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962中国消费信用研究

武汉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消费信用研究
姓名:黄元琳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李裕宜
2001.4.1
内容摘要
(消费信用是信用中与生产信用相对应的形式,早就随商品交换、银行
信贷的发展而存在了。消费信用的大发展,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多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在我国只是近些年来才提到议事日程上的。因为消
费信用的较快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活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程度等密切相联的。发展消费信用,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深化金融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一
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法,从中
外消费信用发展的比较中和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对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进
行了研究。论文分五章,实际上是从如下三个思路来展开分析的。
首先,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消费信用的有关
理论。在这里,辩析并界定了消费信用,强调了市场各主体行为对消费信用
的影响,独自从货币政策有效性角度分析了消费信用的意义。
其次,基于以上认识,比较客观地叙述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消费信用
的发展实际,并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三方面经验。评价了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
情况,指出在发展消费信用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针对我国发展消费信用中存在的问题,提
出了对策建议。旌这里,对构建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必要条件做了全面、系
统的论述,特别是对正确认识消费信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消费信用发展
的目标模式及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对消费信贷的主要业务分别陈
述了自己的意见可
、—’
关健词消费信用,消费市场,扩大内需/经济增长
Abstract
ConSUmer credit is fl corresponding form with producer credit,which has been
existing with commodity exchange and bank credit.Consumer credit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after the SecondⅥ,0rld War even in the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and w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n China these years.Becaus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redit iS relev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living standards of peop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etc.Developing consumer cred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crease the consumer
demand,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the people,deepen the financial reform and

facilita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nsumer
credit,by using the methods ofquem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hich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The paper has two arrangements.one iS the comparison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umer credit domestically and abroad,the other iS the connection of
macroeconomy and microeconomy.It has five chapters and makes an analysis from
three clues:
First of all,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relevant theory of consumer
credit of Marx and Westem economist.Here,it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consumer credit,emphases the effects on consumer credit produced by actions of
market partners,and originally anlyses the meaning of consumer credit from the
point of availability of currency policy.
Second,this paper objectively descripts the evolution of consumer credit of
ma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and sums up experiences of there aspects.It
apprais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redit of China,and points out some
questions to be sealed impatiently.
At last,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macroeconomy and microeconomy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questions of China’S
consumer credit.It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ally expround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of China’S consumer credit.The author especially
proposes his view points of how to corretly appraise consumer credit and carry out
the main bussiness of consumer credit,of the target and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redit.
Key words:consumer credit consumer market
increase consumer dem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刖舀
消费信用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缓解
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必然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同消费
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缺少、不能替代的作用一样,消费信用对于社
会经济来说,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信用制度只有
在不仅加速生产,而且也加速消费的情况下,才会使周转发展变化”。。市场
经济越发展,消费需求的导向和拉动作用越大,消费信用的作用也越大。从
宏观层面上看,消费信用的发展能直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缓解生产与消
费的矛盾,社会再生产能够在较为宽松的市场需求中顺利进行;同时,消费
信用的发展对于完善金融、信用市场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上看,消费信用的发展对于居民、金融机构、厂
家、商家等市场主体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较
快,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居民消费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美、日等
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般达65%以上,而居民消
费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消费信用,信用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重,一般
都在20%以上。
我国长期以来,消费信用发展缓慢,这固然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关,
但更与我们对消费信用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出卖
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过程中,消费需求的约束正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
盾。如何扩大消费需求,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消费者现实
的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如何促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
优化,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如何疏导商业银行巨额资
金,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如何真正优化市场中的资
源配置,引导经济的正常发展;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等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对经
济发展的有效性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
和研究消费信用,以期从理论上回答问题,从实践中寻找发展之路。这是本
论文选取中国消费信用问题展开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消费信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经济起着明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1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
显的推动作用。但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消费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理
论研究一直比较忽视,这虽然与我们对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作
用的认识有关,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所坚持的“重积累、轻消
费”的发展取向,反映在实践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内,国家的基
本政策是不允许消费信用的存在。虽然国家财政对贫困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救
济款的一部分是通过银行以贷款方式发放的,但大部分贷款在最后都减免
了,谈不上是现在意义上的消费信用。国家也曾允许商业部门向职工赊销过
积压商品,但不普遍,数量也极小,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国家的方针政
策。因此,消费信用在这个时期,从根本上讲是不存在的,也更谈不上理论
上的研究。改革开放后,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供给
约束,故此,在实践中消费信用的发展规模、范围极小,尤其是以银行为中
介的消费信贷就更少。曾~时推出过消费信贷品种如汽车按揭贷款等,也由
于认识上的问题,很快就被取消了。这个时期,尽管国家不完全禁止消费信
用的存在,但在总体上说,国家方针政策是不鼓励消费信用发展的,反映在
理论研究上,虽然提出要发展消费信用的问题,但对我国有没有必要发展消
费信用,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主张我国有必要发展消费信用的理由,可以摘引一篇当时具有代表性文
章的一段话来说明:“从总体上讲,社会主义基本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
然而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上具体分析,也同样有需求不足的现
象存在。如有些耐用消费品,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或者正在出现着饱和与
过饱和的现象,这些产品并不是人们不需要,而是它们价格昂贵,人们的积
蓄暂时不能满足购买的需要。对购买这些产品开展消费信贷,无疑对于搞活
流通、搞活生产,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结
构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变化,消费信贷将会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必要性。”①
主张我国不能发展消费信用的理由,也摘引一篇当时文章的一段话来说
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
制决定的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在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和消费的性质上,与
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消费信贷的必然性。另外从我
国实际情况看,当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方面,在我国生产力发
①朱黎生:“我国不能开展消费信用吗?”,金融研究1982年第6期。
2
展水平不高、产品产量不多、品种也不丰富,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
费需要,因此,市场上经常出现某些产品脱销的现象。另一方面,人民的购
买力积存很大,我国经过10年动乱,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消费品的生
产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适应,能够回笼货币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供应
严重不足。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不存在生产过剩,也不存在实行消费信贷的
基础。”①
从以上摘引的两种对我国发展消费信用截然不同的观点看,主张我国有
必要发展消费信用的理由并不充分,没有从理论上阐明发展消费信用的必要
性。主张我国没有必要发展消费信用的理论,是错误地把消费信用说成是资
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产物。他们在理论上,都没有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中
走出来,在实践的观察上,都没有从短缺经济的圈子里走出来。但从当时两
种对消费信用的观点至少可以看出,人们对消费的观念开始了转变。当党和
国家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消费信用的理论禁区就
解除了。消费信用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品,发展消费信用符合马克思关
于消费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需求不足日益
显露,发展消费信用的客观基础愈加牢实。因此,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的
近20年里,消费信用由被忽视逐渐成为被重视的领域,那么,从1997年开
始,消费信用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这是由于我国经济从那时起出现了人们
不大熟悉的新情况——通货紧缩趋势,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也因此成为拉动
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尽管消费信用这几年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也不能不看到,消费信用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消费者
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流动性约束。消费信用的发展,与扩大内需、缓解生产
与消费之间矛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些固然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条件、
社会条件相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缺乏理论上的系统论证和指导有关,反
映在实践中,消费信用还处于探索中。消费信用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法
规还很不健全;适合我国消费者需要的消费信用品种还很缺乏。这些都需要
我们进一步提高对消费信用的认识。同时,消费信用的实践也提出很多亟待
解决的障碍,也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的论证研究,从而指导消费信用
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需要对消费及消费信用发展的理论,国内外消费信
①高文仲:“浅谈消费信贷”,金融研究1982年第1期。
3
用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需要对我国消费信用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剖析,并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找进一步发展
我国消费信用的有效途径。这对于促进我国金融、信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推进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无疑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中国消费信用。
第一部分,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结合中、西方经济发展史,
着重研究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为消费信用的产
生、发展及消费信用的功能、作用进行理论上的铺垫,阐明了消费信用在商
品经济条件下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信用理
论为指导,根据消费信用的性质和功能,对于消费信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
依据消费信用的内涵,对各种消费信用形式及消费信用主体进行了分析;通
过对西方消费理论中消费行为与消费信用制度假定、消费者行为与流动性约
束,预期收入理论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信用产生、发
展的必然性以及消费信用对消费者信用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别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用
发展历史及经济条件,各国消费信用的构成及市场运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
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国家消费信用的共同特征,进行了归纳,
并提出了国外消费信用发展中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三部分,结合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背景条件,对现阶段的消费信用发
展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消费信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集中体现了本文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针
对我国消费信用发展中的问题,在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消费信用进一步发展
的战略主张;在第五部分提出了具体对策策略。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包括:根据我国经济转型中所里现出的特点,结合消费信用的功能,提出了
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信用目标模式和发展战略;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目标为依据,结合国外消费信用发展的经验,初步构建了我国进一步推进
消费信用发展的基本框架;论证了消费信用的发展重在功能的发挥,而非形
式发展的观点;通过剖析商业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在消费信用中的问题,提出
以促进消费信用功能发挥和改进货币政策来实现消费信用发展的思路。
4
本论文有如下创新之处:(1)独自把消费信用界定为:以货币借贷或商
品赊销的方式体现,满足消费者提前消费需求,促使供需均衡发展的价值运
动的特殊形式。(2)在阐述正确认识消费信用时,论述了“量入为出”、“勤
俭节约”与消费信用相统一、提倡消费者既要敢花未来的钱又要会花过去的
钱都是消费信用应有之义的观点。(3)提出我国消费信用发展模式的见解
是,把消费信用作为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立,由政府引导
介入,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商家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不同消费信贷
需求的,有健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消费信用市场体系。消费信用市场发展
战略选择引导型模式,并在本世纪初形成基本框架。(4)在国内首次从增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发展消费信用的意义。(5)从中外消费
信用发展的比较和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对我国消费信用作了比较系统的论
述,在国内尚未见有此类论著发表。
第一章消费及消费信用理论
消费信用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消费为信用对象物的信用形
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内涵、构成、作用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和发展。
第一节消费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信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
物。尽管在世界各国的信用发展史中,消费信用出现较早,但消费信用的发
展,与人们对消费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要正确认识和研究消费信用,就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本文进行消费信用研究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消费的地位与作用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消费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
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察了生戌分配、交换、消费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作用,才科学地阐述和分析了
消费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精辟地分析了消费与生产之间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依存、
同一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和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作
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和消费不仅每方直接是它的对方而且彼此还互相依赖,
因为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如果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所以,消费
依存于生产,消费的增长依存于生产的增长;另一方面,因为消费为产品创
造了主体——人,产品只有对这个主体来说才是产品,如果没有主体对产品
的消费,产品就不能最后完成。生产和消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它们还相互
生产着对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马克思指出:“生产生产着消费:(1)
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
生产靠它起初当做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
6
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4怛是,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1)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
品,⋯⋯(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
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了生产居于支配地位
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同时,
认为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消费也
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具体的消费。
消费周再生产过程的其它环节一样,也是由生产决定,受生产制约的。尽管
生产对消费起着决定作用,但消费对生产所起的积极作用却也是巨大的。正
如马克思所指出:“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
力”。@
马克思在分析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相互关系基础上,总括了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
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
其它要素。”④消费和生产在经济循环运行中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
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
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
对方之外。⋯⋯⋯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通过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
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中,生产是起点并居支配地位,它决定消
费。消费是第一个经济循环的终点,又是下一个经济循环的先导,对生产有
巨大的反作用,是保证经济不断运转的原动力,离开了消费,社会再生产便
无法继续进行。
西方经济理论对消费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不重视
到重视的过程。对消费的认识,是随着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逐渐演化而加
深的。古典经济学对待消费的主要思想核心是:节制消费,以保证财富积累。
如其中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主张把财富积累放在首位,认为节制消费、勤劳和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94撕。人民m版社1972年版。
蚴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器,第94、102、95-9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
节俭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必需条件,强调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尽管当时也
有一些学者看到了经济中消费不足的现象,提出要以消费为生产目的,但都
没有实现对消费问题科学而完整的阐述及揭示。古典经济理论不可能正确认
识消费在经济中地位与作用。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产业资本家积累资本的客
观需要,另一方面更与当时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消费者与资本家等等
之间的矛盾关系还处于~种萌芽状态的现实相关。随着生产与消费矛盾日益
显现和激烈,西方经济理论对消费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
在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
影响程度最深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在凯恩斯经济学
中,有效需求理论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础,提出国家要加强经济的调节,通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人为地刺激需求,以达到消除危机和失业,保持资本主
义社会稳定的目的。尽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承袭了马尔萨
斯的消费理论,并且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他看到了消费
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极端重要性,确认一切生产活动是为了消费。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西方主要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剧了,消费需求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重
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消费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重视,被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表现在实践中,西方发达国
家大多奉行刺激及鼓励消费的政策,以刺激消费需求,缓和生产过剩及其所
导致的经济危机。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尽管十分重视对消费的研究,但由于其把消费孤立
地抽象出来,离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抛弃劳动价值学说,以边际
效用理论为基础来研究消费,是不可能全面、科学地认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更不可能揭示生产与消费矛盾背后的深刻根源,从
而也不可能在实践中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批
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不是脱离生产来孤立地论
及消费问题,而是在正确解释消费与生产内在关系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消
费的地位与作用,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矛盾及其所导致的危机
的深刻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
度这~基本矛盾。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关于刺激消费、
扩大有效需求的理论及相关政策,还是有其符合经济实际的一面,有值得借
鉴的地方。
二、消费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关于消费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早已有了明确的论述。但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消费对经济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面I临着如何重新认识
消费在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强调消费在经
济发展中支配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步入“买方市场”的背景下,为启
动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就必须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主导作用。要充
分发挥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们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原理,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要强调生
产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消费的巨大反作用,也不要因为强调消费的巨大促进作
用而否定生产的决定作用,要明确生产和消费是~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辩证关系。对这个观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也做了肯定: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
的要素,它决定消费,而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要,开拓广阔的市
场,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又决定生产。”历
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经济才能顺利发展。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对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重积累、轻消费,形成了高指标、高积累,低效益、低消费的发展模式。由
于忽视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也
不能随生产的发展而相应提高,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
挥。再如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所走过的一系列弯路,
都与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消费与积累、生产与消费及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
增长的比例有关。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反对过去的错误认识,走向另一极
端。在消费的问题上,不能脱离生产水平的状况过高地拨高消费的地位和夸
.大消费的作用。片面地刺激消费,过份强调消费作用,这不论在历史上还是
在现实中,既对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带来诸多不应有的副作用,同时也
对消费本身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经济影响。在美国,二战以来长期
推行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使经济繁荣的是消费”理论,制定了千方百
计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措施,被称为是“消费膨胀”的国家,尽管它对美国经
9
济的较快增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危害也是显然的,以致到了里根当政后,
就转而采取了供给学派的政策,多方采取措施,如延缓工资增长速度,减少
福利,以控制消费膨胀。
我们在反对片面夸大消费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消费作用的发挥是
与一定条件相联系的。生产处于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决定作用是长期性、趋
势性意义上的,而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只
是一定条件下的。现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变化,主要与以下几种情况有
关。第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从社会供求角度看,生产与供给相
联系,消费与需求相联系。生产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商品经济不发达,经
济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单薄,产品缺乏,人们消费需求也比较单纯,生产和
供给起着主导支配作用,在市场关系上反映为“卖方市场”,在这种历史条
件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要大一些。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市场
关系反映为“买方市场”,消费在经济运行中逐渐成为主导方面。第二,是
与社会经济的管理体制有关。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短缺经济特征,
生产对消费几乎起着完全的决定作用,即消费的反作用完全被抑制了。而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对于生产的发展起着相对较大的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强化了生产与消费
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消费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将成为促进
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先导。第三,是与经济运行中消费需求不足已严重制约
经济发展的情况有关。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形成,在新』E1
两种体制还有摩擦的历史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格外突出。这种矛盾表
现在市场上,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但分析消费需求不足背后根源时就会发现,
我们的这种消费需求不足,既不是西方国家完全市场化条件下的消费需求不
足,又不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的生产过剩。形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既有消费需求方面的原因,又有供给方面的原因;既有市场条件下“买方市
场”特征所带来的影响,又有长期以来消费与生产比例不协调所导致的“消
费不足”的影响。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消费在社
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的各
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需求管理,积极发挥消费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生产的地位,加强供给管理,
0
实际上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生产适应消费需求,这样才能真
正解决经济现实中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总之,我们应完整、全面、科学、辩证地理解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消
费观,尤其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既要重视生产的支配决定作用,
又要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并注意把握两者发
挥作用的条件。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积累及各产业之间
的发展比例和结构,并在发展中调控并优化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和结构,实现
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积累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信用、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不是某个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
但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随着货币、信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消费信用
具有不同运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一、信用及信用形式
我们要考察信用,首先要区分经济学中的信用与一般社会关系上所谓的
信用。这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理解信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学中的
信用,要从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个角度来考察,信用是社会产品分配和交换的
特定形式;而一般社会关系上所谓的信用,则要从道德标准和心理因素方面
考察:从道德方面考察,它具有信实和信誉的意义:从心理因素方面考察,
它具有信任和信心的意义。在实践中,人们之所以经常混淆这两种意义上的
信用,主要原因正在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实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这
种关系的形成是隐含着信任、信誉条件的。尽管这两种意义上的信用有一定
内在联系,但本文主要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考察信用的。信用作为一种经济关
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随着商品生产和以货币为媒
介的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发生分离,商品的赊销
活动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进一步促使商品的让渡和商品价值实现在时
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关系向前发展,这种关系就是商品的卖者让渡商品,而后
才得到对商品价值的支付,商品的买者只是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而赊购商
品,即卖者作为债权人,买者作为债务人的关系。只要这种关系一出现,信
用就同时产生了。它为商品货币关系所共有。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信用也随之而产生。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主义信用的基本形式t是
信用关系的现代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信用定义为价值运动的特殊
形式。这一定义是对借贷货币资本运动的概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
价值的表现形式,把货币的借贷规范为价值运动,表明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
联系的范畴。在当代,货币借贷只是信用形式之一,除货币借贷外,还有商
品的赊销、货款的预付、实物的租赁等。m
从信用的特征看,(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
为。马克思在论述这种借贷活动的特点时指出:“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
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
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罾(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价值
运动是通过一系列借贷、偿还、支付过程实现的。这里的货币或商品不是被
卖出,丽是被贷出,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只是使用权发生了变化。借者在一
定时期后,不仅偿还本金,还要支付利息,贷者不仅获得与贷时等价的商品
或货币,还得到附加,即贷出的商品或货币增值了。(3)信用是从属于商品
货币经济的经济范畴,是发生在不同人、不同团体、国家之间有条件让渡,
是货币或商品的一种经济关系。信用关系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产生
的。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这是信用的共性。从信
用本质上考察,信用的定义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条件下,以商品赊销
或货币借贷的形式体现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
形式。在当代,信用的形式有货币的借贷、商品的赊销、货款的预付、实物
的租赁等,同时信用的类型能够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以信用主体的主动者划
分,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财政信用、股份信用等;按信用对象物的用途
划分,有生产信用、流通信用、消费信用等;以信用期限划分,有长期信用、
中期信用、短期信用和不定期信用;以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划分,有公对公
信用、公对私信用、私对私信用:以信用关系的载体划分,有口头信用、书
面信用和挂帐信用等。
二、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个人之间的实物、货币借贷,民间的实物、货币借贷,本文略丽不论。
圆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第39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2
消费信用是信用的~种形式,因而消费信用也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
物。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剩余生产物的增多,贫富悬殊的分
化,为早期消费信用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经济社会中分化出货
币和物资的盈余部门,另一方面则由于商品生产的特点和生活需要存在货币
和物资的匮缺,这客观上需要以信用方式调剂余缺。由于一些商品生产过程
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从而使得某些商品生产者在商品尚未生产出来,或
者已经生产出来但未销售出去时,需要向其他商品生产者赊购一部分消费资
料等,在这种客观要求和现实条件下产生了赊购赊销。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范围还很小,所以,早期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
是商业性实物借贷。随着商品经济进~步发展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范
围扩大,一方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作用得到发挥,从而为赊购、货币借贷
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使得用于
消费的货币和物资借贷成为更经常、普遍的要求,客观上要求用于消费的信
用有大的发展。高利贷信用就是在这~时期产生的主要信用形式,高利贷信
用主要用于消费,马克思说商利贷的对象有二:“第一是对那些大肆挥霍的
显贵,主要是对地主放高利贷:第二是对那些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
放的高利贷。”∞前者举借高利贷主要是用于挥霍浪费,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
后者之所以依靠举债度日,则是迫于弥补必不可少的生产开支和生活消费的
需要。高利贷在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高利
贷性质的典当业,在封建主义社会晚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当说,高
利贷信用、商品赊购等早期消费信用形式,不是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
在现代社会,还存在这几种早期的消费信用形式。消费信用的发展,是在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一
方面推动了货币、信用的广泛运用,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生
产与消费的矛盾愈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信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消
费信用的形式和运作方式和早期消费信用相比,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美国,
较为正规的消费借贷市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10年建立的摩利斯计
划银行,可以被称为最早提供消费信贷的银行,当时这些银行主要对消费者
提供中小型的贷款。1916年,出现了最初的分期付款消费信用。二次大战后,
随着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日益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把消费信用作为刺激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7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3
经济的手段,消费信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消费信用的形式也日益多样
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信用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除了上
述原因外,还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大银行垄断
组织的信誉和金融实力的日益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商业资本家只是通
过银行中介,即只是在银行提供信用的条件下,才肯用赊销方式推销他们的
商品。各种垄断组织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增加利润收入,扩
大实力,也相继推行消费信用,以扩大营业。此外,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变化
和耐用消费品进入消费者生活,也使消费信用的发展有了现实可能。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信用不仅有了更
大的发展,而且在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用消费信用来
刺激消费和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来促进企业投资,是构成西方经济扩张的两
大支柱。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供需不平衡矛盾
日益突出,需求约束成为常态,把发展消费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来
刺激需求,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成为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
有了极大的发展,货币、信用关系高度发达,消费者信用消费意识和消费信
用需求都较强,从而为消费信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消费信用发展的必然性看,是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需要。由于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消费结构也渐渐向高一级发展,这就产生了消费品供应与即
期购买能力不足的矛盾;信用发展的需求,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高度发达,
信用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客观上要求消费信用同生产、流通领域的
信用取得协调发展, 以保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市场经济在为消费信用
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消费信用的发展造就必备的条件。第一、市场经
济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所创造出的巨大的国民财富和迅速增加的
国民收入,为消费信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稳定环境。第二、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金融、信用体系,促进了消费规模扩大和
品种的多样化。第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和消费信用制度,
一方面保障了信用交易双方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消费信用的健康
发展。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信用消费信,心增强,对未来预期
消费的提前实现有较大的需求。
总之,从消费信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消费信用是商品货币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这一必然必性,
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
14
首先,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调节人们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实际需
要分不开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生产社会化和消费社会化。产
业结构变化中价值高的家用耐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引起电子工业、村料工
业并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体系的变革,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需
求和潜在的需求。如马克思说的:“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
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然而,这时
在市场上广大劳动者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却是十分有限。生产与消费之
间就产生矛盾,在市场上形成了生产有余,卖者有货,而消费需要,但买者
无钱的局面。这样,调剂人们消费资金收支在时间上余缺的消费信贷,就成
了调节人们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的实际需要,顺乎客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产
生和发展了。
其次,从信用关系本身来说,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它同生产和流通
领域中的信用关系有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内在矛
盾发展的必然趋势。消费信用的发展,是经济发展要求信用工具不仅在生产
和流通领域中发展,而且要在消费领域同步得到发展。这是由于工商信贷的
发展,不仅刺激了生产的扩张,而且也扩大了这些产品在流通中的规模,从
而加速了工商资金的周转。而消费领域的消费资金的周转由于受到现金交易
方式的限制,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资金之间的周转速度脱节。只要有消费
信贷这个工具,就能够使消费者用未来的支付能力提前购买各种价值大的耐
用消费品。由此就解决了生产、流通和消费资金之间的周转速度相脱节问题。
这样,从社会信贷基金在生产、流通同消费领域的平衡协调看,也要求消费
信贷同工商业信贷的同步发展,才能保持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诸环节不仅在
实物形态上,而且在价值形态上的协调平衡发展。
再次,从信用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使用之间,即信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
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消费信贷和消费储蓄之间存在内在的互相转化的必然
性。消费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消费者的储蓄,同样它应该而且也
可以在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之间作适当的分配,以调节和保证社会消费
基金与社会生产基金之间的平衡,从而也是调节和保持生产与消费的相对平
衡的重要条件。如果信用资金全部用于工商信贷,即生产性信贷,而不用于
消费信贷,实际上就可能抑制了消费,就既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也最终不利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91页,人民出版杜,1979年版。

15
于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所以,肯定消费储蓄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实际上就是
肯定消费信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两者是相通的。
三、消费信用的功能
从市场经济发展实践来看,消费信用的主要功能,是融通消费资金,增
加消费者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解决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帮助实现.
