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22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
姓名:熊连庆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徐长生
20050515
摘要
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对外贸易战略实质上是以国际环境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我
国开始探索新的对外贸易战略在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的经验尤其
是在对日本和四小龙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进行认
真考察之后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开始提出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的观点
1992 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意味着我国基
本上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
升级和加速我国经济和外贸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 我国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当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并
没有转化为新的国际比较优势同时我国从对外贸易中取得的利益十分有限这
就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指数
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成为1994 年以来国际上对外
贸易条件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另外我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还造成了沉重的财
政负担和过多的外汇储备问题
针对出口导向战略带来的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应该采
取竞争优势战略竞争优势战略就是将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在充分发
挥我国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家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
途径来实现我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通过分析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及对竞争优势战略与传统的外贸战略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采取竞争优势
发展战略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实践上也具备可行性同时我国广阔的国内
市场也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 汇率不仅直接影响着对外贸易资
本流动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还对货币流通通货膨胀以及国内就业乃至整个经济都
产生影响如何形成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汇率这一宏观调控
手段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已经成为近几年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对于人民
币汇率制度问题无论是汇率的高低还是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问题本文认为应结
合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问题来进行讨论
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对外贸易战略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
假说的实证分析以及国外的历史经验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
假说在外贸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先贬值后升值的自然规律通过对人民币汇
率与我国进出口额的回归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高低与进出口额之间没有很强的线
性相关性通过对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实证检验发现人民币对外贬值并不一定能
够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再结合其他的相关分析本文认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
定顺应人民币汇率的自然发展规律将有利于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对于人民币可
兑换与外贸战略的关系问题本文分别通过分析经常性项目下可兑换与资本性项目
下可兑换对外贸战略实施的影响说明人民币完全的可兑换是有利于竞争优势战略
的实施的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本文最后提出了鼓励竞争的对外贸
易政策优化产品结构的产业政策等政策建议并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配合竞
争优势战略的实施采取相应的汇率政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 人民币汇率制度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Abstract
Foreign trade strategy and RMB exchange-rate regime are two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inquire the relation of
the two one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is essentially the strategy of industry develop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ormen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new strategies have
been explored in our country. Comparing and studing the experi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de development of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 of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such as Japan and the Asian “Four Tiger”, target of transforming
from the 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 to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in 1980’s. In 1992,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was taken as
the target of economy reform, which means that the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was selected
as the new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 of our country.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has played a
big role in the optimizing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upgrating of industries, and also
ha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t now the implementing of export-oriented statagy in our country also brought
forth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e, the upgrating of China’s industries doesn’t transform to
new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the profits we get from foreign trade are
very limited, which lead to the problem of immiserizing growth of foreign trade, namely,
on one hand,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dices is going down,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rms of trade is also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and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ies
whose terms of trade worsen most since 1994.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ementing of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also has led to the heavy fiscal burden of government and the
overabundanc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is suggested for China under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is a model in whic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new technology advantages are combinded together.
Based on the courr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labor and wage, this strategy focuses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structure upgrading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xport industries of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s industries and the comparing betwee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and the traditional trade strategies, it is argu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at the implementing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is feasible not only
theoretically but also practically, and what’s more, the vast domestic market of our country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As a main instrument of macro economic management, foreign exchange rate not
only affects the foreign trade, capital flow 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 but also has
impacts on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infl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the whole economy.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has become a hot issues being discussed ex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is studied in relative with the
issues of foreign trade strategy.
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on the data of our country
shows that the RMB exchange rate moves according to a natural law of depreciating first
and appreciating lat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transit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hina’s data shows that there is no evide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MB exchange
rate and the volume of import and export. Applying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analysis to
China’s data shows that the depreciation of RMB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improvement of our country’s balance of payments. Combined with other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keeping a stable RMB exchange rate is necessar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As for the convertibility of RMB,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at a convertible currency is bett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e
strateg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some policies including a competition-encouraging
trade policy and a industry-structure-optimizing policy has been suggested. A proper
RMB exchange rate policy is also proposed in cooperating with the implementing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Keyword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RMB Exchang-rate Regim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随着改革的不断
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改革和开放是我国经
济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对外贸易则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改革开
放以来不但我国经济增长迅速而且对外贸易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我国外贸的迅
速增长得益于外贸体制的持续改革和对外贸易战略的相应调整同时也得益于人
民币汇率制度的适时改革可以说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构成了我国对
外开放进程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两个方面我国的经济学界存在着长期
热烈的讨论
外贸战略是指在国际经济背景下,为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一国或
地区对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和决策外贸战略需要解决的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国内外资源和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采取怎样的国际分工方式
来发展本国的产业,以期通过结构转换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外贸战略实质上是以国际
环境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战略依据什么原则挑选幼稚产业,对幼稚产业采取何种保护
与扶持政策,对国内各产业实行什么样的内销或外销政策,这是外贸战略需要回答的
问题所以说,外贸战略的核心是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发生了很多变化对推动我国的对外
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
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采取的是进口替代型战略对外贸易的发展十分缓慢改
革开放以后随着与其他各国或地区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我国开始探索新的
对外贸易战略在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的经验尤其是在对日本等国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进行了认真考察之后国内开始提出由进口替代向出口
导向战略转移的观点1992 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意
味着我国基本上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随着新的贸易战略实施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 2003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每年平均增长约16
2
远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1985 年我国的外贸
依存度为22.7 1995 年达到了45 2004 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到了
70 左右从在世界上的外贸位次来看我国的排名迅速前移1980 年我国的外
贸出口额在世界上的排名为第26 位1985 年上升为第17 位1990 年进一步上升为
第15 位到1997 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额进入了世界前10 位2004 年我国的进出
口总额达到11547.4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3 位达到5933.6 亿美元已
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外向型出口导向战略对
我国外贸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 我国如果继续采取现在的出口导向战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
现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存在着过多的政府干预我国在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因为根据WTO 规则和有关双边协议的要求我
国独立运用贸易政策干预经济的回旋余地已经十分有限客观上要求我国对以往所
实行的外贸战略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为此研究新的对外贸易战略就显得非常必要
其次现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条件的恶化我国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等等再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达
到较高水平后外贸战略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日本其经济通过实施外向型发
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当这一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时候仍
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这是导致日本经济目前停滞不
前的重要原因
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探讨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对外贸易战略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汇率问题是一国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国外货币的兑换比
率体现着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汇率的变动主要受到外国货币以及本国经济发展
状况的影响汇率作为宏观经济主要的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对
外贸易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还对货币流通通货膨胀以及国内就业等等
产生影响从而对一国的财政投资和资源配置等等都产生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都把汇率作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节货币流通和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
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汇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显
3
得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如此如何制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以及正确运用这一宏观
调控手段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已经成为近几年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
实际上 汇率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颇有争
议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就始终吸引了经济
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国对人民币汇率的
关注持续升温2002 年底日本副财长黑田东彦与其副手河合正弘在英国金融时
报上发表文章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鼓吹人民币应该升值由此更是引发了
国内外学术界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大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2001 年12 月
11 日我国加入WTO 后这种联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逐步放
宽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将是大势所趋人民币汇率将更具有弹性也成为了一种共识
但是究竟怎样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呢从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角度看可
以选择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不变的固定汇率制在维持现存固定汇率制的基础上适
度放宽汇率的波动幅度也可以选择实现真正的浮动汇率制以适应国际资本流动
增大可能带来的冲击从汇率水平看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发
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如果说我国在近年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形势下人民币汇
率不致于下调的话可能会继续维持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美元/人民币约为
1:8.27 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国近几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巨大压力以及国际舆
论的影响也可能不得不上调人民币汇率事实上1994 年我国实行外汇管理体制
改革后外汇储备一直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1994 年2000 年我国的外汇储备
平均每年增加207 亿美元进入21 世纪后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
WTO 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幅不断加大2004 年12 月末我国的
外汇储备达到了6099.32 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同时
从2002 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在经济长期发展迟缓内需乏力的情况下大肆鼓吹中
国输出通货紧缩论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得到了美国泰国等国家的附和但
是由于人民币汇率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国政府对汇率的调整始终坚持极其严
肃慎重的态度多次重申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
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
4
率制度
所以 无论从学术探讨还是政策研究角度出发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都需要
继续深化而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无论是汇率的高低还是人民币的可自由兑
换问题本人认为都不是最终的目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
控手段其最终的目的应当是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而受人民币汇率制度所直接
影响的则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来看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由
于人民币没有采取贬值措施,我国的外贸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为了克服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1998 年起我国开始加大了对
出口贸易的奖励力度随着出口奖励力度的加大和出口退税比例的提高在奖励性
贸易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出口总值从1998 年的1837. 6 亿美元
增加到了2003 年的4383. 7 亿美元在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外汇储备也开始急
剧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从1998 年的1449.59 亿美元迅速增加到 2004 年的 6099.32
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并达到相当规模,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所担心的外汇储备不足容易遭受外部投机攻击而引发金融
危机的紧张压力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随着出口奖励政策实施力度的
加大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给予出口的财政补贴也随之扩大中央政府每年用
于出口补贴的数额就高达400 亿元人民币同时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不仅
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也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大了难度因为在现行结售汇
制度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外汇占款比例也随之升高中央银行对外汇
市场的干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外汇占款比例的上升不仅降低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
策效力而且也加大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风险使得中央银行处于一种两难的境
地由于货币发行中相当比例的人民币以外汇占款形式存在而不能投放市场如果
不加大货币投放的力度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就难以实现但是如果加大货币投
放的力度又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由此 考察人民币汇率问题就不能仅仅从汇率的角度单独来分析本文则选择
从贸易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将贸易战略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结合在
一起进行研究
5
1.2 本文的思路和结构安排
导论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简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
于外贸战略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理论讨论本文不另辟章节进行
专门综述相关的理论综述将放在文章中的相应章节进行
第 2 章将对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及其战略进行述评包括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
论要素禀赋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贸易理论以及进口替代战
略出口导向战略竞争优势战略等形成分析的基本框架
第 3 章考察我国建国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和对外贸易战略上的实践通过
对我国贸易发展状况的考察分析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对我国贸易发展
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 4 章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面临的新形势在比较分析竞争优势
理论与传统贸易战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新的形势下应该采取以新技术优先
发展为导向的竞争优势战略
第 5 章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考察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相关分析
指出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 6 章分析我国实施竞争优势贸易战略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取向通过
考察人民币汇率的高估与低估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对实施竞
争优势战略的影响强调人民币汇率应该按照贸易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保持
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升值并且为了保证竞争优势战略的实
施应该尽早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和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第 7 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提出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的
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配合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应采取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 本文从实施贸易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问题而不是孤立地
来探讨人民币汇率高低以及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2 本文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入手来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选择提出我国
应采取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战略
6
2 国际贸易理论与战略述评
国际贸易战略是指在国际经济背景下,为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一
国或地区对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和决策外贸战略需要解决
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面对国内外资源和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采取怎样的国际分工方
式来发展本国的产业,以期通过结构转换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外贸战略实质是以国际
环境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战略依据什么原则挑选幼稚产业,对幼稚产业采取何种保护
与扶持政策,对国内各产业实行怎样的内销或外销政策,这是外贸战略需要回答的问
题所以说,外贸战略的核心是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上诞生了大批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
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当时以普雷维什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中心—外围
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割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实行内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许
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而少数的发展
中国家则遵循自由贸易的传统实行开放的贸易战略70 年代以后由于多数实行
内向型贸易战略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而少数实行开放贸易战略的国家取得了经济
的快速发展这些现象使得贸易战略问题成为了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基
本问题之一
而国际贸易战略理论及其实践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
本章将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演变开始对国际贸易战略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分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利益论开始
至今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主流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创立阶段 始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利益论结
束于1817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的比较利益论李嘉图指
出当一个国家所有产品的劳动成本都比另外一个国家高的时候只要这些产品的
劳动成本之间的相对比值与其贸易伙伴国并不一样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通过专业
7
化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而在贸易中获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提出后基本上
成了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标志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确立
第二阶段从李嘉图的 比较利益论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的确立
1919年和1933年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和俄林(Bertil Ohlin)分别在各自的论著
中对各国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各国各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之
所以不一样进而导致国际间贸易的产生原因在于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产品的
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随着产品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国家会集中使用生产和出口那
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最丰富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产品则是在生产上需要密集使
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1949年萨谬尔森(P.A.Samulson)在他的
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萨谬尔森
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各国的要素价格通过贸易确实会均等化萨谬尔森的研究对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起到了补充作用这一阶段的理论因此又被称之为赫克歇尔
俄林萨谬尔森模型
第三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贸易新理论阶段 战后国际贸
易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论对现实的解释越来越显得无能为
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生产所需要素
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大量发生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而且进口相似的
工业产品, 传统的工业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模式逐渐改变, 出
现了许多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20世纪50 年代, 大部分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60 年代以后, 这种格局逐渐改变, 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
易不断增加20 世纪末,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 有许多产
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
不得不从这些国家进口然而, 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
口某类产品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 而最初出口的国家反而需要进口国际
贸易中出现的这些新现象使得传统的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需要用新的贸易理
论来重新解释对此战后出现了不少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技术差距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收入偏好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等
技术差距理论又称为创新与模仿理论,于1961年由波斯纳(M.A.Posner)提出该理
8
论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得该国在出口市场获得优势当一国创新某项产品
获得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前便保持了技术领先优势,该国可出口该项产品由
于各国对技术的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技术资源
相对丰富和技术发展领先的国家就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战后解释制成品贸易的理论 由美国的弗农于1966年首先
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使得制成品也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具有生命
周期大致分为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各国的贸易地位是不同的这一理论揭示出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转移的
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两国的经济
发展程度愈相近人均收入愈接近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愈相近相互贸易的可能
性愈大偏好相似理论解释了部门内贸易发展迅速以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远远
超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量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70年代中期以前弗丹恩迈凯力
等学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照赫俄模式在初
级品和工业品之间进行的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交换70年代中期以后格
鲁贝尔和劳尔德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他们通过产品差异性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以及偏好相似等概念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了解释
1985年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
贸易代表人物为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和保罗R 克鲁格曼在他们的著作市场
结构和对外贸易[1]中综合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化的分析框
架他们在分析中广泛地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来解释公司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实现了新的贸易理论突破该书的出版被认为是新贸易理论的正式形成
竞争优势论由美国的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2], [3] 他认为生产要素需求
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四个因素共
同形成一个体系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波特认为一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
比较优势有利于它建立国际竞争优势而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才能获得持久
的比较利益波特的理论补充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
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 自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开创了国际
9
贸易理论的研究之后此后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
析但是分析的理论核心仍然是围绕着寻找一国相对于他国或者在国际上的比较
优势来进行展开的国际贸易战略理论则将国际贸易理论具体化以指导一国国
际贸易的实践因此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战略的基础国际贸易战
略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具体化
2.2 外贸战略的涵义及其理论类型
2.2.1 外贸战略的涵义和性质
学术界最初只是将对外贸易战略等同于贸易政策随着外贸实践和理论研究的
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贸易战略的内涵应该远较贸易政策丰富
按照文献[4] 杨圣明的定义 贸易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对外贸易
方面的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所作的战略性决策贸易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国
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的体现
按照文献[5] 胡函钧的定义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分
工方式和程度选择而影响国内资源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套贸易政策或制度贸易发
展战略是造成经济增长方式和机构转变绩效差异的的基本原因
格里芬则把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分为三条 即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
向战略和以促进资本品部门发展为基础的战略[4] 钱纳里和巴拉萨也是从贸易歧视或
奖励的角度来研究造成准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4]
总体上看 杨圣明的定义较为完整同时强调了贸易战略不同于一般的贸易政
策应从战略性的高度来理解因此本文以下对贸易战略的讨论均参考杨圣明的
定义
2.2.2 外贸战略的类型
世界银行按照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轻重选择不同 将贸易战略分为两类
外向型的和内向型的即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这一划分方法广为人们所
接受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外向型战略的贸易和工业政策不歧视内销的生产或供
10
出口的生产也不歧视购买本国商品或外国商品由于它有利于国际贸易这种没
有歧视性的战略往往有些不大适当地被看作是促进出口的战略与此相适应
内向型战略对工业和贸易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
这种做法即是大家所熟知的进口替代战略 [6]
世界银行还制定了判断这两种战略的 4 项指标有效保护率对诸如限额和进
口许可证等直接控制手段的依赖性对出口贸易奖励办法和汇率定值的程度
按照战略目标的不同 可以把对外贸易战略分为3 类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
略追求动态利益的贸易战略和排斥贸易利益的贸易战略
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 在这种战略中发展贸易的基本目标在于追求贸易
的静态利益只是在现有资源和技术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不追
求贸易在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
利益许多资源小国所实行的初级产品出口型贸易战略就是这种战略的典型代
表其根本特征在于以本国的初级产品换取别国的工业制成品满足本国的消费需
要而不是通过贸易来改善本国的经济结构
追求动态利益的贸易战略 这种战略的基本目的在于追求贸易在促进长期经济
增长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出口替代型贸易战
略就是属于追求动态利益的战略该战略通过以工业制成品出口来代替传统的初
级产品出口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排斥贸易利益的贸易战略 这一战略认为对外贸易不能为本国带来利益实行
排斥对外贸易的内向型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即属于此类该战略以
保护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以国内销售来代替出口
2.3 两种主要贸易战略的比较分析
2.3.1 进口替代战略的基本内容
关于进口替代型战略 国内外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观

1 将进口替代战略定义为以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基斯格里芬[7]将进口替代定
义为以国内制成品取代进口消费品M.P.托达罗[8] 金德尔伯格[9]等人也持同样
11
的观点 我国的学术界基本上是一致将进口替代型的贸易战略定义为用国内生产来
代替进口如王慎之[10]认为进口替代指的是过去以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现
在以本国工业制成品代替同类的进口商品唐海燕[11]则认为进口替代就是用
国产品代替进口品
2 第二种观点是将进口替代战略定义为重视内销轻视出口以世界银行[6]
迪什巴格瓦蒂[12]为代表世界银行的定义[6]为内向型战略对工业和贸易的奖
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这种做法即是大家所熟知的进
口替代战略
3 第三种是将进口替代型战略定义为强调国内生产和保护代表人物有Richard
Grabowski[13] 马尔科姆吉利斯[14] 山泽逸平[15]等人按照Grabowski的说法[13]
进口替代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一般是指利用关税配额和汇率把资源配置由出
口转向内销的生产以提升国内的工业化
综合以上三种观点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全面的定义应该为进口替代型贸易
战略是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来排斥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对外贸易战略
2.3.2 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
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 进口替代战略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1 实现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批的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他们当时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而在当时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发展中国
家处于发达国家的包围之中如何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发展首要
的问题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认为世界分为两大体系即由发达国家组
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体系两个体系之间发生贸易的结果是外
围体系的经济剩余被中心体系剥削外围国家处于中心体系附庸的地位难以实现
真正的经济发展因此普雷维什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摒弃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
打破旧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实行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以关税保护等手段来排
斥国外的竞争压力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实现本国的工业化避免发达国
家的剥削
2 排斥进口鼓励内销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的主要政策就是排斥进口鼓励
12
内销实行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的国家之所以排斥进口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进
口必然会带来发达国家的剥削和发达国家占有绝对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于发展
中国家的幼稚工业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
必须通过排斥进口以避免来自发达国家的剥削阻止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另
外一个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出口状况的恶化往往都存在着严重的外汇
短缺排斥进口则能够节省外汇缓解外汇短缺的压力
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的汇率高估政策就是明显的排斥进口 鼓励内销汇
率的高估使得本国商品的外币价格提高从而失去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只能在国内市
场进行销售而出口企业通过出口创汇获得的本国货币收入会因为汇率的高估而减
少从而挫伤本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就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 采取排斥进口鼓励内销的措施基本上
是与当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对外贸易状况相关的首先当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
门一般都是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即是本国发展所必须的同时又是在国际分工中受
到国外剥削比较严重的部门限制这些部门的出口既可以避免国际剥削还能够
为本国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其次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部
门在国际上很难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只能将开拓本国市场作为这些产品的
优先目标再次发展中国家为了进口一些发展本国工业所必须的现代化工业设备
和技术只能是排斥其他产品的进口缓解外汇短缺的压力鼓励本国对其他产品
的生产和内销同时通过汇率高估来提高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尽可能地购买到更多
的技术和设备
3 政府的管制和保护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政府管制型和保护型的的战略
政府管制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对国外的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消费品实行进口保
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制等非关税壁垒实行汇率高估提高本币对进口商品的购买
力降低进口的本币成本在资本劳动力技术税收等方面对本国的进口替代
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保护进口替代行业的发展免受国外同行和国内其他行业的
竞争建立众多的国营企业对大多数的进口替代部门进行垄断和控制
2.3.3 出口导向战略的基本内容
世界银行认为 外向型战略的贸易和工业政策不歧视内销的生产或供出口的
13
生产也不歧视购买本国商品或外国商品由于它有利于国际贸易这种没有歧视
性的战略往往有些不大适当地被看作是促进出口的战略学术界基本上都是按
照这一意思来理解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即认为出口导向型战略是通过扩大制成品的
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但是 出口导向战略并不等同于出口鼓励政策出口鼓励政策是出口导向战略
的一个部分但是并不是出口导向战略独有的作为一种局部的单一的政策
出口鼓励政策是依附在出口导向战略之上的出口鼓励政策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的贸
易战略之中比如说在进口替代战略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缓解外汇短缺的压
力和外债的负担也会采取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以期获得国家所急需的外汇
2.3.4 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政策
从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国家的实践来看 其政策措施主要由以下内容
1 奖励出口政策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工具有1
促进出口的汇率制度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常常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这样就
使本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上获得有利的价格条件2 为出口提供补贴和优惠贷款
3 对国内出口企业实行税收倾斜如关税减免出口退税等等4 在国内控
制工资和物价避免出口商品的成本上升过快5 行政配合如对出口企业简化
手续为出口企业提供各种行政上的便利和各种相关信息
发展中国家采取出口奖励的政策 基本上都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
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较快较多地实现由产品向货币的
转化就必须积极地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重视出口的作用其次发展中国家需
要向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为了支撑进口这些设备技术所需的外汇
必须鼓励本国企业出口创汇
2 旨在发挥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都希望通过本
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换来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政府在鼓励企业参与国际交换
的时候并不是对所有产业和企业都进行支持而只是对那些本国在国际上具有一
定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进行支持因此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只是倾向于扶持那
些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他们发展
的初期其国际比较优势就是丰富而且廉价的劳动力相应的这些国家的产业政
14
策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生产和出口60年代的中国台湾和韩国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3 自由的贸易体制从理论上看自由的贸易体制是出口导向战略的基本要求
出口导向战略要求一国大量地出口本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一来就必
须要大量进口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才能分享国际贸易的好处如果限制这
些产品的进口将导致本国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佳的配置同时出口产品生产所需
要的设备和原料也可能得不到满足从而使出口产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另外如
果也像进口替代战略那样对本国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贸易保护那么国内那些具有国
际比较优势的企业将会在政府的保护之下不思进取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必将逐渐
缺乏竞争力最终失去其国际比较优势
从各国的实践上来看 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都是采取自由的贸易体制例
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在实行一段时期的出口导向战略以后就逐步取消了种
种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自由的或者相对自由的贸易体制韩国在50年代开
始实行贸易自由化1964年开始采取一种接近于自由贸易汇率的统一汇率水平对
贸易的管制也逐步放松到1968年其平均关税已经降低至9.4 1975年进一步降
低到了5.1 [16] 中国台湾的贸易体制自由化开始于50年代1958年台湾实行由市
场决定的汇率制度并削减关税废除商品进口限额制到1969年台湾受到进口
限制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类别的58.1 但是平均关税率在30 以上的只占28.5 [16]
新加坡则是从1967年开始大规模地拆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全部取消了进口限额制
度绝大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都低于25 进口限额的范围由1969年的26项减少到
了1973年的3项
2.3.5 两种主要战略的比较分析
通过前面两种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政策的讨论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的实质是拒绝贸易利益甚至可以说是追求无贸易的贸易战略
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实质是追求贸易利益尤其是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对于这两
种基本的贸易战略类型它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相关政策措施是很不相同的有的甚
至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为了避免国际剥削强调的是割断与其他国家
15
的联系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国家强调的是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进
口替代的倡导者认为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意味着发
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因此进口替代战略是主动地摒弃了国际贸易所
能为贸易国带来的各种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而出口导向战略则是主动地追求贸易
的各种利益尤其是动态的利益
第二 进口替代战略在对外贸易制度上是排斥和限制进口不鼓励出口而出
口导向型战略则主张大力发展出口实行自由的贸易体制
第三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进口替代战略由于政府的管制和保护使得国内
无法引进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而出口导向战略则通过贸易自由化一方面为国内
的企业带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了采用现代技术和
改革管理制度的竞争压力
对于这两种战略 理论上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战略一定优于另外一种战略因
为二者都有合理的依据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似乎出口导向型战略优于进口替
代战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对战后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两种贸易战略
即进口替代型战略和出口导向型战略进行了长期的考察他们发现进口替代型战
略的实行并没有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真正实现和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反而是
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过来那些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则普
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实效因此他们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经济实绩明显的劣于
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从1970年代开始面对进口替代型战略失败的经济实践众多的学者开始对进
口替代战略进行反思反对者有之主张发展中国家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也有

