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012论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的构建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的构建
姓名:尚会永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李杰;杜乃诗
2001.3.1
中文摘要
Y 3 7《08 7
佛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为: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
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模式。r—r
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养老
保障制度的理论: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第三部分阐
述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养老保障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
提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理想模式。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养老也是以家庭为单位
进行韵。建国以后,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建立了以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现收现付制的保障模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
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养老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是国家和企业包揽
过多,负担过重,个人负担畸轻,对个人的激励作用较差;其次,社会化程度
低、覆盖面窄、互济性差,不能有效分散养老风险:第三是不能低御老龄化的冲
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成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障碍,特别是阻碍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公有制经济改组及
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我国整
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差耋握瞳越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划分
方法,养老金的筹集和支付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制度安排,因此可把养老金
的筹集和支付模式视同养老保障的模式,按照这种划分方法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障
模式分为现收现付制、基金制、部分积累制三种模式。二战以后受到《贝弗里奇
报告》的影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采用现收现付制,而后由于经济发展
速度减慢,老年人口增多,财政不堪重负,现收现付制逐渐向基金制和部分积累
制过渡,由于各种模式之间不断的借鉴、融合,其边界已不十分清晰,但大致说
来,原苏联和我国改革以前的养老保障模式采用现收现付制,以新加坡和智利为
代表采用基金制的模式(新加坡政府以其对经济的强大控制力建立了中央公基金
制度,而智利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养老保障基金的运作当中,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
第l页
的成功),德国的养老保障模式属于部分积累制。
如何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障模式的优点,构建适合我国
国情的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在这个力4面试图提出一些自己
的见解。我国的国情是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在地区之间分布很不平衡,存在着较大
的城乡差别,Hp使在同一地区由于个人之间能力的不同,收入差别也很大,个人
关于未来养老的预期、偏好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城乡之间、地
区之间、个人之间标准划一的养老金筹集和支付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分析后认
为,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障模式应该是一种复合式的保障模式。这种模式兼有现收
现付制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风险分担、有多种互济性、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
优点,又兼有基金制能够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抵御老龄化到来时的支付风险以
及能够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优点。这种复合式的保障模式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
分是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用于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够充分体现养老
保障的互济性,这部分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目前它通过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
的缴费筹集资金,财政最后兜底确保这部分养老金的支付,以后应逐渐过渡到通
过税收筹集这部分资金。第二部分是企业(集体)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
保险采用基金制,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由雇主和雇员(集体和农民)按照一定的
比例共同缴费,这两个部分的缴费共同纳入个人账户,雇员(农民)到了规定的
年龄以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支取这个账户中的资金。这一部分养老金的收支
按照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根据个人的缴费水平来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数量。
在支付高峰到来之前,可以用来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
证这部分养老金的保值增值。第三部分是个人养老金计划。根据个人能力,通过
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或者是个人进行养老金储蓄来保障年老以后生
活。这一部分属于完全市场化的个人经济投资制度,由个人自主决策,国家政策
予以引导。一。一
论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统的分析国外几
种典犁的养老保障模式、国内养老保障模式的沿革及现行养老保障模式的成功与
可:足,在对比分析之巾探寻生产力,文化与养老保障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
自L刈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的设想。
Abstract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cisio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Fo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 our country,the ideal mode of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s,
on the basis of the unity of rights and duties,to build all old—age security
mode with multi—charmel funds resource,multi—level security methods and
socialize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iff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part one expounds Marxist main writer’S
theory on old—age security system,part two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part three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ld—age security in several countries whose mode are very
typical and whose experience deserve to be learnt,part four puts forward the
ideal mode of the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our country,the traditional elderly supported is mainly the one by the
family.Family is the primary unit of producing and consuming,elderly supported
also takes the family as its unit.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the old-age security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quite rapid progress.Under the system of planned
economic,based on the working unit,a mode of pay—as—you-go system was
built.But with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ITlore and
more problems by this mode have been exposed:first,this mode,in which the
state and enterprise were overburdened,while the burden of individual’S was
too light,couldn't effective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individual;secondly,
this sort of old—age security mode,with low socialized degree,narrow range
and poor mutual—aid,couldn’t scatter the risk of old-age support;thirdly,this
mode couldn。t undergo the lashing of aging;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is mode not on/y fell far behin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further reform,an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第3页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o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i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o construct a Flew old—age security mode adapted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stinction standards,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of
classifying the old—age security mode,but no matter what method will be
adopted,the raising and payment of the old—age pension are the keynote system
arrangement,SO the mode of old—age pension’S raising and payment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mode of old—age security.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lassification,in every court时of the world,there are three main models as
follows:pay—as—you—go system,funded system and partly accumulated system.
After World War Two,influenced by the Report of William Beveridge,the
main capitalist countries,in general,adopted the pay—as-you-go system,But
afterward,the finance was overburdened because of the slow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aging,SO there appeared the
transition from pay—·as—you·-go system tO funded system and partly accumulated
system.Owing to the mutual—learning and rniXing,the boundaries of these
modes are not very clear nOW.Generally speaking,the fomer Soviet Union and
China,before its reform and opening,also adopted the pay—as—you—go system,
Singapore and Chile funded mode.(Supported by the strong control of
economy,Singapore goverment constructed a central pubhc funds system,while
Chile make a great Success in practice when it introduced market mechanism
into the operation of old—age security funds.)German old—age security mode is
a typical partly accumulate system,
0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and the advantage of old—age
security system learnt from other countries,how to construct on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hich will be adapted tO China‘S situation,this is an urgent
problem which needs resolving immediately,this thesis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oints of view on this subje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 is that the
productive force is On a low level and the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reas isn’t
quite balanced.There exists a great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第4页

Even if in the same area,owing to the differet ability of individual’s,there
also exists a great gap between their income.The anticipation and the favour
about the old—age support in the future are different.Therefore,as to the
raising and payment of old—age pension,there couldn't exist the same criter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regions and individuals.With a large number
of analysis,the author maintains,in China,that the future mode of old-age
security should be a mixture one.On one hand,this mode has the advantage
of the pay—as—you—go system,which Call scatter the risk within the society and
is mutual—aided and free from inflation,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has the
advantage of funded system,which can complete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individual,avoid the payment risk when aging is com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The framework of this mixed mod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basic old—age pension system,which is used to
secure the basic level of old pepole’s living.This part of pension should fully
embody the mutual—aid of the old—age seeufity.Nowadays,the raising of the
pension is from some rich individuals and the enterprises.the finance at last
ensures the payment of old—age pension,in the future,the pension will be
raised by tax.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mplement insurance of enterprise
(communityl and it adoptes funded system.by opening all account,the
employee and employer(peasants and community)take out some money in
proportion and deposit the money in the account.When the employee
(peasants)is old,he can draw the pension from the account on the basis of
some rule.The income and expense of this part of old—age pens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unity of rights and duties,and the amount depend Oil the
individual payment level.Before the climax of payment,the state lay down the
rules to guarantee the pension’s keeping and increasing in value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The third part is the old—age pension plan
of the individual.On the basis of his own ability,the individual can secure
his old—·age living either by purchasing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the commercial
Insurance company or depositing some old—age pension himself.This part of
第5页
old—age pension,which depends on one’s own decision and is guidext by the
slate’s policy,is a kind of completely marketized individual economic
investment system.In the authorts opinion,this sort of mode Carl wel】meet the
needs of every old mall.
Wjtb the method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is thesis makes an elaborat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the
old—age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the defects of the existing old—age
security mode,and tries to depict the future old—age security mode in China
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ve force,culture and old—age security mode.