国民经济供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由此引出其它功能,如提高消费者
生活水平,调整银行资产结构,为发挥央行货币政策作用创造条件等。
(一)消费信用功能分析
消费信用的功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一个层面是市场经济发展
与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市场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另一个层
面是消费需求与消费信用,货币政策与消费信用。通过逐层剥离的分析,消
费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便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凸显出来,如图
所示:








严/ 弋\ }} 彳尹i \ / l
[互巫互] I
第一,上层层面之一——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费需求。
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调节的基础性手段。经济运行中,社会
总供给与总需求必须协调发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的供求在总量上
或结构上往往是不平衡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所以市场经济
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供给和供给调节,也要重视需求和需求调节。市场总需
求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其中,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
16
上层层面
下层层面,●l,‘、\,‘●l
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J、消费是经济运
行的结果又是经济运行的前提。从市场需求形成看,它还是经济运行最原始
的动力,经济运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动力。根据国际经验,消费对国内生
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要达到50%以上①,才能维持经济增长,消费需求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2、消费性需求是最终
需求。生产性需求由投资引发和形成,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中问性需求,并
以消费性需求为转移。所以,消费性需求的扩大,可以使适销对路的消费品
价值实现,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可以解决经济运行中生产过剩与需
求不足的矛盾。
第二、上层层面之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货币政策。
建立和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在宏
观调控体系中,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经济政策引导和运用经济
参数进行的。因此,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
等具有重要的位置。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的信用化。总供给
与总需求的平衡,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信用。因为供给的总量需要在货币形式
上实现,需求的产生需要将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有效需求是社会成员具有购
买力的货币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要好靠信用机构伸缩信用规
模去平衡。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体系中最重要的政策之~,对于调控银行
信用,调控社会资金供求,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当生
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严重脱节,生产过剩,消费需求不足时,国家可采用扩张
性货币政策,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社会需求增长。当消
费能力与生产能力脱节,消费过旺,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现象时,则通过压
缩消费信贷总量,以减少货币供给量即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的
过度增长。
在消费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我国才取得初步经验。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看,货币政策主要
是从两个方面影响消费者的流动性和消费支出的,一方面,货币政策可以通
过利率水平与结构的变动,来改变消费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及其资产结构,
进而影响其流动性和支出规模;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居民对未
。韩克勇:“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
t7
来的心理预期,进而来影响其支出规模。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发达的消费信
用基础上的。在美国,由于消费信用十分发达,涉及千家万户,利率的变动
哪怕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都会很快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所以,货币政策
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其扩大需求,促进供求平衡的作用,还有赖于消费
信用的发展。
第三、下层层面之一——消费信用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
消费信用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产物。
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消费信用的发展,既是~种历史
的必然趋势,也是扩大消费需求、调和供求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表现在:
首先,消费信用可调节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消费规
模,减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因而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改变供求的平衡关系。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市场供求以至经济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作
用,这两者的比例在实际中常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尤其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特点,供需不平衡在结构上
显得更为突出,表现为有的商品供过于求,有的商品有效需求能力不足,这
都需要通过消费信用来解决。增加消费需求,使二者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结
构上互相适应,保证消费资料得到实现,从而使生产领域的物质运动和资金
运动同步协调,实现供求平衡,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其次,消费信用能扩大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消费结构、产业
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消费信用对消费需求有乘数作用,能扩大消费启动的力
度,培育市场热点,从而提升消费需求结构,推动生产与消费结构在更高层
次平衡。从银行来看,当商业银行发放一笔消费信贷后,实现的消费需求将
远远超过消费信贷总额,首批消费金额等于消费信贷与消费者首期付款额之
和;由增加消费而增加商家的收入,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一笔消费信
贷而增加的消费总额将是消费信贷的数倍。从消费者来看,用自己的资产(住
宅、债券等)抵押贷款,能扩大消费的能力;再如汽车、住房按揭等,消费
者用少量的首期价款,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消费能力。从美国经验看,美国家
庭负债已占其可支配收入的98%,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推动的。在西方其
它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达65%以上。居民消
费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消费信贷。同时,在美国购房资金的80%左右
来自住宅信贷:在法国有四分之一家庭靠银行贷款买房了;德国有60%的汽
车销售、日本有5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的信用方式进行的。叫可
见,消费需求的扩大,不仅推动了商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引发新的消费需求,
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
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再次,消费信用可以把消费者未来收入变现为即期收入,变潜在消费
需求为有效消费需求,提高即期消费水平,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
配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大都具有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定的
跨期消费行为特征,当消费者的财富积累尚未达到相应程度或家庭收入暂下
降时,如果要将其消费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或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那么,
就要实行提前消费。特别是进入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消费阶段,消费信用对
当期消费的影响大,因为消费品价值越来越高,积累消费资金的期限越来越
长,造成购买力与消费需求在时间上的易位。这个问题在中低收入阶层最为
突出,他们只能购买生活必需品,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往往相当于中低收入家
庭总收入几倍或几十倍的消费品,必须储蓄几年,几十年才能购买。消费信
用通过融通消费资金,能起到重新分配社会购买力使用权的作用。
第四、下层层面之二一一消费信用是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
件。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宏观调控手段,要在消费中发挥其效应,尤其是
在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供求平衡方面,就要以消费信用的发展为条件。西
方发达国家实践表明,消费信用越发达,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预期效应和实
际效果越吻合。
首先,消费信用的发展,扩大了央行货币政策作用基础面。发放消费信
用,也就是让千家万户居民享受金融服务,将居民活动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发
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既为央行提供了调控货币信贷手段,又扩大了央行货币
政策作用基础面, 也就是通过千家万户消费信用享受者传递货币政策作用,
最终调控国民经济活动和发展。
其次,消费信用的发展有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通过调整贷款利率
。尹世杰:“关于消费信贷的几个问题”,消费经济2000年第4期。
19
水平和首期付款额比例,影响消费者借款总额,从而调节全社会货币和信贷
总量。消费信用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全社会的消费总量,进而影响其国民
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最终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同时,央行还可
通过调整不同消费信用利率水平,或者调整不同分期付款消费信贷首期付款
比例,调整货币信贷使用结构的目的。
再次,消费信用的发展,能完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运行,从而改进
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者,货币政策的
实施通常是由中央银行传导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再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传导至企业、’居民来影响经济。在这里,商业银行是否对央行货币政策作
出相应反应,与其资产负债结构好坏密切相关。消费信用有利于改善和优化
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使资产结构逐步多元化,降低信贷资金的结构性风险,
从而有利改善商业银行的效益(具体分析见第三章第一节)。
(二)消费信用的局限性
马克思说,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在实践中,既要发
挥消费的作用,也要注意消费不能脱离生产发展的要求,否则,消费对经济
发展的作用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负的效应。消费信用如同消费一样,既要重
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开展消费信用的条件时机,防范其会带
来的风险。在任何生产过程中,信用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超出市场基础的信
用膨胀,还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这表现为消费超前、
消费早熟的高消费和虚假的需求,造成经济的波动和通货膨胀。战后,美国
经济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从多方面积极地刺激有效需求,其中,把消费信
用作为支撑消费购买力、缓解过剩危机的重要手段,作为美国支柱产业的建
筑业和汽车工业发展那么快,消费信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居民通过分期
付款和信用购买,为民用住宅建筑和小汽车生产带来勃勃生机,小汽车的更
新周期达到了三年一换的高水准。这也是战后美国经济持续景气的原因之
一。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包括消费信用在内的信用边际效率出
现下降趋势。这固然不完全是信用本身的问题,但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对经
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降低,则是显而易见的。信用膨胀加剧了通货膨胀,终于
在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陷入了长期滞胀的局面。近些年来,尽管西方发
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很快,仍起着巨大作用,但要看到这与其在新知识经济
条件下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是一致的,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与这些
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体系健全有关。总之,包括消费信用在内的信用
手段,不能无限地发挥作用,而是受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制约的a
在消费信用发展时机上,也是与客观条件相联系的,西方国家启动消费信用
的历史也表明了这一点。这些条件归总起来是:其一,买方市场的形成,使
消费品供应充足,这是实施消费信贷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其二,受消费
收入水平的限制,消费增长速度滞后于生产增长速度,人们对未来预期消费
的提前实现有一定需求,这是实施消费信贷的必要条件;其三,金融业发展
成熟,银行实力强大,信誉高。这是实施消费信贷的保证条件。
四、消费信用的形式和特征
消费信用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的
发展,更集中在信用工具的日益完善上面。按信用工具和信用方式对消费信
用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
1、分期付款:分期付款属于赊销性质的中期消费信用,指消费者用于
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临时费用,并按月分期偿还的贷款。贷款数额一般由
贷款的用途决定,期限一般在2.5年间,绝大部分分期付款的消费信贷都有
担保,只不过这种担保不是以该商品作抵押来担保,需要提供另外的担保物。
国外分期付款主要用于汽车贷款,国内则主要适用于购买家用电器和大型家
具。分期付款既可由银行等给商店贷款融资,商店再以赊销的方式将产品让
渡给消费者,也可由商店直接赊销给消费者,由消费者选择使用。
2、按揭贷款。按揭贷款是指购房人在支付首期规定的价款后,由贷款
银行支付其余购房款,而将所购不完全产权的商品房作为履行债务担保抵押
给贷款银行的消费信贷方式。按揭贷款实际上是一种个人住房贷款,也是一
种分期付款,只不过这种分期付款的抵押品就是该商品本身即住房。
3、信用卡贷款。信用卡是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发
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具有“先消费,后付款”的功能。信用卡贷款具
有安全、快捷、方便的特点,消费者可不受地域和消费品种的限制。信用卡
贷款透支数额一般由银行等机构和客户事先确定。由于这种贷款的发放面f临
较大的客户恶意透支及违约风险,因此,信用卡贷款的利率一般较高。同时
由于这种贷款给客户带来的支付上的便利,所以尽管这种贷款的利率水平较
高,但利率弹性不大,客户对其变化不太敏感。信用卡贷款一般涉及到银行、
卖方及消费者三个关系人,而其它消费信用形式一般只涉及两个关系人。
4、一次性偿还贷款。一次性偿还贷款,就是要求借款者在贷款期限到
期时,一次性还清本金和利息的消费贷款。一次性偿还贷款的借款目的一般
是有特定用途的,如用于应付临时性的资金短缺。因此,一次性偿还贷款一
般期限较短,数额较大。银行在发放这种贷款时,是以借款者在未来时间内
十分确定的现金收入作为预期还款来源的,所以这种贷款的质量取决于借款
者预期收入的时间和数额的准确性。
五、消费信用的界定
消费信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和
运作方式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早期的消费信用形式也还在一定范围内存
在。与此同时,纵观世界各国由于发展阶段不同,消费信用的形式、特征也
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随着信用形式、消费行为的进一步多样化,使我们面
I临着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消费信用如何界定的问题。
消费信用首先属于信用的范畴,信用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条件下,
以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形式体现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
运动的特殊形式。借贷资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主要是商品形式和货币形
式,相应,信用也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也就是一般经常讲到的信用形
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收款方式提供的信用,它主
要采取赊销商品的形式实现。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借贷资本所有者以贷款形式
提供给职能资本经营者的信用。这里我们要看到消费信用也是以商品赊销、
货币借贷的形式出现,并且从历史角度来考察,早期的商业信用多是在消费
领域,所以起初的消费信用表现为一种商业信用形式。银行信用也是在与高
利贷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信用,高利贷信用也多是用于消费领域的
信用。所以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实际上,它
们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从信用主体的主动者划分
的,商业信用的主动者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企业;银行信用的主动者是从
事货币资金经营的银行。这样划分,能表明谁在信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
消费信用是从信用的对象物的用途划分的,有生产信用、流通信用、消费信
用。而这三种信用的对象物可能是商品,也可能是货币。如果消费信用对象
物是货币,则增加消费者的货币收入,货币收入是可能的消费要素;如果消
费信用的对象物是商品,则直接形成消费者的生活消费的财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费信用多采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形式,但
不等同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只能说明它是用于消费目的的银行信用或商
业信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属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的分支或一种类型,
也可说是采取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形式的消费信用。考察了消费信用的信用
本质,还要考察消费信用与生产信用关系,才能正确界定消费信用。这是因
为消费信用既属于信用范畴,又属于分配的范畴,从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个角
度来考察,信用是社会产品分配和交换的特定形式。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相当大程度上要靠生产信用与消费信用
来调节,要使生产信用和消费信用都得到发展的条件下,使生产和消费保持
合适的比例,维持大致的平衡,社会生产才能得到顺利发展。尽管消费信用
与生产信用都是社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用方式。但消费信用与生产信
用相比,更多的是差异和区别:其一,信用的对象物不同,前文已有表述;
其二,从事信用的主体不同,消费信用的参与主体一般是居民或家庭,而生
产信用的参与主体一般是企业;其三,消费信用是对未来收入的预支,要用
未来收入偿还债务,而生产信用用于偿还的则是生产创造的价值;其四,二
者产生的效果与作用不同。实行消费信用能扩大即期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生
活水平,从客观上反映出来是社会有效需求增多;实施生产信用,能解决企
业生产发展需要,从客观上反映出来是社会产品的供给增多。其五,从功能
上看,生产信用是使储蓄转化为积累的信用行为,而消费信用的基本功能是
使消费者提前进行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是使储蓄转化为消费的信用行为。
其六,信贷的方式不尽相同。消费信用一般采用抵押贷款、分期付款、信用
卡借贷等方式:生产信用则主要利用短期负债或长期负债方式。
各国对消费信用根据实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在美国,消费信用
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不同定义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是从消费信
用的用途来界定的,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对消费信用所下的定义是:“经由
正规的商业渠道,把短期和中期信贷扩大到个人,通常是用来支付购买消费
商品和服务,或者用来偿付为这些目的而举借的债务”。联邦政府制定的《消
费信贷保护法令》(CONSUMER CREDIT PROFECTlON ACT)把消费信用
定义为:主要用于个人、家庭或农业,而非用作企业或商业的借入资金。根
据联邦政府制定的另外一个《信用平等机会法令》(THE EQUAL
CREDIT·OPPORTUNITY ACT),消费信贷包括各类发放给消费者购买物品、
服务并用于私人用途的信用。此外,在美国,大部分消费信用的定义中不包
括用于购买第一幢家庭住宅的抵押贷款。这是因为这些贷款的市场在需求、
竞争环境、经营或法律要求上存在独自的特点。在美国银行里,房屋抵押贷
款通常由专门的贷款部门,而非消费信贷部门来处理,在统计数据上也是单
独列开的,但从本来的意义上还是属于消费信用的。
我国对消费信用的定义, 随着我国消费信用实践的发展, 有一个不断
深入认识的过程。最早较多的提法是“消费信贷就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
梦”①这虽然从消费信用的基本经济职能方面了解定义,但表述不清,容易
形成歧义。接着比较常见的定义是:“消费信贷又称消费信用,是指商业银
行直接向消费者个人提供贷款,其目的是支持人们购买耐用消费品。②再一
种提法是:“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
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比较全面的提法是:“消费信贷就
是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用居民未来收入作担保,由金融
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贷款。”固
上述对消费信用的界定总的来看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概括的都不全面,
不能全面反映现实存在的消费信用形式、主体、用途、功能、作用。这既不
利于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借鉴国外消费信用经验,主要表现
在:
第一、有些提法把消费信贷等同于消费信用,把提供消费信贷的主体只
限定为商业银行是不全面的。消费信用被交易的对象能够以货币的形式存
在,也能够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从信用的定义也可以看到,凡是以偿还和付
息为条件,以货币借贷或商品赊销的形式提供用于消费的信用,均可称为消
费信用。所以,消费信用并不是货币借贷所能概括的(尽管消费信贷包括货
∞参见汪世银:“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信贷市场”,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②参见汪世银:“麻信息不对称条件一的消费信贷市场”,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王怡:“制约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④陕西财经学院金融发展研究所宏观对策研究组:‘论发展消费信用的若干理论对策》,当代经济科学
1999年第4期。
24
币借贷和实物借贷,但现有的定义多指定为银行所提供的货币借贷),同样,
消费信用提供者也是多元化的,既有商品提供者,也有货币提供者;对货币
借贷的提供者来说,不仅有银行,还有信用卡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典当行
等等。尽管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体系的主体,其它各种信用也要通过银行信
用发挥作用,消费信用也多表现为银行信用的形式,但这并不否认还存在其
它主体所提供的消费信用。即使在消费信用十分发达的美国,也还存在典当
行等早期消费信用形式的提供者。把消费信用与消费信贷等同起来的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两方面造成的。
从实践上看,首先我国真正发展消费信用的时间不长,以商业信用形式
开展的消费信用还很少,其它早期消费信用形式如典当等由于经济、金融政
策的缘故,还处在一个十分小的范围内,相应的认识也受到限制。其次,我
国开展消费信用的主体也很少,基本上以银行(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为主,
尽管也有少量其它主体提供消费信用,但无论是范围和还是数量都十分有
限,影响很,J、。
在理论上的认识不足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与对信用的理解有关。马
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信用定义为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经济条件
下,货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故而许多人认为消费信用属于信用范畴,当然
消费信用交易对象只能是以货币借贷为表现形式。实际上,马克思分析信用
是从再生产过程来分析的,是对借贷货币资本运动的概括,是为了表明信用
这种价值运动有别于再生产过程中其它价值运动。而从信用的特征和经济行
为上考察,信用并不是货币借贷就能涵盖的,在当代,货币借贷只是信用形
式之一。二是与对西方消费信用概念的盲目照搬有关,在西方,只有消费信
贷这种提法,但其表达的含义及其消费信用实践都表明其消费信贷的范围是
很广的,远远不限于银行消费信贷,这只是一种方式和主体。如果讲我国所
提的银行消费信贷是狭义的,而国外的消费信贷则是广义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消费信用与消费信贷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但
消费信用意义的外延更广。说明消费信用与消费信贷的关系,更重要的意义
是要说明,尽管以银行信用形式表现的消费贷款是消费信用的主体,其它如
商业信用形式的赊销,分期付款等消费信用也大都是以银行信用为中介,但
这并不否认除银行消费贷款以外的其它消费信用形式及主体,在推动消费信
用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一方面,其它消费信用形式,‘!作为银行消费信贷的
补充,能更好地发挥银行信用对其它消费信用形式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
培育多元化的消费信用供给者,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信用需
求,从而更好地推动消费信用的发展。我国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社会、
经济特点,生产力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还很大,这决定了
我们需要发展不同形式的消费信用,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信用供给者,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消费信用多元化要求。
第二、有些提法对消费信用的用途界定不全面,如前文所分析的,消费
信用按信用对象物的用途划分是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所以,首先,要明确
消费信用是用于生活消费,而不是其它用途,用对“个人发放的贷款”来表
达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消费信用功能、作用的理解。其次,从消费信用对象
物来看,可能是商品也可能是货币。商品则直接增加消费者的生活消费财产,
这好理解,但在实际上往往把消费信用的用途限定为具体消费物品或限于银
行指定的商品范围,而消费者的生活消费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尽管在某些大
额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上面消费信用需求更大些,但并不表示其它
方面的消费不需要消费信用的支持,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越
来越多样化,需要消费信用支持的消费领域越来越广。所以,对消费用途的
限定,不利于消费信用作用的发挥。要限定用途,主要是与消费信用对象物
可能是货币相关,因为如果消费信用对象物是货币,则增加消费者的货币收
入,货币收入只是可能的消费要素,由于货币具有选择权,尽管以消费信用
名义贷出来,但贷款或借款是否用于消费,则在于消费者的选择和用途。这
个问题在消费信用实践中也十分突出,一方面银行等消费贷款发放机构要控
制消费信贷用途,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信用需求多样化,不是仅仅购买商品就
能涵盖的。需求和供给的不一致,使不指定具体消费用途的个人综合授信业
务发展缓慢(以个人财产抵押贷款除外,这里涉及到银行对此种业务风险认
识问题),在发展中也出现如何看待个人消费贷款用于其它领域的问题,如
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金融意识较强,对货币需求
大,以个人消费贷款名义贷出的款项基本上是用于投资(股票、兴办企业等),
再加上银行贷款和个人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开支交织在一起,无法辩别银行贷
款具体用途。个人消费和个人投资对经济生活影响效用是不尽~致的。如用
于生产性投资,则没有增加消费性需求,反而增加供给,在宏观上对总供给
与总需求的作用是相反的。如用于二级市场买卖股票,则也不会直接增加消
费需求,而只是在借款与投资之间的转换,形成消费者的金融资产,从而对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如股票上涨,会给消费者带来财富效应,
增加消费开支)。我们认为,一方面消费信用用途的界定,影响到我们正确
认识消费信用的功能,发挥消费信用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正确界定消费信
用的用途,就必须把握生产信用和消费信用的区别,从消费信用的功能、作
用角度出发,来界定消费信用。从消费信用发展历史来考察,消费信用的真
正发展正是在于人们对消费信用的功能、作用有了正确认识以后,消费信用
不仅是个人生活消费需求,而且成为国家调节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手段,
从而有力推动了消费信用的发展。总之,要正确界定消费信用,就必须从消
费信用的功能、作用出发,这既是区分生产信用与消费信用的出发点,也是
正确界定消费信用用途的根本。
第三、有些提法对消费信用的特征表述不全面。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
价值单方面让渡,凡是信用无不具有偿还性和付息性④,信用的这种偿还性
和付息性特征,是不依社会形态的转移而转移的。所以,我们认为界定的消
费信用,完全可以不用未来收入作担保来偿还之类的表述,只要是信用,偿
还性和付息性就是内在本质属性,否则就不能称为一般意义上的信用。即使
强调消费信用的偿还、付息性,用未来收入偿还、付息也是不全面的。从消
费信用实践看,消费信用有信用担保(即主要以个人未来收入作担保),也
有抵押,还有抵押与个人未来收入担保混合性如住房按揭,一般要求付一定
首期价款,然后以住房抵押,余款用未来收入逐渐偿付。而不同担保方式对
消费者而言,影响是不~样的,用债券、存折等金融资产或拥有产权的住房
等实物资产抵押贷款用于消费,贷款金额一般小于抵押物的实值或评估值(已
考虑了风险等因素),不存在未来收入担保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全面、准确地界定消费信用,要重点考虑三
个方面,一是消费信用的形式,二是消费信用的用途,三是消费信用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消费信用应界定为:以货币借贷或商品赊销的方式体
①实际生活中有无息贷款,实质是确认应该有息,无息是优惠之意,赊销商品也不加价,但实际上足
暗含利息的。
27
现,满足消费者提前消费需求,促使供需均衡发展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这个界定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消费信用的形式和提供消费信用的主体
是多元化的,既有以商业信用形式提供的,也有以银行信用形式提供的,消
费信用主体有商家、厂家、银行、金融机构,典当行等。其二,消费信用是
用于消费者生活消费需求。其三,消费信用是具有偿还性付息性的提前消费
行为。能满足消费者即期消费不足,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 在客观上,
消费信用作为一种信用调控手段,具有调节消费需求,缓和生产与消费之间
矛盾的作用。消费信用的这个界定,排除了世界各国消费信用形式、用途及
市场范畴的差异,为我国消费信用的分析与借鉴国外消费信用的经验提供了
前提条件。
鉴于我国消费信用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消费信用主要以银行提供的消
费信贷(简称消费信贷)为主,所以在本文中主要通过中国消费信贷实践来
展开分析,并不影响总体上对消费信用的研究。
第三节西方跨期消费函数理论与消费信用制度
消费信用,从信用角度考察,是用于消费者消费用途的信用行为;从消
费角度考察,也可看成是消费者的信用消费行为。信用消费行为与传统的消
费行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消费者要借助消费信用进行消费,消费信用对消
费行为的影响,都是我们在分析消费信用问题时要说明的。因为消费者的消
费行为是消费信用能否真正发展起来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研究消费信用的
文章很多引用了以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西方消费函数理论来说明我国
开展消费信用的必要性、可能性。∞但由于缺乏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迸一步
分析,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正确借鉴西方理论来为我国服务,这
也是本文进~步分析这两者关系的原因所在。
一、西方跨期消费函数理论
消费函数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首创的,其后,随着人们认识
的不断深化,消费函数理论也不断发展。消费函数理论的创立与当时西方国
。从目前资料看。没有国外专门研究消费信用的理论。一般是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中来阐述消费信用
制度.这也是我国研究消费信用文章多弓l用消费函数理论的原因。
28
家经济危机的背景有关。经济大危机使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使两者
处于均衡状态”的信条受到动摇,需求作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主要变量开始
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把消费作为总需求的一个主要
部分加以关注,并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理论。由于这种假说不能完
全解释经济中的现象,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等消费
函数理论相继出现。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根据消
费者不同消费行为,我们可以把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分为以绝对收入假说为代
表的不跨期消费函数理论和与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为代表的跨期消
费函数理论(又称前瞻消费函数理论),这两者都认为决定消费支出的主要
变量是收入。不跨期限消费函数理论与跨期限消费函数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跨期消费函数理论,预算约束是跨时的,强调预期未来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者追求的是跨时效用最大化,而不跨期消费函数理论则认为决定消费支
出的主要变量是现期收入,预算约束是现时的,消费者追求的是一时效用。
由于不跨期限消费函数理论不能全面说明现时经济生活,而跨期限消费函数
理论则可以说明,故以下介绍跨期消费函数理论。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
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是跨期消费函数理论的代表。
1、生命周期假说。其基本内容是,消费者力图将生命期的所有收入在
生命期的各个阶段做合理分配,以期实现最优的消费效用。因此,消费并不
单纯依赖现期收入,而取决于生命期的总资源。这种消费模式意味着个人生
命期储蓄,取决于生命期收入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获得收入)年龄
期与退休期。在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
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
可能偿还往年时代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些钱以各老用,~但年老
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储蓄状态。
2、持久收入假说。其基本内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
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
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
加权平均数计得,它主要包括工薪收入、房租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等。在
这里,弗里德曼把预期收入纳入了持久收入内,他认为影响个人对未来的预
期收入的因素,有个人的年龄、职业、能力和非人力财富。个人的总财富叉
受这些因素影响,所以个人的总财富变动时,个人持久收入也随之变动。持
久收入假说认为,边际消费倾向不一定有规律性,它决定于消费者愿意预支
未来收入用做现期消费的程度。此外,持久收入假说,将个人收入分为永久
性和暂时性的,消费也因此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消费。永久性消费依赖于永
久性收入,但暂时性消费与暂时性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从整个社会看,
由于暂时消费以及暂时收入都可以大致抵销,全社会平均的收入和消费就等
于平均的永久收入与永久消费。
尽管这两种假说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基本思想,单
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
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故此,人们有时也把这两种假说合称为:生
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跨期消费函数
模型,假定两个时期,公式为:
c,+熹吃+斋~
矽代表财富, c代表消费, Q代表产出
它表明消费的现值,必须等于产出的现值,产出的现值,也可以看作
是第~个时期初家庭的财富(W1),这表明家庭在现时期内的消费可以大于
收入。但就其整个一生而言,它的消费不可能超过它的资源、现值。条件表
明,家庭在整个时间内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消费组合(C1和C2)。只要消费
的现值等于收入的现值,这表明消费者是在其一生过程中来量入而为的。
二、跨期消费函数理论与消费信用制度的关系
从跨期消费函数理论可以推出另一种假定:没有流动性约束,即指消费
者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以前所得资产(如储蓄等)来弥补现期收入不足,就
必须具有不受约束的借贷能力。而没有流动性约束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
有完善的消费信用制度。尽管跨期消费函数理论已假定不受流动性约束的前
提,但加入消费信用制度这个因素,并不影响该理论的完整和结论①。跨
时预算约束就是指在没有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用借贷的手段在
现时支出未来才能获得的收入(预算约束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受到其收入的
①莫迪利安尼指Ⅱ;:对消费信贷的影响。只需对他的理论作一点非本质修改,其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仍
然有效。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个人节俭和国民财富》,载<美国经济评论》1986年6月号P304
—305。
30
限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又可推论出:只要具有跨期预算约束特征的消费者的消
费行为,就必然要求有一个提供借贷市场或称消费信用制度,哪因为在这种
情况下,消费行为可能是一种信用消费行为(不可否认,有许多消费者没有
储蓄和资产供目前开支所用,或有资产但不愿动用或不能动用),消费者就
必然有借贷的需求,从而对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提出要求。如果消费信用
不存在或不发达,很多消费者都会受到流动性约束,即使具有提前使用自己
预期收入用于均匀消费的意愿和要求(符合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定特征
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实现,从而也会表现为一种绝对收入状况的消费者行
为,但这是被迫的。在西方国家,跨期消费函数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生活
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一部分低收入者,或人们由于经济不景气引起收入水
平暂时下降时,为了保持较高的消费水平,必然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没有储
蓄或储蓄不足者,必然要动用未来的收入进行借债消费。消费者处于生活周
期的青年阶段,开支大于收入,但预期收入高,必然会动用将来的收入,以
缓解消费支出流和收入流在时间和量上的矛盾;消费者进入耐用消费品消费
阶段,也需要动用未来的收入以解决商品价值大和收入低的矛盾。在美国,
消费信用十分发达,仅在20世纪80年代消费信用就增加了8000亿美元。
事实上,许多西方国家把消费信用作为扩大消费需求,启动经济增长的重要
宏观调控手段。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只受本人目前实际收入
的影响,这种假定是排除消费信用制度的。因为这种假定中的消费者只受绝
对收入限制,不可能突破目前的预算约束。而以跨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
假说为代表的跨期消费函数理论的消费者行为,是从一生或长期收入来考虑
消费的,因各种情况出现消费者收入与消费支出的不一致,在消费支出大于
收入又没有储蓄等可供当前消费的情况下,必然要借助于消费信用等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需要消费信用的存在与发展。跨期消费函数理论所体
现的消费者行为在实践中是大量存在的,如由于疾病、车辆意外原因,使得
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低于持久收入,形成较大的消费开支,就要借贷;又如,
①在实践中,人们不可能不受到流动性约束,因为人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借到所需要的货币.
我们所指的是消赞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的流动性约束,而不是消费信用制度完善下的流动性约
束。
31
如果一个家庭现时收入下降了,要保持过去的消费水平也需要借贷。按照跨
期消费函数理论,消费者的消费取决于长久收入,如果他愿意,他便可以动
用未来可以预期的收入(如他没有储蓄或不愿动用储蓄);再如,学生所处
的生命周期,决定了他收入与消费支出不一致,但又有较高的预期,可以通
过借贷来使一生效用最大化,等等。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只有
出现符合跨期消费函数理论中消费者行为,就表示消费者要求消费信用制度
的存在和发展,以在不受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从长久收入预算约束来安排
收入与消费。
在分析了消费者行为与消费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再来分析消费信用制度
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如果在经济中消费信用制度不存在或不健全,消费者
面临较大流动性约束,①消费者很少或基本不能以借贷的方式满足计划外的
和计划内的大额支出,以效用最大化原则实现个人跨时性的消费就会受到影
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表现为绝对收入假说中的消费者行为,受
到流动性约束,无法跨时预算约束来安排消费开支,但这是一种被迫的消费
者行为,因为消费者只能从绝对收入约束来安排消费和开支。一般而言,流
动性约束与消费信用制度相关,消费信用制度是否完善,一般取决于资本市
场的发达程度,以及制度制约。在具有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的经济中,个人
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消费信用支持,并影响自己的消费与储蓄安排。尽管在
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流动性约束,但这种流动性约束,
是在消费信用制度十分健全的情况下的流动性约束。
三、跨期消费函数理论与消费信用制度的借鉴
西方跨期消费函数理论,是研究在发达市场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同时,
我们假定的消费信用制度,也是建立在发达市场基础上的,但这并不否定其
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居民的经济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发生,因而与经济
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诸要素:收入、预期、消费
信用对任何不同经济特征的国家与地区都是共同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①撮新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消费”一章中,增加了荚国经济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被称为“流动性
约束”。多思布什称:“当消费者在高收入预期下无法借款来维持当前消费时就存在流动性约束“。萨
克斯说:”不能借入而又缺乏金融财富成量的家庭就是“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流动性约束可以一般
地定义为:某些个人没有能力用未来收入做担保而获得贷款.
