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142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
姓名:王红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唐齐鸣
20051106
I
摘 要
技术创新 放松管制银行之间日益频繁的合并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得金融结构
在近20 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将极大程度改变银行业市场结构并在某种程
度上预示着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态势银行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影响着银行服务产品的
效率金融产品的质量和创新的程度特别金融的稳定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也表
明了银行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企业的融资并影响着经济增长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应用集中和竞争度量的结构方法和非结构方法考
察了银行业竞争与垄断的之间关系并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市场结构
与金融危机等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改进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做出
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跨国银行和发达国家银行进行
研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比较少
中国银行业从计划金融的 大一统垄断模式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
再到当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其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1
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依据承诺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国际化成为
中国银行业无法回避的现实近年来许多外资银行正悄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的方
式开始战略布局我国银行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银行集中度与竞争的度量方法结构 行为绩效模式及非结构方法
Panzar-Rosse模型从理论上评述了有关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局部均衡
与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理论认为垄断的银行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减
少银行间的过度竞争从而对经济是有利的而一般均衡理论认为较高的银行集中
度不利于经济增长或者并不能明显地判断垄断银行结构的利弊这两大理论为我们
研究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再
从实际上考察欧美银行以及发展中国家银行集中度与绩效的变化发现在90年代
各国的银行集中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美国多数银行的利润也增加接着
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和危机之间的关系在上述研究与分析的
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研究银行结构的最新成果首先考察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
场结构得知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总体竞争程度并不高其次
研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我国国有银行的垄断程度较
II
高 但银行绩效却很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高集中和低下的效益并存第三
通过对中国银行业1986 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了中国的银行集中
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银行较高的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最
后为了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和我国银行的竞争行为本文探讨了改进我国商业
银行结构的有效途径提出了适度发展民营银行大力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建立
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市场结构 银行集中度 银行竞争 中国商业银行
III
Abstract
Constant innovations, gradual deregulations, massive consolidation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rapi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drastically changed
the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All of theses variations will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banking industry market structure. To some extent, they predicate the future competition
within the banking industry.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monopolization level great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banking service and products. This will influence th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degree of financial yield, in particular,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th theoretical
documents and empirical work indicate that the banking competition degree affects
enterprise financing and even the whole economic growth.
Since 1960s, American and European scholars utilized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structure approach and non-structure measur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banking monopolization, researched interaction between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banking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crisis.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eform of banking industry market structure. However,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most of this study was only aimed at multinational banks and banks in
developed counties. The research on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 rare.
From uniform monopolistic model under planned financial system to high
monopolization by fou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n to the current model with
various financial institutes develop side by side at present,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has
experienced huge transformations. In 2001, China formally joined in WTO, which means
that China’s banking will be totally open to the world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Bank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becomes an inevitable f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foreign banks have
begun to carry out their strategy quietly through investing and buying shares in Chinese
banks. How to deal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with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ructural approach to model competition which embraces
the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CP) paradigm and non-structural model—Panzar
and Rosse (P-R) model and comment on two schools of thoughts, i.e.,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s an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in theory. Partial equilibrium economists believe
IV
that banks with monopolistic control can improv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reduce
over-aggressive competition between banks, therefore speeding up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ther hand, general equilibrium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over-concentration of banking
power slows down economic growth or at least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benefits of
the monopolistic banking structure is not convincing. Both model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but have
their limitations. Secondly, through examin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performance
variation of banks in Europe, America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ractice, our
research reveals that in 1990s, the banking concentration degree kept grow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Especially in many banks in America, the profit kept increasing with the
concentration quantity growth. Then, we further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crisis.