反对者从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出发认为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不如出口导向型
贸易战略如巴格瓦蒂巴拉萨克鲁格曼杰拉尔德迈耶迪帕克拉尔世
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7]等认为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失败的原因在于其背离了
国际比较利益和市场原则从而导致了种种的扭曲和失真这些扭曲和失真在进口
替代战略中不能得以自行纠正因此他们反对发展中国家继续实行进口替代型战

16
不过还有不少学者赞同这一战略的实施如普雷维什辛格钱纳里朴圣
相和杨叔进[17]等认为进口替代战略失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干预和保护过度以及国
内市场的狭小就进口替代战略本身而言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本身并没有错所以
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在于解决政府干预和保护过度扩大国内市场而不是完全否定
战略本身他们尤其主张发展中大国应该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战略80年代初高鸿
业[18]就曾经以比较优势学说不科学为由主张我国应该继续实行进口替代型贸易战
略刘昌黎[19]也以大国优势不利的国际环境和经济体制制约等为依据主张进
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90年代以刘力群[20] 熊贤良[21]等为
代表的学者们继续主张中国应该实行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这些主张进口替代的中
外学者们的观点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由之
路进口替代是实行出口导向或开放型贸易战略的前提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是解决
发展中大国就业问题的需要国内市场广阔可以保证发展中大国进口替代型贸易的
成功
随着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广泛的成功 学术界一致认为
对于发展中小国而言出口导向战略强于进口替代但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
观点却截然不同在国际国内都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大国也和小
国一样应该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国际上以巴拉萨巴格拉蒂和世界银行的专家为
代表国内在80年代则以王建袁文祺孙燕君林毅夫和黄方毅为代表另外一
种观点则反对发展中大国采用出口导向战略国外学者如钱纳里布罗德吉利斯
和帕金斯等人国内在90年代以来反对出口导向战略的则以江小娟刘力群熊
贤良等为代表反对这一战略的学者如刘力群[20] 熊贤良[21],[22]认为发展中大国拥
有的国际竞争优势产品很少很难占领国际市场反而容易失去国内市场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无助于解决发展中大国的国内就业问题发展中大国如果实行出口导
向战略在政治上容易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发展中大国如果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其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
鉴于发展中大国无论是采用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都有着种种局限性 一些学
者认为发展中大国既不能实行纯粹的进口替代战略也不能实行单一的出口替代战
略而应该把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结合起来实行混合的贸易战略主张这一
17
战略的学者有吉利斯帕金斯科尔曼尼克森张士元陈立成和杨敬年等人
他们认为发展中大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只要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有可能将进
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结合起来建立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独立自主地发展
国民经济而正确的政策则是指将进口替代战略中的面向国内市场的独立自主的工
业化改进后的政府干预和保护与出口导向战略中的出口鼓励政策结合起来
除了上述这些战略以外 还有学者认为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和混合型战略都
不适合于发展中大国他们提出了新的贸易主张如刘力群[20] ,[23]等人提出的内撑外
开型贸易战略该战略就是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
护为辅助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其内容主要有3 个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比较
优势走开放型的发展战略重视发展国内市场以国内市场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
实行政府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政策
2.4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2],[3]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他认
为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出来的优势是一国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具体来说竞争优势概念又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产品企业
产业和国家
1 产品层次的竞争优势
产品层次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的价格 质量品种档次以及服务水平等综合
市场竞争力上产品的竞争优势可以用市场占有率资金利润率等经济效益指标来
进行衡量和比较产品的竞争优势受到产品的成本包装品牌营销策略营销
渠道企业家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 企业层次的竞争优势
企业层次的竞争优势指的是企业在规模 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企业
家才能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
3 产业的竞争优势
波特将产业的竞争优势定义为 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该产业能够
为该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的企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18
4 国家竞争优势
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下 在与世界各国的
竞争中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它受到国内经济
水平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能力金融实力进出口设施企业经营能力科技
实力人力资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波特在竞争优势概念的基础上 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解释一
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如图2.1 所示也称为钻石模型
图 2.1 波特国家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很大他总结了其中影
响最大最直接的四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
略和组织结构波特指出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
地位的就是那些在国内这四个方面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
1 生产要素
波特首先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大类 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
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债务资本等等高等要素则包括现代化的
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尖端科学研究机构等等基本要素中的许多内容如人口
国土自然资源等等是先天决定的而高等要素则是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的开发
才能创造出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基本要素对企业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原因在于世界的
贸易结构逐步趋向高级化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科学技术的发
展使得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逐步减弱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使得企业可
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国外的生产资源国内资源的稀缺并不对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较
19
大的影响
而高等要素的重要性却日渐加强 高等要素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具有供给的相对稀缺性原因在于高等要素的
创造需要长期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投资并且高等要素很难通过公开的市场获得
其次 波特又将生产要素分为通用要素和特殊要素通用要素包括高速公路
资金大学一般专业的毕业生等这些要素可以用于不同的行业特殊要素则是指
应用范围很窄的专业人才基础设施和专门知识在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特
殊要素比通用要素更加重要因为特殊要素的创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供给更
为有限公开市场的交易更为困难
2 需求因素
本国的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 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
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比较本国的市场需求条件与国际的市场的需求条件来进
行考察波特认为这种比较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需求特征 首先是看本国的需求是否具有全球性在一个行业中无论国内
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是进行了细分的如果国内市场的细分与国际市场的细分相吻
合那么国内的市场导向会使得企业更加注意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当本国的需求
占世界细分市场较大份额时本国企业易于占据国际竞争优势其次是看本国的
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如果本国的国内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本国需求服务的厂
商也就相应的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头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发展起来的一套生产
工艺营销策略对于企业今后开拓国际市场就成了一大优势最后是看本国的
需求是否挑剔如果本国的购买者在需求上比较挑剔那么就会迫使本国的企业在
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方面努力改善以满足购买者的高标准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
长起来的企业它在国际上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方式 本国需求规模大的某一种产品有利于本国的这一行
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本国的厂商可以在本国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大规模的生产获
得低成本优势需求的拉动方式也很重要其中需求的增长快慢消费者的需求偏
好市场的饱和程度等等都对本国企业形成国际竞争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3 相关和支持产业
20
本国某一行业的上游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对该行业的国际竞争
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是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策
略还取决于供应商和相关行业的能力和策略所以国际竞争往往并不是单个企
业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属行业的各国生产营销体系之间的竞争具有国际竞争能
力的上游产业往往能够带动下游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相关产业则通过展开相互之
间的信息交流和各种合作来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其次 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效应指的是一
种产品的需求上升带动另外一种产品的需求相应的上升相关和支持行业之间容
易产生这种效应
再次 可能构造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相关行业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
很强的外部经济效果然而这种外部经济效果的影响范围很有限如果相关行
业能够聚集在地理位置比较靠近的地区那么就会对企业形成极为有利的外在经济
环境和信息环境这种环境对企业产品创新的早期阶段尤为重要如果一大批相关
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形成行业之间信息交流的有利环境为企业之间提供各种正
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方式给其他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启发而远离这种信息环境的
国外企业则不能取得这样的优势
4 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动 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
有竞争力首先从人才的流动来看如果一个行业能够长久的持续的吸引最出
色的人才为之服务这个行业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力量其次从企业战略来看
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公司的目标而公司目标则受到所有权结构所有者动机
债券持有者动机公司管理的特征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再
次从企业的组织方式来看国家环境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方式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有一些国家的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的创业精神强调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优胜劣汰
奖励和考核以一个人为单位而另外一些国家则鼓励人际之间的合作强调和谐
互助奖励和考核以集体为单位
波特在提出上述 4 个因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活跃的
21
国内竞争对行业的竞争优势的创造和保持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对10 个国家中世界
领先行业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国家的领先行业往往在国内就有着一些强大的竞争者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方面国内的竞争对企业形成创新压力促使企业去
探寻提升竞争优势的方式另一方面在国内的竞争中企业要不断地采取新的经
营方式来应付竞争局面从而不断地塑造提升自己
2.5 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比较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经过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以及二战以后出
现的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收入偏好相似理论产业
内贸易理论等国际贸易新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围绕着寻找和解释一国
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来展开的区别只是在于对于一国的比较优势的来源有着
不同的解释而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本质上看仍然没有脱离优势分析
的这个框架但是与以往的比较优势理论相比较竞争优势理论又有了质的超越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传统的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的竞争能力因为一国的要素禀赋是静态的
难以改变的而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动态的竞争力竞争优势中所强调的知识技术
管理制度等高级要素都是动态的可变的比较优势更多的是强调各国在产业发
展的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拥有了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了现实的竞争力
即使是现实的比较优势也并不等于是拥有持久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则更多的是强
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是一种现实的竞争力并且是持久的优势
第二 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源等基本要素决定的是一种低层次的
竞争力而竞争优势不仅与土地劳动力资源等基本要素有关而且更与制度
知识管理人才等等高层次要素有关是更高层次的竞争力
尽管竞争优势与传统的比较优势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是由于竞争优势本质上
仍然是在各国生产力的比较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竞争优势依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
础的并且与比较优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 一国的产业一旦与国外发生贸易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会同时体
22
现出来两者并不排斥比较优势仍然发挥作用经济发达的国家不可能在所有产
业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经济不发达国家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获得竞争
优势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或者取代比较优势
其次 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容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比较优
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比较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
再次 一国的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在竞争优势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
乏国际竞争力就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比较优
势的基础往往难以形成或者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所以 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而言竞争优势理论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23
3 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实践的考察
前面对贸易理论与战略进行了讨论 那么对于我国而言建国以来在对外贸
易战略上的实践如何呢本章将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的角度考察我国贸易战
略的演变理论界存在的争论以及对外贸易战略在我国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概况
建国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稳步提高图
3.1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发展情况
图 3.1 我国建国以来外贸进出口额总体情况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计算
从总体上来看 建国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5亿美元上升
为2003年的8512.1亿美元贸易总额在世界的排名上升了70位2003年我国的贸易
总额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的206.38亿美元上升了30多倍我国出口贸易额占
世界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也由1950年的0.91 上升为2003年的5.8 出口贸易额在世
界的排名由1950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4位
24
除了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外我国对外贸易自建国以来在商品结构市场格局
外贸经营主体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基本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在进出口额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进出口商
品的结构也不断地得到了改善1985 年以前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
例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到了1990 年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顺利地实现了
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中初级产品由1980
年的53.4 下降到了2002 年的8.7 工业制成品则由46.6 上升到了91.3 在
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所占的比例一直很高其中先进技术与设备国家重点建设
项目建设所需的物资以及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口稳定增长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
以及其他奢侈品的进口比例则逐年下降
表 3.1 我国各期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位
进口 出口
年份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1980 34.8 65.2 53.4 46.6
1985 17.1 82.9 54.2 45.8
1990 18.5 81.5 25.69 74.4
1995 18.5 81.5 14.4 85.6
2000 20.8 79.2 10.2 89.8
2001 18.8 81.2 9.9 90.1
2002 16.7 83.3 8.7 91.3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计算
第二 贸易方式逐步由一般贸易转变为以加工贸易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
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越来越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式到2002
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376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占比55 进口额达
到925亿美元在进口比例中达到了41 可见一般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长期
居于首位的地位已经被加工贸易所取代
第三 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外贸经营一直是实行国家垄断经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外贸体制改
革外贸经营权不断下放至2002年底据国家外经贸部统计经核准和登记的具
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达到了71241家其中国有企业31011家民营企业达到40230家
25
此外还有十几万家外资企业具有外贸经营权
第四 对外贸易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与22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其中与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双
边经济贸易协定我国的进出口市场开始从以亚州欧洲北美为主逐步向拉丁
美洲大洋洲非洲和前苏联东欧地区发展反映了我国进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的局
面已经有所改善并正在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3.2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进
上面所述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与我国建国以来所采取的贸易战略是密切相
关的事实上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建国
-1979 的对外贸易战略和改革开放后1980-今的对外贸易战略
建国以后 我国确立了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强调的是自
力更生只有在国内不能生产的情况下才进口为了达到自力更生自己生产一切
可能生产的产品的目的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就在所颁布的共同纲领中明确地规
定我国对外实行贸易管制和对内采用贸易保护政策50 年代初期由政务院通过
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主要内容是对公私营商号及经营出
口的工厂进行审查和登记管理对进出口商品实行分类和全面许可证管理商品检
验管理商标管理外汇管理和海关监督管理等等政府在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外贸部门进行了改造没收了全部的官僚资本主义外贸企
业使之转变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国营外贸企业同时收购管制和清理了外国在
我国的外贸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私营企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做法
使得国营的外贸企业在我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1957
年私营进出口业务在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数额中的比重下降到了0.01 对外贸易
实际上几乎100 由国营企业所掌握直到1978 年的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保持着
这种状况对外贸易始终由国营企业垄断经营并且基本上由中央政府掌控外贸
部门也成为了当时集中度最高的部门之一
在 1978 年以前由于我国强调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再加上各
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十
26
分缓慢从建国初期到1970 年间对外贸易总额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且随着国
民经济的发展和GDP 的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 的比重还呈逐步下降
的趋势从表3.2 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由建国初期1952 年的接近10
下降到了1970 年的约5 1970 年之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才开
始逐步增长
表 3.2 1952 1978 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亿元RMB
年份 GDP 贸易总额 贸易占 GDP 比重
1952 1068 104.5 9.78
1965 1716.1 118.4 6.9
1970 2252.7 112.9 5.01
1975 2997.3 290.4 6.96
1978 3624.1 355.0 9.8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5 年
以上的情况表明 改革开放以前的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贸易战略是一种闭关
自守与世隔绝的战略按照我们前面关于贸易战略的相关讨论以及国际上对贸易
战略分类的标准我国这个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战
略 [24] 将这一时期的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归结为进口替代型的战略在国内外学术
界基本上是没有异议的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所实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在国家的官方文件中并没有
具体说明大经贸战略是我国政府唯一公开认可的贸易发展战略但是它的内
容主要是关于促进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系统工程与经济学理论中论述的对外贸
易发展战略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只能从相关对外贸易政策来进行考察我国的对外
贸易战略具体来说当外贸政策既不歧视出口也不歧视进口的时候我们将其视
为外向型的或者说是出口导向的战略当政策倾向于鼓励内销的时候我们
将其视为内向型的或者说是进口替代型的因此主要是通过考察我国在这
段时间所实施的具体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来确定我国的外贸战略在这里我们具
体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关税和其他进口税保护的程度保护程度越高进口替代的偏向越大
第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数量限制对进口实行广泛的数量限制说明较
27
高的生产和销售的内向程度
第二 对进口的补贴如果对行业生产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和设备的补贴较高
那么对该行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内销性偏向也比较大进口替代的倾向也较大
第三 出口贸易的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反映了对出口的刺激和对进口替代的抵
消程度
第四 出口限制政策对出口的限制越多则进口替代的偏向越重
第五 外汇管制和汇率定值的程度经常性项目下的可兑换消除多种汇率制
度保持正常的市场汇率这些都是自由贸易体制的体现
表3.3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贸政策方面的主要变化通过对上述的相关
方面分析可以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贸易战略分为两个阶段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
向战略过渡的时期1979年1990年和出口导向战略阶段1991年至今表3.3
列出了这两个阶段我国主要贸易政策措施的演变情况
第一阶段 在1979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
了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开始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来扩大出口1979年1990年这一
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是逐步由原来的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过渡主要特
点是中央政府在外贸领域逐步放权并减少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对外贸企业进行了
改革但是这一时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却是在不断增加
我国的贸易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
首先 是权力的下放1978年前我国的外贸企业只有12家专业的外贸公司和
其分公司享有外贸经营权1978年以后中央开始下放外贸经营的权力中央各部
委和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也被
授予了外贸经营权外贸企业的数量由原来的12家迅速增加到数千家
其次 是计划控制的减少在1979年以前国家要下达3000种以上的商品收购
计划并且直接安排90 以上的进口货单而在1979年以后计划控制的范围逐步
缩小到1985年列入出口计划的商品减少为100种左右国家对这类商品下达出口
数量指标指导性计划控制的商品也只在100种左右国家对这些商品下达的只是出
口总额指标其余的商品都由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根据国内外市场行情灵活掌握
自行决定1987年国家又进一步的减少了统一经营的进出口商品对出口商品分
28
表 3.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演变
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过渡阶段 出口导向战略阶段
贸易战略年分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关税保护 征收进口调节税
削减关税
取消进口调节税 征收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
非关税壁垒 恢复许可证制
削减进口许可证
取消进口替代清单
削减进口计划
削减进口配额
进口补贴 进口补贴 部分取消进口补贴 取消进口补贴
出口鼓励
经济特区
试行外汇留成制
出口补贴
出口加工区
出口退税
单一外汇留成
深化出口退税
多元外汇留成
扩大出口信贷
修改外汇留成
取消出口补贴
降低出口退税率
结汇和售汇制
建立进出口银行
出口限制 恢复许可证制度 强化出口管理
外汇和汇率 复汇率制 重大贬值 重大贬值
重大贬值
单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经常项目下 经常项目下
有条件自由兑换 自由兑换
资料来源 本表引自盛斌[25]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71 页
做了相应的修改
29
为三类第一类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属于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的资源性
的重要出口商品由国家指定一家或几家外贸公司及其分公司子公司统一经营
第二类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属于少数国际市场容量有限配额有限市场竞争激
烈的比较重要的出口商品由部分有该类商品出口经营权的各类外贸公司分散经营
第三类实行市场调节的商品 除第一类和第二类以外的其他绝大多数出口产品
均在此列由各类外贸公司放开经营进口商品也分为三类对于少数关乎国计民
生的大宗的敏感性的重要商品由国家指定的外贸总公司及其直属分公司统一经
营对于少数国际市场集中价格敏感的大宗商品由有该类商品进口经营权的各
类外贸公司联合经营其他绝大部分进口商品由各类外贸公司放开经营1987年
以后随着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较大规模地推进计划管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到
1988年出口商品中受指令性计划控制的第一类商品下降到21种第二类由指导性
计划管理的商品下降到91种
再次 在关税非关税壁垒方面1978年以前我国除了名义上的关税以外其
他国际上通用的一些非关税保护措施如配额许可证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政
府采购政策繁琐的海关手续等等几乎都没有实行没有采用这些措施的原因就在
于我国在计划体制下根本就用不着采取这些措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控制的
减少和中央政府权力的下放中央对整个对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有所下降由于对
外贸易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日益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对外贸易
中央在计划控制削弱的同时加强了关税配额许可证等政策手段的控制和管理
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关税水平一直是较高的但是那段时间的关税并不是真正
起着调节进出口贸易和保护国内市场的作用海关税则的编码与分类也比较简单
与国际通行的做法有很大的差距到了1980年代初我国还在执行1951年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直到1985年才重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进出口税则条例为了重视关税的作用1980年我国将原来外贸部下属的海关
局分离出来成立了海关总署后来国务院又成立了关税税则委员会专门处理
税则问题因此在这段时期关税总水平和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数目只增不减关
税总水平与原来相比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非关税壁垒措施在90年代以前基
本上也是上升的
30
最后是国营外贸企业的改革方面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外经贸部关于外
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改革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推行进
出口代理制改进外贸计划和财务体制等但由于当时客观条件所限这一方案没
有完全得到实施后来又调整为重新核定高亏商品的出口换汇成本暂缓推出出口
代理制和实行分级审批许可证并且扩大地方发证权等1987年国务院决定在外
贸系统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主要承包出口创汇出口亏损额和出口亏损补贴额这
三项指标由于当时的承包是以外经贸系统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条条承包它与
财政按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的块块承包相矛盾所以1988年又改为
按照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为主的外贸承包经营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
1988年的出口计划为基础确定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承包基数内中央定额补亏三
项指标并且一定三年不变在1984年我国对外汇留成的出口鼓励措施进行了正
式的推广并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在1988年的一揽子外贸改革中又
进一步增加了对外销售的鼓励包括实行多元的按商品分类的外汇留成制度全面
的出口退税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出口发展国家的出口商品基地扩大出
口信贷等
第二阶段 1991年至今的改革主要是逐步降低和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1991年起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体制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
使对外贸易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
行代理的轨道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出口补贴在适当增加外贸企业外汇
留成的基础上让各类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同时改变地区差别的外汇留成办法
按不同大类商品实行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以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1992年起我国的进口体制才开始进行较大辐度的改革关税总水平开始明显
下降1992年我国进口税则实行了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取消了进口调
节税1992年初降低了225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当年底又调低了3371个税目的商品的
进口关税率使关税总水平下降了7.3 1993年底又降低了2898额税目商品的关
税率1994年初我国降低了小汽车进口关税率1996年4月份起我国大幅度降低
了进口关税率使关税率总水平由原来的35.9 降低到了23 1997年10月起进口
关税税率再次大幅度降低降税涉及4874个税目的商品降幅达到26 使税率总
31
水平从23 再次降到了17 到2001年末我国的平均关税率进一步降到了15
在非关税壁垒方面 1992年以来我国也多次大幅度削减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目
录到1997年初我国实行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进口控制管理的商品只有384项大
约只占进口总税目的5 另外从1994年起我国逐步取消了对不同地区不同企
业的关税和非关税优惠使得除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以外的所有地区都
享受相同的政策待遇创造了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在外汇体制改革方面 1994年我国实行了双重汇率的并轨实行以市场供
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
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
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
实行人民币经常性项目下的可兑换1996年我国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
款规定的义务将多年来的外汇管制由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所取代
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2年开始我国在货物贸易服
务贸易知识产权领域和投资领域切实履行了各项入世的承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降低关税取消了部分非关税措施扩大了外商投资领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
度增大了相关政策的透明度修改和废止了一批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和法