32
从我国情况来看,消费者行为,很大程度上可以用西方跨期消费函数理
论来检验,从1997年大力发展消费信用以来,短短四年仅银行提供的消费
信贷余额在2000年末已达4265亿元,同时,我国消费者已进入以住、行消
费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更加需要消费信用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消费
者已由传统的消费行为向信用消费模式转变,这说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已不只受当期绝对收入的限制。以长久或一生收入角度来安排收入与消费,
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所以有人称,在我国信用消费的模式将取代原来
的传统消费模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我国消费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
从而使消费者所面对的流动性约束也较大,尽管没有统计数据可以检验这种
约束有多大,但从消费信用目前所面对的群体,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情况(面
对中低收入阶层如农民等开展的消费信用少)来看,广大消费者在一定程度
上还要受到当期收入预算的约束,呈现出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所假定的古典
消费模式。例如,当今很多大学生愿意按照生命周期的要求预支未来收入,
用于目前过高的消费(从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可以得出这个情况),
但往往受到消费信用制度的制约,得不到所要的贷款。现代经济理论关于消
费函数及其微观基础——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有关宏观经济政
策实际效应和政策取向的判定。从本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按照生命周期假定
和持久收入假定,消费者具有信用消费的特征,追求跨时效用最大化,这就
为采取鼓励消费健全消费信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
的发展,也是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的。生命周期假定和持久收入假定理
论,在西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尽管这两种假定是以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
为基础的,而由于种种制度因素和文化、消费习惯等因素,我国消费者行为
与西方跨期消费函数理论所假定的消费者行为有所差异,但消费者行为作为
选择恰当的经济政策工具的出发点之一,却是无疑的。而且正如前文所分析
的,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定,检验我国消费者行为的可行性已越来越强,
我国消费者跨时规划消费行为逐渐加强,消费与收入的关系随之会发生变
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加大消费信用的发展,改变消费者所面
对的流动性约束,使消费者能够按照跨时预算约束来安排收入与消费。同时,
消费信用制度的发展,还能有力地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由传统消费模式
向信用消费模式转变。
第二章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的发展及经验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消费信贷历史较长,自1775年英国成立第一家
房屋互助合作组织——建筑社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二战以后,随
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力推行消费信贷成
了这些国家的必然选择。同时,经济的发展为消费信贷提供了物质基础,居
民和家庭收入稳定增长,加之消费主义的突起,对消费信贷需求也不断扩大,
从而带来了消费信贷的空前增长。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已占
商业银行贷款的20%至30%。商品零售额中有一半是通过信用交易进行的,
在法国四分之一的家庭靠贷款买房了,美国70%、法国60%、日本50%的汽
车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信贷进行的。因此,展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发
展进程及经济背景,总结消费信贷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国进一步发展消费信
贷将会有所借鉴,现在主要以美国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节美国消费信用的发展及其特征
在美国,消费信用规模大,发展快,范围广,已成为金融机构和商家
扩大盈利,促进企业生产和经营,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目前,
美国消费信用已发展成为包括各层次、各类型消费信用主体,全面多样消
费信用形式,健全的消费信用制度的一种完整成型体系。
一、美国消费信用发展的过程及经济背景
美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
消费信用发展可以追溯到前资本主义时期,最早的消费信用源于土地制度改
革的需要,农民在春天购买种子并且耕作,然后在收获的季节销售以获得收
入,这中间存在收入与支出时间上的矛盾,当时美国一些著名的零售商如西
尔斯、罗巴克等迎合这种需要,提供无担保贷款给农民,以使他们可以购买
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这可以称为原始的消费信用。而以金融机构为消费信用
主体的消费信贷市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如1910年建立的摩利
斯计划银行可以被称为最早提供消费信贷的银行。当时,这些银行主要对消
费提供中小型的贷款。这一时期消费信用市场小,对经济的影响不大。尽管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较快发展,消费者的行为已呈现多样化的趋
势,对消费信用的需求也较大,尤其是对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但是,消费
信用的供给却处在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主要是以一些商家为帮助顾客购买
而提供消费信用,其中主要是以9家汽车商为主。1911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
的T型车价格为三、四百美元,但与当时人们收入相比,是一般美国人所承
受不了的,为了解决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价格高昂的矛盾,分期付款的方式应
运而生,到了1923年,福特汽车销售量中80%是用分期付款方式销售出去
的。之后汽车公司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资助公司,帮助消费者提前实现了消
费汽车的需求。但这种分期付款方式还是属于商业消费信用形式,所以覆盖
面和影响力有限。这主要原因,首先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经济学坚持以
萨伊定律为核心的理论,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机制调节,
自动促使供给与需求趋于并保持平衡,不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普遍意义
的生产过剩危机,实际情况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成长,美国财富分
配不均的弊端开始呈现出来,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只拥有很
少一部分财富,他们许多合理消费难以实现:相反,少数富人却拥有绝大部
分财富,因这种人数不多,消费总量相当有限,所以社会总的消费需求出现
不足。其次,与上一理论相应的政策、制度,不可能把消费放在一个重要的
位置上来考虑,自然使消费信用的供给处于缺失的状况,从而限制了消费信
用的发展,只是到了1916年,Russell Sage慈善机构才制定出“小型贷款统
一法”,为持营业执照的消费者贷款。最后,美国居民大多是从欧洲移居过
来的清教徒,勤奋和节俭是生活的信条,在当时制度下不可能去大量消费。
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的信用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主要
有如下几点:第一、美国二战后消费信用的发展不能不提及1929年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中,美国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在这种背景下,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从理论上分析了造成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提出
了供给过剩是由于人们消费不足的结论,并提出了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政
策主张。随后经过二战的刺激,美国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战后美国社会的
总供给能力出现了大量过剩。在可能发生新的经济危机的阴影笼罩下,凯恩
斯的理论盛行于全美上下,刺激消费需求成为美国政府长期奉行的经济政
策。第二、美国也进入了消费结构调整的新时期,随着城市化和专业化过程
的加快,汽车革命的到来,住房、汽车等大额耐用消费品成了消费者的追求。
当时已存在的分期付款等信用形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整个美国出现了一股
以促进大众消费为核心的宣传消费浪潮。有巨大切身利益的各个企业自然
更是全力通过各媒体大做广告,宣传消费。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金融机构、
企业也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支持消费信用的发展,如政府制订了《消费信
用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各方的权力、义务,为消费信用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制度环境等。与此同时,银行垄断组织的信誉和实力已十分强大,需
要寻找更加有效的资金运用途径。第三、由于前述的制度及政策的影响,在
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取代了以勤奋俭朴为核心的清教徒文化,成了美国的主
流文化。第四、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安定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城
市就业率高,职工工资稳定,国民收入中可以自由支配的部分也有所上升。
在这种民富国安的环境下,随着对住房、汽车等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消费
者更愿意去承担信用方面的义务,而贷款者也乐意在这种收入和就业稳定的
环境下提供贷款。
美国比较正规的消费信用,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形成了广泛参与、各有分工成熟的消费信用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信用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美国用于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
金额是6.8万亿美元,美国人拥有14亿张信用卡,全年销售了1700万辆汽
车,530万单身家庭购买了房屋,消费者购买了4000万各类用品,这其中大
部分是在消费信用的支持下完成的。∞从个人消费来看,美国居民举债消费
的个人债务的增长速度从表2一l中可以看出:从1950一1984年,可供支配
的个人所得增长1254%,增长12倍半:而消费者信贷增长2032%,增长20
多倍;住房住宅抵押贷款增长2282%,增长约23倍,两项个人负债总额增
长2400%,增长24倍。增长得最惊人的是:消费者信贷占所得(可供支配)
的百分比,35年期间,有的几乎增长了1倍,有的则超过1倍。如前者由1950
年的12.O%,上升到最高年份的1984年达68.8%,超过了l倍。
①Barry Connelly:The Evolmion ofa Worildwide Consumer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China’s
Ist Annual Credit Summit 2000
36
1950--1984年美国可供支配的个人所得同消费者信贷、
表2.1 住宅抵押贷款的统计数单位:亿美元
可供支配消费者信贷与住宅抵押贷款
的个人所消费者信贷住宅抵押合计
得数额占所得的%
贷款数额占所得的%
1950年205.5 25.6 12.O 43.9 69.5 33.8
1960正349.4 65.1 18.5 142 207.1 59.3
1965年475.8 103.3 21.0 220 323.3 68.0
1970年695.3 143.J 20.6 298 44I.I 63.4
1973年902 203.1 22.2 417 620.1 68.7
t975证1086.1 223.1 20.4 495 718.1 66.1
1976芷1184 248.9 20.8 56I 809 9 68.4
1977芷1303 289.2 22.O 658 947.2 72.7
1978年1474 337.9 22.9 771 1108.9 75.2
1979企1650.2 283.2 23.2 891 1174 2 71.2
1980芷1828.9 289.7 21.2 987 1276 7 69.8
1981年2041.7 416.4 20 l 1065 1481.7 72.6
1982年2180.5 441.7 19.8 1106 1547.7 71.0
1983证2340.1 492.9 20 7 1215 1707.9 73.0
1984年2576 8 520.1 20.8 1248 1768.1 68.8
资料米源:刘涤源著: 《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第256页,武汉人学iI{版}l:1997年版。
美国消费信用的大规模增长的一个特点是住房信贷的大量增加。1995年
第一季度末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32455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
73.93倍,年均递增10.03%。住宅抵押贷款余额占美国居民当年可供支配的
个人所得比重大幅度提高,从】950年的21.36%上升到1984年的48.43%,
提高1.2倍,据有关方面统计,美国居民购房资金80%左右来自住宅信贷①。
第二、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信用主体。消费信用的主体主要是
提供消费信用的金融机构、企业、商家(政府从提供制度这方面而言也是消
费信用的主体之~,这里不详述)。美国提供消费信用的机构非常多,形成
了竞争性,多层次的消费信贷体系,使居民拥有便捷获得消费信贷的途径。
(1)商业银行成为消费信贷的最大提供者。根据美联储统计,自1946
年起,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攫取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截止1998
年底,商业银行共持有39%的总消费信用贷款、35%的汽车贷款、38%的循
。邓亚平:《荧国消费信贷概览》,《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4月7日,第三版。
37’
环信用贷款及48%的其它消费信贷,大约60%的房屋净值信用余额。从美国
消费信用历史来看,20世纪初,商业银行只是介入零售方面的消费信贷。它
是零售商所出售的分期付款协议的最大持有者,介入对消费者的直接信贷业
务较迟,而且在起始阶段也很少,主要是面向高收入个人的一次性借还贷款。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的金融机构,
主要满足商业资金需求,再加之商业银行在开发消费信贷过程中也遇到风险
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在满足消费者资金需求方面一直
步履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才逐渐改
变了观念,认识到消费信用业务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增长的潜力,同时,近十
年来,随着二级市场及证券化的出现,银行贷款组合的流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2)财务公司。美国的财务公司大体上可分为销售财务公司和消费者
财务公司。销售财务公司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起初只是为公司推销
其产品服务的,它们从零售商那里购买消费者的分期付款合同,同时还为这
些商家提供批发业务的金融支持。如1919年成立的通用汽车承兑公司、1929
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的环球信用公司。起初,销售财务公司的业务主要针对
汽车销售商,随着自身的不断扩张,销售财务公司逐渐走向多元化。第一、
除了购买汽车以外,还包括房屋、船只、农机等方面的业务。第二、除了购
买分期付款票据以外,还提供小额贷款和商业贷款这样的服务。如通用汽车
承兑公司向全美消费者提供广泛的贷款服务,而福特汽车信用公司和通用电
器资本公司均属全美最大的信用卡提供者。消费者财务公司绝大多数是向消
费者提供分期付款贷款的机构,有些是由银行持有,有些是属于独立性的。
这些公司规模有大有小,一些大的公司在全国范围的上百个城市有办事机
构。消费者财务公司的发展是实施《小额贷款统一法》的直接结果。早在20
世纪初期,针对工薪阶层对小额贷款的巨大需求,政府出台了《小额贷款统
一法》,此后,许多开展这项业务的消费者财务公司成立。消费者财务公司
的借款者通常来自不同的职业群体,借款的目的主要是支付医疗费用、欠款
及其他一些紧急开支。与商业银行有所不同,消费者财务公司通常设于消费
者比较便利的地方,接受贷款申请,就近开展业务。财务公司在美国消费信
用业务中的市场份额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下降趋势,直到80年代,国有
几大汽车制造商的直属财务公司大力扩张贷款组合,才出现短暂的逆转。】998
年后,财务公司持有价值1685亿美元的消费贷款,占14.5%的市场份额,
在名次上仅次于商业银行⋯。
(3)储蓄机构。在1980年之前,美国的储贷机构和互助储蓄银行只允
许将其中小部分资产投放在消费贷款之中,这~限制大大地制约了储蓄机构
的消费信贷业务。随着法规监管的放松,储蓄机构迅速成为消费信用市场中
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其市场份额从1979年底的3.7%达到1987年的顶峰
9.8%,不过到了1998年,其市场份额又跌落至4%。罾
除了以上介绍的机构外,美国的信用社,人寿保险公司,某些非金融企
业,如慈善机构、宗教协会、教育机构、零售商、加油站等也从事一部分消
费信用业务。各机构所占份额可见表2.2。
表2-2 美国机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1970--1981年)单位:lO亿美元
、\\年掰
祝苟\ 1970 1974 1975 1977 1978 1979 1981
分期贷款合计105.5 164.6 172.0 230.6 273.7 312.0 318 3
商业银行48.7 80.J 82.9 Jj2.4 J36.J J54.2 J47,6
金融公司27.6 36.1 36.0 44.9 54.3 68.3 72.4
信用合作社13.O 21.9 25 7 37.6 44.3 46.5 46.0
零售商13.9 18.1 18.2 23.5 26.0 28.1 31.3
其它2.3 8.4 9.2 12.2 13.O 14.9 21.O
资料来源:范剑平主编:<居民消赞及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形式多样、全面的消费信用形式。美国的消费信用形式多样,按
目的划分主要有用于消费者购买物品服务和用于私人用途的信用。前一种包
括用于购买住房、汽车、游艇、飞机、娱乐器材、旅游、学生贷款及其它服
务和消费耐用品的贷款;后一种不指定用途如包括个人债务重组贷款等。这
两大类型消费信用按归还方式又可分为分期付款方式和一次性付清方式。分
期付款信贷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分期支付款项,这
种方式通常只涉及单一类型商品,如汽车等,并且必须有附加的法律协议作
。@黄小军:“美国消费信贡的发肥撕史和现状”,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鹅5期。
39
保证;一次性付清方式多指赊帐,主要用于日常零星的购买。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消费信贷形式,在上述两类消费信贷中都经常使用,这就是信用卡。
在美国每年有6000万个人使用信用卡透支,占美国家庭总数37%以上。
在美国的消费信用形式中,住房、汽车等贷款占了主体。按1992年的
数据,在个人贷款用途中,买房占53.1%,买地产占25%,买汽车占8%。
其它占13.9%∞。同时,消费信贷的种类也不断创新。如传统的固定利率、
固定还款金额的住房抵押贷款,占比不断下降,可变利率贷款上升,以防范
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率变动影响。又如渐增式还款信贷出现,以适合青年人收
入不断增长的特点。
第四、健全成熟的住房金融体系。美国自二战后住房建设明显加快,美
国人大部分拥有宽敞、现代化的住宅,主要得益于个人住房抵押消费贷款的
大量增加。1990年美国的抵押贷款为37261亿美元,是消费信用总额的
469%,相当于当年GDP的67.5%。到1998年后,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
额达到47378.23亿美元固,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与其健全成熟的住
房金融体系有很大关系。
1.较高效率的一级市场提供者。在住房金融一级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主
要有四类:一是储蓄贷款协会;二是商业银行;三是互助储蓄银行;四是人
寿保险公司。目前,储贷协会在住宅抵押市场上占有40%左右的份额,是美
国最重要的长期抵押贷款的提供者。90年代中期,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业务约
占全美抵押贷款业务的20%,占商业银行国内贷款总额的40%以上,在住房
金融市场上其作用仅次于储贷协会,居第二位。目前,互助储蓄银行抵押债
权占其金融资产的50%以上,其中80%以上属于住房抵押贷款,其抵押债权
占全美抵押债权的份额在8%左右;人寿保险公司的抵押债权占全美抵押债
权的7.5%左右@。在一级抵押市场上,抵押贷款利率采用市场利率。出现了
多种多样的利率调整方式,比如利率可调整抵押贷款、渐进偿还抵押贷款、
渐进偿还可调整抵押贷款、利率可重议贷款、增值分享抵押贷款。
2.完备的二级市场。美国的住房抵押二级市场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制
度日趋健全,产品日趋丰富,它的成功运作使一级市场有了长期稳定的资金
①邓亚平;《美国消费信贷概览》,经济学亍肖息报,2000年4月7日,第三版。
②“浅述美国个人信用制度”,上海金融报2000年5月20日
③赵辉:“美国的住房信代运行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0年第l期.
40
来源。二级抵押市场是美国政府干预最深的领域,美国政府先后设立了三家
中介机构从事二级抵押市场的运作,这三家机构是: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
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市场运作主要内容包括:抵押
贷款票据的买卖。通过收购一级市场抵押机构的住宅抵押贷款,再通过二级
市场将此债权转卖给其它投资者;以实现抵押贷款的流动性,发行抵押贷款
证券。二级发行机构以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抵押贷款证券,并对这些证券
提供担保,将抵押贷款出售给社会投资者。由于抵押债券的收益高于政府债
券,又具有相当于政府债券的信誉,因此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
接通了社会资金与住房金融市场的联通渠道,解决了一级市场抵押机构的资
金问题。
3.健全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保险机制。美国个人消费信用风险防范
的主要手段是担保、保险和贷款证券化。在这方面,住房消费信贷最为典型。
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住房抵押贷款,数额巨大,期限较长。同时个人信用也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旦不能履行合同,抵押物的变现存在较大困难,
从而使贷款机构面临风险。为了增强住房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建立金融机构
对住房抵押贷款的信心,吸引资金进入住宅抵押市场,美国政府设立了专门
的担保机构,对住宅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并使之成为刺激一线抵押市场发育
的有效工具。美国主要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机构是联邦住宅管理局(FHA)、
退伍军人管理局(VA),其中FHA是美国最大的官办担保机构,主要对低
收入家庭的住宅抵押贷款进行担保,经过该局担保的住宅贷款,其贷款条件
比普通住宅抵押贷款优惠,贷款可达房地产价位的97%,期限最长可达30
年。
美国也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抵押保险风险防范机制。从1957年美国威斯
康星州创建了第一家私营担保保险公司起,大批私营抵押保险公司介入,极
大地促进了抵押保险的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私营抵押保险取得了
较快的发展(见表2.3)。1973年美国成立了抵押保险公司协会,加强了对
抵押保险业的协调和监管。同时,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建立了专项保险基金,
并且在必要时实行再保险制度。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不断探索,推出新
的保险品种。这样,美国在消费信用市场上形成了政府担保与私营抵押保险
互相配合的混合保险机制,极大地增强了抵押贷款机构在一级市场的信一“
也放宽了一些借贷条件,使更多的人都能得到抵押贷款。同时保险机制的建
立与完善,也使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
表2.3 1993年一1996年美国新增抵押贷款保险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FHA担保VA担保私营担保私营保险的市场份额
】993 79131 41581 136767 53.1%
1994 91622 19474 131402 48.2%
1995 453lI 23940 109625 61.3%
1996 71617 33358 126972 54.7%
资料来源:常兴华:《跨越消贾门槛》,第282见。经济科学出版社t999年版。
第五,完善的消费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美国在发展消费信用的过程中
注意加强立法,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为消费信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
境。
从消费信用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立法。美国从消费信用的外部环境、
申请、审批、授信、监管、风险防范、还贷等各个环节规定了具体要求。①
《平等信用机会法》。强调提供消费信贷时应当禁止基于性别、种族、宗教
等方面的歧视,尤其是保证了妇女在消费信用方面与男性平等的权力。②《公
正信用经济法》。如果消费者认为帐目有误,可以在得到帐目清单的60天之
内写信给有关机构(如信用卡公司)。根据该法,公司必须在30天内答复,
并在90天内解决争议。在这期间内,你可以不必支付有争议的款项,也不
必支付利息。③《公正信用报告法》。美国有2000多家个人与家庭资信局,
它们备有大多数消费者个人和家庭的资信档案,记录了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和
资信等,这些档案成了消费者贷款的主要凭证。该法要求这些机构必须作出
公正的报告,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存在这些机构的个人信用档案,授权个人
和家庭审核个人档案的准确性,有权要求有关机构取消或调走不正确的个人
状况信息。④《恰当催收债务法》。该法案要求有关方面在催收债务时应遵
守一些基本原则,如要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消费者联系,未经授权,不能
与第三方联系;禁止使用胁迫及其它不正当手段等。⑤《消费者信贷保护法》,
该法要求银行充分披露贷款的条件与成本,顾客可以在对不同贷款人的利率
进行比较的前提下使用消费信用。银行在对个人发放贷款过程中,必须使用
统一的精算法把贷款费用一律表示为百分比率,张榜公布。此外还有《破产
42
法》等。
第六、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美国信用消费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其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使消费信贷无论是在风险防范还是在办理效
率方面都大大提高,从而使信用消费成为更加便利的消费方式,得以在更大
范围内推广和使用。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和逐步积累,形成了科
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的个人信用
调查机制。个人信用调查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个人信用调查及
资料的搜集工作可以由金融机构自己进行,也可以由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来
做,后者是各国信用调查的主要形式。美国目前主要有三大信用调查局,下
属500多家信用调查机构,专门从事收集、加工、整理和对外提供消费者信
息。据统计,这些信用调查机构保存有两亿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档案,这一数
字与美国成年的数据几乎相等,每年卖出6亿份消费者信用报告,每个月就
有20亿条信用记录被更新。二是规范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对个人资信进
行评估是个人资信档案的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是消费者获取银行信贷的必经
步骤。国外银行一般采取主观判断法和信用评分数量分析两种方式对个人资
信进行评定。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与其经济、法律、文化等条
件分不开的。具体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美国建立了一个完备、严密、透明
的社会信用网络。公民一出生就建立了信用档案,由专门的机构保管。每个
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终生不变,而且伴随一生,每一笔收入、纳税、
借贷、还款的情况都记录在案,即使是业余兼职的报酬,雇主一般也是打入
帐户,而不是支付现金。如果居民信用有污点,社会的处罚十分严厉甚至影
响到退休后的生活。第二、美国的法律和文化环境是个人信用制度建立与完
善的重要保障。在美国,法律一般并不阻止金融信息在相关部门的流动,反
而,法律鼓励消费者信息的自由流动,这样,授信者和贷款人能够作出快速、
准确并富有竞争性的决策,以决定是否将信用卡和贷款授予消费者。同时,
信用消费是美国文化中一个可以令人接受的部分,这种接受需要公平交易,
其中包含了隐私。美国公民同意这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非常不错的,作为
期望授信者出于信任为其提供无担保贷款的交换,授信者有权知道消费者的
偿债能力和支付状况。第三、经济的发展,高科技应用于个人信用制度,极
大地完善了个人信用制度,如消费者的信用状况、信用征询、信誉调查分析
和信用评估等都是借助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完成的,可以说高科技的发
展是个人信用制度的技术基础。
纵观美国的消费信用,除以上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与其它信用不同之处:
(1)消费信用成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消费信用收益率
较高,不仅像其它贷款一样收取利息还要收取有关费用。首先,消费信用利
率较高,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合同利率1980年最高为12.25%,1996年一季度
为7.15%。其次,贷款机构要收取发起费、申请费和某些手续费。发起费以
百分点表示,每一点代表所借资金的1%。如美国传统住房抵押贷款手续费
占借款金额比重,1980年最高为2.1%,1996年第一季度为1.07%。第三,
是贷款机构以高于原始成本的价格销售抵押贷款债券收益,这一收益称作二
级销售利润(2)经营成本高,由于消费信用面对的是方方面面的消费者个
人和家庭,工作头绪繁多,业务内容庞杂,因此是发放消费信用机构经营成
本最高的业务之一。(3)风险较小,消费信用与其他信贷种类相比,风险较
小,如1987年第二季度美国大银行贷款违约率平均为5.57%,而消费信用
贷款(不含个人住房信贷)违约率最低,只有3.29%,工商业贷款违约率6.33%,
不动产贷款违约率5.08%,农业贷款违约率12.66%。(4)业务发展与经济循
环周期同步,消费信用的业务对经济周期的景气循环有很强的敏感性。在经
济处于强劲扩张时期,消费者的就业和收入有保障,有信心也有能力借贷消
费,银行等的消费信用业务随之活跃;当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很多个人和家
庭对未来收入更悲观,就会相应减少他们的借款。同时,金融机构的风险也
增大,消费信用业务也必然随之出现萎缩。(5)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低。
同经济循环周期的关系相反,消费信用的市场需求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较
小,消费者是否决定购买某一种信贷产品,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是否能够负担,
利率的变动仅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与工商信贷需求和价格的敏感关系相
比,消费信用需求和价格的关系要弱得多。(6)客户分布相对集中。在美国,
消费信用面对的客户类型比较集中,大部分客户是收入较高又比较稳定的所
谓中产阶级。客户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和年龄也有密切关系,消费者受教育
程度越高越敢于使用消费信贷,使自己生活水平升级,用预期未来收入实现
目前的消费计划。消费者年岁越大越不倾向于消费信用,随着年纪越过40
岁或45岁后,他们倾向于减少信用或偿清债务。(7)美国的消费者大量使
用消费信用除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外,还与他们大多数人拥有自己的
财富有关,在多数美国人都在保险公司和银行办有退休年金,随着股市的上
涨,手中的股票投资也不断升值。
二、美国消费信用的作用
从美国消费信用的实践经验看,消费信用的主要作用是融通消费资金,
增加消费者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有助于实现供求平衡,以促进经济发
展,此外,也有助于调整银行资产结构,为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创造条件等。
1,消费信用对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作用大。美国战后经济增
长速度较高,经济周期延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消费信用的高速增长。
自二战后,美国消费率很高,储蓄率一直很低,1985年前大部分时间储蓄率
为7%左右。1985年后激剧下降,1987年降到2.9%,1998年10月第一次出
现负数为负0.2%,1999年5月负1.2%,到了年底负4%。高消费刺激了经
济高增长。1995年美国消费支出47821亿美元,占GDP68.5%,消费增长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1998年美国个人开支增长5.7%,GDP增长3.9%,个
人消费开支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高达85%。
2,消费信用具有融通消费资金作用,催化中低收入者提前实现消费需
求。美国70%的人拥有汽车,65%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宅,大都是得益于消
费信用的帮助。
3,对金融机构具有积极的作用
机构提供了一种有利可图的资产来源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消费信用为金融
二是消费信用不仅为金融机构带来利
差收入,而且也产生非利差收益(如信用卡业务产生的收费收入);三是消
费信用为金融机构打下零售顾客基础,而这些顾客可以视作金融机构其它产
品的潜在使用者。
4,提高个人对货币政策敏感度,充分发挥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美
国有1.9亿人开了消费信用帐户,占美国人口70%以上;每年有6000万个
家庭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涉及千家万户,将居民活动与金融机构和金
融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央行提供了调控货币信贷的手段,又扩大了央行货
币政策作用基础面,为调节全社会的经济总量和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消费信用的另一面,如在1975年美国经济衰退期间,
分期付款消费者中仅有3%欠了汽车、房屋和其它用具的厂商的借款,就导
致经济陷入非常的混乱。高度膨胀的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在美国也有争论。二
战后美国越来越变成一个高消费、低储蓄的国家。据统计,1990年个人储蓄
只占税后收入的4.5%,而现在则降为负数。~些经济学家统计,如果美国80
年代的国内储蓄率维持在战后的平均水平7.5%,那么,今天美国的国民生
产总值将比实际的高出5%,也就是相当于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增加1000美元,
故此,不少美国经济学家将储蓄不足称为“放弃的增长”。对消费者而言,
债务过重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美国人拥有~个公开的信用消费市场,允许
他们自由利用个人的信用使自己的生活更好~点,随着这种选择的自由也带
来了问题,一些消费者不负责任使用自己的信用,他们过多的借债却无法偿
还甚至导致个人破产,每年宣布破产的人超过100万,1999年银行卡的坏帐
率平均为5%。①在国外消费信用的发展还与股市有紧密的关系。如在美国消
费信用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大部分美国人持有股票,当股市
高涨时就引发“财富效应”,股市下跌则引起消费的减少,从而对经济造成
波动。如去年美国二板市场的大幅度下跌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第二节英、法、日消费信用发展及特霍
美国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用都较发展,这里仅简要形召英、法、
日三国的情况。
三、英国的消费信贷
英国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历史悠久,法律法规健全,业务品种多
样。
在英国历史上,1854年以前,仅有一些控制高利贷和当铺老板活动的
法规,在信贷方面,法律最初关心的是确保债权人不会因债务人转移财产而
受损。从1854年第一部销售证法案通过至1974年消费信贷法案通过的~百
多年里,虽然有许多法规颁布并不断修订,但都不能说是完整的消费信贷法
律。《1974年消费信贷法案》可以说是一部较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并对其他
。Barry Connelly:The Evolution ofa WorildVide Consumer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China’s
/st Annuaf Cmdit Summit 2000
46
国家的立法产生过一定影响,欧共体议会1986年颁布的《消费信贷指令》,
就是以它为基础的。
英国银行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主要有:(1)房屋抵押贷款。它的主要
形式是:资本偿还式房屋抵押贷款、人寿保险型房屋抵押贷款、养老金式房
屋抵押贷款和个人储蓄帐户式房屋抵押贷款。此外,为了人们出售旧房屋购
买新房屋时资金所需,还办理所谓“桥梁贷款”业务。(2)个人贷款。它主
要是为购买新车、渡假等需要而设的固定利率按月分期偿还的十年以下定期
贷款。(3)信用卡和支付卡。英国多数银行参加“Visa⋯‘Maser”信用卡中
心,向合格申请人发放“普通卡”或“金卡”。根据持卡人的信用、收入等
情况为其确定信用额度、每月最小偿还额和无息信用的期限(一般为50天
左右)。银行收费的主要来源于商号的“折扣费”(销售额的1.5~5.5%)和
持卡人信用利息,有的银行还收取信用卡年费约10英镑。(4)透支。它分
为经银行批准的透支和未经允许的透支。前者是为解决特殊需要而申请的短
期贷款。后者是指银行通常能接受信用的老客户在收到工资之前,活期帐户
上偶然出现未经许可透支(根据消费者类型控制在工资的25%--50%以下)。
英国十分注重住房金融的发展。住房金融机构主要是住房协会以及英
国商业银行等。住房协会也称房屋互助协会,它通过开办~种与借款人的人
寿保险相结合的抵押贷款形式来降低风险,借款人在整个抵押期间只需每月
偿还利息,并同时交纳人寿保险,借款人在人寿保险到期时用到期的保险来
抵偿抵押贷款,这种措施.一方面保证了房屋互助协会的经营安全,另一方
面也保证了借款人在买房子的同时享受了人寿保险。
四、法国的消费信贷
法国在19世纪中就出现了消费信贷的最初形式:大型商场以分期付款
方式发行购物券。一次世界大战后,行业金融公司相继出现,最具代表性的
汽车行业金融公司以直接向客户提供贷款的方式来推销其汽车。1960年,法
国的银行开始办理消费信贷业务。此后40年来,法国消费信贷业务与其它
西方国家一样迅速发展,法国50%的家庭负有债务,25%的家庭靠银行贷款
买房子。但从法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程看,在社会经济发展看好时,消费者
信心增加,信贷机构放贷也放心,消费信贷也就高涨,相反,在社会经济增
长进入低潮时,无论政府采取什么刺激措施,消费信贷都难有大的进展。观
47
在,法国的消费信贷不再只是商家促销商品的手段,已成为一种扩展消费和
生活活动的有效办法之~。
法国立法部门为了避免有钱人利用消费信贷进行投机,对消费信贷的
基本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消费信贷存在的形式也作了叙述。在法国的
银行与信贷法律条款中对消费信贷界定为:消费信贷是指由银行、金融机构
或特定的专门机构向个人提供用于日常消费或购买耐用品的一种贷款或类似
的支付便利。它通常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标准:人员标准,只能是有关行业人
员(放款人)和消费者;期限标准,消费信贷支付期限不能低于3个月或等
于3个月:金额标准,1988年3月25日88——293信贷条款规定,消费信
贷最高额不能超过14万法郎。在法国的银行与信贷法律条款中,将消费信
贷发放方式分为个人借款和签订契约两大类:个人借款,是个人在信贷机构
申请个人贷款的方式,它又分为私人借款、发放贷款即由信贷机构发放的贷
款和周期性贷款(其最好的方式是发放信用卡)。签订契约,分签订租卖契
约和出售契约两种方式。租卖契约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租卖契约,
即承租人(消费者)承诺在租约到期时购下所承担的消费品;另一种是带有
买期权的租卖契约,即承租人(消费者)在租约到期时有权决定是否购买承
租的消费品。这两种契约都有信贷支持。出售契约是指消费者与销售商签署
的购买消费品或服务的合同,但支付方式是赊购、分期付款或远期付款。
从法国消费信用发展来看,政府在消费信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立法以外,还在具体业务发展中给予支持,如法国在住房贷款中采取
了PAP计划,即贷款机构以低于市场水平的利率向借款者提供贷款,利息差
额由政府予以补贴和补偿。住房贷款是法国消费信用的重点,其在发展住房
消费信用过程中,十分注重风险的防范。一般来说,住房贷款的风险可通过
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和住房金融二级市场来转移和化解。但在具体操作过程
中,各国作法不一样,如法国住房信贷信用保险由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签定
“团体合同”实现,如果借款人在还贷期间出现失业、伤残、死亡或丧失工
作能力和还款能力差等情况,保险公司负责偿还其购房贷款,而房屋所有权
仍归购房者所有。此外,法国早在70年代末就将寿险产品与银行业务组合
起来运行。如死亡险,法国的银行往往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时,强制性要求
客户必须购买。残废险虽在法国极为低廉,但个人~旦发生意外死亡,其遗
产继承者就能获得一份不薄的保险赔偿金,而且用不着交纳遗产税,银行、
贷款个人、保险公司三者都有益。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对法国个人信贷起到
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日本的消费信贷
日本从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1924年一1927年)就开始出现以分期付
款销售为主的消费信贷业务。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援助下,从战争“废墟”
中站立起来,并面临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迎来了70年代的经济高
速增长,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消费信用的高速增长,日本社会进入了高额群众
消费阶段,到1979年,日本的消费信贷业务贷款额已达到13097万亿日元,
占个人消费支出的10.7%,到1987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6.7%,现在这一
比例超过20%o。1993年,日本人的信用消费已占到消费量的23.3%o。同
本在消费信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建设,如1961年日
本政府制定了《分期付款销售法》,规定了分期付款销售的范畴和销售体系
的营运范围,在1980年,日本政府对该法进行了较大修改和完善,以适应
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日本的消费信贷业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消费信贷。它是在
合作方(销售部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为客户提供用于购买合作方商
品的贷款。这种形式在1962年开始流行起来,主要有住宅、汽车、电器、
乐器、家具等消费信贷和旅游、结婚等服务性信贷。住宅信贷在日本消费信
贷业务中约占90%。另一种是非合作式消费信贷。它是指没有合作对象的、
多为没有指定资金特定用途的个人贷款,如教育信贷和无法定用途的个人贷
款,它是由日本全国银行协会联合会在1986年2月推出的。
在闩本,从事消费信贷的机构除银行以外,还有“SARAKlM”的金融
公司、票据贴现公司、当铺、信用卡公司、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公司等,以
专门为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业务发展最快。日本实行严格的信用风险管
理,建立有个人信用信息中一心,国内能提供个人资信的机构有:银行系统的
“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邮电系统的“CIC”、消费金融系统的“全国
信用信息联合会”。信用信息中心采取会员制。
o于端王编:《消赞信贷运作指南》第261弧。凹川人学{¨版社2000年9月版。
②肖成华:《新世纪个人资信评估》.笫189页.中。挣工商联合i}j版÷L 2001年版
49
第三节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的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及进程的缘故,西方发达国家在消费信用发展
方面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消费信用水平较高和体系比较完善等等,这些共
