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242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管制:一个产权经济学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管制:一个产权经济学分析
姓名:吴建军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张卫东
20050511
I
摘要
对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达成共识传统理
论认为政府管制是基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
而存在的可是传统管制经济学对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分析并没有统一的框架
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缺乏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市场失灵问题不能进
行一般性分析由此不能提出令人信服解决办法
本文的目的是寻求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 我们知道一项资源的产权如果没有
被界定清晰则必然会出现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出现的一个必然后果是处于公共领
域内有价值资源的租金会发生消散进而产生公地的悲剧从本质上讲公地
的悲剧是一项行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造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市
场失灵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未被清晰界定情况下会产生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中价
格机制不能发生作用因而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不会承担相应的成本进而发生租金
消散
因此 政府管制的理论逻辑应是产权未被清晰界定公共领域价格机制失
灵租金消散为了使这一理论逻辑得到更好的证明把各种市场失灵放在产权这
一框架下进行分析说明各种市场失灵造成公共领域和发生租金消散的机制非常必
要通过案例分析本文指出对于垄断问题由于不存在产权未被清晰界定的情
形进而也不存在公共领域所以把垄断作为一种市场失灵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
而在公共物品外部性与内部性等市场失灵中都存在公共领域在本质上都是由
产权未被清晰界定引起政府在这些领域进行管制可能会缩小公共领域进而减少
租金消散
但是 本文认为市场失灵只是政府进行管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本
文通过案例分析表明在现实中市场机制已解决了大部分传统上认为的市场失灵
现象可以认为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的主要力量是市场机制除此之外还有政
府与法院因此对市场法院及政府管制这三种治理市场失灵的机制进行比较分
II
析成为本文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的分析表明现实中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治理市
场失灵的最优方式不同的市场失灵形式可能需要由不同的治理方式来纠正在此
基础上本文对治理市场失灵的办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试图得出一般性结论
本文认为 在市场机制自动调整功能失效的情况下才可能需要政府与法院的
介入以使市场的内在功能得以恢复可是鉴于我国正处于市场化进程中市场
机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与法律系统的完善理论的研
究不能脱离现实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市场机制还不成熟可是政府并没有为
这一机制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法律制
度的不完善政府干预了许多市场份内的事情进而破坏了市场的内在机制因此
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政府管制体制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形成通过对管制过度与
管制不足的案例分析本文指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任何对产权进行限制与干
预的政府管制都会使市场的内在功能失调进而妨碍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同样在
产权不清晰存在公共领域时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进行干预势必会带来经济秩
序的混乱结果必然是租金消散为了使政府管制达到界定产权这一目的本文指
出政府管制者本身的产权清晰是实现有效管制的根本途径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都应服从与服务
于市场的运作而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产权界定清晰这实际上是
科斯定理的背后含义当然也是经济得以发展的不二法门因此所有政府职能的
必要性只有在界定产权中才得以体现 政府管制也不能例外本文的意义就在于
为政府管制这项政府职能找到理论依据
关键词 政府管制市场失灵产权 公共领域 租金消散
III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has not yet reached any agreement, neither
in theory nor in practice. Traditional theories insist that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rooted
from the phenomenon of market failures such as monopoly, externality, public good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However, the analysis for phenomenon of market failures based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do not share the uniform framework or same theoretical base,
resulting in general analysis of phenomenon of market failures could not be made,
therefore, and no convincing measures could be forward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b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s we all know, if the
property rights of some resource has not been defined clearly, there will exist a public
domain. The consequence in the public domain will become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due to rent dissipation of the valuable resourc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essence,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is caused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ivate cost
and social cost. So, we could deduce that fundamental reason of market failures is caused
by the existence of the public domain in case a property rights has not been well defined.
In public domain, the price mechanism could not play its role normally, which allows
people not to bear the cost accordingly for his behaviors, thus, rent dissipation coming
into being.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the logic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y should be as
below: the property rights has not been defined clearly appearance of public domain
failure of price mechanism rent dissipation. In order to prove the logic further, it
is highly necessary to put different market failures into the same framework to illustrate
the mechanism why they lead to the appearance of public domain and rent desperation.
Using cases, this paper indicates, the problem of monopoly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IV
market failure since the property rights has been defined well. As to public goods,
internality and externality, the public domain exist since the property rights has not been
defined well. If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s regulations in these fields, it will reduce the
public domain and rent dissipation.
However, this paper believes, market failure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instead of
sufficient condition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 Cases in this paper show market
mechanism has solved most problems once regarded as market failure issues in real life.
In fact, the main strength to adjust market failure is market mechanism itself besides
government and courts. Therefor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rket, government and
courts to adjust market failures is made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indicates no most optimum method is available to cure market failure in general
meaning. That is, different market failures should be solved by different governance
approaches. On such a ba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of getting rid of market
failures further, attempting to reach a more general conclusion.
This paper argues, only when automatic adjustment func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does not work, should government and court intervene to reboot market
intrinsic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realizing market econ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mechanism is largely depend on efficient exer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system.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ina confronted with i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has not play its role in establishing market
mechanism, which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s too much, replaces the market mechanism partly, and impairs market’s
intrinsic mechanism influenced by planed economy and imperfect legal system.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system meeting market economy requirements is
far from formulation. Analyzing cases of over-regulation and lack-regulation, this paper
indicates, on condition that property rights is clear, any government regulation measures
V
will malfunction market and cumber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Meanwhile, when
public domain exists arising from unclear property rights, the ineffective government
regulation will surely bring with economic disorder and rent dissipation. To ensure
government regulation to define property rights, this paper indicates, clear property rights
of government regulator itself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regulation.
To meet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government of
all levels should obey and sever the operation of market.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well-defined property rights, which is between the
lines of Coase Theorem and certainly the only way of developing economy. Therefore,
all the necessity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could only be embodied in defining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the exception. The value of this paper lies in
finding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government’s function of regulation.
Key Words: government regulation market failure property rights
public domain rent dissipation
1
1 导论
在本章 我们将对为什么研究政府管制作一简单的说明并对政府管制理论的
发展脉络进行简单的回顾鉴于我国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国情的复杂性本章将
对我国政府管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进行概括同时我们将对本项研究的对象及内
容进行界定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意义创新及不足
1.1 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达成共识一
般的认识是政府管制是基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
现象而存在的可是传统管制经济学对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分析并没有统一的
框架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缺乏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市场失灵问题
不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由此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法
就我国目前研究政府管制的文献而言 大部分是针对国有自然垄断行业的治理
结构改革或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问题但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显然不应该
作为政府管制的研究对象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在我国实际上也缺乏现实的基础
这是因为我们坚持认为价格只有在市场中才可以发现在企业产权国有的层面
上研究其产品应如何定价实际上是理论的倒退实际上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加快微观领域的各种市场
失灵愈演愈烈如市场中假冒伪劣盛行典型的如劣质奶粉造成的大头婴儿事件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安全
20 世纪30 年代哈耶克和兰格就曾对社会主义能否计算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在现在已
无讨论的必要参阅冯· 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计算(三) 作为一种“解决方法”的竞争载个人主义与经济秩
序三联书店2003 年第263 303 页另外弗里德曼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颇为精辟的分析详见米尔顿·弗
里德曼市场机制与中央经济计划载弗里德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23 46

2
事故层出不穷等等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方面的政府管制研究在我国学术
界并没有深入展开相应地也就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微
观领域市场失灵愈演愈烈也证明了我国的政府存在严重的失职政府管制职能没有
到位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在我国政府管制职能缺位市场失灵日趋严重的情况
下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违背市场内在规律进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政府管制
却比比皆是这就不得不引起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视这是
因为我国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改革只有建立起
符合市场经济运行内在规律并能为市场运行提供有效服务的政府职能才会带来经
济绩效的提升从这个角度讲对作为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结合点的政府管制展开
深入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 政府管制必须服从与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我们知道市场能够
有效运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产权清晰界定这实际上也是科斯定理的背后含义当
然也是经济得以发展的不二法门因此我们认为政府的所有职能都应围绕界定
产权展开政府管制当然也不能例外在这个逻辑基础上我们发现实际上所有
的市场失灵现象都可以放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即产权框架内进行分析由于所有市
场失灵都是由产权未被清晰界定引起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就是产权界定本文就
是在产权这个框架下对我国的政府管制展开分析的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广义的政府管制从国家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已存在当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
代以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管制从未停止过按照一般的理解在市场经济国家
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根本规则由于存在健全的市场体系许多经济问题可在市
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解决即使市场的内在机制失灵人们之间发生纠纷也可以由
据报载 2003 年全世界产煤50 亿吨死亡人数8000 人左右我国煤炭产量16.6 亿吨占33.2% 而死亡人
数6434 人占80.4% 楚天都市报2005 年3 月8 日22 版
3
法庭进行裁决政府一般不应该对经济活动作出干预可现实却是人们发现随
着分工的深化及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市场失灵”现象越来越多市场的内在机
制与法庭在解决这些市场失灵问题时由于成本太高而变得不可行因此政府机构
对经济的管制范围也逐渐加大正如丹尼尔· 耶金约瑟夫· 斯坦尼斯罗在制高点
— — 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一书中对美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形势作出的判
断“在美国政府不是通过所有制而是通过经济管制对制高点实施控制从而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式的管制资本主义”
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同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不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是因
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总量问题认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总体经济具有
内在的不稳定性市场机制在出现衰退时的自动矫正功能较差因而需要国家通过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它政策通过调控决策参数间接地对总体变量进行宏观调
节与管理进而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所以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间
接途径来改变经济主体行为的并不是直接进行干预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对微观
经济活动及产业的管制并不在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视野之内另外政府管制的作用
范围在微观经济领域因此也被称为微观管制经济学大量的政府管制活动都与
处理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间的关系有关这恰好与微观经济学里的微观经济主体
相一致因而它所应用的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方法而不是宏观经济学
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方法
政府管制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 世纪末期到20 世纪40 年代以帕累托Pareto 和庇古 (Pigou)
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Regulation 公共利益理论针对经济中存在的自然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的供给
丹尼尔· 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 —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外文出版社2000 年第
7 页
钱颖一指出虽然我国的经济改革已过26 年宏观调控的概念自1985 年的“巴山轮”会议上提出至今也近20
年但我们还未有效地区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管制这两种非常不同的职能如我们把投资项目审批
称为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上是文不对题的再例如我们常常在宏观调控中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能实行“一刀切”
实际上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总量的调节对总量当然是“一刀切”的详细的分析见钱颖一宏观调控不是
市场监管载财经2005 年第5 期总128 期
4
等问题认为市场机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具有效率或根本无法解决如果政府不
进行介入和干预那么社会的总体经济福利将会受到损害因此政府有必要作为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施行必要的管制以矫正“市场失灵” 这
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被总结为“福利目标理论”或“公共利益目标理论”
这一阶段的理论把政府管制看作是政府对一种公共需要的反应它同时也暗含
着这样的前提即市场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导致不公正或低效率而政
府管制是对社会公正和效率需求所作出的无代价的有效的和仁慈的反应其核心
思想是管制可以提高公共利益及社会福利国家及政府是公共利益自然的和最好
的代理者因此其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是建立在政府是“善”的这一前提之上在
很长的时期内公共利益目标理论一直以正统的理论在管制经济学中居于统治地
位同时它也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的基石为20 世纪大量兴起的公有制企业和管
制行为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二阶段 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伸到90 年代除了对管制带来
的社会成本进行深入分析以外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管制的利益集团论和
管制“俘虏论” 以科斯Coase 与斯蒂格勒Stigler 为主要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
学家和以布坎南Buchanan 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对传统的关于管制的公共
利益理论提出质疑并发起挑战他们对公共利益目标理论的批评逻辑包括三个部
分首先市场与私人秩序可以在完全没有政府干预更不用说管制的情况下解
决绝大多数的市场失灵问题他们认为公共利益目标理论夸大了市场失灵的程度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竞争和私人秩序解决这些所谓“市场失灵”的能力其次在市场
不能有效运转的少数情况下也可以用私人诉讼的方式来处理市场当事人之间可能
发生的冲突也就是说在竞争与私人秩序不能成功解决市场失灵的少数情况下
可以由公正的法院来制止侵权行为Coase 1960 Posner 1974 第三即使
市场和法院不能够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管制也不见得奏效因为政府管制者是无
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October 1960,1 44
Posner,R.A.Theories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5,1974,335 358
5
能的腐败的或者是被利益集团俘获的他们反而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产生这
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管制的政治决策过程通常会被产业界所左右致使管制不但无
法约束垄断定价相反还会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支持垄断行为Kalt Zupan
1984 另一方面即使管制者真的想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他们也往往由于自身能
力的限制而极少获得成功因此政府管制的范围越小越好即使在其最低限度内
也难以保证管制结果是有效的Peltzman 1989
他们对政府管制无效的论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管制机构是否
能像“公共利益论”所假定的那样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表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也是
“经济人”的命题对公共利益的理论假设构成了有力的冲击2 政府管制的社会成
本收益分析表明大多数的政府管制是没有效率的甚至损害市场效率3 对政
府管制的供给需求分析和管制活动的过程分析表明管制是因利益集团者的需要产
生的而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需要的利用关系最终会使管制者被管
制对象所“俘虏” 导致管制的“异化” Stigler,1971;Owen,1981 4 政府及公共
机构也会受知识和信息不完备的限制因而并不天然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
这一阶段的管制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对“公共利益论”的反思和批判上发展出了
“管制无效” 甚至有害的思想因此这一阶段的分析是建立在政府是“恶”的与“经
济人”并无本质不同这一前提之上
第三阶段的管制经济理论从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延伸至今在这一阶段许
多经济学家针对芝加哥学派对政府管制的诘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斯蒂格利茨以
管制机构往往以改进资源分配为由典型地加强了垄断力量 减少了消费者的利益把消费者和纳税人的的财
富转给了那些在使用政治权力方面比较占有优势的集团见Kalt,J.,and Zupan,M.,Capture and Ideology i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4,1984,279 300
Peltzman.S.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after a Decade of Deregula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Special Issue,1989,1 41
戈登· 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11~15 页
Stigler, G.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1971,3 21 Owen.B.M.,and
Braeutigam.R.The Regulation Game,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1 萨缪尔森指出“许多专家感到航空与
石油业取消管制的成功经验可以运用到海洋运输农业天然气生产发电铁路的通讯等行业但是政治
上的阻力限制了取消管制因为受管制的行业往往可以避免竞争他们也喜爱过容易的受管制的生活” 萨
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2 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版第874 页斯蒂格利茨也指出“必须牢记有
时政府恰恰是垄断的力量之源而且有时政府会为合谋提供方便” 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吉
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92 页
关于这一阶段思想的详细述评见本文 3.2
6
信息不对称理论证明市场失灵的普遍存在推导出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Stiglitz,,1982 但是他的理论推理不是十分严密因此在逻辑上并没有推翻
芝加哥学派所主张的由市场或法院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观点格莱泽等2001
人以法庭执法需要成本但法庭不能被激励为出发点提出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许成钢等人以法律的内在不完备性理论从制度结构完善的角度论证了政府管
制在优化执法权和立法权配置上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引入政府管制的条件
Pistor 许成钢2002 较好地解释了金融市场的政府管制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中“管制型政府崛起”的现象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政府的假定
上第一阶段的“公共利益目标论”认为政府是“善”的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其效用
函数与公众的效用函数一致这一违背经济学基本逻辑的假定是其管制理论的内
伤所以不可避免地遭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第二阶段的“利益集团论”与“管
制俘虏论”在否定第一阶段的工作上成效显著由于坚持新古典的理论前提使其
分析保持了理论上的完美与一致但由于其分析几乎彻底否定了政府管制的必要
性却经不起现实的考验因此第三阶段的政府管制理论也就应运而生第三阶
段的政府管制理论并没有否定新古典分析的理论前提而是运用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得出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因而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管制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管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宏观经济
学的发展历程有着很大的相似如果把管制理论的第一二三阶段与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凯恩斯主义遭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攻击的原因正是由其缺乏微观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新凯恩斯主义
也正是在统一的微观基础上得出了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的必要性所以微
Stiglitz,J.E.The Inefficiency of the Stock Market Equilibrium,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9,August,1982 241
261
见许成钢 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5 期1 12 页
格莱泽等 科斯对科斯定理中译本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2 期
卡塔琳娜· 皮斯托与许成钢不完备法律上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
载比较第三辑中信出版社2002 年版
无论是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学派 还是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派实际上都从理性与实证两个层面反思自己
7
观管制经济学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有着与宏观经济学相同的命运即对“萨伊定律”
的肯定或否定理论的发展也就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
每前进一步理论便向前推进一步其结果是理论更加与现实相符理论的解释和
预测能力更强
政府管制理论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是深入研究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管制的
基础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政府管制理论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产权角度对我国的政府管制进行研究
1.3 政府管制概念的一般说明
1.3.1 “管制”的定义
“管制”一词是由英文的“regulation”翻译过来的经济学和法学关于政府管制的
定义有很多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根据管制与市场的作者史普博的观点
“一个具备普遍意义的可有效运用的管制定义仍未出现” 维斯卡西Viscusi 等学
者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
强制力史普博认为政府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
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从行政法的意义上讲政
府管制一般是指政府行政机构依据法律授权采用特殊的行政手段或准立法准司
法手段对企业消费者等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实施直接控制的活动它起源于19
理论的局限性 并从对立学派中吸取养分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但从总的趋势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西方
理论界对市场的作用普遍地持有更加肯定的态度关于这一点正如美国学者耶金和斯坦尼斯罗在制高点— —
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在战后的岁月中凯恩斯的政府管理经济的理论似乎
无懈可击但半个世纪之后正是凯恩斯被推翻而哈耶克这个自由市场的激烈倡导者则日受尊崇凯恩斯主
义的‘新经济学’理论60 年代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中占统治地位但90 年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却是芝加哥
大学的自由市场学派” 见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 —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
外文出版社2000 年第10 页
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8 页
Viscusi W.K.,M.Vernon,J.E.Harrington,1995,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The MIT Press,p.295.
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45 页
8
世纪美国对铁路的管制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盛行各
国政府对经济进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干预和控制其中也包括政府管制有
人将政府管制叫做“第四政府” 广义的政府包括三个部门立法司法和行政政
府管制则同时兼有这三种职能所谓三权合一在法律的授权下管制机构可以制
定具体的规则去管理行政相对人同时能够执法监督检查处罚行为人还有
行政裁决权实际上是把司法系统的程序搬到了行政机关
在我国 有的学者也往往把“管制”称为“规制”或“监管” 并对它们从以下角度
作了区分首先管制的主体是政府而规制还包括其他国家机构其次管制主
要侧重于对企业行为的一种限制而规制则包含限制和激励两方面的含义再次
管制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政府规制则主要运用法律手段来
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最后由于管制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强调对国家或政府权威
的服从和接受而规制则强调主体对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和利用表现出其行为的
主动性而有的学者认为管制总是政府对企业在市场上活动的直接干预不会因
为“regulation”被翻译成别的名词例如“规制” 而有什么实质不同在本文中接受
后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区分意义不大因此本文中的“管制”和其它提法可以互相替

1.3.2 “管制”的分类
政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是指对整个国家进行组织管理的政
权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执行人民意志的中央和地方
的各级行政机关从广义上讲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形式众多如宏观调控普
通法反垄断法国有化政府管制等在本文中政府管制一词中的“政府”是指
狭义的政府但是由于在反垄断中往往由政府提出诉讼也可以视为政府对经
关于管制与规制的详细讨论见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版
第147~148 页
周其仁 竞争垄断与管制——“反垄断”的政策背景报告载产权与制度变迁增订本中国改革的
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9
济活动的间接管制所以反垄断也成为政府管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从是否直接对管制者的活动进行干预可分为直接性管制和间接性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的相关机构通过有关进入价格标准等法规而直接对企业市
场行为施加的管制间接管制是指由政府的司法机构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对企
业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业进行的管制从管制的对象来看政府管制分为以下几
类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竞争和反垄断管制经济性管制是指对特殊部门的
纵向管制比如对电信电力等部门生产与销售环节的管制社会性管制是对企
业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与产品质量以及生产安全和卫生等内部性问
题所进行的管制竞争与反垄断管制主要是针对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而不是特
殊行业的垄断因此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属于直接管制而竞争与反垄断管
制属于间接管制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管制的实践和研究的重心是经
济性管制之后其重心才转到社会性管制上来下面是管制经济学对微观管制
的一般分类见表1.1
表 1.1 政府管制的一般分类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 通讯 广播电力供水供气等行业
金融业的管制 银行 保险证券和其他各种金融机构
经 济 性
管制
交通与建筑业的管制 铁路 航空水运公路运输建筑
对环境质量的控制
外部性管制 对公害的规则 涉及各行业
对产生灾害的规则
对欺诈交易的管制
对产品和服务的卫生与安全管制各行各业