学术界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究竟实施什么样的外贸战略并没有定论 从以上改
革的过程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是走出了一条从极端的进口替
代型贸易战略逐渐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的轨迹在这个阶段为了鼓励出口我国
先后实行了贸易补贴减免关税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等鼓励措施这些措施有力
地推动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而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所依赖的名义高关税大幅度下
降高估的汇率政策也在1994年随着汇率并轨而得以部分纠正我国的贸易战略随
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的从进口替型代转向了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同时可以
认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对外贸易战略经过了1978年1990年第一阶段由进口
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过渡以后在1991年至今的第二阶段我国的贸易战略基本
上转变成为出口导向型的战略但是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进口替代的因素而是相
比之下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在得到不断加强
32
3.3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论争论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争论围绕着我国是应该采取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展开另
外一类则围绕着我国应采取顺比较优势战略还是逆比较优势战略展开
关于我国究竟是要采取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型的战略的争论大致上有以下三
种观点
一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应该以进口替代为主 其理由是从国内的情况
看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采取进口替代
政策可以较少的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冲击有利于安定团结适合国情我
国的国内市场大采取进口替代可以继续实行保护政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完善工业化体系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下推出出口导向有困难建国以来我国在保
护贸易政策的指导下实行进口替代为主的战略通过引进一大批工业项目建立
了较为完善的国内工业体系积累了经验为继续推进进口替代奠定了基础从国
际市场来看一般来说资源自给率较高的国家适合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出口
导向必须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背景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正是目前国际贸易的
一大特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客观上讲阻碍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
整不可过于乐观地估计中国在世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机遇
二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应以出口导向为主其理由是进口替代的缺
陷在国际经济形势下日趋明显例如进口替代战略难以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
严重影响出口增长速度难以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将制约本
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导向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有了一定基础后普遍采用的发
展模式其特点是用制成品的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用高技术层次高附
加值和深加工层次的产品出口代替技术附加值加工层次低的产品出口因而要
求整个国民经济更加深入广泛地加入到国际分工中去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
技术和市场集中资源和优势生产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制成品促进国内
的工业生产的升级换代从长远来看要想最终进入国际市场非采取以出口导向
为主的外贸发展战略不可
当今经济生活国际化不断加深 我国如果不主动采取进攻型的发展战略就难
33
以在世界市场上立足出口导向战略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在国际竞争压力下
促进国内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利于改
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为对外开放和其他方面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三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应采用两者兼用互补的综合模式 其理由是战
略的选择应该是首先适应我国幅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
沿海地区和轻纺工业部门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行业可以采用出口导向为主的发
展战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而内地边远省份和一部分幼稚工业部门可以采取进
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国内市场为主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出口导向过渡互
补性发展模式兼容了两者的长处避免了各自的短处这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

而关于我国应采取顺比较优势战略还是逆比较优势战略的争论则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林毅夫[26] ,[27] ,[28]认为发展战略从理论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违背比较
优势的战略另一类是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而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为了违背
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很差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
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林毅夫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论证他的比较
优势战略观点
王允贵[29]对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首先比较优势
战略是否可行是值得怀疑的这种战略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考虑进来单纯
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难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长期的利益依靠这种方式来进
行资本积累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其次以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作为
比较优势战略的成功范例不符合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三比较优势战略
是一个平稳发展缓慢发展的战略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全面全球化的条件
下其风险并不比赶超战略小
胡汉昌和郭熙保[30]则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比较
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比较优势产品特
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能够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
34
三由于劳动密集性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的条件
限制再加上大国对外贸易的复杂性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
主张不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学者经常使用的理论依据 是动态比较优势
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动态比较优势产业指的是那些当前不具备比较优势
但是通过生产力的增长在将来可能获得比较优势的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思想在五
六十年代就出现了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Stephen Redding[31]认为发展中国
家经济会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选择是按照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
较低的产品还是通过政府的选择性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建立具有动态比较优势
的产业他认为比较优势是由过去的技术变迁路径内生决定的并同时决定着现
在的技术创新速度这样就存在着一种可能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可
能会降低本国的社会福利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却可能增进社会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 20 世纪80 年代由布兰德斯潘塞和克鲁格曼等人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以产
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企业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
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的干预贸易对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战略性
贸易政策理论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可创造性认为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的
来源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带来的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优势不仅
取决于国家大小和国家经济规模大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产业的干预
情况通过政府的干预利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可以尽快的跃过现存的
要素禀赋约束创造出某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和有利的分工格局实现比较优势的战
略转移
3.4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所发挥的作用
我国建国以来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
贸易发展缓慢同时也间接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
弃了这种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过渡这种贸易制度和贸易战略的转变对
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5
首先这种贸易改革和贸易战略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的资源更加优化的配置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偏向有利于在国内市场上生产和销售的我们
的生产不是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形成而是根据自力更生的原则
尽可能的自己生产来代替进口产品的这种不根据市场价格来组织的生产活动
当然不可能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无法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改革以后一段时期
用关税等手段取代计划手段同样还是扭曲国内外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但
是鼓励出口的抵消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种价格扭曲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

其次 最主要的是贸易改革和贸易战略的转变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且进
一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贸易战略的转变国内价格的扭曲和隔离就降
低甚至消除了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以后对外贸易就取得了迅速的增长从图3.2 上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
图 3.2 我国1978 年以来的GDP 对外贸易情况
在 1978 年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增长尤其是在1990 年代的后期增长迅
速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整个国民经济同样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国际经验显示
贸易战略转变后主要是通过推动贸易的增长来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70 年代
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表明推行出口导向战略贸易增长较快的国家经济增
长也快而推行进口替代战略贸易增长较慢的国家经济增长一般也比较慢对
36
于出口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在理论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
在对外贸易战略转变以后主要是通过鼓励出口获得了足够多的外汇从而可以进
口必要的机器设备和其他投入品来支持国内的生产从最简单的增长模型来看经
济增长主要是取决于要素的投入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中最重要的
一个制约因素就是资本不足储蓄率太低因此对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即使是有了足够的储蓄率可能还是不能解决其发展问题因为发展生产所需要的
许多机器设备和其他投资品都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所以它就遇到外汇不足的问
题对于我国来说80 年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外汇不足因此鼓
励出口的结果就是外汇的约束逐步消除了为经济增长解除了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
战略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引进新的产品新的
技术新的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减缓和消除外汇缺口通过促进国内
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增加人们的就业和收入也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 外贸战略的转变还推动了我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在外贸战略由原来的进
口替代转变为出口导向以后由于不是一种完全的自由贸易而是有政府干预的贸
易这种干预既保护国内产业又鼓励出口对国内产业的保护通过一定程度上隔
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来鼓励国内产业的升级而鼓励出口的措施又通过出口的发
展使得我国获得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能够进口各种国内缺乏的投资品缓解或者消
除了产业升级中的约束使新的产业能够较快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我国在进口
关税中也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措施比如说出口所使用的进口原材料免关税加工
出口产品所进口的机器设备减免关税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使得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这种加工贸易一方面更加充分地利用了我国的劳
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它又是和国内市场分割的给国内的产业发
展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国这段时期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既有利于发挥现有的比
较优势又推动了产业的升级
3.4.2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 这一时期的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这几个
方面
37
1 对外贸易的贫困化增长问题
1958年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32] Bhagawati1958 提出了贫困化增长这一
概念Immiserizing Growth 他在普雷维什―辛格命题的基础上运用微观经济
学的分析证明经济增长带来的产量提高收益可能会被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而抵消
从而导致本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绝对下降林德特对此给出过一个严
格的定义贫困化增长是指扩大一国贸易意愿的增长可以导致该国贸易条件如此严
重的恶化以致使该国的境况变得更差
根据巴格瓦蒂的理论 贫困化增长应满足这样的条件1 国家贸易的增长必
须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增加该国出口品的供给而且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必须足够大
以致于能对国际价格发生影响2 国外需求对于本国出口品的价格必须是缺乏弹
性的以至于该国出口品供给的扩大会导致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3 该国必
须是一个贸易大国因为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才会影响其价格贸易条
件4 该国的国民经济对本国产品出口存在高度依赖巴格瓦蒂认为一旦上述
条件满足一国的经济在实现增长以后随着出口数量的增加其价格贸易条件将
以更大的幅度下降同时又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要素贸易条件也以同样的原因恶
化出现贫困化增长
我国学者也对贸易的贫困化增长进行了研究 廖发达[33]认为衡量一国外贸是
否为贫困化增长应从贸易经济相互作用的相对长期的动态历史过程来考察同
时应以产业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标准他对贫困化增长的含义还进行了深化他认
为在贸易经济贸易的动态过程中如果贸易带动经济的机制不健全动态效
益微弱产业及经济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不仅贸易长期快速增
长难以为继而且贸易条件将进一步恶化贸易与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样的
增长则是贫困化增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极其重要
的贸易大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摆脱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
特征由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结构转向了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在对外贸易迅
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呢按照巴格瓦蒂的概念我国属于贸
易大国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但是在实证分析中巴格瓦蒂的条件难以
检验以下按照我国学者廖发达的思路从贸易条件和国际竞争力两个方面来考察
38
我国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的问题
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首先本文选用产业贸
易指数来衡量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产业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业出口与进
口的差额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以X 表示该产业的出口总额M 表示该产业
的进口总额则产业贸易竞争指数TC 为[34]
TC = (X - M) /(X + M) 3.1
如果TC < 0 表明该产业竞争力较弱TC = 0表明该产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但
是不太强TC > 0表明该产业竞争力较强总之TC 越小竞争力越弱TC 越大
竞争力越强
表3.4 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年份
初级
产品
工业制成品
轻纺 橡胶矿冶产品
及其制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
1981 0.12 -0.09 0.08 -0.69
1985 0.45 -0.46 -0.45 -0.91
1990 0.23 0.03 0.17 -0.50
1994 0.09 0.01 -0.09 -0.40
1995 -0.06 0.08 0.06 -0.25
1996 -0.07 0.07 -0.05 -0.22
1997 -0.09 0.17 0.03 -0.09
1998 -0.05 0.16 0.02 -0.06
1999 -0.15 0.12 -0.02 -0.09
2000 -0.29 0.11 0.0088 -0.0535
2001 -0.27 0.096 0.0219 -0.06
2002 -0.27 0.094 0.044 -0.038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 年有关数据计算
表3.4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整理计算的我国部分出口产业的贸易
指数变化情况从表中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呈现逐年下降的
趋势工业制成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曾经有所上升但是在1997年以后又开始逐年下
降在工业制成品中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一直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
力而比较能够反映一国工业制造能力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其国际竞争力一直较
差说明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
39
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高虽然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指数不断小幅上升
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
产业竞争力状况没有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从产业竞争力
的角度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是属于贫困化增长或者说是面临着贫困化
增长的危险尤其是从制成品的竞争力指数1997年以来的不断下降中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 我们还可以通过贸易条件来考察一国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 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
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
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即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 再计算出
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 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
有利如小于100 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实际上 1994年以来我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如果以1995为100 2002年的
贸易条件指数只有78 成为这一时期世界上贸易条件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表
3.5中可以看出世界上一般国家的贸易条件变化不大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
西哥还稍有改善而中国和巴西的贸易条件明显恶化并且中国的情况更加严重
固然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很多但出口导向型战略和出口鼓励政策应该是其
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表 3.5 我国贸易条件的国际比较
国家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国 105 100 92 96 92 89 83 81 78
印度 110 100 92 106 109 97 93 91 101
巴西 92 100 98 104 104 94 91 91 82
墨西哥 103 100 103 104 100 102 107 107 102
亚洲发展中国家 100 100 98 100 96 99 94 97 -
拉美 99 100 101 103 98 98 106 102 -
非洲 99 100 108 103 92 98 127 119 -
发展中国家 99 100 100 101 95 98 99 100 101
发达国家 99 100 99 99 100 100 97 98 99
资料来源 http://202.84.17.25/www/Article/200412174946-1.shtml
40
事实上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和出口鼓励政策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导致了贫
困化的增长
第一 产业升级并没有转化为新的国际比较优势通过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
得我国国内许多新的产业建立起来了但是国内大多数新兴的产业却没有打入到
国际市场上去而且相当一部分的行业虽然我国已经自行生产但是其中高技术
含量的零部件还是要依赖进口在我国的生产过程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
主的比如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在9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增加已经成为出口
大类的第一位但是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相当一部分还是加工装配型的属于劳
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过程从出口产品的结构上来看我国非熟练劳动方面的比较
优势至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也就是说我国并没有像日本和韩国那样随着
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比较优势也发生迅速的转变我国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和
技术知识比较密集的产品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能力
第二 我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利益有限我国的出口增加是在政府给予了大
量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条件下才取得的并且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
因此我国的出口产品中附加值不高带来对外贸易的净收益不高另外这些加
工贸易型出口产品的投入品基本上来自于进口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带动不大乘数
效应很小
2 出口导向战略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出口至上 战略和出口鼓励政策也使中国中央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
政治包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出口退税政策截至2003 年年底中央政府拖欠的应
退未退税款超过3000 亿元人民币然而这3000 亿元人民币绝不仅仅是中央政府
的财政负担而且更加严重的是也成为我国政府沉重的政治包袱因为中央政府
拖欠出口退税款意味着中央政府失信于企业而缺乏诚信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
立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各级政府近年来耗费巨大精力去着力解决的
老大难问题既然中央政府在出口退税问题上都失信于企业还奢谈什么企业
诚信和市场诚信呢当然也不是中央政府在主观上不讲诚信而是相反中央政
府始终高度重视诚信问题只是受财政收入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中央政府
因此付出的政治代价是十分惨重的正是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新一届
41
中央政府才下定决心在最短的时间里来加以解决这体现了中央政府的英明但也
促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彻底的反思长期推行出口至上战略和出口鼓励政策的代
价是否太大了而这样巨大的代价我们又能否长期承受得起
3 国际储备过多问题
从实际需要来看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国际储备也明显过多理论上讲一
个国家的国际储备额一般应相当于其3 个月的进口额2004 年中国3 个月的进口
额为1480 亿美元考虑到进口增长较快我们不妨扩大一点以4 个月的进口额来
测算目前中国合理的国际储备额也就在2000 亿美元左右而在现实中即使不考
虑别的国际储备形式单单外汇储备一项2004 年就到达了6099.32 亿美元是理论
上合理规模的3 倍多显然与合理规模相比中国的国际储备是绝对超标的
尽管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国际储备明显偏多 但有些学者和官员仍然认为这是合
理的正常的他们的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是根据前些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一
个国家必须拥有大量的国际储备以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诚然为了应
对防范可能发生的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
但是这总还是要有个限度并非越多越好而且中国庞大的国际储备也带来了
另外的金融风险即外币贬值的风险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
包括大量的美国政府债券与公司债券近几年的美元贬值已经使中国外汇储备受到
了很大的损失此外这种美元外汇储备的政治风险巨大因为它完全置于我国政
府与人民的控制之外
表 3.6 我国外汇储备与4 个月进口外汇需要量的对比亿美元
年份 外汇储备
4 个月进口
需要量
年份 外汇储备
4 个月进口
需要量
1990 110.93 177.83 1998 1449.59 467.47
1991 217.12 212.63 1999 1546.76 552.33
1992 194.43 268.63 2000 1655.74 750.33
1993 211.99 346.53 2001 2121.65 812.03
1994 516.20 385.37 2002 2864.07 984.05
1995 735.97 440.27 2003 4032.51 1376.1
1996 1050.49 462.77 2004 6099.32 1977.86
1997 1398.90 474.57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数据计算
42
因此在充分肯定出口导向战略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
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并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适时
改变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4 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前面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对外贸易战略实践进行了考察指出了我国在实行出口
导向战略上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外
贸易战略才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呢
4.1 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应当考虑的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一国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
面的因素
1 整体经济发展战略贸易战略从其性质上来讲属于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组
成部分所以贸易战略应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一致对于推行工业化战略的国
家来说贸易战略应服从于工业化战略的需要为工业化进程提供所需的外汇技
术和市场等条件
2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需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和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其贸易战
略应该是侧重于追求静态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则应该以追求动态利益
为主
3 要素禀赋国内的资源和要素禀赋是影响一国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只有
按照本国的资源和要素禀赋来制定相应的贸易战略才能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回
避本国的劣势
4 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贸易战略的国际经济环境主要有国际经济形势多边贸
易安排和别国的贸易政策等当世界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各国的贸易政策往往比较
宽松但在萧条和衰退时期各国贸易的保护性则会明显增强在全球多边贸易制
度自由化的背景下如果一国采取明显的保护性贸易政策则容易招致他国的报复
和制裁导致贸易冲突和摩擦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贸易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选择对外贸
易战略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 应实行追求动态利益的贸易战略
44
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所以贸
易战略也应与此相适应以追求能够带来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动态利
益为主对于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关注的是眼下本国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发
展中国家当前的国际比较优势一般集中在初级产品市场如果采取以追求眼下静态
利益为主的贸易战略对于小国家而言仅凭初级产品的出口就可以维持本国居民
的生存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凭初级产品的出口则难以为继
采取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往往不能抵抗贸易条件恶化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一旦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失去了国际市场则本国很难在短期内培育出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产业来填补空白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
第二 国内的广阔市场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按照许
多学者的观点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我们不必依赖国外市场就能发展好本国的产业
和经济这种观点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考虑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
天一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与国际环境脱离联系本国的产业如果不站在国际市场
的角度来进行发展可能就无法与国际市场的同类企业进行竞争国内市场再大
如果本国的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当外来企业参与本国竞争时也会逐步失去本国
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广阔的本国市场为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强大的后
盾发展中大国家在选择外贸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发挥这一优势
第三 贸易冲击问题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较大 其贸易活动往往可以改变贸易条件给本国和
他国的贸易和经济带来冲击这也是外贸战略选择中应考虑的问题由于发展中大
国的进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大因此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的状况很容易
对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本国的出口过多容易导致世界市场的价格下降
造成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本国的出口数量过多也会对其他国家的国内市场造成
冲击容易招致别国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报复同样进口方面也会有此类的问题
大量的进口也会导致进口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升造成贸易条件的不利影响本国
的巨大的进口数量使得本国的进口政策变动也容易招致他国在政策上的连锁反应
45
4.2 入世以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虽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仅仅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在当
今相互依赖的开放性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一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对
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贸易战略往往就是一国经济发
展的基本战略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选择适当的外贸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
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的角度看主要是受到国
内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这两方面的制约而从国内和国际两
方面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
国际因素对我国贸易战略选择的制约将越来越强
没有加入世贸组织之前 我国的贸易战略主要是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
件来确定的具体的贸易改革措施和贸易政策也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而
陆续出台从1986 年开始的复关谈判以后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济全
球化进程中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决策权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
受到限制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也必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90 年代我国
关税多次大幅度的下降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一方面当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复关谈判过程中外部压力不断增加的结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贸易战略的选择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
与各国的双边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的选择以及调整的余地比以前更加小了
此外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使得我国目前的贸易战略和贸易政策受到很大的
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得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使商品
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只要我国参与到了这样的全球化进程中去就必须降低
贸易保护适应国际分工在努力开拓其他国家市场的同时也逐渐开放国内市场
从而使我国的保护政策不断减少和降低
同时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消费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服务产品而不是
工业产品这意味着工业产品必将逐渐出现全球性的生产过剩而我国目前还主要
是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从长远来看这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工业
品大量出口的战略将越来越受到限制
46
由于上述种种的制约我国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的能力将会下降贸易战略只
能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调整然而目前我国国内因素对贸易发展战略却显示出某
种反方向的制约一是需求不足要求更大的推动出口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社会
保障体系的改革要求来自外部的冲击尽量小一些这两方面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应当
加强现行的贸易战略更加强烈的刺激出口对国内市场进行更长时间的保护显
然这种要求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行的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现行贸易政策和措
施必须做出较大的改变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致力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可
以和其他成员国家一样享受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权利但也要履行各项相应的义
务因此一方面我国的各类比较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制造
业中的汽车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中的金融电讯等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短时间内失业状况可能会有所加重而纺织家电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受惠出
口将大幅增长并且最终也会增加就业
然而 在国际因素制约下也可能使得我国的比较优势的转变更加困难因为
本来在一定的政策保护下我国可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现在从一开始就要面
对国际市场上成熟企业的激烈竞争很可能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不过比较优势能
不能较快的转变很大程度上要看这种转变主要依靠什么如果它依赖的是自然条
件那么这种转变必然是缓慢的如果是它越来越依赖于知识技术等后天因素则
迅速的转变还是可能的同时比较优势的转变和产业的升级也要看产业本身的性
质对于那些资本投资额度很高规模经济很强的产业面对国外成熟企业特别
是跨国企业我国确实是很难在开放条件下与其竞争的而对于资本投资额度不大
主要依靠智力和创意发展的产业没有规模经济的特性则我国并不惧怕国外的竞
争而这一类产业也正是现在新兴的产业
在目前的国内 国际条件制约下在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的前提下我国
只能选择较低干预的出口导向战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不可能象日本和韩国在20 世纪50 60 年代那样一方面对国内市场实行严格
的保护另一方面却大力鼓励本国的商品出口通过保护和进口替代实现产业的迅
速升级并通过鼓励出口实现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变我国出口导向战略只能是
逐步减少政府保护尽快遵循市场竞争规则更多地与国内其他战略和政策配合与
协调不断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
47
略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3 我国外贸竞争优势分析
在选择竞争优势战略作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时 首先必须研究我国的产业在
国际上贸易优势的状况对近几年来我国外贸优势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了解外贸
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和规律这是我国制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基础
4.3.1 我国外贸整体出口竞争力的分析
从 1990 年至2003 年我国的商品出口总额增长迅速占GDP 的比重从1990
年的16.1 上升到了2003 年的37.6 我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
也从1990 年的1.8 居世界第15 位上升到了2003 年的5.8 居世界第4 位从
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来看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从1980
年的46.6 上升到了2003 年的91.3 从上述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出口商品尤
其是工业制成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呈现出逐年增强的态势
表 4.1 我国外贸整体出口竞争力的分析
国内数据单位为百亿 RMB 国际数据单位为10 亿美元
年份 GDP 出口额
出口占
GDP
世界出
口总额
我国出
口额
占世界
比重
在世界
排位
1990 185.5 29.9 16.1 3423.8 62.09 1.8 15
1991 216.2 38.3 17.7 3418.2 71.84 2.1 13
1992 266.4 46.8 17.6 3655.2 84.94 2.3 11
1993 346.3 52.8 15.3 3639.4 91.74 2.5 11
1994 467.6 104.2 22.3 4145.5 121.01 2.9 11
1995 584.8 124.5 21.3 5721.9 148.77 2.6 11
1996 678.8 125.8 18.5 5254 151.07 2.9 11
1997 744.6 151.6 20.4 5455 182.79 3.3 10
1998 783.4 152.3 19.4 5405 183.76 3.4 9
1999 82.06 161.6 19.7 5460 194.93 3.6 9
2000 894.7 206.4 23.1 6358 249.21 3.9 7
2001 973.1 220.3 23.0 6162.4 266.15 4.3 6
2002 1047.9 325.6 31.1 6455 325.6 5.0 5
2003 1166.9 438.4 37.6 7503 437.9 5.8 4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3 年以及中国商务部网站WTO 网站
48
4.3.2 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上的分析模型 但是很难利用
其进行实证分析原因在于波特提出的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关因素都是属于
难以量化的指标如企业战略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等等为了考察我国制造业的
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本文采用竞争力指数作为替代指标竞争力指数的具体公
式为
( ) /( ) i i i i i C = X - M X + M 4.1
其中 i C 即是表示第i 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i X 和i M 分别表示第i 类产品的出口
额和进口额竞争力指数的含义如下如果> 0 i C 则该类产品是具有竞争力和比较
优势的如果< 0 i C 则表示该类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如果= 0 i C 则可称
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的
表 4.2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全部制成品 2.2 -12.5 -4.5 5.6 4.2 12.3 13.7 7.5
食品制造业 50.2 52.2 57.1 40.2 36.6 23.9 37.1 54.2
矿产品工业 8.0 -9.0 4.9 3.6 -11.2 -20.4 17.8 12.8
化学工业 -27.4 12.1 9.1 10.5 10.5 -1.6 -5.7 -23.2
塑料橡胶制品业 -48.8 43.3 37.9 35.5 39.7 -32.8 -30.4 38.0
皮革业 35.3 30.3 36.2 38.8 35.5 48.1 41.8 40.1
木及木制品业 -9.5 12.0 0.1 15.3 13.3 5.1 7.9 -14.9
造纸业 -51.2 -52.7 -56.3 -50.2 -61.0 -58.0 -57.7 64.2
纺织业 -33.8 -33.3 -46.1 -24.0 -33.7 -23.7 21.0 22.1
服装业 91.8 91.8 93.3 91.6 91.4 92.8 93.0 92.0
建材工业 48.0 41.5 46.3 47.5 44.6 51.2 47.0 44.6
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 7.8 2.0 18.4 25.1 9.8 12.0 37.8 16.1
贱金属及其制品 26.9 -50.0 -52.0 -9.4 9.8 3.3 44.2 -9.1
机电产品制造业 35.9 44.1 -33.7 -28.9 22.4 19.0 -7.7 9.5
车辆等运输设备 -47.3 -63.7 55.2 13.2 -12.3 2.6 5.7 1.3
精密仪器制造业 12.4 -11.9 1.4 2.1 5.9 5.9 14.3 7.7
其他制造业 75.0 75.0 79.5 77.8 79.1 87.6 89.6 89.6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
49
表4.2 反映了1992 年至2002 年我国工业制成品总体和16 个分类行业的外贸竞
争力指数
从总体来看 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竞争能力在90 年代初期处于上升的趋势由
1993 年的-12.5 上升为1998 年的13.7 随后又逐年下降在行业细分中一直具
有比较优势的是食品加工业皮革业服装业建材工业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
以及其他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在90 年代的初期和中期处于上升时期
逐步由劣势转为优势但是近几年来该行业的竞争能力又下降转为劣势了此外
其他的行业则基本上长期处于竞争劣势
表 4.2 续表中的最后一栏将各行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等级划分
表 4.2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续表
年份 2000 2001 2002 全部平均 竞争力等级
全部制成品 5.1 4.4 4.9 3.9 低竞争优势
食品制造业 48.1 50.93 54.40 45.903 低竞争优势
矿产品工业 -45.43 -39.1 -42.66 -10.972 低竞争劣势
化学工业 -21.73 -19.7 -24.89 -7.4564 低竞争劣势
塑料橡胶制品业 -34.6 -35.12 -32.87 -1.8355 低竞争劣势
皮革业 40.41 41.9 45.02 39.403 低竞争优势
木及木制品业 -16.51 -9.21 -7.8 -0.38364 低竞争劣势
造纸业 -57.98 -54.67 -51.84 -55.981 高竞争劣势
纺织业 49.76 50.80 54.59 0.33182 低竞争优势
服装业 87.31 87.09 87.91 90.91 高竞争优势
建材工业 38.91 38.24 44.8 44.786 低竞争优势
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 2.3 23.3 36.19 17.345 低竞争优势
贱金属及其制品 -10.75 -15.29 -16.32 -7.1509 低竞争劣势
机电产品制造业 -7.78 -6.37 -3.92 3.8664 低竞争优势
车辆等运输设备 18.83 -3.27 -4.40 -3.1036 低竞争劣势
精密仪器制造业 2.06 -11.44 -20.46 0.72364 低竞争优势
其他制造业 87.07 75.25 79.69 81.383 高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
等级划分的依据为 竞争能力指数大于或等于80 的产品为具有高竞争优势或
强竞争优势的产品竞争能力指数位于50 和80 之间的产品为具有较高竞争优势
50
的产品介于0 和50 之间的产品为低竞争优势的产品0 与-50 之间的产品为低
竞争劣势产品-50 至-80 之间的产品为较高竞争劣势的产品-80 以下的产品
则为高竞争劣势的产品依据这样的划分标准表4.2 续表中所列的行业可以归
为以下几类
1 竞争优势高的产业
从表 4.2 续表上可以看出1992 年至2002 年间具有高竞争优势的只有服
装行业其产品的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90 左右其他制造业的外贸竞争力
指数也一直保持在80 左右对小类细分的行业作进一步的考察还可以发现皮革
业中的皮革制品和纺织业中的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辅助制品两类
产品也是一直具有高竞争优势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处于高竞争优势的产业
基本上是属于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2002 年服装业出口占我国出口
的比重为14.94 说明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现阶段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主要产品
2 竞争优势较高的产业
从行业的大类来看 没有那个行业的竞争优势指数处于50 与80 之间但是
通过进一步细分的考察可以发现建材业中的陶瓷产品与车辆等运输设备
制造业中的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贱金属及其制品中
的锌及其制品竞争力指数波动较大平均说来也属于竞争优势较高的产品这
几类产品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过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表 4.3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部分细分行业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
皮革制品 98.11 99.03 98.83 98.48 98.37 97.65 97.70 98.31
地毯及其他铺地制品 84.68 87.27 90.52 89.64 89.54 87.4 87.88 88.133
陶瓷产品 72.63 80.84 87.18 89.34 87.78 83.46 88.15 84.197
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 89.02 81.89 78.09 76.91 81.7 80.78 72.21 80.086
锌及其制品 32.36 66.79 47.51 52.26 52.18 44.07 22.39 45.366
钢铁制品 31.29 32.68 39.13 46.48 52.85 48.52 44.76 42.244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
3 竞争优势低的产业
51
食品业皮革业建材业和宝石及贵重金属业在1992 年至2002
年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行业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只占2002
年外贸出口的7.81 另外精密仪器制造业细分类别中的钢铁制品也具
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4 竞争劣势的产业
在表 4.2 续表中所列的行业中造纸业属于竞争能力最低的行业该项
产品在2002 年只占我国外贸出口的0.744 造纸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
由于我国的造纸技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加上我国的林木等造纸资源的缺乏
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的造纸业在国际上明显处于劣势
除了造纸业以外 矿业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塑料橡胶制品业木及
木制品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都是我国处于竞争劣
势的产业矿业及其制品塑料橡胶制品业在我国属于是劳动-资本密集型或
者劳动-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我国的资本紧缺技术落后人均占有资源少自
然资源过度开采这些行业的竞争劣势在所难免木及木制品业在我国属于典型
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我国的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木材的储备已经相当匮乏
从而使该产业处于竞争劣势化学工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车辆等运输设备
制造业这些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我国的资本紧缺技术落后这些
行业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化学工业在1997 年以前基本上处于由竞争劣势向竞争
优势转变但是在这以后又转为了竞争劣势贱金属及其制品业车辆等运输设
备制造业等行业在1999 年以前竞争力指数逐步上升但是2000 年以后又开始下