性特征的产生,我们可以从消费信用发展的经济条件,金融条件,市场条件
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的经济条件
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历史来看,消费信用很早就存在,但消费信用
真正大发展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在这~时期,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刺激有效需求,保持国民经济供
求平衡,推动经济发展,就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从而在政策、观念、制度
等各方面推进了消费信用的发展。1929年经济大危机席卷西方各国以后,为
了解决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缓和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尖锐矛盾,西方
各国纷纷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指导,采取了包括发展消费信用在
内的各种措施来刺激需求。以美国为例,从罗斯福实施“新政”开始后,几
位总统都大力推动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不但缓解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而
且在政府的引导与经济学家、商业阶层的宣传与诱惑下,美国人的消费观逐
渐发生了转变,逾来逾多的美国人注重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生活方式
被合理化、道德化和制度化。与此同时,在消费信用发展之初,美国等西方
国家就十分注重消费信用制度的建立,并随着消费信用的不断发展而完善。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消费信用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条件:一是形成了一定
的供给条件。在商品市场上已基本完成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存在着
多种多样的商品,消费者只要有货币就能买到所需的商品。这在社会生产能
力巨大、新技术不断被投入使用,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
形成了一定的需求条件。消费者存在消费倾向。据统计,一般国家个人消费
倾向在跨越消费品价格超过其平均可支配月收入的6—8倍时困难较大。由
于生产力的发展,消费者的平均可支配月收入已跨越困难界线,所以消费倾
向增大。三是计算机、信息等高科技发展并应用于消费信用发展之中。
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的实践,我们还可以看到:消费信用的发展是
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生产力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水平越高,
从而对经济的作用更大。
1972年时,美国人均GDP已达到4070美元(按1964年美元计算,下
同)消费信贷余额对GNP和居民消费总额的比率分别为10.7%和17.1%;同
期,日本人均GDP只有1380美元,上两项指标依次为1.5%和2.9%,到1981
年时,日美收入差距缩小,日本的消费信贷规模逐渐增加,二者水平基本相
当,消费信贷余额与居民消费总额的比率日美分别为16.7%和17.7%,该指
标的差距从14.2%缩减至1%。当收入到一定高度时,消费信贷有助于推动
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效果尤为突出和明显,如在1981
年,美国和日本消费信贷增量分别为199亿美元和14456亿日元,占本国GNP
的比重分别为O.7%和O.6%。从长期来看,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与该国的经
济增长速度保持相同的变动趋势,二者相互促进。
二、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的金融条件
消费信用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
深化有力地推进了消费信用的发展。银行是信用主体,但长期以来,西方国
家的银行侧重于以工商企业为对象的批发金融业务或公司金融服务。N--战
后,为适应刺激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相应的政府推动和预期收入理论的
影响下①,银行开始向个人提供消费贷款,不仅扩大了银行业务范围,也起
到了刺激需求的作用,但在这时,银行主要还是致力于批发或企业贷款业务,
个人消费贷款还未形成一个广泛、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随着西方国家金融
自由化、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使得金融业的竞争逾加激烈。
传统的存贷市场趋于饱和,同时,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个人和家庭已成
为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部门,其消费、储蓄、投资等成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变
量。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对消费贷款的规模并不断创新,如1971
年英国实行“生产与信用控制政策”,鼓励银行要在广泛的领域里开展竞争,
清算银行(英国的大商业银行)等开始进入消费信贷领域。目前,在美固有
45%的消费贷款是由银行完成的。消费信贷在全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比
例一般在20%一28%之间,其中大银行占的比例低一些,大约为13%,小银
①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二战以后即20【I!=纪40年代,该理论认为借款人的J顶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发放
长期贷款,也能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反之,即使发放矩期贷款也不能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返种理论要
求商业银行谯信贷管理中,要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选择好贷款的偿还方式和确定贷款的偿还H期。
5I
行则占27%。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小银行在金融机构兼并浪潮下生存与发展
的重要手段。此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消费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也为消
费信用的一级市场的发展与扩大提供了有力条件。
三、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的市场条件
从市场外部条件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高。
同时社会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消费者无后顾之忧,消费倾向高,
从而超前消费的愿望和能力都十分强。
从市场内部条件看,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市场上存在多元化主体,能
满足消费者各种消费需求,同时,信用网络完备周密,从而使得消费者无论
是在申请贷款还是在支付方面都十分简便快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愿意
以信用方式进行消费,重要的是支付手段能否方便快捷。在西方发达国家信
贷消费与持币消费没有什么区别,消费者申请贷款来支付消费开支在瞬间即
可完成,因而极易普及。
第四节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的启示借鉴
西方国家消费信用大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但消费信贷现在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贷款业务。据统计,1992年美
国大通曼哈顿银行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之比为53.8%,花旗银行为67.4%,
加拿大皇家银行为58.2%,瑞士联合银行为42.7%。消费信贷在西方国家发
展到如此程度的经验是什么?从我们看到的材料说明,有如下一些共性特征
值得借鉴。
一、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
消费信用之所以需要政府干预,是因为消费信用也是一种市场活动,不
能放任自发发展。消费信用的风险大,银行没有政府的支持,不会大胆放贷;
中低收入家庭没有政府的担保和支持,也得不到贷款。所以,消费贷款的发
展没有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是不可能的。西方国家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主要
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积极推动有关消费信贷的立法。美国政府向国会提出,通过了《公
平贷款机会法》等一系列法律;英国政府促使立法部门颁布了《1974年消费
信贷法案》;法国政府促使议会对消费信贷做了很具体的法律规定:日本政
府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做了严格的规定。这样就从法规上保障了消费信贷市
场的顺利发展。
2.政府专门成立有关机构,为消费市场提供担保、保险并进行管理。
这主要表现在房地产消费信贷方面。例如,美国成立联邦住宅管理局和退伍
军人管理局在一级抵押市场上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加拿大的政府
保险机构——加拿大房屋抵押与住房公司直接从事的按揭市场业务不到市场
份额的5%,而提供保险的贷款金额却在1000亿加元以上。在二级抵押市场
上,美国政府先后设了三家机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政府国民抵押协
会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加拿大在二级市场上没单设机构,仍为一级
市场的机构,它们在二级市场的主要职能是对抵押债务提供担保,以及对二
级市场的管理。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住宅金融公库,向住房建设提供必要的资
金支持。
3.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西方国家多数实行在职人员工薪随经济发
展和物价变动而增加的制度,又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使人们有稳定
的预期收入,为信用消费解除了后顾之忧。政府对有的消费信贷实行免税加
利息补贴政策,例如,英国对住房协会的存款利息和抵押贷款均给予免税优
惠。美国政府为了鼓励消费贷款,对借款人用于偿还贷款的收入部分实行减
免所得税,以减轻借款人的负担,法国政府对消费者购买新房实行贷款利息
补贴,对住房存款实行免税优惠。
二、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体系
西方国家形成了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体系。它广义包括如下~些:
1.健全的法规。如前所述,西方国家通过立法和央行的规定,都建立
了有利消费信用发展的行为准则,使信贷机构和消费者有法可依、依法行事
地进行消费信贷活动。
2.完整的个人信用报告体系。消费者的资信是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的依
据。在美国,消费信贷机构通常依靠商业性的信用报告机构来完成信用调查
工作,这些机构专门负责收集,保存申请人的有关信用资料,并以出售这些
资料获利。美国目前的主要信用报告机构有三家(Experian信扈、服务公司、
Yrans联合公司、Equifax公司)。日本也有三家公司进行这~工作,它们是
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cIc、全国信用信息联合会。个人资信是在利
用电子化手段进行个人资信档案登记之后,还要对个人资信进行科学的评
估,贷款机构据此决定贷款。
3.有力的担保制度。政府组建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信用担保公司,为
贷款机构开展消费信贷分担信用风险,是发展消费信用的重要措施。美国的
住宅按揭担保,主要是由政府性质的机构提供的,该机构在1997年发行的
住宅按揭担保证券占整个市场份额的90%。
4.充分利用商业保险。西方国家在开展消费信贷中,都充分利用商业
性保险公司办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责任保险,分散和转嫁消费信贷的风
险。例如,荷兰国际集团ING模式,即住房金融与寿险联合运营机制,购房
者在支付首期价款之后,到银行指定的保险公司购买一份与贷款期限相同、
贷款金额相等的人寿保险单,受益者为贷款机构。当借款人发生意外无力偿
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
三、完善的消费信用市场体系
消费信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国家经过长期建设,已
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1.广大的消费信用的供给者与需求者。西方国家的消费信贷供给者,
不仅仅有商业银行,还有专业的信贷机构如住房储蓄银行等;不仅有金融机
构,而且还有众多的工商企业。消费信贷需求者的面很广,高收入和中低收
入的人群普遍进行信用消费。
2.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基础,但二
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发展和深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降低贷款机构的
贷款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并增加资金来源的渠道。住房贷款证券在二
级市场上出售,使贷款机构获得更多的资金,为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成为可
能。目前美国政府特许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缴市场上经营的机构主要是:政府
全国抵押贷款协会、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宅按揭公司,它们在二
级市场上的份额分别为28%、40%和32%。
3.多样化的消费信贷品种。随着西方国家消费信贷机构的增多和信
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合各阶层需求的消费信贷品种也不断丰富。按贷款用
途可划分为:汽车贷款、住房贷款、教育和学资贷款、小额生活用品贷款、
度假旅行贷款、住房装修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等。按提供信贷机构的不同可
划分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销售财务公司消费信贷、消费者财务公司消费
信贷、信用社消费信贷以及当铺、大公司、大商号等机构的消费信贷。按付
款方式划分为:分期付款和非分期付款。此外,还有介于上述分类之间的循
环信贷、记帐卡、信用卡等。
第三章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意义、现状及问题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消费信用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
过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市场的规模还是信用制度的相关建设,都有了很大的
发展,通过对我国消费信用发展背景和意义的考察,力图对我国消费信用的
发展进程作出判断,进而提出问题,以便确立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取向。
第一节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逐渐从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变。
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消费信用,以
扩大内需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背景
消费信用是历史的范畴。据一些古籍记载,私人放债取息在我国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在近代,典当行、高利贷等早期消费信用形式得到进一步发
展。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其对经济的影响还很小。
我国在建国以后三十年内,国家的基本政策是不允许消费信用存在的。
这一方面与我国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实
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在这种体制下,社会劳动、社会
产品、社会消费都有严格的质的界定,并通过国民经济计划确定量的比例。
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商品供应短缺,居民的消费结构极其简单,
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其它如住房等都由社会提供福利性分配。所以,
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不存在发展消费信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
是在民间存在一些解决消费者生活急需的私人借贷。
改革开放以后至1997年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消
费信用的作用与意义,认为只要有商品、货币的发展,就应该有消费信用的
存在。但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处于短缺状况,如何扩大供给是经
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消费信用始终控制在~个很小的范围内,有些业务品
种如汽车贷款等由于认识的不统~,开办不久,很快就停止了。④从这一时
期看,尽管消费信用始终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但不可否认,商品经济发
展已经提出了发展消费信用的要求。这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随着收入水
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己由传统体制约束下的消费者向新体制
下的消费者转变,人们的消费目的、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单一温
饱型消费转变为复杂多样小康型消费,相应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
为已由现期一时预算约束下的消费行为向跨期的消费行为过渡,一方面储蓄
的大幅度增长,为消费者长期规划其消费提供了条件,另~方面,随着耐用
消费品的进入和消费体制的改革,居民要求借贷的意愿也很强烈。据臧旭恒
在所著《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一书中统计:在这一时期,城市和农村居民借
贷收支在其货币总收支中所占比重已不容忽视,1980年一1991年城市和农
村居民借贷支出占货币支出的比例在13%一19%之间俳徊。而由于正规金融
支持的缺失,居民主要采用私人借贷或高利贷的形式,民间信用在这一时期
发展很快,据推算,民间信用中的资金借贷余额在“八五”期末有数干亿元。
也有人推测至1995年为800—1000亿元②,而这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消费
的。第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住房货币化改革和大额耐用消
费品的大量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突出起来,一方面在扩大供给的宏观
政策下,生产力和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而消费者尽管有改革开放以来
财富的逐步积累,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在住房、汽车等高额消费方面,面临较
强的流动性约束。从而发达的生产信用支持的生产力扩张速度与落后的消费
体制、消费信用约束的消费购买力成长速度之间的时间差,已经成为影响我
国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这一时期总量上消费需求不足
的矛盾还未暴露,消费信用的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相应的政策、制度还不
利于消费信用的发展,因而从整体上消费信用,还是处于很小的范围内,只
有一些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按揭等业务。
消费信用在我国真正受到重视,开始大力发展,应该是在1997年东南
亚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过去的以商品普遍短缺、
01996年5月8日,建设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一汽捷达汽车按揭贷款的通知》,从此,拉开r汽车消费
信用的序幕,随后,工商银行等几家银行也推出相应业务。1996年10月,由于国家宏观政簟的调整.
国家商业银行为购车提供的消赞贷款业务停止运行。
②刘少波:“我国目前的民间信用研究”,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57
供不应求为主要特征的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绝大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
于求的买方市场,扩大内需也因此成为调节供求矛盾,推动经济增长的必然
性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信用开始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宏观政策手
段。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消费
信贷,支持居民购买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费品。相应地,人民银行也陆续出台
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用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1998年5月发布了《个
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允许所有的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布
了《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住房
建设和消费的信贷投入。1998年9月推出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并
确定首先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试点开办;1999年2月,又发布了《关于开办
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提
出将消费信贷作为新的增长点,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办各种消费信贷业
务,并将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的最高限额由消费品价值的70%提高到80%。
1999年9月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期限和利率的通知》,大幅度降低
住房贷款利率,并将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由20年延长到30年,此举大大提
高了借款人的还本付息的能力,促进了住房信贷的增长。在1999年第四季
度开办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的基础上,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于
2000年2月和2000年8月制定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国
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首次提出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并将国家
助学贷款扩大到全国范围,由工商银行一家扩大为四家国有大商业银行。这
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介入,消费信用才真正有了在经济
生活中的地位,才逐渐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并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消费信
用的发展,还与这一时期的消费体制改革、消费者行为等有很大关系,这一
时期我国消费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住房分配制度进一步深化、教育
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实行,促进了消费者行为的转变,对消费信用的
需求增强。此外,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更加丰富,银行等金融机构连
续几年出现存差,都为消费信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金保障。
纵观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背景,可以肯定,消费信用得以真正发展的
经济根源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它是我国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缓和
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必然产物。
二、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意义
(一)促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有利于扩大内需,调节供求平衡。
在上述情况下,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消费信用,以扩大需求。正如“十
五”计划纲要所指出的:要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
消费信用作为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和杠杆,1997年以来取得了较快发
展,从而对缓和供求矛盾、推动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据统计。仅2000
年一年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消费信贷2347亿元,占其当年新增贷款
的29.7%,对拉动消费需求、促进供求平衡和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0年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分别增长约为10.7%和8.5%,这其中消费信用
的发展是~个重要的原因。据相关部门测算,2000年,我国有3000多亿元的
贷款流入消费市场,使我国消费由稳趋活,拉动GDP增长近3个百分点。①
当然,由于经济中需求不足,供求矛盾由来已久,再加上消费信用的发展由
于各种因素,还不发达。所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其作用还没有完全显
现出来。但这也正说明我们要大力推进消费信用的发展,而且我国几年来消
费信用发展的实践也说明,发展消费信用,对扩大内需、调节供求平衡、促
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消费信用的发展及对经济作用,在我国也
有不同的看法,澄清认识有利于消费信用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消费不足而是生产不足,
要解决这~问题关键在于弥补‘生产断层’而不是‘消费断层。”’②我们认
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他忽视了我国经济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的困境,
步入了剩余经济的轨道这样~个根本事实。如上所述供求不平衡是常态,即
使供求总量是平衡的,结构上也可能不平衡,所以在剩余经济条件下,有些
产品生产不足也是会存在的,正如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有些产品生产
过剩一样。同时也应该看到,消费信用虽然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但它
不是剩余经济条件的产物,它的出现如前所述历史久远。因为生产与消费的
矛盾在任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都存在,因而作为缓解这个矛盾的消费信用也
存在了。我们强调消费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叫人们不去生产更多更
。评论员:“消费信贷前景广阔”,金融早报2001年2月25 H。
@肖力:“论消费信贷应当缓行”,商业研究2000年第11期。
59
好的消费品,恰恰相反,而是要人们利用消费信用使哪些适合需要的产品和
服务最终实现其价值,以促进它们的生产者收回资金进行再生产,并扩大供
给。可见,消费信用对扩大需求与扩大供给的作用是一致的,而不是在扩大
需求的同时又抑制供给。
有人认为,消费信贷只是-N“大力丸”,管饿但不治病,“指望信贷
消费会使需求扩大,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咄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我国
市场经济已由供给导向型转化为需求导向型。讲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英
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罾
马克思指出:“消费者花费自己收入的方式以及收入的多少,会使经济生活
过程,特别是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过程发生极大的变化。”@可见,消费对经
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扩大消费的消费信用手段是极为重要的,不
是可有可无的。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力地证明了这个道理,有关资料表明,
美、日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达65%以上,而居
民消费的扩大,在相应程度上依靠消费信贷。人们估计,如果我国消费信贷
总额占消费总量比重提高10%,就可以带动GDP增长四个百分点。当然,
一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某一种措施,而是要一系列的措施到位才能
生效。我们强调发展消费信用的本意,不是把它当作能包治百病的仙丹妙药,
而只是说明消费信用确有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生产。
现在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断增
加。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有
求新的欲望。如果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出的新产品没有人想要,或者想要又
凭自己手头钱买不起,那么,这种新产品就没有市场或市场不大,生产的发
展就不可能。
消费信用是帮助人们去购买现代住宅、汽车、电子电器等耐用消费品,
这些产品在许多方面都是高新技术运用的结果。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
高,这些产品需要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才能有市场。即使是住宅,
虽然有人类就有的,但现代化的住宅是用高新建筑材料做的,它的基础设施
。李多、超海英:“信贷消费一副大力丸”,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5月7日。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第111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第56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0
也要求运用现代技术。消费信用帮助人们消费这些商品,也就是扩大了这些
商品的市场需求,促使企业不断运用高新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发展
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是人所公认的事实。由此也不能忘
记消费信用在其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3、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很大
的提高,迈进小康型,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吃、穿、用为主要内
容的阶段向以住、行、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阶段转变,即使同是吃、穿、
用、行,也有档次高低之别,它们正从低档次向较高档次转化。如果说以往
的消费类型基本上可以由自我积累来解决的话,那么,现在就需要有消费信
用的支持才能解决。例如,我国城镇一套住房的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一般为8—10:1,有的城市更高,即使在住房分配货币化后,也难以实现国
外3—6:l的比例,即使达到此比例,没有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对绝大多
数家庭来说,只能是有房无钱住。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没有消费信贷的支持,
也难以变成现实。再如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也是
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这也要有消费信贷的支持,现在培养一个大
学生除国家的拨款以外,还需要家庭负担数万元,如果没有助学贷款的支持,
每年就会有数以万计大学生培养不出来。总之,消费信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业、房地
产业、汽车工业、交通通迅业、文化教育事业、旅游业等等的发展,使之成
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行业。
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消费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满足,生产
的积极性就会很好地发挥出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人的动力。社会生产
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消费信用的作用下
更利于实现这个目的,这无疑又会使手段更加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无论
从生产力要素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生产的目的与手段关系的角度看,消费
信用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
的持续发展。
(二)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l、发展消费信贷改善货币供应质量o
6】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
应量,进而影响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只有在货币
供应量与经济发展需要量相适应时,才能最充分发挥,也就是达到稳定币值,
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涉及到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市场、货币供应机
制、国际金融与经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哪方面出现问题而又不能及时
发现与调整,那么,货币供应量就会过多或过少,甚至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
紧缩,这都会导致经济的增长受阻。1993年开始的通货膨胀,与股票和房地
产市场不正常有重要关系;而从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除受东南亚经济
危机影响以外,与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和内需不足有重要关系,这些都可以从
货币供应的的结构不合理来思考。
货币供应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
制度,公开市场业务等增减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货币量,然后以商业银行为主
的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贴现等业务增减社会的货币量,也就是增减政府部门、
企业部门和居民家庭部门的货币量。企业部门采用信用方式从金融机构或市
场取得的货币用于生产消费,称为生产信贷;居民家庭部门采用信用方式从
金融机构或市场取得的货币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称为消费信贷;政府部门采
用信用方式从金融机构或市场取得的货币,主要用于公共消费,属于广义的
消费信贷(本文存而不论)。因此,我们可以把货币供应结构(信贷结构)
从最终用途上简单归结为生产信贷与消费信贷结构,它们又有各自的内部结
构。长期以来,在理论上和政策导向上都是重视生产信贷轻视消费信贷,因
而我国前些年银行的消费信贷只占贷款总量的1%左右,2000年新增贷款总
额中也只有5.13%的消费贷款。而美国银行的个人消费放款在80年代初就
占整个放款总额70%以上比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不是走美国“高消费率、
低出口依存度”的内需主导增长型的发展道路,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地
域和人口大国,经济持续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是肯定的。因此,我国生产信贷
与消费信贷的结构不合理是不容置疑的。正因为我们忽视消费信贷,把本应
给居民家庭的住房放款也不贷放给他们,而是贷给房地产商(包括许多皮包
公司)去炒作房地产,房地产商即使投入房地产建设,也大多倾向利润高的
商住楼宇,这就带动了居民住房的价格攀升,大量空置房出现,当经济过热
被压下去后,形成银行大量呆帐就成为必然。这是外国走过的路,我们却步
了后尘。我们忽视消费信贷,又必然使居民需要升级换代消费品难以生产和
消费,而对于一般消费品需求又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形成了包括居民急需的
住房、汽车等商品在内的大量积压,结果使银行在压缩对生产过剩企业投入
的同时,又不能对虽有需求但居民无力购买的产品的生产企业增加投入,通
货紧缩出现就难以避免。发展消费信贷,使居民所需商品价值很快实现,产
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就会朝向这些产业,调整的进程就会加快,银行对其货
币投入也就会增多,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使生产与消费的
矛盾得到缓解。
从以上我国近些年由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过程可以看出,要使货币
政策达到稳定币值,以促进经济发展目标,改善货币供应的质量即调整信贷
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必须通过发展消费信贷来使生产信贷与消费信贷结
构合理化,这包括调整消费信贷投向主体改变,将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由
主要投向生产经营者转变为主要投向消费者。
2、发展消费信贷改善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中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与
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的金融服务
产品。因此,把消费信贷作为货币政策的选择性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必
要的。例如,在对资源相对稀缺的非基本消费品进出口调节中,当国际环境
有利于出口时,适当压缩购买该类产品的消费信贷增长,而当国际环境不利
于出口时则适度扩大购买该类产品的消费信贷,这样就可以保持货币供应量
的稳定增长和生产与消费之间平衡发展。国际环境影响我国出口增长,需求
约束型特征十分明显,鼓励消费来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
引导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消费和商品可供量的基本平衡,就显
得十分重要。从世界各国经济起飞的过程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
500美元增至1500美元的时期,是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我
国人均GDP水平已进入这个时期,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来增加货币供应总量
和调整结构就成为当务之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般规律。我国居民家庭
收入在改革开放以来成倍增加,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1978
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农民人均收入已从1987年的133.6元
增加到2000年的2253元。银行因居民收入增加而掌握了6万多亿元的资金,
并且多年出现“存差”,完全有能力发展消费信贷。商业银行近些年开展消
费信贷的事例也证明效果很好。这说明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已在运用
消费信贷工具。
消费信贷是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与经济周期变动紧密相联。在经
济繁荣阶段,居民的现时和预期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旺盛,消费信贷会大量
增加,刺激生产和市场进一步发展;而在经济不景气时,居民现时和预期收
入减少,消费需求不旺,消费信贷下降。在经济周期变动中,中央银行仅采
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时滞难以缩短,如果辅之以消费信
贷“窗口”指导,那么,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当前国际国内需求
不足,生产过剩,并且又出现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
刺激消费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必然有利于荡平周期,促使经济持续发
展。国家采取包括发展消费信贷在内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1999年以来
产生良好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3、发展消费信贷改善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
货币政策本身是宏观经济概念,但有广泛的微观基础,否则就成了空中
楼阁。它的微观基础,就与消费信贷紧密相关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商业银
行,二是居民。
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向社会供应所需货币的主要传导者,它的资产是
否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不仅影响它的负债质量即能否保证债权人
的利益,而且直接影响中央银行吞吐货币的能力,进而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国际上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而引发金融、经济危机的事例屡见不鲜,有力地
说明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
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国家专门成立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
公司来化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在如何防止新增不良资产方
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商业银行要真正商业化经营,除此以外,我
们认为,发展消费信贷是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重要途径。因为消费信贷
的实际证明安全性高,据中国建设银行近些年开展个人信贷抵押贷款业务和
小额信用卡(贷记卡)透支消费业务的统计,其逾期率仅为1—3%,利息实
收率达100%。截止到2000年底,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低于
O.5%,其中当年发放的个人住房的不良贷款率低于O.05%,中国建设银彳亍个
人住房贷款业务开办12年来,不良贷款率也仅为1.2%。而前些年银行投放
到生产领域里的贷款却大约有三分之一成了坏帐。可见,就我国实际情况看,
消费信贷的风险要比生产信贷小,发展消费信贷,无疑会改善商业银行资产
结构。发展消费信贷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也不会影响生产信贷的发展。
如前所述,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资金并有大量资金找不到合乎要求的借主;
同时,最终消费的发展,不仅是生产的目的,而且又会反过来加速生产的发
展。例如,住房消费使房地产发展,可迅速带动7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消费使汽车工业发展,可带动原材料、机械装备制造业、维修业、交通、
通讯和旅游业的大发展。总之,发展消费信贷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这个货币政
策微观基础的质量。
居民是货币政策实施的更下层次的微观基础。过去,我们只看到企业,
而忽视居民是银行供应货币的落脚点,这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中,居民不
单纯是向银行提供资金的债权人,应该还是向银行借入资金的债务人。国外
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重高达26%左右,与
美国相比,可谓是高储蓄率的国家,但日本人的信贷消费在1993年就已占
消费量的25.3%。有人认为我国居民的商储蓄率和低借款率是因为居民没有
金融负债的需求。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在政策和执行政策
的银行方面,特别是在某些银行方面,例如武汉市1999年9月止,住房贷
款规模已近10亿元,其中建行和工行约占8成以上,而其它银行极少开展
此项业务,在国家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刺激了居民贷款购房热情升高时,它们
仍然保持沉闷,认为成本高,无利可图。现时的居民对金融负债已具有较大