社 会 性
管制
内部性管制
对职业的卫生与安全管制 涉及各行业
间接管制 不公平竞争和垄断的管制 涉及各行各业
没有把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纳入经济性管制的原因是 经济性管制是前置性的
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0 页
资料来源 1 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92~95 页2 转引自
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第17 页
10
管制的是许可和授权的问题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不是管制行政性的和可豁免的
垄断因此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对进入某个行业不进行管制但一旦形成垄断
就会进行管制即对市场形成的垄断进行管制而行政性垄断不属于它要管制的
范围因为这些垄断具有合法性行政性前置性
本文认为 上述的几种管制可以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下即产权分析框架
从政府管制存在的必要性讲政府管制是针对市场失灵而存在的如果管制被看作
消费者厂商和管制机构既相互依存又讨价还价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起点是市
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后三者实际上是产权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垄断是否进行管制实际上也是一个对
于产权是否认可的问题所以本文的分析框架与分析思路与以往的分析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是从产权角度对市场失灵作出分析进而指出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
1.3.3 “管制”的特点
通过对政府管制概念的简单讨论 我们可以得出政府管制有以下特点
首先 政府管制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即狭义上的政府这些政府机关通
过法律授权而取得管制权通常被称作管制者
其次 政府管制的客体是从事市场活动的各经济主体企业与消费者通常
被称作被管制者
再次 管制的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具有强制性
最后 政府管制的主要依据是各种规则管制过程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具体体
现在管制者需要立法提供法律依据管制部门要得到立法机关的特别授权受管
制的企业或个人可以根据普通法和行政法对政府的管制行为提出法律诉讼
余晖 政府经济治理结构中的行政管制载谁来管制管制者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20 页
11
1.4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管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1.4.1 中国政府管制的一般性
政府管制是针对市场失灵而产生的 无论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我
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因此政府管制理
论都具有现实基础同其它理论一样政府管制理论也同样不会有东方与西方的区
别任何理论都有其应用前提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通常并不是理论有什么错误
而往往是现实与理论的前提条件发生冲突因此找出我国现实的约束条件与西方
发达国家有何不同通过放松西方理论的假设来丰富现有的管制理论进而服务
于我国的实践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任务在我国的大量的市场失灵问题上比如说
外部性与内部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无本质的不同差异主要表现在程度上
的大小为什么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我国的市场失灵还较发达市场经
济国家更为严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深思的问题
1.4.2 中国政府管制的特殊性
我国政府管制的特殊性表现在 一方面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可是政府
管制职能并没有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政府管
制存在着管制职能不到位进而管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加
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政府管制干预了许多市场份内的事情进而破坏了市
场的内在机制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政府管制存在管制职能越位进而管制过度
无论是我国的政府管制不足还是政府管制过度都是有关内在原因的本文认为
我国政府管制的特殊性主要由以下原因所造成
首先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政府管制的特殊性我国的市场
化进程起于1978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上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面
临着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通常所说的
12
改革和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型即通常所说的发展实际上
改革的本质是通过改变经济主体的约束条件进而使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变化最
后带来经济绩效的提升当然政府行为是经济主体面临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政府
管制也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国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间是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
济体制政府管制如果说可以把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也称
之为“管制”的话更多地表现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而采取统制方法典
型的如政府审批制度这使得我国所谓的管制体制改革更主要地是针对计划经济
条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政府管
制体制正如张维迎所说“中国从来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过程我们一
开始就全盘否定了市场我们之所以否定市场不是因为市场中谁对谁形成了损害
而是我们希望(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赶超’ 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资本
主义经济危机的恐惧我们当时认定要有一个统一的(计划经济体系)来替代市场配
置资源替代企业家精神… …我们搞计划经济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消灭市场消
灭竞争… …在转轨时期政府由于身兼社会管理者市场管理者和生产者三重角
色政府借助于行政垄断权来保护其他方面的利益介入市场运作就会造成各种
各样的管制”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立健全与现代市场经
济要求相适应的政府管制体制而不是改革或取消市场经济的政府管制因为市场
经济的政府管制体制正在构建之中缺少可以改革的对象换句话说我国的政府
管制改革与管制放松与西方国家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的管制放松有本质的
不同西方国家是市场经济的政府管制放松而我国则是计划经济的“管制”放松
因此我国的政府管制既是对以前严格管制的放松是一种放松管制的过程同时
又是一种新型管制政策制定和实行的过程
其次 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
是我国目前的立法司法与执法过程都存在很多问题公民和企业的市场经济法
张维迎 产权信誉与政府三联书店2001 第100 102 页
13
律意识都还比较淡薄这也为政府滥用权力对经济主体的活动过度不恰当的干预提
供了条件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以“成文法”为主要特征的“大陆法系”
国家还是以“不成文法”为主要特征的“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法规已相当健全企
业和公民的法律意识较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当发生经济活动的纠纷时人
们首先是依靠法律通过诉讼来解决因此政府管制自然被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公民
的法律意识较强再加上法律对政府也形成了有力的制约因此也就加大了政府对
经济活动乱加干预的成本进而减少了不合法的政府管制所以说西方发达国家
对经济活动放松管制是有其制度前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具有较高的法律与秩
序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但就我国目前而言由于市场经济的法律与秩序正处于构
建阶段如果政府放松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管制会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导致
大量混乱和无序的状况
另外 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封建残余许多政府官员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也
就意识不到政府越位和不到位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政府管
制的混乱局面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1.5 本文研究的对象 意义与方法
管制经济理论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 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经
济学家们对政府管制的原因和必要性以及如何管制等至今还存在激烈的争论如何
看待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理论界并未达成一致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
论成果试图从产权角度对政府管制进行分析虽然在本文的题目是研究我国市场
化进程中的政府管制但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般性只是文中的一些案例取材于中国
的现实
14
1.5.1 本文的研究对象
斯蒂格勒(Stigler 1971)把他对政府管制的研究称为“经济管制的理论” 并因
此创立了管制经济学那个时期的管制经济学主要研究所谓“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
和定价问题(Kahn,1971) 之后不久经济学家逐渐使用“管制的经济理论”的说法
这是因为经济学家们发现政府管制活动按其目标可分为“经济的”和“社会的”两
种前者侧重于处理企业间及企业和消费者间纯粹的经济关系后者则侧重于处理
企业的经济行为可能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不健康或不安全问题20 世纪80 年代
以来西方国家社会性管制活动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管制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管制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史普博(1999)把政府管制所触及的领域分为有可能存在市场
失灵的“进入壁垒” “外部性” 和“内部性”三大类第一类明显与市场结构即企业
间的垄断和竞争关系有关(如自然垄断违竞行为) 第二类主要与企业对特定社会
群体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有关(如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的耗竭) 第三类则主要与企业
和消费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内部不经济有关(如产品质量作业场所的卫生
和安全)
本文的研究集中于以上领域对于自然垄断的定价问题本文并不进行研究
这是因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自然垄断行业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在产权国有这
个层面上研究其如何定价并无实际意义但是本文将在有关章节对垄断无效率的传
统分析从交易费用角度进行评析同时对我国的行政垄断从产权角度对其效率进行
分析另外本文将从产权角度对违竞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对政府管制的范围作出
界定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我国目前的政府管制中政府有关部门把保护产权与
保护产权市值混为一谈其结果必然是限制了产权进而限制了竞争当然在传统
上垄断也属于违竞行为的一种对于外部性和内部性问题本文将作为产权运
用的案例进行研究这是因为从国际角度看许多国家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
Stigler, G.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1971,p.3 21.
Kahn,A.E.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New York:Wiley.1971
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48 页
15
加强社会性管制从国内看大量的内部性与外部性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市场
经济秩序另外我国学者对经济管制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社会性管制的研究则
相对薄弱由于我国政府较西方国家的政府更具特殊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其管
制范围并不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因此限制产权的管制也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5.2 本文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无论是从历史的
还是现实的经验来看任何转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政府必须也必然在这一过程
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缺少政府作用的正确发挥就会带来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
甚至社会动荡其后果是显然的但是如果政府在转型过程中作用不当也同样
会延缓转型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政府应在何种领域介入并发挥作用在何
种领域退出并中止作用作出分析以界定政府干预经济的边界就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我国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增长 因此政府的着力点主要
放在宏观领域突出表现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上但是宏观是微观的加总虽然
不是简单加总微观领域如果问题重重宏观也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绩效因此
微观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
着我国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加快微观领域的各种市场失灵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
市场中假冒伪劣盛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产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等等这些现象
已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有序运行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政府职能没有到位可是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有些领域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管了许多本来是市
场份内的事情结果破坏了市场机制延缓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所以加强政府
管制的研究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和机构改革无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3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交易费用
16
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文是在不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偏好稳定理性选择与均衡
分析方法内核的前提下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的一个应用在具体的方法上本文
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分析政府管制的行为后果再运用案
例对这些后果进行验证
1.5.4 预计的创新和局限
本文预计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政府管制的理论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框
架得出了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未被清晰界定以是否能够界定产权为基
准给出了政府管制的边界
其次 对政府管制进行了一般均衡及动态分析本文认为任何制度的建立要
考虑其动态效果政府管制也是如此如果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只有在静态上才能成
立而在动态上无良好的激励作用则政府管制是无效率的
第三 通过案例分析从产权角度指出许多市场失灵是人们想象或政府进行
干预的结果因此我国目前市场失灵往往不是政府管制的原因而是管制的结果
基于此本文对市场失灵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 通过对治理市场失灵的不同机制的比较分析本文指出政府管制体制
不能违背经济学上所要求的责任与权利相对称的原则没有制衡与约束的制度是不
可能有效率的政府管制同样也不例外因此横向上收窄纵向上加强准确确
定各管制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权利与责任应是我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方向
另外政府管制应同其它治理市场失灵的机制相结合供各经济活动主体选择只
有如此才会降低治理市场失灵的成本
本文只是初步提出了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框架 这个框架还有待于深化另外
对于一些重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如证券市场中由于内部性的存在所产生的欺诈行为
等并没有进行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因此本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
细化
17
2 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公共领域与租金消散
在本章 我们将对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政府管制的起点
是市场失灵而造成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未被清晰界定一项资源的产权如
果没有被界定清晰则必然会出现公共领域当公共领域存在时价格机制不能发
生作用使得处于公共领域内有价值资源的租金会发生消散进而产生同“公地悲
剧”一样的无效率因此政府管制的理论逻辑应是产权未被清晰界定公共领
域价格机制失灵租金消散因此政府管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界定产权缩小
公共领域的范围使价格机制发生作用进而减少租金消散在本章我们也将对
传统意义上的各种市场失灵从产权角度进行分析并指出各种市场失灵会带来公共
领域和发生租金消散机制
2.1 公共领域与租金消散理论
2.1.1 产权与公共领域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权进行了定义 所谓产权即“是一种通过社会强
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它是由人们消费其物品
从这些物品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物品等多种权利所构成的一组权利正是这些
权利的界定规定了人们在使用这些物品时“所引起的人们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或
规范”
国内学者薛兆丰对产权进行了颇为精辟的分析 他说道“简单地讲产权
就是在一系列可选择的排他性行为中作出选择的权利… …产权就是行为的选择
阿尔钦 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第166 页
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2 页
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 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 第204 页
18
权如果这项行为恰好与某物品相连就被粗略地说成是对物品是所有权换句话
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适当的行为权那么即使他‘拥有’某件物品也是没有意义的
被剥夺通信权利的囚犯拥有一部手提电话是没有意义的这样来理解产权还能
够引出一个重要的看法就是产权和自由是同义词产权和自由一样都是在一束
可能的行为中作出选择的权利例如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就可以看作对个人大
脑和口腔的产权言论和信仰受到限制的地方可以看作是人们对其大脑和口腔的
可选择行为范围被收窄了”
因此 产权实际上就是行为选择权从选择的角度来定义产权着眼于人们在
竞争中的行为约束是经济学与法学的不同之处
在产权理论看来 任何交易在本质上都是产权的交易进一步说经济学在
本质上就是研究稀缺资源的产权因此“经济学的问题或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
实质上是产权如何界定与交换及应采取怎样的形式的问题” 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
中译本1994 与产权相关的一个命题是除非产权得到完全界定— —在交易费
用为正的情况下这是永远做不到的— — 部分有价值的产权将总是处在“公共领
薛兆丰 浅议产权制度主义时代网站1997 年10 月9 日
关于经济学上的产权与法学上的所有权 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赞同张五常的观点张五常认为从经济
学的意义上讲所有权只是一个法律上的符号或归属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拥有产权或
者说谁拥有某物品的控制权利从这个角度讲私人产权可以没有私人所有权关键是要清晰界定私人收入权
私人使用权与自由转让权当这三项权利清晰地落实到特定的人我们就可以认为产权清晰了因此只要能
找到拥有“三权”的人即使是拿来公用私人产权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例如自贝利与米恩斯发表现代公
司与私有产权1932 一文以来许多人认为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因此股东的私有产权也就
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所以大公司变成了准公有制这实际上是对私有产权的误解实际上权的拥有与权的使
用是两回事私有的资产即使作为公用也仍然是私产一个私产的拥有者跟其他人的资产组合而成的公司
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为的是减低交易费用以便增加私人的收入这并没有改变产权私有这一本质而国有企业
则不同即使说是全民所有那只是法律上的所有从经济学上讲并没有意义这是因为与私营的大股份公
司不同国有企业并不是自由签约的结果权利也不可能自由转让例如假如武钢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那么
一个作为全民一分子的个人实际上是对武钢没有产权的因为他不可能把法律上拥有的权利进行转让根本
原因在于武钢本身不是一个合约因此也不能称之为企业因为它并非是自愿达成因此也就不符合经济
学上私有产权的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与私营股份公司对作为股份拥有者的个人来说其拥有的权
利是完全不同的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见杨小凯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权经济学载现代经
济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93 年第129 132 页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张五常答杨小凯问
制度主义时代网站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发经济研究1996
年第4 期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 —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
1996 年第9 期
从权利的约束方面看物品 而市场中的任何物品交易的是一个约束了的权利的组合因此经济学的核心
问题不是商品买卖而是权利买卖人们之所买商品是要享有支配与享受它的权利
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 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 第205 页
19
域”(public domain)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产权没有清晰界定那么必然有
一部分会处于“公共领域” 产权不能清晰界定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首先由
于经济物品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要完全精确地度量这些属性进而清晰界定产权
对于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的人类来说成本极大甚至不可能这样当对经济物
品的权利界定和实施的边际成本超过了因此而产生的边际收益时就必然会有一部
分财富溢出进入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里的全部资源价值叫“租”(汪丁丁1995
1996) 供愿意花费资源的个人去攫取这个攫取过程会导致如同公地那样的悲
剧, 进而产生租金消散其次由于政府的原因使得经济品的某些权利没有被界定
或人为删除同样会产生公共领域进而发生租金消散当然这和由于经济物品
的自然属性所导致的界定上的不完全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第一种情况造成的公共领域 我们可以用狭义的交易费用来解释狭义的
交易费用是指巴泽尔对交易费用的定义他说道“交易费用是与转让获取和保
护产权有关的费用” 由于任何交易都是有费用的这种费用的产生是由于产权在
交易过程中没有被完整地界定清楚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界定由有限理性所致
因此交易费用是由产权引起也就是说如果产权可以完整地界定那么资产
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人对它有价值的各种属性有完全的认识即有关商品
的信息可以不费代价的获得从而交易费用为零因此也就不存在公共领域
对于第二种情况造成的公共领域 我们可以用广义的交易费用来解释广义的
交易费用是指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定义张五常说道“广义上交易费用是鲁宾
逊的一人世界不可能有的费用… …从广义的角度看制度是因为有交易费用而产
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4 页
经济学上关于“租”的定义很多一般是指“经济租” 从斯密开始经济学者对“租”有不同的认识从广义上
讲本文赞同张五常的“租”是成本的观点我们进一步认为“租”就是经济品的价值在这里汪丁丁是从狭义
上对“租”进行定义的但与广义上定义没有冲突关于对“租”的不同理解见张五常租值的理念演变载
经济解释卷二第80 82 页汪丁丁资源经济学若干前沿课题载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
商务印书馆1993 年第63 81 页汪丁丁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经济研究1995 年第9 期汪丁
丁产权博弈经济研究1996 年第11 期
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4 页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162, December.1243 1248.
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3 页
20
生的所以交易费用应该称为制度费用” 因此由于制度安排的原因如政府管
制公有制等可能会使经济物品的产权没有被清晰界定人们为了攫取未被清
晰界定产权会出现“公地悲剧”或“反公地悲剧”的情形因此交易费用虽然是字
面上有“交易”二字但并一定涉及交易在许多没有交易的情况下同样可能存在
大量的交易费用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任何制度安排都是等效的也可以说是多
余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交易费用为正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所以说
公共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与制度安排有关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的产权结构
进而也就存在不同的公共领域政府管制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也同样如此界定产权
的政府管制其结果必然是缩小公共领域的范围而使产权更加模糊不清的政府管
制会扩大公共领域的范围
按一般逻辑 随着分工的深化人们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的生产因此人
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之外的知识就变得相对匮乏可是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这
必然会造成个人知识与整个社会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小也就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
而造成的产权不能清晰界定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可是人类并没有因此而却步
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自身就具有解决信息不对
称的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制度本身对产权的保护会使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
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同样会起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产权不能清晰
界定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市场还是法律制度在界定产权方面可能存
在成本过高的缺憾因此政府管制作为一种替代方式也就成为了必要
但问题是 正如公共选择学派所说的那样政府由官员组成而官员都是理性
人他们可能会追求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公众利益结果政府可能会以种种借口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二第101 页
关于“反公地悲剧”的讨论详见本文5.1
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论述 参见张五常共有产权论新制度经济学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
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427 471 页
许多人认为 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否定了经济人— —最大化自身效用的人— —的存在因为西蒙认为有限理
性的人追求的是“满意” 而不是“最大化” 只有完全理性才与经济人相容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经济
人是指人的理性意识方面即主观上追求效用最大化但最大化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约束条件也
包括人的有限理性能力从而有限理性与经济人是相容的如我们在买一件衣服时一般是搜寻几个商家后就
决定购买这正是经济人的体现因为把把所有商家的服装都搜寻一遍的费用会大于这种行为带来的收益所
21
对经济活动进行管制管制的结果也有可能并没有使产权更加清晰的界定反而更
加模糊进而使“公共领域”扩大所以说政府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政府管制
以界定产权为出发点则无疑会促进分工与交易促使合约更容易达成进而提高
经济绩效但如果政府管制使产权更加模糊则无疑会加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成
本降低经济绩效
2.1.2 公共领域与租金消散
产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排他性 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及经济品的多方面属性
或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产权在界定过程中有一部分必然会进入“公共领域” 不具
有排他性从而使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和责任未被界定清楚那些遗留在公共
领域内的资源如果仍有经济价值就会引起所谓的“追租”(Rent-capturing)行为由
于参与交易的各方有着不同的追租成本(如地理上的便利技术上的优势心理上的
以西蒙实际上是放弃的最大化行为 而非最大化目标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追求最大化利润而不是
最大化收入当然西蒙使用“满意的”一词容易引起误解德阿莱西1983 指出在新古典框架上加上产权的
限制和交易成本可以提供比用满意行为取代最大化假设的理论更丰富和更具实证性的理论尽管满意模型或
许提供了更有现实性的公理结构但它只能提供较少和不太清楚的研究结论关于德阿莱西的论述见埃格特森
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第14 15 页而张五常认为理性作为公理性前提假设在这个
概念上纠缠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找到人们行为的约束条件
我们认为 公共领域与租金消散是如影随形的概念公共领域出现后必然会带来租金消散戈登1954 和
哈丁1968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戈登在公共财产资源的经济理论渔业一文中指出公共渔
场的产权由于不具有排他性人们可以随便进入捕鱼那么捕鱼者作决策时由于考虑自己的边际成本市场工
资率与平均收益相等而不是渔场私有情形下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则会造成渔场的租金发生消散具
体体现为渔场中鱼的价值被捕鱼的成本所抵消哈丁对这一问题用公共牧地上牧牛的例子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明确地提出了“公地的悲剧”这一概念张五常1970 在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一文中对戈登的分析
提出了批评指出根据定义个人在边际上作出决策如果没有一个渔民即决策单位在其边际产品低于
工资率时将劳动用于捕鱼那么渔民劳动的边际产品怎么能够低于社会意义上的工资率呢他认为租金
消散的正确分析类似于古诺自由进入的双头垄断解只不过渔场的租金取代了垄断租金劳动的平均产出取代
了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工资率代替了生产的零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均衡状态下渔民的数量接近无限其中
每一个渔民投入的捕鱼努力微不足道我们认为张五常的分析较戈登的分析更加深入因为根据古诺的寡头
理论每个寡头会生产出市场总需求量这里的总需求量是指价格为零时社会最大的需求量的1/n n 为寡
头的数目,当n 为无限大时就是完全竞争市场情形进而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虽然张五常与戈登分析的
结果一致但张五常分析更科学详细的分析见Gordon, H.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4, 62(2),124 142.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162, December,1243 1248. Cheung, S.N.S. 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0, 13(1), 49 70.
德姆塞茨 1967 指出“产权包括了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
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 …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导引人们实现将
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因此当产权未被界定清晰时人们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与产权界定清晰时会有
所不同即价格机制失灵产生传统意义上的外部性见 Demsetz,H.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May,347 359.
22
约束等) 对公共领域的资源有不同的评价那些对租的评价超过其追租成本的行为
主体将会付出努力去追租公共领域内的资源随着追租活动而减少直到对所有行
为主体而言租的价值等于追租成本为止这个结果叫“租金消散” 它是张五常
在解释自然资源产权界定中的“公地悲剧”时为了批评德姆塞茨的理论而提出来
的意思是资源所含经济价值的耗尽也就是说获取资源所要付出的代价与资
源的实际价值相等
因此 由于产权没有清晰界定就会产生外部性公共物品可以纳入到外部性
之中当然与外部性相比其公共性更加明显与内部性进而使经济资源的租值
发生消散以外部性为例外部性产生公共领域进而发生租金消散的机制是十分
明显的例如在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的两条道路的例子中由于优质道路没
有被限制使用就会产生与公地一样的效果车辆在优质道路与劣质道路上运行的
时间相等因此好路的租金也就消散了好路本来可以使车辆运行更短的时间
节省的时间是好路的租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部性可能属于法律对资源的使
用与交换的限制而不是没有限制结果也会带来租金消散这实际上是由于政
府人为弱化产权进而制造交易费用所带来的外部性当对一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或交
换进行限制时那么社会与私人之间的收益与成本就会产生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
必然会带来经济物品的租金发生消散比如政府不允许把一项经济资源进行交换
那么一个结果便是经济资源的拥有者可能不是对这项经济资源的评价最高的人
张五常曾对“租金消散”这一命题作了大量分析他以李子树为例如果李子树是无主的可以没有限制地任
人使用其结果便是李子的价值在边际上就会被劳力或血汗的代价取替对社会来讲李子就没有净值可
言一件本来可以是珍贵的资产因为是“公共财产” 在竞争下其价值就烟消云散这便是“租金消散”定律
当然这里我们分析的“公共领域” 并非指经济品完全处于“公共领域” 而是部分地处于“公共领域” 但分析
的方式与结果是一致的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见张五常从李子树看中国的产权转变载中国的前途
香港信报有限公司1985 年版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载卖桔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价格管制理论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以及巴泽尔公共
领域排队配给与价格控制载产权的经济分析1997 年版第17 37 页
汪丁丁 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经济研究1995 年第9 期第72 80 页张五常指出私有产权
并不象德姆塞茨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内部化外部效应而建立的正好相反一切私有产权都不是完全和绝对有
效的从而都在产权的边界处留下了一块公共区域也就是某种外部效应换句话说德姆塞茨所说的那种外
部效应只是交易费用的一种事后交易费用有的学者称为内生交易费用另一种形式的交易费用是界定私
有产权的费用事前交易费用有的学者称为外生交易费用这种费用有时比外部效应引起的费用更为高昂
因此社会采用私有产权还是保持公共区域或采用其它方式的合约取决于不同合约之间的交易费用比较
关于内部性的定义及发生租金消散的机制 见2.4
23
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产生差别因此这项经济资源的租金也就会发生消散
针对外部性问题 庇古(Pigou, 1920)指出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必须对造
成外部负效应的企业行为进行管制即通过税收使其外部效应内在化但其观点
受到奈特Knight,1924 的批评针对庇古所举的两条道路的例子奈特指出两
条道路所产生外部性的真正原因是道路的产权没有被清晰界定1960 年科斯发表
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时更加明确地指出外部性在本质上是一个产权问题
而且对这类问题的管制具有相互性即对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管制在总体上可能会造
成更大的损害也就是说管制本身可能并不能缩小公共领域的范围进而减少租金
消散
因此 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未被清晰界定产权未被清晰界定一方面
是指法律上的另一方面是指事实上的一项经济物品法律上未被确认归属因
此产公共领域公地悲剧也会因此而产生(戈登1954 哈丁1968) 财产缺乏专
有权可能是由于司法机构对这种专有性缺乏认识或者由于界定和监察这种权利界
限的成本高不可攀实际上政府也可能由于其它原因不对经济物品的产权加以界
定和确认所以说就法律上的产权而言产权内容的改变取决于统治集团对
改变现有的产权安排所带来的事前估计与监察和执行权利结构的改变所带来的成
本的事前甚或事后估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项经济物品在事实上没有被清晰地界
关于对资源的使用与限制会产生外部性进而发生租金消散的详细论述 见菲吕博腾与配杰威齐对收音机与电
视频率的分析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第215 页
Pigou, A.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 & Co., 1920
Knight, F.H.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4, 38(7),582
606.
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October 1960,1 44.
周其仁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 年第11 期第3 12 页
Gordon, H.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4,
62(2),124 142.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162, December,1243 1248.
张五常 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93