从表中分析的数据来看 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具有以下特征
1 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区分行业来看1999 年以前我国工业的竞争力呈稳定
上升的趋势但是2000 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
2 处于高竞争优势和高竞争劣势两个极端的行业少大多数的行业处于中间层
次而在中间层次的这些行业中处于竞争劣势的行业多于处于竞争优势的行业
3 处于竞争优势的产品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也是符合我国目前的
资源禀赋状况的
52
4 大多数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5 我国各类工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同时还存在着竞争优势
强化和竞争劣势强化的现象如矿产业及其制品业显示出竞争劣势不断强化的
趋势
4.3.3 技术创新劣势是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弱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由诸多的因素
决定在我国技术创新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世界市场的
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技术实力同样构成了对外贸易竞争的基础有资
料表明在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50 以上是一种以内
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式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以依靠生
产要素的投入为主的状态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较低只有20 左右这是一种依靠
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从以外延扩大为主向以内涵扩
大为主的生产方式过渡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发展方式过
渡是走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而我国仍然处于这一过渡阶段之中表4.4 反映了我
国的科技投入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情况
表 4.4 中国科技投入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国家 年份 R&D 占GDP 的比重年份 R&D 占GDP 的比重
中国 1995 0.6 2000 1.0
美国 1992 2.77 1998 2.79
日本 1992 2.88 1998 2.99
英国 1992 2.22 1998 1.80
法国 1992 2.43 1998 2.18
德国 1992 2.73 1998 2.33
韩国 1990 2.51 1998 2.72
资料来源 http://www.sts.org.cn/fxyj/zcfx/documents/rdzcfx.htm[35]
从表 4.4 看90 年代初我国的科技投入不到GDP 的1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
家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的科技投入比90 年代初有了明显提高超过了GDP 的1%
但是仍然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本身已经存在的差距我
53
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
表 4.5 反映的是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情况从表上可以看
出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十分薄弱
表 4.5 部分国家企业技术开发实力比较90 年代初
国家
建立技术
开发机构
的企业占
全国企业
总数的百
分比
大中型企
业设立技
术开发机
构的百分

企业科技
人员占全
国同类人
员的百分

企业科
技开发人
员占企业
科技人员
的百分比
企业技术
开发人员
占全国同
类人员的
百分比
企业科研
人投资占
全国科研
投资的百
分比
企业技术
开发经费
占产品销
售收入的
百分比
美国 4.0 100 60 33 61 68.5 3.1
日本 5.6 100 62 30 64 65.1 2.8
前苏联 3.8 78 39 12 42 15.3 4.2
中国 0.7 53 36 10 39 13.8 0.7
资料来源 张碧琼[36] 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版275 页
其次 我国企业的创新机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我国的工业发源于20 世纪初建
国以后才开始真正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生产企业
实际上都只是生产的单元不具备技术开发的整体优势和能力在向市场经济过渡
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是一个集技术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自主决策
自负盈亏的主体由于我国国企改革的落后国有企业距离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意
义上的现代企业还很远从经营机制上看国内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造还没有完
成自主决策能力和营销机制相当弱化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市场和企业的保护
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弱化另外从经营规模上看我国企业总体上远远不及
国际竞争对手由于企业在经营规模上的巨大差距企业在产品开发能力营销网
络建设承受风险等方面还难以与国外的大型企业竞争从技术开发的体制上看
由于传统的体制中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是分开的加上企业规模小没有能力建立
自己的研究和开发机构因此短时间内企业的整体技术开发能力得不到提高在
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从我国的科技
体制上看由于科技体制的僵化导致外部引进技术和国内自主研发相脱节我国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的是国外的成熟技术成果需要进行成果转化需
要建立有效的技术吸收和创新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效果但是僵化的科研
54
体制造成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脱节导致技术消化能力弱使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长
期处于低水平从国际环境上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存在着种种人
为的战略限制虽然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节省
费用据日本韩国的经验引进技术比自主开发要省4/5 的费用引进技术可以
使得发展中国家从很低的起点上跨越许多的技术阶梯迅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然而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和企业来说出于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考虑并不
会主动地将自己最先进的技术主动出售或者传播以避免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而
且通过引进技术只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可能真正消除差距因为科
学技术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会有衰退的时
候所以我国如果不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科技开发力度就只能是在
国际竞争中永远处于竞争劣势
4.4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战略的确立
从理论上看 一国最优的贸易发展模式应该是根据该国比较优势所确立的那种
模式或者说能够充分发挥该国比较优势的模式企业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开展创新
活动政府也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但是纵观当今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创
新活动可能一开始就是脱离了比较优势而以非价格竞争的形式出现的从而使实际
的贸易发展模式完全是建立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无论是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还是混合的外贸战略
对我国来说都存在着种种的弊端而且在现实的实践中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下我国应
该选择竞争优势战略作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具体而言我国选择的竞争优
势战略可以表述如下
我国的竞争优势战略就是将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先发展结合起来 在充分发挥
我国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培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
来实现我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的发展模式
我国的竞争优势战略是一种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 以技术提升为导向的对外贸
易发展模式该模式即立足现实又着眼于长远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
55
一种积极的务实的选择
为什么我国应当采取对外贸易竞争优势战略呢
1 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外贸竞争优势战略与以往的外贸战略相比可以说是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战略
采用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竞争优势战略使落后国家跨越式发展在理论上说是可能的
1 落后国家在实行技术导向型的竞争优势战略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巨
大的优势就是没有沉淀成本落后国家由于在技术上落后工业规模上不如发达国
家所以相对来说旧的固定资产少更易于发展新兴产业例如在过去的几
年中我国大力发展光纤通讯目前已经基本上普及了光导纤维通讯网络而这在
许多中等发达国家至今还没有实现因为那些国家往往是已经普及了同轴电缆通讯
而改用光导纤维替代同轴电缆则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比直接采用光导纤维的成本
高得多
2 落后国家如果采用技术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发展新兴产业的时候
实际上是与发达国家几乎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的因为大家都是面临着以往没有的
新兴产业这与进口替代战略中所要发展的新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口替代战略
中的新产业指的是发展那些发达国家现有的成熟产业而落后国家尚未发展的产业
对于这样的产业在与发达国际竞争过程中落后国家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最好
的结果就是赶上发达国家但很难超越发达国家在当今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情况
下必然带来众多新兴产业的出现因此落后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以技术导
向作为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就有可能在技术革命浪潮中获得竞争优势赶超发达
国家
2 实践上具有可能性
1 从历史上看并不缺乏落后国家通过实行技术导向的战略在一个不太长的
时间内迅速成为先进国家的例子在蒸汽机时代英国通过技术革命迅速成为了世
界上的头号强国但是在此后的时间里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大量出
现英国自19 世纪80 年代以后基本上是依托其发达的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的国
际比较优势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产业的出现反而是当时落后的德国美国抓住
了机遇在短短的30 年时间里迅速超越了英国20 世纪70 年代以前日本基本
56
上是依靠出口导向战略得到发展70 年代以后由于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的出现日
本利用最新科技成功地将节油型的汽车推向国际市场成为了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与此同时日本抓住了国际上的家电消费热潮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自己成为世
界上的家电生产大国日本利用技术导向的战略在短短的20 年间就步入了世界发
达国家行列
2 从现实上来看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一浪高过一浪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层
出不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遵循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路径进行发展那么
要想赶上发达国家是很难的超过发达国家更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
能够利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或者把握住科技发展的最新方向那么则
有可能在某些行业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汽车工业为例 当今的科学技术成果已经向电动汽车或者新型混合燃料汽车
发展新动力汽车基本上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在汽车生产
上存在着现有的巨大沉没成本要在短期内改为发展新型动力车则要付出巨大的代
价虽然美国日本等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国正在积极地研究开发新型动力汽
车但真正要投入大批量生产短期内是不大可能的而这种情况恰恰为我国这样
的落后国家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3 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持我国采取竞争优势外贸战略
2003 年我国的GDP 突破了10 万亿元人民币2003 年底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
了8512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4383.7 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4 这些都说明
我国客观上已经成为了经济大国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也意味着我国能够对国际市
场上的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我国的外贸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巨大的市场来
促进企业的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此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强大后盾
因此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改变自身在国家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就应该
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发展的重点由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产业向开发具有国际
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变把握国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潮流实现由传统的进口替
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57
5 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本章我们首先阐述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 然后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轨迹并对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进行简要的评价
5.1 汇率制度与汇率决定理论
1 购买力平价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 Gustav Cassel 在1916 年系统提出并于1922
年加以完善该模型的理论基础就是开放经济中的一价定律
开放经济指的是理论上取消了贸易壁垒的一国经济 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货
币在信息充分交易成本为零和关税为零的条件下开放经济中的一价定律表现

i i P = SP¢ i = 1,2,L, N 5.1
式中 i P 为第i 种商品的本币价格i P¢ 为该种商品的外币价格S 为单位外币的本
币价格该式的含义为套利活动使得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国家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
价格是相同的
进一步假定两个国家的商品结构一样 即有
i i i i åW P =åW¢P¢ 5.2
由此可以得到
P = SP¢ 5.3
式 5.3 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其含义为国内外的物价水平用同一种货
币计算是相等的
在实际的运用中 我们往往关心的是商品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的变动率由式
5.3 两边取对数并求微分得到
P
dP
P
dP
S
dS
¢
¢
= -
5.4
58
式5.4 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其含义为一国的物价水平变化幅度与另
一国的物价水平变化幅度的差异等于该国的汇率升降幅度
在绝对购买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 人们进一步提出了扩展的购买力
平价模型在一般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物价指数即包括了贸易商品又包括了非
贸易商品而对于那些非贸易商品而言是无法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套利活动的因
此汇率不受非贸易商品价格变化的直接影响这就造成购买力平价与实际汇率之
间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差异扩展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首先将商品分为贸易商品和
非贸易商品两种非贸易商品指的是不能在国际间进行交换的商品所以就有
T N
T N
P aP a P
P aP a P
¢ = ¢ + - ¢
= + -
(1 )
(1 )
5.5
式 5.5 中P为总的物价水平PT为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PN 为非贸易商
品价格水平P¢ P¢T P¢N 为相应的国外的价格水平a为贸易商品所占的比例
假定该比例在国内外一样
汇率由贸易商品的购买力平价决定 于是有
T
T
P
P
S
¢
= 5.6
根据式 5.5 5.6 有
N T
N T
a a P P
a a P P
P
P
S
(1 ) /
(1 ) /
+ -
+ - ¢ ¢
·
¢
= 5.7
这是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模型从该式可以看出贸易商品所占的比例a 越小汇
率S 与P P¢的差距越大贸易商品所占的比例a越大汇率S 与P P¢的差距越小
当a = 1时该式就变成了一般的购买力平价模型
2 利率平价模型
利率平价理论的实质是考察金融市场上的套利行为根据对套利行为的不同假
定该理论又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和抵补利率平价理论
1 无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无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研究的是预期汇率是如何确定的 该理论假定金融市
场是有效的没有交易成本套利资金无限供给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资产不同
59
的金融资产可以完全替代
在时刻t 本国的利率为t r 外国的利率为t r¢ t S 为单位外币的本币价格那么
一个单位的本币投资于国内和国外金融资产在单位时间内的收益分别为
R = 1+ rt 5.8
(1 )
1
t
t
r
S
R¢ = + ¢ 5.9
R¢ 为单位本币投资于国外金融资产的收益是以外币表示的投资者为了方便
在t时刻作出决策决定将投资于本国资产还是外国资产需要将R¢换算成t +1时刻
的本币收益于是在时刻t 投资者必须对未来的汇率做出预期以e
t S +1 表示投资
者对t +1时刻的汇率的预期那么投资于国外的收益换算成本币则是
1 (1 )
t
t
e
t r
S
S
R¢ = + + ¢ 5.10
根据一价定律 R¢ 与R 应该相等如果不等那么在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风
险中性的条件下套利活动会驱使两者走向一致
R = R¢ 5.11