需求,人们的生活已过渡到小康型,已经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
补又三年”的情景,而是在追求生活的质量,人们希望有住房、汽车、现代
家庭设备和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除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和有
巨额财富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已踏进小康大门,有强烈的金融负债需求,
各地申请贷款购房买车的人逐年增多就说明了这一点。金融负债需求日益旺
盛,符合经济、家庭和个人变化趋势。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个人信用制
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和评估制度,/卜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和转嫁制度,
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等)会建立起来,当今阻碍消费信贷的因素因此而清除。
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必然不断发展。我国家庭也在发生变化,成年人的独立
性加强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成年人结婚后,只要有一定条件就另立
门户①,要做到生活真正独立,没有信贷支持就会很难。现在的成年人也开
始懂得将自己毕生全部收入最优分配在消费支出中的理念,这与收入和支出
不能相适应是有矛盾的,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年满18岁后的一生中,一
股是:18—24岁时,正处于求知阶段,需要进行智力投资,而本人却没有什
么收入,如果父母不能供给,就需要贷款来解决:在就业后立业阶段,收入
虽然会不断增加,但赶不上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购房、买车,备齐家庭设
备和抚养小孩等大量开支,一般没有消费信贷支持是办不到的;在进入中年
退休前阶段,虽然收入达到高峰,但要偿还贷款,这也属于消费信贷范围;
在退休后,一般才与消费信贷无缘。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居民的金融
负债需求会日益强烈,居民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债权人之~,也是商业银
行的主要债务人之一。只有如此,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才具有居民的全面参
与性,货币政策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发挥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发展消费信贷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极高的相关性。随着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商业银行必须由只重视中间需求转变为既重视
中间需求又重视最终需求,逐渐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
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能不断改善信贷结构,防止不良资产大量发生,才
能真正符合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原理,使生产信用与消费信用之间达到均
衡,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样,货币政策才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目
标。
第二节我国消费信用的现状和问题
为了正确制定在我国进一步发展消费信用的对策,在提高对发展消费
信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摸清情况,找出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一、我国消费信用的现状
1997年以来,在政府及人民银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商业银行都加
大了消费信用发展的力度,无论是在消费信用业务的规模、范围、品种上,
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44人,比/990年的3.96人斌少0.52人.说驯分
家立户的增加。
66
还是在相关消费信用制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这体现在:
第一,消费信用规模增长较快。自1997年以来,我国消费信用呈快速
发展的势头。不旦总量上增加很快,而且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其它信贷业
务的发展,逐步成长为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见表3—1。
表3-1我国1997--2000金融机构消费信用增长一览表单位:亿元
年份总额增幅(%)
1997 172
1998 472 174.4
1999 1397 196.0
2000 4265 205.3
总额数来源{人民银行统计数据,金融时报,2001.3.8。
第二,消费信用的品种从无到有,形成了系列化产品结构与体系。据统
计,我国目前消费信用市场上共有业务品种20多个,根据类别的不同可作
如下划分:(1)按照贷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按揭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
款;(2)按照保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存单质押货款,证券质押贷款、房产
抵押贷款、信用担保贷款、抵押担保贷款;(3)按照贷款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普通个人消费贷款和VIP客户(贵宾客户)消费贷款;(4)按照贷款用途的
不同可分为:购房贷款、装修贷款、购车贷款、教育贷款、休闲贷款、美容
贷款、购买大件家具贷款等。此外,还有不限定用途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
(5)按照贷款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次发放,一次使用的一般消费贷
款和一次发放,循环使用的综合授信额度;(6)按照还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每月付息到期还本的一年期消费贷款和最长期限为30年,每月实行等额月
供的长期性消费贷款。
第三,相关消费信用制度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作为
促进消费信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一些地区开始建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9年5月经人行批准,上海资信公司成立,上海地区15家商业银行共同
牵手,由人民银行出面与上海信息办合作进行个人消费信用制度试点,建立
了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
设。目前,上海有180万市民的个人银行信用情况已进入该系统的数据库。
同时,广东省也正在进行全省范围内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工作。此外,在
消费信用的运行机制方面,各商业银行大都建立了自身的业务标准、流程和
业务规范,与保险、评估等机构的合作也在发展。可以看到,随着消费信用
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个人信用制度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
起来。
通过我国消费信用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有如下特点:
1、在消费信用业务品种上,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发展最快。
2001年1.2月,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00亿元,其它消费贷款增加250亿元,
首次多于个人住房贷款。在住房贷款方面,近两年来,住房制度改革带来了
空前的住房需求,住房消费贷款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人行统计,2000年1—
12月全部金融机构仅个人住房贷款一项就新增加1952亿元,比1999年多增
加1 04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这几年发展情况见表3—2。
表3.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一览表单位:亿元
j 年份1997 1998 1999 2000
l 金额304.62 514 1260 3607
资料来源:根据金融时报,金融早报及人行统计数字汇总。
在汽车信贷业务方面,各银行也相继采取了简化贷款手续,降低有关
费用等措施,用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如在深圳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履
约保证保险,办理汽车按揭业务一天就可办完,极大地促进了汽车贷款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2000年前7个月,私人新购国产轿车10600台,其中
贷款购车数约4200台,月均600台左右。当中申请七成三年以内的贷款人
数约1800人,月均250人,占40%左右。到2000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
共发放汽车、助学等消费贷款余额41 l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增长迅
速。
在信用卡方面,真正具有“先消费,后还款”功能的贷记卡,在1999
年以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随着信用卡在消费信用发展中所起的不可
替代的作用,我国信用卡已逐渐与国际接轨。如1999年9月1日在广州地
区推出的长城消费信用卡,可免息58天并具有部分取现功能。此后,各家
国有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可循环使用、免息取现的贷记卡,并且允许透支金
额也在逐渐增加。可以预见,信用卡将成为推动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重要手
段。
2、沿海发达地区消费信用发展迅速,中西部及广大农村消费信用发展
滞后,不平衡现象严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意识等原因,在我国消费
信用发展最快的是上海、深圳。上海市消费信贷2000年突破600亿元,达630
亿元,较上年新增312亿元。深圳市消费信贷余额2000年达407.89亿元,
较上年增长59.79%。按2000年底数据统计,深、沪两地消费信用总额占全
国消费信用总额的比例为I/4左右。上海、深圳消费信用的发展无论是对推
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提高消费者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上海市
为例,至2000年11月末,上海住房贷款余额达520.6亿元,比年初增加209.3
亿元,贷款户数达18.79万户,支持购房面积1994.85平方米,仅上海市个
人住房贷款余额就约占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20%∞,在深圳,据人民银
行深圳中心支行关于深圳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情况的调查显示,1996一1998三
年间,深圳市的商业银行按揭贷款余额和户数分别为36.360亿元,22727户;
72.048亿元,27127户;144.685亿元,52115户。每年几乎以100%的速度
递增。到1999年上半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及户数分别达到185.612亿
元,66172户,分别比年初增加了40.927亿元,14057户。而广大中西部及
农村地区消费信用则相对缓慢,如重庆2000年发放消费贷款为75亿元。其
中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为65.93亿元,仅占上海市的14%左右。
从总体上看,我国近年来消费信用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这不仅意味着
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宏观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结
构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也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步变革,它更意味着
消费信用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我国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分
别增长10.7%和8.5%,其中消费信用的发展是推进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原
因,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关于广东省消费信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
上半年全广东省消费贷款新增额相当于同期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1999
年消费贷款增长率比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高69.69个百分点。消费信贷
对拉动需求增长的作用可见一班,这尤其是表现在住房消费方面,作用非常
明显。
同时,我国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在调整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方面的效应
也初步显现。据统计,2000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个人住房、助学和其它
①粱海涛:“花州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金融早报2001年2月27口第1版。
69
消费贷款2347亿元,占当年四行新增贷款的29.7%①,而且消费贷款的资产
质量良好,使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得到了优化。如中国银行消费贷款的不良
贷款率有效地控制在O.5%左右,截止2000年12月末,该行消费信贷不良
贷款占个人贷款总余额的比例为O.48%。②另外,据调查,2000年城市中有
17%1}4J人使用消费贷款,说明消费者消费贷款意识正在增强。正因为如此,
我国在200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和200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都明确要扩大消费信贷
规模。
尽管我国的消费信用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用
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无论是从消费信用的总量、结构、市场便利程
度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来看,应该说我国的消费信用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
段,这主要表现在:(1)、我国消费信用的规模还不大。衡量消费信用的规
模有三个标志性的指标:一是金融机构消费信用占整个贷款余额的比率;二
是消费者消费信用占收入的比率;三是个人金融资产与负债比例,前者主要
是由存款、基金、股票、人寿保险与养老金等组成,而负债则由按揭贷款与
信用消费组成。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比率非常高,消费信用占金融机构贷
款的比例~般在20一30%,消费者消费信用占其收入的比率逐步提高,1999
年达到89%;个人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为1.5:1。在我国,消费信用占金
融机构贷款比率,根据2000年末的数据测算为4‘3%左右,@消费者消费信
用占收入的比率更加微不足道。个人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较高,由于没有
居民资产的具体数据,即使按2000年末居民储蓄64332.38亿元来测算,二
者的比例也只达到14:1左右。(2)、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结构不均衡,业务品
种不均衡。我国消费信用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迅速,但在内地及广大农村进
展缓慢,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市场;使用消费信用的群体多限于中高收入
阶层,而广大低收入阶层基本上与消费信用无缘;在业务品种方面,消费信
用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虽然也推出了系列的消费信用品种,但还没有形成
一定的规模,数量较少。而在西方国家消费信用十分发达,各个收入阶层的
消费者的各种生活消费需求,都可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消费信用支持,各个收
。杨爽:“消费信贷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金融时报200[.3 8。
o凌笑:“中国银行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金融时报2001.3.8。
@据人行统计数据,200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为9.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消费贷款为4265亿元。
入阶层的消费者都经常使用消费信用贷款,不仅仅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其
它各种消费信用品种都得到了发展。(3)、我国消费信用品种和交易的活跃
性不够。前者是指金融机构能否提供各种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消费需求的
不同金融期限、利率、归还方式的消费信用工具,在我国尽管形成了一系列
消费信用品种,但就消费需求而言,还远远不齐全,而且在利率等方面还受
到严格管制,并且缺乏二级市场的支持,致使其活跃程度远远不够。后者是
指是否具备足够多的金融机构等市场组织者,从而能为消费者提供分层次的
消费信用服务。在美国,如前面分析,形成了以金融机构为主的分层次消费
信用提供者,有~级市场、二级市场,有政府的,有私营的,其交易十分活
跃。在我国,消费信用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且缺乏相应的二级
市场及担保等机构。(4)、我国消费信用的相关法律制度还没有建立。金融
机构、商家、消费者等消费信用主体缺乏相应的法律或制度的约束、保护和
监督。在美国,制订了一系列的消费信用法律制度,使开展消费信用的方方
面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5)、由于我国消费信用规模较小,再加之
前文分析的结构上的原因,我国消费信用对经济的影响还很有限,无论是在
消费行为,刺激消费,还是在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的效应,都没有充分显现
出来。而在美国,消费信用己成为支持消费者消费的重要信用工具,美国经
济的持续增长与消费信用的发达息息相关,也是使货币政策的作用面更广,
更有效。
二、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消费信用已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但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的消费
信用还处在摸索阶段,仍处在极不发达的状况,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
还不发达,存在~些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1、政府、金融机构、商家、居民的观念制约。
在研究我国消费信用制约因素时,一般较多谈到消费者传统观念的影
响,而很少看到政府、金融机构、商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乃至三者之间相互
影响的作用。我国尽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用的政策,但相应的制度和
措施还远远滞后于消费信用发展的需要,这表明政府对开展消费信用的意义
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只是作为刺激内需,解决目前供需矛盾的一种权宜
之计,而没有把发展消费信用放到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改
革的总目标中来认识。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传统的重生
产信贷、轻消费信贷的影响,再加之开展消费信用的相应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开展消费信用的积极性不高,对消费信用的宣传也很不够,没有起到引导消
费者改变消费方式,利用消费信用、提高生活水平的作用。我国大多数居民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利用消费信用提高生活水平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制
约。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长期支配居民的消费行为,
但这只是从长期的角度而言。我国居民中存在大量的为解决临时周转的私人
借款,说明短期负债的观念还是存在的,同时农村也存在大量短期小额贷款
的需求,这里指的观念应该是指从金融机构借出较大金额用于提高生活水平
(住房、汽车等或其它用途),需长期内分期偿还、支付较多利息的信用行
为。
2、居民个人经济承受能力较弱。
根据国外消费信用发展的经验,居民是否具有负债消费的经济承受能
力,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水平和财富,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信用的经济
承受能力越大,消费信用所能发挥的扩大需求作用越明显。根据1997年的
统计资料计算,城市居民家庭扣除消费性支出后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如果能
全部用于偿付消费信用,那么,晟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
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及最高收入户20年内可承受的消费信用负
债金额(贷款金额与应支付利息之和)分别为6240元、20880元、32400元、
52800元、78000元、111840元及187200元。由于我国目前收入水平还不高,
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我国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储蓄存款,
集中于少数富裕家庭。据以上分析,占城市居民家庭约10%左右的最高收入
户能够承受10万元以上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约30%左右高收入户和
中等偏上户能够承受5万元一10万元的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约20%
的中等收入户只能承受5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还有30%的居民家庭尚不具
备消费信贷的承受能力。再加之我国商品房价格较高,普通居民难于承担。
如1998年末,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深圳市,商品房平均每平方米的销售价
格高达6500元左右,商品房销售价格与普通居民年收入之比高达9倍多,
这超出发达国家6倍的水平,限制大多数家庭的需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
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的40%,因而农村居民家庭能够承受消费信用的能力更
低。
3、未来预期的障碍。
消费信用的特点决定了消费信用承受能力的收入水平,实际上是指居
民可预见的、未来的收入,居民未来收入预期越好,消费意愿就越强,其消
费信用的承受能力和信心也越强。我国由于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下
降,下岗人数的增多,以及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各项制度改革的推进,如住房、
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大都由过去的福利支出转为个人支出,同时,相应
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没跟上,使得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普遍不高,而支出预期
在增强,影响了居民消费意愿,使消费信用受到很大的制约。
4、我国消费信用的相关制度缺失。
在我国针对消费信用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使
个人消费信用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随意性大。同时,由于
消费信用的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消费信用的开展。制度的缺失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消费
信用的基础,在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完备、统一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和法律
监督框架,缺乏统一的个人资信征询机构。在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
币化和透明度较低及居民流动性大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
及收入状况难以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的风险和难度,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消费信贷业务条件苛刻、手续繁杂等问题。
第二,缺乏必要的消费信用担保制度。首先,我国现有的担保法规没有针对
消费信用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用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
其次,缺乏政府保险和保证保障制度。在国外运用消费信用扩大消费的实践
中,既有商业保险的保障制度,也有政府机构提供保险和保证的制度,特别
是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保险的做法,对许多中低收入的居民家庭运用消
费信用扩大消费需求,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政府机
构还通过发行以抵押贷款为担保的长期证券等方法,为抵押贷款提供保证和
支持,从而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了又一层安全保障。我国在这些方面都还比
较欠缺。第三,我国缺乏有关消费信用的法律法规,没有对消费信用的相关
主体的权力、义务以及消费信用的申请、放款、还贷及风险做出法律规定。
人民银行也还未制定规范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用业务的实麓细则,标准不
统一使得银行在开办消费信用业务时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
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信贷部门,发证部门,资产评估机构,
抵押登记等部门在办理个人消费信用中,层层收费,手续繁杂,使消费者的
信贷成本大大上升;另一方面,在消费信用回收过程中,一旦出现贷款本息
回收困难,涉及担保人保证履行、抵押物的处理、质押品的拍卖等问题,缺
乏预防性保障,实际操作极为困难,也影响了银行丌展消费信用的积极性。
5、消费信用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品种组合单一。
由于前文所述开展消费信用的一些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相应管理办
法没有跟上消费信用发展的需要,再加上银行开展消费信用意识及管理等方
面的问题,银行的消费信用业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
费者对消费信用的使用,第一、贷款条件苛刻。我国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
对借款人的资格规定过严,要求借款人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有稳定的职
业和收入,还要具有银行认可的单位或个人为贷款的还本付息提供担保,借
款人用于购买一些大额商品如住房等,要在银行存足相当于所购消费品20%
以上的存款(首期价款),而住房、汽车等商品的价格相对居民的收入而言
过高,除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都无法达到这一条件。总
之,流动性约束依然很强,即使有利用消费信用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意愿,
也无法实现。第二、贷款手续繁琐。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担保机制,我国银
行在开展消费贷款的过程中,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了一
系列较严格的审核方法,要求消费贷款的申请者提供极其详细和完备的资
料,如贷款的目的、用途、数额、种类,以及申请者收入情况、年龄、职业、
还款计划、抵押品的价位、产权证明等,有时还需提供银行认为有必要的其
它材料,如此下来,借款者至少要办七、八道手续,再加之抵押登记、公证
等手续和银行调查取信的环节,不单手续多而且时间也长,以住房信贷为例,
~笔贷款要经过借款人资信审查、抵押贷款登记、抵押物财产保险、第三方
担保等程序才能获得,这使银行的业务成本增加,工作负荷加重,更使消费
者感到不便,同时收费也过高,加重了借款人负担,使消费者望而生畏。从
西方开展消费信用的经验来看,消费者对银行的要求是便捷,由于国外开展
消费信用的机构较多,竞争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积极创造便捷的贷款方
式。而在我国,银行开展消费贷款手续繁琐与缺乏合理的内部消费信用管理
74
及竞争有很大关系。第三,贷款还款方式过于单一,偿还期限较短。E1前,
我国银行的消费贷款的偿还方式一般是一次性全额偿还或分期等额偿还,而
且~般还是固定利率,由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的收入及支付能力
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对消费信用的还款方式也要求不同。如年轻
人一般是收入随着年龄递增,相应偿还能力递增,而中老年人一般收入随着
年龄递减,相应偿还能力递减,因此,目前单一的偿还方式不能满足不同人
群贷款需求。不仅住房贷款如此,其它消费贷款的情况也差不多。在贷款的
偿还期限方面,应该讲,住房的贷款期限与住房金融业发达国家相比,已不
算短,但我国很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以借款人距退休的年限为限来发放按
揭贷款。尽管规定最长可达30年,但也限制了一部份人的按揭期限,同时,
能有条件大规模开展长期贷款的银行也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这主要是
由于住房、汽车贷款期限都较长,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
负债,这些存款期限大部分在5年以下,超过5年的存款所占比例很小,加
之我国又缺乏消费贷款的二级市场。因此,消费贷款的流动性很低,使得银
行借短放长矛盾突出,一般小银行受流动性的约束,不可能大规模开展长期
消费贷款,而大银行也要考虑流动性风险,必然在贷款期限上较为谨慎,这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信用的发展。第四,银行还没有深入研究消费者的
不同消费需求,开办的消费信用品种不对路。
6、消费政策及消费环境的影响。
首先,福利制度和公款消费改革不彻底,例如近几年在房改推进的同
时,仍有大量新建住宅进入旧体制,而且速度超过公房改革的速度。只要旧
的福利分房制度不终止,人们总期望通过单位无偿分配住房,在住房租会较
低的情况下,不愿意贷款买房。其次,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尽管我国告别
了生活资料短缺时代,但供求结构却存在很大矛盾,一方面不符合广大消费
者需求的高档商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能满足中低收入阶层需要的经济实用
商品则供不应求。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第四,一些体制和制度的限
制,如对私人购买轿车的不合理收费,一些城市规定的“占地费”也不合理
等等。
从消费信用发展实践中的问题来看,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及
分配制度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微观方面的原因;既
有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外部原因,也有消费信用运行中的内部原因。总之,
消费信用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一步推进消费信用的发展,就必须根
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着手设计总体、可行的消费信用发展策略和
规划。
第四章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对策(上)
我国消费信用虽然已经起步,但要使消费信用健康发展,还需要构建一
系列必要条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信用目标模式和发展战略。
第一节构建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必要条件
消费信用涉及面广。它的发展需要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参与
主体、健全的信用制度(法律、规章、信息)及经济社会的其它配套条件。
没有这些必要条件,消费信用难以有大的发展。
一、培育和完善消费信用市场的多元化主体
从我国这几年开展消费信用的实践看,消费信用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消费信用的品种也主要集中于满足部分消费者购房、购车等需求,
消费信用市场的多元化问题始终存在缺陷,阻碍了消费信用的进一步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消费信用市场己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
信用主体和形式。消费信用主体主要包括:(1)提供者有:商业银行,它们
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消费信用品种,已成为消费贷款的主要力量;非银行金融
机构,如信用合作社、消费者财务公司、销售财务公司、储蓄贷款协会、人
寿保险公司、实业银行等;企业商家,他们为消费者提供赊销等服务;慈善
机构、宗教协会、教育机构等。(2)需求者为:个人。在美国由于提供消费
信用的机构非常多,形成了竞争性、多层次的消费信用体系,使居民拥有便
捷的获得消费信用的途径。所以,在美国绝大部分居民己形成了使用消费信
用的习惯。(3)政府。美国消费信用体系的发展与政府的积极介入支持、参
与密切相关。政府的介入支持主要体现在为消费信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
环境和制度环境,以及建立相应的消费信用抵押贷款保险机构等。(4)中央
银行。它主要利用利率等手段来调节消费信用的需求。这四大主体组成了消
费信用市场活动的主体,都是消费信用市场繁荣和活跃不可或缺的因素。与
西方消费信用市场比较,我国目前消费信用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政府、央
行、信用提供者、个人四大主体都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因此,要发展我固的
消费信用,就必须进一步发育、完善这四大主体。
首先,从政府来看,可以说政府是我国消费信用的推动者,因为政府把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又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我
国扩大国内消费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但从消费信用市场主体上来看,政府
只是在宏观政策上支持了消费信用的开展,而没有建立直接关系到消费信用
发展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如信用体系的建设、抵押担保体系的建立等。这与
政府对消费信用的认识不到位有关,如果仅仅把开展消费信用作为一种金融
手段是不够的,发展消费信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我国消费信用相关
制度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制度的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我国市场
化改革及金融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政府更应该在消费信用的
制度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从中央银行来看,作为消费信用市场的管理者和调控者,还没有
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作为管理者,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操作标准,并简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申办手续,使消费信贷供需双方都能够
按照相关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二是在消费信贷的利率、品种乃至消费信
用资金来源及相应融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信贷机构的灵活度不够。三是在消
费信用的风险控制方面没有制订相应的政策,致使商业银行一方面对发放消
费信用过于严格,偏重风险控制,如人民银行现规定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度为
100%,而实际上消费信用的风险远远小于其它贷款,另一方面,对有的消
费信贷缺乏相应的控制,如现在发行的准贷记卡,一般是在指定商家用于消
费,不能用于现金提取,而持卡人很容易从其它消费者那里套取现金,加大
了风险的控制难度。四是中央银行作为资金市场的调控者,必须将消费信用
作为货币信贷政策的一项重点内容来认真加以研究,消费信贷政策重点是逆
向调节消费需求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当前主要是通过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来实
现生产信贷和消费信贷的协调发展,合理地引导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换。可
是,中央银行在这一工作上的力度不够。
再次,从提供消费信用的机构主体来看,我国由于消费信用刚刚起步,
提供消费信用的机构主体非常有限,有必要从长远出发,培育与我国城乡居
民现阶段消费结构与特点相适应的消费信用体系,要对现有的消费信用提供
主体行为加以规范,以保障消费信用的快速健康发展。一个有效的成熟的消
78
费信用体系必须符合如下三个要求:(1)多样性。开展消费信用业务的主体
很多,并且提供不同类型的消费信用,涉及居民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让消费者享受到便捷、全方位的服务。(2)竞争性。有足够的提供同种类型
消费信用的机构主体,从而形成适度的竞争,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
销售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和政府支持的相关机构等,它们之间为了争夺市场
份额,通常形成竞争。这种竞争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使更多的消费者都
能得到消费信用。(3)层次性。除了直接给消费者提供信用的第一层次机构
主体外,还应有第二层次的机构体系,它们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直接为消费者
提供消费信用,而是从各方面入手,保证第一层次消费信用机构资金的安全
性和流动性,使消费者能获得长期、短期的资金来源。从我国目前消费信用
来看,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不仅是指主体单一,而
且也是指正在构建主体的工作。表现在: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用的机构过于
集中,基本上限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及商家介入很少,这与
这些金融机构和商家认识不到位有关,更主要的是政府的限制。我国有5万
多家信用社,还有几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
平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开展多层次的消费信用。但从实践看,除了汽车、住
房、助学贷款略有介入外,其它消费信用品种开展得很少。零售商和厂家向
消费者提供消费信用受到政策及资金的双重限制,除了汽车以外,其它消费
品基本上由银行提供信用。从消费信用历史来看,零售商和厂家向消费者提
供消费信用是最早的形式,在国外,零售商和厂家向个人提供消费信用也占
了很大的市场,如美国,工商企业的个体信用行为,通过买卖的直接见面达
成信用关系,风险面较窄,而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的消费信用是以中介
方式面对众多的消费者,风险面较宽。在我国消费信用发展初期,信用体系
还不建全的条件下,大力促进商家的消费信用,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又能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和发展提供保证。消费信用体系是一
个多面化的体系,正需要由政府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需要保险公司的介入,
才能控制风险,又能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
目前开展消费信用的银行,一方面是手续繁琐,又不去设法制定和出台
消费者认可的简便易行的消费贷款操作规程,贷款条件也过严,贷款方式不
灵活。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个人消费信用业务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决定了
基层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动力不足。同时,从银行本身来讲,由于在取消
了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管理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又上收,并实旌
贷款终身责任制,这样就限制了消费贷款的发放。
从消费信用的长远发展来看,只有允许更多的主体参与,形成多元化、
竞争高效的市场,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促进消费信用的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的现状,构建我国提供消费信用的主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
一,鼓励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以建立一种竞争性的体系,
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体系。例如,信用社主
要偏重满足农村地区及小城镇居民的小额消费信用;大的银行则偏重提供汽
车、住房信贷。第二,成立政府和商业性的担保、保险机构,建立二级市场,
以增加一级市场提供消费信用机构的安全性和积极性。第三,规范商业银行
等机构开展消费信用的行为,在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防止工作人
员的道德风险。
最后,从消费信用的需求者来看,由于消费信用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原
因,我国个人对消费信用的需求基本上集中在住房、汽车方面,而且以东南
沿海发达地区为主。所以,从全国开展消费信用的情况看,个人需求量还很
少,对经济推动作用也没有预想的大。居民对消费信贷需求不普遍,也不十
分热情,除其他原因外,居民的金融意识有待提高也是重要的原因,怎样来
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呢?本文将在下面叙述。
二、建立和完善消费信用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完善的消费信用制度,也
就是消费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是难以建立高效而完善的消费信用市场的,这
是消费信用的特点所决定的。面对千万消费者,贷款期限长,不确定因素很
多,如果没有健全的消费信用制度,~方面会使发放消费信用机构的风险得
不到有效防范,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消费信用的需求。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虽然个别地区如上海在逐渐建立和完善消费信用制度体系,但从全国来看,
消费信用制度基本上是缺失的,严重障碍了消费信用的进一步发展。从实践
上来看,表现为以下方面:(1)由于我国还没有个人信用征询和评估体系,
使得消费信用提供者对开展消费信用业务都比较谨慎,从而造成消费信用条
件苛刻,手续繁杂,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申清消费信用的
积极性。(2)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使很大一部分需要消费信
用支持而又没有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消费者被拒之于门外,使消费信用成为
少数人的专利。(3)由于缺乏有关消费信用的法规,使消费信用的借贷双方
在发生纠纷时,难以依法行事。我国虽然颁布了一些信用法规,如《担保法》、
《票据法》、《合同法》、《破产法》、《贷款原则》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
都是在消费信用没开展时制订的,它们主要是根据生产信贷的需要制订的,
对于消费信贷的特殊性极少考虑。
以上简要说明构建完善的消费信用制度,是发展我国消费信用的重要条
件。我们认为,现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和完善消费信用制度。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征询和评估体系
美国有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网络。个人信用登记制度是通过成立消费者
信用报告机构来完成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也完善。个人信用征询体系在我
国的建立,要从实际出发,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在银行内推行储蓄存款
实名制度的基础上,以信用卡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建立电子化的客户信息管
理系统,将分散于行内的客户各种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