一个可信的原因是 政府是否对一项经济物品界定产权是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它会
选择不界定但这里的成本与收益是指政府作为经济人自己的成本与收益而不是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例如
政府可能为了增加自己的自由裁定权进而增加政府租金会选择不界定产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法律条
文或规定会写得很模糊
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 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4 第207 页
24
定是由于经济物品的自然属性及人们的认知能力如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等因
此人们对一项经济物品的价值不能准确地认识或由于过高的交易费用而使得行使
经济品的权利不值得因此虽然建立和生产产权是一种生产率极高的活动对此
应当投入资源Anderson,Hill,1975 但不能忽略政府和私人为确立排他性权利所
付出的成本资源中转向制造产权的成本常常是相当可观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埃格特森2004
总之 产权公共领域租金消散与政府管制的关系为产权不能清晰界定因
为存在界定成本有一部分权利便会进入公共领域由于这部分权利由于不具有
排它性因此会产生类似于公地悲剧一样的租金消散或由于对产权的限制使得
某些权利不能使用同样也会产生租金消散反公地悲剧如果政府管制使产权
能更加清晰的界定那么这种管制就会缩小公共领域的范围进而减少租金消散
但是如果政府管制使得公共领域的范围加大那么经济物品的租金就会不可避免
地在更大程度上消散
2.2 垄断行为中的公共领域与租金消散
2.2.1 垄断的传统分析及其局限
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类型时 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类型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这是因为当处于完全竞争的厂商达到均衡时其边际成本等于价格P=MC 在
没有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边际成本是为生产最后一件商品时的社会代价即商品
Anderson,T.L.,and Hill,P.J.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Rights:A Study of the American We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5,18.April,163 179.
埃格特森 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第84 页
张五常在 价格管制理论中曾作过非常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了公共领域发生租金消散命题他说道“当
合约一方的收入索取权被全部或部分地剥夺时除非该权利被完全授予另一个人否则转移的收入将趋于消散
非专有收入之所以会发生消散要么是因为使用或生产该物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导致其价值下降要么是因
为合约行为发生了变化导致形成和执行合约的成本上升或者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命题我们可
以看出所谓租金消散实际上是非专有收入的消散当一项权利非专有时人们竞争的准则便不是价格当价
格准则被其它形式的准则替代时非专有收入将趋于消散载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
馆2000 年第168 页关于约束条件下租金消散极小化的命题见同文的第173 页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由于厂商只是价格接受者所以其边际收益就是该种商品的价格P=MR 因此竞
争厂商根据MR=MC 的原则定价时P=MC
25
的边际社会成本而价格是社会对最后一件商品的评价即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
因此当它们相等时对社会来讲是最优的它表示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即帕累
托最优而当厂商处于垄断状态时厂商的最优产量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
处这时由于垄断厂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价格接受者因此它所面临的需求
曲线便不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水平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这样垄断厂商的平
均收益价格和边际收益发生分离由于厂商最大利润的决策是边际收益等于
边际成本因此在垄断厂商最优的产量水平上边际成本不等于价格(P>MC) 也
就是说对于最后一件产品来讲社会为消费该商品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生产该商
品付出的代价不相等厂商的最优产量低于社会的意愿水平传统的分析认为这是
没有效率的其分析可用下图来表示图2.1
图 2.1 垄断的产量与价格决定
假定垄断厂商无固定成本 且边际成本为常数因此MC AC 这一假定并不
影响分析结果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即其平均收益线为AR 边际收益线为MR
对于垄断问题进行这种分析的结果是 会产生三角形ABC 的福利损失三角
完全竞争以外的所有厂商类型 所面临的需求曲线都会向右下方倾斜因此其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同样会发
生分离所以说传统的分析也同样会得出无效率的结论当然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所分析的垄断是指某
种商品只有一个厂商提供的市场形态但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般性
称为“哈伯格三角形” 哈伯格认为垄断使厂商的价格提高利润增加但是增加的利润P0ABP1 来自消费
P
P0 A
P1
O
B
C
MC=AC
Q0
MR AR
Q
Q1
26
形的面积便是经济资源租金消散的大小这是因为 在Q0 到Q1 的产量水平上
社会对商品的评价价格大于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边际成本因此如果Q0
到Q1 产量如果被生产出来社会会增加ABC 的收益在这个产量区间价格与
边际成本差额的积分所得但是由于垄断企业是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
益相等的原因来决定产量与价格所以它只生产Q0 的产量而不是生产Q1 的产量
所以社会的损失或资源的租金消散为三角形ABC 因此政府就要反垄断尽量使
厂商处于竞争状态
对于这种分析 我们是不能认同的因为根据最大化的假设为什么厂商不
在产量Q0 的水平上向消费者索要P0 的价格而在Q0 到Q1 之间索要一个令消费者
与厂商都接受的价格大于P0 小于P1 即可进而双方共同瓜分三角形的面积而
达到帕累托的改进呢更有甚者为什么厂商不按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分别制定价
格即通常所说的一级价格歧视同样是没有租金消散的在一级价格歧视下
生产者把市场中的所有消费者剩余全部据为已有实际上也是帕累托最优的只是
分配结果的不同认为当市场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会发生租金消散的根本原因
在于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交易费用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影响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
在实践上把产权与产权市值混为一谈进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厂商不把 Q0 到Q1 的产量生产出来进而在Q0 到Q1 之间制定一个双方接受价
格的原因在于这种定价方式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的一个价格必然会低
于价格PO 这样的话谁还会在价格P0 上购买商品呢实际上一级价格歧视也
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垄断厂商要想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条件是首先必须准确知
道不同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即不同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其次还必须对不同
的消费者进行有效隔离使他们之间的信息不畅通也就是说消费者之间并不知
道对方以什么样的价格购得商品这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是达不到
者剩余的减少 但是消费者的净损失P0ACP1 超过了垄断的利润增加其差额就是三角形ABC 另外哈伯格
认为当政府有权力决定这一垄断权的归属时会发生更大程度的租金消散详细的讨论见陆丁寻租理论
载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第149 153 页
这一分析可以参见埃格特森 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第22 页
27
的因为厂商这样做所带来的费用增加大于收益增加所以说由于交易费用的存
在厂商必然会选择交易费用低的方式来决定产量与价格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产
量与价格应该处在何种水平
实际上 在现实生活中除极少数接近完全竞争的厂商外大部分厂商制定的
价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一个厂商追
求利润最大化时无疑就是对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当然这里的成本显然应该包括
交易费用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安排无一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个推理
便是凡是能够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的价格安排行为都会被厂商所采纳从另一个
角度讲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恰恰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
个问题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
我们知道 中国移动或联通所处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垄断性质在这里对这种垄
断的合理性不作分析与评价但其订价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在通话质量相同即
产品相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收费方式比如月租费用高的其通话费用低月租
费用低甚至为零的其通话费用高在这里我们把消费者比喻成教科书上的厂商
把月租费看作是固定成本其高低可以看作设备的类型也可以说是代表不同的技
术水平把通话费看作变动成本那么运用传统教科书的分析厂商根据自己的
产量水平来确定其技术类型那么手机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通话时间长短来选
择号码进而确定付费类型在这里移动或联通公司不把自己商品的价格订在一个水
平上而是多个价格水平其目的当然是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要想使自己的利
润最大其前提必须是消费者效用水平的提高但正是这种多样的定价方式吸引了
大量的手机用户可以想象如果手机收费只有一个价格那么手机的用户将会
大幅度减少双方的福利水平也将降低进而使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理解这
一点的关键是市场是一个使交易双方获利的机制交易的达成或增加必然意味着
双方同时获利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广大的手机用户来说其通话时间的分
布可以说是无限的基本上与手机用户相同但为什么中国移动与联通的收费类
型不是无限多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不对市场进行无限细分呢其原因当然是移动
28
或联通公司制定收费标准进而进行收费也是有成本的因此收费类型的多少也要
符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当然这里的成本也有交易费用的因素
在现实世界中 就大部分厂商来说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
的垄断性当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存在差异时对其准确度量是不可能的因为
存在度量成本因此厂商也就会选择不同的定价形式进而也就增加了价格的灵
活性以降低度量成本也就是说当完全界定商品或服务的产权不可能时人们
会选择界定产权成本低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坐公共汽车普遍实行一票制
问题是各个乘客由于路途的不同所得到的服务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付出的价
格是一样的呢当然是由于要准确度量这些服务是需要成本的比如一票制可以
采用投币的方式而如果按路途的远近收费则需要一个售票员多出的售票员就是
交易费用因此可以认为投币方式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定价方式再例如顾客在
餐馆吃饭时不同的顾客进食时间是不同的因此也可以说享受了不同的服务但
为什么餐馆不根据进食时间的长短进行额外收费呢当然也是由于存在交易费用
的原因张五常多次用自助餐的例子来说明交易费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由于吃自
助餐是按人头一次性付费顾客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因此在边际上顾客并没有成
本所以说顾客最后一口食物的边际价值等于零而为了生产最后一口食物的边际
成本并不为零因此边际成本不等于边际价值传统上认为是无效率的但张五常认
为如果把监督成本与度量成本等交易费用考虑在内这些无效率也就消失了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时 因为商品与服务同质所以根本无需度量从这个角度讲对
于这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厂商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左右价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构是极其罕见的一般的情形是不同的厂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进而也就具有一定
的垄断性也就是说厂商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定价权而并非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完全竞争市场只是提供
了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用这种市场类型去分析现实世界显然是不妥当的
我们可以用弗里德曼的一段话来理解这一问题 弗里德曼说道“据说马歇尔假定存在‘完全竞争’ 世界上也许
曾经存在过‘完全竞争’ 但很明显现在已经不再存在‘完全竞争’了我们必须抛弃马歇尔理论读者可能会在
马歇尔的著作中不辞辛苦地寻找我认为这将不会有什么收获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任何关于完全竞争的明确
假设或者这样的断言在描述的意义上说世界由原子似的参与完全竞争的企业组成的但是读者将会
发现马歇尔的名言‘在一个极端世界上存在着这样的市场竞争直接地来自于地球的每一个部分在另一个
极端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封闭市场所有来自远方的竞争都被排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市场中人们仍然可以
感觉到间接的外界传递而来的竞争在这个两个极端还存在着大量的其他市场这些市场正是经济学家和
商人们需要研究的’”见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第150 页
参见张五常 交易成本范式载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第515 532 页
29
总之传统教科书对垄断的分析得出无效率的结论是因为忽视了现实世界中
交易费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认为价格可以无成本地计算
出来然后用几乎不存在的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标准去与形式多样的市场行为相
比较在这个错误对比结论的指导下必然也就得出反垄断的错误政策
2.2.2 垄断中的公共领域及租金消散
“垄断”词义是“排他性控制”或“独占” 从词义上讲“垄断”是一个中性词因
为“排他性控制”固然可能产生“坏的”效果但它也是进行经济活动的起点对于一
项权利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主体都说是自己独立占有的后果可想而知当然经济
学意义的“垄断”一般是指在一个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对于垄断是否需
要政府管制我们必须考察在垄断中是否存在产权未被清晰界定的情况根据上文
的分析如果垄断中产权已被清晰界定进而不存在公共领域那么显然政府就不
应该对垄断进行管制对于垄断中是否存在产权未被清晰界定的情形我们首先要
分清垄断的成因才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公共领域因此分清垄断的成因才是反垄
断的前提否则必然是对产权的损害与经济秩序的混乱垄断大致由以下几个原因
促成
第一类 特殊的资源或天赋形成的垄断带来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例如茅台
酒武昌鱼邓丽君的歌贝克汉姆的任意球张五常的书这些产品或服务在市
场上的供给独一无二都是所有者自己独立占有的原则上很少有人反对由这种
形式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其过高的收入是资源或天赋拥有者的经济租金并不
存在垄断利润
第二类 发明专利或商业秘密形成的垄断这种形式的垄断有一些人反对但
这种垄断同样属于垄断者的个人租金是不应反对的如可口可乐靠其独特配方在
德阿莱希指出 “交易费用像地球引力一样是活的事实在比较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必须要加以考虑”
见德阿莱希市场制度和可能的考虑载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第274 页
张五常认为经济中学没有利润理论,见盈利是无主孤魂载经济解释卷二第83 84 页我们认为张
五常的观点是正确的,当不同要素通过组合生产出产品时,这个产品当然归不同要素持有者占有,不会出现多余的
部分,例如盖茨取得了很高的收入,这种收入不应是盖茨所获得的利润,而应是他本人的租金
30
市场上获得的利润应以租金对待如果不对这些垄断进行认可其结果就会使这些
发明具有公有产权的性质进而发生租金消散
第三类 自然垄断这种垄断是指在一定的产量水平内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
低的特殊行业而社会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处于其成本下降的阶段因此只有一个
生产者才是最有效率的对这种形式的垄断是经济学界关注的对象大部分关于政
府管制的研究就是针对自然垄断的但有的学者周其仁2002 认为根本没有自
然垄断这回事在下文我们将对我国的这种垄断进行分析
第四类 没有任何上述条件而用各种手段争取垄断例如收购合并捆挷销
售等许多经济学者对些行为进行了分析本文也将加以讨论
第五类 行政垄断也就是说政府维持的垄断对于这种垄断本文认为会存
在公共领域进而会发生租金消散因此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根据对垄断类型的划分 我们可以考察垄断中是否存在我们所说的由于权利没
有界定清楚进而发生租金消散的行为
第一类由于特殊资源或天赋形成的垄断中 是不存在公共领域的进而也不可
能发生租金消散以天赋为例任何人都有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人人都具
有天赋天赋是清楚地界定于个人的但并不是说任何与众不同都存在租金只
有能够满足他人需求进而人们愿意出价购买的天赋才是租金例如人人都会唱歌
但并非是人人都具有这项权利的租金也就是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唱歌取得收
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生而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是外生的并不构成对
他人权利的损害就象物美价廉的商品把其它商品逐出市场一样如果为了保护其
它商品而对物美价廉的商品加以限制这就是为了保护其它商品产权的市值而侵犯
了物美价廉商品的产权人为限制某些人的天赋则会发生租金消散如不允许贝克
汉姆踢球或不允许张五常出书则贝克汉姆与张五常这方面的租金也必然会发生消
周其仁 “自然垄断”不自然载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2 年5 月1 日
上帝造出来的人是不平等的 不同的天赋际遇要有不平等的权利划分产权平等则人权不能平等人权
平等则产权不能平等以产权不平等划分人权可以平等于是可以有法治以人权不平等划分法治就无法
施行见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三第219 页
31
散其消散机制为供应方的产权受到人为删除消费者的选择受到限制即不能
看到贝克汉姆的任意球不能欣赏张五常的文字这项资源的租金也就不存在了
特殊资源的拥有与天赋的拥有具有同样的性质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也会拥有较
其他人不同的资源但是能否依靠这种资源取得收入则是另外一回事比如说
一个人可能拥有一块水域这块水域也可以生产出一种奇特的鱼但是人们还是喜
欢吃武昌鱼我们同样也不能为了保护这块水域的产权市值而把生产武昌鱼的水域
关闭掉
第二类由于专利与商业秘密形成的垄断 同样也不存在公共领域所以也不存
在租金消散这是因为专利与商业秘密实际上是天赋的衍生品任何人都有取得
专利的权利所以说专利也就是对一个人所拥有产权的认可因此通过专利取
得的收入同样不是利润而是专利发明者的租金据张五常讲一位教授问弗里德
曼私有产权为什么重要弗里德曼回答说“如果我知道一块巨石上奇怪地可以种
出珍贵的水果那石块若不是我的私产我不会做什么也不会向政府通报但是
如果那块石是我的我会种出水果而沽于市无论我怎样说守秘我所知的某部分
信息就会在市场上传出去” 同理如果某人知道通过某种方法生产出某种满足人
们需要的特殊商品但这种方法不归发明人私有也就是说发明者对这项发明没有
产权结果必然是这个人同样不会有所行动进而使这项特殊发明类似于弗里德曼
讲的石头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租金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消散对专利与商业秘
密的保护是对产权的保护同样是无可非议的
第三类是由于自然垄断形成的垄断 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周其仁曾
撰文指出“自然垄断”并不自然因为“自然垄断”一旦被认可那么一个推论便是只
有一家企业进行生产才是最有效率的因此政府就会为了“防止严重的重复建设
与恶性竞争”让一家进行生产问题是究竟让哪一家进行生产呢那只有政府说了
算所以说政府要进行专营或要进行管制说是因为“自然垄断”就万事大吉这样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二第111 页
周其仁 “自然垄断”不自然载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2 年5 月1 日
32
自然垄断就成为政府干预经济或企业寻求保护的借口由于用其它规则代替了市场
竞争规则其结果往往是无效率的关键的问题是某个行业是否具有自然垄断的
性质市场自然会作出回答行业内企业的数目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想的
政府没必要也不可能以自己的判断替代市场作出回答因此一旦取消了市场禁
入所有生产者可以自由地进入某个行业进而保护了各个进入者的产权那么一
个行业内具体有多少家企业进行经营产权市值是多少无关紧要政府没必要对
此担忧并进行干预
第四类是说 兼并收购捆绑销售等行为有争取垄断的意图所以政府应该
进行干预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成立的我们不能说某人有犯罪意图就定
某人有罪因为意图是一个不可度量的量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厂商都有
垄断的意图也就是说任何厂商都有把竞争对手打败进而独占市场的意图难道
我们能因为厂商有这种意图就把厂商都消灭掉吗退一步讲厂商的兼并收购
捆绑销售等行为可能并不是处于垄断的意图而往往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下面以传
统的捆绑销售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捆绑销售是经济学界的重要话题其原型是这样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规定租用它计算机的用户必须购买它的纸卡美国政府便以反垄断法起诉国际商业
机器公司说它企图把计算机的垄断权伸展到纸卡领域这个案例判决的结果是国
际商业机器公司败诉但芝加哥大学的戴维德教授认为捆绑纸卡是以纸卡的用量
多少来度量计算机的使用密度这的确是天才的解释由于存在对计算机使用程度
的度量问题因此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便采取了用纸卡的用量间接度量计算机使用
密度的方法本文认为由于存在度量费用结果关于计算机的使用权由于度量成
本的原因并不能准确界定进而产生公共领域也就是说直接度量的交易费用太大
因此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要求计算机的租户必须购买其纸卡计算机的使用权通过
在传统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 在分析自然垄断时假定生产这种产品的各个企业同质进而具有相同的成本
曲线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果以消费者同质生产者也同质为前提我们就无法
理解现实世界这时的经济学不但是简单的而且是乏味的
张五常曾指出 芝加哥学派明显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捆绑销售同时他认为经济学中没有比捆绑销售更耐
人寻味的话题见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二第137 页
33
纸卡的用量进行度量并间接收费
从戴维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租用计算机的用户必须购买它的纸卡的这种捆
绑销售实际上是进一步界定产权的行为其目的是降低交易费用同时缩小了公共
领域的范围使市场合约行为更容易发生进而降低租金消散
实际上 世界上所有的产品都是经过“捆绑”的即使是一根针它的长度硬
度和粗细都不可以由消费者任意选择而是由厂商根据顾客的需求而制造的厂
商出售捆绑的商品根本的原因是要降低交易费用张五常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
合约性质中指出“如果顾客要支付商品的每一个附件和组成部分而不是支付一
个单一的最终产品那么费用常常是高得吓人… …就照相机里面的一个弹簧的价
格达成协议其费用可能比整个产品还高虽然在对整个产品估价时消费者有最后
的发言权但不可能期望他去识别产品每一组成部件的价值”
捆绑商品 还体现了厂商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因为捆绑也会失败也会被消
费者拒绝一度在Windows’95 中捆绑销售的MSN 服务始终斗不过美国在线
AOL 正好说明微软虽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占据优势却未能将这个优势“嫁接”
到其它产品上又例如Windows’95 附带了一个特别难用的传真程序大多数用户
便另行安装其他传真软件
所以说 兼并与收购行为实际上往往是为降低交易费用而发生的并不一定
以达到垄断为目的即使以达到垄断为目的也不涉及侵犯产权的问题因为这类
行为从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愿的合约行为并未使用武力等强制性手段通过以上分
析我们还可以看到企业的兼并与收购行为并不一定会增加利润在现实中
张五常 企业的合约性质载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第358 359 页
因为凡是市场行为都有失败的可能 据说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位学生问米塞斯教授“为什么并非所有生意
人都赞成资本主义”米塞斯回答说“这个问题本身是马克思主义者才会提出来的”米塞斯的回答是说提问
者就像马克思一样是认定了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某种特殊的集团或“阶级”利益而其他人却得不到这种
利益米塞斯继续说“资本主义造福于作为消费者的每个人所有群众而并非只有资本家才受益相反
事实却是在资本主义下有些资本家还要蒙受损失资本家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不会一劳永逸的市场的大门
永远对竞争者敞开着这些竞争对手会挑战他的地位抢夺他的利润然而正是资本主义下这种无情的竞争
才逼使那些资本家要尽最大的努力生产出消费者所需求的物品和服务”见米塞斯论市场转引自思想评论
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薛兆丰 垄断经济学载制度主义时代网站2000 年
34
由于收购与兼并行为而导致利润下降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个问题是不管企业如
何收购与兼并如果没有没赚到钱政府是不进行干预的如果企业由于兼并或收
购行为赚到了钱就进行管制那么收购或兼并行为在发生亏损的情况下政府是不
是应该给予补贴呢因此兼并与收购行为是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市场参与主体
自由签约的结果其赚钱或亏损都是市场参与者租金的表现市场的基本规律会发
生作用政府是不应该介入其中进行管制的
第五类 由于行政干预造成的垄断是会产生公共领域的也是我们要着重加
以分析与解释的行政干预促成垄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某个行业只允许国家经
营即行政性垄断私人资本不能进入二是只允许特定的私人或集团经营如
限制牌照数量进入管制等其他人无权进入如果是行政性垄断也就是说这
个行业只允许国家经营那么其产生租金消散的机制为第一个层面由于国有
其本身就具有公共资源的性质由于公有资源法律上的产权与事实上的产权不一
致进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租金消散这个层面的租金消散与垄断无关凡是国有企
业都具有这一性质第二个层面由于其垄断性便不可避免地存在垄断租金这
种由于行政垄断所形成垄断租金与在市场中通过竞争形成的垄断租金是完全不同
的两回事如上文分析在市场中形成的租金是不会消散的因为市场竞争中形成
的租金是在价格这一竞争准则下由于胜出而产生的而行政垄断所产生的租金不可
避免地会发生消散由于行政性垄断并不是由于在价格上优胜而形成而是靠行政
性权力形成因此进入行政性垄断这一部门也不是靠价格这一竞争规则而是靠
权力规则因此争权而不是争利成为人们决定胜负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必然
要有大量的租金会消散比如中国的电信行业电力行业等垄断部门由于是
行政性垄断因此就会存在垄断利润这必然会引起人们进入这些部门的意愿但
由于这些部门的公有性质进入这些部门的准则并不是由于个人的生产性租金也
见周其仁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2001 第3 12 页
当其它准则而不是价格准则被利用时 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租金消散市场价格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唯一已知
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见张五常论新制度经济学载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
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第436 页
35
就是说并不是根据个人的生产力来决定是否可以进入这些部门而往往是由于个人
的权力网络当人们看到要想得利必须有权的时候政治市场就会非常活跃政治
市场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和人们的生产性努力成反比的人们在追逐权力
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其生产性的租金发生消散即垄断行业的垄断租金被非生产性
行为所抵消实际上哈耶克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对这一问题有过卓越的论述
哈耶克说道“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得了势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试问谁
能否认这一点呢” 这句话的含意是非常明显的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价格是决定
胜负的规则因此富人得势所以人们为了得势就会从事生产性努力以获取更多
的货币而在计划经济中权力成为决定胜负的规则因此得势者才能致富所以
人们为了致富会从事分配性努力以获得权力这样不同的体制人们会有不同的
努力方式经济绩效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在分析行政垄断时不能只
注意到其静态的效率损失而更重要的要看到其动态损失当然对于反对其它几
种形式所形成的垄断我们也是基于动态考虑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制度选择我
们都应该基于动态考虑即看这一制度在动态上是否能产生有效率的激励而不是
在静态上讨论是否公平
对于通过牌照或进入管制而形成的私人垄断 也必然是会产生租金消散的发
生租金消散的机制是这样的首先因为行政干预产生的垄断存在垄断利润所以
人们会竞相追逐这一利润但是这种对利润的追逐与在政府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的利
润追逐是完全不同的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人们也无时无刻通过生产性努力
来追逐利润即通常所说的寻利行为而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的利润追逐是一种寻
租行为人们付出的不是生产性动力而是分配性努力由生产领域进入分配领域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102 页
德阿莱希指出“对政府的规章可能引起的后果应当给予足够的考虑包括可能会出现不想得到和不希望看
到的副作用… …由于未预料到的和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使许多政府在规章方面所作的努力明显地把事情弄得
更糟例如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旨在缓和石油“危机”的计划妨碍了国内石油生产一般来说也搅乱了调整
同样对药品的工业更加严格的管制明显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死亡人数因为因不合格的药品所引起的死
亡人数显然减少但由于迟迟没有生产出新的药品因而总的死亡人数反而增加此外批准新药的时间拉长
减少了因推销新药所获得的利润于是这类药品就更少了“见德阿莱希市场制度和可能的考虑载制
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第283 页
36
本身就会产生租金消散生产性努力所能创造的租金发生消散因为没有从事生
产其次一旦政府有关部门掌握了何人可以进入某一行业的权力那么必然存
在权力租金因此会产生权力可以带来租金的信号同时也就取代了价格这一信
号其结果便是人们竞相竞争以取得这一权力进而取得权力租金这一过程同样也
会降低人们的生产性努力进而发生租金消散总之通过行政管制形成的垄断
从动态上看权力将替代价格成为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之外的竞争规则不可避
免地会发生租金消散许多学者对这一机制进行了相当精辟的分析Krueger, 1974
塔洛克1999 张五常 1974 巴泽尔 1974 陆丁1993
对于政府管制 很多学者把对自然垄断在我国基本上是行政垄断的价格管
制作为分析对象我们认为这是不妥的这是因为如果以价格作为管制对象实
际上就是把产权与产权市值混淆对于政府管制的分析应从产权入手而不是从
产权的市值入手对我国的行政垄断关键是要打破进入壁垒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产权的市值而不是由行政机关制定一个他们认为合理的价格我们认为价格只
能在市场中发现人为计算价格是自欺欺人的由行政机关制定价格的管制方式
实际上好比是允许某些人杀人然后讨论对杀人者应该如何判罚比如判一年或两
年而对另一些人来讲是没有杀人权利的当允许一方行为而不允许其他方
行为时这必然是对产权的损害政府具有对产权普遍提供保护的职责不能靠限
制或取消一部分产权来达到保护另外一部分产权的目的在产权没有清晰界定前
提下讨论产权的市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产权的市值只有在产权清晰界定的
情况下由市场来决定通过限制别人的产权而取得的产权市值是不真实的因此
在产权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去讨论产权市值显然是不妥的
这种租金是人为设定的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租金这种租金产生的结果是带来其它资源租金的消散
Krueger,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291 303 塔
洛克寻租中译本西南财经大学大出版社1999 年版巴泽尔公共领域排队配给与价格控制中
译本载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17 37 页张五常价格管制理论中译本
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162 186 页陆丁寻租理论载现
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第139 167 页
尼科尔森指出 “对‘自然垄断’产品进行正确定价是十分困难的”另外他还指出“无论政府是以所有权还是
以控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垄断引者注无效率的情况肯定会发生” 尼科尔森制度分析与发
展的现状载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第9 页
37
总之在政府普遍保护产权的情况下市场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垄断但是
如果这种垄断并未侵犯他人的产权是不应该反对的保护产权与保护这些垄断具
有一致性独特的资源和独特的资源利用方式由于在竞争中成功的胜出而具有的
市场权力专利的保护商业秘密等这些都会形成垄断但由于这些垄断本身就
是排他性产权的同义词是市场竞争的手段或结果在产权的分析框架内保护产
权与保护这些垄断具有一致性如果承认排他性权利承认市场竞争就不应该反
对这些垄断但是由行政权力的介入而形成的垄断与市场中形成的垄断有本质的
不同行政垄断是靠限制他人的产权而形成的因此也就必然会产生公共领域
进而会产生租金消散所以行政垄断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也是我们要极力反
对的
2.3 外部性中的公共领域与租金消散
2.3.1 关于外部性的一般理论
外部性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外部性问题是由马歇尔
1890 年在其巨著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当时被称为外部经济不过马歇
尔在其著作中仅仅研究了“外部经济”而没有提到“外部不经济” 后来庇古在其福
利经济学中加以充实与完善提出了“外部不经济” 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外部
性的一般定义为一项经济行为的私人成本企业或个人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
与社会收益有所偏离根据这种偏离的不同方向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
性另外外部性还有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之分前者指不通过价格系统起作
用和传导的外部性如工厂排出污水给当地居民造成伤害这就是典型的技术外部
性后者是指通过价格系统起作用并传导的外部性比如当一个企业对某种原材料
的需求增加进而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引起其它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再例如一个
关于外部性理论的渊源和演进概况见张培刚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425 428 页
38
企业由于产出增加使得这种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使竞争对手的利润减少对于
这种货币外部性一般不包括在外部性中因此所有的外部性就是指技术外部性
或狭义的外部性本文的分析也是如此
外部性的实质就是在于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存在某种偏离 众所周知不
存在外部性时私人成本就生产或消费一种产品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即私人成本也
就是社会成本而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成本不仅包括私人成本上而且还包
括这种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外部影响而产生的外部成本关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
等没有偏离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用下面几种方式来表示角度不同得出的
政策建议也就不同
第一个角度是庇古的分析 是从私人的边际产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如果这
两者相等就可以认为不存在外部性但是两者不等就会有外部性问题如工厂在
生产时它的最优产值是在它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处但它的边际成本只考
虑到自己的成本而并没有把对邻居的损害考虑在内因此对社会而言在边际
上并不相等按庇古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工厂若不赔偿给邻居政府就要干预
或对工厂征税这实际上也就是私人的边际产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的政策含义
即通过私人边际成本的增加即边际收益的减少使得与社会的边际成本相等或
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补偿使社会的边际成本降低使得两者相等
第二个是科斯的 是私人的边际利益等于私人之外的边际损害以牛吃麦为例
是指牛吃麦在边际上所增加的牛肉价值等于种麦者在边际上的损失在这种相等
的情况下如果权利清晰界定双方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达到社会所需的理想效果
第三个是张五常的 是私人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的总边际收益以工厂污染为
例是指工厂的边际生产成本私人成本等于工厂本身的产品边际收入减除工厂
污染的边际损害再加上工人在边际上节省的交通费用等等在这种相等的情况
下合约外的效应可以以不存在的方式被剔除因此张五常得出好多类似存在
货币外部性是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 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使产权市值发生变化是市场在起作用而不是市
场失灵
39
外部性需要政府干预的行为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可以得出对社会来说的最优结果但是它们之间
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得出的政策建议是不同的
根据庇古传统 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机制便不能达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对外部性问题无能为力因此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对各种
公共资源实行有效的政府管制以污染为例可以通过强行制定排污标准或进行排
污收费
实际上 由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是实行政府管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
件政府管制成为必要还要求政府管制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管制的成本另外一
个重要的事实是市场机制在许多情形下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有好多
外部性是经济学者想象出来的在这方面奈特与科斯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分析思路
关于外部性问题 最有价值的分析是奈特与科斯对庇古的批评在庇古1920
的福利经济学中曾经用两条道路的例子说明政府应该用征税的方式进行干预
奈特1924 认为庇古对两条道路的分析并没有错问题是庇古的道路不是私产
如果道路是私产道路的拥有者就会对道路的使用权出价结果会与庇古的理想税
完全相同因此奈特与庇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庇古认为
道路的例子说明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而奈特认为道路的例子说明
由于政府不界定产权进而也就不存在市场所以不能通过市场方式进行交易
因此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
科斯 1960 在其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对庇古传统提出了批评指
出方法上的转变改变一个有缺陷的东西并不等于改善他的分析同样指出了当
面对外部性问题时不能贸然得出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的结论通过界定产权由市
见张五常在 社会成本的神话中对弹钢琴例子的分析载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
馆2000 年第230 232 页
Pigou, A.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 & Co., 1920
Knight, F.H.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4, 38(7),582
606.
实际上是科斯“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一个本质前提”的早期描述
40
场进行解决可能成本更低因此科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而不
是给出现成的答案对于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解决外部性问题要考虑各自的成本也
就是张五常对这篇论文的评价即合约的局限条件
2.3.2 外部性产生租金消散的原因分析
奈特与科斯的分析说明 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产权没有被清晰界定
的结果产权没有界定清晰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公共领域其结果必然是租金消
散如在庇古两条道路的例子中好路的使用由于没有限制结果就会造成车辆过
度拥挤使两条道路上运行的时间相等这样好路实际上与公地一样其租金也就
发生了消散对于产权为什么没有界定庇古的分析并没有涉及而只是主张政府
要进行干预奈特的分析是说产权没有被界定是由于政府不作为没有推行私产
造成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
实际上 庇古的分析可以看作现在政府管制流行理论的基础这是因为对优
质道路收税的具体体现形式无非是对通过道路的车辆收费在现代社会中高速优
质的公路实际上也是这样行为的现在的管制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在研究收费标准问
题在庇古的分析中是有一个理想税的和现在所研究的最优收费标准并无二致
但问题是这个收费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市场作出的并不能体现其真实价格
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同上文分析行政性垄断一样的租金消散
奈特的分析指出 优质道路发生租金消散的原因是因为道路没有明确的产权主
体造成的这个分析从理论上讲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操作层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是因为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商品如果其权利容易界定而政府没有进行界定那么
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October 1960,1 44. 科斯在这篇文章
中说道传统上没有建立一个正确的外部性理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生产要素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家通常
将生产要素定义为企业家购买和使用的一件物品而不是进行某些实际经济活动的权利
在张五常看来 所谓外部性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实质是交易费用即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
与节省因产权界定不清而引起的外部性内生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问题张五常还认为外部性的概念
之所以模糊不清是因为合约本身的不完全性用合约理论代替外部性理论能更好地分析与理解现实世界
如果高速公路是由私人经营 同样地也要考察私人取得这样的经营权是否符合市场原则如不符合市场原则
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租金消散
41
发生租金消散当然是因为政府不推行私产的结果但是有些物品其权利可能并不
像道路那样容易界定如果政府界定这些物品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不界定产
权就会优于界定产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认为即使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些物品
由于其产权没有被清晰界定因而会发生租金消散这种想象是错误的因为我们
忽略了界定产权需要成本这个约束条件如果考虑到这个约束条件那么这件物品
即使没有产权主体我们也不应认为发生租金消散在这一意义上讲对于某种物品
如果界定其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这一物品本身是没有租金可言的因此也不
会发生租金消散实际上这也是科斯在其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所持的观点
所以说 科斯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较庇古与奈特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成本的角
度看待外部性问题并没有用“市场总是能自我调节”的假设去取代其它的调节方
式当然科斯的分析也是没有到位的这是因为科斯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
出答案当然他也不可能给出答案他只是给出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视角也就是他
所提倡的方法的转变所以说自科斯发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以来差不多所
有的经济学家无论是倾向自由派还是倾向干预派的面对外部性问题都不再贸
然得出结论
因此 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交易费用即对某些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
保护和买卖的费用太高了所以权利没有被充分界定因此外部性从这个意义上
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因为市场缺乏不是产权失灵而是缺乏产权在交易费用中
有的是由于政府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由于这项资源的属性由后一种原因引起的
外部性并不会发生租金消散因为由于人自身的约束不可能从这项资源中取得租
为什么政府或司法机构不对这项权利进行界定 当然是政府机构认为界定这项权利的成本大于收益但是需
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经济学的定义任何状态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关键是要考察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
也就是说要考察各经济行为主体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政府所估算的成本收益同样与它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有关
比如工厂对周围的邻居产生污染而政府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行动如果对政府的行为没有必要的
约束工厂主可能会使用某种手段比如贿赂买通政府政府就会对污染行为放任不管即使进行管制的社
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同样如果居民买通了政府政府可能会让工厂关闭尽管工厂进行生产的社会收益大
于成本总之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政府应是以经济人来加以对待的它一般并不是从社会角度进行成本收益
分析而往往从自身角度去对某项行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所以说对政府的最优约束应该是使其做决策时所
用的成本收益与社会的成本收益相一致
我们认为 经济资源的特殊属性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都是由人们的认识
能力所致
42
金而由政府方面引起交易费用如对外部性的管制过度或管制不足都会使租金发
生消散从这个角度讲外部性问题并不是一个政府管制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对政
府进行约束进而使政府产生何种行为的问题
2.4 内部性中的公共领域与租金消散
2.4.1 关于内部性的一般理论
作为外部性的一个延伸 有些学者把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所引起的问题概括
为内部性而与外部性对应起来所谓内部性是指虽经交易但交易一方得到了
未在交易合同中反映的成本或收益如产品和服务产量虚假广告生产安全等问
题内部性也可以分为负和正两种前者如劣质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并没有在
交易合同中反映后者如职工培训而从中得到的好处也没有在劳动合同中反映出
来具体来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内部性问题是由三类交易成本所引起的一是
存在风险条件下签订意外性合约的成本二是当合约者行为不能完全观察时所引起
的观察或监督成本三是交易者搜集他人信息或公开自己拥有的信息所引起的成
本正因为这些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交易者不能得到应从其拥有经济品得到的收益
国内学者程启智(2002)认为把产品和服务质量虚假广告生产安全等市场失灵
概括为内部性虽说在理论上是一个进步但并不彻底这是因为解释外部性的
原因是产权而解释内部性的原因却是信息不对称他认为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
个产权问题因为无论是外部性还是内部性问题它们对经济主体造成的额外成
本或带来的利益在现代产权理论看来都是因产权界定不清而产生的权利的伤害
或溢出因此外部性和内部性都可以放在统一的产权分析框架之内
事实上 科斯(1960)在其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在评论庇古时写道“庇古似
乎对合约不存在(第二类)和合约不令人满意(第一类)两种情况进行了区分… …但
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74 页
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64 65 页
程启智 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 年第12 期第62 68 页
43
是一些活动不存在合约的原因与一些合约普遍不令人满意(使之令人满意的成本
太高了)的原因完全相同” 张五常(1969)也认为“称一些行为效应是‘外部性’ 称
另一些是‘内部性’——对我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产权没有清晰界定是造成合约不存在或合约不完
全的原因因此也就是外部效应(这实际上是广义的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张五常
(1969)写道:“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1)缺乏签约权(2)合约存在但条款不全面
或者(3)有些条款不知道什么原因与一些边际等式不相符在这几个场合差别只是
程度问题… …一些行为效应为什么不存在市场合约是由于缺乏专有权还是由于
交易成本高不可攀为什么一些行为不存在专有权是由于法律制度还是由于监察
成本高不可攀为什么一些想象得到的较为有效率条款在合约结构中并不存在从所
有这一切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什么含义”
因此 无论内部性还是外部性在实质上都是一个产权没有清晰界定造成的
产权没有清晰界定或是由于法律制度的原因或是由于作为个体的人自身的局限
引起合约不存在或不完全进而会带来效率的损失比如在工厂对清洁空气有没有
污染的权利没有被界定时它就会造成相对于产权清晰界定状态下更多的污染从
整个社会角度来讲是无效率的在商品市场上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的质量不能准
确把握时实际上也意味着商品的产权没有清晰界定其结果要么是交易不能发生
要么是虽然交易发生但带来了大量的无谓损失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经济品的租金
消散对社会来讲是没有效率的
这样 把传统教科书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纳入到产权的框架之
下市场失灵现象便有了统一的产权基础因此各种市场失灵都是产权未被清晰
界定的结果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公共领域进而发生租金消散
科斯 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 第45 页
张五常 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版第92

张五常 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
93 页
44
2.4.2 内部性产生租金消散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 在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的分析中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本来
有利可图的交易不能发生同一个物品对不同的人来讲对其评价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同一物品的租金对不同的人来讲是不一样的因此租金是一个主观概念
当我们看到一项交易达成时我们可以断定交易品的租金上升了租金上升的大小
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但当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一项交易不能达成
时经济品的租金就会发生部分或完全的消散消散的大小为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发
生交易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那么为什么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会在信息不对称时不能达成呢这是因为当消费者不能准确
获知欲购买商品的性质时其需求曲线与在信息对称时的需求曲线不是同一条在
信息不对称时需求曲线左移当然这种左移仅仅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信息缺失
造成的当需求曲线向左移到时就会带来成交量的减少或不能成交的情况因
此由信息不对称带来成交量减少或不能成交时必然会使经济品的租金减少也
就是说经济品的租金发生了消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内部性所引起的租金消散是由于信息费用引起的
传统的理论认为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都会带来信息费用进而增加交易费用
使得交易不容易达成其结果便是发生租金消散但是对于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
称这两个概念张五常作了区分并指出了信息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关系他的区分
对我们理解在何种情况下信息问题会带来租金消散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张五常认为传统的教科书把信息不完全与风险当成同一回事是不正确的他
阿克洛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 见Akerlof,G..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August.488 500.
当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即使成交一般信息劣势方会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也就会相应减少经济品
的租金例如中国目前的装修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用户往往付出更大的成本来界定这一商品与服
务的产权因此买方或接受服务方付出这一成本的同时也就减少消费者剩余即经济品的租金发生了部分消

在经济学教科书中 我们假定需求函数是连续的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这种假定只是为了分析上
的方便但在现实中人们的需求函数一般说来是离散的当这些需求点向下方移动时成交量会越来越少
如果移动的足够大则没有成交量当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需求函数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成交量都
会减少只是当需求函数呈离散时我们更容易理解成交量减少或不能成交的情况
45
认为如果存在信息不完全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是没有信息费用可言的也就
是说只要人们的预期完全一样即使预期都错了也对决策行为没有影响因此
不存在信息费用这样用张五常的观点来看的话如果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完
全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是不存在信息费用的因为要使信息完全的费用太高了
这种约束条件对交易双方来说都是一样的双方都选择了不去搜寻信息因此对
于交易品的信息是对称的没有信息费用在这时人们的交易行为就不会受到影
响因此也就不存在内部性问题
例如 消费者由于信息问题而不去购买或减少购买某种商品无非是因为担心
上当受骗也就是说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人们会选择不进行交易但当交易双方对
交易品的质量都不能确定即信息是不完全时如果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交易的损
失就不一定由消费者承担可能会由卖方承担如果消费者碰巧买到一个质量高于
价格所反映的质量的商品时卖方实际上是亏钱了因此张五常认为在信息不
完全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
张五常的意思 准确来说应该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费用会影响交易行为也
就是说会存在内部性而信息不完全的信息费用对交易无影响因此也就不存在内
部性
我们认为 张五常对于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是有一定意义的从解
释行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经济学的本质但是
就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来讲我们认为只存在信息不完全而不存在信息不对
称的商品市场是极少的一般来说对于一种交易品的市场其中既包括信息不完
全的情况又包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当信息不完全时
同样会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例如对于赌博这种行为假定赌博是一种商品市场
进而是一种获利机制的话赌博的参与方从理论上讲只存在信息不完全而不存在
信息不对称即参与者对于输赢这一结果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但却是对称的这
种市场方式也只是具有特定效用函数的人参与一般说来是会降低交易程度的
如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 赌博会带来总效用的损失虽然输赢的货币是对等的但输方损失的效用大于
赢方增加的效用因此如果输赢的概率一样都是百分之五十的话人们是不会赌博的人们参与赌博的一
个解释是参与赌博的人, 其货币的效用函数在其赌注数额的范围内是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46
实际上对一件质量属性不确定商品进行买卖的人也是具有特定效用函数的我
们所关注的问题是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如果政府管制有助于使双方的信息更加
完全则政府管制是必要的政府一般可以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政府可能在对
一个交易品的质量确定上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如果政府并不具有在获取信息方
面的优势也就是说政府并不能较交易双方以更低的成本获取信息这种管制则是
没有必要的交易不能达成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约束所致并不意味着会带来租金
消散因此如果政府管制可以使信息更加完全或对称那么对于提高交易水平
进而提高交易品的租金就不是多余的
总之 由于内部性的存在就会出现交易量减少或不能成交的情况进而使经
济物品的租金产生部分或完全的消散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内部性的存在成为了政
府管制的一个理由
我们认为参与这类商品买卖的人实际上与参与赌博的人在效用函数上并无本质不同 即边际效用递增的风险
偏好者但一般说来大多数人是边际效用递减的风险规避型信息不完全会影响到人们的交易行为在很大程
度上是成立的因此上文所说的卖方也有可能亏钱进而不会影响交易行为是存在问题的实际上张五常
所指的佃农不过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监督土地肥力的变化非常困难气候无常等因素地主与佃农
为降低交易费用而采取的一种市场合约行为假如一个地区的气候无常收成非常不稳定双方对收成的信息
是不完全的那么只有在地主是极度风险偏好的情况下才会采用固定工资的方式在农户极度风险偏好的情
况下才会采取固定租金的方式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用分成的方式因此分成合约正是信息不
完全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讲信息不完全会带来交易费用使得固定工资与固定租金的合作方式不能达成
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分成合约也就是把信息不完全带来的交易费用与分成情况下需要监督所带来的交易费用
进行比较才出现的当然张五常对信息不完全不会影响人们行为的分析对某些个体是成立的比如极度风
险偏好的地主或农户他们并没有信息不完全而造成土地和劳力闲置的现象进而不会带来租金消散也就
是说对某些特定的人来讲经济品的租金不会发生租金消散
47
3 公共领域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通过第 2 章的理论分析及案例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产权没有清晰界定会产生
垄断外部性内部性等各种市场失灵现象这些市场失灵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会产生公共领域并进而发生租金消散可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失灵是政府进行管
制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政府管制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而存在
但市场失灵并不一定需要政府管制因为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
的不仅有政府力量还有非政府力量我们认为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的力量主
要是市场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政府与法院因此本章将主要对市场法院及
政府管制这三种治理市场失灵的机制进行比较指出现实中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
治理市场失灵的最优方式不同的市场失灵形式可能需要由不同的治理方式来纠
正在此基础上本章将试图得出治理市场失灵的一般性结论
3.1 市场治理公共领域的一般性
3.1.1 市场的合约本质及其治理公共领域的机制
在考察市场治理公共领域的机制之前 我们要对市场理论作一简单回顾早期
的理论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一种互通有无的机制萨缪尔森指出“原
始意义上市场就是买卖物品的地方中世纪经济史记载销售货摊摆满着黄油厚
片乳酪角锥未加工鱼肉和大堆蔬菜形成了乡镇的商业中心当代重要市场
包括进行石油小麦和其他商品交易的芝加哥商会和买卖美国最大企业所有权凭证
的纽约股票交易所”萨缪尔森进一步认为“更一般地说来市场就是买方和卖方
相会合以交换东西所利用的一种机制市场可能是集中化的就股票债券和小麦
说来或是分散化的就住宅或旧汽车说来甚至也就可能是电子市场如对于
许多金融资产和服务所出现的这样市场市场的关键特性是它使买方和卖方一
48
起确定价格和数量”简言之“市场就是一种商品的买者和卖者相互影响以决定其
价格和数量所利用的一种机制”
哈耶克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市场进行了刻画 哈耶克说道“我们刚刚开始理解
发挥先进的工业社会的作用要依据一个何等微妙的通讯系统这个通讯系统我
们叫做市场它是一种整理分散信息的机制比人们精心设计的任何机制都更为有
效”
从合约的观点来理解 市场是一种合约是交易双方当事人实现自己利益的一
种机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作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为降低交易费用而
存在的从本质上讲市场制度并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自
发形成的由于市场形成的自发性我们就可以认为市场的存在肯定可以改善市
场参与者的状况市场具备这一功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同一件商品不同的
人会有不同的评价这样可以通过交换使双方获利另一方面市场的存在会使得
人们各自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促进分工分工的结果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使
满足人们需求的总商品量增加人们如何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必须通过市场
这是因为当人们进行交换时被交换的商品之间是有一个交换比例的在存在货
币情况下这个比例就以价格表示价格实际上起到了指示器的作用人们中通过
对各种商品价格的权衡来决定从事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市场产
生价格价格指导人们发挥比较优势当然价格在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的同时也
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因此市场是一种制度其表现形式就是用价格决定产品的归
属所以阿尔钦曾说“价格决定什么比价格如何决定更重要”
实际上 任何一个市场合约都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权利同他人签订的在产权理
论看来市场中的任何物品是一个约束了的权利的组合任何交易在本质上都是
产权的交易从这个角度讲市场合约存在的前提是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具有
清晰的产权在产权不清的情况下也就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合约科斯曾
萨缪尔森等 经济学中译本第十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版
哈耶克 似乎有知识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49
说“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一个本质前提The delineation of right is an essential
prelude to market transactions ” 因此只有在权利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市场才会
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市场分散于不同个体中的信息才会发生聚集聚
集的结果是产生价格这一信号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下人们才会根据自己的优势进
行选择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带来更高的经济绩效在其它产权形
式下由于权利归属不清所以不可能存在市场因此价格这一信号就不能存在
即使存在也是虚假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根据自己优势进行选择的机会就会受到
限制经济绩效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 所有定价的问题都是产权的问题Every question of pricing is a question of
property rights Alchian, 1967 当产权的界定出现问题时价格机制必然遭到扭
曲或失效与此对应就会有另外的规则来代替它但是同价格规则相比其它规
则的代价会十分高昂正如哈耶克1945 所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成功地设计
出一种替代性体系— —在这种替代性体系中现行的价格体系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仍
能够得到继续比如说它已然达到的能够使个人选择自己的事业并因此而可以自
由地使用他自己的知识和技艺的程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原来不存在的市场合约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创造
出来这些合约的产生从总体上讲是交易费用降低的结果这是因为原来不存在
的合约之所以不存在是由于签订这种合约的成本过高高到使人们不能签订这种合
约所以说新合约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降低有可能是人们发现了使
双方可以接受的合约方式也可能是这种合约被创造出来是为了降低其它相关合约
的交易费用因此被纳入到了其它合约的范围因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是
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存在的也可以说市场是作为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机制而出现
的从这个角度讲市场的活跃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交易费用降低这一过程对
Coase, R.H.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 October, 1959.1 40.
Alchian.A.A.Pricing and Society.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airs.
阿尔钦认为 价格作为竞争准则是私有产权清晰界定的产权本身所固有的
哈耶克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载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三联书店2003 第132 133 页
50
于交易费用在社会中的作用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通过他们的讨论我们可以
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讨论的起因是张五常认为降低交易费用会推动社会进步 对于张五常这一观
点韦森教授并不认同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交易费用呈上升的趋势因此
交易费用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 而不是“摩擦力” 韦森教授说 “减低交易费用
会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观点错了因为美国过去有一百年的经济史统计表明交易
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5%增加到45% 所以韦森教授指出社会进步总
是伴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交易费用不是“坏东西” 而是交易的“促进力量”
对于韦森教授的观点 薛兆丰与赵世勇进行了反驳薛兆丰指出按韦森教授
的逻辑既然电话费交通费上网费占日常开支的比例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增
大的那就表明信息交流的障碍运输和迁徙的困难都不是“坏东西” 而是交
易的“促进力量”了言下之意是若缺少了这些障碍和困难即韦森教授所谓的“润
滑剂”和“棘轮机制” 社会都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进步了如此怪诞的结论这种结论
的出现是“只看数据不看情况”造成的他进一步指出在没有电话的年代异
地通话的费用不是零而是无穷大发明了电话通信的费用是从无穷大急跌下
来而不是从零暴涨上去信息交流的障碍运输迁徙的困难从来不是什么好东
西美国的经济史统计其实不难理解从数据上看交易费用包括部分通信费
用部分交通费用和所有用于警察律师经纪银行家文员经理等职业的
开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了但这只是数据数据本身不足以说明问题因
此这种分析的错误在于首先“美国经济在过去100 年间的成功发展”和“ 可统
计的交易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这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统计上的相
关关系但未必存在因果关系其次韦森教授没有区分“可统计的”交易费用和“真
正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实质是为了促成交易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交易是人的
天性当交易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的时候交易费用不是零而是足够大或“无
张五常曾指出 交易费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下降少许则国富上升少许则国贫见张五常经济解
释卷二第100 页
51
穷大” 当这些交易因为交易费用太高而无法达成的时候统计上就无法将它们统
计出来而随着交易费用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从而分工和专业化得到进一步
发展的时候许多潜在的交易或各种非市场形式的交易便得以实现或以市场交易的
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可统计的交易量便迅速扩大这样可以统计的交易费用便迅速
提高可见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交易费
用提高的结果恰恰相反是交易费用降低的结果
赵世勇更加明确地指出 交易费用的实质就是“摩擦力” 就是一种“阻力” 当
这一“阻力”足够大时交易便无法发生这正如物理学中的摩擦力当我们以一定
的力在水平方向上拉动一个物体作匀速运动时相当于交易发生了通过测量水
平方向的拉力就可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但是当我们用给定的拉力拉不动物体时
相当于有交易愿望但交易没有实现是因为摩擦力太大了此时虽然我们不
知道摩擦力是多少但知道它肯定足够大超过水平拉力而绝对不是零因此
张五常提出的“交易费用在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减低少许就大富增加少许就
大贫”的论断非但没有违反内部逻辑的一致性反而是其逻辑一致性的体现
我们认为 交易费用是经济活动的摩擦力是无庸置疑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没
有市场是因为交易费用大到使人们不能进行交易的程度交易费用降低会促进
合约的签订合约的结果会使经济物品的租金上升对于是交易费用降低带来市场
的出现还是市场的出现带来交易费用的降低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显
而易见的事实是市场的出现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这里的交易费用是制度费用
即广义的交易费用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出现是替代了具有
更高交易费用的制度比如中央指导生产与分配的制度另一方面当交易费用
降低时交易会发生或增加但为什么交易费用会降低呢我们可以认为交易费用
降低因为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也可以说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所以说
市场出现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降低
关于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见韦森 如何看待交易费用的社会功用载21 世纪经济报道2002 年5 月
13 日薛兆丰数据不是真相制度主义时代网站与赵世勇交易费用到底是“摩擦力”还是“润滑剂”— —
与韦森教授商榷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站
52
从市场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这个意义上讲实际上也就是把经济物品的租金增
加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是减少了租金消散所以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治理
公共领域进而减少租金消散的机制
具体地讲 人们在未发现市场之前公共领域的范围是巨大的因此也就存在
数量巨大的租金消散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从租金的主观特性来理解由于人是
非同质的不同的人对一项经济品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交易的过程必然是经济品从
评价低的人手里转到评价高的人手里因此交易本身就是使经济品租金增加的过
程增加值为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也就是买方剩余与卖方剩余之和
因此 从理论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多种多样的市场失灵以及与此对应的租
金消散但是市场本身就是为了降低了交易费用而出现的市场的出现结果是增
加了经济品的租金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减少了经济品的租金消散因此市场
是治理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机制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增加自己的利
益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会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市场使得经济品的租金增加
可是在产权未被清晰界定的情况下人们通过市场可能寻找不到界定产权的
低成本方式交易费用就会变得高昂一个后果是合约不能被创造出来在这种情
况下通过市场解决公共领域问题就有了局限性租金消散也就不可避免因此
需要其它的制度安排来界定产权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以使合约得以达成
3.1.2 市场治理公共领域的局限性
大量的公共领域在市场机制面前消失 但并未完全消失在实践中市场的运
行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需要政府加以介入介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市场更好的运