1 1 (1 )
t
t
e
t
t r
S
S
+ r = + + ¢ 5.12
若令
t
t
e
e t
t S
S S
s
-
D = +
+
1
1 5.13
则有
e
t t
e
t t t
e
t t r s r r s r s 1 1 1 1 (1 + )(1 ) 1 + + + = + D + ¢ = + ¢ + D + ¢D 5.14
忽略 e
t t r s +1 D¢ 则得到
t t
e
t Ds = r - r¢ +1 5.15
这就是无抵补的利率平价模型 其含义为本国货币汇率预期的变动幅度等于
60
本国利率与国外利率的差异
2 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在无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中 没有考虑套利的风险因素假设投资者都是风险
中性的而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则假定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在套利活
动中通过套期保值的远期外汇交易来抵补即期汇率可能变动的风险则就意味着投
资者可以在t +1时刻用远期或期货来锁定价格e
t S +1 以F 表示外汇远期价格则有
S e F
t = +1 5.16
将上式代入式 5.12 得到
(1 ) (1 ) t
t
t r
S
F
+ r = + ¢ 5.17
由此得到
t t
t
t r r
S
F S
f = - ¢
-
= 5.18
这就是抵补的利率平价模型 其含义为本国货币的远期汇率变动等于本国利
率与国外利率的差异
3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
无抵补与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具有一些假定条件 从而降低了对实际的解释能
力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则通过放宽中间的某些假定来进一步扩展利率平价理论主
要有两个方面的扩展
一种放松了套利资金供给无限的假定 在套利资金有限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平
价成为了
s E
r
r - r * = f - 5. 19
其中 s E 为套利资金的供给弹性这是考虑了资金的供给弹性不是无穷大时候的
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当s E 越小它对本国利率的影响就越大远期升贴水与利差的
背离也就越大
另一种是实际均衡的利率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外汇市场上不仅仅是存在着
61
套利者还存在着投机者市场并非唯一的套利过程均衡的汇率由套利者与投机
者在外汇市场上对远期外汇的买卖均衡来决定实际的均衡汇率可能会由于投机者
的存在而偏离利率平价
3 货币主义者的汇率理论
19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解体世界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当时的状
况是大量的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汇率变动频繁相应的汇率理论研究的重点由原
来的国际商品和劳务交易转移到了资本项目注重资本项目在汇率决定中的重要作
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该理论以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
为基础其主要理论模型有
1 浮动汇率制下的简单货币模型
这一模型考察的是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决定 假定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市场
是完全竞争的国内的真实货币余额用剑桥需求方程式表达为
Md = KPY 5.20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 得到
P = SP¢ 5.21
利用式 5.20 式5.21 可以讨论货币供给收入和外国价格三种冲击对汇
率的影响假设冲击发生前货币供给和需求是均衡的即
Ms = Md 5.22
则有
KYP
Md
P
P
S
¢
=
¢
= 5.23
两边取对数并且微分 得到
y
dy
p
dp
k
dk
m
dm
s
ds -
¢
¢
= - - 5.24
这就是货币模型的基本公式 从该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 当货币供给一定比例增长将导致本国货币同样比例的贬
62
值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国外物价水平的上升将导致本国货币的升值如果其他因
素不变国内实际收入的增加将导致本国货币的升值
2 浮动汇率制下的两国货币模型
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 两国的剑桥货币方程式为
Ms Md K P Y
Ms Md KPY
¢ = ¢ = ¢ ¢ ¢
= =
5.25
且购买力平价成立
P = SP¢ 5.26
由式 5.24 及式5.25 得到
KY KY
M M
S
¢
¢
= 5.27
两边取对数 然后微分则有
( ) ( )
y
dy
y
dy
m
dm
m
dm
s
ds
¢
¢
+ - +
¢
¢
= - 5.28
从该式可以看出 如果本国的货币增长率高于国外的货币供给增长那么将导
致本币贬值如果国外收入增长率高于本国收入增长率那么本国货币将贬值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表明 汇率决定于一国的物价利率货币供给和收入等
宏观变量以及本国的宏观变量与国外宏观变量的变动差异
4 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分析理论
货币分析法是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
里· 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
按照货币分析法的理论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量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基本方程式
R=MD —D 式中R 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 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
量D 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R 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 为负数表示国际
收支逆差
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 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
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63
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汇率贬
值除了在短期内有效外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汇率贬值确实在短
期内可以提高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贸易盈余使得货币存量增加随着
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的货币存量提高了总需求从而导致了价格的提高这一过
程将一直持续到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和外部平衡为止所以货币贬值对经济只有
短暂的影响一旦货币存量已经增加到与较高的进口价格完全相称的地步上述影
响就会消失
5.2 不同时期人民币汇率的确定
建国以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目标外汇管理体制
外贸体制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的确定方式也几经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

1 物价对比法
在建国初期 确定人民币汇率采取的是物价对比法国家根据奖励出口兼
顾进口照顾侨汇的原则以出口换汇成本进口销售价格和侨汇购买力三个因
素来确定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然后通过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汇率来换算人民币与其
他货币的汇价
该方法首先是确定出口商品的理论比价 通过选取75-80 的大宗出口商品计
算其加权平均换汇成本同时为了使当时的私营出口商有利可图在加权平均换
汇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5-15 的利润率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参加计算的出口商品在全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
出口比重
出口价格美元
出口商品国内成本利润率
出口商品理论比价
å ´
´ 1
其次 是确定进口商品理论比价具体公式为
参加计算的进口商品在全部进口商品中的比重
进口比重
进口价格美元
进口商品国内成本
进口商品理论比价
å ´
再次 确定侨汇购买比价
64
å
å
´
´
华侨香港日用品港币价格权重
侨眷国内日用品人民币价格权重
侨汇购买比价
三个比价计算出来以后 以出口商品比价为基础参照其他两个比价的数值进
行调整制定出统一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这种汇率具有明显的鼓励出口的特色
2 盯住汇率制
在 1953 年至1980 年间我国采取的是盯住汇率制度来确定人民币与其他货币
之间的关系
1953 年至1972 年间我国国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物价由国家完全控制经济
是完全封闭的这种条件下汇率失去了对进出口和整个经济的调节作用仅仅成
为一个内部掌握的和作为统计折算使用的经济指标在这段时间里国际上实行固
定汇率制度各国之间的汇率比较稳定长期不变当时人民币采取了盯住单一
货币的做法盯住的货币为英镑以1 英镑兑换689.30 元人民币1967 年英镑贬值
后人民币也随之调整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变为1 英镑兑换590.80 元人民币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西方各国纷纷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
度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盯住汇率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盯住英镑改为盯
住一篮子货币
1981 年至1985 年我国实行公开牌价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双重汇率制人民
币汇价的确定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采用的是盯住一篮子货币和购买力平价相
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汇价公开的牌价是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的此时选取了13 种国
外货币根据这些货币价值的综合变动来确定人民币汇率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
则是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贸易内部结算价在当时是根据全国的出口商品的平均
换汇成本加10 的利润来计算的所得的结果为1 美元兑换2.8 元人民币外贸公
司在国内用2.8 元人民币收购国内的商品出口后大约可以换得到1 美元1 美元的
出口在国内按照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可以换到2.8 元人民币这种汇价基本上是按照
人民币和美元各自的购买力来确定的反映了人民币和美元各自对商品和劳务的支
付能力的大小
3 综合定价法
1986 年至1994 年人民币汇率采用的是综合定价法在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时候
65
综合考虑了多重因素的变动情况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3 个方面一是国际收支平
衡二是换汇成本三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
在这段时间内 一方面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出于逆差状态为了维持国际收
支的平衡人民币汇率必须进行适当的贬值另一方面80 年代下半期以来我国
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迅速导致外贸企业的出口换汇成本急剧上升为了
扭转外贸企业亏损越来越严重的局面促进出口增加同时也为了减轻国家财政对
出口的巨额补贴人民币不得不数次贬值此外考虑到了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汇
率变动情况80 年代以来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1985 年的1 美
元兑换238 日元上升至1993 年1 美元兑换106 日元日本是我国当时最重要的贸易
伙伴国之一我国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位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前列有关部门考虑到
当时日元升值的情况适当地降低了人民币的汇率
4 供求定价法
1994 年以后人民币汇率采用的是供求定价主要由外汇的供求状况来决定汇
率水平这时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
率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当日
人民币对外汇率各家外汇银行以此为依据在央行规定的幅度范围内自行挂牌进
行交易对客户进行买卖
通过这种方式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水平 使经常性项目下的外汇供求基本上都迅
速地得以完成人民币实现了经常性项目下的可兑换人民币汇率主要由经常性项
目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决定并随着外汇供求变动而波动在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
与美元的汇率为1 美元兑换8.7 元人民币到1996 年汇率变为1 美元兑换大约8.3
元人民币并且稳定至今
5.3 不同对外贸易战略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由极端的进口替代型逐步转向出口导
向型人民币汇率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实行极端的进口替代型
66
对外贸易战略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统一经营
作为国营企业的外贸公司的贸易盈亏完全由国家财政平衡和负担国家对外资外
汇实行全面高度集中的行政计划管理外汇由国家统支统收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重要进出口商
品的国内外价格对比加以计算确定的即所谓的物价对比法当时西方国家的汇
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基本保持稳定通过物价对比法计算出来的人民币汇
率基本上固定为1 英镑兑换689.30 元人民币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实际上就
是一种与英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
动汇率制度美元汇率波动加剧为了避免西方国家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造成冲击
1973 年我国在外贸外汇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基本没有改变的前题下采用了盯
住一篮子货币的新的汇率确定方法并参照国际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人民币汇率
从这一时期的国家汇率政策来看 其目标是稳定人民币币值其特征是汇率水
平长期不变人民币的兑换受到完全的限制在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
易的调节作用完全丧失
2 转轨初期的汇率制度
80 年代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由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的外贸外汇体制也逐渐向出口导向型方向
发展
1978 年我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以配合外贸经营体制的改革调动地方
和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双重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为1 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按照
1978 年全国平均换汇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来决定当时确定为1 美元2.80 元人民
币该汇率主要用于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从属费用的计算2 非贸易外汇的兑换
和计算则按照公布的外汇牌价仍然是按照以前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1981
年初该牌价大约为1 美元人民币1.5 元
1980 年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开展外汇调剂业务允许外汇调剂价格最高不得
超过3.08 元人民币该政策的实施事实上让市场开始在汇率决定中起到了部分的
调节作用
1985 年之后我国的外汇体制又有了一系列的改革1986 年允许经济特区和沿
67
海城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开展外汇调剂1988 年全面开始推广外贸承包经营责
任制取消了使用外汇留成的控制指标随后各地都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允许
在调剂中心进行外汇交易并且对外汇价格没有限制价格随行就市由市场供求
决定
在这一阶段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来自于官方对汇率实行的调整官方汇率的调
整也由以前的大幅度一次性调整方式过渡为逐步缓慢调整的方式即实行有管理
的浮动1993 年底人民币汇率调至1 美元折合人民币5.72 元 1994 年初调至
1 美元折合人民币8.72 元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形成了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并且向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3 1994 年以后的汇率制度
自 1994 年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战略开始确立外汇制度也相应进
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人民币汇率的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间
外汇市场培育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禁止外汇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1996
年人民币在结售汇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经常性项目下的可兑换
与以前相比 1994 年以来的汇率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以外汇额度管理为主向银行结售汇制度转变
二是人民币汇率由原来的官定汇率和市场调剂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向以市场为
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
5.4 关于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的有关讨论
2002 年12 月4 日日本副财长黑田东彦与其副手河合正弘在英国金融时报
发表文章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鼓吹人民币应该升值该论点出台后人民币
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人民币汇率
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人民币汇率定值高低汇率制度是否合理等问题都
展开了广泛的分析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和讨论主要是围绕着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
人民币是否采用中间汇率制度人民币是否继续盯住某个单一货币等几个方面来展

68
1 关于均衡汇率水平和市场汇率水平的有关讨论
在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中 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问题一直是处于最核心的
地位因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究竟被高估还是被低估了以及低估了多少或者高估了
多少必须通过将现有的汇率与均衡汇率相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才有可能作出人民
币是要升值还是要贬值的判断国内不少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建立了实证模型以此
作为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判断基础如张斌[37],[38]认为均衡汇率水平是同时
满足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时的汇率水平他采用非贸易品供给和需求均衡的方程
以及中长期自主性国际收支均衡作为外部均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币均衡汇率
模型他的研究结果支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自2002 年以来被低估并认为中长期
内人民币升值在所难免秦宛顺[39]等人运用中国贸易条件贸易差额和外汇储备变
化等因素验证了人民币实际汇率有升值压力他们建议在保持名义汇率基本稳定
的前提下应允许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有一定幅度的升值但是也有学者持人民
币不存在被低估的结论如王国刚[40]认为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实际上已
经升值中国出口主要依靠退税维持增长到2002 年这一数额已高达2000 多亿
元成为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这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些出口退税中国相当
一部分出口企业早已处于严重亏损甚至倒闭境地据此人民币应当贬值
在探索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讨论中 也有人试图通过购买力平价来判断名义
人民币汇率的低估由于简单的购买力平价模型直接比较两国的物价水平而物价
水平受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及物价体系的影响很大难以简单地用来作为均衡汇率的
依据因此有人试图建立多国模型也有人试图将其他因素作为修正系数以用
来修正购买力平价模型如用货币需求模型加以修正并以此作为理论上人民币的
均衡汇率水平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汇率理论多数对
人民币用不上例如由于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差异
甚大无法找到适合两国国情的一篮子商品从而按一价定律计算出平价并不能够
准确反映两国的货币价值加上两国的税收价格福利补贴政策差异很大因
此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的绝对购买力平价也会有许多数值从1 美元等于0.5 元人民
币到5 元人民币都有可能难以令人信服不能作为衡量人民币汇率的依据中国
与美国的物价指数可比性不强各有大量“非贸易品”对汇率无直接的影响因此
69
相对购买力平价也不能作为汇率中短期调整的依据
本文认为在缺乏一个有效率的外汇市场的条件下我们无法准确评估由所谓
均衡汇率所决定的名义汇率的高或低尽管理论模型有其指导价值但我国目前存
在的外汇市场是在资本项目未开放条件下建立的市场甚至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也
仍然存在较多的限制条件因此这些理论模型的运用存在着先天的假设不足在
资本流动对汇率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仅靠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来判断一国货币汇
率水平是否低估显然是非常片面的而根据外汇储备的增减状况来判断汇率水平的
高低同样也存在明显的偏差比如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日
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后国际收支仍然长期保持顺差外汇储备仍然不断增加显
然由1 美元兑换260 日元升至110 日元很难再认为日元仍然继续被低估所以
依据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的增减来判断货币汇率的高低说服力也不足以令人
信服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中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笔者只赞成以现行人民币
汇率水平是否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赞成高估或低估之说
2 两极化和中间汇率之争
在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中 国际汇率体系的发展趋势也是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继
续维持钉住美元的国际宏观背景之一并且常常被一些分析所引证在东南亚金融
危机之后国外的—些学者对国际汇率体系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在发现了那些曾经
发生过危机的国家汇率制度有所改变后认为各国的汇率制度有向两极发展的趋势
即要么实行货币局一类的固定汇率制要么放弃钉住而改为浮动汇率制持这一观
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肯格林[41] 等(Eichengreen and Hausmann 1999) 费雪
[42](Fischer 2001)等人国内学者在论证人民币应该放弃僵滞型的钉住美元实行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或多或少都受汇率制度“两极化”的影响认为人民币汇率
的改革应考虑这一国际汇率制度发展趋势
但是 对汇率两极论的看法国际学术界远非持该观点的人所宣称的那样
是一个共识对两极论表示怀疑的也大有人在威廉姆森[43](Williamson 2000)的研
究就证明了两极论缺乏实证根据据卡沃等人[44](Calvo and Reinhart 2002)的研
究很多名义上实行了浮动或管理浮动的国家实际上并未真正实行浮动它们仍
70
然在不同程度上钉住美元或欧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害怕浮动”的倾向最近
罗高夫[45]等人(Rogoff 等2003)的研究也证明汇率两极化判断并无根据处于中间的
汇率制度即保持稳定又有一定弹性的汇率制度仍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对发展中
国家有利国内认为两极化汇率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张斌[37],[38]认为
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多重目标决定了中国经济在转轨时期必须采取相对灵活的中
间汇率制度同时客观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中国采取完全浮动或者是严格固定的
汇率制度还有学者的研究也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中间汇率
制度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选择一种适宜的中间汇率制度是最符合中国未来
经济发展的
本文认为汇率制度选择两极化即便曾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出现过也是一种
暂时的现象它并不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一些
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但并不能证明两极化的观点因为他们当中
有很多又在金融形势稳定后回归到了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或爬行钉住固定汇率制
国家增多是因为参加区域货币联盟的国家增加了他们由于无法单独维持汇率稳定
才加入了区域货币联盟根据IMF 的最新统计在186 个成员中实行独立浮动为
40 个有管理浮动为43 个参加货币联盟为40 个货币局制度为8 个传统钉住
汇率制为40 个水平区间钉住爬行钉住爬行区间的各为5 个也就是说如果
将独立浮动和货币联盟以及货币局看作是两极的话那么多数国家仍处于中间地带
另据罗高夫等人[45](Rogoff 2003)的研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钉住或有限弹性汇率
制度的国家约占成员国总数60% 实行管理浮动或浮动的只有40% 在发达国家中
由于欧元区国家被算作实行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的比重只有40% 在发展中
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只有30% 约70%实行的是钉住或有限的弹性汇率制度
只有新兴工业化国家相反约60%选择了浮动或管理浮动制而且近两年有不少
经历危机冲击后实行了浮动汇率制的发展中国家又回归到了相对稳定的钉住汇率
制因此两极化汇率制度并不能作为国际汇率制度发展的新特征笔者倒是认
为兼顾汇率稳定和灵活性才是全球汇率体系发展的新特征不同程度稳定性和灵
活性相结合的中间汇率制度如水平区间钉住爬行钉住爬行区间等仍将具有生
命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也应该是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灵活性而不
71
是简单地向浮动汇率过渡
3 浮动还是钉住
在有关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中 除了人民币需要不需要升值的争论外人民币是
否应该浮动恐怕是争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教科书上对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的优
缺点有着全面的分析论证但汇率制度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
作出选择浮动汇率提供了宏观调节上的灵活性可以使货币当局调节外部经济失
衡的成本降低享有较大的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则提供了稳定的微观
国际金融环境使企业等经济主体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成本降低有利于开展国际
经济活动各类教科书上关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优缺点的分析都可以归结到上述
这个根本性的孰优孰劣的判断上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少数发达国
家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钉住或爬行钉住等变相的固
定汇率制
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倾向于实行稳定的汇率制度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微观经济
主体通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缺乏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发展中国家政府为
了保证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顺利发展就有必要通过固定汇率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金
融环境降低他们的交易成本当然这样做也有成本即当外部经济活动失衡时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要付出比较高的调节成本如果调节不当或严重滞后可能
会引发危机但是只要汇率稳定所产生的收益足够大这种调节成本和风险并不
能让其放弃稳定的钉住汇率制另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状况都不够稳定
浮动汇率制使它们的货币对外价值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这比较容易引起货币替换
严重的还会出现事实上的美元化现象这也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难以接受的
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但企业缺乏应对汇率波动
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当然坚持浮动汇率制的人可能会争辩说
如果不创造客观环境来培育企业的这种意识和能力情况就永远也不会改变所以
笔者认为从长远看中国确实应该逐渐地改变汇率干预的僵滞状况但真正过渡
到浮动汇率制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前提 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宜迅速地过渡到管理浮动而是应该选择
爬行钉住或区间内的爬行钉住从目前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汇率种类看爬行钉住是
72
仅次于传统钉住的稳定型汇率制度但灵活性又比传统钉住制要高管理浮动是仅
次于单独浮动的浮动汇率制属于非稳定性的汇率制度当然管理力度可以因管
理当局的选择而变化但这一制度一般不对市场上发生的主要动荡进行干预这显
然与人民币需要保持基本稳定的目标不符
也有不少学者提议人民币实行一揽子货币钉住 这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正确的
它能够满足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人民币所钉住的货
币篮子确定和权重选择都会使钉住的水平发生很大的波动而这种波动对经济的影
响并不能保证都是积极的另外如采用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
的波动是被动的受篮子内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当篮子内货币之间汇率发生较大
幅度变动时人民币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要大于爬行波动的幅度这在
人民币由刚性钉住向有一定弹性钉住的制度过渡时也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笔者认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制度应该作为爬行钉住制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的第二个
过渡阶段
还有学者建议人民币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这与爬行钉住的建议比较接近但
是如果目标区确定的不合适在短期内汇率有可能一下子就达到目标区的上限或
下限并在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在这个新的上限或下限上形成事实上的新钉住汇率
除非过了不久又重新确定新的目标区所以笔者认为在汇率变动的压力积聚
了较长的时间或比较大以后由钉住汇率制过渡到稍有弹性的爬行钉住比较合适
如果在爬行的基础上再确定一个爬行的区间应该也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它与一般
所说的汇率目标区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汇率目标区是让汇率在目标
区内浮动达到上下限后再干预它在短期内浮动的幅度比爬行浮动要大的多
爬行钉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可以使货币管理当局比较灵活地确定爬行的
幅度和干预的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向经济主体传递可接受
的汇率变动信息使经济主体逐渐树立汇率波动的风险意识并采取措施来管理汇
率风险为今后逐步扩大汇率的市场决定程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考虑到我国利率
市场化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伴随着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利率平价机制对汇率
的影响会逐渐显现爬行钉住也可以比较好地适应这一转轨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市
场化程度不高的利率水平难免会与国际利率水平发生差异资本市场的逐渐放松管
制会使套利行为逐渐增加如果汇率刚性钉住套利的风险极低爬行钉住可以增
73
加套利的成本对套利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同时又会避免因套利产生的汇率大
幅度波动
当然 对爬行的区间应该设定多大每日每周以及月度年度可以波动的幅
度以多大为宜这都需要根据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来调整和确定
以不引起经济的过度震荡和不影响对外经济活动为宜
有不少赞成浮动汇率的观点都会提到汇率僵滞会导致投机者的冲击 进而引发
金融危机而浮动汇率可以有效地避免由投机冲击引发的货币危机笔者认为发
展中国家货币汇率的稳定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汇率稳定作为政策目标并无
过错一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汇率稳定的机制上
出了问题但这并不证明浮动汇率制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因为对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而言汇率的频繁波动同样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如进出口受抑制经济活动
受干扰乃至出现货币替代现象等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发展中国家稳定汇率
的机制需要改善外汇市场干预必须与整个货币政策更紧密地相联系利率和通货
膨胀率将变得更敏感需要与外部保持相对的均衡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分析笔
者建议货币当局在选择汇率制度以及调整汇率水平时必须注意汇率政策与其他
政策的协调注意国内经济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4 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讨论
有利因素是 进口价格下跌从外国大量进口货物的中国公司将可以节省成本
以外币计算的债务将变相收缩减轻政府及企业的还债负担外国资产变相贬值
有利中国企业扩充海外业务
不利因素是 中国出口产品包括玩具纺织品及电脑零件等价格升高国
际竞争力下降进口农产品价格下跌威胁农民生计
“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不太合适的他列举了八点理由第一
中国人民币不是可兑换的慢慢地放开人民币兑换的范围同时保持人民币的汇率
稳定这样可以减少市场对于汇率改变的压力第二如果人民币升值就会加速
中国的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压力第三人民币升值会阻碍外国对中国
的直接投资因为如果人民币升值外国直接投资将会减少第四人民币升值会
降低出口企业的利润率第五人民币升值会减少经济增长第六人民币升值会
增加失业压力第七人民币升值会增加财政赤字第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民
74
币政策的不稳定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是适合的既不要升值也不要贬值
美日希望人民币升值的真实原因 在于他们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以日本为例
面对连续10 年的经济困境日本的历届政府已经使尽各种招数但收效甚微目前
刺激日本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日元继续贬值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日本试图迫
使其他国家货币的升值来达到日元的相对贬值美国在这一问题上与日本有共同利
益它也希望人民币升值后能够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价格削弱中国产品出口的竞
争力从而推动美国产品出口
事实上 美国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目前最不满的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挂钩它
使得人民币与美元“同升同贬” 在当前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元呈现贬值趋势时这
种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好处它使中国出口不但不受美元
贬值的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中国的出口
中国加入 WTO 以后人民币贬值论又有了新的证据如贸易逆差的出现等等
但奇怪的是现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却成为主流2002 年12 月美日等国家正
式要求人民币升值国际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
2002 年12 月2 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题为China ' s Exports How Low Can
Prices Go (中国出口价格能低到多少)的文章说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在消费上得到
了中国商品低价的好处但是现在中国的低价格已经威胁到了世界经济西方国
家敦促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升值这一观点背后的理由就是中国制造了全球性的通货
紧缩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罗奇称中国物价正在成为全球物价但后来又发表文
章推翻了自己的观点表示不能将目前世界性的通缩怪罪到中国头上日本副财长
黑田东彦也称“中国将把通货紧缩出口到亚洲的其它国家” 办法是将人民币进行一
定程度的升值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人民币汇率制度从根本上讲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
发展的其中在较大的程度上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
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保
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实行弹性汇率制度已经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
革的基本趋势
75
6 竞争优势战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
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中 汇率的制度安排与汇率的调节作用具有着十分重
要的地位在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下应有着不同的汇率制度根据前面分析我国
应当采用贸易的竞争优势战略那么就应有相应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本文主要从人
民币的定值可自由兑换和汇率制度安排等方面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对实施竞争
优势战略的影响
6.1 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6.1.1 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的标准
人民币汇率定值的高低可以从多方面 多角度来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
仅仅是人民币币值高低本身的问题人民币汇率调节做为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应
该服务于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经验确定人
民币汇率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国与世界上其他各国贸易和交往活动的综合反映 它受很多因素的
影响其中汇率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汇率水平能够直接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
因此国际收支是世界各国衡量本币的汇率是否合理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是一国调节其国际收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
要手段采用国际收支来衡量汇率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在现行的汇率水平之下
本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即没有较大的顺差也没有较大的逆差理论上来说如
果国际收支实现了平衡那么就说明对应的汇率水平是合理的否则汇率则可能
不合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汇率对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汇
率也成为我国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时国
际收支状况也应当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2 外汇储备
用外汇储备来考察汇率是否合理 主要是看在现行的汇率水平上外汇储备是
76
否能够满足本国的需求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一般本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量应
该能够满足本国3-4 个月的进口用量如果在现行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外汇储备量
低于这一数量该国的汇率则存在着高估应该对汇率进行贬值调整而如果一国
的外汇储备量高于这一数量特别是当超额储备过多的时候则说明该国的货币汇
率过低应当进行升值调整
在衡量人民币汇率水平时 我国也应当将外汇储备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确
定的汇率水平上外汇储备量过多或者过少都说明汇率水平不适宜
3 外贸企业的盈利状况
当本币汇率升值的时候 出口所得到的外汇能够换到的本币数量将减少外贸企
业的本币收入将下降而如果本币贬值外贸企业的收入将上升本国的货币的汇
率如果能够使得本国的外贸企业与本国的国内其他企业获得大致一样的利润率那
么本国的汇率将被认为是合理的如果在某种汇率水平之下本国的外贸企业出
现较大的亏损或者获得超额的利润则汇率将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4 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国际市场上 本国产品的价格高低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当技术水平
花色品种质量广告包装等其他因素一样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直接决定了产品
的竞争能力而决定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就是汇率如果
一国的汇率较低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就可以相应的较低
对于人民币而言 如果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国外的销售较为顺畅需求强烈那么说明人民币的汇率是恰当的而如果我国大
部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较为困难竞争力较弱则汇率是高估了因此
在衡量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时候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状况
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在上一章 我们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已经做了考察从我国外汇储备量来看人
民币的定值过低下面则从其他方面来考察人民币的定值问题
6.1.2 转向外向型发展过程中的本币先贬值后升值规律
当一个国家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汇率由市场规律来决定的
话那么本币相对于外币的价值很有可能会偏离购买力平价水平这种偏离是由
国内市场的生产结构和国际市场结构的差异引起的一般来说本国货币在转型开
77
始的时候会先贬值低于购买力平价然后再升值
均衡汇率可以由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比价关系来解释 由于汇率是由
可贸易商品的比价关系来决定的而购买力平价则是由全部商品来决定的所以
就有可能产生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偏离随着可贸易商品的增加两者才逐步接近
从日本的例子来看 在道奇计划以后日本的经济快速成长开始的时候日
元贬值360 日元兑换1 美元据估算低于当时日元和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低估的
日元对日本经济发展十分有利诸如发展出口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制从管制经
营到开放经营的转变等等在出口方面刚开始日本出口的纺织品比较多随后就
是低档的家用电器当时还没有打开高档的产品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步
进入高档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的市场货币逐步面临升值的压力日元从360 日
元兑换1 美元升值到250 日元兑换美元80 年代中后期又上升到100 多日元兑
换1 美元这个例子同时还说明汇率和产品的竞争能力有关
在 1960 年代初期台湾开始了贸易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管住货币等经济起飞
的政策当时在一些专家的设计下决定台币贬值36 新台币兑换1 美元刚开始
的时候台湾的出口都是低档的商品由于台湾的加工成本比较低台湾的厂商相
互竞争打入国际市场所以卖价比较低货币贬值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随后台湾的出口在70 年代迅猛发展并且逐步由低档产品过渡到高档产品汇率
也有了升值的要求由原来的36 新台币兑换1 美元上升到了32 新台币兑换1 美元
又到28 新台币和26 新台币兑换1 美元最高时达到25 新台币
这些例子说明 开放经济最初要求本币定值较低之后伴随着竞争力的提高
本币价值有升值的趋势在贸易体制由保守向开放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本币的定值
先较低再回升的过程货币逐步升值的机遇往往发生在产品档次从低档转入到中档的
阶段即国内市场生产能力绝大多数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又满足国外市场的阶段
对于人民币定值是否符合先贬值后升值的规律 我们还可以通过巴拉萨-萨缪尔
森假说的实证分析来考察目前对长期实际汇率的变动有两种理论解释其一为购
买力平价理论PPP 在PPP 成立的前提下实际汇率应是一个常数然而这一命题
幷没有得到经验研究的广泛支持另一理论为巴拉萨- 萨缪尔森假说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这一理论解释了实际汇率的永久性变动这一假说
认为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劳动生产力之差异将导致实际汇率变动强调
了生产力增长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作用
78
BSH 基础模型是由巴拉萨于1964 年提出的他假定存在两国经济两种商品
一种稀缺品劳动力和固定投入系数技术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模型[46] Asea
1994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 存在以下关系
T T N N
T
N
N N N ds s dw w d dq q dq q
a
a
/ = a / - q /q = / - / 6.1
其中 s 表示汇率T q 和N q 是随机生产力参数T 表示贸易部门N 表示非贸
易部门
以上公式代表了 BSH 的经典命题实际汇率的变化ds / s由非贸易部门与贸易部
门的生产力差异决定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的贸易部门生产力的增长往往高于非贸易部门 因此根
据这一假设这些国家的实际汇率应是上升的
国外对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了多项经验研究BSH 的一个有力的证
据来自Marston[47] (1987)对1973-1983 年日元与美元升值的研究他计算OECD 国
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贸易与非贸易生产力差距并将经济分解为10 个部门
运用部门就业数据他计算了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力差异发现
这些变量构成了日元对美元长期升值趋势的强有力解释
为了科学衡量人民币相对于其它货币汇率的平均变化 本文引入实际有效汇率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这一指标更具科学性
某个国家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公式是
w j
j j P R
PR
REER = P ( ) 6.2
其中 j 表示该国的第j 个主要贸易伙伴国P 和j P 分别代表该国和j 国的消费
物价指数R 和j R 分别代表该国和j 国的汇率j w 代表j 国的竞争力权重
目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都开始公布以消费物价指数为基础测
算的实际有效汇率24 个工业化国家还同时公布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为基础测算的实
际有效汇率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由IMF 测算并公布共包含了16 个伙伴国它们
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0.230322) 日本(0.196801) 美国(0.152570) 德国(0.084016)
79
台湾省(0.047109) 法国(0.046697) 意大利(0.042933) 英国(0.036844) 加拿大
(0.027657) 韩国(0.026481) 荷兰(0.022859) 比利时(0.019968) 新加坡(0.019258)
澳大利亚(0.017827) 瑞士(0.015870)和西班牙(0.012788)
表 6.1 为 IMF 计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形式2000=100 上升代表升