keywords:old—age security mode Construction
第6员
序言
所谓养老保障就是指公民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
务界限时,能够获得生活资料以保障其生活的制度。这种保障可能来自于家庭、
社会、或者是劳动者自己。
人与自然界的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人总是
会老的,这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没有被打破的自然规律,人老以后身体机能退
化,在人的生命消失之前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既需要生活而又丧失了劳动能力,
这就需要形成一定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这种制度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后,
逐渐与其所处的文化、风俗习惯相结合,为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人们所普遍接
受,我们称其为一种模式。养老保障模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小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以手工劳动为
主,老人在自己年轻时劳动成果甚至不够自己消费和供养全家生活,积蓄很少,
年老以后只有依靠成年子女,特别是儿子。这时的家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
个消费单位,这时养老一般在一个家庭内部解决。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现代
化的工业生产使得劳动效率空前提高,使劳动者能够在劳动期间为丧失劳动能力
时积累起一定的生活费用,也能为社会上其他劳动者提供一定的养老资源,这就
为社会化养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现代经济变化非常之陕,每个人都有可能丧失
养老资源,这样客观上要求进行养老保障的社会化。
养老保障制度的性质与国家的性质有相当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认为资本主义建立养老保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满足榨取剩余价值
的贪欲,养老保障的具体标准及采用的模式取决于社会上两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
比关系。而社会主义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养老保障基
金虽然同样来自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但它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对抗性质。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养老保障的制度建设,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以
后历经多次调整,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但
第1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这时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覆盖广大的农
村人口.它们依然采用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市场化取
向的改革以来,养老保障改革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1993年党的十四届
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构想,这
就是: (1)建立覆盖整个社会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城镇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障户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3)让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的基金经营分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行
使行政管理职能,社会保障基金经营机构依法经营社会保险基金,确保其保值增
值。可以说这个构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至今,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中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意回避制度转轨的成本,造成目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积累了较大的风险,也造成目前企业、个人缴费积极性差,从而背离了改革的初
衷。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受阻,对我国各项改革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这个
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改组,而且对启动内需及
资本市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更无法应付老龄化到来时所带来的支付危机。
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关心的问题,
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其中国际
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养老保障理论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国际劳工组织从全面保
护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 (1)为老年人提供适当
的工作条件。允许老年人在条件适当的时候继续工作。(2)老年人应该享受到
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对老年人不能歧视,应该为他们提供同年轻人一样的再
就业、失业保障、住房、社会服务和保健服务等方面的机会和待遇。(3)建立
保护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及遗属的保障制度。(4)建立~个灵活的过渡
退休制度。其含义是要在一个允许雇员在其职业生涯和“自由行动”之间进行逐
步过渡的制度框架内自愿决定何时退休。在融资方面,国际劳工组织主张,为了
对融资机制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融资机制有关的政府干预可以在已有的框架
内进行,同时逐步提高受益者的缴费率。但是,鉴于大部分国家先前采用现收现
付制,所以在短时间内一下子转变到完全的基金制是不现实的,这样做的机会成
本会非常大,而且操怍起来也很复杂,还会加重缴费者的负担,所以应考虑采取
第2页
部分积累的方式进行融资。
世界银行在1994年发表了一份名为《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和促进经
济增长》的政策研究报告,系统阐述了其政策主张,世行认为一个完善的养老保
障制度不仅应当能够有效的保障老年人,而RtJ%,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世行建议
建立一个多支柱的保障模式,这个多支柱的模式主要由三个支柱组成:(1)公共养
老金计划。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目标仅限于减少老年人贫困和对老年人所面临的多
种风险进行共同保险。(2)职业养老金计划。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强制人们为了保障
自己的老年生活而进行事先的储蓄。(3)个人储蓄计划。这种自愿性的个人或企业
的储蓄计划是对前两个支柱的补充,不过这纯粹是个人或企业的一种个别安排,
前提是个人或企业愿意为自己或自己的雇员的退休生涯做更多的预防性储蓄。
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模式,有效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这既是我
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人H老龄
化所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探索养老保障模式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养老保障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矛盾、社
会主义社会本质特点的分析及建立于其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论述基础之上,
从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可以推论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养老保障观。根据马克思主
义的观点,养老保障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不同的
社会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养老保障既有本质屙f生不同的
一面,如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资本增值的需要,而
社会主义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生活;也有某些具体方面相类似的一面,如二
者在一定时期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为高级的社会
形态,有理由也有必要建立更为合理的、科学的养老保障制度。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养老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者一贯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养老
保障又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要组成部分,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资本家一方面不顾工
第3页
人的死活竭力榨取剩余价值;另一万面,为了维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及社会稳定,
也不得不为老年人养老采取~些保障措施。
1.资本主义的养老保障是缓和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类型一样只是人类历史长河
一个暂时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生产力,凭借着发达的
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破坏、代替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它开拓了世界市
场,借助于迅速改进的生产工具与便利的交通,把一切民族甚至于最野蛮的民族
都卷到文明中来;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并使乡村屈服于城市:它建立了统一的
民主国家,这使它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是在极为
矛盾的、毫无出路之中运动着,这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无法支配生产力
的发展,其狭窄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还表现为社
会两大阶级的利益矛盾与对抗越来越尖锐,整个社会一极是财富的增长,另一极
是贫困、饥寒、失业、伤残的累积。在这种对立的状况中,工人阶级为了争得生
存的权利而进行斗争,资本家为了维护资本的统治,不得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包
括养老保障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实地社会调查看到,工人随着他们所创造的财富的增
长,越来越被贬为机器,他们不得不更长时间、更太强度的劳动。但由于资本主
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特有的人口规律,工人“被钉在资本上”,越来越成为资本的
附属物,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
来实现的。资本越积累,工人的劳动强度越大,失业就越多,生活条件就越没有
保障,一句话,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境地。马克思曾以当
时英格兰为例指出需要救济的贫民阶层由三类人组成: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的
人,他们的人数随资本的需要而变化,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就有大批工人被抛向
街头,而当经济复苏时,这些人数就会减少;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
子女,他们是产业后备军的候补者,随时可以大量的被卷入现行劳动大军的队
伍;第i类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他们或是因为年老,或是因为伤残、疾病、失
业而被迫流落街头。这些需要救济的赤贫形成现行产业后备军的死荷重一f人阶
级队优rfI贫寿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l毛也就越多,这是
第4页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列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在本性卜是不会管工人死活的,但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为r劳动力
的再生产,他们也不得不采取一些社会保障措施来救济贫民、抚恤伤残、救助老
人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等著作中,在
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同时,批判了以资本主义的官方济贫事业所代
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既然资产阶级认为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是必要的,那么
他们也会为这个劳动力的蓄水池提供生存条件。诚如列宁所指,“雇用工人以工
资取得的那一部分自己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非常之少,刚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
要,因此,无产者根本不能从工资中拿出一些钱储蓄,以备在伤残、疾病、失
业、年老、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失业时
的需要。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对工人实行保险,完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
决定的改革”[1]。社会保险与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密切相关。
2.资本主义养老保障基金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进行保障的目
的是为了更多的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任何社会保障措施都要以一定的基金为前提。马克思认为,“保险必须由剩
余价值补偿,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从整个社会的观点来看,必须不断有超
额生产,也就是说,社会必须按大于单纯补偿和再生产现有财富所必要的规模进
行,——完全撇开人口的增长不说——以便掌握一批生产资料,来消除偶然事件
和自然力所造成的异乎寻常的破坏”[2],而“为了对偶然事故提供保险,为了
保证必要的、同需要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相适应的累进扩大再生产(从资本主
义的观点叫积累),就需要一定量的剩余劳动。”【3]“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
价值的一部分,从而只体现新追加劳动的剩余产品(从价值方面来看)的一部
分,必须充当社会保险基金。在这里,这个保险基金是不是由保险公司作为一种
单独的业务来管理,这丝毫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43由此可见,剩余劳动或
超额生产是养老保障的基金来源,也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共有的基础。但是,这
种必须始终存在的作为超过一定需要量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下,象在奴隶
制度下一样,具有对抗的形式”。养老保障费用“是资本主义的一项非生产费
用,资本知道怎样把这项费用的大部分转嫁到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肩
第5页
上”,川生产国、宗主国尽力把这项非生产的费用转嫁到消费国、殖民地。无
产阶级得到的部分保障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恩赐,而是自己劳动的一部分。资产阶
级政府采用对资产阶级征税或其他方式获得养老基金无法改变其来源于工人阶级
剩余劳动的实质,但在形式上却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尽管资产阶级的养老保障措
施并非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退休后的生活状况,而仅仅是为了缓和阶级
矛盾,但资本主义的社会养老保障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老年人生活的作用。
(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养老保障度的设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要建
立比资本主义更为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了在
财富的分配上要有真正的公平,他在批判拉萨尔的“劳动所得应该不折不扣和按
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时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
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末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
该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
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从‘不折
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该根