From policy point of view,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how these changes affect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through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latest western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we apply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Herfindal Index as well as the
Panzar-Rosse model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in China. We find that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is still characterized by 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arket with
little competition.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banking industry performan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meaning
that poor performanc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low degree of competition. Thirdly we
study how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banking sector affects its economic growth. Using
data between 1986 and 2003 in China, we find that concentr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Fin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and promote competitive
behaviour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we explore the efficient way of improving
china’s commercial banking structure and present some policy proposals: The first thing is
to encourag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banking moderately. The second is to attract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iments. The third is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decision system and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Concentration in banking, Competition in banking,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王 红
日期 2005 年11 月5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王红 指导教师签名 唐齐鸣
日期 2005 年 11 月5 日日期 2005 年 11 月8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引 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长期以来 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体系对一国的经济增
长信用分配的效率和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早研究银行金融市场
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是20 世纪60 年代末期70 年代初的Goldsmith (1969)
McKinnon(1973)和Shaw 1973 这些学者强调了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增长反过来
又被经济增长所影响的事实认为健全的金融市场对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必不
少的从二十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经济学家发展了一些以效用和利润最大化为基础
的银行模型这些模型主要研究银行的存在如何有助于克服借款者与贷款者的信息
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在收集信息监管企业方面有规模效应因而比个人投资者
具有更高的效率然而进入90 年代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又重新回到60 年代末
70 年代早期的研究主题上经济学家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上最近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银行业的发展不仅仅与经济增长有关而且
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King and Levin, 1993
相对而言 有关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刚刚开始然而最近
的研究文献表明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管理者的关注特别是在过去的
十几年中在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金融环境下世界银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结构变革一方面国际范围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如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并购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
银行等等银行业向集中化全方位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1999 年美国通过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预示着美国自30 年代大危机后实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将被混业取代这些变化必然影
响着各国银行业的结构乃至竞争的程度
银行集中度对金融体系的效率 银行的稳定和银行业的竞争具有广泛和持续的
影响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之所以关心集中度是因为过度的竞争会影响银行的稳定
2
而缺乏竞争的环境又降低了银行的效率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集中的银行体系会加强
银行市场力从而不利于竞争和效率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规模经济驱使银行
并购增加的集中度与效率的提高具有密切关系至于银行的稳定较高的集中度
扩大了银行规模加强了银行的市场力多样化经营使银行回避风险的能力增强
另一方面较大的银行由于太大而不会倒闭的政策使得它们会冒更大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集中度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各国银行集中的程度也有很