表 6.1 人民币 REER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REER 75.89 84.57 92.756 98.8358 100.813 97.5084 100 104.32 102.641
资料来源 IM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48]
表 6.2 为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与扣除物价因素以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将人民币名义
汇率实际汇率与和REER 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区别由于人民币
名义汇率事实上是盯住美元的因此并不能反应经济的真实变动基于此计算实际汇
率虽然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但由于名义汇率的原因并不能反应我国真实的国际竞
争力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应选用REER 作为实际汇率指标
表 6.2 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年份 我国的物价指数 美国的批发物价指数 人民币名义汇率 人民币实际汇率
1990 63.881 96.525 522.21 789.06
1991 66.047 96.718 541.31 792.69
1992 70.262 97.297 565.21 782.69
1993 80.587 967.47 576.20 6917.5
1994 100 100 861.87 861.87
1995 117.09 103.57 835.10 738.68
1996 126.8 105.98 831.42 694.96
1997 130.35 105.98 828.98 674.01
1998 129.31 103.28 827.91 661.27
1999 127.49 103.19 827.83 670
2000 127.99 102.77 827.84 664.69
2001 128.88 103.9 827.70 667.25
2002 127.84 107.87 827.70 698.38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IMF 网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 [48]相关数据计

80
设REER 为Q k年的平均变化t k Q + D 由下式确定
( / ) 1
1
D = - + +
k
t k t k t Q Q Q 6.3
其中 t Q t k Q + 分别为t和t + k年的REER
同时 以每单位劳动力GDP 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假定t Y t k Y + 为t和t + k
年的单位劳动力GDP 则k 年的平均劳动力GDP 增长率t k G + D 为
( / ) 1
1
D = - + +
k
t k t k t G Y Y 6.4
表 6.3 为按定义计算的REER 和单位劳动力(千人)GDP 的年均增长率
表 6.3 REER 单位劳动力GDP 年均增长率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DQ 0.1143 0.1055 0.0920 0.0735 0.0514 0.0470 0.0465 0.0384
dG 0.0951 0.0885 0.0838 0.0792 0.0753 0.0743 0.0724 0.0721
资料来源 IM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48] 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在以上假设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变化与经济平均增长的关
系来验证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利用最小二乘法将 t k Q + D 对t k G + D 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DQ = -0.2064 + 3.46DG 6.5
se = (0.0237), (0.2947) r 2 = 0.9584
结果表明 REER 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经验检验发现 我国实际有效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
本文中采用的是1994 年汇率并轨后的数据涉及的时间不长或许没有很强的说服
力因此在此再进行一些理论分析
BSH 对高经济增长国家的实际汇率变化做出了预测但并未解释导致高增长的
原始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其它一些东亚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出口
导向型经济的转变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完成了从低附加值部门如初级产品向高
附加值部门如制造和机器部门的转变而且每一部门都从净进口转为自给自足
最后成为净出口部门亚洲的这种经济发展建立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之上有时
这种经济发展被称为领头雁模式其原本意思为某一特定的生产部门如日本的
81
钢铁工业从进口部门变为国内生产部门直至成为出口部门然后在更高级的产业
结构如汽车工业上重复这一发展模式亚洲其他国家在随后的时间内也经历这
一发展模式在巴拉萨模型中经济增长是外生给定的也未解释贸易部门和非贸
易部门生产力增长差异的原因许多研究强调了出口在可持续增长中的重要性随
着经济的增长单一产品如纺织品的出口会受到数量上的限制这一产业的比
较优势迟早会受到削弱其原因在于进口国由于大量进口导致政治上的抵制或国内
工资的增长随着技术的提高高一级的工业如机器制造会代替原有的出口工
业为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口结构的不断升级变化由此贸
易部门的生产力增速高于非贸易部门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这一趋势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由1994 年的83.7 上升到2002 年的91.3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符合BSH
假设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也体现出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与人民币的官方名义汇率相比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能更客观更充分地反映
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实际有效汇率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决定了我国
在选用汇率政策时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人为地提高或降低名义汇率都会破坏
外汇市场的稳定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
看人民币保持基本稳定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以体现外汇市场的供求状
况应当是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要求的
6.1.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额的影响
一般说来 本国货币贬值将使得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降低促进本国的
出口同时抬高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从而对进口产生抑制本国货币升值则
产生相反的影响但是实际上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还取决于三个方面
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第二个因素是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
第三个因素是国内能随时用于出口和进口替代生产的资源数量
就是说 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时候国内更多的产品可以在保本或者赢利的
情况下出口只要国外市场对这些产品在原来的价格或者较低的价格上继续保持有
效的需求而国内对这些产品的供给又有能力扩大那么出口就有可能增加从进
82
口来讲本国货币贬值使得进口商品的本国价格上升从而减少进口需求使部分
需求转向进口替代产品在现实生活中进口需求的减少取决于进口需求的弹性
减少的进口需求能否转移还取决于国内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即国内能否生产相应
的进口替代品
从我国的货币汇率变动与出口变动的实践来看 人民币汇率变动在历史上对中
国的出口有较大的影响图6.1直观地显示出了这种关系
自198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大致经历了先小幅贬值然后大幅贬值再略有升
值继而平稳运行的过程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发生在1985 1986 年 1989 1990年和
1994年的几次汇率调整在这几次大幅度调低人民币汇率之后的一二年甚至当年
我国外贸出口都有一个较高的增长率1985年和1986年人民币相继贬值20.8 和
14.8% 而1987年和1988年的出口增长率则从1986年的13.1 攀升到27.5 和20.5
1990年人民币贬值21.1 1991年贬值9.5 1990年至1992年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
18.2 15.7 和18.2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贬值33.2 当年出口的增长率达到
31.9 1995年的出口则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22.9 的增长率
图 6.1 人民币名义汇率与我国外贸出口的关系1985 2003
为了验证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关系 以及人民币贬值影响出口贸易的
时滞性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将1985 1995 年的平均汇率分别与同期滞
后一年和滞后两年的我国外贸出口额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相关的数据列于
83
表6.4 中拟合的结果如下
= 1.942 - 280.25 t t y x R2 = 0.891 F = 151.02 6.6
2.15 273.511 1 = - t+ t y x R2 = 0.904 F = 173.271 6.7
2.358 241.31 2 = - t+ t y x R2 = 0.767 F = 63.3 6.8
其中 x 表示人民币汇率以100 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数量表示y 表示外贸出口额
单位为亿美元t表示时期t +1表示出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一年t + 2表示出
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两年R2 Î[0,1] R2越趋近于1 直线的拟合程度越好F
越大人民币汇率与出口额的线性关系越显著
从拟合的结果来看 1985 1995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与人民币贬值是显著相
关的其中式6.7 的R2值和F 值明显高于另外两个模型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
是最优的其可信度最大就是说滞后一年的外贸出口额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
最强因此认为在1985 1995年间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时滞大约
为一年是合理的
1994年之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呈现缓慢小幅反弹升值之势在1997年以
后名义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此将1996年以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1994年以后的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1997年的增长率甚至达
到20.9 在2000年以后的增长更为强劲这则说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贬值并不是外
贸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我国出口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把人民币名义汇率
人为地降低并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
将 1985 1995 年的平均汇率分别与同期滞后一年和滞后两年的我国外贸进
口额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拟合的结果如下
= -206.675 +173738 t t y x R2 = 0.305 F = 3.079 6.9
215.331 181065.2 1 = - + t+ t y x R2 = 0.362 F = 3.399 6.10
1018.459 845864 2 = - + t+ t y x R2 = 0.254 F = 1.701 6.11
其中 x 表示人民币汇率以100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数量表示y 表示外贸进口额
单位为亿美元t表示时期t +1表示出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一年t + 2表示出
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两年从拟合的效果来看三个方程的显著程度都很低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民币名义汇率对进口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84
图 6.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图1985 2002
表 6.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年进出口及汇率情况
年份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出口总额
亿美元
进口总额
亿美元
外贸差额
亿美元
人民币实际有
效汇率2000
年为100
人民币汇率
100 美元
1985 696.0 273.5 422.5 -149.0 193.26 293.67
1986 738.5 309.4 429.1 119.7 140.79 345.28
1987 826.5 394.4 432.1 -37.7 122.10 372.21
1988 1027.9 475.2 552.7 -77.5 101.44 372.21
1989 1116.8 525.4 591.4 -66.0 117.19 376.59
1990 1154.4 620.9 533.5 87.4 104.27 478.38
1991 1356.3 718.4 637.9 80.5 91.78 532.27
1992 1655.3 849.4 805.9 43.5 81.78 551.49
1993 1957.0 917.4 1039.6 -122.2 71.36 576.19
1994 2366.2 1210.1 1156.1 54.0 75.89 861.87
1995 2808.6 1487.8 1320.8 167.0 84.57 835.07
1996 2898.8 1510.5 1388.3 122.2 92.76 831.42
1997 3251.6 1827.9 1423.7 404.2 98.84 828.98
1998 3239.3 1837.6 1401.7 435.9 100.81 827.91
1999 3606.3 1949.3 1657.0 292.3 97.51 827.83
2000 4742.9 2492.0 2250.9 241.1 100 827.84
2001 5097.6 2661.5 2436.1 225.4 104.32 827.70
2002 6207.7 3256.0 2951.7 304.3 102.641 827.70
2003 8509.9 4382.3 4127.6 254.7 * 827.70
资料来源 根据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48]以及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85
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真正对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宏观经济
运行产生影响的是实际汇率的变动历史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政策未能
奏效其原因通常是由于这些国家没有有效地控制通过膨胀导致实际汇率没有贬值
反而升值因此要准确地考察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就有必要考察人民币
的实际汇率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考察
的对象具体数据见表6.4
从图6.2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在1993年以前是一个贬值的走
势而1994年以后则是一个升值的趋势这与名义汇率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
将 1985 2002 年的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与同期滞后一年和滞后两年的我国外贸
出口额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 -11.0 + 2445.6 t t y x R2 = 0.116 F = 2.105 6.12
12.4 2652 1 = - + t+ t y x R2 = 0.161 F = 2.871 6.13
13.78 2862.54 2 = - + t+ t y x R2 = 0.219 F = 3.927 6.14
其中x表示人民币汇率y表示外贸出口额单位为亿美元t表示时期t +1表
示出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一年t + 2表示出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两年从
拟合的效果来看三个方程的显著程度都很低说明总体上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
率在这段时间与出口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我们再将这段时间的数据进行分段分别进行拟合 首先将1985 1993 年的实
际有效汇率汇率分别与同期滞后一年和滞后两年的我国外贸出口额数据进行一
元线性回归拟合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 -5.476 +1187.958 t t y x R2 = 0.761 F = 22.96 6.15
5.26 1227.7 1 = - + t+ t y x R2 = 0.736 F = 16.749 6.16
4.635 1219.6 2 = - + t+ t y x R2 = 0.666 F = 9.968 6.17
其中 x 表示人民币汇率以100美元折和人民币的数量表示y 表示外贸进口额
单位为亿美元t表示时期t +1表示出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一年t + 2表示出
口额相对人民币汇率滞后两年从拟合的效果来看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与出口额之
间存在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实际有效汇率的降低刺激了出口的上升但是拟合的显
著程度没有名义汇率和出口额的关系那么显著再三个方程中第一个方程的显著
86
程度高于其他两个说明当年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额的影响最大这是与名义汇
率的不同之处
其次 再将1994 2002 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同期我国外贸出口额数据进
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 53 - 3115.26 t t y x R2 = 0.596 F = 10.342 6.18
其中 x 表示人民币汇率y 表示外贸出口额单位为亿美元t 表示时期从拟
合的效果来看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额之间呈正向的线性关系实际有效
汇率的上升伴随着出口的上升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和出口的上升是同
方向变动的
从进口方面来看 将1985 2002 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汇率与同期的我国外贸进
口额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1985-2002 = -8.623 + 2091.9 t t y x R2 = 0.1 F = 1.786 6.19
1985-1993 = -4.215 +1084.5 t t y x R2 = 0.570 F = 9.297 6.20
1994-2002 = 44.28 - 2441.6 t t y x R2 = 0.450 F = 5.730 6.21
其中 x 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y 表示外贸进口额单位为亿美元t 表示时
期从拟合的效果来看三个方程的显著程度都不高说明总体上看人民币实际
有效汇率在这段时间与进口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将以上对人民币汇率和进出口关系的分析总结如下
表6.5 人民币汇率和进出口关系
出口 进口
1985-2002 无明显关系 无明显关系
1985-1993
人民币名义贬值对滞后一期
的出口有刺激作用
无明显关系
人民币名义
汇率
1994-2002 无明显关系 无明显关系
1985-2002 无明显关系 无明显关系
1985-199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对
当期的出口有刺激作用
无明显关系
人民币实际
有效汇率
1994-2002 无明显关系 无明显关系
上表说明 人为地降低人民币名义汇率并不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出口的长期增