对于垄断来讲 如上文的分析除行政垄断外其它形式的垄断一般是不需政
府介入的市场的力量会迫使垄断的局面不可维持或不可能不遵循市场原则如果
一个行业的利润过于丰厚利润本身是一个诱发竞争的信号因此也就会促使竞
争的产生随着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供给的增加会使价格下降另一方面生
53
产这种产品的成本一般来说会上升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利润自然会消失
可是 对于外部性问题单单依靠市场力量显然是不行的比如对空气污染
问题通过明晰产权的办法来解决可能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很难界定和行使对空
气的产权即使政府可以宣称居民拥有洁净空气的权利但这只是法律上的产权清
晰由于在现实中行使这项权利的成本太高清洁空气的权利事实上还是不清晰的
事实上产权不清晰交易成本存在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居民不可能行使这项权利
进而与工厂达成合约比如工厂根本不可能就降低污染问题与每个受影响的居民
进行协商进而达成一个赔偿协议另外对于臭氧层破坏的这一重大环境问题
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显然是不可想象的政府管制或法院的裁决往往可能是一种比
由市场解决成本更低的方式因此在外部性问题上由于过高的交易费用试图
通过在法律上界定产权进而交给市场来解决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寻求其
它的替代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当然市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不
完善必须与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不完善进行权衡政府作为代理方如果激励
机制不健全那么一个必然结果是政府为委托人的服务效率就会低下
对于内部性问题 虽然市场存在一种使信息更加对称的力量但是市场并不能
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如虚假广告的大量存在会使消费者对广告信息产生怀疑从而
降低了广告传递优质产品信息的功能劣质产品的所有者可以隐瞒其产品的缺陷
通过虚假广告标榜自己产品的质量这样消费者就难以区分不同质量产品的生产
者发出的基本相同的信息进而在购买时也就难以辨别产品的质量水平因此市
场机制下作为信号的广告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就会失灵再例如“三包”服务如果
没有政府的适当管制好多“三包”承诺只是“空头支票” 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产品
供应商就会以种种借口拒绝履行以前的各种承诺这就必然使消费者对众多生产经
弗里德曼说道 “众所周知在任何交易的重要影响收益或成本波及到那些没有直接参与这项交易的其
他人而且这些人在难以被确定的情况下市场运行存在着缺陷这种被称做‘旁邻效应’或‘外部性’的第三方因
素非常麻烦因为每当政府去努力解决这些外部性干扰时结果常常是带来的坏处多于好处但原则上我们
不能否认在一定的情况下政府的确有干预的必要” 见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42 页
我国虚假广告问题非常严重 例如如果按药品广告所承诺的内容在我国什么病都可以治好
54
营者提供的各种担保难辨真伪其结果是造成消费者对担保缺乏信任从而使担保
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失灵就商誉而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法商贩生产假冒产
品就会对生产名牌的企业造成双重影响一方面是消费者买到假冒产品后如果
不知道这是假冒产品就会对真正的名牌产品感到不满从而影响名牌产品的信誉
进而将来会减少购买另一方面假如消费者知道市场上有一部分是正宗名牌一
部分是假冒产品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减弱购买这种名牌的动机例
如当市场上假冒的鳄鱼牌衬衣盛行时穿正宗鳄鱼衬衣的效用也会下降进而人
们会减少购买因此当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时对于坚持购买名牌产品的消费者来
讲他愿意对名牌产品支付的价格也会下降总之单独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内部性
问题成本可能会很大因此需要非市场力量的介入以维护市场的有效运行
总之 要维持一个社会经济的运作单独依靠市场的力量只能使市场机制本身
遭到破坏市场本身虽然是双方自愿的签约行为但签约各方只能在一定的预期下
才会进行签约稳定的预期是使市场合约形成的必要条件稳定预期的形成实际上
是要有一定的制度环境支撑的这里的制度环境既包括法律制度也包括政府的行
政管制以及其它社会力量我们在分析市场行为时一般把这些变量视为既定前提
只分析签约各方的行为但当我们分析市场缺陷时就不得不把这些变量引入以
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2 政府管制与法院执法的比较分析
虽然市场失灵的存在使政府管制成为必要 但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市场失
灵只是政府管制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些因素如
信息不完全交易费用为正在政府管制中同样存在这些因素同样也会使政府管
制失灵造成的损失可能比市场失灵还要大另外无论是外部性还是内部性问题
都涉及到一方对另一方的侵权行为既然是侵权问题显然是可以在民法的框架下
解决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需要政府管制政府管制究竟有何优势国外学者对法
55
院执法与行政执法的替代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政府管制
有很大的启示下面就对政府管制与法院执法的比较分析作一简单的述评
3.2.1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早在 19 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思想家边沁Jerenvy Bentham 就探讨了法律对
犯罪的阻吓作用边沁认为当法律能够设计成最优的时候由法庭执行的法律对
犯罪就具有最优的阻吓效果边沁写道“痛苦和快乐是人类行为的巨大根源当
一个人认识到或假定痛苦是其行为的结果那么在一定的压力下他会倾向于不再
那么做如果那种痛苦表面上的大小或者价值超过了他预计从其行为中可以获得的
快乐或利益的大小或价值那么他绝不会从事这种行为从事该行为会带来的损害
也就因此得以制止” 所谓最优的法律是指法律条文设计得完美无缺包含了对
所有可能的有害行为的量刑与定罪即社会上所有成员都清楚作出有害行为将会受
到什么样的法律惩罚因此如果每一项有害行为都能够准确的度量并在法律中
制订相应的处罚措施法律就会起到阻止有害事件发生的作用
边沁的最优法律思想提出后 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重视一直到1968 年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 Becker 第一个把边沁的思想变成经济学模型
在其论文犯罪与惩罚一个经济学方法中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进行了证明他
得出的结论是当法律设计最优时由法庭来执法是最优的制度这样法律的执
行只需要法庭而不需要其他机构其中包括管制机构之后不久芝加哥的另一
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发表了法律的最优执行一文进一步发展与改进了贝克尔
的法律最优阻吓理论贝克尔与斯蒂格勒的论文主要探讨的都是如何为达到有效
阻吓的目标而对法律及刑罚进行最优设计结论是在法律实现最优设计之后由法
庭执行就能达到最优的执法这时政府管制是多余的
转引自 比较第三辑中信出版社2002 年11 月版
Beaker, G.S.,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76,1968.169
217.
Stigler,G. J. “The Optimal Enforcement of Law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Vol.78 1970.126 136.
56
因此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法律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具有最优恫吓作用
对任何违背法律规定的事件只要上诉到法院法院就以根据法律进行裁决其判
罚的力度正好等于违法的程度即法律可以做到使违法的收益等于其成本因此可
阻止违法事件的发生基于这个原因政府管制是没有必要的
芝加哥学派关于政府管制没有必要的结论是在严格的假设下得出的 与现实有
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也就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学者对
芝加哥学派的假设进行了放宽与修正进而得出了他们关于政府管制与法院执法的
一些有益的结论具有代表性的是执法激励理论与不完备法律理论
3.2.2 执法激励理论
执法激励理论是由爱德华· 格莱泽和安德烈·施莱弗在反驳科斯学派时提出来
的他们认为由于法院执法需要搜寻证据而搜寻证据是要付出代价的当需
要执法者付出相当代价的时候就必须为之提供激励但问题是法庭必须保持中
立因此就不能激励法庭执法这样单纯依靠法庭执法并不能达到最优为此必须
引入对法院执法的一种替代策略行政执法即行政管制法官与管制者的主要区
别在于后者较容易采用惩罚违规者的激励而与管制者相比法官更为独立而难
以驱动因此在法官与管制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利益权衡法官执法激励较弱但
没有扭曲管制者执法激励较强却可能发生扭曲此外施莱弗与格莱泽还表了监
管型政府的崛起一文对政府管制的历史背景以及管制执法与法庭诉讼的差异
作了比较分析通过案例研究他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管制者可能比法官
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进行高代价的调查以便证实与处罚违法行为这种更强烈的
动机可能源自管制者对其职业生涯的考虑也可能源自管制激励管制者可以因为
格莱泽等 科斯对科斯定理中译本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2 期科斯虽然没有象贝克尔
与斯蒂格勒那样极端认为政府管制没有必要但科斯认为面对一项外部性行为根本得不出由政府进行干
预是最优的结果科斯说道“对我来说科斯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动摇了庇古体系科斯定理表明在这些
情况下庇古方案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不意味着当交易费用为正时政府行动诸如政府经营管制或包
括补贴的征税不能产生比依赖于个人之间在市场中的谈判更好的结果我的结论是让我们研究正交易费用
的世界”见生产的制度结构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
施莱弗 格莱泽监管型政府的崛起载比较第二辑中信出版社2002 第51 73 页
57
发现违法行为而被奖励而法官在制度设计上为了保证中立不能被施以激励或
者是管制者比法官拥有更多在管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管制者能够代表
受害者共同的利益进而解决任何附带问题例如铁路安全的管制者可以代表事故
实际和潜在的受害者较受害者们更为有效三是法庭诉讼与管制之间的一个重要
差别是前者是在危害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进行损害赔偿而后者则能进行事前预防
即法庭诉讼是被动的和事后的而管制则能进行事前的主动的预防因此低成
本的鉴别违法行为成为解释管制兴起的原因另外管制发现违法行为的可能性较
大从而确保违法者以较低的罚金服从处罚使管制比法庭诉讼更容易被违法者接

执法激励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法院执法的局限性及管制的优越性不可否
认这些分析与结论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加深如果没有必要
的制度保障人们之间的交易费用会不断提高法院在这方面显然存在如执法激励
理论所说的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但是执法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并不十分牢固
比如说管制者能够代表受害者的共同利益显然与帕累托和庇古的“公共利益目
标论”有很大的相似另一方面执法激励理论并没有对政府管制的成本进行深入
分析只是通过简单对比得出政府管制优于法院执法的结论因此是有局限性的
3.2.3 法律不完备性理论
法律不完备理论由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中国学者许成钢和德国法学家皮斯
托教授共同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以往的理论都有一个暗含的假定条件就是法
律是完备的完备的法律是指法律条文极尽完善和详细以至面对任何一个案件
任何一个法官甚至是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够按照设计好的法律条文准确无
误地没有偏差地推出一项行为是否违法以及违法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不同的
人对同一行为作出的判决是一样的能够起到这样效果的法律就被称为“完备的法
皮斯托 许成钢不完备法律上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载比较
第三辑中信出版社2002 年
58
律” 但现实中的法律却都是不完备的不完备的法律是指法律不可能实现最优
设计也就是说立法者不可能将所有可能的行为都考虑到并将所有可能的有害行
为都用明确的量刑或惩罚标准加以限制因而在现实中法律不论设计的多么精
细总有法律条文不能直接处理的案例存在这就是法律的不完备性
许成钢等人承认 法律的内在不完备性是受到哈特等人的不完备合同概念启发
而产生的法律不完备或是因为法律存在空白即法律不能处理特定的损害行为
或是法律条款的开放性质即法律的边界未加以清晰地限定另外因为社会是不
断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立法者不可能预知一切变化的事件并
把法律定义得无限清楚所以现实中的法律都是不完备的法律不完备是因为人
们的知识不完备虽然人们无从知道未来可能发生什么事件但是他们可以在实
践中不断学习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引入主动式执法
就可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不断学习了解立法者当初制定法律时不完全知道的情

另一方面 当法律不完备时法律的最优阻吓效果会削弱加之法庭只能被设
计成被动式执法者和事后立法者这样就导致执法和立法的不足由于任何人在从
事某项行为都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因此他们会从两方面对不完备法律作出反应
一种情况是行为人假定法律不会适用于他们因而继续其行为而这些行为可能
已经或者将会产生损害结果或者因为其行为可能处于某种特定法律的范畴之
内而面临惩罚他们会过于谨慎在两种情况下法律的阻吓作用都远非最优第
一种情况是法律阻吓不足第二种情况是阻吓过度因此引入主动而灵活的执法
可以优化法律的阻吓效果防止以上两种情况发生那么谁是主动式执法者呢
他们认为法院不可能是主动式执法者因为法院必须是中立的不偏不倚而主
我们认为不完备合同的最早提出者应是张五常见张五常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载经济解释
— —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81 109 页哈特等人只是把张五常的思想进行了模型

皮斯托 许成钢不完备法律上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比较第
3 辑中信出版社2002 年版
皮斯托 许成钢不完备法律上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比较第
3 辑中信出版社2002 年版
59
动执法意味着执法者在事前必须介入案件要有自己的立场为此他们认为需
要一个与法院相分离的机构即政府管制机构进行主动式执法我们可以看出法
律不完备性理论与执法激励理论是互补的
当然 管制者被授予主动执法权与立法权一个重要前提是如果管制者有明
显错误的立法与执法被管制者可以向法庭提出诉讼因此管制者能以主动灵活
的方式对市场主体的错误做出反应并予以纠正同时由于对管制者进行了必要的
约束进而加大了对经济活动乱加干预的成本从这个角度讲管制是有其特定优
势的
法律不完备性理论更进一步指出 在逻辑上引入管制尚需要两个具体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对导致损害结果的行为类型要能够有所预期和把握以使管制者能够
制定合适的管制内容以及确定管制者的合适权限第二个条件是预期到的损害程
度要足够高如果预期到的损害程度低事后立法和被动式执法的约束则是可以容
忍的比如在传统的民事侵权领域预期到的损害程度不会很高一般不引入
管制者依靠事后立法和被动执法的法庭就足以进行约束了但是在刑事侵权领域
包括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及健康的食品卫生安全及生产安全等领域预期到的危
害程度会非常高这时引入主动执法就非常重要了
法律不完备性理论指出了法律的最优阻吓作用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形下会失效
因此也就具备一个良好的理论分析基础通过对主动执法与被动执法的分析指出
了引入政府管制这一主动执法方式的必要性同时法律不完备性理论还指出了引
入政府管制的条件因此其理论分析在逻辑上就显得更为彻底
3.3 不同市场失灵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政府管制是有其内在优势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政府管制的优势是存在于特定领域的比如说对于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证券市
皮斯托 许成钢不完备法律上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比较第
3 辑中信出版社2002 年版
60
场政府事前进行管制可能会比法院的事后执法及依靠市场内在力量进行解决成本
更低但是对于某些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私人秩序与法院执法可能是成本较低的
选择在本节我们将对垄断外部性与内部性等市场失灵现象的治理机制作一比
较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市场失灵的治理并不存在“一刀切”的最优治理方式不同
的市场失灵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理机制来纠正
3.3.1 垄断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在前文中 我们分析了除行政垄断以外在由其它原因形成的垄断中市场一
般是不会失灵的由于垄断一般是指自然垄断在理论界对自然垄断的理论研究
还在继续深化在实践部门各国都在实行不同方式的管制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
至今尚未发现一种能比较好地解决自然垄断的管制方案以便能够既保证生产效率
又避免垄断的弊端伴随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政府管制的却是被管制企业的效率低下
与管制失灵与管制的初衷适得其反从而降低了效率和更大程度地损害了社会福

如果不考虑收入分配的影响而仅以效率原则来评判 垄断者自由定价较政府进
行管制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正如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在其资本主义与自由
一书中所言“当技术条件使垄断成为市场竞争力量的自然结果时似乎存在着三
种情况私人垄断国家垄断或公共调节所有三种情况都是不好的因此我们
必须在坏的事物中选择最好的在美国考察对垄断的公共调节的享利· 西蒙斯发现
结果是如此地令人不满以至于他作出结论认为国家垄断害处较少而考察国家
对德国铁路垄断的著名德国自由主义者瓦尔特· 欧肯发现结果是如此令人不满以
致于他作出结论认为公共调节害处较少研究了上述两者以后我勉强地作出结
论认为假使可以容忍的话那么私人垄断可能是害处最少的”
斯蒂格勒也指出“经济学领域一个著名的定理是由竞争性企业构成的经济
关于政府对垄断管制无效率的分析见斯蒂格勒 管制者能管制什么— —以电力管制为例载产业组织
与政府管制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米尔顿·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1999 年第三次印刷
61
能从给定的资源总量中创造出最大的收益任何现实的经济都不可能满足这一定理
的苛刻条件所有现实的经济体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经济的标准这中间的差距就
被人称为‘市场失灵’ 但在我看来美国经济‘市场失灵’的程度要远远小于现实的政
治体系所制定的经济政策之不完备所导致的‘政治失灵’程度自由放任的优越性靠
的不是理论的论证而是由于它相对于任何其他经济组织形态来说都更具优势”
另外哈伯格Harberger,1954 认为在西方国家关于私人垄断在公开市场中的影
响许多担心是言过其实了他的分析表明在美国因各种形式的垄断对福利的
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估计不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
如上一章分析的那样 我们反对垄断的理论依据是垄断企业产品的价格不等于
其边际成本而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完全竞争企业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
此完全竞争对社会来讲是最有效率的但问题是完全竞争市场所需要的条件是
十分苛刻的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哈耶克曾指出完全竞争一般满足下述三
项假设(1) 同一种性质的商品将由众多较小的销售者供应或为较小的购买者所需
求然而其中却没有一个人期望通过个人的行动对价格施以人们可感受到的影响
(2) 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入市场而且对于价格的波动和资源的流动来说也不存在其
他的限制(3) 所有参与市场过程的人都完全了解相关因素他进一步说上述三
个条件可以说是一项极为关键但也是最含混不清的条件显见不争的是每个参与
市场过程的人都完全了解每一件影响市场的事情这一项假设根本就无法成为一项
标准此外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第一当我们假设每个人都无所不知的时候我
们实际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第二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够使尽可能多
的可以获得的知识得到运用因此这种情形给一个竞争社会所提出的问题并不
是我们如何才能够“发现”拥有最多知识的人而是我们必须拥有什么样的制度安
排才能使任何拥有特别适合于某项特定工作之知识的人在激励之下尽可能地去从
事该项特定工作
简明经济学词典 亨德森编秋风译转引自思想评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Harberger, D. 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54,44,May 77 87.
详见哈耶克 竞争的含义载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译本三联书店2003 第141 142 页
62
因此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得到满足的例如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有无数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从而任何一个生产者都不可能影响
产品的价格因此产品的价格也具有了唯一性实际上正如上一章所分析的那样
产品完全同质在现实世界中是稀有的情形所以说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可以说是
经济学家想象的结果作为一个参照系进行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如果拿这个标准
去衡量现实世界进而解释现象显然是行不通的可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
许多人却常常用这个近乎天堂的标准去和现实世界相比较由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完全竞争所以比较的结果也就必然会打破这些人天堂的美妙于是他们就会说
市场失灵了垄断就是市场失灵具体集中的表现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来消
除这种失灵
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应该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市场进而去理解市场的真正
含义按哈耶克的观点我们不应该去设想什么完全竞争市场是动态的如果我
们真正想要理解市场就应该把市场把竞争作为一个过程学习与发现的程来
看待而不能将其视为一种静止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采取种种策
略可能会居于某种优势状态当然也可能会获得较高的利润然而正如上文的
分析利润本身会吸引竞争者的进入从而削弱其独占地位只要没有政府授予特
权任何独占状态都是暂时的不可能持久在市场中不可能有永远的赢家政府
干预往往会扰乱市场自发的调整过程
因此 在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对垄断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完
善的市场经济中保护垄断实际上与保护产权具有一致性市场化本身就是使每个
德姆塞茨指出 “不应该将一种制度下真实世界的解决方法与处于理想主义条件下的另一种制度的理论结果
相比较并以此来评价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的相对有效性用存在交易费用这一市场制度所看到的结果与
一位无所不知的计划者在理想主义的情况下包括理想的激励结构下所取得的结果相比较那是没有意义的
见Demsetz,H.,Infromation and Efficiency:Another Viewpoin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2,1969,1 22 同样我
们也不能把只在理论存在的完全竞争模型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种种结论
阿德莱希指出 “不应过高地估计均衡条件的重要性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里均衡条件如果起作用那也
为数很少真正要紧的是调整过程市场是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它能让个人按照他们自己情况的变化来选择和
修改他们的消费和生产计划而中央计划人员对这些情况简直是不可知的此外理论方面的限制也许不会有
什么实际的重要性例如对垄断的许多担忧似乎是不必要的在很多情况下垄断在分配方面的作用是很小
的”见德阿莱希市场制度和可能的考虑载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第282

63
个体的产权得以实现进行获取自身租金的过程反对这一过程在实质上就是反对
市场破坏价格机制在我国许多人以美国为例主张建立反垄断法实际上美
国一百多年的反垄断实践本身就缺乏前后一致的逻辑况且从深层次上讲我国
目前根本就没有资格去照搬美国的反垄断政策因为我国根本就不存在美国反垄断
法所要反的那种“垄断” 我国的垄断与美国的“垄断”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们如果把中国电信中国铁路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微软相提并论则是犯了常
识性的错误它们的成因与性质根本就不相同对于美国市场中的许多“垄断” 实
际上是名不符实的相反我国的垄断才是真正需要加以反对的垄断即政府设置
的某种排他性制度安排由政府运用其暴力手段限制别人的产权来使得被保护企
业获利这显然是反市场行为
所以说 认识垄断进而反垄断应该从产权角度出发在普遍保护产权的情况下
由于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某一行业这时企业无论是赢利还是亏损都是经营者租金的
表现政府是不应进行干预的而对人为限制他人的产权存在进入壁垒的情况下
无论政府让企业产品的价格定在何种水平都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取消政府对任
何行业人为设置的一切形式的进入障碍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进入一切行业生产
和销售任何东西进而保护产权在这之后企业制订什么样的价格策略和经营策
略则属于市场行为垄断问题自然就会在市场的竞争中得以解决政府是不应该
介入的
总之 我们认为对于垄断问题我们要从产权角度加以分析一个行业只允
许某些国有企业经营而不允许其它企业进入其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如在电信资
费上中国的电话费水平是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对垄断行业进行价格管制
其制定的价格水平有何根据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因为真实的价格只有在
权利清晰界定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才会产生
因此 就我国目前来讲对于垄断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界定产权消除进入壁
垒那么在允许竞争的情况下垄断企业是不可能胡乱收费的所以说对于垄断
问题根本不是一个需不需要政府进行管制的问题而是如何放松政府对进入的管
64
制交由市场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 科斯也提供了处理这类问题的思路科斯指出为什么政府不可以避
免直接分派频道而出面组织“频道资源的拍卖” 政府组织频道资源的拍卖等于
政府将原本“无主”的“公共频道资源” 通过“出价高者得”这样一个简单的准则转
化为可以由价格机制来配置既然价格机制可以处理这类问题管制用行政手段
直接控制价格和进入当然就不必要了因此对于必须实行垄断的问题也可以通
过这种方式解决如果只有一条铁路是最优的为什么不可以将这“唯一的经营权”
拿到市场上拍卖呢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要限制出租汽车的数量为什么不可以把出
租车的牌照进行拍卖通过价高者得的方式取得经营权呢因此只要可以由市场
进行调节那么政府进行管制显然是不必要的
3.3.2 外部性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外部性问题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福利
而相应的成本收益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就出现了外部性外部性有正负之分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某种收益但对方并未因此付费我们就可以认为
这个人的行为具有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增加了别人的成本
但并未为此给对方作出适当的补偿则这个人的行为就具有负的外部性例如工
厂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制造了污染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的影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并没
有为此付费对于负外部性问题许多人认为必须由政府出面才可以得到解决
但是 传统的思路是有问题的我们认为人们处于自利的考虑通常会选择
成本较低的方式对产权进行界定来消除外部性因此人们想象中的外部性往往是
不存在的例如张五常曾说过一位学者大骂科斯说从未听说过狗吠之声可以在
市场上成交张五常的回应是狗吠之声天天大量地在市场上成交买或租用公寓
较好的一致说不准养狗你要养狗就要找独立的房子居住独立房子之价或租金
是包括了狗吠之价的同样繁华路段的房子价格一般较高但就房子本身的造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三第173 页
65
价而言一间房子无论是在郊区还是在闹市应该是相同的高出的价格是什么呢
应该是对在繁华路段享受到的便利体现在拥有更多的公共设施通过地价高于偏
远地区的形式进行收费同样在商场之内较为畅销的商品其租金是偏低的实
际上也是在为畅销商品的供应商所产生的外部性进行定价再例如尽管传送电
视节目的电波无法排他任何一个有电视机的人都可以收看但电视台通过与厂商
签订广告合约占用节目时间打广告就可以达到让收看者付费以看广告的形式
进而获得收益厂商所付广告费的目的如果你在看电视节目时不想看广告
你可以开通专门的付费频道再例如我们可以随意浏览网站实际上我们也给
网站的提供方付费了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者通过与电信部门根据在网站上的浏览时
间是有价格安排的也就是说网站的拥有者通过委托电信部门对网站使用进行了
间接收费
张五常也曾就米德的例子进行了颇为精彩的回击 米德的例子是养蜂人与果园
的主人之间相互存在外部性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干预其中但张五常通过实地调
查发现不仅养蜂者与果园主之间存在花粉传播的服务合约与蜜蜂采花蜜的合约
而且其价格的厘定并不亚于市场中的其它物品在此基础上张五常写成了蜜蜂
的寓言这一经典论文哈罗德· 德姆塞兹曾用停车场的例子来说明外部性可以通
过市场进行内在化
再以公共物品为例(实际上搭便车问题即公共物品问题和外部性是同一枚硬币
的两面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灯塔是经济学家认为不可能由私人提供公共品的最著
名例子经济学家曾经论证说如果私人灯塔主想对享受灯塔服务的船主收费就
畅销商品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这些顾客的到来可能会购买不畅销的商品因此畅销商品的供应商对不畅
销商品的供应商产生了人们想象中正的外部性
杨小凯指出 市场根本不是消灭信息歪曲而是在信息歪曲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平衡找一个最优解尽管谁
都知道电视台广告商与观众这种三角贸易会用强迫观众看他们不要看的广告的方式造成效率损失象菜店卖
菜强制搭配一样但只要闭路电视费用太高这种三角贸易就还是优于双边贸易详细的分析见杨小凯贸
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权经济学载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93 第129