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根据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
的。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做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
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
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
金,这就是现在所渭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63作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高级
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养老保障的费用同样是来源于剩余劳动、来源于对个人劳
动的扣除,但由于社会性质不同,这种扣除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年老以后的生
活,不存在阶级对抗的性质。这些基金要作多大比例的扣除,应当根据“现有的
资料和力量来确定,部分的应当根据概率论来确定”⋯,即通过计算根据生产
规模、生产力水平、社会需要和可能来确定;
马克思接下来写到: “‘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变成‘有折有
扣的’J’,m然从~个处于私人地位的qi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义会直接或间接
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
第6舞
段,即“小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
产生出来的,因此他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他脱胎出来的
那"NH社会的痕迹。”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马克思得出结论:“所以,每
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
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83我对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的这种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解为: (1)由于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按需分配的程
度,人们对自身的劳动还有物质方面的要求,所以,在个人享有社会为丧失劳动
能力的人所设立的保障基金这一部分即为个人以前劳动的一个扣除,从个人来看
可能有例外,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就一定是这样。这与我们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的缴费制原则有一定的相似性。(2)对马克思“这就是现在所谓官办济贫事业
的部分”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由于英国的济贫事业有一定
的发展,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新济贫法,对自1601伊丽莎自女王时期颁布的旧
济贫法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救济的方式,新济贫法改变了旧济贫法以院外救
济为主的救济方式,实行严格的院内救济,所有希望得到救济的贫民必须进入济
贫院中才能被救济,济贫院以外的救济则尽量减少。济贫院中的老人以丧失选举
权和人身自由为代价得到救济,而且济贫院的生活比较艰苦,许多老人宁愿在街
头流浪也不愿到济贫院中去,根本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所以马克思在这里用
了讽刺的口吻说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官办济贫事业;但与此相对应,那就是未来社
会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见未来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也是由国家主办的。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
世代相传而经久不衰,对传承民族文化,维系人心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在精神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文化提倡尊老敬
老,因此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中,老人在家庭中有着较高的地
位,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基本上没有社会化养老。建国以后,养老保障事业得
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城镇养老以单位保障为
主,资金的收支采用现收现付制,但这种养老保障模式自市场取向的改革以来,
第7页
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缺点:农村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养老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社
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改革、调整,建国以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有以下几
个方面。
(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简要回顾
1.对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过程的简要回顾
建国以后城镇养老保障体制也是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
(1)1949——1984年的传统体制阶段。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传统体制阶
段,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以企业(单位)为载体。企业(单位)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发放养老金,并对退休人员实行管理。退休职工领取的
养老金多少取决于工龄的长短和退休前工资的高低;在低工资条件下,作为一种
补偿,养老金的替代率普遍较高,其中离退休人员的替代率最高可达100%,并
享受着诸如医疗、住房等多项政策优惠。其中养老金筹集模式为现收现付制。具
体做法是养老金在企业(单位)营业外项目列支,职工个人不缴费。在国家财政
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计划管理体制下,这种单位列支模式,事实上是一种
国有经济范围内的大统筹制度,这种事实上的养老保障大统筹制度,后来扩展到
城镇集体经济,覆盖了当时的全部城镇工薪劳动者。
(2)1984——1995的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
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全
面展开,要求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改革对养老保障体制的影响非常
大,国有企业之间过去那种事实上的大统筹关系开始瓦解,新老企业之间养老负
担的不均衡、部分老企业无力承担退体职工养老责任等问题迅速显露,原来那种
“养老金在企业营业外项目列支”的办法也执行不下去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有关部门开始在一些市、县进行养老保障费用的社会统筹试点,即在统筹区域内
的企业之间,按照“以支定l』叟,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养老金的支,『,l L-t例,由
政府指定的部门(多为劳动部门)负责养老金的统一收缴、发放。这一改革的实
质.是在统筹区域I大j的企业之间实施养老保障费用的转移支付,因此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1i同国有企业之间养老负担,不均衡的问题。
第8页
1991年6月.在这些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1r《关于企业职工养老
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宣布实行养老保障的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体制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统筹层次大多集中在市、县两级。这一改革虽然从制度
设计上解决了统筹区域内新老企业之间养老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缺乏必要
的激励机制,加之实行的是差额收缴和差额拨付制度,使得社会统筹实际上变成
一种企业间的直接转移支付。因此,退休职工较少的新企业就没有缴费积极性,
拖欠、拒缴的情况时有出现;另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有经济就业增
长放慢和退休职工比例大幅度增加,国有经济总体上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地
区的养老金提取比例从50年代的3%以下,增加到当时工资总额的20%以上。一
些老工业基地,如天津、重庆等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更高,严重地影响到国有企业
发展。此外,发展迅速的非国有经济基本上没有进入制度化的养老保障体系,企
业没有这方面的费用支出。因此,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难以进行平等竞争,工
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证。
(3)1995年3月以后至今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阶段。针对
上述这些问题,理论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
行了全面的讨论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方面的共识,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
中全会在理论界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在通过的《决定》中对我国包括养老保障在
内的整个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作出了三项原则规定:①建立覆盖整个社会的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要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
能力相适应,发展商业性保险业,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
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③建立统一的社会保
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基金经营要分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主要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社会保障基金经营机构依法经营社会保障基金,确保
其保值增值。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
知》,将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三项原则进一步描述为:到本世
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
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权
第9页
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决定付诸实施,开始在全国
范围内推进·r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但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在一些问题
上存在意见分歧,1995年3月的改革同时提供了两套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案,并允
许地方自由选择甚至适当修改。
1997年7月,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
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已
经实行的两套方案向新的“统帐结合”方案过渡。统一后方案的要点是:全国统
一按职工工资的1 1%建立个人帐户,其中个人缴费逐步从4%提高到8%,其余部
分由企业缴费划入。企业缴费率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
额的20%。改革以后退休的职工养老金支付分为两部分:一是按当地年平均工资
20%支付的基础养老金,二是根据累计储存额1/120的标准按月支付的个人帐户
养老金。改制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中人”,按缴费前的工作年限,另外增发
过渡性养老金。目前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仍按过去的标准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
会统筹部分解决。《决定》还要求对养老资金的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逐步实现
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1998年8月,根据现实的一些问题,国务院又发布了《关
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
知》,决定对有关政策实施进一步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将原来11个行业的行业
内养老统筹移交给地方(省、直辖市)管理;提高统筹层次,实施省级统筹;养
老金的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并实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2.简要评述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的养老保障制度、保障模式象其他方面的建设一样,形而
上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参照原苏联的一些做法来建立我国的养
老保障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以后随着社会各方
面改革的推进也经过了多次调整,形成了目前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渡的
状况。总的来说,建国以后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养老保障覆盖面窄。尽管有宪法规定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
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长期以来养老保障只是对一部分人的待遇而不是所有
社会成员的权利,养老保障的权利不被看作是普遍人权而是仅存在于国有单位
第10页
中,广大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则被排除在这个体制之外。50年代后期以后,我
国开始了频繁的政治运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法律秩序被破坏,经济停滞。至1]7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到
了崩溃的边缘,社会财富极其匮乏,因此养老保障只能在--$部分人中展开。
其次,国家、企业包揽过多。养老金来源单纯依赖国家与企业,这既限制了
养老保障的水平,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过去由于养老保障更多地被看作“福
利”而非权利,所以权利享有者并没有相应的义务。养老保障支出被看作国家对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于享受养老保障权利的人,保障的费用被看作是“工资的
延长”,他们自己没有资源投入,因此不能对个人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由于没
有相应的责任,很容易使享受权利的人滥用权利。
第三,在目前转轨阶段,企图回避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责任。我国养老保障制
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存在着较大的转制成本,年轻一代既要为自
己未来养老缴纳养老保险金,又要为现收现付制下的老人缴费,这种巨大的转轨
成本完全由年轻一代承担是不公平的,为此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多方面的
筹集养老资金,保障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换。我国过去的做法就是试图
回避旧体制下的遗留责任,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支付当前退休一代的养老金,
(这是由于当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好、财政困难等不得已而为之)造成个人账
户为空的,这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局面,实质上又回到现收现付制,这样做的
一个结果是把养老风险由企业转移到政府,由当期转到了未来,从而大大违背了
改革的初衷。所以要真正实现十四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目标模式,建立具有中国
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我认为还有许多制度性障碍和现实困难需要克服。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由于我国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长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因此农村养
老是我国整个养老保障体制的薄弱环节。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家庭
养老仍是养老方式中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社会化养老和集体养老比较
薄弱。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在90年代初由民政部在全国推行,他提倡每个人都为自
己的老年负责,年轻时应为年老时积累一笔基金。这个基金由国家、集体和个人
第11页
共同承担。通过基金运营保值增值,用包括增值部分基金保障农村老年人一定的