87
6.1.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关于人民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 历来就有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只有通过贬值才能达到促进外贸出口的目的另一种观点
则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他们的理论依
据之一是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是有一定条件的一国汇率水平的调
低直接的结果是导致该国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同比例降低从而促进
出口同时该国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则同比例上升从而抑制进口
但是货币贬值在促进出口商品数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出口价格下降单位数量商
品的出口收入也相应减少两种作用相互抵消的结果并不一定能使出口额随汇率
降低而扩大国际收支状况未必能改善只有当商品价格的变动和商品数量的变动
满足一定关系时该国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才能扩大贸易余额这个条件就是马歇
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 勒纳条件是关于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理论之一本
文以下的讨论采用一种常用的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简化模型简化模型假定进出口
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因此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就取决于进出口商
品的需求弹性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假定人们一般可以认
为是成立的
假设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为 X P 出口数量为X Q 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为M P
进口数量为M Q 因此以外币表示的出口量X 为
X X X = P Q 6.22
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量M 为
M M M = P Q 6.23
以外币计价的贸易差额 B 为
X X M M B = X - M = P Q - P Q 6.24
假设间接计价的汇率为 r 即一单位本币值可以兑换r 单位外币因此r 变大
表示本币升值r 变小表示本币贬值再设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为X p 进口商品的
本币价格为M p 于是有
88
X X P = rp 6.25
M M P = rp 6.26
假定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量是我国出口商品外币价格的减函数 即价格
越高出口需求量越小而我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则是进口商品本币价格的减函
数那么出口需求函数和进口需求函数分别为
( ) X X X Q = Q P 6.27

( ) M M M Q = Q P 6.28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推导马歇尔勒纳条件为使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状
况即r 越小B 越大就必须有
dB / dr = dX / dr - dM / dr < 0 6.29
其中
dX dr Q dP dr P dQ dr X X X X / = / + /
dr
dP
dP
dQ
Q p P X
X
X
X X X = +
1)
/
/
= ( +
X X
X X
dP P
dQ Q
r
X
= ( +1) X E
r
X
6.30
其中 ( / ) /( / ) X X X X E = dQ dQ dP P 为出口需求弹性由于供给完全弹性的假定
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不随汇率而变动所以有:
dM dr Q dP dr P dQ dr M M M M / = / + /
dr
dp
dp
dQ
rp M
M
M
M = 0 +
)
/
/
(
M M
M M
dp p
dQ Q
r
M = -
89
M E
r
= - M 6.31
其中 ( / ) /( / ) M M M M E = dQ dQ dp p 为进口需求弹性由于供给完全弹性的假定
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随汇率而变动
将式 6.31 和式6.30 )代入式6.29 得到:
( +1) + < 0 X M E E
M
X
6.32
这就是货币贬值国通过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所必须具备的马歇尔 勒纳条件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式6.32 左边的表达式在此不妨把它叫做马歇尔
勒纳值
利用马歇尔勒纳条件我们考察人民币的币值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具体应用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时候我们采用以下两个公式来计算

/ = ( +1) X E
r
X
dX dr 6.33
可以得到
E = (dX / X ) /(dr / r) -1 =出口增长率/汇率增长率-1 X 6.34

M E
r
M
dM/ dr = - 6.35
可以得到
E = -(dM /M) /(dr / r) = -进口增长率/汇率增长率 M 6.36
这样我们就可以估算马歇尔 勒纳值来考察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通过考察我国近几年来的人民币汇率数据发现 1999 年至今的汇率几乎没有变
化所以1999 年以后的数据不适合用来进行实证分析而我国的汇率并轨是在1994
年底因此在此对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考察时不妨选取1995 年至1999 年的数
据同时选取美国日本等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和东南亚等周边地区与我国贸
易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 首先按照式6.34 与式6.36 计算出我国进出口商
品的需求弹性如表6.6 所列
90
表6.6 1996 年至1998 年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1996 年1997 年1998 年
国家地区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美国 10.621 -0.331 69.805 -2.839 102.662 -23.133
英国 3.638 0.406 -3.572 -0.084 -6.656 -1.444
德国 0.505 1.060 0.939 0.376 2.593 -3.673
香港 -16.961 16.588 68.824 22.154 -79.189 32.283
日本 -0.869 -1.009 -0.278 -1.096 0.687 -1.259
马来西亚 7.328 -9.973 9.531 -3.591 -0.543 -1.223
新加坡 -10.300 7.514 5.759 -10.095 -0.665 -0.605
泰国 -14.786 -9.465 2.183 -1.707 -0.477 -1.576
全球 1.681 -9.867 53.681 -6.780 6.764 26.803
备注 马歇尔勒纳值是一个整体弹性的概念由于计算和数据收集等原因本表测算数据
是一个局部弹性但是它并不影响分析的结论
表 6.7 马歇尔勒纳值与进出口贸易余额的变化情况
马歇尔 勒纳值贸易余额增长(百万美元)
国家地区 1996 1997 1998 1996 1997 1998
美国 17.487 114.108 184.910 1933 5886 4651
英国 6.986 -4.461 -12.352 494 517 842
德国 2.122 1.923 0.104 885 1797 18
香港 -50.262 315.707 -457.466 -2313 11713 -4709
日本 -0.881 -0.332 0.593 2243 1138 -1459
马来西亚 -4.822 2.838 -0.870 -84 300 -504
新加坡 -2.068 -3.058 -0.280 45 -289 -150
泰国 -24.458 0.407 -1.186 -777 123 -643
全球 -6.847 52.713 36.772 -4481 28207 3151
然后计算相应的马歇尔 勒纳值如表6.7 所列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实证研究
结果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理论是吻合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四年来一直是升值
本来应该会导致我国对美国贸易余额的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商
品的需求弹性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马歇尔勒纳值大于零从而导致我国
对美国贸易余额的正增长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四年来一直是贬值1996 年和1997
年我国对日本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从而导致这两年我
国对日本贸易余额的持续增长但是1998 年我国对日本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91
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导致我国对日本贸易余额的负增长我国对新加坡进出
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一直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因此当1996 年人民币对新加坡元
贬值时我国对新加坡的贸易余额增加而当1997 年和1998 年人民币对新加坡升
值时我国对新加坡的贸易余额下降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从改善国际收支的角度看人民币是否需要贬
值不能一概而论在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时应该将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进去
比如如果我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继续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
么为了扩大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余额就应当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如果我国对新
加坡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继续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为了扩大我国对
新加坡的贸易余额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的贬值就是必要的至少从90 年代下半期来
看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了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需要贬值
从表 6.6 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变动非常大很不稳定
显示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只有加快落
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利用高新科
技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6.1.5 人民币汇率对外汇短缺的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外汇短缺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
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 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外汇短缺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低下经
济结构和技术水平落后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须要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
设备和相应的原材料由于我国在技术装备经济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与先进国
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需求将长期存在所
以未来我国外汇短缺的可能性也是长期存在的
其次 发展中国家超常规发展经济的需要导致了外汇短缺按照货币主义的观
点从长期来看一国对货币存量的需求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它是由一国的经济规
模和经济活动决定的比如说实际的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等等而货币的供应量则
是由国家的经济政策决定的在货币供应恒等式MS = m(D + R)中货币供应的总量
MS 由国内供应部分D 国际储备部分R 和货币乘数m 决定如果货币需求上升而D
92
不变那么增加的货币需求只能由增加的国际储备R 来满足如果货币需求不变
而D 增加国际储备就会减少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发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外汇短缺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国内的货币需求D M 和国内货币供应D 之间的一种不
均衡的关系货币主义理论由此认为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而过度发行货币是
导致其外汇收支失衡和外汇短缺的原因
再次 发展中国家的外贸需求弹性也是导致外汇短缺的原因由于发展中国家
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弹性低即使增加产品的出口外汇收入也不一定增加
从这些原因来看 货币的对外比值似乎与外汇的短缺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
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和缩小从短期来看本国货币贬值会增
加本国出口抑制进口缩小外汇短缺但是从长期来看本国货币的贬值反而
会加剧外汇短缺一方面本国货币的贬值会造成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货币
发行的增多使人们进一步预期货币将出现更多的贬值出于保值人们将资金转
而投向外币从而加剧外汇的短缺另一方面货币贬值过度起到保护国内落后
企业的作用不利于国内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进而出口减
少外汇短缺更较严重因此可以说人民币的贬值尤其是大幅贬值虽然可
以在一定时期内缓和外汇市场的压力但是通过货币供应预期机制和劳动生产
率经济结构机制的作用它的缓和效果将逐步消失最终可能加剧外汇市场短缺
的压力
6.1.6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总需求的影响
汇率的变动对国内总需求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传统的理论认为当本国货币贬
值的时候通过增加出口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是国民收入得到成倍的增长但
是考察我国的具体情况人民币的贬值既有可能对经济产生扩张的影响也有可
能对经济产生紧缩性的影响原因在于
第一 贬值税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我
国对新技术新设备和粮食等商品的进口需求越来越多而这些商品都是需求弹性很
低的产品人民币贬值后将有一大部分国内的货币购买力转向这些需求弹性很低
的商品从而导致对本国同类产品需求的下降这实际上是货币贬值加在社会总需
求之上的一种税收可以称之为贬值税效应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和
93
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低长期存在着较高的进口
倾向等问题人民币贬值就有可能引起需求的转移和国内需求的下降
第二 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人民币的贬值将造成出口行业的利润增加进
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两者都会造成国内物价的上涨国家为了控制物价的上涨将
对工资的上涨幅度进行控制同时在存在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实际工资的上涨总
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因此工资收入者的购买力将会下降对国内商品的需求也会
下降从而总需求下降
第三 货币资产效应从金融资产的角度看人民币低估使得本国货币购买金
融资产尤其是外国资产的能力下降为了维持外币资产就需要将更多的本国货
币转移到相同数量的外币资产上去从而也导致国内总需求的下降
第四 债务效应在人民币低估或者贬值以后偿还同等数量的对外债务就必
须支付更多的人民币当外债很多时人民币的贬值就会造成我国国内总需求的减

由此可见 人民币贬值对国内总需求的影响可能是双重的有可能造成经济的
扩张效应也有可能造成经济的紧缩效应就目前的实际数据来看不能判定那种
效应占主导地位
6.1.7 人民币贬值对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货币对外贬值 实际上是对本国出口商品的一种补贴对进口商品的一种税收
因此人民币贬值具有着保护国内企业的生产和本国就业的作用人民币贬值通
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为本国的进口替代商品的生产留
下了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但是货币的过度贬值使得那些以高成本低效益
生产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的企业受到鼓励客观上就会起到了保护落后企业的
作用使得这些企业的竞争压力减小从而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社
会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人民币定值的高低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很大的
影响人民币低估并非促进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也不一定能够改善我国的国际收
支在其他方面人民币低估对我国国内需求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在短期内
可能是有利的但是长期来说却不利于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 这种长期的不利体现在
94
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币低估等同于用全民收入不断给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以补
贴相关企业因汇率低估而获得了额外的竞争力, 减轻了它们通过在技术管理上提
高效率来提高竞争力的动力2 人均收入因汇率低估而增长变慢, 我国的人均GDP
仅是美国的12.13 % , 巴西的58.13 % ,泰国的66.12 % 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
制约我国竞争力跨越的最主要因素 3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总产量因这种补贴而超
过市场需求, 使我国制造的财富长期以低价售出4 产业升级的成本相对变高, 不
利于产业升级的进行5 不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 但在
国际贸易保护色彩浓厚的今天, 仅靠出口产品, 争取顺差的作法越来越容易受到他
国的抵制和报复跨国投资是中国产业提升和实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汇率长
期低估会使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成本高昂, 减慢中国民族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这一
进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已经摆脱了初级产品为主的状
况后适当地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其按照经济发展趋势自然升值并不一定
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国际收支外汇短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长期使人
民币名义汇率低估反而还可能会对国内总需求产生紧缩作用更不利于出口企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是实
施竞争优势战略的客观要求
6.2 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步伐
6.2.1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约束条件
1994 年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可以说是迈向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第一步1996 年
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是否实现完全的自由兑换以及何时实现资
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同样也影响着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
从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看 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要转变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应
该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主要有
1 汇率本身的约束
在实现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前 汇率本身应处于一个合理区域如果汇率本身不
95
合理转轨时就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从长期来看判断汇率是否合理的因素是货
币的购买力从短期来看则有外汇政策市场变化资金流动等因素
2 通货膨胀率的约束
持续的低通货膨胀率能够建立起居民对本币币值稳定的信心 在实现可自由兑
换时才不会发生挤兑冲击所以控制通货膨胀是向可自由兑换转变的必要条件
1990 年南斯拉夫的经验表明国内控制通货膨胀是成功实现可兑换的前提
3 外汇储备量的约束
雄厚的外汇储备量是实现可自由兑换的重要条件
4 外贸体制的约束
一个开放的外贸经营体制能够维持汇率的稳定 可自由兑换才有可能一国的
对外贸易越是开放将越是有利于理顺国内的价格消除价格扭曲为货币可兑换
建立一个稳固的国内价格基础人民币可兑换同样也依赖于外贸体制的改革而不
是单纯的外贸体制改革依赖于外汇体制改革
5 对外经贸关系结构的约束
1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上看出口高档次产品和强劲的进口能力是维持可兑换
货币的基础在低档次产品出口结构下出口国不得不依赖于削价竞争在对外贸
易中获利较少进口能力也较低在低档次产品出口为主的阶段汇率往往呈贬值
趋势当产品结构进步以后则汇率会趋于稳定和升值货币可兑换才有了稳定的基

2 从国际收支的结构上看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的引进外资
利润汇出成为重要的外汇需求因素而外汇供给来源则主要是商品出口这种国际
收支结构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
6 宏观调控机制的约束
宏观调控机制既包括对内调控又包括对外调控二者密不可分汇率不仅影响
国际收支也影响国内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同样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既调节国内也影响国际收支能不能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实现国内
的宏观经济目标取决于一国的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成熟与否就目前我国的现实
情况来说如何达到汇率货币财政等工具的有效配合对我国来说还有待探索
96
7 国际惯例的约束
汇率是调节进出口的重要工具 但是WTO 并不允许一国任意地为本国贸易利
益而调整汇率而只允许一国在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的不平衡时才可以大幅度地
调整汇率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以后面对汇率冲击只能在国际惯例的约束下进
行调节必然更多的只能是依靠国内的政策手段来进行
因此 从人民币可兑换的这些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具备上述条
件但是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并且不利条件也将随
着经济的发展很快转变为有利条件
6.2.2 人民币可兑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概况起来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1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对经济的影响
1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的直接好处体现在 在对进口数量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经常项
目的可兑换性使得个人可以通过商品和劳务的进口来扩大和简化购买机会从而扩
大对消费品的选择这在短期内可以导致消费的大量增加使消费者得到满足并
通过改善生产投入和获得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国内生产
除此以外 更重要的是经常性项目的可兑换能够带来间接的好处即通过可兑
换创造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使生产投资决策更加符合其相对优势在市场
经济的条件下要求生产和投资决策更多地依赖于价格决策者的信息质量如何
以及价格调节在平衡供求方面起作用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生产和投资决策的成
败这就要求对国内的生产者来说应当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经济环境而经常性
项目可兑换可以将国内的生产商放到了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外部环境中并且引入
了不同商品的相对国际价格从长远来看进口竞争能够促进国内产业革新提高
产品质量国内的企业为了与国外企业竞争需要调整产品系列和型号引进先进
的生产技术更进一步地说竞争的国际环境能够促进国内的生产按照国内资源相
对优势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来配置资源经常性项目可兑换和自由的贸易环境使
得国内企业不得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按照国际市场的通行价格来调整其相对价
格这样投资就会倾斜流向到那些能扩大国内生产扩大出口和提高人民生活
97
水平的领域
2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的不利影响
进口产品和劳务对国内企业的冲击 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生产能力
的闲置或者是造成国内企业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并且大幅度降低实际工资这
样国内居民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可能都大幅度下降
汇率水平影响着国内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竞争能力 在经常性
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下如果实行本币贬值能够加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
就业水平和实际工资下降的不利影响减少然而本币贬值又会提高消费者和生产
者的进口成本包括那些对于本国发展很关键的中间产品和投资产品这就使得生
产和投资决策排斥使用那些最有效的技术和产品
2 资本性项目可兑换性对经济的影响
资本性项目可兑换的好处在于 一方面有助于吸收国外资本国外的投资者是
否把资本投入本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的利息税后利润和最初的投入资本
金能否顺利地汇回国内另一方面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
科学技术在那些外国投资者持有较多股份的企业中资本流入能更新管理经验
改善管理水平使得企业更能够迅速获得国外的生产技术和销售信息此外资本
项目可兑换还可能使本国居民在短期内通过多元化的国际投资渠道获得较高的收
益并通过持有多样化的国际有价证券来分散风险
同时 在不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下实行经常性项目可兑换实际上相当于
是一种双重的汇率制度无法真正实现汇率按照市场供求浮动使得汇率的调节机
制也打折扣
资本性项目可兑换的坏处则在于 可能会引起本国资金的外流减少国内的投资
以上分析说明 尽快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有利于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
综合起来 人民币汇率的定值以及可兑换性对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影响如表6.8
所示
98
表6.8 人民币汇率对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影响
对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
短期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 但是长期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
高同时不符合汇率发展规律
人民币升值
有利于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 在稳定的基础上合理升值符合汇率
发展规律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完全可兑换 有利于吸引外资 进而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管理
6.3 选择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1 选择汇率制度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定理 一个国家不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
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个目标只能三者取其二那么一个国家应该怎样选择汇率
制度呢
一般来讲 一个国家主要根据其经济规模大小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水平和贸
易集中度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汇率制度
1 经济规模大小汇率制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规模或GNP 有关大国的
独立性较强不愿意使国内政策受制于其他国家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为了保持
国内政策的独立性常常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2 经济开放度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开放贸易品在整个国家价格水平中的比
重就越大所以汇率对该国的价格水平影响就越大为了减少国外价格波动对国
内价格水平的冲击开放经济的国家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3 通货膨胀水平高通货膨胀的国家为了弥补与国外的物价差距必须在短
暂的间隔内调整汇率因此就难以维持钉住汇率而选择浮动汇率
4 贸易集中度贸易集中于一个国家的容易选择钉住该贸易伙伴国的货币
以便贸易的正常开展而贸易分散的国家就不必实行钉住汇率
总体上看 国家越大经济开放度高采用汇率浮动的可能性越大而封闭国家
实行浮动汇率的可能性较小
2 竞争优势战略下我国的汇率制度
99
上一章我们对建国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考察虽然从1994 年开始我国
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自1997
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形成了事实上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即1 美元约为8.28 元
人民币即使在近几年人民币的有效汇率不断上升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情况下人
民币的名义汇率依然维持不变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下去既不利于我国企业竞争力
的提升也不利于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逐步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程度使人民币汇率浮动更加具有弹性更加能够明显反映市场的外汇供求状况
充分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通过市场汇率
的调节使国内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促进国内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由于目前我
国中央银行的调控水平不高金融企业预警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普遍
缺乏外汇风险意识短时间内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尚未成熟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内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合理的
但是 在我国加入WTO 后资本帐户开放必然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作
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是不能放弃的所以实行浮动汇率
制度也是一个发展趋势为了既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又兼顾当前的实际我国应
选择具有一定浮动性质又稳定性较好的汇率制度正因为如此人民币汇率制度
应采取爬行钉住的方式为以后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创造条件
100
7 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理论与实证的分析 表明我国在面临现在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国际
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在对外贸易上有必要采取竞争优势战略同时在实施这一战
略时对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应该做相应的配合本章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竞
争优势战略下的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7.1 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建议
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应围绕着如何培育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 提高产
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进出口贸易较快的增长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
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来进行具体地讲相应的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外贸政策从单纯的保护转向鼓励竞争
根据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观点 一国政府对其外贸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放在制
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来鼓励竞争机制的发育和完善通过有效地竞争逐步提高企业的
竞争能力将企业纳入到国际国内的竞争体系中去
长期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着眼点是通过采用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对国内
企业和国内市场进行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内市场缺乏竞争机制国民经
济处于一种低效的运行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做到加快我国的市场经济
改革国内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地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改革企业的经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增加企业参与竞
争的压力和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在关税方面应逐步按照入
世的承诺降低关税水平同时还要合理地利用非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合理利用
的关键在于增强各类非关税措施的透明度首先应该改革我国的进口许可证制度
简化进口许可证的手续和环节并且逐步缩小进口许可证适用的商品范围其次
应加快取消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各项支持政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条款对我
国目前采取的扶植本国幼稚工业扩大商品出口的一些措施进行改革
第二 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101
出口产品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产业结构的体现出口结构的改善必须以产业
结构的改善为基础从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出口结构的改善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已有的出口产业链条上占据高附加值的生产环
节比如说重点发展高档纺织品面料和高新技术的纺织机械以提高我国纺织品
的出口附加值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工业以及相关产业以提高我
国家用电器生产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二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定位在对传统
工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对新设备新工艺新配方的开发和应用提高食品化纤
钢铁交通设备电子通讯等部门的竞争优势三是规范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建
立以国内统一市场为基点的规模经济产业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出口产品从价
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奠定产业组织基础四是协调政府部门的关系建立由综合经
济管理部门牵头外贸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参与的产业结构升级管理体系
第三 促进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外贸经营体制向外贸登记制
度的转变
我国外贸的迅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外贸专营机制的逐渐打破但是
外贸经营由于种种限制还没有充分形成自由竞争的多样化格局对于专业的外贸
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的改革完善经营机制走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提
高企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效益对于非专业外贸经营企业则实行外贸
登记制度培育各类的外贸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外贸竞争格局
第四 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导向作用
实施竞争优势战略 除了对外应该有相应的外贸政策对内也应该有相应的产
业政策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
1 加强产业研究科学规划我国的产业布局为了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
力应从全球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规划和部署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且在产业发
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来促进企业组织
优化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
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不
合理经营规模小效益差在国际上缺乏竞争能力因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
结构往往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品结构雷同无长远的规划中小企业的发展
102
潜力极为有限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导向鼓励一些效率较高的企业进行联营
充分发挥资金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整体优势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型
企业集团对于每一个外向型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挖掘自
身的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国内国际竞争能