大不同在某些国家甚至发生了迅速的变化
目前 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很关心自己国家的银行集中与竞争政策是否有利于
银行的良好运作与稳定他们在寻求一种指导应该怎样来影响银行大小的分布以
及增加银行竞争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金融的稳定和经济增长银
行业的产业结构是否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结论是一致的全球化的趋势以及银
行业兼并进一步推动了有关此问题的政策讨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外国
银行进入的速度迅速提升我国银行业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和市
场份额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这是否对银行的竞争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是相
对集中的组织结构还是相对分散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2003 年5 月26 日我国银监会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银行
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自7 月1 日起施行根据这个决定调整了新业
务的审批方式银监会将取消对外资银行国内保理买方或协议付息票据贴现法
人账户透支业务的备案同时对银行新设分支机构审批权作了新的调整在一定程
度上下放了对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审批权这意味着我国银行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这将可能使银行的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这会不会导致新的集中趋势变化目前国内
对此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更谈不上系统深入地研究
本人选择此题目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本人一直在华
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从事货币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感受到在中国建立适应市场经
济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另一个原因是现有的对银行集中
度的实证研究大部分主要针对美国的银行体系而对美国银行体系的研究也不可能
直接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拥有上千家银行具有发展完善的非银行金融
3
市场和金融机构 这与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区别为此本人阅读了大量有关此问题
的最新研究文献特别是 2000 年以后的文献甚至包括2003 2004 的Work Papers
期望对此问题的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能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银行业集中度
和竞争的理论体系推进和拓宽我国银行理论的研究领域并有助于对我国金融政
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1.2 相关研究综述
本人在阅读和整理有关文献时发现 国外近年来对银行集中度与金融稳定及经
济发展方面的探讨比较多而国内的资料和文章相对较缺乏和落后由于后面的章
节将详细地评述有关银行集中度的理论所以在这里只是对有关的文献进行简要的
归纳和梳理
1.2.1 国外的研究进展
虽然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很早就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对之进行了较
为详细的讨论1然而学术界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却讨论得较少
目前国外有关银行结构的讨论大多从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出
发讨论银行体系的集中度监管所有权和机构的发展对银行利差金融稳定以
及企业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对于银行结构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或一般
均衡模型的方法比较了不同银行体系结构的经济状况他们发现银行的市场结构
经营绩效通过影响储蓄结构Bencivenga and Smith 1991 提供信息(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和信用配给的范围(Bencivenga and Smith, 1993 Boyd and Smith 1997,
1998)以及资本积累从而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古兹曼Guzman, 2000a 将类似讨论
内容划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
局部均衡模型主要考查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对此关系的
1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金融和经济发展与增长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例如Goldsmith 1969 所指出
的然而无法确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到底是金融促进
了经济发展还是金融发展仅仅反应了经济增长的需要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它因素
是没有确切答案的Goldsmith, Raymond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4
影响 其代表人物有皮特森和拉靳(Petersen and Rajan, 1995)的银行长期关系信用配
给模型卡门尔和马图茨(Caminal and Matutes, 1997)的银行结构与银行偿付能力模型
以及斯尼兹(Schnitzer, 1998)的银行甄别借款者重组企业模型他们认为垄断的银
行结构可以减少银行间的过度竞争防止由于银行间过度竞争所造成的金融不稳定
因此银行市场的垄断对经济是有利的
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考虑银行的信贷行为而且考虑居民的储蓄行为同时也考
虑了银行结构对经济的全面影响一般均衡模型主要有瑟托勒里Cetorelli, 1997
的银行甄别理论史密斯(Smith, 1998)的银行偿付能力理论以及古兹曼Guzman,
2000b 的信用配给和银行结构理论一般均衡模型认为较高的银行集中度不利于经
济增长或者并不能明显地判断垄断银行结构的利弊
鉴于理论上的争执 许多研究者试图从实证中寻求证据夏弗尔Shaffer, 1998
分析了美国跨行业的数据发现在银行数目更多的市场上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更
快布莱克和史特汉Black & Strahan, 2000 分析了美国的跨州数据结果表明在
银行集中度较低的州新企业创建的数量更大与此相反波娜科斯和戴尔等
Bonaccorsi and Dell, Ariccia, 2000 分析了意大利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数据认为
总体而言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新企业的创建具有正向效应并且这种正向效应在那
些信息不透明的行业表现得更加明显皮特森和拉靳Petersen and Rajan, 1995 通
过对美国小型商业企业的考察发现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受到所谓的信贷约束并