信用信息资料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并以此为
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帐户或称综合帐户,同时建立本地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
信息交换制度,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直至制止
其与金融机构的往来,从而逐步提高个人的信用观念。第二步,在本地区由
人行或政府牵头,建立以公、检、法司法部门及财税、金融、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机构,最大限度地获得每个公民的各类基本情况,建立
较为完善的个人档案,从而较完整全面地反映借款人的信誉状况,塑造一个
全社会共享、公开、公正的个人资信征询网络。第三步,幽各地区的征信机
构全国联网,彻底改变个人信用征询对消费信用制约问题,为推动消费信用
发展奠定基础。
对个人资信进行评估,是个人档案资料的应用和进一步深化。个人信用
有程度差别,也就是说含金量不同。怎样评估每个人的含金量呢?一是由信
贷员依据贷款准则对借款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做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决
定;二是用数量分析法,在一个信用评分的模式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评分,
按分位高低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将两种方法结
合起来进行。我国现实一般只采取前一种方法,客易产生因信贷员素质不高
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应采取后一种方法,以弥补不足。
(二)规范个人消费信用的担保机构
消费信用发展一大难题是担保问题,这也促使~些担保公司的出现,主
要是为购房提供担保。最早成立的担保公司,是上海新长宁置业担保公司,
之后深圳成立了联合置业担保公司等许多各地的担保公司。这些公司,有的
是与消费信贷的银行联合组建的,有的是地方政府牵头组建的。各担保公司
还没有全国统一个人贷款担保管理办法,处于各显神通阶段。要把担保作为
一个产业来发展,需要国家制订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办法,促使担保公司不
仅仅对房产信贷进行担保,还应该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使消费信贷的各种品
种都能找到担保者,消费信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制订消费信用的相关法规
消费信用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债权和债务都
需要法规来加以规范。例如,美国从消费信用的申请、审批、还贷等各个环
节都制订了相应的法规。在消费信贷的环境方面有四部法律:《信贷机会平
等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社会再投资法》:授信方面的
法律有:《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贷款记录法》、《公正贷款
对帐法》、《O条例》等;在还款方面的法律有《破产法》。我国目前还没有
颁布专门的消费信用法律,只有政府发布的一些行政管理办法。要使消费信
用健康地发展,仅有行政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法律来保障。政府有关部
门应根据消费信贷业务特点,尽快完善《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
尽早出台《社会保障法》、《个人破产规定》、《个人信贷债权代位求偿规定》、
《联合征信法》等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消费信用的法律、法规。
三、建立与消费信贷相配套的保险体系
消费信用的风险防范机制,除上述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以外,利用社会
防范风险的保险制度来保驾护航,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解决政府、
银行和个人难以防范的消费信贷风险,如作为消费信贷的抵押物(房屋、汽
车等)发生火灾的风险,作为消费信贷的借款人发生伤亡的风险,消费贷款
履约的风险等。保险公司为配合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开展了如下保险服务。
(一)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
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形式,以保证人的身份为借款的消费者履行贷款合同
作担保。保险公司现时只对住房和汽车消费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在丌展此种
保险的过程中,存在着银行、商家、保险配合协调不力、保险公司自身管理
不严、保险市场恶性竞争、宣传不够等问题需要进行研究解决。同时建议保
险公司对具备条件的所有消费信贷品种都实施保证保险,以促使消费信用全
面发展。
(二)财产保险及责任保险
消费者通过投保财产保险及责任保险,可以在财产遭受损失或要向他人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时,从保险公司获得补偿,从而保证了还款能力。贷款机
构要借款人将贷款所购物投财产保险及责任保险,贷款的偿还因发生保险公
司保险范围内的风险,就转移给保险公司了。
(三)人身保险
消费者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人身保险,在自己发生死亡、伤残、疾病
的情况下,从保险公司获得保险金,从而保证了自己或其继承人有能力偿还
贷款。此种保险的投保人也可以是贷款机构,但保险期应与还款期相同,保
险金额不能超过贷款金额。贷款机构为投保人,在我国还没有实行。建议我
国保险公司借鉴国外经验,允许贷款机构作为投保人,以减少消费者的麻烦。
四、营造有利于消费信用发展的宽松环境
消费信用的推行,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环
境支持,只有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信用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从某种
程度上讲,制约消费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消费信用发展的因素,要发展消
费信用,就必须改善相应的制度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分配收入差距
收入水平与负债消费构成重要的函数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
收入越多,消费负债率越高。据1992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全部家庭中持有
金融债务的家庭高达73.5%,在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美元家庭中,负债家庭
为47.5%,而在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中,负债家庭为85%。这是因为
收入越高,还款能力越强,信用等级也越高,越容易获得贷款。另一方面,
收入越高,消费档次也越高,资产结构也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贷款。而我
国人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在总体上是逐步上升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很低的。国家统计局公布: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为6280
元,农村2253元。前者tL_k年增长6.4%,后者比上年增长2.1%,远低于国
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水平。
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消费者对消费信用的需求。照理讲,同-N度下,
经济越发达,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
收入普遍得到了增长,但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均等。据世界银行
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O≤基尼系数≤1,其值越大,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1984年为O.30,1989年为O.35,1995年为0.415,1996年
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据抽样调查,我国收入最高的
10%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0.9%,而最低的10%人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2%。
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率。
居民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较少,且分布不均,也是影响消费信用发展
的因素。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超过800美元,距大力发展消费信用的1500
美元还有距离。国民财富的多少决定其消费信用的承受能力大小。因此,要
扩大消费信用,首先要抓源头,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特别是要认真解
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营造预期乐观的前景
消费者的预期收支的情况是影响消费信用的重要因素。消费信用从本质
上讲,就是预支未来的收入。因此,人们对未来的收支预期好坏,也就是对
消费信用的需要强弱。
我国现时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居民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增加,特
别是收入预期看低,而支出预期又看涨(包括购房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子
女教育支出等等)。在国企改革中,下岗、失业面对千千万万个家庭,加入
WTO初期对一些产业的冲击等,人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因而对收
支预期在短期是比较紊乱的。同时,消费信用现实还不规范,人们对消费信
用的认识还很不足,这样就更加使消费者缺乏信用消费的积极性。
为了给消费者预期一个好前景,政府要调整分配政策,使居民收入有一
个稳定增长的预期,尤其是要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以矫正其对未
来收入的预期,从而提高整体消费倾向。政府要实施有利于居民对未来支出
稳定的预期的物价政策,也就是要坚持稳定物价和币值(包括外汇汇率)的
84
政策。不能因为前几年的通货紧缩而放开物价。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稳定居民预期的重要措施。现代市场经济
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保障水平的高低,保障覆盖面
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一国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国在这方面的主要
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不统一,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社会保障资
金来源匮乏,保障水平还不足以稳定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预期。我们必须
在短期内解决上述问题,以合乎民意,安定民心,为消费信用的发展创造一
个稳定的预期心理。
(三)调整消费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1)调整消费政策。在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消费政策,虽然经
过几十年改革已有很大变化,但过去制度限制消费的思路没有变化或极少变
化,因而在许多新的消费法规中仍然存在。例如,购买高档商品和现代商品
时,加收什么附加税、增容费、初装费等等。它们虽然直接表现为税收政策
和物价政策,其实质是限制消费的消费政策,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限制消
费的思路在市场经济中再现。这些限制消费的税费,并不能真正增加国家财
政收入多少,而是为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不当高收入开了方便之门。这只要看
看这些部门的收入、奖金之高,就会明白了。
(2)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受到基础设
施落后的制约。如输变电设备和线路负荷不足,难以适应居民家电和其它家
用设备的普及,部分家庭有能力购买汽车,但缺乏汽车场等,都制约着消费
的发展。
(3)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扩展消费需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当
前我国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不断,假冒伪劣产品防不胜
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消费者“畏购”心态,此外,服务、旅游等行业存
在的一些市场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影响消费者
的需求愿望。因此,必须加大整顿和规范我国市场秩序,为广大城乡消费者
提供一个放心、安全的消费天地。
(4)要积极推行适合中国国情的服务消费政策。我国目前已进入小康
型消费之中,无论在消费结构、消费内容,还是在消费心理上,都有很大的
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随着人们温饱型支出比重相对下降的同时,
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如教育、保健、旅游等呈现出不断扩张之势,为
此,要积极引导和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以形成新的消费领域。
(5)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城市化必将带来
消费的扩展,如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城市化带动了消费,从而也刺
激了消费信用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
业化阶段,城市化率为36.09%,国际上通行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4
至2.5之间,而我国1996年仅为0.6,显然城市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2000
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09%,比198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达到45594万人,如果今后几年城市化率提高,城镇人口增加1亿人,每人
每年增加消费100元,社会就增加消费100亿元。所以,城市化是提高社会
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之~。
五、正确认识消费信用
信用消费早已存在,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念或观
点,并且人们对同一种观念又有不同理解。在我国旧社会里,人们常因各种
原因举债。以因个人或家庭消费而举债来说,在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情况:
剥削者为了过奢侈生活而举债,其结果不是败家就是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
劳动者因劳动所得不能满足生存需要而举债,其结果可能帮助渡过难关,也
可能背上沉重债务而家破人亡。由于旧社会借贷主要是高利贷,家破人亡的
结局很普遍,所以在人们观念中形成了“无债一身轻”的格言。在我国解放
后很长时期内,为了打击危害人民生活安定的高利贷,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和采取了保障不饿死一个人的措旋,再者也为了恢复和建设经济的需要,
国家信贷政策倾向发展生产,消费信用基本上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后,经济
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上建立,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
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扩大内需日益重要。因此,开展消费信用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已经具备。但在现代消费信用起步阶段,的确存在需要转变
观念的问题,转变什么观念,众说纷纭,让人们难以正确判断,有必要加以
澄清,以免误导消费者,达到正确认识信用消费,改善人民的生活,扩大闷
需,发展经济的目的。
(一)克服对消费信用的认识偏差
我国理论界有一种观点:银行通过储蓄吸收居民消费基金剩余转化为积
累基金,以扩大再生产。由此人们错误地认为,银行吸收居民的储蓄存款只
能用于生产信贷,而不能用于消费信贷。我们认为这是片面的,积累并不是
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况且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要保持适当才能实
现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扩大,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同时,上述理论观点本身的
假定前提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消费基金剩余转化为积累基金后可以保持
积累与消费的合理比例。我国改革开放前过份压缩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金,
造成欠帐过多,是个深刻的教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纠正了过去的失
误,基本上还清了帐,这是我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有人把消费信用与“消费早熟”、“消费超前”混为一谈。因而怕提倡消
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与消
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的金融产品。而
“消费早熟”、“消费超前”则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消费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
入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家庭和居民用贷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消费,是建立
在有偿还能力的基础上的,是一部分家庭消费节余通过银行贷给这部分家庭
的,不是国民收入超分配,不是影Ⅱ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早熟”和“超前”。
(二)纠正对消费信用的误导
有人认为“量入为出”、“节俭第一”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们认
为,“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不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量入为出”是国
家和人们处理收支的正确原则,“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
不是消费信用发展的思想障碍。
“量入为出”不仅仅是指已经收入了多少钱,才能支出多少钱,应该还
包含已经收入加上预期可以收入多少钱,才能支出多少钱。正因为有可靠的
预期收入,才会发生信用,是信用存在的基础。国家正因为有未来的可靠财
政收入,才在现实的预算中打入财政赤字,并通过信用渠道弥补赤字。个人
或家庭正因为预期未来有可靠的收入,才会借银行的钱办今天的事,银行也
才敢于贷款。“量入为出”的对立面是“不量入为出”,也就是说,如果个人
或家庭已有的收入加上未来的可靠收入不足以购买房屋,而去借钱购买它,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鼓励他去借钱。要这种不能量入为出的人去银行贷款,
①赵晷湘:“消费引导: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南方经济2000年第5期。
87

实质上是叫他去骗银行的钱,银行也不应该贷钱给他。所以,只有坚持“量
入为出”原则,才会发展消费信用,不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与消费信
用毫无关系。
“勤俭节约”虽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但是,它不是我们应该抛弃
的落后观念,是应该发扬光大的美德。它也不是妨碍消费信用发展的观念。
有人说,“勤”的经济性含义是尽量多地追加投入,那么“俭”的经济性含
义就是尽可能地抑制消费。①这要看抑制的是什么消费,如果抑制的是不顾
积累的消费、超过预算的集团消费、用公款私人消费、奢侈浪费的消费、黄
赌毒的消费等,那就是应该的,正确的。我们把“俭”看成是我国人民的美
德,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讲的。如果抑制是人民生存所需的消费,那就是不正
确的,已经超出了“俭”的经济含义,而是政治腐败在经济上的表现。
勤俭节约是与奢侈浪费相对应的概念。我们提倡信用消费,不是叫人们
去过奢侈浪费的生活。信用消费正是以勤俭节约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把他
所创造的一切都消耗光,生产怎会扩大?国家怎么富强?如果一个人不把所
得在满足生活需要后适度节约一些,他凭什么去借钱?借了钱,又凭什么去
偿还?所以,勤俭节约不但与信用消费不矛盾,而且是消费信用的基础和前
提,把勤俭节约当作落后观念破除了,也就等于把消费信用扼杀了。
人们把勤俭节约看成是消费信用的障碍,根据可能在凯恩斯那里,凯
思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奢侈有利,节俭有弊”,主张提
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要求消费者消除害
怕负债的心理,要“即时购买”,“让钱活起来”,于是“先享用,后付款”
的消费观念,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的主流。他提倡消费信用,以解决社会
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虽然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的节俭与奢侈观是
不正确的。不仅不符合我们对于节俭与奢移的观念,也有违西方人的观念。
亚当·斯密说:“无论就哪一个观点来说,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就是
社会的恩人”。但这不是禁欲主义的消费观,他同时写道:“勤劳的目的,如
果不在于生产可供人们享用的东西,或可增进人类生活上的方便或舒适的东
西,还在于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把勤劳的果实拿来享用,如果勤劳不能使我
们有力量养活更多的人和给人更美满的生活,勤劳究竟有什么利益昵?”斯
①陈淮:“关于啭变消费观念’的深层次思考”.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99期。
88 ·
密在这里不仅说明节俭是为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也说明节俭是为了人
们的消费。这与消费信用的目的——拉动需求、扩大再生产、增加国民财富、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应以正确的消费观向人们宣传
消费信用,不能把觊恩斯的错误论点当成真理。
人们以前常把西方国家的消费信贷说成是“寅吃卯粮”,即不应该有消
费信贷,现在人们又说应该“寅吃卯粮”,即应有消费信贷。这里的问题,
不是应不应该有消费信贷(人们已取得应有消费信贷的共识),而是应不应
该把“寅吃卯粮”与消费信贷等同。我们认为,把二者完全等同有不当之处,
因为消费信贷是以消费者有可靠的未来收入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有卯粮可在
寅时吃,而“寅吃卯粮”既包括有可靠的卯粮也包括没有可靠的卯粮。这个
俗语本来是指旧社会农民入不敷出的意思,农民种粮是靠天吃饭,来年风调
雨顺就有卯粮,否则就没有卯粮,“寅吃卯粮”主要是指后者,是个贬义词,
用它来告诫人们不要去借高利贷,否则就会家破人亡。所以,我们今天如不
加分析就用“寅吃卯粮”比喻要人们去借钱消费,容易误导消费者。
(三)提高人们现代金融意识
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信用经济,说明信用的普遍性,生产和
流通领域普遍存在,消费领域也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消费信贷的开放与发展在我国只是近些年的事,国家的法规、政策还不够完
善,宣传的力度也有待加强,人们对消费信用还不太熟悉,有消费信贷亲自
经历的人更少。这些说明,提高人们现代金融意识的任务还很重。
首先,合理的负债消费,能满足个人或家庭的某种消费需求。搞生产的
人都懂得借鸡下蛋比养鸡下蛋能更快地扩大生产。同样,个人消费在某些方
面的满足,借钱比自己攒钱消费来得更快,比如住房,如果完全靠自己攒够
钱来买房,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要到晚年才能实现;如果办按揭贷款买房,
在开始工作不久就可以住上舒适的住房,安居就可以乐业了。
其次,既要有储蓄意识,又要有信用消费的意识。就一个人来说,似乎
储蓄与信用消费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储蓄意识很强的人,才有可能获
得银行贷款,也才能偿还银行贷款。信用消费只不过是用未来的储蓄用在今
天而已。有的信用消费如贷款购房,本身就是储蓄,房屋是具有高价值的商
品,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等于你拥有的房产价值增加,偿清了银行贷款,也
就可以获得房产的全部价值。结果只是你的货币储蓄变成了房屋的储蓄,如
果你在市场出售该房产,又会变成货币储蓄,形态的变化不会改变储蓄的实
质。从全社会来看,储蓄与消费信贷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部分人在银行
的储蓄,也就不会有另一部分人从银行获得消费信贷。消费信用发展了,生
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就相应增加,进一步促使社会生产发展,人们从中获
得的收入就会增加,储蓄也就有了增加的来源。
最后,消费信用是人们理财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旅游、结婚、购买耐
用消费品等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自己的储蓄到期日或投入股票暂时被套与用
钱的时间发生矛盾,你就要衡量是提前支取储蓄存款或低价抛售股票合算,
还是利用信用手段找银行贷款合算,如果后者合算,你就应该去银行贷款,
等储蓄存款到期时或股票价位上涨时,归还银行。所以,消费信用不仅是要
消费者敢于花未来的钱,而且是要消费者会花过去的钱。
第二节我国消费信用目标模式及发展战略选择
发展消费信用,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选择自己的目标模式和发展
战略。人们对发展消费信用目标模式有不同的定位,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
选择。本文试图在比较分析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当时发展消费信用的基础条
件己经具备的情况下,探讨我国消费信用的目标模式和发展战略选择。
一、西方国家和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条件比较分析
如前所述,消费信用不是某个社会特定的范畴,商品经济的产生为消费
信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消费信用的大规模开展,尤其是以金融机构为中
介消费信贷的大规模开展,则是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紧密相联的。从美国等西
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以消费信贷为主要形式的信用消费的大规模开展,都是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消费萎缩导致经济不振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
济状况为开展信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些条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一定的供给条件。在商品市场上已基本完成卖方市场向买
方市场的转变,各种各样的商品丰富,消费者只要有货币,就能买到所需的
商品,货币信用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充裕的资金。
(2)形成了一定的需求条件。消费者的主动性增强,倾向理性消费,
90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特征凸现,最主要的体现是一部分消费者出于效用最
大化的考虑,存在提前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的倾向。在缺乏消费信用的情况
下,消费者潜在消费需求受到消费形成前货if/U,.累的约束,尤其是在汽车、
住房等大额耐用消费品进入居民消费之时。这个积累时期会更长。据统计,
一般国家个人消费倾向在跨跃其平均可支配月收入的6—8倍时困难较大,
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
(3)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条件。居民已有基本的借贷观念和借贷知识,
认识到通过消费信用是一种“后储蓄”的行为,虽然依靠贷款才‘获得了消费,
但最后毕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并且能当即享用这一财产所带来的好
处。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无论从上述哪方面条件看,都已是消费信用介入的
时机。我国经济已进入买方经济时代。消费滞后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大力丌展消费信用,刺激消费协调供求平衡,已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举
措,相应有利于消费信用开展的政策、制度已陆续出台。居民的金融意识经
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有很大提高,消费信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以
下着重分析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供求条件。
首先,供给总量全面过剩,这表现为生产能力、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
全面性“过剩”,在消费品上,不仅一般性工业品和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
那些短缺的产业和商品如住房等,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有效需求不足。据1999
年上半年国家国内贸易局会同有关机构对605种主要商品下半年全国市场的
供求情况进行排队分析,结果供过于求的商品达484种,占80%,供求平衡
的商品121种。在商品房方面,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0年中国商品房
空量面积增速仍在加快,已累计达9124万平方米。空置面积增长最快的地
区为青海、云南、河北、北京、陕西、天津。原因主要是供应总量偏大,需
求总量偏小,供需结构脱节。∞资金过剩集中表现在金融机构历史上极小出
现有钱贷不出的情况,1996年为7400亿元,1997年为7500亿元,1998年
为9173亿元。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是人所共知的,据《中国经济年鉴》
的资料表明,1985年至1997年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最高达84.1%,最低为
80%。近几年由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回《南方都市报》2001年1月9日。
91
率不会更高。
其次,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具有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消费信用的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住房、汽车等大额耐用消费品已进入部分居民
家庭,成为新的消费需求的增长点,但这些商品的价格与居民收入之比较高,
即期消费能力不足,积累期较长,这就为消费信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消费
需求和消费信用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是农村,农村市场集中我国最大的消费
群体,在我国近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如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
的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工业
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由此
可见,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的增加,对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个)
的有效需求。农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都很低,因而消费需求的空间
非常广阔。农村家庭现实对住房、车辆、家电、助学、喜庆等消费信贷需求
比较迫切,特别是助学信贷,从已发放的助学贷款看,农村家庭的学生占绝
大部分。
总之,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条件与西方国家开始发展消费信用的条件相
比,差别极小,也就是说,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基本条件己基本具备。但在
我国要使消费信用健康地发展,还要构建上述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消费信用目标选择的不同主张评析
在我国消费信用目标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意见,是把大力发展消费信用
作为调整供需结构、刺激内需的一种金融措施,认为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要发展消费信用,从而启动内需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供需结构失调也是产
生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消费信用的发展重点也应起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从而开展消费信用的重点应选择关联度大、需求大的产业作为重点,例如住
宅、汽车等。在消费信用的主体和对象的重点上要抓住中等收入阶层;在发
展消费信用的市场定位上应选择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东
部到中西部,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逐年发展等战略主张。
另一种主张认为,发展消费信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如果仅仅从启动内需的角度来看待消费信用,出发点就太低了,有着太多实
用主义的色彩,不利于在具体决策中摆脱局部化、短期化的倾向,不利于消
费信用发展的长期性、系统性。认为应把发展消费信用放到我国要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改革的总目标中来认识,发展消费信用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内需是否旺
盛,都不应该忽视消费信用。在战略选择上主张建立消费信用市场,以满足
不同消费者的各种消费信用需求。
我们认为在这两种主张中,第二种主张是我们在发展消费信用中应坚持
的。第一种主张应说是包含在第二种主张之中,服从于第二种主张的。这是
因为:
第一,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中看,消费信用具有缓和生产与
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发展消费信用既是缓和生产与
消费矛盾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要
发展市场经济,就必定要发展消费信用,不仅仅是由于内需不足时才发展消
费信用,而且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如供需脱节,也都是与我国消费信
用长期发育不足有着必然联系的。
第二,无论是从国外发达消费信用的经验看,还是从我国这几年消费信
用发展的经验来看,消费信用的发展,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系统
工程,需要政府的介入,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金融市场的发展,消费
与收入政策等外部环境的配套。不仅仅是银行一家的事。从健全金融市场、
健全市场经济的高度来认识消费信用,有利于加速消费信用的发展。在我国
这几年的消费信用发展中,尽管发展较快,但也要看到与消费者的需求、与
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这不能不说与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目标模
式的定位不清有很大关系。面对内需不足的现状,不注重加强消费信用基础
条件的建设,而只指望银行发放消费信贷就能马上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则
是天真的臆想,当这一设想效果不理想时,则认为我国消费信用的作用不大。
这都是认识上的误区,不利于消费信用的真正发展。
第三,把消费信用的发展纳入市场经济目标之中,有利于消费信用的整
体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特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者的收入、消费需求倾向、消费心理都存在不同的水平和特征,从而不
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消费信用的需求和需求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东部经济
发达地区,人们收入水平高,消费已进入“往”“行”等享受阶段,更多地
需要购房、购车等金融消费服务。而在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则更多地需
要用于购置耐用消费品、资金周转等小额消费信用。我国除了四大国有独资
银行,十几家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以外,还有90几家城市商业银行,数千家
城市信用社,数以万计的农村信用社,此外,还有大量的商家,都可以为消
费者提供不同的消费信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允许这些机构
开展消费信用,一方面它们有贴近消费者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费
信用的发展。这样,一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消费信贷市场,就会繁荣昌
盛起来。
我们认为,我国的消费信用目标模式应该是,把消费信用作为发展我国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立,由政府引导介入,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商
家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不同消费信贷需求的,有健全信贷风险防范
机制的消费信用市场体系。
三、我国消费信用市场模式的构建
市场构建有两类可供选择的模式:其一是自发演进模式,即由市场主体
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市场结构,从下到上逐步构造市场;其二是诱导推进模
式,即权力中心通过制度设计,诱导各主体参与市场活动,从上到下推进市
场构造。在这后种模式方面,美国堪称典范。今天,美国是世界上消费信用
最为发达的国家,但其消费信用的发达绝非纯粹市场经济的自发产物,而是
政府多年扶持gl导和干预的结果。当然,这主要是间接的干预,以引导为主,
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1)制定详尽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市场的发展。
美国在消费信用发展之初就十分注重法律、法规的制订,制订了《信用卡发
行法》等一系列法规,涵盖消费信用的主体、条件、信用报告、运作、风险
控制等各个方面,保障了消费信用的健康发展。(2)通过为抵押贷款提供保
险和发起设立若干准政府机构等方式,扩大了消费信用的受信群体,尤其是
中低收入阶层。如美国在1949年国会就通过了《全国可承受住房法》。该法
规定,政府可以向具有一定清偿能力、信用记录良好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
长期、低息的住房抵押贷款,或由政府出面担保,确保银行提供类似贷款。
再如美国允许退伍军人管理局对退伍军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担保(VA)。退
伍军人不需要支付担保费用,政府承担全部担保费用。(3)美国政府采取一
系列措施完善消费信用体系,主要集中在二级市场上,从而促进了资本流入
一级市场。如美国在1970年由政府国民抵押协会率先推出了抵押贷款证券
(MBS),成为二级市场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奠基人,从而推动了住房贷款二
级市场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和保险市场逐步形成,与一级市场
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市场体系。(4)美国很重视对消费信用的管理。由于消费
信用需求很容易追随经济周期变动,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为此,央行对各种
消费融资的控制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这种信用控制包括规定用分
期付款等方式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规定分期付款的
最长期限,限制分期付款等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对不同的耐用消费
品规定不同放款期限等。如美国于1980年出台的《消费信贷限制计划》,迫
使银行不得不对其政策及贷款组合进行修『F,以达到压制过高的消费信贷需
求,特别是无担保贷款。
以美国为代表的这种“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混合模式的最大特点是,
既保持了消费信贷资金的市场调节,又能够弥补消费信用自由发展所难以避
免的缺陷和不足。从美国的实践看,尽管政府大力扶持消费信用的发展,但
政府在采取所有的措施过程中,均是以一种平等的市场参与者身份进入市
场,都是为了完善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并尽可能避免扭曲市场信息和破坏市
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功能,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功能,又通
过政府的引导、干预尽可能地矫正了市场自由发展的弊端,使消费信用参与
主体的交易活动,充满了活力,形成了竞争性、多层次的消费主用体系,使
居民拥有便捷的获得消费信用的途径。
在目前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这几年发展消费信用的经验,我
们认为,诱导推进型较适合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目标模式。主要依据是:第
一,消费信用的对象为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信用需求多
样化,通过众多的资金提供者所创造出的品种齐备的信用工具,及时灵活地
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这个消费者信用市场中必然存在竞争,有竞争,
就会出现无序、不当竞争,需要国家用法规来规范,用政策和措施来引导。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正如党的十四大所提出:“我
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们选择消费信用模式,必须以此为基本依
据。我国的消费信用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部分,而且也与人民的消费和消
费市场息息相关。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来看,我国要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
间接调控的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从消费政策来看,我国将采用鼓励人
民适度消费的政策。消费信用的特点决定它有较高的风险①。这一切都说明
在我们构建消费信用模式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对消费信用的
发展加以引导,从而避免自由放任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震荡。第三,我们选择
的消费信用模式,在实践上是可行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使我国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告别了经济短缺,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
提高,绝大部分居民已进入了小康型的消费层次。同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
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调控手段日益健全,商业银行也在逐步转
换经营机制,开始适应在国家间接调控下开展市场竞争。这一切都造就了引
导型消费信用发展的环境,使我国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向既定目标模式发
展成为可能。
四、我国消费信用市场发展战略选择
党的十五大提出,到本世纪的前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消费信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据这一
总体设想分阶段、有步骤的发育和完善。根据我国市场体系发展的现状,参
照国外具有借鉴意义的消费信用发育和完善的经验教训,在本世纪初形成引
导型消费信用市场的基本框架,然后逐步推进消费信用的发展,具体可分三
个阶段有步骤推进。
第一阶段即起步阶段。要利用消费信用发展的现有基础,在继续发展住
房、汽车等消费信用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其它形式的消费信用品种,形成
一个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消费信用需求的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