生活费用。这种积累式的养老保障方式无疑是今后农村养老方式改革的一个正确
方向,对解决我国由于城镇化和老龄化所带来的对于家庭养老的冲击以及提高老
年人121生活质量都有着实际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部分养老保障基金
运作不规范,不但不能做到基金的保值增值,甚至在有些地区连原始资金由于被
挤占、挪用也流失了。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差,有些农民甚至将缴纳
社会养老保险金与乱摊派划等号。社会化的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薄弱
环节。建国以后集体经济的发展,使集体经济有一定的能力填补家庭养老的空
缺,在农村没有子女的老人由集体供养。集体供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老人生
活能够自理的由集体供给一定的钱粮,称之为五保户;一种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
人,以集体为单位把他们集中起来,由集体出钱雇专人照顾他们的生活,这些老
人集中生活的地方称之为敬老院。改革以后,虽然也出现了象南街村那样经济力
量比较雄厚的集体,但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农村集体经济的力量比较薄
弱,集体供养的老人生活标准非常低,生活质量差。对于农村地区大多数老人来
讲,家庭养老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但家庭养老目前也面临着较大的危机,导
致这个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不愿意赡养、甚至遗弃老人所
致。尽管法律规定了年老的父母有从子女那里获得帮助的权利,对遗弃罪惩罚比
较严厉,但不孝敬父母在农村都是较普遍的。由于子女不赡养老人而导致的纠纷
这些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养老保障代际之间相互赡养的链条在有些家庭出现裂
痕。
总的来说,建国以后,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以1978年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制为届分为两个阶段。实行联产承包前这个阶段由于对我国的国情没
有认识清楚,在急于过渡和“超英赶美”的建设中存在着较多的政策失误,又有
着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时候的养老是建立了一种没有物质保障的社会化养老,出
现有些老人被饿死的现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家庭实际上就成为生产的
基本单位,在养老方面实行的也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和集体养老为补充的养
老体制。这种养老体制缺乏互济性,单个家庭不得不承担养老中的种种风险,一
旦出现养老风险超过r一个家庭的承受能力,那么整个家庭将陷入困境而无法自
第12页
拔。从老年人来说,目前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阶段,供养类型
单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除了经济供养之外,社会、精神、
娱乐等方面的供养更为薄弱。社会化养老方式人数不多,许多措施带有过渡性,
如农民退休养老制度完全依赖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稳定;
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受利率的变化影响大、没有与物价指数挂钩、难
以保证将来的养老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三)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企业没有分配权,
分配形式、分配标准都是由国家规定,劳动者以劳动力作为唯一的要素参与初次
分配,养老金分配属于再分配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劳动力以外的资本、
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时的分配主体发生了变化,分配主体呈
现多元化的局面。养老保险以再分配为主变为以初次分配分主,个人养老能力有
所提高,在养老水平方面也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围绕两个转变对
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但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落后于其他方面的改
革。为此我国在养老保障方面曾经做出了几次较大的调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
制的逐步完善,原有的这种养老保障制度已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阻
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
1.无法应付老龄化的危机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
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于“1999年10月提前进入人口
老龄化国家的行列。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0%,并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91由于解放以后长期实行的鼓励生育的
政策,导致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在1970年前后生育率达到高峰,人类自身的生产
与物资资料的生产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为此1970年以后我国实行了严
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供给逐渐减少。随着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
老龄化的行列,我国将遭受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
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非常严峻。我国未来养老负担的预测趋势如下表所示:
第13页
中国未来老年人口抚养比及变化趋势预测Ⅲ3
2.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由此而引发各种矛
盾,在这些矛盾的冲突中生产力获得不断的发展。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
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也是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一个根
本原因。为此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整,
从调整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种调整应该是一场革命。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综合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这项调整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现行养老制
度的不完善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如许多资源浪费严重、产品没有市场、污染
环境的劣势企业不能够依法关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养老制度的不完善。在资
本市场中,被冠以sT、胛的亏损企业在市场中大量存在,占用了本来应该配置
与优势企业的资本要素,这些企业不能通过退市机制从资本市场中退出来,很重
要的一个原因仍是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3.与我国的城镇化不相适应
所谓城镇化或城市化就是指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谋求职业,寻求发展而成为城
第14页
I仃人【J这样一个过程。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j,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
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
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据1999年中国统计摘要,1998年我国有69.6%fl勺A口在农
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就农村的现实状况而言,农村人口要素相对于土
地、资本等其他要素严重过剩,其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品为零。在我国实行市场
经济以后,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会
大大提高。而目前,城市与农村实行不同的养老制度,很难使这些迁到城市里的
农村人口享有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养老保障以减少社会问题。此外,农村人口向城
市迁移的结果使农村的老年人口比重会明显高于城市,青壮年进城以后,年老的
父母留在了农村,如何建立一种模式去解决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f珂题也是一个很
大的社会问题。
4.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越过了国界的限制,使商品的原料采购、生产
和销售都超过了国界的限制,而变成了世界性的。对于我国而言,加入WTO是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里程碑。加入以后,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
面产生重大影响,它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许多产业带来
严峻挑战。一般认为:加入WTO后我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等将普遍受益,而
高技术企业和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和农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其中,长期
受国家政策保护的农业将面临最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中国加入wTD,将使我
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之前降至17%,重点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
这就意味着中国不能再维持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外农产品
的进入势必挤掉我国农产品的大部分国内市场,这无疑会直接导致农民收入的减
少.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据专家估计,加入WTO,农民收入将
损失近100亿元人民币,许多农民生活也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加入WTO使我国的
弱质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如不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些产业中的从业人
员养老将会面临很多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与世界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这
就要求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符合国际惯例,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在这些方面存在
着重大缺陷。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就显得十
第15页
分迫切。
5.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计划生育政策在有些地区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计划生育工作在有些地区很难
得到有效的执行,其中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不仅仅是因为农民“觉悟低和文
化水平低”,更主要的是“养儿防老,积谷充饥”的传统思想很有市场。在农村
“养儿防老”并不单单是一种传统观念,而是一种现实。农民年老后如果没有社
会保障,经济上只能依靠子女,代际之间相互赡养就成为农村基本的养老模式。
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基本生活就没有保障。同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的老龄化,农民养老问题将会日益突出。据统
计,我国农村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l亿多。因此,要顺利落实农村计划生
育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摒
弃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从而扫除农村计划生育的最大思
想障碍,有效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
6.与两个转变不相适应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为实现“九五”计划和二O一0年远景目标关
键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转变是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的前提。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竞争的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资源
向优势企业流动,把劣势企业淘汰出局。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完善
的养老、失业保障制度,否则劣势企业就没有办法及时退出市场。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和资本增值的内部压力要求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使企业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而我国现存的养老保障
制度的不完善,成为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一个重要障碍,企业一旦倒闭,工人下
岗,退休人员生活没有保障,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企业沉重的养老负担,占
据了企业大量的资源,阻碍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同样,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切实实行两个转变,这是农村发展、农民增
收的关键。为实现两含转变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而
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因为
第16页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风险性,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经济。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
为主体,从而决定了他们必须独立承担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意
外事故和价格变动等,因而对养老保障产生了更多的要求,防止因经营失误而在
年老以后生活无着。因此,不改革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就无法保证农村经济实现
两个转变。
7.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缺陷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在运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不统~,管理方面条
块分割。由于我国各地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起步时间不同,养老保险改革以来,
虽然都是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但在缴费比例上,因为企业负担的离退休
人员数量和金额不同,单位和个人的缴纳在不同的城市有比较大的差异,不少企
业交纳的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大大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要求。养老保障实行多
部门管理,如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归人事部门管理,而企业单位归社会保障部门
管理,行政单位归财政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政策不统一、交叉管理,互济性、
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削弱了防范风险的能力。而且
养老保障资金的收缴与支付由一个部门管理,成本很高、效率很差。二是养老保
险缴费的强制性差,对养老保险资金的挪用、挤占缺乏相应的法律制裁。养老保
险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构成了防范市场经济风险的“安全网”,它是一种强制
性的社会保险。但由于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各种专门的法
律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导致养老基金收缴困难,挪用挤占现象较多。社会养老基
金以收费的形式收缴,因此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特别是离退休职工少的新企业
认为是变相的集资摊派,是“劫富济贫”,因而变相拒缴;而一些效益不好的企
业也以种种困难为由拒缴养老保险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收缴率也越来越低。据
统计,1990年上半年全国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为8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个百
分点。三是覆盖面偏低,调剂性差。现在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起来,养老保险主要在国有、集体企业中实行,相当多的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没