详见张五常 蜜蜂的寓言一项经济调查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2000 第133 161 页
如果商店所有者拥有一个停车场 他可以让消费者免费停车同时将相应的成本加在商店的商品价格中
Demsetz,H.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4.3(1)7.11 26.
66
会出现搭便车问题也可以说出现了外部性然而19 世纪英国海岸线的灯塔却
是由私人拥有的灯塔主知道他们不可能直接向船主收费但是可以用其它办法
让使用灯塔者付费他们将自己的服务出售给附近港口的所有者那些不为灯塔主
提供灯塔服务掏钱的港口所有者比较难以吸引轮船进他们的港口这就足以证明
教科书中用得最普遍的公共品例子可以说并不是一个可靠的案例是经济学者想
象出来的再例如购物步行街向购物者提供了很多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外部性公
共品的服务如照明保安休息场所等就这些服务直接向每个人收费是不现
实的但我们也不能把这些服务视为外部性实际上这些服务的提供方通过向在
这条街上销售的私人品中收取一定费用进而把把外部性内在化在生活小区小
区的居民享受了很多传统上认为是外部性的服务但现实却是物业管理公司收取
物业管理费来为这些服务进行定价
在环保问题上 比如土地使用动物保护等领域界定明晰的产权都可以解决
公共品问题野生水牛濒临灭绝了而家养母牛却没有灭绝因为母牛由私人拥有
可以带来利润今天界定大象鲸等动物的私人产权也可以解决其灭绝问题
比如在非洲赞比亚马拉维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国家大象的数量在增长因
为这些国家都允许商业性捕猎大象自1979 年以来赞比亚的大象数量从3 万头
增长到今天的7 万头博茨瓦纳从2 万头增加到6.8 万头而在禁止捕猎大象的国
家比如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则没有繁育大象的激励相反只有鼓励人
们偷猎在这些国家大象正在消失结果肯尼亚在大象数量从政府发布禁令时
的14 万头下降到今天的1.6 万头自1970 年以来坦桑尼亚的大象数量从12 万头
锐减到6.1 万头乌干达从2 万头减少到1600 头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分析 其结论是明显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外部
性行为通过市场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市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前
提是产权比较容易界定也就是说交易费用不是很高如果交易费用十分高昂即
把外部性问题以市场合约形式内部化的代价很大通过市场合约解决外部性问题显
资料来源 亨德森简明经济学词典秋风译转引自思想评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67
然是不可能的例如对于污染这类问题来说试图通过当事人各方以市场合约形
式来解决其成本高昂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理论上通过排污权的买卖市场行
为在较强行制订排污标准在效率上更高但在现实中各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措
施并不多见这应该是这种方式的交易费用过高所致由于污染权很难界定进而
人们很难就排污权进行交易
对于外部性问题 科斯1960 认为如果清晰界定产权的成本不是很高
那么通过界定产权外部性问题可以交给市场来进行解决并会带来资源的最优配
置因此受科斯的影响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只要设计出清晰与可让渡的且受
私法保护的产权政策外部性问题便会由市场自动得到解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认识到政府和私人为确立排他性权利要付出成本并且常常是相当可观的埃
格特森2004 因此产权安排并不表明政府管制是多余的因为产权安排本身
并非免费另一方面即使外部性问题可以由私法来执行且成本不高这时可能也
需要行政配置况且对于那些公共性资源如果要保护产权的完整性更需要政
府作为其所有者并按照公共利益去管理它们Dales,1968
本文认为 科斯所倡导的由市场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有其前提条件的就是在事
实上清晰界定产权的成本不是很大可是对于某些公共性资源的外部性问题如果
靠通过产权界定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交易费用可能会十分高昂其结果便是产权
并没有真正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想通过私法程序还是市场机制都是不
能解决问题的例如即使法律规定居民有不受污染的权利但可能由于涉及受伤害
的范围太大人数太多人们无法在赔偿问题上达成一致因此要想通过个人的
努力及私法程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会由于交易费用高昂而无人过问另外
法院执法并不能弥补外部性所造成的伤害或对于外部性带来的伤害由于很难进行
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October 1960,1 44.
埃格特森 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第84 页
Dales,J.H. Polution,Property and Pric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8
法律上的产权与事实上的产权不是一回事 因此按照张五常的说法产权的结构与交易费用的性质是一枚
硬币的两面两者同时出现是语义上的重复因此一方面说产权清晰界定另一方面又说交易成本不是很高
实际上是矛盾的更为详细的讨论见张五常论新制度经济学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2000
第442 页
68
取证法院也就无法作出公正的判决因此政府管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优势比
较明显
3.3.3 内部性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以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不能达成而言 人们会创造出一种机制使
这项交易得以实现比如阿克洛夫1970 在其经典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
与市场机制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当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交易不能达成时卖
方会以提供质量保证这一方式使双方的信息趋于对称进而使交易品的产权得以更
加清晰的界定从而使交易达成以阻止租金消散另外如斯彭思1973 的信号
传递模型比如广告产品三包信誉等罗斯柴尔德和斯蒂格利茨1976 的
信息甄别通过设计不同的合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模型同样是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一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人物斯蒂格勒在其经典论文信息经济学的结
语中引用了弗里德曼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可以把百货商店看成是一个寻求高质
量商品并确保商品之高质量的组织百货商场部分地减少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无
知从而降低了搜寻质量的成本降低了其购买次品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百货商场也就对商品的产权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对于商品信息不对称这一事实斯
蒂格勒在文中最后一段作出了形象地说明“对商品信息的无知就像是零度以下
的气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付出足够大的费用使它对人的影响维持在能够
忍受的甚至感觉到比较舒服的限度内但是要试图彻底消除这种影响则完全
虽然对于一些外部性所造成的伤害在法律上已明确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但就我国目前的判例看这一
点很难做到例如一个地区的居民可能患某种病比如癌症的比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人们可能认为这一
原因是由于这个地区的某个企业释放有害物质造成的但证明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诱使患这种病的因素
很多如果采用谁申诉谁举证的原则居民不可能找出证据来证明这一因果关系但如果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
原则要这个企业证明这种病不是由其释放的有害物质造成则显然是合理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法院判决往往
并没有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我们认为由于污染企业对法院的谈判能力强或是国有企业或是政府的利
税大户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切实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不像居民那样存在搭便车行为法院被利益集团所俘
获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
Akerlof,G.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r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August,488 500.
Spence,A.M.Job Market Signal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7,1973,
Ruthschild,M.and J.Stiglitz.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0,1976
Stigler, G.J.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 June 1961.213 225.
69
不值得如果我们对寒冷的气候一无所知便不可能全面分析人应当用什么的住所
和衣服一样倘若我们对商品信息无知这类冷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不可能
是全面理解经济生活”
另外 市场本身范围的扩大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促使信息更加对称进而缩小公
共领域的范围从而降低租金消散这是因为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不可避免地
会带来竞争的加剧竞争本身会使人们拥有的信息量增加所以交易也就更容易达
成张五常认为市场上的竞争对合约行为起了两个重要作用第一竞争汇集
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 —即关于不同合约安排和资源运用的知识产权的可转
让性则保证了将会利用最有价值的知识第二潜在合约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以及
资源所有者有能力转让其资源使用权降低了执行合约条款的成本这是因为竞
争双方都准备提供或接受类似的条款因此张五常在其佃农理论一文中指
出佃农的偷懒行为可能会由于其他佃农以及其他租种方式的存在而被制止进而
会防止租金消散再例如施瓦茨和韦德1979 认为竞争是消除信息问题的良策
他们的结论是公共政策不应该针对信息的生产和合同条款而是应当鼓励竞争
要求企业提供价格和合同条款的可比较的资料并使价格和合同条款以易于了解和
比较的形式向消费者公开他们同时指出“司法力量在打击违法条款和价格方面
有局限性” 因而“在解决信息问题上法院仍然是一种差劲的制度”
在内部性问题上 与外部性有所不同由于它涉及的都是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
对另一方的侵权行为这表明只要市场和法律体系完善就可以通过个人的市场
行为及私法程序来解决例如市场中商誉竞争对企业造假行为的制约再如当
个人在交易中受到权益损害时他完全有积极性通过私法程序来得到补偿在这里
市场的“无形之手”好像比政府的“有形之手”更有优势可是一些学者却认为政
府对内部性问题的行政管制相对于市场自由交易和私法执行来说具有以下不可
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Stigler, G.J.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 June 1961.213 225.
张五常 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 第93 页
转引自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 第76 77 页
转引自程启智 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第70 72 页
70
(1)由于行政管制机构可以组织一支职业化的雇员队伍并通过分工使他们把
精力专注于特定的产业或技术领域从而发挥专业化经济的好处而且对于那些
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信息生产来说由政府来生产其成本更低(Spulber,1989) (2)
在市场缺乏明确的合同条件下管制可以发挥与合同法相似的作用因为交易中
隐藏性合同被违背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时与其逐个地诉诸费用昂贵的法律还
不如由管制机构制定标准罚金并强制执行其效果不仅与法律责任相同而且成
本更低(Shavell,1984) (3)在处理不对称信息问题上行政管制机构与法院相比有三
个优势一是它能动用优势资源对市场进行准确的调查和取证二是它可以通过发
布命令要求企业竞争性地提供可比性的价格和合同条款资料方面的信息三是公开
信息的管理上管制机构比法院更有效(Schwartz and Wilde,1979) (4)在原有的合同格
式或标准程序因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不再适用时以及当产生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市
场而可适用的标准程序还没有产生时行政管制的优势作用在这时具有不可替代性
(Spulber,1989)
虽然如此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行政管制也有其内在缺陷使其不能很好
地解决内部性问题第一对产品质量卫生和生产安全的管制离不开“一刀切”
式的的管制标准设立而这就有可能限制企业的生产减少产品的品种从而限制
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使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下降(Oi,1973) 第二管制机构的标准
程序将提高企业承担的成本从而延缓新产品的引进并抑制企业的创新动力
(Grabowski and Vernon,1983) 第三虽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对生产安全管
制的必要但是安全管制或强制性的公共保险既可能导致工人对安全预防掉以
轻心也没能对企业预防事故发生提供充分的激励(Rea,1981)
我们认为 对于内部性问题政府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因为试图通
过市场的自发过程使双方的信息更加对称其过程是漫长的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对于价值比较大的商品来讲购买者可能有积极性到法院起诉但是对于一些价值
Oi,W.Y. The Economics of Product Safety,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4,Spring, 1973,3 28.
Grabowski, H.G., J.M. Vernon. The Regul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Balancing the Benefits and Risk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3.
Rea,S.A. Workmen’s Compensation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under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 March, 1981,80 93.
71
较小的商品人们一般是不会花费较大的成本去起诉的在购买者相对分散的情况
下由于人们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很难使购买假冒伪劣商品的消费者聚集在
一起进行集体诉讼另外由于法院是被动式执法即民不告官不究通过私法
程序进行解决必然是消费者消费假冒商品事实上已对消费者造成身心上的伤害
例如消费者购买了劣质的装饰材料或劣质奶粉由于居住或饮用而得了某种怪病
这种伤害实际上是无法挽回的即使取得补偿事实上的损失已无法弥补在经济
上是无效率的而政府管制可以利用其主动执法的优势在购买与消费行为没有发
生之前进行介入比如对装饰材料与奶粉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规定并定期进行检
查不合格者予以处罚这样就在预防这类恶性事件发生同时也使得消费者可以
大胆购买扩大市场范围进而避免租金消散因此通过管制使双方的信息更
加透明则必然是一个界定产权的过程这样就可以促使交易达成进而减少租金
消散
由此可见 政府的行政管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或范围内由于政府管制具有权
威性和强制性政府可以运用其公共权力通过对产品质量广告的管制整治虚
假广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强制生产经营者落实产品担保承诺等管制措施具有
市场机制及私法程序不可替代的优势当然也不能由于政府管制具备这些优势进
而无限夸大其作用在处理因信息问题而引起的内部性管制时应该对生产信息成
本与无效交易成本进行比较和权衡而且要注意可供选择的法律制度的替代
总之 通过对这几种市场失灵治理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得出一
个结论表3.1
表 3.1 不同市场失灵的治理机制比较
垄 断 外部性 内部性
市 场 强 弱 中
政府管制 弱 强 强
法 律 中 中 中
如果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异常严重 一个推理是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退回到自给自足状态市场也就会
消失因此市场的存在是以一定的预期为前提的
图中的“强” “中” “弱”代表各种治理机制对市场失灵的解决强度
72
3.4 结论性评论
通过对以上几种市场失灵现象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意义
上的最优治理方式是不存在的不同的市场失灵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理机制来解决
由于我国的法治还不太健全人们的法治观念也较淡薄所以在现阶段我国还需
要较多地依赖政府对外部性和内部性问题进行行政管制但是由于政府管制并非
免费而且管制还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市场扭曲对管制者行为约束的研究还需要
做大量的工作
关于市场 法院与政府管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詹科夫等人的研究证明
Djankov 等2003 这几种方式在同一市场中是可以并存的在这几种解决市场
失灵的方式中对私人经济行为的公共控制程度依次加强在市场竞争和私人秩序
里根本不存在什么政府干预在诉讼体系中法院起到是一个公平的裁判角色
以执行良好的市场规则当然这些规则不一定来自立法也可能是来自习惯或判
例而政府管制所要控制的范围会更大主动性会更强因此与私人诉讼相比
政府管制的集权程度都会大大提高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这几种对经济活动的
控制措施都不是完美的而最优的制度设计需要在这些不完美的方案之间做出选
择对于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来说都需要在两种社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无序和专
制以市场私人秩序法院诉讼与政府管制为例在这几种形式的转变过程中政
府的权力逐渐上升私人的权力逐渐下降相应地无序的社会成本逐渐减少而
专制的社会成本逐渐增加这种权衡的结果詹科夫等人Djankov 等2003 称
之为“制度的可能性边界” 如下图图3.1
汪丁丁曾撰文指出 政府的失灵可以被腐败者的“收益递增”自动地扩展为政府的“普遍失灵” 而市场的普遍
失灵在经验世界里几乎不可能出现他认为个别市场的失灵即便存在极端的“信息不对称性” 毕竟难以扩
展到一切市场一切市场都失灵的情景在经验上是难以想象的例如我们很难想象我们日常消费的米面
衣物家具住房以及分工监督这些商品质量的全部专家的名誉都是假的都难以辨别关于“合谋博弈”
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相互竞争着的专家以及供应商们不论怎样谈判都难以结成稳固的垄断联盟正是基
于“托拉斯”的内在的不稳定性我们明白一切市场都失灵的情景在经验世界里难以想象故而几乎不可能
而政府失灵在我们多数中国人以及俄国人东德人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等等的经验当中足以扩展
为政府的“普遍失灵”——即普遍的无效率这是因为不像“市场失灵”的情况那样导致了“政府失灵”的既得
利益群体他们所垄断的不再是市场信息而是真实的政府权力— —名义上合法的执行特定意图的权力
见汪丁丁为什么“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加危险载财经2003 年1 月文贯中也指出“无论是理
论还是实践都证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都会有严重的后果与市场失灵相比政府失灵的后果似乎更具破坏
性”.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匡正之法的回顾与展望载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2000 年第3 期
73
图 3.1 制度可能性边界
在图 3.1 中横轴代表由政府侵占导致的社会损失专制纵轴代表由私人侵
占导致的社会损失无序图中的直线代表社会对专制与无序的容忍度也可以
认为是社会认可的专制与无序的价格比图中的曲线代表社会认可的专制与无序的
替代程度称之为制度可能性边界
通过社会成本权衡的角度来考察这几种社会控制策略 我们会发现市场秩序
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代表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参加因此也就不存在规则制定与
实施中拖延与浪费以及腐败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市场在有些时候方面可能是无
能为力没有效率的因此会带来无序成本在司法独立的情况下市场失灵问题由
法院执行有许多优点正如芝加哥学派所论证的那样但是不完备法律的支持者
认为实际生活中的诉讼并非如此完美现实中的法律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对
于法院执行来说可能会没有效率另外法官的独立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候也会
受到某些力量的左右因此有些法院的判决是强权而不是正义的胜利政府管制
有其优势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可能以种种借口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见 Djankov 等2003 新比较经济学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转引自施莱弗理解监管
载比较第十六辑第109 页
总损失
最小化
市场
法院
管制
制度可能性边界 IPF
无序
专制
74
有时候并没有带来经济秩序的改进而是更加混乱
总之 对于采用何种方式来解决市场失灵我们遵循科斯的思路即比较成本
的大小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成本只有当事人才能得知他人是无法作出判断的
也就是说詹科夫等人所描述的曲线形状是他们想象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
的经济主体所认为的曲线形状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哪一种治理机制
成本更低最好的方式是让当事人自由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必然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扩大行为人的选择范围一般来说会降低成本至少不会增加成本这个命题的另
一种表达方式是缩小行为人的选择范围一般来说会提高成本至少不会降低成
本原来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而没有选择现在由于受到限制而进行选择本身就
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张五常在解释边际报酬先递增后递减时曾指出边际报酬先递
增的原因是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可以带来生产方法的改变也就是说有更多的
生产方法可以选择进而报酬递增在市场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边际产量递增的
另一面就是边际产品的成本下降关于缩小选择范围一般会降低福利水平的另一
种分析思路见本文关于货币补贴与实物补贴的分析我们想要说明的问题是
尽量使市场主体有更多的选择可选择的范围越大其成本也就越低
另外 这三种治理方式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它们之间也存在互补关系几种方
式相互结合可能是成本较低的治理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几种治理方式应是该
是相互制衡的比如对于政府管制来讲当政府部门武断地对一项经济行为进行
干预时如果当事人认为这项干预不合理可以把这项干预行为诉诸于法院也就
是说在政府管制问题上政府必须是有法可依的不能对经济活动乱加干预这
里的前提是法律系统应该独立于行政政府与法院如彼此不分其行为必然是肆
意的也就没有替代性与互补性可言当然法律条文的制定也是必须符合经济原则
符合市场原则应以保护产权为前提本文的剩余部分将通过案例专门就一些法
律条文展开讨论
详见本文第 4 章
见本文 4.1.2
75
4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管制过度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 我们将结合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管制的两个案例展开讨论通过对
管制过度的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政府管
制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制缺乏一个理论基础在缺乏正确理论支
撑的前提下试图对政府管制的对象与边界进行准确定位是不可能的因此本章
通过案例剖析从产权角度对政府管制进行理论上的界定指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
下任何对产权进行限制与干预的政府管制都会使市场的内在功能失调进而妨碍
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4.1 政府管制与“三农”问题
最近 “三农”问题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成为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热
点在本文中我们从产权角度对“三农”问题展开讨论以发现该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将对产权对经济绩效的重要性作一初步的探讨
4.1.1 产权为何重要
产权对于经济绩效的重要性本来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有些经济学家包括一
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在这一问题上却持有不同观点比如1995年张维迎与林毅夫
曾就产权重要还是竞争重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来刘芍佳与李骥刘芍佳李
骥1998 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同样认为只要展开充
分竞争产权无关紧要当然直至现在对产权重要持有否认观点的经济学者也
大有人在我们认为产权与竞争在经济研究上属于不同层面的内容不应将它们
刘芍佳,李骥: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 经济研究,1998 年第8 期
在郎咸平发起的民营化之争可以看出这一点 另外在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李稻葵认为张维迎的产权
理论是“打纸老虎” 没有实际意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见北大CCER 网站简报1995 年第四期搜狐网站>财
经>国内财经>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76
混在一起就孰轻孰重进行讨论问题的关键是只有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才会产
生竞争在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虽然也存在竞争有稀缺就有竞争因此阿尔
钦曾说“产权” “稀缺” “竞争”是同义词但是竞争的准则就不会是价格产权的
作用是对竞争的方式进行筛选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竞争方式与
之对应即不是价高者胜的规则在不以价格为准则的情况下其结果必然是或多
或少地带来租金消散因此经济效率必然是低下的科斯曾说过“权利界定是
市场交易的一个本质前提” 可以想象当产权界定出现问题进而市场不存在时
人们之间的竞争肯定不是经济学从效率角度所指的竞争
主张产权不重要而竞争重要的学者忽略的一个重要事实是 在产权公有的情形
下使得经济有效率所需要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企业的信息
对作为主持竞争的权威来说可以无成本或低成本地得到而且主持竞争者要有动机
对企业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度量各个企业的努力程度进而
才可以对竞争的结果作出比较在各个企业其它方面同质的情况下这一点是不难做
到的但是在现实中企业是不同质的如何度量与比较它们的不同质程度进而
建立一个评价体系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因此竞争即使能够展开胜负也很难
区分现实世界由于变量众多因而是复杂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往往有许多
因素起作用当两个企业不同时我们根本无法知道它们之间不同的变量哪一个更
重要这一点方程式是无法表达的例如我们如果不对中国的几大钢铁企业进行
产权改革而强调它们之间展开竞争不论以什么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失败的企业
总可以找到理由为自己辩护因为各个企业并不是同质的在竞争开始时由于历
沃伦· 纳特1968 在没有产权的市场一个美妙幻想一文中说道“现在如果我们在转一整圈之后
又回到兰格的社会主义模式上去我们将会了解他的理论体系是多么的空洞没有可分割可转让的产权的市
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幻想没有分散的权力和责任就没有竞争行为无论这些竞争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情
况都是这样”转引自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4 页
在阿尔钦看来 把价格当作竞争的一种标准是私人产权本身所固有的张五常说道“私有产权被弱化而
被取消另一种或另一些标准就将取而代之市场价格的独特性在于它是惟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
致租金消散的标准”见张五常阿门·艾伯特·阿尔奇安论新制度经济学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
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417 页436 页
当然 如果我们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体系来评价各个企业的努力程度就等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兰格所说的
社会主义可以计算实际上正如哈耶克所说即使存在超智能的大型计算机也不可能对市场的种种行为进
行有效的计算
77
史的客观原因有的企业可能占有的资金量多有的企业可能技术水平高有的企
业可能占有的大学生比例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失败企业就会把竞争开始时自
己的不足作为影响结果的一个重要变量为自己辩护认为失败就是由这一原因造成
的评价者是无法否认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说各企业的信息可以准确得知
实际上是回到了新制度经济学所倡导的“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任何制度安排都是等
效的”这一命题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交易费用为零我们根本不需要私有产权
不需要有市场交易一个仲裁者可以准确知道每个人的生产能力中央的指导可以
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只能是乌托邦也正是由于交易费用不
为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非常大因此权利的界定才显得重要在权利清晰界
定的情况下不同的经济主体才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与知识来选择交易费用低的方式
进而提高经济绩效这时竞争是不需要强调的经济主体基于自利的考虑必然会
展开竞争因此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竞争是作为结果而不是作为一个前提出现
的如上文的例子中如果几个钢铁企业的产权清晰当某个企业在竞争失败之后
是不会找借口的因为竞争起点的不同是由自己造成的我国进行改革的原因正是
在于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下信息问题不能解决在信息费用高昂的情况下不可
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监督成本即使强调竞争但是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人们的竞
争性努力也不一定只限于生产方面因此经济绩效低下我们认为改革的目的就
信息是中央计划的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 哈耶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捷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对这
个问题也进行了说明他说道“具体的产品品种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要由中央计划来规定所有具体产品
的生产即使借助于最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也是不堪设想的”萨缪尔森也认为计划经济运行将面临两个
障碍一个是如何收集庞大数量信息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数学问题并提到“苏联在过去半个
世纪中在这方面的企图必然地以仅获得必要精确资料的很小部分而告终” 事实上关于中央政府无法掌握完
备的信息资料的观点已在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中达成共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社会主义向何处
去中所提出的“也许导致经济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哈耶克所提出的导致中央计划失败的原因即中央权力
机构并不具备驾驭整个经济所需的信息”见奥塔· 锡克: 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团组1989
年第105 页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2 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第1145 1146 页斯蒂格利茨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229 页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有的学者主张对国有企业加强管理可以提高效率而否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我们认为
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管理同样也是不需要强调的作为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产权清晰的企业必然会加强管
理所以说如果我们把私有企业的所有结果都列为国有企业的前提的话当然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效率
上是没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假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假设如何才能保证
成立塞缪尔· 布里坦1980 在冲突上的一篇文章中说道“公布一系列规则要求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好
像’他们是竞争性私人企业中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那样行事这种观点忽视了这些人所面临的实际个人动
机… …仅仅在马背上画上斑纹并不能使马变成斑马”转引自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首
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35 页
78
是解决信息问题进而解决监督问题让各经济主体自己监督自己所以会更有效
率下面就产权为何重要这一问题展开一下粗浅的探讨
传统理论认为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资源配置的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决定
了经济的绩效但是如果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
心这是因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主体是现实中每一个具体的人资源配置的效率如
何关键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如何行动因此经济学就应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再进
一步讲一个具体的人如何去行动取决于行为人本身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在不同的
约束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必然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进而产生
不同的经济绩效那么什么样的约束条件是最有利于资源配置呢对这个问题的分
析不得不涉及到产权结构
现实生活中 从能力和偏好角度看人是非同质的这是分工的基础进而也
是企业和市场及其它经济组织产生的一个原因分工能提高经济效率主要是因为
分工会使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专业化从而使人类的知识量成倍的增加进而提
高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随着分工的加深人们就会越来越倾向于从事某项工作
进而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可是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人们就要进行交换以满
足个人需求这样市场就出现了市场交易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同的人对同一物
品有不同评价通过交换可使双方的效用上升即帕累托改进在交易发生的同时
市场产生了一个重要功能即提供价格信号去引导人们从事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经济
活动其结果便是发挥每个人的比较优势因此分工与市场互为因果先有分工
弗里德曼说道 “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述自由市场制度的中心特征那么它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这
种制度下每一个人都监督他自己的行动并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激励而能够正确地进行监督… …一个使用自
己财产来进行冒险的人会受到激励去最好使用它如果他使用自己的财产去雇用别人来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
他会受到强烈的激励去监督他雇用的劳动力由于工人知道他正在这样做并且可能奖励或解雇他们工人会
受到强烈的激励而去高效地劳动花自己钱的消费者也会受到强烈的激励而去谨慎地花钱依此类推反之
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被告之要像追求利润的企业家那样行事的制度中他们有什么激励要去监督他们自己
呢政府官员将努力监督他们但这些官员又有什么激励要去正确地监督他们呢他们又如何才能获得这些管
理人员所需的信息呢” 见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第35 页
张五常认为 即使人人同质分工程度也不会降低张五常交易成本范式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
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521 页我们认为如果人人同质这个世界就简单得多另一方面
如果说人人同质分工程度不会降低好象存在矛盾因为当分工出现时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应该就不同质了
如果说从事不同工作的人还是同质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的人就有超人的味道当然张五常的意思应该是说即
使人人同质在分工后也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提高生产效率
79
还是先有市场无关紧要同理企业实际上也是在价格这一信号的引导下把不同
能力及禀赋的人通过自愿的方式组合起来通过分工协作创造出比单干之和更大
的租金即组织租金当然把经济活动简单地分为企业和市场是为了分析的简便
实际上在传统的“企业”和“市场”之间还有其它经济组织完全界定企业和市场是不
可能的也没有多大意义
无论是企业 市场以及其它经济组织实际上都是一组合约都是在一定的约
束条件下人们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工具人们选择一种组织形式而不选择另一种其
原因在于前者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净收入进而产生更大的效用当每个人自由地
在不同合约之间进行选择时每个人的比较优势就得以发挥经济绩效就有一个明
显的改进但企业市场以及其它经济组织真正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对自己所拥
有的资源有不受限制的支配权当人们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运用受到限
制时人们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生改变价格信号就会失真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和市
场就不会存在经济主体的优势就找不到发挥的场所分工就会受阻资源的配置
就会扭曲这时就会产生传统意义上的无效率
因此 经济绩效来自于每个人以何种方式去行动不同的行为方式取决于每个
个体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因此约束条件成为经济绩效的决定因素当人们选择不
同行为方式签约方式的权利不受到限制时完整意义上的企业与市场及其它经
济组织才会存在经济主体的优势才会在价格的指导下通过分工得以发挥财富才
会增加
对于何种产权结构对财富增长有利 我们必须回到经济学最为基本的前提来探
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 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 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1972 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我们认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并无本质的区别其结果是一致
的这是因为科斯一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企业的存在的理由他同样采取这一方式他认为企业
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阿尔钦与德姆塞茨是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待企业他们说企业的存在是通过团队
生产获得组织租金即通过合作生产出比单干之和更大的产量从成本或收入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是一个对偶
问题其解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假定收入不变那么当成本最小时利润最大如果我们假定成本
不变那么当收入最大时利润最大实际上在传统教科书中对生产者的行为也是这样进行分析的即马
歇尔的企业“黑箱”论企业具有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或在产出既定的情况下成本最小这一功能关
于科斯与阿尔钦的企业为什么存在的观点见Coase, R.H.The Nature of Firm,Economica,4(3),1937,386 405;
Alchian,A.A.and Demsetz,H.R.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1972,777 795.
我们赞同张五常从合约的角度来看待企业 市场及其它经济组织因此也赞同张五常所说的“不知企业为何
物”
80
讨如果不能否认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看守者其他人并不拥有比行为者本人更
多的信息和更了解行为人的偏好及比较优势清晰界定的产权即签约自由权就会
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及不确定的世界信息是分散
于每个个体之中的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分散的信息才会使总信息量上升才会更有
效的进行分工和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带来经济效率
关键的问题是 只有在权利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市场才会形成进而才会产生
有作为人们行为指示器的价格信号也正是这一信号才会使分散于不同个体中的
信息发生聚集人们才会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选择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
能力才会带来更高的经济绩效产权的任何缺失与弱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使市
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价格这一信号就会失真或不存在人们根据自己优势进行选
择的机会就会受到限制经济绩效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 产权的功能在于它构成了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激励并决定谁是经济系统的
主角只有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的个人成为经济系统的主角才会形成市场机制才
会出现真正的市场价格才会产生有效的激励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这一经济学的
核心概念才会存在人们才会有真正的“正确选择” 人们用于生产性努力的激励才
会达到最大总财富量才会上升
按阿尔钦 2000 的观点人类面临一个稀缺的世界有稀缺就会有竞争凡
哈耶克曾就这一问题作了卓越的分析 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即科学知识和特定时间时空条件下的
知识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time and place 第一种知识是能够集中起来为经济学家所掌握的第二种则
分散于个人头脑中只能通过价格机制传递给他人他认为这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主观存在的而不
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客观变量它只能以个体参与经济过程的方式被价格机制使用而正是因为竞争也是建立在
分散决策的基础上所以充分竞争能通过价格机制把分散的知识拼合起来形成价格并传递给他人Hayek, F.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 September, 1945,519 530.
哈耶克指出 “如果我们想理解价格体系的真正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把价格体系视作是这样一种交流信息
或沟通的机制… …就价格机制而言最重要的一个事实便是它的运作所需依凭的知识很经济这就是说涉入
这个体系之中的个人只需知道很少的信息便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Hayek, F.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 September, 1945,519 530. 弗里德曼也说道“价格体系的真正美妙我是非常
慎重地使用‘美妙’一词的之处正在于信息行事的激励是与价格所传递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在指令性经济
中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信息从指令性经济的一个层次传递到另一个层次但这些信息并不提供信息行事的任
何激励在这种经济中必须采用某种辅助性办法才能使得人们依信息行事”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
文萃上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9
哈耶克指出 “正是通过这种价格体系的作用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 和以分立知识 divided knowledge
为基础的协调运用资源的做法才有了可能” Hayek, F.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 September, 1945,519 530.
利贝卡普 产权的缔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81
是竞争就要有规则这里的规则就是产权结构不同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不同的竞
争方式进而就会带来不同的经济绩效只有在产权清晰界定的情况下价格准则
才会被利用价格会使经济资源的价值得到真实的反映进而任何经济活动都会与
创造财富有关经济品的租金才不会发生消散而在产权受到限制的情形下人们
行为的指示器就不会是价格而是其它信号其它信号的缺陷在于人们或是从事
不创造财富的活动去获取财富在没有付出对等财富的情形下得到财富如寻租及
价格管制下的排队或是人们会降低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如过高税赋对收入权
的损害或是人们从事的活动会使经济资源的价值降低如公地悲剧从社会角
度讲无疑就会发生租金消散
张五常 1970 认为完整意义上的产权包括三种权利使用权收益权转
让权对这三种权利的任何限制都会使经济效率下降对转让权的限制明显地破
坏了市场机制使价格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使经济品不能到达评价最高的人手里
无疑会发生租金消散对使用权的限制一方面会使经济品的功能不能最大化的实
现另一方面会降低转让价格都会降低经济品的租金进而发生租金消散对收
益权的限制势必会影响到转让权与使用权因此也会发生租金消散实际上这三
种权利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对任何一种权利的限制都会影响到市场价格因
此对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利的限制无不以破坏市场机制为代价的产权中哪一项
权利重要就是看这项权利是否影响到了这一经济物品的市场价格产权中任何权
利的重要性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我们不能由于某项权利对某个具体的人不重要
就说这项权利不重要对某个个体而言不重要的某项权利可能对其他个体是重要的
看似不重要的某种权利实际上我们是忽略某些约束条件另一方面某些约束条
件也并非一成不变约束条件的任何细小的变化也只有拥有这项资源的经济个体才
能真正感觉到当约束条件发生变化而对产权实施限制者又感觉不到时当然也无
法真正知道进而继续进行限制时市场机制就会受阻经济效率就会降低从下
张五常 阿门· 艾伯特·阿尔奇安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416
417 页
Cheung, S.N.S. 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0, 13(1),49 70.
82
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某些约束条件下不受干预的产权至少不会比产权
受到某种限制时差
人们的行为本质在于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 在产权受到限制的情形下人们的
行为也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但这个最大化与产权清晰界定情形下的最大化相比
或多或少地会带来租金消散这样经济学的任务也就要回到最为根本的层面上来
也就是如何改变约束条件当然这和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或是人的选择的
科学的定义并不冲突这是因为有什么样的约束条件产权规则人们就会有什
么选择进而就会有什么样的配置效率因此借用奥尔森1988 对经济增长机
制的比喻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把资源配置效率比喻成河水流量的话那么人
的选择就是河流的源头— —小溪和湖泊而约束条件产权规则决定了注入这些
小溪和湖泊的雨水如何形成因此资源配置效率的活水源头是约束条件即产权
结构
4.1.2 我国“三农”问题的产权分析
农民的收入无非是通过他所拥有的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这样或
那样的合约形式来取得如果他对其拥有的资源具有完整的产权那么其签约也是
自由的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收入也是最大的但当其产权受到某种程度的限
制进而发生产权弱化时自由签约权同时也就被剥夺收入也就会随之下降那么
我国政府对农民的产权有哪些限制呢
首先 农民的自由迁移权即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受到限制当一个人的人力
资本签约权受到限制时即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受到限制时人力资本的收益权同时
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通过人力资本换取的收入就会减少当然对某些人来说
奥尔森指出 虽然经济兴衰事例的成因已经在分析经济增长要素的文献中得到说明例如爱德华· 丹尼森
Edward Denison 关于资本积累技术发展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论述而戴尔· 乔根森Dale Jorgenson
与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则作出了巨大努力以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定量估计然而不论这类分析如何精细巧妙与
实用都未能说明发展的最终根源它们并未能解答什么是造成储蓄与投资的动力以及为什么在某一国或某
一时期内的资金积累与技术创新比在另一国或另一时期更多简而言之这些论著中并未追溯到造成经济增长
的最根本原因打个比喻说它们追溯到江河源头的小溪与湖泊但没有解释注入这些源头的雨水是怎样生成
的同时它们也没有说明经济发展的渠道是如何被堵塞的— —即某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为何受到阻碍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88 年译者前言
83
可能其收入不会下降比如有些农民可能从事农业劳动对他来说是收入最高的选
择但如下文分析这不符合经济分析所应遵循的一般性
其次 土地的自由转让权自由转让权是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这是因为
自由转让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交换使福利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买方和卖方
对同一物品的评价不一致交换无非是使资源从评价低的一方让渡到评价高的一方
如果交换的是消费品那么就会直接带来效用的上升如果交换的是中间投入品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投入品在买方那里比在卖方那里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进
而会通过生产带来财富的更大增加当对土地的自由转让权进行限制时市场价格
指导资源向更有效率地方流动的功能无疑会丧失土地也就会丧失其最高价值农
民通过这一投入品获得收入的机制也就必然会受阻进而也就限制了收入的增加
当然无论是限制农民的自由迁移权还是土地的自由转让权可能会使某些农民的收
入不会下降这是因为对于这些农民来讲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是
其取得收入的最佳选择根本不需要改变职业和转让土地这好比在自由的市场经
济中允许人们自由交换但我们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物品拿出来交换一样但这不能
说明自由交换权不重要
自由转让权的重要性可以用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来说明 对于货币补贴与实物
补贴我们一般偏好货币补贴而不喜欢实物补贴就是因为货币补贴较实物补贴有
更强的流动性即有更强的自由交换能力当然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对某些人来讲
可能无差异比如说当你面对一百元钱和价值一百元钱的香烟时一般来说绝
大多数人会选择一百元钱但对吸烟者来讲一百元钱和一百元钱的香烟对他来讲是
无差异的当然其前提是所补贴香烟的品牌和他平时所吸的品牌要相同可是我们
也只能得出无差异这一结论无论如何也得不出一百元钱的香烟要优于一百元钱
但对不吸烟者以及虽然吸烟但所吸香烟的品牌与所补贴的香烟品牌不一致的吸烟者
来说一百元钱给他带来的效用就会高于甚至远远高于一百元钱的香烟转让权的
重要性由此可知这个分析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4.1
84
图4.1 货币补贴与实物补贴
假定某消费者只消费粮食和布 横轴代表粮食纵轴代表布消费者的收入为
100 元粮食的价格Pf=2 元布的价格Pc=1 元消费者的所有收入都花费完那
么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在预算线上的一点进行消费现用两种方式对该消费者进
行补贴一种是实物补贴25 公斤粮食一种是补贴50 元货币由于每公斤粮食为
2 元所以在实物补贴下也相当于补贴了50 元货币但是这两种补贴方式的效果是
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在实物补贴下消费者的预算线变为A1CB 选择集为A1CBO
而在货币补贴的情形下消费者的预算线变为AB 选择集为ABO 货币补贴的选
择范围大于实物补贴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于无差异曲线U0 则这两种补贴方式
无差异都是在U0 与AB 的切点进行消费达到U0 的效用水平但是如果消费
者偏好呈无差异曲线U1 状则这两种补贴的差异是明显的在货币补贴的情形下
在U1 上进行选择而在实物补贴的情形下在U2 上进行选择U1 的效用水平大于
U2 的效用水平因此货币补贴优于实物补贴以上只是为了便于分析假定消费
者只消费两种商品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消费者消费商品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在
这种情况下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对消费者效用水平没有影响的情形是罕见的即
消费者消费的品种越少 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对消费者影响的差异越小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则实
物补贴与货币补贴是无差异的当然只有一种商品的世界根本不需要货币实物等同于货币所以也必然会无
差异
U1
U2
U0
C
A
Y
150
100
B
O 50 75 X
A1
85
恰好满足消费者偏好类型的实物补贴是很难达到的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货币补贴的选择集大于实物补贴的选择集而人
的本性在于选择的范围越大越好而不是越小越好即使在允许把实物通过市场
进行交换的情况下那会增加交易成本另外可能要以低于市场价格来出售受
补贴方也是偏好货币补贴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是偏好货币而不是偏好实物或
者购物卡与票证在福利水平明显低于货币补贴的情况下为什么在我国大部分单
位还以实物或购物卡与票证来代替货币奖金呢我们认为领导者容易通过购买购
物卡的方式获取回扣在现实中公有制企业更具有动力采取实物补贴的形式一
个重要原因是公有制企业的领导者更不容易受到约束而私有制企业的领导者在
这方面受到了较为严格的约束可以想象如果私有制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本身就是
出资人的话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水平来购买某种商品然后再从对方那里取得回扣
这种行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以此类推 农民有没有进城打工的权利和土地有没有自由转让权对极少数农民
来讲可能是无所谓的但从一般意义上讲这种权利的限制肯定缩小了农民的选择
空间限制了自由签约权进而也就减少了增加收入的途径阻碍了收入的增加
因此是否拥有某项权利与在拥有这项权利下用不用这项权利是两回事我们不能
看到某些人并没有行使某项权利就说某项权利不重要因为重要与否只有当事者本
有的学者认为 我国的这种分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拉动内需对于这一说法我们是不赞同的经济学作
为一门社会科学任何经济政策或行为都是可以找到堂皇理由的就好比“洪水有益论”也可以找到理由但是
这些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洪水有益论”是以“破窗理论”理论为依据的孰不知“破窗理论”的提出者巴斯夏是
把这个例子作为批判对象提出的巴斯夏更有趣地提到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我们最好把太阳光遮住然后都
用蜡烛来取光按“破窗理论”的逻辑会有利于经济增长关于巴斯夏对“破窗理论”的批驳见看得见的与看不
见的载财产法律与政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2 5 页皮埃尔· 杜邦也就逻辑问题进行了评
价他说道“先生们假定别人动机不良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是尖刻的讨论容易导致的一种恶性
对待动机问题必须宽容应当相信动机都是好的而且它们显然都是好的但是对待前后不致的逻辑或者荒
谬的推理却一点也不应该宽容坏的逻辑学家非常无意中犯下的罪过比坏人故意犯下的罪过还要多”转
引自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35 页
如果约束力度不够 企业的领导者就会以丧失单位更大的利益来获取自己较小的利益在这种交易中购物
卡的最初提供方与企业的领导者是获益方企业的所有者及职工是受损方
经常学的分析要具有一般性 而不能用一个特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显而易见的例子是甲把乙从五楼
上推下结果乙摔死了甲不能用丙从六楼跳下而没有摔死为例来说明乙的死亡只是因为身体不好而与自己
把他推下无关进行无罪辩护这是因为从六楼跳下而没有摔死只是特例不具有一般性关于对这一问题的
详细探讨见杨小凯与林毅夫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以及田国强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
法”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与杨小凯教授商榷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回应经济
学季刊第2 卷第4 期2003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经济研究2005 年第
2 期
86
人知道其他人是无法准确知道的再者某项权利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的
情形下不重要但我们不能断定这项权利永远不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项权利
可能就会变得重要土地的自由转让权就是一例当经济发展初期人们的温饱问
题没有解决土地作为最为稀缺的生产资料在劳动力没有其它出路以及生产力水平
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不会转让担负基本保障职能的土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
进步土地也越来越需要规模经营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谋求其它出路土地的转
让权也就变得重要了
再次 对农产品价格以及农作物种植的限制当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时
这无疑就是限制了农民的收益权当一个人从他所拥有的资源获得收益的权利受到
剥夺和限制时必然会降低他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当政府对某种农产品实行最
高价格限制时人们就会在作物种植上进行替代去种植没有被管制的作物这样
就会造成在真实价格未被管制时的价格情形下的边际上的不相等边际相等是
指单位生产要素无论投入到哪一种作物边际收益应该是相等的但在价格管制的
情况下这种相等只是在管制价格下的相等而不是在真实价格下的相等进而带
来福利损失即经济上的无效率对于这一问题张五常在其博士论文佃农理论
中作了出色的分析
同样 当对某种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硬性规定时农民就不会追求土地这一生
产要素的边际相等而会追求人工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边际相等进而就会造成土地的
租金发生部分甚至完全的消散农民通过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就会降低甚
至为零在经济上同样是无效率的当政府按人口规定上缴和价格管制之前数量相
等的某种农产品时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当信息充分无执行成本以及政府不徇私
舞弊时就不会产生福利损失但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是不现实的即使政府能准
确知道每户农民在管制前生产多少这种产品进而作出硬性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
更容易产生官民冲突也更容易产生徇私枉法从动态上看政府部门就会有扩张
的压力和动力带来更多的福利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当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时我
见张五常 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另外本文将在附录中对价格管制带来的效率损失放在一
般均衡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见附录2 价格管制的一般均衡分析
87
们一定要考虑动态上的效率而不是静态上的效率因为政策本身是给当事人一个
预期使他们的行为更加具有效率如果只从静态上考虑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
结果如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这一流行的教科书中分析弹性时曾举例说“禁
毒会使相关的犯罪增加” 其推理是这样的由于毒品对吸毒者来说需求价格弹性
非常小因此当禁毒时会使毒品的价格上升禁毒会增加贩毒成本因而其供
给曲线向上移动由于毒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因此其需求曲线比较陡峭结果是
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所以吸毒者付出的货币增加但由于吸
毒者是没有收入的那么对毒品支出的增加必然会使相关犯罪增加因为在没有禁
毒之前其购买毒品的收入也是通过犯罪得来的因此政府不应对毒品交易进行
限制但这种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一旦把禁毒的政策效果放在动态的框架下禁
毒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在静态分析下我们只考虑了供给曲线的上移而假定
需求曲线不动实际上当政府不禁毒时必然会使毒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
于吸毒的成本较低会吸引新的吸毒者加入那么需求曲线的右移其货币支出同
样会增加因此犯罪率同样会上升具体的分析可由下图表示图4.2 图4.3
图4.2 禁毒的静态分析图4.3 不禁毒的动态分析
曼昆 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这个假定基本是正确的 因为人一旦染上毒瘾其结果必然是倾家荡产即吸毒者既没有存量资产也丧失
了通过正常渠道取得收入的能力
P
C1
C
O
B1
S1
B
S0
D
A Q
P
C1
C
O
A
B
D0 D1
Q
A1
B1
S
88
由于毒品对吸毒者来讲是必需品所以其需求价格弹性小假定需求价格弹性
为零那么需求曲线垂直这一假定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当政府实施禁毒时必然
会加大贩卖毒品的成本因此其供给曲线由S0上升到S1 价格水平由C上升到C1 吸
毒者为此多付出了C1B1CB的货币支出(见图4.2) 由于多付出的货币是靠犯罪获得
因此禁毒会使相关的犯罪增加但是把这种分析放在动态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这一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政府不实行禁毒则势必会使更多的人加入吸毒者的
队伍因此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吸毒者同样会多付出C1B1A1ABC的货币见
图4.3 会带来更多的犯罪另一方面从长期看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更大的幅度
犯罪增加更多
当然对农民产权的限制远远不止这几点 在我国农村侵犯农民产权的现象不胜
枚举比如创业自由当一个农民从事非农之外的其它生产活动时一些政府部门
就会找上门来进行卡拿要这无疑也是农民产权的侵犯另外限制和取缔民间信
贷也就限制了资本的自由流通现在农民几乎只有存款的权利而无贷款的权利
这无疑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改革的实质是市场化 市场化的前提是产权清晰界定这也是科斯定理三
个版本中的其中一个我国的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产权逐渐清晰的过程无论是国
有企业改革还是金融体制改革同样农业改革也必须遵循这一思路因为产权清
晰签约自由是经济绩效的不二法门因此加强法治明晰产权规范政府是使“三
农“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途径
人们的能力和智力应该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因此城乡差距应该不能完全归于能力的差距这其中肯定有产
权受到限制的因素一个产权受到限制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智力水平服从正态分布情况下城市孩子上大学
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同龄人上大学的比例根本原因就在于为了保护一方人力资本的产权市值来限制另一方人
力资本的产权如城市拥有更多的教育经费和更低的录取分数线如京津沪的录取线相当低另外大量的
公共设施建在城市无论是通过税收还是增发货币当然增发货币也是一种税收来建设这些设施农民肯定
是付出的货币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或服务典型的例子是举办2008 年奥运会虽然成本由全国人民承
担但是北京人享受到了更大收益可以说就是一种北京人请客全国人民包括农民买单的项目当然从
产权角度对“三农”问题的分析还有待于深化
89
4.2 评武汉当局鼓励投诉“最低消费”
本节的案例取自于一个报道也是大家熟知的一个话题即咖啡厅有没有权利
规定“最低消费” 对于这个问题楚天金报的记者以咖啡厅有没有最低消费
为题采访了经济学家法学家武汉市物价及工商部门的有关人士采访的内容
如下一位经济学教授认为“如果商家事先作了说明且有标识的话应该是合理
的因为商家没有使用武力等非法手段同时商家设置最低消费也是一种市场供
求关系的反映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两厢情愿’的事情消费者可以接受也可以
不接受”但一位法学教授却说“从价格法来说商家所有标价行为须在合法
的基础之上最低消费与消法相违背因此商家即使事先告示了有最低消费
仍属违法行为” 省消委相关人士则认为 最低消费规定消费者必须消费多少限
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另据工商局的人士介绍商家设置的最低消费还与反
不正当竞争法相违背因为商家销售商品不得违背消费者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带
其他不合理条件而“最低消费”肯定是一种“不合理条件” 对于“最低消费” 武汉市
物价局工商局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碰到商家设置最低消费的可以投诉可见
对于咖啡厅是否应该规定“最低消费” 经济学界法学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看法
大相径庭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分歧也就是对于咖啡厅规定的“最低消费” 政府应不
应该进行干预的问题下面对这个案例进行剖析
当代产权理论大师阿尔钦认为 稀缺产生竞争而竞争必须有胜负决定胜负
必须有规则规则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武力权力年龄相貌学识水平等都可
以作为决定胜负的规则采取的规则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就会不同从经济学
的角度讲最有利于财富增长的竞争规则是价格因为只有价格这个规则才会
对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产生最强烈的诱导才会使稀缺的资源配置到对它评价最高的
人手里才会使“租金消散”最小因此价格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决定资源归
见 楚天金报2003 年10 月26 日的报道
在阿尔钦看来 任何社会的经济制度都可以用产权来界定而产权又构成了竞争的“规则” 当产权被改变时
人们的行为将会发生变化随之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把价格当作竞争的一种标准是私人
产权所固有的所以他指出重要的是理解价格作为个人争夺经济商品的标准发挥了什么作用而不是价格是
90
属的竞争规则是经济学的核心我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无非是通过经济市场化发
现商品真实价格进而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过程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 价格可以无成本的瞬间决定但那只是理想的
无摩擦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确定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说
价格并非是在每一种情况下都能够被决定进而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一种商品或服务
的效用例如咖啡厅如果较其它消费场所环境更清洁座位更舒适音乐更优美
动听服务质量更高能否以此为由向消费者直接索取价格呢显然不可能因为
要准确度量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成本过高但是市场有没有办法对此进行定价是可
以的“最低消费”就是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定价方式当然也有其它方式你
可以不接受咖啡厅给出的“最低消费” 这说明你对咖啡厅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总体
评价低于其价格你当然也就不必为此付费一走了之这样价格通过对消费者选
择进而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也就实现了
咖啡厅通过“最低消费”这种定价方式对消费者进行了选择进而使消费者的
效用和咖啡厅的利润同时达到最大可能有人对此会有疑问既然有些消费者因为
“最低消费”而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消费者的效用也达到最大了呢这是因为在某
些对咖啡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评价低的消费者被拒之门外的同时其他对此评价高
的消费者也正被请进咖啡厅价格的功能就在于把对商品评价高的人和评价低的人
加以区分这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职能所在如不规定“最低消费” 咖啡厅可能人
满为患但其中一部分人可能是来咖啡厅乘凉或休息的(因此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消费者) 咖啡厅也可能因此收不抵支而被迫关门而愿意付出“最低消费”水平以
上的人可能因为没有座位而被拒之门外或因为咖啡厅关门而无法在咖啡厅所营造
的氛围下享受咖啡这才是真正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咖啡厅“最低消费”的规定是
根据一定的市场供求状况作出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其规定也必然受到市场供求的
制约咖啡厅不把“最低消费”定在10000元而是10至20元不等这当然是市场的力量
如何决定的 见张五常阿门·艾伯特·阿尔奇安载经济解释— —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
版第416 417 页
度量成本是和交易费用密切相关的概念 我们认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存在度量成本而显得重要
91
在起作用不允许咖啡厅设置“最低消费”实际上与政府实行最高价格限制没有本质
区别其效率损失已被人们所认同如果咖啡厅因“最低消费”而获得超额利润那
么只要政府不实行进入限制其超额利润由于竞争自然也就会消失
咖啡厅的“最低消费”实际上是卖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给出的一个价格由此说
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无非就是说价格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一个基
本的逻辑推理就是把价格定为零时才会使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挥但问题在于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为零时消费者什么也选择不到因为价格
为零时供给自然不会存在消费者也会因此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咖啡的租金发
生消散消散部分由卖方与买方共同承担
那么 咖啡厅为什么不采取提高咖啡价格的方式而采取“最低消费”这种方式
呢原因在于咖啡厅提供的不只是咖啡一种商品如果咖啡厅只提供咖啡这一种
商品当然也就可以通过咖啡价格的升降来调节供求咖啡厅除提供咖啡及其它易
于直接定价的商品外还提供了舒适的座位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等这些商
品或服务由于度量成本太高而无法直接定价如采取提高咖啡价格的方式可能会由
于走进咖啡厅的人不消费或少量消费咖啡而使得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定价失败因
此设置“最低消费”是在约束条件下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当然也是定价成本最低
的方式“最低消费”里面也就包含了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由以上分析 咖啡厅的“最低消费”实际上商家给出的一个价格与商场里一件
商品的标价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市场行为我们不会指
责商场的标价行为而去指责咖啡厅的“最低消费” 原因在于我们对市场经济缺乏
基本的了解进而对价格缺乏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因为商品的标价要求政府进行
介入那么无疑会破坏市场的运行政府的错位和越位也就不可避免了同样对
于酒店有没有权利不允许顾客“自带酒水”也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
的酒店不允许“自带酒水” 但是有的酒店“酒水免费” 如果我们不准酒店规定“不允
张五常关于价格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作出了出色的分析 详见价格管制理论露宿街头还是有屋可住
——租务条例宣称的意图与实际效果载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92
许自带酒水”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对“酒水免费”的酒店进行鼓励呢如果“不允许自
带酒水”的酒店把饭菜的价格降低“酒水免费”的酒店把饭菜的价格提高政府又该
如何作为呢因此不要以为“酒水免费”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不允许“自带洒水”
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坏事它们都是一种定价机制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商家根据
自己的经营状况作出的成本较低的定价方式以降低交易成本这里的关键问题在
于任何人都具有进入这一行业的权利只要进入自由进而保护了各方的产权那
么必然会产生竞争在竞争的情形下厂家如何定价与价格的高低是无关紧要的
当然任何商家也不会胡乱定价否则受损的是他自己商家根据市场状况作出这
样或那样的调整都是市场行为是不能脱离市场供求状况的政府也是不应干预
其中的政府对“最低消费”的干预实际是把保护产权与保护产权市值混为一谈其
结果必然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那么政府在市场的运行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扮演
什么角色呢我们通过这个案例进行一个引申来说明这一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在信息对称竞争充分的情况下政府无需对
市场进行干预因为市场竞争与供求会发挥作用市场本身具备通过成本较低的方
式发现价格进而配置资源的功能咖啡厅即使不是完全竞争行业至少有很强的竞
争性同时也存在众多的替代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止步由市场自身去调
节那么政府应该对什么进行干预呢
现在我们把上述案例作一个引申 如果咖啡厅所提供商品质量不合格或其杯具
不卫生如提供了劣质咖啡或其杯具没有消毒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消费者是无
法进行有效辨认的也就是说商家和消费者在商品质量和卫生方面存在严重的信
息不对称即使存在重复博弈市场也无法进行自我调节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这是因为如果某消费者在一家咖啡厅喝完咖啡后第二天身体感到不适他当然
今后不会再去这家咖啡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餐具不洁净或商品质量不合格对
价格是无法面面俱到进行控制的 正如二战之后出任西德总理的艾哈德在被希特勒关进监狱后曾说道“你
们可以把我关进监狱但你们不能把价格也关进监狱” 对于价格无法真正控制见Cheung S.N.S. 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7, April, 1974,53 71; Cheung S.N.S. Roofs or Stars: The Stated
Intents and Actual Effects of a Rents Ordinance. Economic Inquiry 13, March, 1975,1 23; Barzel, Y. 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4,17(1),73 96.
93
身体造成的伤害并不能马上反应出来也就是说作为消费者本人根本无法察觉在
这种情况下重复博弈当然也就不起作用市场也就失灵了对于上述这种情况
法院一般也无能为力例如当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一般情况下他是无法提供
有效证据来证明是由于在这家咖啡厅喝咖啡的结果因为有些疾病的发现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即使法院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大头婴儿事件和毒酒害死人
命事件但由于这些事件已经发生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其成本也是巨大的因
此在市场和法院不能对这类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时政府就可以利用其优势进行干
预以杜绝这类问题的发生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 政府干预的优势在于由于政府机构可以组
织一支职业化的队伍通过分工使他们把精力专注于特定的行业或技术领域从
而发挥专业化的优势对于餐具是否已消毒如让消费者自行辨认那么消费者本
人必须随身携带特定的检测仪器这样成本极大基本上不可能但对政府来说
可以成立专业化的队伍不定期地对咖啡厅进行检查颁发卫生许可证对不合格者
进行罚款或勒令停业情节严重的进行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样就会加大咖啡
厅提供不洁净的餐具和不合格商品的成本使其这样行为的成本大于收益进而提供
洁净的餐具和合格的商品消费者也就可以放心地消费这样也就降低了交易成本
扩大了市场范围进而也就维护了市场的有效运行同时也降低了公共领域减少
了租金消散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不但
具有维护市场运行成本低的优势而且还起到了主动执法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
因此 从这个案例和引申中我们似乎得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市场能够
做的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或做不好的交给政府但我们的论证也不无新意这
是因为对于上面这句话说来容易但不容易把握什么是市场能够做到的什
么是市场不能做到的在这一点上分歧较大限制咖啡厅的“最低消费”便是例证
因此对于政府干预的边界受巴泽尔“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启发我们认为如
果一项经济物品的产权能够清晰界定在交易中无“公共领域” 或虽存在“公共领域”
但市场可以依靠其自身力量缩小“公共领域”的范围政府不应加以干预否则会破
94
坏市场的运行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对一些本该由市场
解决的问题加以干预进而阻碍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如果一项经济物品的产权清
晰界定对于私人来讲成本极大也就是说面对一项经济物品买方并不能准确知
道其内在质量这取决于这项经济物品的自然属性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等
在界定这项经济物品准确属性成本极高的情况下人们要么放弃这项交易要么可
能上当受骗下次进行交易时由于缺乏信任会格外小心加大其交易成本两种情
况都会使市场萎缩结果是扩大了公共领域的范围此时政府应利用其优势进行
干预其目的是克服当事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备使信息更加完备和对称进
而使产权清晰界定降低人们进行交易的成本进而使交易更加容易合理的达成
如对药品及某些营养品市场由于消费者并不能准确知道其质量和成分政府就应
介入其中使交易双方的信息更加对称与透明
我们从这个案例和引申中 得出一个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
的推进分工也必然会越来越细人们普遍会专注于某一职业提供某一特定的产
品或服务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能只消费自己生产的
产品必须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这也是市场存在的应有题中之义但
是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人们越是专业化便越是对专业之外的事知之越少也就是说
信息就会越不对称这时政府介入市场使人们对交易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也就责无旁
贷了因此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政府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政府与市场在
推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互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市场乱加干预
其干预的目的应是为了让市场更好地运行因此政府如何做到“不错位不越位
不缺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政府的每一项行为都是有成
本的成本的大小有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更大的成本是
由于其错位和越位造成的如果政府的行为阻碍了市场的运行和发展结果是政府
的扩张与市场的收缩这也就是其错位和越位的内在涵义这种政府行为的代价是
巨大的当然政府的行为也是有收益的因为政府解决了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进而使市场能够有效的运行这也就是政府不缺位的内在涵义在这种情况下结
95
果是政府与市场的同时扩张因此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是联系在一起
的错位和缺位的同时必然会带来缺位如在本文的例子中如果没有政府在禁止“最
低消费”和“不允许自带酒水”上的错位和越位也就可能没有在奶粉的质量和酒的质量
监管上的缺位我们的分析得出了政府更加清晰地界定产权是政府边界扩张的一个
理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其行为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在市场交易中已经把产权界
定清楚的情况下政府的边界应该收缩因为如不收缩其行为的成本大于收益
96
5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管制不足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 我们将结合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管制不足的几个案例展开讨论通
过对管制不足的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某些政府管制职能之所以没有到
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政府职能缺乏必要的约束在必要约束缺乏的情况下政府
管制部门基于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可能会选择不作为同样在产权不清晰存在
公共领域时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干预其中也势必会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结果
必然是经济品的租金发生消散因此为了防止租金消散对管制者进行必要的约
束加大管制者不作为的成本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5.1 安徽“大头”婴儿事件与广东毒酒事件的案例分析
假冒伪劣盛行 可以说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也是当前
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表现它不仅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在很大程度
上缩小了市场范围同时也相应地加大了公共领域进而带来了租金消散阻碍了
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因此打击各种制假售假活动应成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一
个重要任务由于假冒伪劣商品涉及的领域广泛不能一一列出本文试图通过生
活中两个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分析以找出这类问题产生的根源
案例1 在安徽阜阳的农村有一件怪事从2003开始那里的100多名婴儿陆
续患上了一种怪病本来健康出生的孩子在喂养期间开始变得四肢短小身体
瘦弱尤其是婴儿的脑袋显得偏大当地人称这些孩子为大头娃娃阜阳已经有8名
婴儿因为这种怪病而夭折阜阳市人民医院是安徽省阜阳市规模最大的一家医院
也就是在这里上百名婴儿曾经因为一种怪病接受过治疗其中的8名婴儿已经死亡
而令人意外的是导致这些婴儿身患重病甚至夺取他们生命的竟然是他们每天都必
须食用的食品— —奶粉从阜阳市疾控中心提供的这些不合格奶粉的检测报告来看
97
97%的婴儿奶粉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按照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0-3个
月婴儿食用的奶粉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2% 3-6个月婴儿食用的奶粉蛋白质含
量应不低于10% 而这些所谓的婴幼儿专用奶粉虽然在外包装上注明的蛋白质含量远
远高出国家标准但是实际检测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奶粉的蛋白质含量非常低有
的含量百分之五百分之六最低的竟然达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二
那么 婴儿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有关专家称
婴儿主要依赖的营养就是奶粉中的蛋白质而这些劣质奶粉几乎无法给婴儿的发育
提供任何的养分可以说饮用这样的奶粉同喝白开水没有多大的区别
案例2 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在当地是一家主治化学品中毒的医疗单位从2004
年5月11日开始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内共有40多名因饮用散装白酒而中毒的患者住
进了这家医院入院患者普遍表现出了抽筋呕吐走路不稳和视觉模糊等症状
医务人员经诊断发现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甲醇中毒
事件发生后 广州市的卫生部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追查有毒白酒
的来源据广东省打假办等单位5月14日召开的现场会议上通报毒酒的来源已初步
查清有12名涉案人员被刑事拘留在逃2人正在追捕中这起案件导致11人死亡
50多人中毒住院其中一些人双目失明这是一起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生产
不合格白酒在市场上销售造成的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内部性 从
经济学的角度讲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生产者在约束条件
下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消费者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约束条件的不同
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就会有所不同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假售假行为也是不法商
贩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产生这种行为也是由一定的约束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
有其一定根源的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虽然也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是信息
主体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大的不同在计划体制下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表现
关于这两个案例见相关报道
98
在买卖双方之间实际上由于价格的统一规定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市场因此也就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买方与卖方而是体现在计划当局与生产企业间的不对称生产
企业作为信息优势一方代理方虽然具有偷懒或造假的动机和条件但并非体现
在对商品本身的造假行为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虚报成本与产量上就计划当局与
公众而言计划当局代理方虽然也可以向公众提供假货但并没有这种动机
而更多地表现上其他形式的欺骗上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也存在大量的信
息不称情况但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并不体现上制造假冒伪劣商品上
但是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也就是在我国的市场化进
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的主体主要由买卖双方构成
在这种转变中由于政府职能的错位和缺位法律制度的不能有效实施再加上市
场竞争的不充分便发生了大量的制假售假行为
另外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也存在假冒伪劣商品但由于其市场经济发
育良好市场通过多次的重复博弈已对这种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在这种情况
下诚实经商已经纳入了市场经济主体的长期效用函数再加上其法律制度健全
政府管制有效所以由内部性产生的公共领域的范围已变得很小商品的租金一般
来说不会发生消散
因此 假冒伪劣问题是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
在也使得我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较计划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产生一定
程度的不一致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与市场化的深入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对这
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势必影响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我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建
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及其政府管制体系以政府管制部门制定强制性的质量标准为基
础以降低信息成本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使交易双方的信息更加透明与对
计划经济的不可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即信息问题动力问题约束问题与自由
问题关键是信息问题如果不存在信息问题那么交易费用也就不存在任何制度都是等效的当然如果这
几个问题并列出现时这时的信息问题是狭义的信息问题在狭义的信息问题上计划当局自上而下传递人间
信息是比较迅速的但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向下传递的无非也是计划计划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作出而
计划者不可能比价格机制更准确获知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信息在自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
也往往会发生扭曲哈耶克在和兰格争论中非常强调信息问题
程启智: 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第107 页
99
称使消费者形成稳定的预期可以放心地消费进而缩小公共领域的范围以减
少租金消散同时在内部性问题上政府官员及法律工作者要学习基本的经济学
知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要符合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做的是非常不
够的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如果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
品可要求商家双倍返还但是在具体事件的判决上却是很不科学的如对民间打
假行为的认同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以从事打假者如王海不是真正的消费者为
由判其败诉不给予赔偿进而限制了民间力量从事打假的行为孰不知这种
民间打假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是符合效率原则的对制止制假售假行为具有成本更
低的优势从动态上看也是有助于市场化进程的
实际上 从王海打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治理市场中存在的内部性问题并不
一定必须由政府管制部门介入政府虽然一直强调要加强监管但是我国假冒伪
劣事件的频繁发生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政府监管职能并没有到位正如在广
东毒酒事件发生后一位市民对记者说“我们希望不是每次出了事情后才去处理
而是当我们购买一种食品的时候能够知道这是可以让我们放心食用的”
事实上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力量不可谓不大有统计说涉及食品
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将近十个部门全国从
事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人员已达百万之众这些机构也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
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各种各样的安全认证比如正在推行的QS标志不过加强
监管未必真能有效监管恰恰是多头管理本身降低了监管效率下面用“反公地悲剧”
来说明这一问题
哈佛大学黑勒教授 Micheal Heller 1998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
提出了“反公地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的概念“公地悲剧”的产生
是由于“公地”的产权特性所决定的“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
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且没有人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结果是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枯竭而黑勒的“反公地”正好有相反的产权特性“反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也
有许多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资源而没有人拥有有效
100
的使用权“反公地”的产权特性是给资源的使用设置障碍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
不足造成浪费就像在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
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由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
显而易见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率非常低黑勒发现莫斯科的沿
街店铺和这间房子十分想象具有“反公地”的产权特性
直到1995年俄罗斯95%的商品房地产仍然由地方政府拥有其中莫斯科国
有店铺的产权结构尤其复杂存在下面几个问题首先每一个产权有多个拥有者
例如6个政府机构共享出售权5个机构有权得到售款3个机构有权出租店铺5
个机构有权收取租金第二产权的非对称拥有有权出售的不一定有权获得售款
有权出租的不一定有权收取租金有权决定用途的不一定有占有用权第三拥有
产权的政府机构和机构中掌握决策权及实际控制权的官僚及实际控制权的官僚利益
不一致进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第四占用者一般无权将店铺转租这种产权结
构就像是一篓螃蟹你夹住我的后脚我钳住你的前腿谁也动弹不得莫斯科的
沿街店铺有许多拥有者他们都拥有阻止他人“开门”的“钥匙” 但谁都无法自己“开
锁进门” 正好符合“反公地悲剧”的定义
中国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如某国外水泥厂每年需进口淡水沙300万吨而福
建闽江上游的洪水每年给闽江口带来的700万吨河沙阻塞航道把闽江河沙卖给这
家水泥厂既能疏通航道又可以赚取外汇是捞起“掉进河里的钞票”的好事情但没
想到闽江河沙是“反公地” 诸多的“产权拥有者”都想得到掉进河里的钞票外贸局认
为河沙出口属于外贸应该归外贸局经营交通航运部门则认为挖沙与清理航道分
不开应该由他们经营还有集体所有制的闽江河沙队说是历史上他们以挖沙谋
生国家不应与民争利这些单位互相不断扯皮一拖六年外国方面只好作罢
掉进河里的钞票最终还是没有捞起来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 我国的政府管制体制也同样存在“反公地悲剧”问题
对于假冒伪劣问题不可以说没有政府部门负责但由于这些部门职能交叉因而
详见陈抗 掉地上的钞票为什么没人捡经济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第12 辑2003 年版
101
每个机构都不必承担责任没有问题时相互掣肘为争夺管制权争斗不已出了
问题之后各个机构又会互相推诿管制人员众多也不是一件好事由于管制人员
众多而财政拨款不足各机构不得不靠山吃山很严肃地出台的各种管制措施
到了执行机构那里就变成了新财源有些管制人员关心的只是能从被管制企业那
里收到多少钱并不关心管制措施对于改进食品安全究竟落实到多大程度因此
尽管新措施一个接一个但从食品安全事件仍然频频发生的事实看这些管制措施
的效果令人怀疑所以有必要整合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现有管制机构使其权利和
责任更加对称与透明
另外 对于食品安全这一内部性问题我们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的作用而是
要设计出一套机制使政府管制市场与司法系统同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如前文所
述市场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地自我监管机制也就是说市场本身一定的解决信息不
对称的能力例如负责零售的企业会对批发和生产企业进行一定的监管毕竟
哪家商场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出售的食品造成安全事件在这一基础上生产零
售企业之间自愿结成的同业组织也能够发挥一定的监管作用当然市场自身发
挥作用是有一定的制度前提的可能想象当假冒伪劣在一个社会中盛行时提
供货真价实的产品可能对自己是一个不利的选择扭转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政
府与司法系统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加大这类行为的惩罚力度有些学者指出对于制
假者要提高惩罚力度甚至罚到倾家荡产重要是制度的实施要起到激励性的
威摄作用实际上贝克尔在对犯罪的分析中指出一个是否决定去犯罪是要进行
成本收益分析的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他才会选择犯罪假定预期成
本为C pc 其中p代表被抓捕的概率c代表被抓捕后所遭受的惩罚当预期收益既
定的情况下是否进行犯罪取决于预期的犯罪成本因此加大人们的犯罪成本可
关于私人秩序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见秋风保障食品安全不能仅靠政府监管南方都市报2004,4,8
严厉的处罚措施对于制止与预防违法犯罪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前几年湖北的车匪路霸盛行省公安
厅实行了强有力的措施派众多便衣跟车发现车匪路霸可就地击毙另外提出对于车匪路霸群众打死有奖
当时有人认为这些措施过于严厉甚至提出是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但结果是由于这一措施的实行车匪路
霸几乎灭绝而究竟打死了多少车匪路霸呢只有一人我们认为无论生命是有价的还是无价的用一人的
生命去换取全省出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应该是值得的
102
以预防与制止犯罪行为加大犯罪成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提高其被捕的概率p
一个是提高其处罚力度c 那么哪一种方式效率更高呢贝克尔认为提高处罚力度
较提高被捕的概率成本更低这是因为如果想通过提高被捕的概率来预防与制止
犯罪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这显然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而增加处罚力度边际成本
为零
5.2 河南矿难与大连海难的案例分析
在国外 生产安全的管制一般是指对工作场所中的安全即职业安全问题的
管制但在我国通常把交通运输和其它服务中安全问题也与职业安全问题归为一
类进行讨论在安全事故统计中也是如此处理的本文中按我国的约定俗成将通
过两个案例一并来进行分析
案例1 2004年10月20日22时10分郑煤集团大平煤矿突然发生岩巷特大瓦斯事
故据矿井瓦斯监测系统显示在井下21岩石下山处从20日22时9分53秒至12分26
秒短短2分33秒时间内瓦斯浓度由1.49%飚升至40%以上并迅速波及整个矿井
记者从郑煤集团大平煤矿10.20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了解到救援人员已发现了
147位矿工遗体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局长李恩东告诉记者据初步分析此次事故是
由于21岩石掘进工作面突然遭遇构造带使大量聚积在煤层里的瓦斯瞬间爆发冲出
冲毁通风设施整个监控系统也因短时超限电力中断造成风流逆转致使大量瓦
斯冲入主要进风大巷及11 13 15采区大部分遇难者均因窒息而亡
案例2 2004年11月16日下午1点半左右一艘行驶在大连港附近的客货滚装船
突然起火船上340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经全力营救除少乘客在慌乱中受伤外并
无人员死亡但这个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从1998年到2004年就先
后有“盛鲁” “大舜” “鲁驳渡七”轮等客货滚装船遇难给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
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有几起比较重大的比如像1999年的“1124”海难造成了280多
关于详细的分析见贝克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03
人死亡像在2001年的10月28日2003年的10月11日2003年的10月12日包括2003
年的2月22日在这个区域都相应发生了船难而且有的船难也是比较惨重的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事故的产生根源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但是不可否认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这些问题的管理上存在问题也就是说这类
恶性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客观原因与信息不对称主观原因带来
的当然信息不完全并不能成为政府管制进而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理由信息不对
称是内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这两个案例中当政府的管制职能不到位时信息
不对称问题也就出现了雇工或接受服务方委托方即信息劣势方对生产安全
方面或所接受服务的安全知识和信息缺乏因此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雇主或
提供服务方代理方即信息优势方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和交易优势不顾工作
环境或服务条件的恶劣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让雇工或服务的购买者从事危
险程度极高的生产或消费这样雇主或服务提供方便可以降低成本进而增大自己
的利润但是在这些交易中雇工或接受服务方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承担了没有
在交易条款中反映的成本因此内部性问题的产生进而带来市场失灵
解决这类形式的市场失灵 当然也可以在事后通过法院进行裁决但是根据许
成钢等人2002 的主动式执法与被动式执法的区分如果事后在进行处理由于
事件后果的不可挽回性因为人死不能复生这种处理方式成本过高因此被动
式的执法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由于市场解决内部性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交易的可
重复性因此显然也不应该通过让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来使这类市场趋于完善
因此 对于这类内部性问题政府是应该介入其中进行干预的政府的权力来
源于公民运用权力主动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机构应有的责任对于安
全问题政府管制部门由于具备一个安全生产方面的特殊知识结构和专业人才因
而在这方面的信息是远远高于普通大众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理应自觉主动地向
关于这些案例见相关报道
比如乘客与提供运输服务的人可能都不知道由于在行程中天气会异常恶劣而必然导致沉船这是信息不完全
的结果内部性问题不把这种由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后果作为分析对象如果把信息不完全作为管制的理由那
么一个推论就是不能从事运输服务
卡塔琳娜 许成钢不完备法律上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载比
较第三辑中信出版社2002 年版
104
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安全生产相关的信息另外他们也有责任主动监督雇佣者或服
务提供者代理方即信息优势方完善安全生产与服务的条件并向被雇佣者或
接受报务者委托方即信息劣势方公开有关信息使内部性问题带来的损失降
低到最低限度如建立强制性的生产安全标准及服务标准并且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进行事前预防一旦发现问题严加惩处加大代理方从事不利于委托方行为的成本
就我国目前矿难频发这一点来看对生产安全这类问题的管制上我们的有关
政府部门是失职的原因不外于是地方保护主义与徇私枉法如可能小煤窖是地方
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地方政府虽明知其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但睁一只眼闭一只
眼所谓的检查也是走走过场而已或是不法生产单位使用行贿手段进而政府官
员与其沆瀣一气因此在这类问题上对管制者也应加强管制最好的办法也许
是将法律法规的制定权与执行权分离并对执行部门实施严格的监督健全问责
制度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已经纳入了有关人身财产保护方面的行政不
作为参见该法第十一条第六款“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
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虽然此类案件形成有一个前提条件
即原告在其人身及财产面临侵害时应首先向行政机关提出保护申请但法学家们认
为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即行政机关已知情况时当事人提出申请的作用就已经具
有了这时无论当事人是否提出保护的申请都不必成为此类案件的前提条件
如果行政机关这时视而不见不予以主动保护当事人或公诉人就可以提出行政诉
讼我们认为这一条款是完全适用于上述所列举的安全事故案例的对于外部性
问题我国刑法规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
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或者拘役”我们认为对于由内部性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的行政不作为及其
他行政主体犯罪行为如滥用权力玩忽职守等的惩处也应参照此条款纳入刑
法责任中去
实际上 从煤矿事故频发这一点看我们认为也存在产权不明的因素人们常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有恒
心者有信用” 作为矿主来讲当对煤矿产权预期越不明时他就会越追求短期利益更会做一捶子买卖结
果会更不注重安全问题
105
5.3 沱江污染与金钱松遭毁的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以水污染为例2003
年度七大水系407 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8.1%的断面满足类水质要求32.2%
的断面属类水质29.7%的断面属劣类水质2003 年28 个重点湖库中
类类类类和劣类水质的湖库分别占3.6% 21.4% 25.0% 14.3%
和35.7% 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
多样性锐减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对于人类
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关资料显示一种生物的灭亡可能其它几十种生物都会受到
影响因此可以说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了人这一种生物的时候我们人类肯定也要
灭亡地球上生物的物种越多样生态环境就越稳定人类健康也就越能够保证
我们人类才能生存下去可是在我国由于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物种也
在我们不经意间慢慢地消失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近200 个特有的物种已经消失
而且有两成的动植物濒临灭绝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对于生
态环境这种公共物品或者说外部性问题政府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可是令人遗憾
的是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保护措施不但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许多
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地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严重
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我们认为这些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这方面的
职能没有到位下面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进行分析
以期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带来一些启示意义
案例 1 沱江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全长634 公里流域面积2.78 万平方
资料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http://www.sepa.gov.cn/
转引自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网站 http://www.cctv.com/program/lawtoday/20050309/100982.shtml
在分析一个现象的成因时 关键是要找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我们认为内生变量是可以改变的量而外
生变量是不可以改变的量例如当一个人生产出的产品不能卖出时他不能把原因归结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太低这一外生变量消费者收入水平低当然也是决定买与不买某种商品的原因但作为卖方是不能改变别人收
入水平的而是应该找出不能卖出的内生变量如是不是质量不合格或价格是不是定得太高因为只有这些
内生变量才是这个人可以改变的对于生物物种减少这一现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必然包含自然规
律等外生变量但如果把生物物种减少归结于这些因素我们就不可能把这一问题解决我们所要做的是找到
可以改变的内生变量如通过改变政府的有关规章制度来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使人们更加珍惜生态环境
106
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 被四川人誉为母亲河2004 年3 月四川省资阳市
和内江市等地因为当地世代饮用的水源沱江受到了严重的工业污染政府被迫停止
了自来水的供给而通过消防车从外地运水提供给居民长达26 天所造成的直接
经济损失上亿元因此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人员都被追究了责任这次水污染事件
可谓是空前但却不是绝后因为事隔2 个月后的2004 年5 月沱江再次受到了污
染这次污染的程度据记者的调查整个河面不是清澈见底而是流淌着像墨汁
一样的黑水江中的鱼开始大量的死亡其中最大的鱼重达35 斤其情景让人惊
恐不安瞠目结舌
由渔政环保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顺着沱江往上游查找肇事者最后把目标
锁定在仁寿县的东方红造纸厂从造纸厂排放的废水在流到沱江之前会经过一个氧
化塘该塘其长度约1.5 公里宽约10 米能囤积12 万方左右的废水在记者提
取水样的氧化塘的入水口环保局进行了检测分析COD 浓度是3000 毫克升COD 是
造纸行业所产生的纸黑液当中的主要污染物也是这次事件当中导致鱼类死亡的污
染物国家规定每升水中含有的COD 不能超过450 毫克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产权未被清晰界定而产生的外部性行为我们知道当权
利没有界定清楚存在公共领域时人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追租从这个案例看
在没有必要约束的情况下由于造纸厂的追租成本大于收益它必然会置公众利益
之不顾而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沱江对于这个案例我们试图找到深层次的原