且在集中的银行市场上反而可以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
国际经济学界对于银行绩效的研究 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研究基本上
以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侧重于在技术条件经济结构资金资源稀缺
的约束条件下银行如何提高经营效率阿赫德夫Alhadeff 1954 是最早研究银行
规模与绩效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对加利福尼亚州210家银行1938-1950 样本进行了
分析把信贷和投资等收益资产作为产出以反映银行的经营能力把总费用/信贷
和投资的比率作为平均成本指标以反映银行的成本费用得出银行业存在着递增
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成本规模效率20世纪60年代中期Greenbaun(1967)对银行
效率与银行业最佳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总存款低于1000万美元的银
行几乎是无效率的其人工费用的单位成本较高专业化程度不够产品和业务的
5
多元化不够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各国银行业进行了金融创新并对
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更为关注理论界对银行绩效的研究重点转向了银行
业务范围经济是否存在的讨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界对银行绩效的
研究兴趣转向了分析银行管理和内部资源配置上来即对银行X-效率的研究用来
分析银行管理中的配置无效率和技术无效率状况在分析中常常采用参数法和非参
法两种研究方法其出发点都是构建一个生产前沿面某企业与该前沿面的距离就
是这个企业的技术效率或称前沿效率对银行绩效研究的最新动态是把银行风险和
所处的环境因素考虑进来银行效率不能仅仅归结为银行追求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
的最优状态在数学上也不是一个求极值的问题还需要考虑银行的市场结构外
部经济效应等问题银行的监管集中度制度与银行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也是理论
界一直争论的问题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阻碍竞争的监管给不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
因而高的集中度意味着低竞争是无效率的而效率 结构理论则认为效率越
高的银行成本越低市场份额越大从这个观点来看竞争的环境可能产生集中和
有效的银行体系制度论认为有些国家的制度是限制竞争的因此银行的监管
和集中反映了这些国家制度的政策特征而并不是银行效率的独立决定因素
关于银行的集中度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2000a, 2003a 认为银行部门拥有众多小银行较小集中度的银行系统
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于拥有若干大银行集中度较大的银行部门这种集中
稳定的观点认为较集中的大银行能更好地多样化经营获得较高利润风险更
低更容易监管使大银行更具有稳定性而另一些研究认为由于大银行太大
而不倒闭政策事实上使得这些大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冒更大的风险Boyd and
Runkle, 1993; Mishkin, 1999 这种集中脆弱的观点认为由于大银行的规模和
复杂性使得它们更难监管经济学家Boyd and De Nicolo 2003 认为拥有较大市场
力的大银行倾向于谋取更高利润这会诱发企业从事更高风险的活动各种实证研
究发现金融不稳定的成本是较高的例如Hoggarth and Saporta ( 2001)发现一个国
家用于解决银行问题的财政成本平均为GDP的16% 新兴市场国家为17.5% 而发达
国家为12% 至于竞争与金融的稳定性之间是否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些经济学
家的文章表明有许多效应是处在动态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增加竞争有可能
6
增加金融的稳定性 竞争与稳定的关系也比以前想象的远为复杂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国内对银行集中度的研究近两年才涉及到而且研究此问题的文章很少国
内学者中运用产业经济学方法对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做出先创性研究的是于良春与
鞠源(1999) 他们在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一文中利用资产存
款贷款和利润等数值的CR4指数与赫芬达尔指数分析了1994年1996年及1997
三年间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状况得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中
国银行业存在着高度集中和国有垄断低效率问题因此提出放松银行进入管制等
政策建议
林毅夫 章奇和刘明兴2002 对世界各国的银行业结构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
的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对银
行业的结构主要指银行集中度乃至整个信贷市场的结构主要指银行和非银行
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市场的规模与范围金
融管制的力度和一国采取的法律传统同样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业的结构他
们将影响银行业结构的因素分解为法律传统金融管制市场规模发展阶段和发
展战略五个方面并应用实证证明这五方面的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
的结构而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则在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结构的
理论解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改革思路刘伟黄桂
田2002 在其文章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中对运
用SCP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及其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
思路及提炼出的政策含义提出了批评认为在现代技术不断改变着银行运作机制
主要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行业结构进一步向集中化发展各个银行在努力追求规模经
济和范围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率是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
趋势的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而不是行业集中的问题
从行业结构的角度为突破口的改革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振荡他们在文章银行业
的集中竞争与绩效2003 中认为各个银行偏高的集中度并不一定是导致竞争
程度下降的原因主要问题在于国有银行经营机制不灵活效率过低即使中国银
7
行业大幅度提高了商业化程度 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宜于过度分散保持相对
集中的行业结构可能更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
也有部分学者将银行结构调整放在首位 认为解决银行过度集中问题是关键
季恒2003 在其文章论我国银行市场结构重组的制度约束与改革设想中提出