有参加,个体户更谈不上。由于在养老保障建设中长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
向,占全国近70%的农村人口的社会化养老水平很低。由于覆盖面小,不能充分
第17页
发挥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经费来源枯竭。四是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困
难。“目前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实际结余约有700亿元,而个人账户滚存的名
义结余大大超过此数,达到近2000亿元。以我国养老保险覆盖城镇职工为l亿人
计算,不用几年,个人账户的资金存量就会达到目前股票总市值的规模。”¨¨
养老保障基金的快速增长,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较小存在较大的矛盾。按
照我国的相关政策规定,养老基金只能用来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但由于近几年
经过7次降息以后国债利息和银行利息已经很低,允许一部分养老基金流人资本
市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能使其保值增值,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规模较
小,而且运作很不规范,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体系,因而资本市
场蕴含着较大的风险,限制了养老基金投入。东南亚经济危机中股市资产大幅缩
水再一次昭示人们把养老金大量投入股市是极其不明智的,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
很强、风险很大,这样就限制了养老金流入股市,养老保障基金通过资本市场支
持经济发展的功能被削弱。
三、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障模式,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世界各国
所追求的目标。近些年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为各国养老保障模式的相互借
鉴、融合提供了可能;老龄化的到来给大多数的国家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为此
世界各国都在借鉴其他国家养老保障模式的优点,进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有
些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可资借鉴。
(一)北欧四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芬兰、丹麦、挪威和瑞典四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高税费、高福利”的北欧
模式著称于世,是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几种主要类型之一。其中瑞典是世界
上公认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整的福利国家典型,在西方素有“福利国家的橱
窗”、“第三条道路的楷模”、“资本社会主义”之称。而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
组成部分的养老保障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有以
下几个特点:
(1)社会养老保障范围和内容十分宽泛,标准较高。北欧四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8页
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其范围和内容十.分宽
泛,例如芬兰的社会保险系统里就有基本养老保险、就业养老保险、老兵提前退
休固定养老金,在社会服务和卫生系统又有老年人照顾等等。再如丹麦的养老金
制度的覆盖面是全部在丹麦居住的退休人员,不论是否交纳社会保险税费。北欧
四国的养老保障标准较高,如瑞典1991年一个单身退休者的基本养老金约合
30912克朗,一对老年夫妇的基本养老金约合50554克朗,再加上数量不等的补充
养老保险金和其他收入则更高。(2)养老保障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和GDP的比
重很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很高,养老保障
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很高。如芬兰在整个90年代社会保障支出GDP
的比重保持在25—30%之间,丹麦社会保障总支出约占GDP的34%,瑞典1994年
社会保障支出约占当年GDP的20.79%,当年的养老保障支出占整卟'GDP的10.1%,
约占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48.6%。1960年和198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与养老金支出
占整个GDP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北欧四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和养老金支出r与GDP的比例
(1960/1980)
老年人口的比例养老金支出/GDP
国家
1960 1980 1960 1980
挪威11.1 14.3 2.4 7.5
瑞典12.O 15.9 3.6 9.7
芬兰7.3 11.5 2.2 6.2
丹麦10.6 14.0 3.7 7.8
资料来源:李绍光, 《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1998年5月第1版71。
(3)社会养老保障收入的结构。在芬兰、挪威和瑞典三国的养老保障资金来源
中,雇主和雇员(或称为受保J\The insured)的收费(Contributions),大体占
60%左右,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占35%左右。与这三国不同,丹麦的养老保障资金
主要来自税收,约占全部资金来源的80%。(4)养老保障的法制化程度高。政府对
养老保障收支主要通过法律来规范,行政管理以法律为依据,法制化程度非常
高,依法行政贯穿养老保障计划、执行、解决纠纷和问题的全过程。(5)中央政府
第19页
与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分担责任。养老保障管理职责在政府间的划分,是养老保障
管理体制的重要方面,北欧四国依据各自的国情,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挪威中
央政府承担养老保障管理的主要职责,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设置卫生和社会事务
部。县政府主要负责医院和特殊社保服务,市政府负责老年人照顾等基层社保服
务,养老金的大部分都由中央政府负责。丹麦养老保障管理体制与挪威有较大差
别,主要职责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只负责制定政策、标准、计划、实施转
移支付等宏观调控。中央政府主要依靠两种手段对地方政府的养老保障事业进行
调控:一是通过统~的法律来确定养老保障的范围、内容和标准,全国都要遵
守,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承诺具体实施养老保障管理。实际情况表明
地方政府都能较好地执行法律,并根据当地公众的需要,不断改进养老保障的服
务水平。二是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养老保障财力进行调节。全国GDP
的20%是用于转移支付,以达到社会福利均等化的目标。(6)养老保障资金收缴与
支付管理是相互分离的。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障资金支付基本上是由各国社会事务
部、社会事务与卫生部、劳动部(或劳工部)及其他承担社会福利职责的部门管
理,收缴养老保障资金不由这些部门负责。碉.麦的养老保障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自然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管理,芬兰和挪威的养老保障缴费是由税务部门代征。
由于北欧诸国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标准过高、范围过宽,有保障
过渡之嫌,由此带来经济和社会一系列问题,其中也以瑞典最为典型,被称为“福
利病”、“瑞典病”。养老保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具有“福
利病”的一般特点,存在保障过度的问题,由此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定
程度上损害了效率。“福利病”或“瑞典病”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I)巨额的财政开支。随着保障事业的推行,福利国家的公共开支巨额增长,
名目繁多的福利设施分别由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社会保障部门掌握,即由他们分
别征税或收取保险费,高额的社保资金来自于一般税收的转移支付。(2)庞大的财
政赤字,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中央税收、地方税收、社会保险费,这三项是福利
国家养老保障金的主要来源。尽管努力征税,但仍不能够满足养老保障经费及其
它社会保障的开支,致使这些国家财政连年出现赤字。如瑞典在1950年——1960
年这十年间,巾央财政的赤字增加了一倍,从3.1亿克朗增加到6.5亿克朗:而赤
第20页
亨却增加14倍,从6.5亿克朗在1960年——1970年这}。年问,办字增加到32.3亿
克朗;在1970年——1980年财政赤字增加了12倍,9,32.3亿克朗增加到429.1亿克
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又无法可以弥补,瑞典所采取的方法只能是通货膨胀。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瑞典的通货膨胀率都在9%17A上。(3)劳动生产率增长下
降,产品国际竞争力削弱。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的后果,也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下
降。如瑞典在60年代初,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7%,而在1973年
——1981年间则降为1.8%,基本陷于停滞。由于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障及其它的社
会保障水平过高,造成其产品成本较高,竞争力下降,出口相对缩小。如“瑞典
在1973年以后连年出现产品逆差,1980年达188亿克朗。”¨纠
(二)德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起源于俾斯麦(1815一一
1898)任首相时为缓和阶级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以后又历经多次
的改革,特别是1957年、1969年两次重大改革,对养老保险规定进行了修改,改
革了资金的筹措模式,实行分段式收支抵偿法,又制定了《农民养老金法案》。
自此德国建立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经济
衰退,养老保障至今收不低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1990年10月两德正式统一
后,西部的养老保险逐渐推广到东部,养老保障的覆盖面较高,全国已有80%的
公民参加了养老保险。
德国的养老保险可分为法定义务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
险三大类。法定义务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按照规定,一切从业人员以及部分收
入不高的独立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都必须按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参加投保。1995年
的交付法定养老保险费的收入上限为每月7800马克,超出部分不再缴纳保险费。
投保者的交付率为职工个人毛收入的18.6%,由雇主和雇员各缴纳一半,养老保
险金的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其支出约占养老保险金的20%。
法定的义务养老保险大体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年老退休养老金,领取对象为
在一年半中失业52周以上、年满65岁、交纳15年以上保险费的男性和年满60岁、
交纳15年以上保险费的女性。二是丧失就业能力养老金,领取者必须是在丧失劳
动能力之前已经交纳了15年以上保险费的投保人。三是丧失职业能力养老金,领
第2l页
取者必须是在丧失职业能力之前就已经交纳了20年保险费的投保人。四是鳏寡抚
恤金和孤儿养育金,投保者死亡时,由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领取。
法定义务养老保险所需资金按现收现付制筹集和使用。养老金的提取标准一
般由四个因素决定:个人在职期间的收入与全体雇员平均收入的系数,个人的投
保时间,领取养老保险金时全体雇员的平均收入,每一投保年的增率。女N1995年
的具体标准为:如果投保者的毛收人每月为4000马克,投保期已年满15年,退休
后可每月领取1870马克的退休金,相当于退休者净收入的68%——70%。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不是法定的,是根据雇主与雇员按照自愿的原则签订协
议,然后按照协议执行。部分企业在法定义务保险制度之外,还对本企业内的雇
员实施企业养老金制度,根据职工在本企业工作时间的长短决定领取企业养老金
的多少,以此作为一种福利待遇吸引职工长期为企业工作。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的
企业,其职工在退休后可享受双份的养老保险金。几十年来,德国的企业补充养
老保险金支出增长很快,1960:21z的企业养老金支出仅为204L马克,1970年增至63
亿马克,1980年增至171亿马克,1990年增至359亿马克,1993年已增至416亿马
克,30余年增加了近20倍。-
私人养老保险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该保险收费高、待遇好、投保者大都是
高收入者。私人保险公司将个人交纳的保险费通过各种投资,保值增值,然后用
包括增值的部分支付退休金。
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德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很有特色。第一是随时调整,规
模适度。德国历届政府都比较注意养老保障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修改相关的政策、法规。例如为了对付老龄化
的危机及养老金的收支矛盾,国家逐步将退休年龄由65岁推迟至lJ70岁;控制提前
退休人数,将原来计入领取养老金工龄中的受教育时间由原来的13年缩短为7
年。第二是资金自助。德国的养老保障基金采取国家、雇主、雇员各出l/3的办
法,同舟共济,风险共担。第三是保障最低的正当收入。
德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社会养老保障金支出的增长率
长期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政府利用财政刺激经
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如战后长期以来德国出生率下降而人的寿命延长,人口
第22页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金支出规模庞大:社会成员受教育或职业培训时间较
长,使其交纳养老金的时间相对较短等;养老保障资金人不敷出,为了维持养老
保障体制的正常运转,国家只有增加税收,但是税负的增加降低了经济的活力。
二是两德统一后,由于东部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资金来源、保障理念、保障水平等
与西部存在较大的差异,西部的养老保障推广到东部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例
如东部的职工个人不缴纳养老保险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由国家事先扣除,职工
退休后的生活费全部由国家负担,但水平比西部要低得多。因此为帮助东部地区
体制转轨,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三)智利的养老保障制度
智利是位于拉丁美洲的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由于盛产铜而被成为“铜
矿之都”。近些年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搞得很成功,
不仅在拉丁美洲地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胜誉,被称为“智利模式”,因而
声名大噪。智利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老龄化的
到来导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公共职员的退休年龄过早导致领取养老金的人
数大幅度增加,因此收支严重失衡;养老金未能严格按照通货膨胀指数及时进行
调整,投保人存款受到损失,纷纷提前提取积存的养老金;私人部门职工的养老
基金被大量放贷给投保人购买住房或其他用途,不能按时收回:政府对养老基金
缺乏统一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组织机构的建立不统一,有的按行业或部门,有的
按地域,且各家自成体系,标准各不相同,造成受益不均;同时,社会保障机构
繁杂、庞大,管理人员过多,且素质不高、制度不严,造成严重浪费。为此智利
政府于1980年底颁布了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第3500号法令,该法令于1981年
5月正式付诸实施,从而建立了新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养老保障逐渐由旧制度
向新制度过渡。总的说来智利新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实行个人缴纳费用,建立个人资本积累制度
1981年新制度开始实行,1983年政府宣布,凡是新受雇职工都要强制性地加
入新的社会保险体系。对已经加入旧制度的雇员和非工薪收入的独立经营者可以
自愿参加新体制。按照法律规定,每个职工每月缴纳本人纳税月工资的10%,存
入所建立的个人资本积累账户,逐月积累,个人账户上的基金,通过投资而不断
第23页
增值。一个雇员只要在一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建立个人资本积累账户,其成员资
格不会因调动工作、失业或者退休而被终止。另外,投保成员也可以自愿增缴高
于法定10%的份额,建立“自愿储蓄账户”,以获得更多的退休金或者用于提前
退休。法定的个人账户储存金额的所有权归个人,退休时方可领取,如未到领期
去世,个人账户储存数额可以由其继承人领取。自愿储存账户的储存金额每年可
以提取4次,也可以在退休时全部转入法定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统一计算领取
每月的养老金。
2.私人养老金管理公司参与管理运营,多家公司进行竞争
按法律规定,私人股份公司向政府注册后,即可成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该
公司的职能是按照法律规定,承担收缴保费、管理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发