我国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其它国家更为严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产权角度讲
计划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滥用程度较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为严重只是计划经济时
代由于我国的工业水平不发达人们不容易察觉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环境产权更加模糊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发生了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是国有企
业造成的因此即使知道是由哪家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在责任上也很能认定
一般也不会对责任者进行追究都是国家的财产相当于左手伤了右手因此也
案例来源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网站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40618/101269.shtml
107
不会把右手砍掉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明确因此一旦形成对
环境破坏追究责任者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来说要容易得多那么在我国市
场化进程中我们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政府片面追求GDP 而且把经济的增
长速度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主要指标在这一约束条件下各级政府官员就会
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来取得政绩从这个角度讲追求短
期利益成为地方官员的必然选择而不会关心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的生态环
境因此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有其制度条件的另外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
由于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约束力不够即使发生失职行为只要不是恶性事件一般
也不会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因此各级政府官员为了追求地方利益和短期利益
而对地方企业实行放任的态度也就不可避免了以东方红造纸厂为为例该厂目前
有600 多名工人在仁寿县属于大型企业目前的资产大概在6000 万以上年生
产能力在1.8 万吨每年缴纳六百万元的税收属于该县的纳税大户据造纸厂的
厂长讲当地政府规定他们厂的排污标准为每升水中含有的COD 不能超过900 毫克
竟然超过了国家标准450 克的一倍这是一种显然为了保护地方利益而对违法企业
的纵容行为据环保部门有关人员介绍生产出1 吨纸大概要400 元的污水处理费
1.8 万吨的纸每年应该要投入700 多万的处理费用他们为了节省污水的处理费用
带来的多大的损失呢据有关专家统计仅3 月份的那次沱江的污染经济损失据初
步估算超过三亿元如果要恢复流域的生态要5 年的时间
我们认为政府以发展经济为已任是一种本末倒置行为政府的职能是为市场
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是在这个制度环境下各微观主体行为的
毛寿龙从以下角度论述了计划经济条件下 生态环境更容易遭到破坏的机制一是由于政府本身就是滥用环
境资源的直接责任者它虽然名义上是公共利益和导致污染国有企业的双重代表但在实际上解决国有企业滥
用环境资源的问题时就很容易偏袒国有企业二是国有企业没有明确的赢利目标这使得国有企业很容易以公
共利益为借口为环境的滥用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三是相对于政府来说国有企业有着广泛的直接的群众基
础它能够动员至少是本企业的职工作为与政府之间讨价还价的政治筹码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职工企业和
政府均没有强动机去惩治造成环境污染者而且还可以借用公共利益的名义来滥用环境资源的趋向见毛寿龙
迈向绿色的市场经济— —对经济体制与环境保护的初步分析载于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1997
年版
108
结果因此经济发展是作为一个结果出现的而不是人为强调的当然更不是统
计出来的
另外政府对造成污染企业的处罚也是不到位的这无疑降低了企业的排污成
本激励了排污行为例如某个企业如果不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进行处理
每天可节省1000元的成本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时罚金却是1万元在发现概
率与处罚频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污水处理设施停止运作节省下来的钱远远超过的
罚金在这种成本收益的对比下不对污水进行处理就成为了企业的必然选择更
为重要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为取得地方的财政收入与维护地方的安定当让一
个企业关门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及社会安定等等对这些企业
往往是一罚了之只要不是重大的污染事故一般来说企业缴了罚金就可继续生
产在这种情况下对污染行为的管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 2 2004 年6 月的一天浙江省安吉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接到群众报案
在西坞村的毛竹山上有13 棵金钱松不知被谁砍伤接到报案后警方立即赶赴现