目前我国银行无论规模和实力上还不能与国外银行相提并论我国银行市场结构重
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对中国特有的由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畸
形银行市场结构的制度根源及其危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业务功能为银
行重组的纽带以机构网络整合和代理委托制为基础建立重组的技术平台以集
团联盟为银行经营的组织形式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行全方位重组改革的新思路
王栋 王静然2003 在其文章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背离分析中分
析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中巨大的规模和低下的效益并存的问题提出正视这
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调整国有银行规模, 对于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绩效优化
我国银行市场结构有着重大意义
朱克桐 2003 在其文章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中运用市场
份额指标和市场集中度指标来衡量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及垄断程度通过对中
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高具有鲜明的寡
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动态地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指标近年来缓慢下降而新兴
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指标上升势头明显这表明竞争趋势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商业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逐步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型向垄断竞争型转变
总的来说 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涉及得较少没有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基本
上都是一些观点阐述与国外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3 论文结构 研究方法及其创新
1.3.1 论文结构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以及将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比较 使我们认识到把国外最新的
理论与研究成果使之应用到我国的银行实际与改革中去并指导与银行有关的政
策的制定非常必要为此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为
第1章作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的主题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8
论文的结构以及研究的方法 强调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意义
第2章介绍了银行集中度与竞争度量的结构方法和非结构方法主要介绍结构方
法中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简称SCP模式以及非结构方法Panzar-Rosse模型
第3章系统地评述了有关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理论这些理论是近年来国外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两大理论为我们研究
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
近年来两大理论的发展对我们今后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第4章从实证上考察了欧美银行集中度与绩效的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并
购的动因和集中度状况对银行业并购与竞争的效应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第5章介绍竞争与危机的基准模型和代理人模型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市场结构
与金融稳定和危机之间的关系
第6章考察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银
行绩效的关系并通过对中国银行业1986 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
了中国的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7章探讨了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结
构和竞争行为的政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这个课题的研究除了涉及到了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外还涉及了一般产业组
织理论及比较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有关银行集中度与竞争问题的银行结构研究不仅
在我国刚刚开始即使是在国外的研究也是处于早期阶段很多的问题都在争论中
并没有一个定论甚至好多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相反的而在国内有关商业银行集中
度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大部分都是定性的研究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容易
本论文试图将有关银行集中度和竞争较前沿的金融理论与国内和国外的实践结
合起来将国外最新的有关银行集中度与银行竞争银行集中度与银行绩效银行
集中度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稳定性的最新理论与中国银行的改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
研究运用理论探讨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并应用固定效应面
板数据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等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分析力求达
到既有系统的理论分析又有实证比较分析和案例支持以期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
9
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3.3 论文创新之处
目前 在国外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研究是有关银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基本上都
是对跨国银行的垄断与竞争进行研究较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探讨本文对发达国
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其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的结合通过对不同收入国家的集中度状况较全面