放养老金等管理工作。人保职工根据自愿原则可以选择任何一家管理公司建立法
定的个人资本积累账户和个人自愿储存账户。管理公司每4个月把成员个人账户
基金盈利和积累变化情况通报给每个家庭,便于接受成员的监督。
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职能,政府保障最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智利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不进行直接干预,它只负责宏观调控以及对各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监督协调。政府相关机构成立养老基金管理总监署,
监督、协调各养老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总监署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其经
费由财政拨付,其职责是依法制定规则,解释法律;批准成立新的基金管理公
司;监督与控制公司对养老金的支付;评价各公司的经营成效:执行国家规定的
最低养老金,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等。
4.按照个人账户的储存数额计算每月的养老金额
每个参加养老保险的成员,只要到了法定退休的年龄,就可以根据个人账户
上的储存金额来计算本人每个月应该领取的养老金额。储存金额由每个人账户上
的存储本金和所得的利息构成。智利法律规定,凡是到了退休年龄的公民,只要
每个月按时缴纳本人应缴的养老保险金,他就可以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具备不
同条件的退休公民,可以领取3种不同的养老金:(1)退休养老金。凡是年满65岁
的男性公民.年满60岁的女性公民,都可以领取个人账户中的退休养老金。(2)残
疾养老金。系指未到法律规定退休年龄遇到特殊情况或意外事故丧失了工作能力
第24页
的人可以领取残疾养老金。(3)生存养老金。指当公民未到退休年龄而突然意外死
亡时,他的家属,不管是配偶、子女。还是死者的父母,都可以领取生存养老
金。一股说来,生存养老金应该先从死者原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中支取,不足的差
额部分,则由人寿保险公司支付。
(四)新加坡的养老保障制度
与智利私人管理的养老金制度不同,新加坡建立了由政府管理的中央公积金
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社会经济目标建立起来的,
是一种独特的、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得到了社会和国民的认可。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由政府的中央公积金局直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管
制,是一个完全积累的强制性储蓄计划。中央公积金面向所有公共和私人部门的
雇员,而雇主本人或者自雇者可自行决定是否参加,雇员根据自己工资收入的一
定比例按月缴费,记人中央公积金局为雇员个人设立的账户。另外,雇主也要根
据雇员工资的一定比例(略低于雇员自己的缴费比例)按月为之缴费。这样个人
账户上的公积金积累额为雇员个人和雇主的缴费之和。中央公积金的会员在55岁
以后就可以按照规定从他的公积金账户中提取现金,60岁以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
金年金了。中央公积金局实施了五个投资计划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分别是
中央公积金基本投资计划(CPF Investment Scheme)、增进投资计划(
Enhenced Investment Scheme)、新加坡巴士有限公司股票计划(Singapore Bus
Service Ltd Shares Scheme)、非住宅房地产计划(Nonresidential Properties
Scheme)和教育计划(Education Scheme)。通过这五个投资计划,实现了养老
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而且有效的控制了养老保障基金的投资风险。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当中,中央公积金制度相对于其开放的资
本市场而言却是高度封闭的。在其所有的投资计划当中,没有一个向外国资本市
场开放,相反却都是由政府高度控制的项目,这就保证了公积金不会受到外国资
本的影响,中央公积金实际上就成了一个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和管制的,以强化
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的公共政策体系,而这个政策之所以能在新加坡获得较大的
成功,是与新加坡政府对其国内经济的强大控制力分不开的。通过公积金运行范
围的高度封闭,新加坡将外国资本任何一个可能参与的机会排除在外,从而有助
第25页
于维持政府对于这个制度的绝对控制,有效的降低了养老金的风险。
但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功能较弱,并不具备通常的
帕累托效率意义上的收入再分配,也就是说,这个制度使~些人的福利变好的同
时,却使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变坏,这意味着中央公积金制度拉大了社会收入再分
配的差距。因为雇主和雇员的缴费都是以雇员的工资收入为基数计算的,雇主和
雇员的缴费比例大致相当,这样雇员的工资越高,雇主为他交纳费用的绝对额就
越高。另外,政府不断用各种资产增值计划来开拓投资渠道,赚取高额利润,于
是收入水平越高的人,从中积累的个人财产也就会越高。中央公基金制度内部没
有一个转移支付制度,因此就无法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福利水平。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集中管理和强制管制的程度都异常高的保障制
度。新加坡政府利用它高度的社会控制能力,强制性的使人民必须为自己的种种
保障进行预防性储蓄。这个制度最大限度的节省了社会福利开支,同时又为政府
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主要的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但另一方面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互济性差,它扩大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原有
的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总的来说,中央公积金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政府用
来进行社会控制的~个有效工具。
(五)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发
1.养老保障的标准不宜制定的过高
我国的国情与福利国家的国情有较大的差别,福利国家的国土面积较小,相
对于其人口来说,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大,生产力发达,人均GDP很高。如福利
国家的北欧四国的共同特点是人口少,国土面积小,人均GDP彳艮高。其人口分别
在400一800万之间,面积分别在30_—_40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对丽言人均资源
占有量很高,这些国家生产力发达,人均GDP分别在2——.3万美元左右,具备了
实行高福利和共同富裕的条件。而中国国情恰好相反,人口多,国土面积大,人
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生产力不发达,1998年人均GDP只有800美元,不具备实行
高福利保障的经济实力,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养老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
2.养老基金管理模式要能促进经济增长
正象一种模式有其自身的目标,也有其外部性,如何将其外部性内在化、降
第26页
低风险是制度设计的关键。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目的是很明确的,即为老年人口
提供生活保障,但其对经济的影响,即外部性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养老保险
制度既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设
计是否合理。
新加坡的中央公基金制度与智利的私人养老金制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养老金
管理模式,但由于适合各自的国情而取得较大的成功,促进了本国经济增长。新
加坡通过完全的个人积累并有效的控制基金的投向降低了基金的风险,保证了基
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又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有效杠杆,促进了经济的增
长。智利在养老金的管理方面引入了市场机制,让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并存,通过
有效的竞争使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养老金管理公司多家并存、相互竞争促进
了资本要素的合理配置,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我国正在进行养老保障模式的
改革,但无论选择那种模式,都必须要注意这种模式由于其外帮l生给经济增长所
带来的影响,争取达到外部正效应,将制度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并重,以期达
到双赢的目的。
3.养老保障改革中新旧体制之间的衔接要恰当
中国同智利一样存在着新旧体制之间的过渡、衔接问题,智利的做法是让新
旧体制并存,用新体制的种种优点吸引人民自觉加入新体制中来,来达到自动放
弃旧体制的目的,这样减轻了新旧体制之间的摩擦成本。如前所述,我国的旧体
制存在着种种缺陷,为此必须进行改革,或建立一种新的体制。但我国的国情决
定了我国新旧体制之间转轨存在的问题比智利更加复杂,为此在建立新的体制过
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承受程度,减少新旧体制之间的摩擦成本,做好新旧
制度的衔接、过渡问题。
4.应该加强养老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
从国外养老保障方面的实践来看,各国的养老保障无不由完善的法律来规
范、引导。我国也应该加强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建设,使养老保障的各方面工作
有法可依,减少工作中的随意陛,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恶意拒缴养老保障金行
为。另一方面.使人民认识到养老保障中的权力与义务的关系,自觉按照国家相
关法律行事,积极参加到养老保障体制建设。
第27页
四、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的构建
如何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障模式的优点,构建适合我国
国情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是当前
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保障制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经济与社
会生活的现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构建社会主义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
展,生产力不发达并呈现多层次性是其重要特征,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
特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距,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多种所有
制并存,在分配形式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具体说来,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并且不同技术时代的生产力并存
我国的国情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与马
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有一点区
别,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得不在比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低的多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这种差距可以用人均GDP这一指标来说明,我国1998年人均GDP为
750美元,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美国为29240美元、英国为21410美元、瑞典为
25580美元、德国为26570美元、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为4990美元。[131
我国的生产力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
别,主要表现就是不同技术时代的生产力并存, “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自动装置和
古老的手工工具并存;火箭、飞机与手推车并存;光纤通讯和不通邮路的村庄并
存;现代生物技术和刀耕火种并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技术知识的劳动者和文
盲并存⋯⋯”【143生产力水平较低并呈现多层次性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2.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就一直呈现较快的发
展势头,从而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就一直存在。党的卜五大第一次把
第28页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的经
济制度”,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政策主张。在所
有制上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就决定了在分配方式方面应该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加
分配,因为生活资料的分配不过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这是符合我国当前生产
力发展实际的。由于个人在占有生产要素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劳动者个人收入的
差异。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四次人大会议期间答记者问中指出:“据1999年的调
查,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是0.39,也就是说,接近于国际公认的警戒
线水平”。收入分配差距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因此不同的收入水平劳动者就会在
养老方提出不同的要求。
3.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就是以尚没有摆脱自给自足影响的依然
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与市场化程度高运用现代生产方式的城市经济同时
并存及对立。这一判断的基本依据就是:一方面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的耕作
方式在农业中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导致农业的边际生产率
极低,自给自足的生产特征明显;另一方面生产率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在整个
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较高的比重。这种二元经济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资本的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看二元经济的差异。现代部门广泛采用先进
技术,技术进步较快,生产力水平高;传统部门采用落后的生产技术,技术进步
非常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生产力极其落后。技术进步的程度与资本投入量
的多少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任何先进技术的采用都离不开高额资本的投入,现
代机械技术的采用更是如此。我国经济的二元化特征,通过三次产业之间的存量
份额就可以清楚的表现出来, “1990年,农业的资产存量份额为4.9%,工业为
58.9%,第三产业为36.2%。”[1朝由于我国解放后长期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政策,工业占用了资本增量的部分较大,投资具有较高的非农化倾向,二元经
济结构又呈逐渐扩大的趋势。由于近几年农业受到内需不振的影响,农产品价格
逐年回落,传统部门所占用的资本存量和增量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2)现代
部门和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差异。生产率水平在我国不同部门之间存在
较大的差异,就劳动生产率而言,传统部门如农业就远远低于工业等现代部门。
第29页
其中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8年仅为18.0%Ⅲ3,面同期农业从业人员却
占从业人员的49.8%。而第二产业却以占23.5%的人口生产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9.2%
【17],由此,两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可见一斑。(3)现代部门与传统部
门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1998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162.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1
元,两者相差2.5倍。如果考虑到城镇的较多的中低收入群体,那么一些高科技的
现代企业、三资企业其员工收入与传统部门之间的差异则更大。收入水平的巨大差
异导致城乡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存在巨大差异。1985年左右,城镇消费结构向彩
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主导型转变,现在则向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含量的消费品转
变。而农村的消费还处于为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积累资金的时期。
(二)关于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几种观点分析