经林业部门鉴定受伤的这13 棵金钱松已有20 多年的树龄因为根部的树皮
被砍掉生长受到严重的摧残濒临死亡警方决定立案调查此事迅速查找砍树
人13 棵金钱松的命运之所以引起警方如此关注是因为金钱松也和大熊猫一样属
于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金钱松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松科是单属单丛植物因为
它在植物分类上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国家把它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它曾经在
亚洲美洲欧洲有分布但是近代都相继灭绝了现在就仅存于我国的长江中下
游世界少见的金钱松目前在安吉县境内分布密集并且大多数都生长在老百姓的
竹林里和毛竹混生在一起
经警方调查这次受伤的金钱松就长在西坞村村民张三本文分析用的是化名
张维迎教授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质疑认为政府应以制度建设和维护市场公平为中心另外
我国存在GDP 统计上的造假现象用这个指标来评价政府官员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例如2004 年各省
自治区与直辖市上报中央的增长率都大于10% 而全国的增长率却不到10% 我们认为不论以什么权数来计
算也不应该出现这个结果
见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网站 http://www.cctv.com/program/lawtoday/20050316/100244.shtml
109
承包的毛竹林里最后警方通过一列的周密的侦查确定了犯罪嫌疑人正是张三那
么为什么张三对自家承包竹林里的金钱松施以毒手呢据张三讲因为金钱松树
干非常粗大长出的叶子会遮盖住大部分阳光使得周围的毛竹因为缺乏阳光而死
掉20 年前他承包这块竹林时金钱松还小看不出它对竹子有什么影响可是年头
多了茂盛的金钱松遮了阳光它的周围渐渐的不长竹子了眼看着金钱松在一年
年地长大他的经济损失也在一年年地递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满所以张三琢
磨着要处理这些金钱松可是他明知政府多次宣传过金钱松是国家保护树种不能
随便砍伐最后在别人的提醒下他想了一个方法就是在金钱松的根部砍几刀
它就会慢慢地死掉以达到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目的
2004 年12 月17 日安吉县检察院以张三涉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罪向安吉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05 年1 月5 日安吉县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
告人张三犯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判处有期徒刑5 年并处罚金6000

这是一起典型的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公众利益之不顾的行为但是如果案例分
析至此是没能任何意义的我们试图从产权角度对这一案例进行剖析
我们先考察一下金钱松的产权结构我们认为金钱松的生产方是它赖以生长
的特殊资源环境如气候海拔土壤等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定为生长它的土
地这种假定并不影响分析结果金钱松的需求方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人类人类
对它的评价也就是金钱松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说是由这块土地带来的这样金钱
松的价值就可以认为是这块土地的租金在土地私有而且可以通过向人类收费取
得收入的情况下金钱松的产权结构显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市场的作用会使这块
土地的租金价值达到最大问题是由于金钱松是一种公共物品人们并不一
定会对此进行付费这样由于产权不能清晰界定外部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那么政府有关部门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在这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警方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听到了这样一种说法即谁
案例来源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网站http://www.cctv.com/program/lawtoday/20050309/100982.shtml
110
家竹林里的金钱松多谁家就倒霉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一棵碗口粗的金钱松
会影响6 7 根毛竹生长按毛竹的市场价格计算那么林农就会因此少收入近百
元因此13 棵金钱松就会让张三少收入上千元记者从吉县林业部门了解到为
了保护金钱松政府除了大力宣传告知大家不得随意砍伐毁坏金钱松之外还专
门针对林农的经济利益出台了相应的补偿措施每亩竹林补偿5 元但是虽然政
府有补偿但是林农们对此并不领情因为他们心里还有这样一笔账如果一亩竹
林遇上一棵金钱松为此林农就少收入近百元这笔损失将大大超出政府给每亩竹
林补助5 元钱的标准严格地说一亩地的补偿标准连一棵金钱松都保护不了更何
况金钱松是野生的分布没有规律每户林农分摊的数量也不平均甚至有些地方的
林农还得不到补偿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补偿的范围和额度有限所以并没有真正起
到保护金钱松的作用也没能激发林农保护金钱松的积极性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由于政府职能的不到位经济品的租金是如何发生消散的
政府的补偿标准是每亩5 元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这种不合理首先不是补偿数
额的大小而是补偿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亩竹林可能有上十棵金钱
松也可能一棵都没能有显然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以亩为单位来补偿按亩来补
偿的一个后果是对私有产权造成了侵害因为对于林农来讲一亩的价值由于金
钱松数目的不同而不同这样一亩土地对不同的林农来讲就会出现不同的权利产
权未被清晰界定是十分明显的由于产权未被界定清晰人们必然会付出非生产性
努力结果便是经济品的租金发生消散
在这个案例中张三如果使一棵金钱松死亡那么一个结果就是6 棵毛竹会存
活假定6 根毛竹的价值是120 元金钱松的价值是150 元当然会远远超过这个
数字那么张三的行为带来的租金消散为30 元即用毛竹120 元的价值代替了
金钱松150 元的价值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法院处罚的威慑力足够大比如对砍
伐毛竹的行为处罚比较重发现的概率比较高则人们不会象张三那样行事金
当然 张三为使金钱松死掉所付出的非生产性努力警方为了这个案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张三服刑所带来的
净福利损失并没有包含在内如果把这些损失计算在内租金消散的程度会更大
111
钱松虽然会影响毛竹的生长但由于人们不敢破坏金钱松因此金钱松这是会照
样生长结果只是带来收人分配方面的差异即谁家竹林里的金钱松多谁家就
倒霉不会带来租金消散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这不符合公平
与公正原则制度不应建立在这样的原则之上当然我们也不赞成公权大于私权
其次人们虽然可能不会象张三那样通过某种行为使毛竹非常明显的死掉而是采
取隐蔽的方法如砍掉某个树枝毁坏某个树根等方式当然在这个案例中张
三也并不是直接把金钱松砍掉而是用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隐蔽的手段使金钱
松不能健康地生长同样会缩短金钱松的寿命进而也会带来租金消散的当然对
金钱松的种种毁坏行为都是用分配性努力代替生产性努力这本身就意味着租金消
散也就是说法律是不可能完备到使每个人行为都在其约束之下因此租金
消散是必然的
因此政府的管制措施并没有能解决这一外部性问题但是如果政府管制职
能到位能不能以一种更优的方式来解决这一外部性问题进而阻止租金消散呢
是可以的我们认为这种外部性的解决方式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因为金
钱松影响林农的收入很容易计算根据上文我们所列的数字只要政府对一棵金钱
松补偿只要等于或略大于120 元那么林农不但不会损坏毛竹而且还有保护
毛竹的积极性因为自家竹林出现毛竹对林农来讲是件好事而不是林农所说的谁
家竹林里的金钱松多谁家就倒霉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一问
题市场无非是一种使双方受益的机制在我们的上述分析中双方是如何受益的
呢如果一棵金钱松对人类的价值低于120 元6 根毛竹的价值那么土地的
租金就是通过生产毛竹所取得的金钱松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金钱松的价值大
于120 元根据上文假定为150 元那么通过制订一个120 元到150 元会使双方受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金钱松遭到破坏政府是有一定责任的也就
假定毛竹的生产不需要成本 如需要成本的话成本可以扣除例如如果6 棵毛竹的生产成本为20 元
那么每棵金钱松的补偿标准订在100 元即可
112
是说政府的管制职能并没有到位在可以把产权进行界定的情况下而没有去界定
结果带来了租金消散当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讲这个案例可能不具有一般性
因为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收益可能并不象毛竹那样容易确定但是我们所提倡的
原则是一样的即政府有关部门在能够更加清晰界定产权的领域应有所作为否则
应追究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处罚行为当事人
113
6 中国政府管制展望产权视角
通过以上几章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的政府管制还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适应
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政府管制体制还远远没有形成分析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
题作为全文的小结本章将从产权视角对我国政府管制的现状作一简单的概括并
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6.1 中国政府管制的缺陷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态脱胎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是
面面俱到的在政府对经济活动全面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存在研究管制理
论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职能必然也必将会
发生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即政
府应该在什么领域退出让位于市场让位于竞争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与完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这项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必不可少
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理
论界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国情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我国的政府管制研究
也就必然与西方理论界的研究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市场化进程中”政府
管制研究的出发点但是经济学理论同其它学科的理论一样在本质上并没有东西
方之分关键是找到理论的适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我国政府管制研究应有
它的现实基础
从广义角度讲 政府管制几乎囊括了所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在完善的市场
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推动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两个轮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
常也被认为是经济学说发展与演变的主线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亚当· 斯密的国富
论本身就是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百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 穆勒
科斯说道 “在国富论发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在我看来经济学家的主要活动似乎是弥合亚当· 斯密体
114
就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科学中还是在实际政治中争论最多
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适当界限在哪里”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无
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都证明了政府职能的
界定研究在经济科学与经济实践中具有了在政治科学与实际政治中同等重要的地
位从以上几章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并没有也不可能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整体
的分析仅从产权角度对我国的政府管制进行研究对种种政府管制行为的合理性
用产权这一标准去衡量与界定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现实是经济体制改革进行
到今天深化产权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任何试图避开产权而从其它
角度对我国的改革进行论证的思路应该是行不通的可事实却是虽然理论界对我
国改革目标的认识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也就是说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或路径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来
讲也是如此由于理论上的分歧对如何改革管制内容与管制方式也必然存在不同
的看法我们认为同其它方面的体制改革一样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以产
权为出发点只有如此政府管制才会促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另一方面 在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与改革经验的前提下无论如何我们不应
该把我国政府管制体制的建立作为一个自发过程这是因为任何体制的改革与建
立时间拖得越久就越有可能进入某种“锁定”状态代价也将会更大政府管制
体制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理论上使政府管制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准确
定位进而缩短改革进程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任务经济学是关于经济现象分析的
科学经济研究的目的就是对现实存在的经济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并在此基
础上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指导实践这也是经济学作为一门致用之学的应有意
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学更加强调逻辑的内在一致因此在前提正确逻辑清
晰的情况下经济学对于对体制改革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优
系中的裂缝 修正他的错误以及使他的分析更为精确国富论中的一个主要定理是政府管制或集中计
划并不是使经济体系以有序的方式发挥功效所必需的经济可以通过价格体系或“看不见的手” 进而与利
益后果一起实现协调”见生产的制度结构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
约翰·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366 页
115
势是十分明显的作为本文的结语部分下面我们将从产权角度就我国政府管制的
缺陷进行分析以期给我国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与建立带来某些启示
6.1.1 政府管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
从现有的研究与文献看 我国关于政府管制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自然垄断行业
如何定价的其理论基础基本上是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我们认为这些研究的理
论基础对我国目前来讲意义不大原因在于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基本上是国
有企业在产权国有这个层面上研究如何定价是文不对题的我们坚持认为价
格只能在市场中发现而不能由计算得出我国的现实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国
家由于并不存在产权改革这一重大问题因此西方学者也就不可避免地把注意力
放在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如何定价上而在我国在大量产权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
下反过来去追踪所谓的前沿用大量的数学模型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现象根本
就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经济学也就失去作为致用之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在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大量存在如生态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市场中假冒伪劣盛行安全事故此起彼伏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独有
的现象这些现象要比自然垄断带来的危害严重得多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必将严重
影响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一个社会如果诚信不足势必会影响良好市场经
济秩序的建立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也证明我国的政府管制存
在着严重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没有到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学
者并没有对这些现象展开深入充分细致的研究相应地也就没有为政府在这些方
面进行管制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政府的无知与无畏是由经济学者
造成的
6.1.2 政府管制的领域过于宽泛
我国的政府管制可以说涵盖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原因在于计划经济的阴
116
影并未完全消散一旦经济活动出现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由政府来解决更为重要
的是政府有关官员由于缺乏产权意识缺乏理论指导再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思
维惯性也认为自己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是责无旁贷的所以说我国政府管制领
域的广泛性并不是完全基于对市场缺陷这一认识而是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
再加上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在这种双重作用的影响下人们的共识是政
府管制是解决他们认为不合理市场行为的不二法门而现实却是在我国目前的情
况下许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由政府本身的行为所引起并不是市场运行带来的
例如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如电信电力等部门收费过高人们就认为市场失灵
了要求政府进行干预殊不知这些领域价格过高的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运行
的结果而恰恰是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当政府只允许某些企业在一个行业存在
而对其它企业实际进入限制时也就意味着对其它企业产权的侵犯结果必然是消
灭了竞争进而也就摧毁了迫使价格下降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讲这类所谓的“市
场失灵”并不是政府进行管制的原因恰恰是政府管制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不
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缺乏是政府对产权干预的结果所以说在这些领域不
是需要更大强度侵犯产权的加强管制行为而是需要清晰与保护产权的放松管制行
为只有普遍地保护产权放松了对进入的限制各经济主体才会在市场的原则下
展开竞争进而带来价格的下降经济才会富有效率
6.1.3 政府管制效率低下
在管制理论缺乏 管制领域广泛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管制效率低下是必然的
也就是说我国政府管制效率低下根本原因在于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没有出现新制
度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是“制度至关重要” 制度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对
于政府管制来讲这个命题同样成立我国的政府管制的部门不可谓不多涉及的
领域不可谓不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管制的效果是令人怀疑的其中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管制制度的缺失当然就整个社会而言制度建设应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工程如果在其它制度甚至根本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求其中的某个制度有效
117
运行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我们说政府管制要以产权视角为出发点一个
重要前提是产权要得到有效的界定与保护法律上认可而现实中不能实施的产权是
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大的框架下确认产权对于政府管制体制的建立重要性
不言而喻就我国的政府管制而言一方面在应该界定产权的领域没有进行界定
如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另一方面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加以管制使得产权
更加模糊如为保护一方的产权市值而对另一方的产权进行限制产生这些现象的
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制本身的产权没有清晰界定会产生权力滥用的情况因此
为了使我国的政府管制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得以建立对政府管制部门进
行准确定位和必要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
6.2 中国政府管制的改革思路
我国的政府管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 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制体制没有统一
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研究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政府管制的一个理论框架即产
权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不仅仅是就管制本身而言的也就是说并不局限于说
明政府管制要以界定产权为已任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管制者而言产权也应该是
清晰的管制者的产权不清晰时要想达到经济学上所要求的管制目的是不可能的
因此清晰管制者的产权是原因清晰被管制者的产权是结果只有把原因与结果
分析清楚才能使我国的政府管制起到维护市场秩序进而达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6.2.1 政府管制必须以界定产权为已任
我国的改革就实质而言是产权改革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产权清晰界
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在事实上归属清晰是题中应有之义政府管制
是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也称为“管制”的话那么在市场化进程中就是要改革这种“管制” 使之符合市
118
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管制”的话那么在市场化进
程中就是要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管制认识与说法上的不同并不影响
分析结果和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用改革“管制”来表达可
能更符合常理因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
制并没有停止过从这个角度讲改革过程是政府职能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而不
是把一切政府职能推倒然后再重新建立的过程
为了达到清晰产权 进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的我国的政府管制也必须
以界定产权为已任从本文对垄断外部性以及内部性等市场失灵的分析中我们
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如果政府管制使产权更加清晰的界定且界定产权的
收益大于成本的话则这种管制是必要的如果政府管制使产权更加模糊或界定
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的话则这种管制是不必要的界定产权的目的是使得市场更
为有效的运作就我国目前的垄断而言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管制问题而是如何使
产权在事实上清晰的问题所以说政府在这个领域的任务不是加强管制而是如
何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进行产权改革对于环境污染这类重大外部性问题政府管
制部门就应介入其中进行干预达到有效保护产权的目的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内
部性问题如假冒伪劣生产安全等政府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与专业优势对产权
进行界定以维护市场的有效运行
实际上 从国际经济经验看各国都存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趋势一方面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在政府管制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与
方法核心观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传统的政府管制方法
或由政府垄断经营通常是没有效率的例如斯蒂格勒通过对自然垄断的研究得出
政府在这方面进行管制往往是没有效率的另一方面实践也表明各国政府通
过改革原有的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并在此基础上开放自然
垄断产业市场允许国内外新企业进入在市场机制的刺激作用下自然垄断行业
斯蒂格勒 管制者能管制什么以电力管制为例载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
店1989 年版
119
的经济效率得以提高价格也大幅度下降因此经济性管制的放松得到了理论与
实践的有力支持市场竞争会提高经济效率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国也不例外因
此我国的政府管制体制在经济性管制方面必须进行方向上的改变以产权改革为
基础取消进入限制在保护产权而不是保护产权市值的前提下使各个企业展开
充分竞争以提高经济效率
国际上另一个趋势是 各国在弱化经济性管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社会性管
制这是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对于一些重大的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通过市场
竞争的方式可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实际上本文的分析已
表明由于我国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在内人们的产权
意识不强再加上国家在宏观战略上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因此外部性与内部性这
些侵犯产权行为较其它国家来讲更为严重如我国的环境污染已达到不可容忍的地
步乱采乱伐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积累的资源被一代人挥霍一
空如果不对这类问题进行有效的管制我们无疑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再例如对
于假冒伪劣这一社会顽疾如不出重典是很难治愈的更为严重的是这类问题如
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丧失信用一个不讲信用的民族从经济角
度讲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加进而会带来经济效率的低下从大的角度讲一个
不讲信用的民族是要遭到淘汰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齿所以说就我国目前而
言对外部性与内部性加强社会性管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历史
意义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有社会意义
6.2.2 管制者的产权必须清晰
要达到通过政府管制界定产权的目的 我们必须对管制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约
束从经济学对产权的定义看产权无非就是行为的选择权因此对管制者的行
为同样也可以用产权来概括与分析具体地说当一个社会进入民主时代之后政
府与民众的产权关系在逻辑是十分清晰的民众通过纳税购买政府的服务从这个
120
意义上讲政府是生产者民众是消费者因此当广大民众通过纳税付费之后
也就完成了权利的交换民众付出货币享受服务政府得到了货币提供服务
如果政府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对民众的事前承诺则是一种违约行为与市场上消
费者付出货币没有得到商品或付出货币得到假冒伪劣商品具有同样的性质由于
政府与民众之间是一组权利的交换所以也就应该对所交换权利的内容作出必要的
规定对政府管制者来讲这一关系同样也是成立的政府管制部门作为一个政府
机构从民众那里取得收入也就应该为民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果服务的质量没
有达到民众的要求则必然应该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所以说 对政府管制部门的行为进行清晰的界定是必要的只有界定了管制者
的责任与权利才会有效约束管制者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谁来管制管
制者”这一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目前的情形下由于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
不到位对政府管制部门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再加上政府管制部门没有摆脱官本
位的影响没有搞清楚与民众的逻辑关系所以管制的效果不十分理想这就要求
我们必须加快立法与执法的工作使政府管制部门的管制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与
此对应的是对由于政府管制错位或缺位所带来后果要追究其责任
因此 政府管制的改革必须引进司法监督机制也就是说对于政府管制机构
滥用职权进而妨害产权的行为或不作为进而对产权不进行界定的行为利益
主体可向司法机构或司法机构本身提出诉讼进行司法裁决另外政府管制部门
因此 民主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即生产者与消费者当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时由于
他手持货币选票(或选票) 因此就会起主导作用所以说“消费者是上帝”的说法是成立的但是由于这个人想
获得消费者的地位他也必须通过向其他人提供产品或服务来获取货币因此他想享受其他人所提供的商品
或服务也就必须在之前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提供给另外的人所以说他要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得以实现也
必须把对方视为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但是在专制社会由于特权的存在特权
的拥有者由于不必获得选票只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因此他始终是上帝所以说也就会缺乏效率
斯蒂格利茨指出 “无论在何种经济中政府都必须履行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去确立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既决
定私营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规范私营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92 页本文进一步认为规范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因为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规范私营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钱颖一教授在讨论法治 市场与政府关系时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的
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他又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运作的体制的条件是法治而法
治则是通过其两个经济作用来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保障的法治的第一个作用是约束政府约束的是政府对经
济活动的任意干预法治的第二个作用是约束经济人行为如果没有法治的这两个经济作用为制度保障产权
从根本上说是不安全的经济的发展也不会是可持续的”见钱颖一市场与法治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 年第3 期
121
也应就其管制工作的成本收益以及管制效果向民众通报以增加管制工作的透明