须要求政府采取切实的措施,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首先,要放开对消费信
用的准入限制,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商家提供消费信用,以形成多元化的
消费信用供给格局,由市场来决定不同机构的定位。其次,针对广大中低收
入阶层消费倾向低的现状,采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如政府可在一定时期对发
放消费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利息补贴,同时,要求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和延
长贷款期限,降低消费信用的贷款利率等方式,来刺激消费信用的发展。再
①本文有的地方说消费信用风险较低.此处又说较高,前后说法不矛盾。从理论上讲,消费信用风险
商,因有的贷款期限长.风险与期限呈正相关,同时.消费信贷面广,不易监管,易出风险。从实际
上看,消费信用风险低,正因为公认它的风险高,才采取了周密措施,才收到低风险的效果。
96
次,政府要加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在个人信用制度方
面,根据“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
进,在各地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同时,
规范消费信用的发展。
从消费信用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步推
要陆续颁布相关的消费信用法规,以
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这时期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制度的创新力
来自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政府积极介入消费信用领域。首先,构建相关
的担保机构,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担保,扩大消费信用的受体群。其次,要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个人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使消费信用在健全的规则下平
稳发展。再次,进一步放开对各种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用的利率控制,允许
它们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消费信用品种制订利率,形成一种充分竞争的格局,
使消费者能够按其不同的消费需求得到信用的支持。
第三阶段即成熟阶段。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秩序。在这一阶段,不仅要
使一级市场的发展,而且要注重二级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消费信用的一级市
场、二级市场、保险市场相联合的消费信用的市场。消费信用规模要接近或
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辐射广、网络全的消费
信用市场体系。消费信用工具丰富,交易活跃,并形成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能按照客观目标灵活自如地调节消费信用舰模和结构。’
97
第五章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对策(下)
无论是从国外消费信用发展还是我国消费信用的实践来看,住房、汽
车、教育、其它大额耐用消费品、生活周转之用等都是消费信用的主要品种,
也是我国发展消费信用的重点,而后二者多采用信用卡的形式。本文主要从
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节进一步完善住房消费信贷
住房消费信用由于金额大,时间长,并且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而成为
消费信用市场的主体。据统计,美国消费信用的一半是住房贷款。在我国住
房贷款是消费信用市场最早出现的金融产品,并且在我国消费信用中占有相
当高的比例。同时,由于住房贷款需求大,对经济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比
如房地产能够带动7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住房消费信用,可以最
大限度地扩大消费信用的乘数效应。更好地达到启动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
整,使产业升级,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美国罗斯福新政就是通过发展
建筑、汽车、钢铁三大产业关联度大、需求大的经济支柱来控制经济衰退,
促进经济发展的。所以,发展住房消费信用不仅是发展消费信用的需要,也
是在我国目前内需不足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住房消费信贷的历史和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福利化的住房制度,住房消费信用这一块一直
是空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福利分房制度的改革,住房消费信用才开始
出现,正规的住房信用,最早以山东省烟台市和安徽省蚌埠市在1987年12
月和1988年5月成立的专业住房储蓄银行为标志,1989年中国人民建设银
行颁发了向个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的储蓄和贷款条例。但由于当时大的环境
和个人住房贷款条件过高。居民住房贷款较少,直到1993年,居民住房抵
押贷款存量仅为42亿元。国务院在1994年《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
决定》提出,建立住房公积金,发展住房金融和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
并存住房信贷体系,在实现消费者进入住宅市场、培育市场主体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但由于公积金数量有限,不可能推动住房消费信用的发展。总体来
讲,1994年以前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十分缓慢,每年贷款不过5个亿。1995
年全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在国家“安居工程”推动下,各地住房抵押贷款制
度纷纷出台,贷款金额有了较大增加。1997年4月,在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
推进,内需呈现不足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
行办法》,贷款最长期限放宽到20年。
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通知》,
1998年央行下发了《关于加大住房信
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对所有
普通商品住房办理个人住房贷款。1998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个人住
房贷款余额为514亿元,1999年3月,人民银行再次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
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以个人住房信贷为主的消费信用。随
后,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发布决定,延长个人住房贷款期限,降低住房
贷款利率。个人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由20年延长至30年,利率也相应下调,
同时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最长期限也延长至30年,其利率水平同幅度
下调。1999年个人住房贷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截至1999年末,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260亿元,比年初增加746
亿元,增幅145%,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同时,住房委托贷款也有
了较大增长,达到316亿元,比年初增加9l亿元。2000年商业性个人住房
贷款余额,仅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就超过1900亿元。工行计
划2001年发放住房贷款1550亿元。o
从1987年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以来,居民住房信用从无到有,经历了十
多年的发展,其功能与作用也已逐渐显现出来,对住房制度改革起着有力的
推动作用,这表现在:第一,随着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强度不断增加,居民购
买商品房逐年增多。1993年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房2943万平方米,1997年
增至5234万平方米,平均增长15.5%。尤其是在一些沿发达地区,个人住
房贷款户增长比例更高,如在深圳地区,1996年个住房贷款户22727户,1998
年达到52115户,截止1999年上半年,达到66172户,比年初增加14057
户。第二,居民住房信用的发展,支持了居民住房投资主体地位的确立,住房
投资主体结构趋于合理,1986年,居民购买商品住房面积占住房销售面积的
14%。1997年增至66.6%居民住房投资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为动用储蓄,
①《金融时报》2001年3月6日和3月20日
向亲友借款;二为利用住房消费信用。十余年的居民住房信用的发展,无疑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居民购房投资。第三,居民住房信用的发展,增强了居
民对住房的有效需求,住房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居民住房信用越是发达,居
民住房的潜在需求能力越是能够转化为有效需求能力。
二、住房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尽管我国自从推出住房消费信用以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大住房消费的信
贷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购房的积极性,住房消费信用的规模有
了较大的增长。但不论是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与我国住房潜在需求相比,都
是十分落后的。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截止1999
年末余额为1260亿元,占GDP的比重不到2%。而美国和英国都在60%左
右。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而美国1984年住房抵押贷款总额占全部金
融机构全部净贷款的47.2%,其它主要发达国家也都在25%以上。与此同时,
我国住房业形成住房大量空置与庞大的无房少房户数并存的现象,1994年初
住房空置面积为3240万平方米。1997年增加至5284万平方米。2000年,
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累计为9124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全国还有大量城镇
贫困户无住房、或人均住房不足当地平均平方米。住房的特点决定了消费信
用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住房消费信用却没有充分把住房
需求的推动力真正发挥出来,这与住房消费信用存在的问题有关。
第一,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是制约住房信用的主要因素。随着住房货
币化改革,个人住房借助消费信用的需求应该是十分大的。但再好的信贷工
具,也要以合理房价与收入比率为基础,如果房价过高,超出了居民的支持
能力,则会使任何信用工具也无能为力,潜在的需求也变不成有效需求。根
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房价与收入的比率应控制在3:1至6:1之间,或者住
房支付与家庭总支出的比率在25—30%比较适当,而我国一般商品房销售价
格与普通居民年收入之比高达9倍多,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
第二、现行的贷款首付率、期限、利率等与我国居民个人的承受能力不
相适应,限制了居民的需求。按照现有的房价水平和《个人住房贷款办法》
的有关规定,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对利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购房不会有特别
大的兴趣,因为居民难以支付30%的首付款和难以支付每月支付的房款和利
息。从首付款看,假设购买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按2000年I一7月合同
100
商品房乎均销售价格2059元/平方米计算则为12万多元,通过银行借款首期
付款额也要3—4万元,而这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难以承受的,更重要的
,是购买商品房支付首期款只是付现的一部分,与买房相应的税费、保险费、
公证费等也占相当大比例,再加上交楼后的还有有线电视、管道等各种费用,
共计2万多元。这还仅仅只是购房的前期费用。在我国居民购买住房是一件
大事,购房后还要装修,还要购置家具、电器等,这一笔开支起码也要4—5
万元。以上加起来就要开支10万元以上。这一笔开支~般要由居民的金融
资产来支付,尽管银行也能提供住房装修等消费信用,但在已借助信用购置
房屋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居民会再借钱装修等,况且装修等贷款期限很短,
不可能长期分期偿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降低首期付款的比例,成了居民
购房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住房贷款品种单一、期限短、借贷手续复杂也
是~个主要制约因素。各大商业银行现在的住房信贷基本上实行固定利率的
等额偿还方式,无法满足不同收入和不同偏好的居民需求,从而缺乏足够的
吸引力,贷款期限虽然规定最长可为30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折扣、如
对于贷款的期限是以到退休年限为还款期限的(国家规定男60岁,女55岁),
这就意味着男超过30岁,女超过25岁的不能办30年期的购房贷款,由于
这个年龄的男女刚结婚或未结婚,高学历的人也才参加工作,不可能符合按
揭贷款的首期必须付30%房价款等条件。此外,住房贷款手续繁琐,涉及银
行、房地产商、保险公司、房产交易所、房产评估所、公证处、本人工作单
位等部门。
第三,我国住房抵押担保与保险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单~,使金
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受到限制。住房信贷由于金额大、时间长,所以,无论
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刚剐启动的发展中国家的住房金融市场,住房风险如信
用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自身
有放大倾向。住房信用风险是指在贷款合同期内,借款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
而引起信贷无力偿还的风险;也可能是由于利益驱动,主动违约或提前还款
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还可能遭受利息收入损失(如通货
膨胀引起市场利率调整),房屋拍卖价与评估价的价差损失以及房产变现难
而又要支付房产保养拍卖费等风险,各种风险综合在一起又进一步增加了住
房信用风险系数。在个人住房消费信用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住
10I
房消费信用的风险分摊机制,一般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和住房金融二级
市场(即住房贷款债权转让市场)这两个渠道来实现风险转移和化解的。而
我国目前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仅仅具备一级市场的功能,而且还不完善,贷款
保险制度也不发展,再加上有关抵押贷款证券交易、监督等方面立法不足的
限制,我国的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尚未充分发展,对一级市场的发展起
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缺乏相应风险防范机制的情况下,银行出于风险防范
的“理性”,在实践中就会相应提高贷款的条件,缩短贷款年限,首付价款
比例也不可能降低,影响了居民的需求和需求面的扩大。在资产负债比例的
硬性要求下,短存长贷的问题,也使得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着资金的约
束,不可能扩大住房贷款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房信贷的供给。
第四,相应住房配套措施不到位,制约了住房消费信用的发展。住宅不
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它具有保值、增值的特点,成为居民一生最大的投资品,
代表投资的产权证已成为现行政策下制约银行住房消费贷款规模扩大的最重
要瓶颈。在实际运作中有三个问题极为突出,一是期房拿不到产权证,在建
过程中只能由开发商提供反担保。但仅有这种反担保,在出现“烂屋工程”
时,银行实际上对于保障自身信贷资产安全无能为力。二是产权证办理极为
烦琐。由于购房者一般不熟悉其中程序,不得不由银行业务人员直接参与协
助。由此大大增加了银行贷款的业务成本。三是即使拿到产权证,一般也很
难按法律要求进行产权抵押登记,而不完成产权抵押登记,重复抵押的风险
就无法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发放住房消费贷款的银行风险极高。再如,我
国在处置抵押贷款房产时政策也不到位,如遇借款人不能付款购回房产所涉
及的法律乃至社会安定问题,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或制度规定及安排。同时,
二级市场不发达,也使银行在遇到还贷风险时,实际上没有处置抵押物的通
畅市场渠道。对居民而言,没有明晰的产权关系,没有可实现产权交换的市
场及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法规,购房与具有永久使用权的租房就没有本质
区别,也无法调动居民购房积极性,加之我国住宅中介服务不健全等,都使
居民购房意愿受到影响。
由于住房商品的特殊性,所以在住房消费信用的发展中都离不开政府的
支持。从世界范围来看,住房贷款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英美式个人住房抵
押贷款模式。在美国,大部分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在政府的担保或保证之下,
政府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税收和利率等方面都实行优惠政策,并且还有联
邦住宅局和退伍军人局等为特定的住宅消费者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担保的机
构。同时,在二级市场上,美国也建立了几家政府性的机构,从事抵押债券
的买卖。英国政府也同样施行了不少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利息免税、不受
中央银行准备金监管等。二是德国式住房储蓄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互助性强。2、先存后贷,资金有一定保证,银行风险小。3、政府用专
项资金对储蓄者给予奖励。4、融资体系封闭运行,存贷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而这种制度也是以政府提供强大财政资助为基础的。三是新加坡的住房公积
金制度。新加坡对收入高的居民实行住宅完全商品化,对中低收入居民实行
准商品化,由政府投资建造社会住宅,优惠出售,新加坡的公积金贷款的还
款率占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下,同时,公积金的实际归集率也较高,一
般占工资的25%左右。
在我国住房消费既是消费者的最基本需求,又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降低房价,完善住房市场来提高居民的住房消
费能力;另一方面,住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房消费信用的支持,毕竟能够
承受一次性购买住房的消费者还不多。在发展我国住房消费信用的过程中,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要对住房消费者给予大力支持。毕竟在我
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已客观存在。我们就必须
建立和完善按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划分中低收入线来设计住房消费信用体
系,大力推行和发展住房消费信用,为城镇居民进入住宅市场提供金融资助。
总之,住房消费信用制度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都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完善的住房信用制度应该能够作到如下几点,第一,吸引足够的资
金用于住房开发和消费,且能保证开发和消费的平衡:第二,保证住房金融
市场的稳定性,避免泡沫的产生;笫三,有助于提高人民的住房负担能力,
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要达到这些目标,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适当
的政府干预,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目前实行政策性住房金融和商业性住房金融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属
于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公积金和住房储蓄制发展是快的,商业性住房金融更是
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在坚持政策性住房金融与商业性住房金融相结合情况下,还要大力改
J03
进住房消费信用的相应制度。.
三、借鉴国际经验,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c 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一级市场不断发展,为
一级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回避风险就成为突出问题。同时,一级市
场的许多具体问题如期限、首付率等都有赖于二级市场的发展。住房抵押贷
款证券化最早起源于美国。所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将抵押贷款的应
收帐款作为附属抵押品,在资本市场上,将抵押贷款以证券形式出售给机构
投资者,而借款人定期还给银行的利息和本金则作为投资收益让渡给投资
者。它的好处主要是:首先,通过证券化吸收社会资金,释放住房抵押贷款
占用的长期资金,缓解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压力。其次,对银行来说,将住房
抵押贷款证券化后,仍可保留服务功能,即收回贷款本息,交给证券化资产
过程中负责向投资者支付证券本息的机构,从而产生手续费收入。最后,分
散了投资于住房市场的投资人的风险,使广大投资者愿意进入住房投资领
域,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美国在开展住房抵押贷款的初期,就十分注意培
育二级市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建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由
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12家地区银行和成员机构组成,目的是为成员机
构提供资金的融通,满足它们突然的大量需求。同时通过发行组合债务票据,
帮助贷款机构获得资金。1938年,美国国会又决定成立联邦国民抵押协会(俗
称房利美),它是一家私人公司,其基本目标是买卖由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
伍军人管理局所担保的抵押贷款,这奠定了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
雏形。1968年又成立了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1970年,联邦住房银行委
员会又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这三家机构购买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
债权,同时,还发行以这些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债券,构成了二级市场的
主体。1987年美国政府又授权上述机构以政府名义开办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的
担保业务。由于抵押贷款证券化自身的优越性,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
住房抵押债券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吸引了以退休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基金为
代表的长期资金进入,极大地促进了二级市场的发展,满足了一级市场纵深
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住房消费信用正处在初级阶段,从国外实践看,二级市场的
发育发展也是一个长过程,但我们应从现在着手二级市场的建设,一要建立
完善的外部审计、贷款信息库公开披露、证券化机构的科学评级以及资产
证券化债券的评级制度等。二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便对
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权力与义务等关系予以明确。三要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
因为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的住房信贷保险、保障机制
随着房改的深入和住宅消费市场的启动,居民逐渐成为住宅消费的主
体,与住房相关的各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需要保险公司参与保险,它有以下
好处:(1)可以有效转移消费信用风险。由于住房信用时间长、金额大、不
确定性因素多,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变时期,不确定因素更多,在缺乏
有效保险的情况下,银行的巨大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和化解。(2)可以推进
抵押贷款,使一、二级市场同步发展。保险对抵押财产进行保险,贷款的意
外损失可补偿,押抵贷款证券化就可以进行,二级市场就可以发展起来。(3)
可以帮助中低收入居民增强购房支付能力。保险可以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
.偿还贷款。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目前实行的是抵押+保险制度。各地
银行、保险企业合作,相继开办了一些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业务。但是,总体
来讲,目前的办法对住房信用支持有限,如中保财产险公司的《个人抵押贷
款房屋保险条例》和《个人购置住房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条例》规定:1)不
单独承做保证业务,而在购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保证的同时,必须购买房屋
财产保险,而后进行捆绑销售。2)只有在受贷人由于意外事故或伤残,丧
失全部劳动能力,并且其法定继承人亦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对贷
款余额给予赔偿。3)规定绝对免赔率25%,即一次性代投保人偿还所欠贷
款本息余额的75%,另外25%由投保人自行负担。
我们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采取政府保证加商业保险的做法。一方面由
政府出面组建类似于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的政府担保
机构,专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此外,还要充分发挥
住房公积金在居民购房中的作用,加快推行住房公积金与商业贷款的组合贷
款业务,提高个人购房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从理
论上讲,保险公司是否愿意参与住房信用保险业务,是与该保险可能遇到的
种种风险相关联的,我国由于住房房价过高,相关法律不健全,以及保险公
司自身经营限制等原因,保险公司对住房信用支持有限。政府要对丌办住房
抵押贷款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优惠,如税收等方面,同时适当放松对保
险资金运用范围的管制。通过再保险、一揽子保险、联合保险等新的经营方
式来降低住房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的风险。
五、健全居民住房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许多国家对不同收入居民的购房贷款金额、利率、偿还期限、住房抵押、
管理、支付等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
性法规。因此,应尽快制定包括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住房储蓄信贷、住房基
金、住房抵押市场的运作等内容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居民住房信用健康
持续发展。
第二节发展汽车消费信贷
汽车消费信贷是我国比较早推出的一种消费信用品种,在1996年5月,
国有商业银行曾相继在一些城市向社会推出购买汽车贷款业务,但这时的汽
车消费信贷开展规模有限。并且由于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受到人行的控制∞。
1998年9月,人行下发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有商业银行经
人行批准试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对象主要是汽车的最终消费者,目的是直
接刺激消费需求。到1999年3月,人民银行批准所有中资商业银行都可以
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汽车消费信用已得到了较快的发
展,截止到1999年4月底,四大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用总额累计14亿元。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汽车消费贷款更是得到了较快发展。如截止2000
年7月31日,深圳市已有8300人通过贷款购买汽车,贷款余额10.1亿元人
民币。
一、开展汽车贷款的问题
尽管我国汽车消费信用发展较快,但与市场需求相比还相差较远,其
促进消费的功能更是远未得到发挥。从实践中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
①当时由建行率先推出汽车消费贷款这一新型业务品种,在实施过程中,建行为用户提供的车型仅限
于捷达车,贷款年限规定一般不超过一年,期限太短,使短期有偿还能力的客户,没有必要贷款,
短期无偿还能力的客户得不到贷款。客户不能有效放大,直接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
汽车消费贷款的受益者,大多为企事业单位,反而助长了集团消费,与开展业务初衷相悖。
106
方面:
第~,规模小,通过消费贷款卖出的汽车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也很
小,虽然我国制定了鼓励私人购车的消费政策,汽车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但相对于消费者而言,销售价格和使用费仍然过高,使潜在需求很难迅速转
变为有效需求(见表5-1).
表5-1购置一辆普通桑特纳新车的有关费用表
项目价格(元)
车价126000
购置附加费10770
保险费(按13万元投保) 4998
占地证明费用3000
车船使用税200
养路费(全年) 1320
验车费用225
牌照费用154
新车装饰费用2000
总计】48667
从上表可以看出,购买一辆普通桑塔纳汽车,办完一切上路手续大概需
要15万元。同时每年还要支付汽车相关费用(保险费、养路费、车船使
用税、验车费、停车费用、燃油费用、保养费用等)约需1—2万元。在这
种状况下,我国汽车消费信用市场形成了买得起车,用得起车的消费者不用
借助于汽车消费信用,而承担不起的消费者即使有消费信用也很难借助这种
手段,毕竟汽车还不同于住房。据统计,从1998年11月到1999年11月一
年问,工行开办的汽车消费信用余额14亿元,融资车辆1.4万辆;建行自1998
年10月至2000年3月的一年半中,汽车贷款余额21.2亿元,融资汽车2万
辆。不仅与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微乎其微,而且通过消费信用方式卖出的汽车
也仅占1998年全国汽车产量(160万辆)的2%,与国际上通常的60%相差
很远。
第二,提供汽车消费信用机构单一,且融资方式单一,不能适应用户各
种要求。目前在我国汽车消费信用以银行为主,在实践中也是银行、汽车销
107
售商联手进行汽车贷款,而缺乏专业的汽车制造商所属的专业金融机构。同
时,在国外普遍开展的对于客户更为方便也更有吸引力的经营性租赁业务,
也还未尝试。
第三,风险控制体系尚未形成,各种限制条件过多,手续较为繁琐。汽
车不同于住房,折旧率高,风险也较大,又由于我国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
信用资料库和信用评估系统;也没有车辆抵押登记及相应债权登记制度;担
保制度也不健全等,所以贷款期限一般较短(3—5年),首付率一般也在30%
左右。尽管银行采用保证履约保险形式和多种简便方式,但因防范风险体系
的不健全,办理贷款的手续较繁琐,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汽车消费信贷不仅是消费信用的重要品种,对发展消费信用有很大作
用,而且可以直接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消费者在汽车贷款的帮助下能购买
所需现代交通工具,也就使生产者的汽车实现了价值,可以再生产;又由于
消费者在使用中会不断提出改进汽车质量要求,也就促使生产者不断采用新
技术来生产,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展汽车消费信用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外汽车业发展
的一般规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私人汽车需求开始进
入快速增长阶段。我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才超过800美元,但有很
大一部分地区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和发达的省已达到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口已
接近3亿人。但即使在10%的最高收入中,汽车的保有率也仅为O.45%,只
是美国的5%。故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和汽车保有量很不相称。当
然,我国汽车的销价相对较高、汽车产业也是一个受保护的行业,但可以相
信,随着我国加入WTO,汽车的价格将会逐渐下降,与国际市场接轨。汽
车需求将会逐渐增加,对消费信用的需求同样会加大。无论是从拉动内需出
发,还是从消费者需求看,汽车和住房一样将成为我国消费的大支柱,开展
汽车消费信用不仅可以缓解汽车消费者的资金压力,而且可以为企业提供巨
大的资金支持,加快企业生产资金的流动,促进汽车的销售。因此,汽车消
费信用对我国汽车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中国汽车
每千人保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汽车产业将每年拉动消费6000亿美元,
其计算根据是:中国汽车保有量将由现时约1400万辆增至J.5亿辆,按一辆
108
汽车1万美元,使用周期10年计算,每年要更新1500万辆汽车,拉动消费
1500亿美元;按国外情况,汽车消费连带的消费相当于汽车价格的三倍,也
就是4500亿美元,这样,二者合计就是拉动消费6000亿美元。这个算法可
能对汽车消费的乘数作用简单化了,但总可以说明发展汽车消费的重大作
用。
二、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汽车消费信用
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信用,一方面要调整汽车消费政策,真正解决汽车生
产和消费中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主义、乱收费等种种不合理的问题,把规范
的市场机制引入汽车消费市场中,建立鼓励个人购车的良好消费环境。另~
方面,在汽车消费信用的发展中,要大胆地借鉴国外发展汽车消费信用的经
验,推进我国汽车消费信用的进程。
汽车消费信用在国外是比较早开展的一类消费信用品种。例如,在美
国最早由福特汽车公司推出这一业务,有力地推动了汽车的销售并带动了其
它消费信用的发展。美国通过贷款购买的新车占全部购车数的80%——85%。
诞生于1919年的美国通用汽车融资公司,它已向世界14400万辆汽车发放
了总额达9900亿美元的贷款,顾客达800多万名,遍及全球35个国家和地
区。1998年通用汽车融资公司的资产总额达1470亿美元,净利润13亿多美
元。
美国汽车消费贷款的特点是:1、提供汽车贷款的主要渠道有三个:银
行等金融机构、专做汽车贷款的财务公司和汽车制造公司。汽车制造公司是
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鉴于汽车贷款市场的盈利潜力,美国的通用、福特和
克莱斯勒这三大汽车制造公司,都已经建立了附属的财务机构,专门从事汽
车贷款业务、希望从汽车销售过程中获取双重利润。由于它们有条件将汽车
的贷款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市场开发等项活动交叉配合进行,同时,它们还
对某些促销车型和车种提供十分优惠的贷款条件,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
位。此外,还存在着许多地方性的小型财务公司,它们凭借较低的利率和优
厚的合作条件,与当地的汽车经销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专门经营汽车贷
款业务。其它还有储贷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总之,在美国汽车贷款的
机构众多,竞争十分激烈。2、在美国提供汽车贷款,通常要求消费者自备20%
以上的购车款,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并没有真正付出自各
款所要求的现金数额,而是用旧车折价购买新车,这就是美国汽车消费中通
告的“以旧换新”办法,汽车经销商买回旧车之后,可以经过整修再自行出
售,或转手卖给二手车经销商。3、风险防范体系健全。汽车消费信用金额
大,风险也大,美国提供消费信用的机构除遵守相应的信贷政策和程序之外,
还依靠各种社会机构和企业提供的一些重要信息和保证条件,以完成必要的
审核,包括个人信用记录、个人收入记录、个人驾驶记录、汽车保险(要求
在合同期必须购买全额保险)、汽车管理、汽车收回等,以保证最大程度控
制汽车贷款的风险。据德国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欧洲2/3
以上的车(包括二手车)是通过消费融资的方式售出的,而其中又有2/3是
由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集团所属的专业汽车融资机构提供的。
由上可见,汽车消费信用要健康发展,一要建立由社会各种机构和企业
参与的能提供专门信息及服务的市场规范;二要积极发展各种机构提供汽车
消费信用,促进竞争,尤其是发展汽车商参与其中。国外之所以汽车制造商
附属的专业金融机构成为市场的主导者,主要是因为:(1)汽车金融服务具
有一定专业性,是和汽车的制造、销售和消费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汽车
制造商附属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开发、风险控制方面更具有专业性。(2)
汽车制造商附属的金融机构和集团公司有直接的利益关联,其着重目标是促
进汽车的销售,必须对汽车销售提供连续稳定的金融服务。(3)国外这类机
构主要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公司债融资,在资金来源上有独立性,对银行的
依赖逐渐减少。(4)国外这类机构能够提供和汽车销售、消费相关的所有金
融服务,如消费信贷、融资租赁、汽车保险、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信用卡等。
由于具备了独立的资金运作条件,并能够在汽车销售和消费领域满足客户所
有金融服务需要,加之和汽车制造商、经销商紧密结合的专业化优势。因此,
它们在这一领域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主动。
我国目前的情况,商业银行占了市场主要份额,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
分支机构、贷款结算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却缺乏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优
势,目前,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规模还不大。授信方式也只限于新车,专业
化管理不足的劣势尚不突出,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授信品种的增加,这一
矛盾将逐渐暴露。比如对因用户违约而收回的旧车进行处置时,需要进行正
确的估价,在还款期间内,对汽车的责任事故保险需要正确地估计损失。汽
110
车企业财务公司和汽车经销商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但由于现有政策法规上的
障碍以及资金来源问题,住往也很难形成必要的规模。人行在《汽车消费信
贷试点办法》中仅对商业银行开办此项业务进行了规范,1996年颁布的《企
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也只规定了财务公司可开办买方信贷业
务。对于汽车财务公司开办此项业务是否需另行报批不够明确。再如汽车经
销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作为非金融机构的工商企业,发债规模不能超
过其资本金的40%,向银行贷款也直接受制于其资产负债率的限制。
考察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汽车消费信贷,既是一种传统的金融
品种,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金融品种,要大力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还
需做好以下方面工作:(1)完善并制订有利于消费者的相关汽车消费政策、
减少各种税费以及建立旧车市场。(2)逐渐放开对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规
定,鼓励商业银行向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品种,如购旧车贷款、
汽车租赁等。(3)在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
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作用,通过中外合资、股份制的方式建立专业汽车金
融服务机构,允许其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公司债向银行出售应收账款以及应
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方式获得银行的融资,促进汽车金融服务向规模化、专业
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继续实行公
务车改革,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人大代表张世端在记者采访中说的情况,
可以使我们有根据相信公务车改革一定可以给汽车消费信贷带来商机。他
说:“实行公务车改革能为国家减少大量的财政支出。因为据不完全统计,
从1992年到2000年新增公务轿车260万辆,以每辆车16万元的价格计算,
全国就花去了4000个亿,再加上一辆车每年大约需要3万元(包括配备司
机的工资、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等),所花的费用约4800亿元。如果拿出2800
亿元用作公务车改革的车改补贴,粗略估算一年可以为国家节约财政经费250
亿元,累计可以节省财政经费2000亿元。其次,可促进轿车消费结构从公
款消费向私人消费转变。”0)从他的谈话中要以看出,实行公务车改革,正像
住房制度改革一样,不仅要为市场带来繁荣、为国家财政减负、有利于国家
公务人员的廉洁,而且还会为个人消费信用带来发展。公家没有车可坐,一
①《中国经营报》2001.3.13。
部分人必然会利用汽车消费贷款购车。如果非财政开支的企业、单位也不向
其管理人员提供免费用车,只提供必要的交通费用补贴,那么,这些人员利
用汽车消费贷款购车的数量会更多。总之,按市场经济办法改革用车制度,
必将有利于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
第三节大力发展信用卡
信用卡是由银行或其它发卡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等功能的
信用支付工具。包括银行发行的贷记卡、准贷记卡(根据我国《银行卡业务
管理办法》的定义,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区分的)以及
商业、服务性机构发行的零售信用卡、旅游娱乐卡等。在我国还没有出现商
业、服务性机构发行的信用卡,银行发行的信用卡虽然数量在逐渐增加,但
真正的贷记卡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尽管我国银行已发行了大量的卡,但市场
上大量是没有消费信用功能的借记卡,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一、信用卡的发展概况
信用卡①1915年起源于美国,是从信用销售和个人信贷业务中自然产生
的。我国的信用卡自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
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开始的,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信用卡的发展大
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个阶段是信用卡的引入阶段。这一阶段从1979年至1997年,信
用卡发展迅速,但作用极其有限。20世纪80年代,有四大商业银行发行了
各自的信用卡,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用卡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非
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部门都开始发行信用卡。截止1997年已
发行各种信用卡2000余万张(见表5.2)。但这一时期的信用卡都没有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只是起到了支付工具和结算工具的作用,信用卡作为消费信
用这一本质性的功能都没有发挥出来。这主要是与我国当时客观经济背景和
①信用卡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各种类型。按清偿方式不同,可分为贷记卡和借记卡。贷记卡有信贷关
系。可以先消费后存款,准贷记卡与贷记卡不同,发卡机构一般不给消费信贷额度,持卡人必须先向
银行交存蔷用金,当帐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而借记卡则没有信
贷关系,是先存款,后提现或购物。按发卡机构不同,可分为银行卡和非银行卡。按发卡对象不同可
分为公司卡和个人卡,个人卡又分为主卡和附属卡.按持卡人的资信不同。分为普通卡和金卡。按流
通范围不同,可分为国际卡和地区卡.