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障基金的筹集和支付模式的问题。关于
未来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问题,学术界仍存在多种意见。归纳起来大致
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主张实行彻底的养老金现收现付制。所谓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简称PAYG)是政府通过计算得出当前养老所需要的总金额,然后通过征税或其
他手段向正在工作的这一代劳动者索取这部分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向退休的一
代支付养老金。主张实行现收现付制的主要理由是这种模式便于管理,有多种互
济性,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等等;反对的意见主要是认为现收现付制缺乏激励机
制,在人口老龄化时由于抚养率过高而面临很大的收支危机。
二是主张实行基金制的养老保障模式。所谓的基金制(funded system)就是
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然后由个人缴费建立养老保障基金,从而得以在他们的一生中
再分配他们的收入,生产力的发展为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积累一定的养老金提供了
可能,在有劳动能力时积累一定的基金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所消费。主张实行
养老金的完全积累制的主要理由是这种机制对个人有明显的激励作用,通过完全
积累,以收定支,可以避免人口老龄化时保险金支付风险,同时形成大量强制性
的长期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反刘+意见主要是认为这种模式缺
乏互济性,容易受通货膨胀影响,基金运营风险过大。在完全基金计划下,个人
第30页
在整个工作年限内由缴费累积起来建立的退休基金,到个人退休时,这个基金的
缴费加、f:多年来所赚取的利息、红利和资本收益将累积起一个较大的数额。但将
这笔钱用来购买生活资料时,尤其是在老龄社会到来时,由于社会的产^^总量是
一定的,就不可避免的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完全的基金计划没有收入的再分
配功能,缺乏互济性,不能解决低收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三是主张实行“部分积累”制,或称为混和制。由于对“部分积累”概念的
解释不同,又进一步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设计思路:其一是来自
世界银行专家的“三个支柱”模式设计。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建立,通过
税收或缴费筹资的,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广覆盖(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
民)、低水平(工资的15%一25%)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
制推行,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通过个人帐户管理的,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
钩的(工资的40%.50%),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
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用以改善老年生活。另一思路则完全不同,所建议
的“部分积累”是近期在以支定收的同时,多收一些钱积累起来,用于弥补老龄
化高峰期的收支缺口,最终还是要回到现收现付制。持这一观点的人也同意建立
个人帐户,但对个人帐户的功能定位是“名义帐户”,只是作为计发养老金的依
据,而不把个人帐户做实。
有关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之间的争论.不仅在中国持续了许多年,在国
际上也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而且养老保障制度在国际上并没有形成统一
的模式。各个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在设计理念、组织架构与管理方式方面都有很
大差异,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事实上,几乎所有实施养老保障的国家都在不断地
进行改革,互相借鉴彼此间的经验与教训,各种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未来的养老保障模式应当如何
设计,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仿效。因此,在目标模式问题上,我们固然需要注
意汲取国际上的经验教训,但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
(三)关于构建我国的养老保障模式的个人意见
1.关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的几个基本原则
(1)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
第3l页
活需要。虽然基本生活需要的内容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发
展水平下其内涵是不相同的,但是每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可以找到~
个一般性的标准。如果养老保障水平无法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保
障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养老保障支出水平过高,以至于拖累了经济的发展,
这不仅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使这种保障最终难以为继。我国的国情
决定了我国的养老保障只能是保证保障对象生活的基本需要。福利国家的养老保
障水平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损
害了养老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目前只能做到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总之,养老保障水平取决于一
定时期所筹集到的资金数量,而这又决定于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所创造财
富的数量,所以在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保证保障对象的基本生
活需要作为确立养老保障支出水平的基准点。
(2)兼顾公平与效率。养老保障基金的收支属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畴,是对
个人收入的再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是否合理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着内
在联系,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效率的丧失,因此必须处理好公乎与效率之间
的关系。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这一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调
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福利国家由于忽视了效率,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
题,其表现为国家财政危机,企业负担加重,产品成本提高,投资不足,人才外
流等。因此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我国
改革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就存在既忽视公平,又没有发挥出效率的问题。广大农村
人口被排斥于养老保障制度之外,行业统筹使行业之间的保障水平差异很大,这
就有违公平的原则,养老保障管理成本过高,效率很低。我认为在养老保障制度
的改革中,应坚持在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由我
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决定的;在养老保障的领域之中却应坚持公平优
先,兼顾效率,这是养老保障的独特作用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养老保障的
领域之中就是为了调节收入分配,为了社会公平,可以因此而不讲效率,在养老
金运作过程中同样要讲求效率。
(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权利与义
第32页
务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罔家、单位、个人之间的责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
使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到养老保障模式的建设中。我们过去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
重要缺陷就是国家和单位包揽过多,由此导致财政不堪重负,企业社会负担沉
重。另外国有企业由于养老负担不同而苦乐不均,效益好的行业、企业以各种理
由拒不参加社会统筹,而效益不好的企业更以各种理由拒交保障基金,大量的非
公有制企业根本不为职工建立养老保障,把这部分人的养老风险转嫁予政府。而
个人在养老保障中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等、靠、要思想严重。这样就造成
个人吃单位的大锅饭,单位吃财政的大锅饭的局面。为此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
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与支付相联系,权利与义务相统~。
(4)城乡有别。正如前文所述,现阶段我国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收入水
平、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原有的养老保障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别,城
市中的养老保障有了一定的基础,重在完善;而农村的养老保障基本处于一片空
白迫切需要建立。因此在保障水平、保障标准方面应坚持城乡有别的原则。但要
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重城市轻农村,认为农村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为8亿农
民建立养老保障国家受不了,同时也没有建立的必要;另一种倾向是不顾客观现
实情况要求实现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标准。实际上城乡的养老保障都同样重要,
但现实国情决定了只能暂时保持这种差别,待经济发展后逐步缩小。
2.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的理想框架
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规定的三个基本原则,结合以上的分析,我
认为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障模式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模式,这种模式兼有现收现付
制与基金制二者的优点;既具有现收现付制能够实现收入再分配、不受通货膨胀
影响的优势,又具有基金制有利于经济增长,能够调动个人积极性,减轻财政、
企业负担的长处。同时这种复合型制度将具有实现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这三
个基本职能。
整个养老保障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制度,水平划
一,用于保障老年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够充分体现养老保障的互济性;第二及
第三部分分别是企业(集体)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计划。不过严格意义的养
老保障在于第一支柱,由国家承诺支付及直接管理、全民统一的基础养老金,以
第33页
及为所有老人提供的服务。有关养老资金保障的三个组成部分如下:
(I)设立现收现付式的广覆盖、低水平、可持续、基础性的养老金制度。基础
养老保险是这个制度中的第一个层次,该制度的设计目标在于使社会所有人群在
老年期间有一个生活的最低保障,设计的原则是保障基本生活需要。资金的来源
实行个人和企业共同缴费,财政通过一般项目税收转移支付补足其差额。正因为
这个层次的养老是为了保障老年人最低生活水平,也就是生存的需要,因此它的
付费水平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参照系,它的替代水平处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一40%
之间,作为向全体缴费者进行等额支付的基础养老金。低水平才能低费率,低费
率才能广覆盖和保证缴纳总体水平,也才有利于实行全国统筹,从而能够在更大
的范围分摊养老保障的风险。基础养老金以聚沙成塔的思想动员全社会,使所有
有收入者出一份力,用以保障一部分社会低收入群体在老年生活期间最基本的生
活费用。
现收现付的基础养老金制度与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基
础养老金系退出工作的老年人维持日常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要的现金。它与物价指
数挂钩,它的差别只体现地区差别、物价差别而非工资差别,它的性质属于遵循
公平原则进行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基础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与劳动者的收入缴费,
有组织机构的由组织机构代缴,政府机构也应由财政缴纳这部分费用,自由职业
者和个体工商户自行缴纳。缴费水平按照以支定收的原则制定,由于缴费水平
低,所以缴费率比现行养老保险缴费率大为降低。支付水平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
发放。
基础养老金原则上应该覆盖全体劳动者,但鉴于目前的状况,可以采取与最
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并行的方式,逐步从城市、城镇职工过渡到进城务工的农民再
到整个农村。使农民加入基础养老保险无论对农民或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但有些地区因为强迫农民加入而造成农民集体上访,因此应加大宣传的力
度,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逐步推广。农民加入基础养老金制度,可能会较
大幅度的降低赡养人口和缴费人口的比例,使基础养老金处于相对良好的财政状
态。
基础养老金在起始阶段采用收费的方式进行融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基
第34页
础性的养老金融资方式最后应该逐步过渡到税收融资的方式,因为正如前文所
述,劳动者在现阶段对自己的劳动还有物质方面的要求-这种以企业和劳动者缴
费为主的融资方式会有很大的困难,无论政府如何加强征管也不能调动企业和个
人缴费的积极性,也不可能避免一些应缴费的个人逃避缴费和搭便车的行为。为
此政府不得不大量的运用行政手段,进而导致政府行为的不规范而引发更多的社
会问题。正因为收税比收费强制性更高,征收成本更低,运作更规范,因此许多
国家都采用征税的方式,我国在基础养老金制度这部分也应采用税收的融资方
式。对于老年人来说,基础养老金只起防止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生活无
着而陷入赤贫的境地,因此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应同时提供基础保障,否则无法
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
(2)大力发展企业(集体)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集体)补充养老保险制
度是企业(集体)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
本企业的职工(本集体的农民)所建立的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制度,可以增强企业(集体)的凝聚力,对城镇职工而言,有利于企业职工队伍
的稳定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又可以有效的克服计划经济
体制下责任过分集中于政府和企业以及制度单一化,适当地分散养老责任,适应
我国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既有统一性和通用性,
又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这部分养老金属于完全的积累方式筹集,可以通过合理的
制度设计使这部分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世界各国都非
常重视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与基础养老金不同的是,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基金制,通过建立个人账
户,由雇主和雇员(集体和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缴费,这两个部分的缴费
共同纳入个人账户,到了规定的年龄以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支取这个账户中
的资金。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对于不同的企业(集体)补充养老保险应该有差
别。退休金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民办企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采取非强制的方
式,缴费与给付计划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商定。政府退休金采取强制方式,有政府
确定交付比例。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视同政府部门。政府退休金即便由政府全额
供款,也必须先作计划,从财政账户提取另存账户。农民和集体之间按照集体的
第35页
经济状况,通过协商确定缴费比例。总体而言,这部分资金在退休后的所得大约
占到社会平均工资的30%,是支持退休后老年生活的第二层次。它的目的是为劳
动者退休时,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不能工作而降低太多。不过,对于第
一层次而言,它是补充;对于保障个人老年生活水平而言,它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层次与第~层次设计的不同点主要在于这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制度体
系。基础养老金尽管也需要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不过它的给付要由政府j甄诺,
有财政承担最后兜底责任。因为政府在这个制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是没有人因为
