2006—4—20于光华园
致谢
时值本文完成之际,回首财大经年,受益良多,感慨万千。光华
园三载春秋,虽不.曾激扬文字振臂高呼,平淡生活中却也感受了财大
的种种气氛。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王卉女士,在这些年中,王老师不断地
以她自身对待科学的热忱,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对待学生的责任感
感染着我,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我深深了解了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
作为一位教师的应有的责任和做法。王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
科研经验极大程度上帮助了我研究工作的Jfl顷N进行。而更多的教益在
科研工作之外,这些年来王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做好科研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一个学生,做好一个人。
科研是一个团队性的工作,因此我的研究顺利进行也要同时感谢
我的科任老师:丁任重教授、刘灿教授等,感谢他们在平时给予的启
发和建议。感谢戴歌新教授、陈继钊副教授在论文开题中给予我宝贵
的意见。
这里还要感谢李汉文博士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关心和照顾;感
谢李元勋硕士、杜攀明硕士等老乡j因为有你们,我的学习生活才能
这样的顺利;同时也要感谢冉宏伟、顾磊等同学,因为有你们我的视
野才更加宽阔,生活才更加精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二十六年来,他们在我的生活和成长方
面倾尽一15血;感谢我的未婚妻,因为她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才能走
到今天。
赵波
2006—4—20于光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