112

,4
引入信用卡的动机有着紧密的关系。我国引入并发展信用卡的动力源泉有两
个:政府和人民银行为了推行货币电子化,以利于对货币流向和市场交易进
行跟踪和控制;商业银行为了通过发行信用卡吸收存款,没有把信用卡本是
消费信贷的方式当作发行的动力。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与我国消费信用没有真
正开展的背景相联系的。根据我国《银行卡管理办法》的规定,我们发行的
信用卡有借记卡、准贷记卡,准贷记卡是具有信用消费功能的,允许持卡人
短期、小额善意透支。但在实施过程中,准贷记卡没有充分发挥,因而发展
受到了抑制。根据1996年《银行卡管理办法》规定信用卡只允许小额(一
般1000--2000元)透支,并且期限十分短(一般不超过30天),透支期间
给予干分之十五的处罚性利率,而不是鼓励人去采用信用消费方式,同时准
贷记卡发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一是只有四大商业银行才能发行。二是申请
对象控制十分严格。透支数额少,期限短不说,还严格限制在购物消费这一
种用途上。同时,社会上消费信用的气候还未真正形成,银行本身没有积极
性去推行准贷记卡,因而影响极其有限,并且在实践中准贷记卡的不便,也
使之成为实际上的借记卡。从这一阶段信用卡发展来看,我国在个人信用发
展不充分的条件下,虽然发展了信用卡,但这种信用卡不带有透支的功能。
表5.2 1997年各银行发卡统计表
发卡总量(万张) 信心卡(万张) 其它卡(万张)
工商银行3008.8 8f8.2 2190.6
建设银行2065.8 398.1 1667.7
农业银行883.9 5 J7.0 366.9
中国银行808.4 308.9 499,5
招商银行154.7 0.2 154,5
交通银行109.6 44.3 65.3
浦东发展银行84.7 84.7 O.O
深圳银行11.4 2.O 9.4
福建兴业银行5.8 O.0 5.8
1997年合计7133.1 2173.4 4959.7
1996年合计3970.6 2063.9 1906.7
1997年增长79.6% 5.3% 160.1%
资料来源:《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13
第二阶段(1998——现在)我国信用卡的发展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
一是在扩大内需,支持消费信用卡发展的客观背景下,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
列鼓励信用卡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如新颁布了修订后的《银行卡管理办法》,
对信用卡的透支金额放宽到5万元,透支利率下调为万分之五,并且明确鼓
励银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贷记卡。二是消费信用的发展使消费者
对信用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需求扩大。三是各银行在发展消费信用的过程
中利益机制日益健全,较高收益和带来的相应效应(储蓄)等,使银行有了
大力发展信用卡的动力。这一时期信用卡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
信用卡的发展范围扩大,数量进一步增加,除四大商业银行外,其它商业银
行纷纷发行各自的信用卡,并且发放的对象也扩大到一般工薪阶层。(2)信
用卡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信用卡在消费信用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贷后存、具有免息期的贷记卡已经出现,并且信用卡的
用途也不再限于单一用途,具有多种用途(包括可以取现)的以信用卡为载
体的个人综合授信已得到较快发展,并且在还款方式上采取一次性还款或分
期还款方式。信用卡申办手续也变得较为简便。以信用卡为主的银行卡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见表5.3)
表5-3 2000年底止我国银行卡发行情况
发行总量(亿张) 2.77
发卡的金融机构(家) 55
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万个) 12.5
商店宾馆、银店等特约商户(万户) 10
各金融机构安装的自动拒员机(万台) 3.7
销店终端机(万台) 29
2000年全年交量总额(万亿元) 4.53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2001年2月19日。0
从总体看,信用卡的发展已逐渐具备国外信用卡的特征,总体规模也不
断扩大。j
二、信用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如上所述,我国信用卡业务由不成熟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成效显
著。但与美国这样信用卡高度发达的情况相比,在市场规模、功能发挥和品
种齐全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
首先,从信用卡的发行量来看,我国在1997年就已发行2173.4万张。
而美国1997年各类信用卡发卡总量已经达到13.92亿张,而1997个美国有
2.68亿人口,1.98亿成年人(18岁以上),1.51亿人每人拥有至少壹张信用号
占成年人口总计的76%。(见表5-4)
表5-4 美国的信用卡及持卡人数
成年人口持卡人数持卡人数/成年持卡人平均信用卡数
数(百万人) 人口数持卡张数(百万张)
1980 16I.75 99.50 62.5 4.72 469.21
1990 184、29 121.84 66.1 8.31 1012.11
1996 195.93 141.49 75.3 9.19 1355.04
1997 197.88 151.2l 76.4 9.20 1391.63
2005 215.17 167.17 77.7 10.48 1751.12
资料来源:《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可见,随着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信用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其次,从信用卡的品种来看,我国的信用卡基本上是准贷记卡,贷’己卡
的数量还微乎其微,并且在我国还没有商业、服务业发行的信用卡,与我网
形成反差的是美国丰富的信用卡系列,除了银行发行的信用卡,美国人还拥
表5—5 1996年美国各类信用卡的持有人数
持卡人数(百万人) 持卡人比例(%)
电话卡113.3 58
零售卡106.2 54
银行卡98.0 50
石油卡83.5 43
发现卡29.7 15
I 运通卡20.4 10
资料来源:《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15
有大量企业发行的信用卡(见表5—5)。
再次,从信用卡的功能上看,在美国信用卡功能得到充分发展。利用信
用卡消费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它具有实用的个人信贷功能,能用于任
何用途。它是方便实用的支付工具,在任何城市任何商家都可以消费a而在
我国发行的信用卡功能①还说不上齐全,表现为:大部分银行发行的信用卡还
只是准贷记卡,要先存保证金,不能先贷后还,只能允许小额透支;信用卡
的金额太小,期限也太短,不能满足消费者多种用途,不方便;部分银行已
发行的信用卡只限于在部分城市消费透支,要么不能取现,要么取现率低。
这些缺点决定了它们对客户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通过对我国信用卡发展的两个阶段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的信用卡是在
消费信用没有充分发展时引进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没有发挥信用消费功能
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可见,我国信用卡尽管引入时间较早,发行量也在逐
年上升,尤其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其功能上缺陷,还没有得到
应有的发展。应该说,从信用卡发展历史来看,信用卡的消费信用功能在解
决持卡人临时资金短缺、提高持卡人即期购买力、促进产品消售、刺激消费
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信用卡不仅是开
展消费信用的最佳媒体,而且信用卡消费信用的利息收入也是银行收入的一
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10家最大的发卡银行,约30%的纯利润来自信
用卡业务,而其中信用卡利润的so%贝JJ又来自信用卡的消费信用利息收入及
其它收入(如年费)。
我们要发展信用卡,一方面要把信用卡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我
国无论是在金融政策上,还是在银行实践中均把信用卡作为一种附属业务来
对待,这在体制上的主要表现是,信用卡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分;在产品
开发上的主要表现,则是信用卡着重为吸收储蓄以及促进电子化交易服务。
从国际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明显看出,信用卡产业的本质特征并不
在于其交易可以电子化这一技术方面f而是其大规模开辟了信用销售和个人
信贷市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买方市场,需要开展个人信贷和信用
销售业务,而信用卡是银行介入信用销售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最佳途径,
。信用卡的功能有(1)直接消赞功能.持卡人可凭卡购物和消费.(2)转帐结算功能.f3)消费信贷功能J经发卡
银行批准.可先用一定额度的钱,后还款,(4)存取款功能.在发卡行及其分支机构存取.(5)自行存
取款功能,通过自动柜员机办理.
116
开发出真正的信用卡产品——贷记卡,可以提供对理性持卡有吸引力的个人
信贷,促进信用销售,信用卡才能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发展。同时,信用卡业
务发展需要发卡机构自身不断积累个人资信资料,也会带动专业化的个人资
信机构发展。
另一方面.信用卡产业的市场,有持卡人市场和商户市场两个方面,由
于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信用卡,持卡人数不多,致使商业单位没有足够的受
卡动力,因此商户少,信用卡只能在少数商户中使用。商户市场的不发展又
限制了持卡人市场的发展,要打破这种持卡人和商户两个市场都发展动力不
足的恶性循环,需要开发出真正的信用卡产品,更需要发卡机构之间在商户
市场上的合作,例如通过网络使签约商户可以受理各机构发的信用卡。由此
才会形成持卡人市场和商户市场之间的相互促进,使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出现
良性循环。
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发展,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要变分散
发卡为集中发卡。电子化为集中管理提供了可能,银行应在总行设立相对独
立的发卡中心,不设分支机构,发卡中心从总行借入资金发放给持卡人,这
样才能降低成本,保证服务质量。美国花旗银行发卡量达数千万张,也只在
本土设了两个发卡中心。二要实行发卡行和收单行的分离,也是降低社会成
本、集中做信用卡的市场开发和服务等工作所必需的。目前,国内的发卡行,
同时又是收单行应加以改变,一家特约商店只装~台机即可收多种卡,客户
还款或取现不必去发卡行网点,可就近去与发卡行签约的任何一家银行办
理。除了上述管理体制上的改善外,还要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发卡运作规范
化管理,以防止客户恶意透支和发卡机构内部人员以及特约商户人员产生的
风险。
第四节大力发展助学信贷
“科教兴国,教育是根本”,这是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形象概括,
要求人们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基础性的产业来发展,因为教育是提高人口素
质的主要途径,是人口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是
生产性投资。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所做的模型测算表明,每增加J令
单位的教育经费,可带来3.2—5.5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①美国的
实际情况表明,教育投资比物质投资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1900年到
1957年的50多年问,美国的物质增加了大约4.5倍,同期赚回利润增加了8.5
倍;而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增加了3.5倍,同期却增加利润高达17.5
倍。@
一、助学信贷的发展概况
教育是一个大产业,受教育也是一种消费。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
入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施后,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个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
大,这对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困难学生来说,就成为迫
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并制定了关于助学贷款管
理规定,使助学贷款逐渐得到了发展。
】998年初,教育部、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开
办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助学贷款三大措施。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
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确
定从9月1日开始由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八大城市进行试点。由于担保人的
困难等原因,1999年底,八大城市中央所属高校只发放了400多万元助学贷
款。为了解决问题,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
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但要求学校提供介绍人和见证人。在学生
逾期不还借款时,要公布介绍人和见证人的姓名,因而使助学贷款难以扩大,
2000年上半年学期结束时,银行只发出800多万元贷款,不能解决困难学生
所需。于是,有关部门再次对助学贷款管理进行调整,2000年8月,国务院
办公厅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该通
知对于贷款机构、地区、对象、方式等都放开了,手续也简化了,结果推动
了助学贷款的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9月30日,
各金融机构助学贷款金额达到15.9亿元,比年初增加1.72倍。但助学信贷市
场是巨大的,近16亿元的助学贷款金额显然是很小的,按现在普通高等学校大
专以上在校学生人数600万的20%需要贷款年人均5000元计算,大约在60
亿元以上,4年的贷款余额达240亿元以上,如果将在校人数不断增加和人均贷
①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李红伟:“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参
考2000年第114期。
o顾介康:“促进教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沿海经济1999年第6期。
118
款额度随交费上涨而增加计算进来,贷款金额就会相应增加。由此可见,金融
机构在助学信贷市场上具有广阔的活动余地。
二、发展助学信贷的对策
怎么发展助学消费信贷呢?我们认为,关健是要从如下几方面解决助学
信贷的风险问题。
首先,国家要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规定实施中,
不断进行总结,以便尽早在相关的法律中加以肯定。由于助学贷款管理从行
政规定的层次上升为法律层次,必然使助学贷款具有法律约束力和稳定性,
当助学贷款发生风险或贷款机构有违法律条款时,便于有法可依,依法处理,
使借贷双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
其次,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为接受助学贷款的个人及其家庭建立档案,
对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做真实记录,并跟踪调查其变动情况。这不仅对
分辨是给予国家助学贷款还是给予商业性助学贷款提供有力依据,而且可防
止还贷款时发生道德风险。助学贷款不论是贷给学生本人还是贷给学生家
长,个人信用档案一定要包括学生本人和家庭的资信情况,在信用贷款方式
下,以便父债子还或子债父还,这在我国都是合乎常理的。个人信用制度的
建立需要学生、学生家长、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部门、学校和银行各方面的
配合。助学贷款的这一档案是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助学贷款
归还的情况将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后个人信用记录之一,将作为他们获得住
房、汽车、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贷的依据。
第三,与商业保险紧密结合开展助学贷款。助学贷款不外三种方式:
信用、担保和抵押。担保一般是具有一定财产的人才可以承担,抵押也是以
财产为抵押品,财产包括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可以直接存放在银
行内抵押,而物质资产则不宜由银行存放,只能以所有权证作为抵押,房屋、
汽车和耐用消费品仍为使用者使用,因而有可能发生意外,所以必须要求担
保和抵押的财产进行保险,方才成为担保和抵押的真正有效资产,银行以担
保和抵押方式进行的助学贷款偿还才能真正有保障。信用方式的助学贷款风
险最大,为了降低其风险,最好的办法是贷款银行将这类贷款向保险公司投
贷款保险,当贷款人到期不能偿还时,由保险公司代还,保险公司所收取的
保险费由银行通过提高信用贷款利率的方式来解决。
119
最后,贷款协议的合理性对骑蕊风险也毒~定雅趣。例如,双方慰逐
歉期限的确定,瘦根据爨体情况具体次定,不能一刀切为毕选霜若予年,贷
款额度大,还贷期照就嶷长些,反之则耀反。学生所学专控帮预期市场需娶
情嚣(毽搔工作邀区)对学生静预期收入有檄大影确,学生所学专盐不-町能
有商薪承收入,所选择的工作遗区不可能是高收入地方,偿还期限就应长些,
芨之刘褶反。贷款协议还应规定倍款人工作后,借款人不能自觉偿还贷款时,
银行有权请求借款人工作单位代为从工资中扣交,借款人不得提出不同意
见,相戚,国家要规定借款人单位肖责任满足银行的要求。国家还应规定什
么情况的借款人可以减、免、缓归还银行贷款。暄家的这些规定是不能纳入
法律范围的规定,可以根据愤撼变化进行修改。法德§2够嫂定的,则依法{亍
雾。
结束语
我们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阐述了消费信用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消费信
用发展中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发展消费信用的经验,提出了大力发展我国消
费信用的对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居民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中消费环节得以与生产、交换、分配连动并顺利实现的推动力。消费是由生
产决定的,但消费对生产又有极大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分
析中,精辟地说明商业资本是由商品资本独立化而来的,银行是专门经营货
币资本的,这不仅使信用在工商企业与银行之间发展,也会在它们与居民之
间发展,所以,消费信用不论是由企业贷给居民,还是由银行贷给居民,追
根求源都是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中必然会产生的结果。因此,消费信用是商
品经济社会的内在因素,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与商品经济相联。
消费信用发展壮大,西方经济学从量上更多地进行了分析,他们虽然
有意忽略消费信用是一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他们都比较深入地具
体分析了消费信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在其中所得份额多少而不
断发展壮大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关注消费信用以什么方式来满足各
类收入人群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因而西方国家的消费信用的品种和方式不断
创新,促进了居民消费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消费信用并非产生于现代,但却盛行于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各国,特别
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从政府重视或开放消费信用的角度看,发
展消费信用只是近些年的事,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程
度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时间不长,但起步的势头强劲。
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已开展了个人住房消费、汽车消费、耐用商品消费、教
育助学、旅游渡假、家居装修等消费信贷,初步形成了个人消费信贷体系,
信贷总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北京晚报刊出“中国信贷消费调查”的情况表明,
2001年预计将有近9000亿元的信贷消费市场出现,即中国人均借700元。
配套制度和措施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要求消费信贷
在极短的时期内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要看到我国消费信用与西方发
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我国消费信用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阅。据
2
统计.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现时仅占贷款规模的4—5%,而西方发达国家消费
信贷己占贷款规模的20~25%。在我国消费总额中,信用消费占比仅为1%
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一般都高达20%。
我国消费信用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用发展程度相差虽然如此
之大,但从日本和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消费信用发展史看,这种发展程
度的差别还是正常的,一国消费信用发展必然与该囤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另
一方面,为了使我国的消费信用健康地发展,我们也应该从高标准角度看到,
我国在发展消费信用中的不足之处,积极采取正确措施,促使消费信用在我
国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可以预见,我国消费信用具有广阔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乐观是
基于如下几点。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已步入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前进的阶段。
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逐渐向富裕水平迈进,为发展消费信用奠定了
牢实的基础。根据收入增长模型测算,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
入近10000元,2010年约为1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可达2800
元,2010年提高到3500元。2010年我国人均GNP约为1500美元。到时城
乡居民的消费信贷承受能力基本上就达到了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程度。美国
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是在1945年以后,美固】945年人均GNP是1500美元。①
其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必将促进消费信用法规制度
的健全,从而消除当前障碍大力发展消费信用的各种因素。例如,社会保障
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建立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经济
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企业的兴哀是由其生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市场决定的,
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劳动者失业与否,也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如果没有社会保
障制度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安定,而且使劳动者对未来
的收入预期不乐观,消费信贷在劳动者中的市场就不能形成。社会保障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必然建立与完善起来,消费信贷的市场因而
会扩大起来。
最后,我国经济正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
①参见范剑平、李春荣:“我国‘一F-vT’时期倩赞信贷发展心路研究”,金融参考2000年第9期。
122
易经济组织(WTO),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了,必然会促使我
国消费信用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就意味服务贸易的开放,西方发达国
家的金融业就会进入我国市场,具有开展消费信贷丰富经验的外国银行必然
在我国大力开展此项业务,同时也会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并且还会将国外防范消费信用风险的措施带入我国,解决因消费信贷风险大
而妨碍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
总之,我国消费信用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消费信用必将成为更好地
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有力手段,促使经济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
卷, 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
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刘光杰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6、李裕宜等编著:《政治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7、黄达主编:《贷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周晓寒著:《金融经济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9、扬安宝主编:《简明信用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张理主编:《消费心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l、郑修建等编著:《房地产金融》,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2、龙胜平著:《房地产金融与投资》,高等教育出版社1 998年版。
13、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二、三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厉以宁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丁声俊等著:《中外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
16、伊志宏编著:《消费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995年版。
17、饶余庆著:《现代贷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8、苏志平等编著:《消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9、周志祥编著:《房地产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
2I、陈志宏编著:《社会主义消费通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苏志平等编著:《消费经济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
23、尹世杰主编:《消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李世谦等编著:《信用消费》,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5、刘锡平主编:《消费信贷指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骆玉鼎著:《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曾康霖等著:《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28、于璐等主编:《消费信贷运作指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薜峰著:《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30、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刘涤源著:《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李焰著:《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33、程启智著:《中国市场化中的个人投资》,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周延军编著:《西方金融理论》,中信出版社1992年版。
35、范剑平主编:《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36、藏旭恒著:《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37、邓映翎编著:《西方储蓄理论》,中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38、杜莉著:《中国货币市场及其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刘红等主编:《美国金融面面观》,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第12版上下,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版。
41、[以】唐、帕廷金著:《货币、利息与价格》,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年版。
42、[美】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展望21世纪的经济学》,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美】托马斯·梅耶等著:《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美Jw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4年版。
45、【美】劳埃德.雷诺兹著:《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j 983年
版。
46、【英】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7、【美】彼得.S.罗斯著:《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8、【美】杰弗里·萨克斯等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1997年版。
49、[美]菲歇尔著:《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0、[美]A.加里.希林著:《通货紧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黄家骅:“为超前消费辩一并兼论扩大信贷消费之对策”,福建论坛1999
年第4期。
52、资树荣:“西方消费调控政策的演变”,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2期。
53、丁俊发:“鼓励消费要改变六大消费观念”,商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4
期。
54、陈钊:“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多元化”,金融研究1999年第2期。
55、吴劲松:“开展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1998年第12期。
56、张潘:“我国发展消费信贷的策略取向”, 中国金融1999年第6期。
57、李祝用:“保险业:为消费信贷保驾护航”,金融时报1999.6.2。
58、王元龙:“关于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若干问题”,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
第5期。
59、黄小军:“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
5期。
60、英航:“英国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及风险评定介绍”,国际金融研究1999
第5期。
61、东航:“日本消费信贷面面观”,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62、辛严:“新加坡的消费信贷市场”,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63、靳桂英:“法国消费信贷概况”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64、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经济研究部:“香港银行业消费信贷迅速增长的原
因与成功经验”,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65、戴根有、高材林:“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主要途径”,中国
金融1999年第4期。
-●
66、黄元琳:“大力发展消费信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消费经济1999年
第l期。
67、张纯利等:“国外:消费者信贷业务”,现代商业银行1999年第6期。
68、吕志强:“如何激活消费信贷”,嘹望1999年25期。
69、扬胜刚:“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金融“,消费经济1999年第3期。
70、代军勋等:“小额信贷与再就业”,中国改革1999年第6期。
7l、王彬:“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经济日报1999年3月10日。
72、任天飞等:“《资本论》中的消费发展理论与现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当
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73、刘红利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消费观”,经济改革1999年第3期。
74、中国人民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试点办法)“银行发(1998)
429号。
7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
知”,银发(1998)169号。
7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银发(1999)73
号。
77、吕耀明:“西方国家消费信贷的发展及其借鉴”,福建政坛1999年第6
期。
78、郝群等:“重视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6期。
79、顾介康:“促进教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沿海经济1999
年第1期。
80、陕西财院金融发展研究所宏观对策研究组:“论发展消费信贷的若干理
论对策”,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
81、杨成月等:“启动住房消费信用的理论基础及其战略选择”,上海经济
研究1999年第7期。
82、杨大楷等:“论个人消费信贷对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动态1999
年第7期。
83、陈海鑫:“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对策”,经济论坛1999年第7期。
84、安勇等:“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国际金融】999年第7期。
85、汤敏树:“消费增长点与生产增长点必须吻合”,计划与市场1999年第
9期。
86、国家计委“消费结构”课题组:“扩大内需与消费政策调整”,财政研
究1999年第7期。
87、张其佐:“发展消费信贷刺激国内需求”,光明日报1999年5月14日。
88、范剑平等:“美国消费信贷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
1999年第39期。
89、扬健:“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瓶颈分析”,中国财政1999年第10期。
90、朱仁友:“发展信用消费促进物价稳定”,价格月刊1999年第6期。
91、周东龙:“对拓展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法律思考”,银行与企业1999年
第9期。
92、深大、深中行:“银行拓展消费信贷应有配套措施”,财金贸易1999年
第9期。
93、王鹏涛等:“发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之构思”,财经问题研究1999
年第10期。
94、王岩:“美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二)(三),城市金融论
坛1999年第10、1l、12期。
95、粟勤:“美国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运作、监管及其启示”,投资研究1999
年第11期。
96、陈艳:“怎样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机制”,中国房地信息1999年第11期。
97、黄蕾:“浅析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意义”,金融与经济
1999年第9期。
98、丁安国:“消费信贷与银行卡的发展”,现代商业银行1999年第11期。
99、罗正:“住房金融发展思路”,管理者1999年第11期。
100、胡淑珍:“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经济学家1999年年第6期。
101、孙书元:“住房贷款债权信托”,经济导刊1999年第6期。
102、李守军:“关于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探讨”,中国金融1999年第12
期。
103、陕西财院:“论发展消费信贷的若干理论对策”,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
第4期.
104、李刚:“住宅金融及其证券化”,决策借鉴1999年第6期。

I

+●”.J■E
t
105、黄英:“中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能性探讨”,辽大学报2000
年第1期。
106、邹怀颖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当缓行”,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年
第1期。
107、朴松爱:“试论发展个人消费贷款”,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2期。
108、谢渡扬:“略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09、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从居民消费启而不动看居民消费政策”,经济研
究参考2000年第23期。
110、人行、交财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公报2000.8。
111、曹龙骐等:“深圳特区银行扩展消费信贷调研报告”,经济学动态2000
年第1期。
112、周显志:“我国消费信贷立法若干问题探讨”,暨南学报2000年第3期。
113、蒋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经济问题2000年
第4期。
114、人行上海分行课题组:“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步骤”,金融
研究2000年第5期。
1】5、河南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发展消费信贷与拉动经济增长”,城市
金融论坛2000年第5期。
116、刘向东等:“商业银行信贷介入教育产业的策略研究”,城市金融论坛
2000年第5期。
117、肖力:“关于消费信贷的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第3期。
I i8、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课题组:“对发展我国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的
理论思考”,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第6期。
119、江世银:“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信贷市场”,经济研究2000年第
6期。
120、徐广哲:“论发展消费信贷保险相关问题”,保险研究2000年第9期。
121、伍戈等:“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消费经济2000年第4期。
122、周显志:“英美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消费经济2000年第2
期。
123、杨松才:“澳大利亚消费信贷法律制度初探”,消费经济2000年第2期。
t24、卢蹰:“入t然后我熙银行业消费壤贷的发展途经”,城毒金融论坛2000
年第ll炊。
125、蕊方志等:“我国髓学贷款制度存在髓阔越与对策”,中胬高等教育半
弱书2000年第23期。
126、王爱俭等:“建立我国信用制度对策研究”,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2
期。
二、英文部分
l、Juster,F.Thomas:Consumer Sensitivity to Finance Rates:An Empirical and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Columbia Univ.Press,1 964.
2、Caravale,aiovanni Aifredo:II Credito al Consumo,Utet,1960.
3、Juster,EThomas:Anticipations and Purchases:An Analysis of Consumer
8曲avior,Princeton Univ.Press,l 964.
4、Jaffee,Dwight M.:Savings Deposits,Mortgages and Residential
Counstruetion,D.C.1972.
5、Noon.H.Richard.“Residential Mortgage Lending and Mortgage Loan
Warehousing.”In The Bankers’Handbook.3rd ed,Homewood,1 l 1.:Richard D.
Irwin,1 989.
6、Reavis,Charles G。,Jr.“Lending on Income Propertv.”In The Bankers
Handbook,3rd ed,Homewood,111.:RichardD.Irwin,1989.
7、John IF.Marshall,Vipul K.Bansal.Financial Engineering【M】.Allyn&Bacon,
Inc。1992.
8、R.M.Goode.Consumer Credit Law聊】.London Butterworths,1989.
9、Barry Connelly:The Evolution of a worildwide consumer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China’S l St Annual Credit Summit 2000.
10、Consumer Credit,Consumerism[J】.Encyclopadia Britannica.Volume 5,1980.
I 1、Keown、Petty、Scott、Martin:((Foundation ofFinance)),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1998。
1 2、Johnson.Robert W.:Regul8tion of finance charges on consumer instalment
credit.Michigan Law Review,66,i 967.
1 3、Johnson.Robe髓砒:Consumer credit regulation:illusion or reality,Bus.
30
Lawyer,33,1978.
14、Ferber,Robert."Con.Sumer economics,JEL 1 I(4),Decemberl973.
1 5、Day George S..and WiIli煳K.Brandt.“Consumer Research and the
Evaluation oflnformation Disclosure Requirements:The Case ofTroth in
Lending.”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June 1974,PR21—32.
16、Johnson.Robert.W::Regulation offinance charges on consumer instalment
credit,Michigan Law Review,66,1 967。
1 7、Johnson.Robert.W。:Consumer credit regulation:illusion or reality,Bus.
Lawyer,33,1978.
18、James N Morgan。Income and Welfare in the United states,McGraw-Hill,1962.
19、Cromer,Glenn B..and Charles A+Lucke挝.“Home Equity Lending.”Federal
Reserve Bulletin,M曩y 1989,PR333—44.
20、Cass,D。and yaari,M。E.1966.A re-examination ofthe pure Consumption loan
model。Journal ofpotiticaI Economy 74(2),200—23.
21、Muller,WJ.and Woodfo翻.M.i983.Stationary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economies with production and infinite lived consumers.1I.Determinacy of
equilibrium.Discussion Paper 326,Department of Economics,M.I.T.
22、Samuelson,P.A.1958.An exact 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interest,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money、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66(5),467—82.
23、Cass,D,Okuno,M.And Zilcha,I.1979.The role ofmoney in Supporting the
pareto optimality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a in Consumption loan models.
Journal ofEconomic Theory 20(1).41-80.
24、Rose,Petes.“The performance ofOutslanding CRA—Rated Banks,”Bankers
Maqazine,September/October 1 994,PP.53—59,
25、Federal Reserve Bank ofChicago。ABCS ofFiguring Interest,1993.
26、Goodman,John L,,and Charles A.Luckett.“Adjustable—Rate Financing in
Mortgage and Consumer Credit Markets.”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November 1 985,PP。825*38.
27、Trainer,Richard D.C。The Arithmetic ofInterest Rates。Federal Reserve Bank
fjt
ofNew York.1990.
28、Cevdet Denizer.Household saving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world Bank
PRW p2299 2000.
29、Norman Loayza.What Drives Private saving around the world?The world
Bank PRWP 2309.2000.
30、William Easterly.How Did Highly indebted poor Countries become Highiy
indebted?The world Bank PRWP 2225,2000.
132
l

后记
1996.1997年我在深圳商业银行工作的时候,由于深圳地处改革开放的
前沿,信用卡、住房按揭等消费信用已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起来,~些金融意
识强的消费者从中受益匪浅,由此引起了我对消费信用研究的兴趣。1997年
9月入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课程一年时,国家把消费信用作为扩大内需的
一个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消费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逐渐
显现,更加使我注意加强了对消费信用的学习。随着进入博士论文的写作后,
来自各方面的研究消费信用的研究成果大量见诸报刊,为我的进~步研究提
供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在导师李裕宜教授的指导下,我将中国消费信用研究
确定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并进行了写作。
借将论文提交答辩之际,我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李裕宜教授。他
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里,从修课到博士论文的选题、修改、定稿和答辩
的全过程,无一不凝结着极大心血,我还从他那里学到了严谨治学的学风和
做人的道理。
我要衷心感谢刘光杰、陈恕祥、魏华林、王元璋等各位教授在授课和丌
题报告中给我丰富精深的知识和宝贵意见。
我还要感谢武汉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姚秀群、林幼平、黄春姣等各位老
师和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李小波博士及深圳商业银行的领导,他们对我完
成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武汉大学商学院的张琦、刘喜爱、石晓英等老
师和商学院的其他领导对我的关怀,深表谢意。
最后,我的论文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从内,心
十分感激。
由于我的学识所限,加上边工作边写作的条件,论文定有不足和缺憾,
诚恳地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黄元琳
2001年4月于深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