年老没有收入而无法生存,这个层次的强制性最强。第二层次要根据权力与义务
相统一的原则,根据个人的缴费水平来确定年老以后的养老金领取数量。企业
(集体)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集体)的经济实力关系很大,缴费水平与企业(集
体)的缴费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第一层次定位在基础的养老保险,即为预
防性的老年生活救助的性质,因此第一层次为第二层次留下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在第二层次中的作用与第一层次不同。政府在第二层次中的责任是制订
整个制度运营基本框架,为这个框架的正常运作制定法律,明确基本的运行规
则。政府监管的对象是法律所规定的规则是否得到执行,不是具体的某个公司或
机构。政府不对具体某个机构或公司运行的风险负责,没有义务承担第二根支柱
的投资风险,但要对整个制度设计的框架负责。
(3)以个人养老金为第三层次。该层次包括人寿保险、养老储蓄、家庭养老
等。在制度设计中,这个部分在退休后的所得大约占到社会平均工资的30%。属
于完全市场化的个人经济投资制度,由个人决策,政府可以采用信贷、税收等杠
杆进行引导。我国人民具有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一般而言,他们能够在工作
时为自己积累一定的养老资源,应该让这部分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国家在征收遗
产税等税种时要考虑引导这部分资源更多的用于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的几千年
来养老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力较以前没有较大发展的地区,这种养老模式至今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作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在整个养老保障
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部分应该为家庭养老留有适当的发展空
间。个人收入差距的存在,决定了许多收入较高的个人有能力参加商业养老保
险,也可以进行投资或储蓄积累养老资源,从而获得年老以后较高的保障水平,
第36页
国家通过政策积极引导这部分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措施
1.加快养老保障的立法
纵观国外运作成功的养老保障制度无不由完善的法律所规范、引导,而我国
的法律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诸多方面缺陷:一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
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导致养老保障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二是现有
的养老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
这种状况与养老保障所应处的地位是不相符的;三是养老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薄
弱,养老保障监督机构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失业人
员保险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四是欠缺与WTO的社会保险规则相适应的法律
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已经制定了390多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但至今还没有一件关于养老保
障方面的专项法律。养老保障方面立法层次偏低的问题可见~斑。各项专门法律
之间还没有做好衔接、协调工作。例如《刑法》里面就没有对于挪用、挤占养老
保障资金的处罚法规。因此,必须加强养老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使养老保障各
方面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积极筹措社会养老保障资金
一是要改变筹资方式,将目前的缴纳社会保险费改为开征社会保障税,由单
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分别计入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为养老保险基金建立稳定的
基本来源。对缴纳社会保障税的职工,做实个人账户,用于个人积累,不再用于
当期发放。对不能按期足额缴纳社会保障税的职工不提供社会保险。二是要有效
控制支4,寸7h平,提高支付效率,减少养老保障支出的成本。三是要改变个人账户
构成,个人账户完全由雇主(集体)及个人缴纳构成,不再从统筹基金中向个人
帐户划拔资金。个人帐户的本金和投资收益归个人所有。四是继续坚持“老人
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并通过多渠道筹资解决资金来源。因支付“老
人”、“中人”养老金而形成的收支缺口通过减持国有股、增加彩票发行及增加
财政预算支出安排等途径予以补充。五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好养老保障基金
的保值增值工作。六是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新税种的办法积极筹措新的资金来
第37页
源。
3.政府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保障事业
养老保障事业取得成功,离不开民间资本的参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内
需不振,投资渠道狭窄。政府如何通过诸翻税收等经济杠杆弓J导民间资本投资养
老保障事业,促使养老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财
政的压力,也减少了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了日趋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如
政府通过减免税收鼓励非政府机构投资兴办养老院,通过个人的缴费来获得利
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家政服务中照顾老人这一块业务的发展。甚至可以在
职业学校开设家政服务这一专业,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政府采购鼓励
企业生产物美价廉、美观实用的老年用品满足市场需求。
4.积极创造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正如前文所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先哲一再教诲
“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学而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为政篇》),“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礼记·礼运篇》)。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
老年人的尊敬。但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外国文化和封建文化
中的一些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受
到了市场经济中驱利动机的冲击,其中包括了有关尊老、爱老、养老的孝文化。
在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子女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时
有发生,在公共汽车上或其它公共场合主动给老人让座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见。
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今后应当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孝文化,树立优
秀的伦理道德观,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老
年人权益保障法》真正落到实处。对违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典型案件要公
开披露,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以利于给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生活环境和温
馨祥和的精神乐园。
第38页
注释
[J]列宁:《列宁全集》,第_L七卷,第488页。
[23马克思: 《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l版、第198页。
[3]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q第1版、925页。
[4]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958页。
[5]马克思: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1卷第706页。
[6]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五月第一版,第三
卷, 《哥达纲领批判》第5一lo页。
[7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五月第一版,第三
卷,《哥达纲领批判》第9页。
[8]马克思思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五月第1版,第3
卷,《哥达纲领批判》第10-11页。
[9]《21世纪您如何养老》、杜卓杨睁璋郑璇王飞、《中国教育报》、2001年1
月07日。
[10]刘炳杰, 《人口发展与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55,2000年第5期48
页。
[11]李剑阁: 《基金制养老保障制度与资本市场》,http://finance.sina.com.ca,
2000年09月09日。
[12]池莉:《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l版,206—209页。
[133《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79182页。
[143于光远: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
版,218页。
[153郭剑雄: 《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的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第8页。
[163《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5#1第1版,第13页。
[17]《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34页。
第39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2、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
月第1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
[4]池莉: 《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5]于光远: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第1
版,218页。
[6]贾康: 《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7.11第1版。
[7]袁志刚方颖: 《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
版。
[8]郭剑雄: 《二远经济与中国农业的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1月第l版。
[9]李绍光: 《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5月第l版。
[103丛树海: 《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11]于金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纲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1,0第1版。
[123李杰杨玲杜乃涛《现代财政理论与制度》,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l版。
[133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4B第l版。
[14]国际劳工局: 《展望2l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年版。
[15]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l版。
[163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 《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17]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
出版社,1994年9月新一版。
[18]彼得·M·杰克逊: 《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月底1版。
[193梁小民: 《宏观经济学》,中国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20]郭崇德: 《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8Yj底I版。
[21]r建定: 《从济贫到社会保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2]孟昭喜: 《养老保险释疑》,经济科学出版社,】999年3月第l版。
[23]沈洁: 《本世纪末福利改革的主要动向及其启示》, 《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
第3期41.46。
[24]张红林: 《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第3期lml3、
第40页
[25]刘炳悉: 《人Ll发曛与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200()年第5期46·5l{'
[263熊必俊: 《国外养老傈险的三稀主要模式及其瑗论依据、效益}0鞍》,
《亭主会缳
漳耩发》2(193年第z期50-53·
f 27]李杰拙乃涛孙复兴: 《论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改革》, 《经济学幼
态》,2000年第3期1 8-21。
[28]丁宁宁: 《法国社会保障俸制考察掖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阚,2∞。年l。冀
8号。
[293郏舂荣: 《德熙养老嫘睑体制现状、改革方案及其筹制模式》, 《德国研究》
(沪)1998年2月,19--26。
[303李跃东温海池: 《论我国养老保陵铺度的改革》, 《校会保障铺爱》,t998
萍2胃,27—33。
[3 1]葛延风: 《近年来养老保蹲制度教革过程中的闽题及后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网,2000年9月15。
[32]葛延风: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2000
年9嗣15。
[33 3髑漳: 《社会缳瘴的除级属性、壤金来源与建立原则》, 《甫裘大学学报》,嚣
人社版,1997年第2期126·130。
[34]“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 《中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
《社会保障耩度》200i年第2期13-26。
[35]拯蒋鼹: 《社会缳障的理念基础及运{亍规则》, 《社会学联究》,1996年6月35—
43。
[36]刘贵平:
[373赵晷湘
年lG期9—12。
[38]鹾颂东:
[39]倪红日:
200。-12.25。
《养老保险的理念与模式》,《社会保障制度》,1998年1月38-48。
《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傺障割爱的系统思考》, 《柱会傈障翻度》,20∞
《我国人口老龄他趋势及其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翻研网。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考察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
[403李建立扬宣瑟: 《关于我荩社会保障鼹题静骄楚》,国务莸发展研究中心,强
研网,2000一I 1—23。
[41]季明明: 《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成功典范⋯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研
究》,《改革》,2000第2麓107,1 17。
【42]钝俸葛玉鑫:《我嚣社会绦辩薄系的器标模式选择》, 《社会铩障耩发》。
2000年第9期25—28。
[433林义: 《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的制度文化根源初探》, 《社会保障制度》,2000华
第4l燹
笔9裁s3一s7 e
[44]丁士军: 《经济发展转型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影响》. 《中南财经大学学
报》,2(100年第4期82-85。
[45]张红伟: 《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 《软科学》,1999年第4期59—61。
[46J崔聚: 《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离题》, 《社会保障帝8度》.2000年第3鹈2~6
[47]陈彩霞: 《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牵福的酋要条件》, 《人121研究》,
2000年第2期53—58。
第42页
后记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河南大学古朴的建筑风格、美丽的
校园风景和良好的学风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经贸学院许多老师具
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能够在这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的荣幸。
三年来,我的导师李杰老师、杜乃涛老师的谆谆教诲将使我终身受
益。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从文章的选题到论文的写作,他们都给予悉心
的指导和帮助,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我的导师及所
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t2,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