总之 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点无
论在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影响
到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当然本文只是对政府管制作了一些粗浅的与不成熟的探讨
鉴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对政府管制理论研究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22
致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张卫东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从论文的选题到定稿张老师
都给予了我非常细致的指导三年前当我进入华工成为张老师弟子的时候师生
之间的合约也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当然这个合约是隐性的也注定是不完全的
但是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合约的不完全而产生任何的疏忽和懈怠而是尽心尽力地
履行一个老师的责任并且远远超过了合约所约定的内容作为学生我却因为合
约的不完全避重就轻地完成了合约中可以度量的部分虽然张老师没说我知道我
并没有完成张老师对我的要求和实现入校时张老师对我的期望当我看到张老师鬓
角长出的白发继而想到其中的些许可能由于我的原因而变白时心中充满了愧疚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当我写到政府的作用应该怎样时我常常想如果张老师
是政府的化身那么显然是无从下笔的
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我还得到了徐长生教授方齐云教授张建华教授宋
德勇教授等诸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听徐老师讲宏观经济学是一种享受更为重要
的是徐老师的课启发性很强听徐老师讲课产生的许多想法至今记忆犹新虽
然我现在的研究方向不是宏观经济学但仅凭徐老师教给我的两大主题三大变
量四个参数这一招谈论宏观问题我会非常自信方老师涉足的经济学领域非
常广泛听他讲国际经济学时我已深深领教了方老师的学术功力在我的论文开
题时他更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论文应该研究的重心张建华老师给我们上课时
总是能把握经济学的前沿并告诉我们需要关注的领域和规范研究方法在张老师
的指点下我已深知把握前沿和规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宋德勇老师在论文的评阅
与答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与中肯的建议经济学泰斗尊敬的张培刚先生参
加了我的论文答辩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虽然人
们常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在我看来面对张先生学问的高深心向往之
无疑是一件成本巨大不能为之的事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卢现祥教
授评阅并参加了我的论文答辩就本文的拓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深
深的谢意
123
从大学毕业到报考硕士脱离原单位我对计划体制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
同时深深体会到了自由对一个人的真正意义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国有
企业的工作经历与体会为我从事经济学研究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从读大学到
今天我也深深地知道朋友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同许多求学者一样精神上的富足
往往会伴随着经济上的贫穷我也没能例外幸得大学同窗好友胡利俊经济上的帮
助一方面他把我从旧体制下赎买出来使我可以继续学业另一方面从硕士
到博士尽管我不曾向他开口借过钱但他总是在我经济上将要陷入困顿时出现
无私地资助我使我在整个学习期间避免了流动性约束也使我避免了开口借钱的
隐性成本没有他的帮助不是说我不能读到与读完博士而是考博士的时间可能
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滞没有他的鼓励和经济上的承诺我是无心再继续脱产读博士
的由于大学期间我们一起经常艰难度日所以我从来对他没有说过一个谢字
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写下来谢谢
我还要感谢郭家虎博士卓凯博士李庆华博士蒋志永博士侯祖戎博士
雷俊博士欧阳建新博士杨民博士王滨博士李志博士等诸位同学三年来
同他她们共同探讨经济学问题使我获益匪浅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珍惜这份难得的友谊在我们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今天
预祝各位同学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发挥大展宏图为我们的民族贡献更大的力量
另外 感谢论文中列出的各位学者无论我对他们的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我
必须承认我还是他们的学生他们的理论与见解都给我带了很大的正外部性在价
格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只能用感谢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了
最后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愿他们一切如意
吴建军
2005 年5 月
124
参考文献
[1] 冯· 哈耶克. 社会主义的计算(三) 作为一种“解决方法”的竞争. 个人主义与经
济秩序. 北京 三联书店, 2003, 263~303
[2] 米尔顿·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文萃 上册.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23~46
[3] 丹尼尔· 耶金, 约瑟夫· 斯坦尼斯罗. 制高点— — 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
争.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0, 7
[4] 钱颖一. 宏观调控不是市场监管. 财经, 2005(5), (总128 期)
[5] 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October, 1960,1~44
[6] Posner, R.A.Theories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5,1974,335~358
[7] Kalt,J.,and Zupan,M.,Capture and Ideology i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4,1984,279 300
[8] Peltzman.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after a Decade of Deregulat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Special Issue,1989,1~41
[9] 戈登· 塔洛克. 寻租: 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11~15
[10] Stigler, G.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
Vol(2): 3~21
[11] 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 版.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874
[12] Owen.B.M., and Braeutigam.R. The Regulation Gam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125
[13] Stiglitz,J.E.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Stock Market Equilibriu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9,August,1982,241~261
[14] 许成钢. 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5): 1~12
[15] 格莱泽, 施莱弗. 科斯对科斯定理. 中译本.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2)
[16] 卡塔琳娜· 皮斯托, 许成钢. 不完备法律(上):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
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 比较. 第三辑, 中信出版社, 2002
[17] 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 中译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8
[18] Viscusi W.K.,M.Vernon,J.E.Harrington,1995,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The MIT Press,295
[19] 王红玲. 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147~148
[20] 周其仁. 竞争垄断与管制— —“反垄断”的政策背景报告. 产权与制度变迁
(增订本):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1] 程启智. 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17
[22] 余晖. 政府经济治理结构中的行政管制. 谁来管制管制者. 广东 广东经济出
版社, 2004, 20
[23] 张维迎. 产权信誉与政府.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100~102
[24] Stigler, G.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1971, 3~21
[25] Kahn,A.E.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 New Y ork:
Wiley.1971
[26] 阿尔钦. 产权:一个经典注释.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中译本, 上海 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94, 166
[27] 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 中译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2
[28] 菲吕博腾, 配杰威齐. 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 财产权利与制
度变迁. 中译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04
126
[29] 薛兆丰. 浅议产权. 制度主义时代网站, 1997 年10 月9 日
[30] 杨小凯. 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权经济学. 现代经济前沿专题
(第一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3, 129~132
[31] 崔之元. 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 经济研究,
1996(4)
[32] 张维迎. 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 —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
观点. 经济研究, 1996(9)
[33] 张五常. 经济解释. 卷二. 制度主义时代网站版, 80~82
[34] 汪丁丁. 资源经济学若干前沿课题. 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1993, 63~81
[35] 汪丁丁. 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 经济研究, 1995(9)
[36] 汪丁丁. 产权博弈. 经济研究, 1996(11)
[37]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162, December.
1243~1248
[38] 张五常. 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427~471
[39] 埃格特森. 经济行为与制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4~15
[40] Gordon, H.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4, 62(2): 124~142
[41]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162, December,
1243~1248
[42] Cheung, S.N.S. Transaction Cost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9, 12, 23~42
[43] Demsetz,H.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57,May,347~359
[44] 张五常. 中国的前途. 香港香港信报有限公司, 1989
[45] 张五常. 卖桔者言.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127
[46] Pigou, A.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 & Co., 1920
[47] Knight, F.H.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4, 38(7): 582~606
[48] 周其仁.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经济研究, 2000(11): 3~12
[49] Anderson,T.L.,and Hill,P.J.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Rights:A Study of the
American We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5,18.April,163~179
[50] 周其仁. “自然垄断”不自然. 载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 2002 年5 月1 日
[51] 张五常. 经济解释. 卷三. 制度主义时代网站版, 219
[52] 薛兆丰. 垄断经济学. 载制度主义时代网站, 2000
[53]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02
[54] Krueger,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291~303
[55] 陆丁. 寻租理论. 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39~167
[56] 张培刚.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425 428
[57] Pigou, A.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 & Co., 1920
[58] Knight, F.H.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4, 38(7),582~606
[59] 奥斯特罗姆 皮希特. 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74
[60] Cheung S.N.S. The Fable of the Bees: an Econom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6,1973,11~13
[61] Akerlof,G..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r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August.488~500
[62] Coase, R.H.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 October, 1959.1~40
[63] Beaker, G.S.,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128
Economy, Vol.76,1968.169~217
[64] Stigler,G. J. “The Optimal Enforcement of Law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Vol.78,1970.126~136
[65] 罗纳德· 科斯. 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66] 米尔顿· 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1999 年第三
次印刷
[67] Harberger, D. 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54,44,May,77~87
[68] Demsetz,H.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4.3(1)7.11~26
[69] Dales,J.H. Polution,Property and Pric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8
[70] Posner,R.A.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71] Akerlof,G.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August,488~500
[72] Spence,A.M.Job Market Signal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7,1973,
[73] Ruthschild,M.and J.Stiglitz.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0,1976
[74] Stigler, G.J.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 June
1961.213~225
[75] Oi,W.Y. The Economics of Product Safety,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4,Spring,
1973,3~28
[76] Grabowski, H.G., J.M. Vernon. The Regul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Balancing the
Benefits and Risk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3
[77] Rea,S.A. Workmen’s Compensation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under Imperfect
129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 March, 1981,80~93
[78] Alchian, A.A., Demsetz, H.R.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1972,777~795
[79] Cheung S.N.S.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1983
[80] Hayek, F.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
September, 1945,519~530
[81] Cheung, S.N.S. 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0, 13(1),49~70
[82] 利贝卡普. 产权的缔约分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83] 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4] 汪丁丁. 为什么“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加危险. 财经. 2003 年1 月
[85] 施莱弗. 理解监管. 比较. 第十六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 109
[86] 刘芍佳, 李骥.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 经济研究, 1998(8)
[87] 斯蒂格利茨.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229
[88] 奥塔 锡克. 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05
[89] 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 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学季刊. 第2
卷,2002(4)
[90] 杨小凯. 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回应. 经济学季刊, 第 2 卷, 2003(4)
[91] 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经济研究, 2005(2)
[92] 张五常. 佃农理论— —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 北京商务印书
馆, 2000
[93] Cheung S.N.S. 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7,April,
1974,53~71
[94] Cheung S.N.S. Roofs or Stars: The Stated Intents and Actual Effects of a Rents
Ordinance. Economic Inquiry 13, March, 1975,1~23
130
[95] Barzel, Y. 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4,17(1),73~96
[96] 陈抗. 掉地上的钞票为什么没人捡? 经济学家茶座. 第12 辑, 山东山东人民
出版社, 2003,9~14
[97] 贝克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中译本,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98]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http://www.sepa.gov.cn/
[99]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网站 http://www.cctv.com/program/lawtoday/
[100] 毛寿龙. 迈向绿色的市场经济— —对经济体制与环境保护的初步分析. 经济民
主与经济自由. 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1] 约翰· 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66
[102] 钱颖一. 市场与法治.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3)
131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 吴建军. 产权为何重要. 当代经济, 2003(12) 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2] 吴建军. 我国M2/GDP 过高的原因:基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 经济学家
2004(1) 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3] 吴建军, 郭家虎. 评武汉当局鼓励投诉最低消费. 经济学消息报, 2003
年12 月19 日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4] 侯祖戎, 吴建军. 也谈公款足球. 经济学消息报, 2004 年5 月28 日署名单
位华中科技大学
[5] 侯祖戎, 吴建军. 成本收益全是货币吗. 经济学消息报 2004 年6 月25 日
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6] 吴建军. 政府在开发区建设中的作用. 当代经济. 2005(2) 署名单位华中
科技大学
132
附录2 价格管制的一般均衡分析
本附录的目的在于说明 当产权弱化非专有收入存在时经济品的租金是如
何消散的我们认为只有在动态和全局的视角来审视一项政策的效果才更具有意
义因此本附录与以往分析不同之处在于是把产权弱化放在动态与一般均衡的
框架之下来考察效率损失的本附录的分析表明一旦把价格管制放在动态的框
架之下由产权弱化带来的损失会大于静态分析另外本附录也从相反的方向证
明了产权清晰界定对经济效率的意义
1 引言
价格管制 即对某种商品规定其最高价格或最低价格是政府的一项微观经济
政策作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一个重要应用现有的教科书一般用图形的
方式对其进行了福利分析但其分析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当对最高限价和最低限
价的经济后果作出说明时传统的教科书往往用“短缺”和“过剩”这种在实际经济生
活中并不存在的概念因此这种局部非均衡的分析方法只是回避了问题的实质
并无科学性可言巴泽尔1974 和张五常1974 对这一分析方法提出了质疑
并给出了新的分析思路他们的分析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都较以往
的分析前进了一大步可是他二人的分析虽然实现了均衡但只是局部均衡并没
有把目光投入到更为现实的一般均衡因为当政府对某种商品的价格进行限制时
必然会引起其它商品市场以及政治市场发生变化因此由价格管制带来的福利损失
也就不能单从一个市场草率地得出本文将对教科书中最高限价的分析提出质疑
并对巴泽尔和张五常的分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限于篇幅本文所分析的价格管制
只局限于对竞争性商品市场的价格进行的最高限价并不包括最低限价以及对垄断
行业的价格限制但是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般性
当市场机制发生作用时 不会存在“短缺”与“过剩” 价格会自动进行调整使之达到均衡状态当由于政府
的原因使价格机制的调整功能部分甚至完全丧失时人们会通过其它方式进行调整同样会达到均衡状态显
然“短缺” “过剩”这些概念是经济学者想象的结果
Barzel, Y. 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4,17(1),73~96
Cheung S.N.S. 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7,April, 1974,53~71
133
2 对教科书中价格管制分析的质疑
现在流行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如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的 微观经济学对最
高限价的分析如下图图1
在图 1 中如不对这种商品的市场进行干预则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0
和Q0 现在政府处于某种目的对这种商品进行最高价格限制比如说P1 此时
市场上供给方愿意供给的数量为OQ1 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是OQ2 产生Q1Q2
的短缺福利损失为ABE 但这个结论只有在具备以下两种情形之一时才成立
其一市场上只有一个消费者其二对此商品评价高于P2 的消费者得到了这种商
品低于P2 的并没有得到而且不考虑其它损失如下文提到的排队损失以上
二种情形都是与现实不相符的因为在某种商品市场上只有一个消费者的情况并不
常见常见的情形是有大量的买者对于第二种情形作为卖方他是不会关心消
费者对这种商品评价的高低只要你付出了P1 的价格他就卖给你这种商品因此
对商品评价高于P1 的消费者都有可能得到这种商品因此在极端情形下对这种商
品的评价高于P1 低于P3 的消费者得到了全部供给OQ1=Q3Q2 这样福利损失就
变为ABE+P1ABI-FHG 按教科书分析的逻辑福利损失在这两种情形之间即
ABE~ABE+ P1ABI-FHG 这样当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垂直时对此种商品
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图 1
PI
P2
P3 P0
P1
O Q1 Q3Q0 Q2 Q
S
D
B
F
E
A H G
134
进行最高价格限制只有福利转移而无福利损失的结论也就不能成立当然以上的分
析逻辑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当对某种商品进行最高价格限制时边际支付意愿大于
价格在价格由于受管制不能自行上涨的情况下消费者必然用其它方式来获得这
种商品其结果要在边际上相等所谓的短缺也就不可能存在在这方面作出卓有
成效分析的是巴泽尔和张五常
3 对巴泽尔和张五常分析的进一步分析
巴泽尔认为当在边际上不相等时 除价格机制外可以有多种其它方式配合使
用来分配既定的商品比如武力排队等巴泽尔是用排队的方式来使边际上相等
当人们的时间成本相同时且为获得一单位该商品等待时间相同那么为了获得额
外单位的商品一个人就会站在队伍中直到他的时间价值正好等于愿意支付的价
格P2 和实际支付的货币价格 P1 之间的差额(如图2) 这样在边际上实现相等从而
也就达到均衡这时得到商品的消费者实际付出了OQ1BP2 的面积消费者剩余变
成IP2B 由于排队成本并没有以收入的形式转移给任何人因此也成为福利损失
此时福利损失为P1AEBP2 比以前的分析多出了P1ABP2 即排队成本
就这种分析而言 比教科书中的分析的确前进了一步但仍有不足之处对于
ABE 虽在局部均衡分析时成立但是一旦放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这个损失是
不真实的我们知道对于一种产品市场一般来说是由大量的卖方构成的因此
P
Q1 Q0 Q2 Q
O
P1
P0
P2
B
E
A
W
S
D
图 2
I
135
市场供给曲线也就是不同供应商的机会成本的点的轨迹传统教科书一般假定市场
供给线是由各个厂商的供给曲线横向加总而成而各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在
短期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在长期是由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这种说法
是正确的但就经济分析而言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用机会成本这一概念则更具有解
释力比如说供给曲线上的某一点可以理解为某一厂商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生产这
一单位的产品放弃的用同量的要素生产其它产品所能带来的最高收入即机会成
本由于不同厂商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同也就使得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机会成本的高低与厂商的盈利状况并无关系因为各个厂商为生产
一单位此种产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量并不一定相同另外由于供给曲线是机会成
本线那么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低的生产者相对于生产这种商品机会成本高的生
产者而言在因价格管制转向其它产品生产的能力方面是低的也就是说机会成本
低的生产者其资产专用性强能力低政府在实行价格管制时往往声称是为了保护
支付能力低的消费者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高限价政策损害了生产能力低的
生产者因此也就违背了价格管制的初衷在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被管制的商
品往往并没有被支付能力低的消费者所得到而是通过或明或暗的途径落到和管制
部门关系密切的人手中相反这些人的支付能力往往是高的
由于市场供给线是机会成本线 因此价格一旦被管制机会成本高于P1 的厂商
会转向生产其它商品进而会引起其它商品市场的供给发生变化同时消费方也会
由于存在Q1Q0EW 的货币剩余而转向购买其它商品因此其它商品市场的价格会发
生变化考虑图2 中的三角形ABE 由于供给方愿意得到的收入即机会成本为
Q1Q0EA 而需求方愿意付出的货币为Q1Q0EW 同样会产生生产者剩余因此当
引入其它商品市场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时这个福利三角损失ABE 并不成立当然
AEW 的生产者剩余不一定全部由新加入到其它产品生产的厂商原来从事价格被
管制的商品生产的厂商获得一般情形是由生产其它产品的原有厂商和新加入的
厂商共同获得存在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原因是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引起了其它商
品市场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因为Q1Q0EW> Q1Q0EA 至于其它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
136
的变化这里不好作出判断当然这一分析忽略了用排队方式购买被管制商品的消
费者的排队成本可能会影响到排队者的收入如果考虑到排队会影响收入这群消
费者在其它产品市场上的购买行为会发生变化但是如把这种情况考虑在内会造
成重复计算福利损失因此假定收入不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价格管制带来的福利损失既不是教科书中所说的也和
巴泽尔的分析有一定的出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某种商品的价格管制就福利
而言肯定是降低的这是因为根据显示性偏好理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如果
消费者和生产者在选择生产和消费一种商品组合时也可以选择另一种商品组合
但并没有选择则我们可以说优于在实行价格管制之前生产者和消
费者本来是可以选择某种商品被管制后的商品组合的但并没有选现在作出这一
选择是因为有一种商品被管制进而影响到其它产品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说由于商
品市场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而被迫作出的因此福利水平降低了即使显示性偏
好理论并不适用于对社会进行福利分析那么从存在排队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就可
以得到福利水平降低的结论因为排队本身并不创造任何福利
张五常在价格管制的分析中认识到 由于产权结构的最初稀释由价格管制引
起会使部分潜在收入落入公共领域从而在花费资源获得非排他性收入的范围内
造成收入的浪费但根据最大化假说这种浪费将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引用巴
泽尔汽油价格管制的例子汽油的供给方由于价格管制可以通过降低汽油质量和服
务获得部分被浪费的收入也就是说供方可以减少对每单位汽油的要素投入而使
其提供汽油的机会成本降低进而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同时作为买方的消费
者由于汽油质量的下降和服务的减少会降低对汽油的评价从而使需求曲线向左下
方移动其结果是使图2 中的排队成本和三角损失减少按照张五常的这一思路
我们可以得出如果汽油的质量可以任意调整比如说当管制价格是管制前价格的
一半那么汽油的质量也被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如果消费者对汽油的评价也是原来
的一半这样汽油市场就会重新达到均衡无排队和福利三角这时消费者付出购
买高质量汽油支出的一半生产者用了生产高质量汽油要素的一半如果生产者用
137
节省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同等数量的低质量汽油消费者用节余的收入来购买这种低
质量汽油则在这种情况下是无福利损失的只是变相地把原来的一单位汽油分解
成两单位汽油使价格管制无效当然这要求对被管制商品的技术特性和消费者的
偏好作出很强的假定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商品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某种商品进行价格管制其福利损失大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资产专用性呈正相关
关系与其质量调整的难易程度也呈正相关关系
4 引入政治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
以上的分析是没有考虑到政治市场的情况下 对某种商品进行价格管制的商品
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当对某一种商品进行价格管制时不但会引起商品市场的相
对价格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引起政治市场的价格发生变化因此对价格管制的福
利分析不能不涉及到政治市场在巴泽尔和张五常的分析中被管制的商品并不是
由管制部门统一收购然后再以一定的价格或其他方式分配但在我国实行价格管
制时一般是由政府统一收购的那么这种形式的价格管制引起的政治市场的变化
就不得不考虑在内例如前几年对棉花的价格进行限制政府采用几种不同的管制
方式一种方式是前文所述的只对其价格进行限制由棉花收购部门统一收购另
一种形式是不但以一定的价格进行统购而且对每个农户的耕作面积作出硬性规
定第三种形式是规定每个人必须以一既定的价格向棉花收购部门出售一定数量的
棉花现假定政治市场不存在就其管制效率进行分析然后引入政治市场对这一效
率进行重新评价
当政府以传统方式对棉花的价格进行限制时 由上文的分析我们可看出由于
棉农生产棉花的机会成本不同在价格管制的情形下机会成本高于棉花管制价格
的棉农将放弃种植棉花而从事能给他带来原来情形下机会成本收入的生产比如他
可以种小麦假定种小麦是管制前种植棉花的机会成本当然机会成本高于管制
价格的棉农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根据以上的分析不管从事何种作物的生产甚
至放弃种田从事其它职业都是在原来可选择的情况下而未选现在作出这一选择是
由于棉花价格被管制从而造成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被迫作出的
138
第二种情形是对棉农的种植面积作出规定在这种管制的方式下用于种植棉
花的土地相对于棉农的剩余耕地来说其产权被弱化因为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已受
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其结果必然被管制土地的租金将被消散具体体现在农户在
种植棉花的土地上投入的生产要素将减少在种植其它作物的剩余土地上投入生产
要素将增加直到其它要素在不同土地上边际收入相等为止例如在价格管制之前
农民无论是种植棉花还是种植其它作物在不同的地块上必然达到每种要素包括土
地的边际收入相等现在由于棉花的价格被管制同时种植棉花的土地面积也被
管制则为了再次达到均衡投入到种植棉花土地上的其它要素必然减少造成其
它要素边际产品上升相应地投入到种植其它作物土地上的生产要素将增加造
成其它生产要素边际产品下降直到重新达到边际收入相等的均衡这样用于种植
棉花的土地由于其它要素投入的减少其边际产量是下降的而棉花的价格又是低于
管制前因此种植棉花的土地边际收入下降种植其它作物的土地由于其它要素
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品会上升而其它作物的价格变化根据前面的分析总体来说是
上升的因此种植其它作物的土地边际收入会上升以上两种变化的结果是种
植棉花的土地的边际收入和种植其它作物的土地的边际收入是不相等的在经济上
是无效率的因此这种管制方式的后果是种植棉花的土地并未被充分利用其租
金发生消散与共有资源由于投入其它要素过多而发生租金消散不同的是这时发
生的租金消散是由于其它要素投入不足造成的原因是其产权被弱化
第三种方式是棉农必须按管制价格交纳一定数量的棉花 这种管制最为强烈
如果不考虑政治市场即不考虑管制费用如能按管制前均衡产量的水平规定每个
棉农的出售量则是无福利损失的只会发生福利转移因此如果不考虑政治市
场第三种方式较前两种方式更有效率但是政治市场是存在的随着管制强度的
增加政府对执行管制的投入也是逐渐增加的如果把管制成本考虑在内的话以
上三种方式的效率应是逐渐降低的因为政治市场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加强
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 巴泽尔用排队方式配合价格来分配被管制商品的情形并不常
139
见往往是用票证拉关系走后门那么随着管制强度的增加价格管制部门权力
也就越来越大其中的租金也就越来越多这一部门产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人们
就会挖空心思进入这一部门无论是其他政府部门的人员还是非政府部门的人员向
这一部门流入都是非生产性的而且这一过程往往是动态的比如说对粮食价格的
管制会使粮食部门的权力增加因此带来的额外收益增加这一部门就会相对于
价格管制之前变得更有吸引力人们便会纷纷设法进入粮食部门这样有粮食部
门人事任命权的职位所拥有的租金就会增加吸引力就会增强因此人们又会把目
光投入到这一职位进而对这一职位有任命权的官员便会得到租金如此会一级一
级向上传递进而引起政治市场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带来福利损失一
方面是因为以上活动对社会而言无任何生产性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使那些没路径
进入这一寻租过程的人对社会的不满程度增加
5 结论
以往的价格管制分析 只是局部均衡分析而没有把包括政治市场在内的其它
市场纳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因此是不全面的就动态而言管制引起的政治市场
的变化进而带来的福利损失比单单的商品市场的福利损失要大得多当然政治市场
变化所引起的福利损失也是通过商品市场来实现的即资源从生产性领域流向非生
产性领域具体表现为人们消费更少的质量更为低劣的商品而政治市场却异常
活跃充斥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