2 推进产业整合形成我国产业的系统竞争优势现代的国际产业竞争表现
出系统整合的特点很难有某个独立的产业能够产生竞争优势而是产业间相互渗
透相互整合形成系统的竞争能力产业整合既是优势互补又是产业创新的过
程既是相互渗透又是相互利用的过程通过产业整合形成新的系统能力可以
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应重视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业的
整合研究根据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来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过合理
整合来产生新的系统竞争力
3 积极引导扶持发展我国的战略产业战略产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影响一
国综合实力和战略能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果的尖端科技产业战略产业可以
推动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但是战略产业需要社会巨大的投入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以完成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具有统
筹安排发挥综合国力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处理好一般经济建设和发展战略产业
的关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好战略产业项目力争使我国的战略产业向世界领先
水平靠拢
第四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努力营造一个吸引人才的氛围
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高新技术的发展 而高新技术的背后需要大量的
各类技术人才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我国的教育科研体制在教育的
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上应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正规教育之外还应广泛开展
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教育中应注重对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除了深化教
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外我们还应该积极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造良好
的科研和工作环境吸引国内外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103
7.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建议
为了有效地实施竞争优势战略 人民币汇率制度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由放弃进口替
代战略到采用出口导向战略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汇率贬值然后随着出口导向战略
的实施又经历一个汇率升值的过程而且我国的实际情况正是符合这一过程的
人为地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高或者调低必然要破坏汇率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利于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采取竞争优势战略来说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有利于我国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我国吸引国际上的各类
人才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对出口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从
前面的分析来看这种刺激作用是有限的而且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贬值只会起
到保护落后产业的作用因此目前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基础上应当逐
步增加其弹性使其按照市场供求自然升值这是有利于我国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
第二 有计划地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从人民币可兑换的角度来看实现
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将有利于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因为资本性项目可兑换有
助于吸收国外资本有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这些都是我国实施竞争
优势战略过程中急需的因此我国应逐步地减少对资本项目下的兑换限制尽快
地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第三 建立更为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的汇率形成主要取决于经常性
项目的贸易项目下的外汇供求资本性项目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很有限再加上我国
目前的结售汇制度使得汇率的形成无法真实地体现市场的均衡水平竞争优势贸
易战略的实施从长远来看要求汇率水平处于合理的位置汇率水平合理才能显示
产业的真正竞争能力因此目前应放宽对外汇的管制实行自由的结售汇制提
过企业和居民的外汇持有量扩大汇率形成的基础同时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品种
如增加市场交易的币种和尝试开展外汇远期和期货交易等等促进合理汇率的形成
第四 改进和完善央行的汇率干预机制我国的外汇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央行
频繁的入市干预外汇使得人民币汇率信号失真汇率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扭曲
而汇率对资源高效率的配置作用是实施竞争优势战略所必须的因此央行应完善
104
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控制确立汇率的波动范围允许外汇指定行在规定幅度内自行
决定挂牌汇率波动使汇率真正体现市场供求在汇率正常的浮动范围内央行不
作干预只有当汇率浮动超出一定范围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基本面的时候才通过
外汇的买卖来进行调控
第五 设立外汇平准基金为了减少人民币汇率在浮动范围扩大后出现短期的
剧烈波动或者是出现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央银行除了出台必要的政策
外通常可以借助于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入市干预的方式来影响外汇市场的汇率走向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十分宽裕的情况下通过设立平准基金来调控外汇市
场可以完善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为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调控积累相关的经验
第六 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是两个影响国民经济并且密切相关
的重要变量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以一个健全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为基础随
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常性项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资本项目
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利率不完全放开则外资流入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
上升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都无法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无法通
过利率的上升来阻止资本的外流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制度利率弹性小
利率无法充分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利率汇率的传导机制受阻汇率难以趋向合
理水平这就不利于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所以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稳步地推
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
105
致谢
案牍劳形 终于完成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一文心
中甚感欣慰欣慰之余我也深知以区区九万字的篇幅研究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
论文必然是初步的和粗线条的但是作为一种探索如果能够引发人们对此课题
进行一些新的思考我也就知足了
深深感谢我的导师徐长生教授 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教授不仅为我授业
解惑还在为人处世和治学作风上给我谆谆教诲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论文选题
框架构思论述展开语言提炼等诸方面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令我终身难忘师
恩似海我惟有继续努力学习以回报恩师
同时 我也愿借此机会向经济学院的教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张培刚教授和林
少宫教授的大师风范令人敬仰此外唐齐名教授张建华教授张卫东教授方
齐云教授刘海云教授宋德勇教授汪小勤教授等等这些老师渊博的知识和敬
业精神令我受益匪浅我能够完成学业也直接受益于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关怀
此外 感谢郑朝阳老师徐彩云老师和经济学院的其他老师对我的关心感谢
陈永忠钟春平张超程鹏等各位学友对我的帮助
最后 感谢我的妻子是她四年来默默的支持和理解才使我有今天的收获
熊连庆
二 00 五年五月十日
106
参考文献
[1] 埃尔赫南 赫尔普曼, 保罗R 克鲁格曼著. 尹翔硕, 尹翔康译. 市场结构和
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2-10
[2] 迈克尔 波特著, 李明轩, 邱如美译. 国家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2002: 32-123
[3]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1997: 65-89
[4] 杨圣明主编. 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138-167
[5] 胡函钧. WTO 与中国对外贸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99-230
[6] 世界银行. 1987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 80-81
[7] 基斯 格里芬. 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142-143
[8] M.P.托达罗.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63-64
[9] 金德尔伯格等. 经济发展.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26-327
[10] 王慎之. 生产力发展之国际比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279-280
[11] 唐海燕. 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4: 185-186
[12] 迪什 巴格瓦蒂. 出口推动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 经济学译丛, 1988(9): 25-30
[13] Richard Grabowski Import Substitution, export promotion, and the state in
economics development, The Toural of developing Areas, 1994, Vol.28, 536-537
[14] 马尔科姆 吉利斯等. 发展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563-564
[15] 山泽逸平等.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出口鼓励政策. 青岛出版社, 1991: 15-16
[16] 巴拉萨. 半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8: 268-367
[17] 杨叔进.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策略.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350-351
[18] 高鸿业. 比较成本说不应构成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经济研究参考资
料, 1982(44)
[19] 刘昌黎. 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 经济研究, 1987(8):
17-20
[20] 刘力群.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基本国情. 战略与管理, 1994(2):
107
43-46
[21] 熊贤良, 对外贸易国内市场与大国的经济发展.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85-120
[22] 熊贤良. 保护国内市场为大国发展要害. 经济学消息报, 1995,7
[23] 刘力群. 试论国内市场与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 国际经贸探索, 1996(5): 16-18
[24] Lardy,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1978-199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6-17
[25] 盛斌.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171-190
[26] 林毅夫. 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 江海学刊, 2002(4): 64-67
[27]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中国社
会科学, 1999(5): 4-20
[28] 林毅夫. 推行比较优势战略. 中国市场, 1999(10): 4-6
[29] 王允贵. WTO 与中国贸易发展战略.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70-75
[30] 胡汉昌, 郭熙保. 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 江汉论坛, 2002, 9: 26-30
[31] Stephen Redding,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
1997,12, http://www.nuff.ox.ac.uk/econmics/papers/1997/w16.redding.pdf
[32] J. N. Bhagwati, Immiserizing Growth: A Geometric Not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8, vol25: 201-205
[33] 廖发达. 中国外贸贫困化增长原因初探. 世界经济研究, 1996(6): 20-23
[34] 龚家友. 钱学锋. 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3(4): 40-44
[35] http://www.sts.org.cn/fxyj/zcfx/documents/rdzcfx.htm
[36] 张碧琼. 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55-297
[37] 张斌. 人民币汇率均衡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实证模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16, 2003: 8
[38] 张斌. 人民币汇率制度盯住一篮子货币. 国际经济评论, 2003, 4: 12-15
[39] 秦宛顺, 靳云汇, 卜永祥. 贸易条件贸易差额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实际汇率,
2004, 1, www.china.org.cn/chinese/2004jjxs/482945
108
[40] 王国刚. 人民币升值论的三个误区, 上海证券报, 2003,8,27
[41] Eichengreen, B. and R. Hausmann, Exchange Rates and Financial Friggility, NBER
working paper 1999: 7418
[42] Fisher, Srainley, Exchange Rate Hegimes:Is the Bipolar View Currec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1,Vol.15, No.2: 3-24
[43] Wiilianmsom, J., Exchange regimes for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cs: Having the
Intermediate Optio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2000
[44] Calvo, C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Fear of Floating,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 2002, vol.117, No.2: 379-408
[45] Rogoff, Kenneth S., Asaim M. Husain, Askoks Mody, Robin Brooks and Nienke
Ormes, Evolution and Performance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IMF working Paper,
2003, WP/03/243
[46] Asea Patrick K., W. Max Corden. The Balassa-Samuelson Model: An Overview,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Vol.2(30): 191-200
[47] Marston Richad C.. Real Excahnge Rate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NBER Working Paper 1922, 1987
[48] IM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 http://ifs.apdi.net/imf/about.asp
[49] Jagdish Ghagwati After Seattle: free trade and the WTO,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1,
Vol.77:15-29
[50] Badiul Alam Majumdar Innov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 industry study of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Kyklos, 1979, Vol.32: 559-570
[51] Sanjaya Lall The technologicak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sports,1985-98,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Vol.28: 337-369
[52] Ron Gronovich, Ricardo Gazel Do exchange rates and foreign incomes matter for
exports at the state level?, Jour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8,Vol.38: 639-657
[53] James L. Walsh International constraints and Domestic choices: economic
convergence and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France and Italy, Political Studies, 1994,
109
Vol.42: 243-258
[54] Josef C. Brade, Jose A. Mendez Exchange rate risk, 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the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Kyklos, 1988, Vol.41: 263-280
[55] David A. Leblang Domestic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xchange rate commitmen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9, Vol.43: 599-620
[56] Graham Bird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 is left of the
nominal anchor approach?, Third world quarterly, 1998, Vol.19: 255-276
[57] Alan C. Stockman Exchange rate systems in perspective, Cato Journal, 2000,Vol.20:
115-122
[58] D. Bender, K. Rose, and K. H. Sauernheimer, Exchange rates, terms of trade and
employment: a comment to Sohmen, Kyklos, 1976, Vol.29: 118-126
[59] Manfred Feldsieper, Exchange rates, terms of trade and employment: another
comment, Kyklos, 1976, Vol.29: 127-129
[60] Egon Sohmen, Exchange rates, terms of trade, and employment: final comment,
Kyklos, 1976, Vol.29: 135-139
[61] Peter B. Kenen, Fixed versus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Cato Journal, 2000, Vol.20:
109-113
[62] Peter Bernholz,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in a small country,
Kyklos, 1979, Vol.32: 7-24
[63] David Leblang, To devalue or to defe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xchange rate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03, Vol.47: 533-559
[64] Roy J. Ruffi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1999, No.4: 2-8
[65] Anderew Mckay, Chris Milner, Measuring trade strategy in the presence of
Non-tradeables: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for the Caribbean, The Journal of
Developnent Studies, 1997, Vol.33, No.5: 658-674
[66] Michael Ward,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v. exchange rates in international
110
comparisons, Statistical Journ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E, 2002,Vol.19: 261-276
[67] Jorg Mayer, and Adrian Wood, South Asia’s export structur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1, Vol.29: 5-29
[68] Peter Svensson,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endogenous R&D-subsidies: an empirical
Study, Kyklos, 1998, Vol.51: 259-275
[69] Keith Cowling, and Roger Sugden, Strategic Trade policy reconsidered: National
rivalry vs free trade v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yklos, 1998, Vol.51: 339-357
[70] Josef C. Brada, Alim Kutan, and Su Zhou,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balance of
trade: the Turkish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7, Vol.33:
675-592
[71] Khalid Sekkat, and Aristomene Varoudakis, The impact of trade and exchange-rate
policy reforms on North African Manufactured exports,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02, Vol.20: 177-189
[72] Omar Sanchez, The perils of a trade-first US foreign policy,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2, Vol.56: 143-160
[73] Jacek Cukrowski, and Manfred M. Fischer,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Do
transportation costs matter?,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0,Vol.40: 311-322
[74] 彼得 林德特. 国际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1-45
[75] 程艳, 我国货币外汇与资本市场的均衡模型研究. 商业研究, 2002(3): 86-87
[76] 陈华. 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际金融, 1998(5): 35-37
[77] 储幼阳. 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的实证研究. 上海金融, 2004(3): 42-45
[78] 方世建, 付文林. 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因素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 2001(9):
9-13
[79] 方阳娥, 鄢永红, 李祥. 我国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果实证研究. 现代财经,
2003(10): 16-20
[80] 冯起德. 谈人民币坚挺与外贸出口及吸收外资. 中国城市金融, 1998(10): 18-20
[81] 胡祖六. 资本流动经济过热和中国名义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研究, 2004(7):
111
16-20
[82] 何为. 以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中美购买力平价分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2001(2): 30-33
[83] 吉红燕. 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汇率变化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铁道物资科学管
理, 1997(3): 27-29
[84] 柳鸿生, 惠晓峰, 胡运权.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思考.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4): 20-23
[85] 梁迎利. 我国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效应分析. 现代管理科学, 2004(8): 104-105
[86] 冷冰, 谢问兰. 汇率改革与出口增长. 南京金专学报, 1997(1): 18-20
[87] 骆念蓓, 黄克安. 试论人民币汇率改革与我国外经贸的发展. 福州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1997(1): 15-18
[88] 倪云虎, 田素华. 利率变动与利率工具论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 世界经济文汇,
1998(4): 45-49
[89] 宋旺, 钟正生. 我国贸易回滞的实证分析. 管理科学, 2003(12): 26-30
[90] 苏红, 曹家和. 征收铸币税, 改善汇率制度的宏观效率.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3(9): 26-28
[91] 孙烽, 寿伟光. 我国人民币名义汇率政策选择的适宜性评价与阶段性转换财贸
经济. 2004(5): 69-77
[92] 涂永红, 方华. 人民币汇率模型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6): 24-30
[93] 王丽丽. 论人民币汇率与我国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性.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 1995(1): 65-69
[94] 吴信如. 从上海外贸外资看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上海金融, 1998(8): 4-7
[95] 奚君羊, 谭文. 影响人民币汇率若干宏观因素的实证检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4(6): 26-22
[96] 徐成刚. 资产选择学说与人民币汇率的定值.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 1996(2):
41-43
[97] 殷翔. 我国汇率升值论与贬值论的辩证思考. 社会经济科学, 2004(2): 36-38
112
[98] 余昌淼. 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变革的教训及启示. 理论学刊, 2004(3): 35-38
[99] 张枫林, 张筱莲. 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作用的分析. 管理工程
学报, 1997(12): 237-242
[100]张署霄, 孙莉莉. ‘入世’ 后我国外贸发展的理论选择与战略取向. 当代经济研
究, 2003(8): 27-30
[101]张生文. 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谈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6): 63-66
[102]李欣广. 理性思维, 国际贸易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50-63
[103]魏雅卿. 外贸战略演变的理论分析. 经济学动态, 2001(7): 42-44
[104]黄晓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48-65
[105]张幼文等. 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168-187
[106]江小娟, 杨圣明, 冯雷主编. 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51-405
[107]国 家 统 计 局 工 交 司 课 题 组 .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前景探讨( 上).
http://www.ahetc.gov.cn/mould/2003-02/05.htm
[108]尹翔硕. 加入WTO 以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1-21,
232-252
[109]霍建国. 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75-97
[110]冯用富. 汇率制度: 理论框架与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的选择. 西南财经大学
出版社, 2001: 14-35
[111]李荣林, 张岩贵.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国经济
出版社, 2001: 149-167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
[113]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http://www.safe.gov.cn/
[114]世界贸易组织网站: 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res_e.htm
113
附录1 相关数据表
附表1 历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100 美元兑换100 元人民币
年份 期末数 年平均
1952 261.70 226.45
1953 261.70 261.70
1954 261.70 261.70
1955 246.76 246.76
1956 246.18 246.18
1957 246.18 246.18
1958 246.18 246.18
1959 246.18 246.18
1960 246.18 246.18
1961 246.18 246.18
1962 246.18 246.18
1963 246.18 246.18
1964 246.18 246.18
1965 246.18 246.18
1966 246.18 246.18
1967 246.18 246.18
1968 246.18 246.18
1969 246.18 246.18
1970 246.18 246.18
1971 226.73 246.11
1972 224.01 224.51
1973 202.02 224.51
1974 183.97 198.94
1975 196.63 185.98
1976 188.03 194.14
1977 173.00 185.78
1978 157.71 168.36
1979 149.62 155.49
1980 153.03 149.84
1981 174.55 170.50
1982 192.27 189.25
1983 198.09 197.57
1984 279.57 232.70
1985 320.12 293.67
1986 372.21 345.28
1987 372.21 372.21
1988 372.21 372.21
114
1989 472.21 472.21
1990 522.21 522.21
1991 543.42 541.31
1992 573.23 565.21
1993 * 576.20
1994 * 861.87
1995 * 835.10
1996 * 831.42
1997 * 828.98
1998 * 827.91
1999 * 827.83
2000 * 827.84
2001 * 827.70
2002 * 827.70
2003 * 827.70
资料来源 . 周小川谢平等走向人民币可兑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版第90-93 页.
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
附表2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单位亿美元
年份 储备 年份 储备 年份 储备 年份 储备
1950 1.57 1967 2.15 1984 82.20 2001 2121.65
1951 0.45 1968 2.46 1985 26.44 2002 2864.07
1952 1.08 1969 4.83 1986 20.72 2003 4032.51
1953 0.90 1970 0.88 1987 29.23 2004 6099.32
1954 0.88 1971 0.37 1988 33.72
1955 1.80 1972 2.36 1989 55.50
1956 1.17 1973 -0.81 1990 110.93
1957 1.23 1974 0 1991 217.12
1958 0.70 1975 1.83 1992 194.43
1959 1.05 1976 5.81 1993 211.99
1960 0.46 1977 9.52 1994 516.20
1961 0.89 1978 1.67 1995 735.97
1962 0.81 1979 8.40 1996 1050.49
1963 1.19 1980 -12.96 1997 1398.90
1964 1.66 1981 27.08 1998 1449.59
1965 1.05 1982 69.86 1999 1546.75
1966 2.11 1983 89.01 2000 1655.74
资料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
115
附表3 我国历年来进出口贸易额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GDP 10 亿人民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1950 * 11.35 5.25 5083
1951 * 19.55 7.57 11.89
1952 * 19.41 8.23 11.18
1953 * 23.68 10.22 13.46
1954 * 24.33 11.46 12.87
1955 * 31.45 14.12 17.33
1956 * 32.08 16.45 15.63
1957 * 31.03 15.97 15.06
1958 * 38.71 19.81 18.90
1959 * 43.81 22.61 21.2
1960 * 38.09 18.56 19.53
1961 * 29.36 14.91 14.45
1962 * 26.63 14.9 11.73
1963 * 29.15 16.49 12.66
1964 * 34.63 19.16 15.47
1965 * 42.45 22.28 20.17
1966 * 46.14 23.66 22.48
1967 * 41.55 21.35 20.20
1968 * 40.48 21.03 19.45
1969 * 40.29 22.04 18.25
1970 * 45.86 22.60 23.26
1971 * 48.41 26.36 22.05
1972 * 63.01 34.43 28.58
1973 * 109.76 58.19 51.57
1974 * 145.68 69.49 76.19
1975 * 147.51 72.64 74.87
1976 * 134.33 68.55 65.78
1977 * 148.04 75.90 72.14
1978 362.41 206.38 97.45 108.93
1979 403.82 293.33 136.58 156.75
1980 451.78 381.40 181.20 200.20
1981 486.24 440.20 220.10 220.10
1982 529.47 416.10 223.20 192.90
1983 593.45 436.20 222.30 213.90
1984 717.10 535.50 261.40 274.10
1985 896.44 696.00 273.50 422.50
1986 1020.22 738.40 309.40 429.00
1987 1196.25 826.50 394.40 432.10
1988 1492.83 1027.90 475.20 552.70
1989 1690.92 1116.80 525.40 591.40
116
1990 1854.79 1154.40 620.90 533.50
1991 2161.78 1357.00 719.10 637.90
1992 2663.81 1655.30 849.40 805.90
1993 3463.44 1957.00 917.40 1039.60
1994 4675.94 2366.20 1210.10 1156.10
1995 5847.81 2808.60 1487.80 1320.80
1996 6788.46 2898.80 1510.50 1388.30
1997 5847.81 3251.60 1827.90 1423.70
1998 6788.46 3239.50 1837.10 1402.40
1999 8206.75 3606.30 1949.30 1657.00
2000 8946.81 4743.10 2492.10 2251.00
2001 9731.48 5097.70 2661.50 2436.10
2002 10479.06 6207.85 3255.69 2952.16
2003 11669.4 8512.1 4383.7 4128.4
2004 13651.5 11547.4 5933.6 5613.8
资料转自霍建国 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版267-270 以及商务部
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附表4 历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年份 外贸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1985 23.0 9.0 14.0
1986 25.3 10.6 14.7
1987 25.8 12.3 13.5
1988 25.6 11.8 13.8
1989 24.6 11.6 13.0
1990 30.0 16.1 13.9
1991 33.4 17.7 15.7
1992 34.3 17.6 16.7
1993 32.6 15.3 17.3
1994 43.6 22.3 21.3
1995 40.2 21.3 18.9
1996 35.5 18.5 17.0
1997 36.3 20.4 15.9
1998 34.2 19.4 14.8
1999 36.4 19.7 16.7
2000 43.9 23.1 20.8
2001 44.0 23.0 21.0
2002 50.1 26.3 23.8
资料转自霍建国 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版第271 页以及根
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计算
117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 对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考. 南方金融, 2003(1)
[2] 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日报, 2004,1
[3] 熊连庆, 刘煜辉. 成交量能解释收益率的GARCH 效应吗中国市场的实证.数
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3)
[4]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取向的再探讨. 当代财经,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