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的并购导致了银行集中度的减少和银行利
润的增加但对本地市场的银行集中度影响不大银行的垄断程度在下降
第二 对银行业集中和竞争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通过
运用非结构方法Panzar-Rosse模型及国际上流行的面板数据模型计量方法对我国银
行业的集中与竞争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于垄断竞争状

第三 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业1986 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
的回归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用实证的方法
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
第四 用Sutton 1992 所定义的价格竞争韧性的方法来评价具有较高集
中度银行业的竞争行为研究市场上银行的数量与银行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
发现银行竞争越激烈随着公司数量的增加新企业的不断进入会使价格逐渐下
降从而竞争的起点越高因此竞争程度越激烈的环境企业的进入越有利于社会
效率
10
2 银行集中与竞争的度量
2.1 度量银行集中与竞争的结构方法
关于银行的市场结构 国外最近的理论从两条思路来研究一是主要研究当银
行处于风险环境中时其最佳的规模数量二是对拥有不同银行体系结构的经济
进行比较研究银行的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在这里银行的市场结构是反映银行
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的程度大小在跨国实证研究中银行集中度是测量银行业结构
的一个最常用指标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
在银行业 集中和竞争的度量方法对于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公共政策是十分重要
的集中和竞争的度量方法能被划分为结构和非结构二种类型度量竞争的结构方
法包括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简称SCP模式效率假说以及其它一些以工业组织
理论为基础的方法传统的产业组织结构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梅森与贝恩最早创建,
它以市场结构为出发点, 分析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关于一
个高度集中的市场是否能够引起大型银行合谋的行为从而导致较高的市场效绩因
此结构理论也被称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为了描述市场结构集中度是市
场结构的外延刻画, 定量反映了特定市场竞争垄断程度的高低也可以反映由于新企
业的进入退出或由于兼并所导致的某行业集中程度的变化集中率处于中心地位
它在集中和竞争之间形成了自然联系一般来讲某一市场集中度越高则少数企
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垄断程度越高
测度银行集中度的指标主要有集中率 CRn 郝芬达尔指数(Herfindal Index
简记HHI) 勒那指数(Lernar Index) 洛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2.1.1 银行集中率CRn
银行集中率是指银行业中最大n个银行的资产存款额贷款额占银行总资产
总存款额总贷款额的比例来表示银行集中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不仅反映了整
个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而且反映了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
11
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 刻划了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在对不同企业进行融资方面
所进行的分工CRn 指数值越大表明该行业中垄断程度就越高
CRn=å å
= =
=
n
i
i
n
i
i S
X
x
1 1
1.1
其中xi =第i个银行的资产额X=银行业资产总额银行集中率计算简便数据容易
获得因此常常应用于银行集中的实证研究这一指标强调了大银行的集中程度
忽视了n个以外小银行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对n的取值没有一个完全的确定
因而有一定的随意性一般n取值为最大3家银行或5家银行CRn的值在0与1 之间
当存在无穷多的均等银行假定n与银行总数量相比非常小CRn接近0 如果整个
行业由n个银行组成CRn=1 当行业由N个具有相同规模的银行组成时那么
CRn=
N
n
2.1.2 赫芬达尔指数(HHI)
HHI指数也称为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这个指
标最初由赫希曼提出1950年由赫芬达尔在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钢铁业的集
中中进一步阐述赫芬达尔指数定义为银行业中各银行所占行业总资产百分比的
平方和此指标在银行研究的理论文献中被广泛用来综合反映银行业市场力量的
分化程度和市场垄断程度在美国赫芬达尔指数在反托拉斯法的实施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例如两个银行申请合并如果合并后银行市场的HHI指数不超过0.18
并且指数从合并前到合并后的增加额小于0.02 那么此项合并可以被批准HHI指数
越大,表明该行业垄断程度越高
HHI = ( )
2
1
2
1
å å
= =
= ÷
ø
ö
çèæ
N
i
i
N
i
i S
X
x
1.2
其中, N为银行的总数目N指数是HHI指数的倒数, 当所有的银行都具有相同的规模
时该指数就变为1 N 如果行业中只有一家银行的情况下则赫芬达尔指数等于1
即当H = 1时N = 1 该行业为完全垄断市场H = 0时N 该行业为完全竞争
的市场斯蒂格勒证明赫芬达尔指数可以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这个指数包括
了市场中所有的银行采用这一指数很容易看出市场份额的变动差异此指数给大
12
银行所给的权数较大 而小银行所给的权数较小显然它强调了大银行的重要性
虽然这个指数知名度较高 但是由于资料要求方面的问题所以难以进行经验
分析当然人们可以用几家最大银行的有限资料来计算一个最起码的赫芬达尔指数
2.1.3 勒纳指数(Lernar Index)
勒纳指数 L =
P
P - MC
1.3
其中 P=价格MC=边际成本主要测度价格与边际成本的相对偏差直接反
映因垄断造成的价格扭曲和效率损失L越大市场价格偏离边际成本越多扭曲就
越严重由垄断造成的价格扭曲和效率损失也越大这意味着该企业市场力量越大,
相应的垄断程度越高在我国利率管制的存在使得银行无法用自身的力量影响市
场利率因此勒那指标本身并不能有效地反映我国银行业垄断集中度
2.1.4 洛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洛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主要用来反映产业内的企
业规模分布情况洛沦兹曲线如图2.1 横轴表示从最小规模银行开始的累计银行数
百分比纵轴表示市场份额的累计百分比它主要用以分析市场占有率或资产比率
等方面的相对集中程度
对角线上任何一点到横轴和纵轴的距离相等 意味着所有银行都具有相同的规
模对角线右下方曲线即为洛沦兹曲线当曲线凸向右下角时就表示银行规模分
布不均匀洛沦兹曲线曲度越大市场力量分布越不均匀竞争程度越低
B
A
洛伦茨曲线
均等分布线
20
40
60
80
100
市场份额的累计百分比
累计银行数百分比
图 2.1 洛伦茨曲线
13
可以想象 在一个仅由少数几家规模相同的银行构成的行业中也可以出现高
度集中的情况洛伦茨曲线常常被称作是一种不均匀的或者说是相对集中度的量
度也就是说洛伦茨曲线计量的是相对集中而不是绝对集中
作为一种汇总指标洛伦茨曲线显然无法表示任何寡头和集中的增长情况行业
中厂商数目的减少使得剩余厂商在规模上更接近了于是在绝对集中上升时相对
集中度却下降了
基尼系数是建立在洛伦茨曲线基础上的以定量反映银行规模分布和集中程度
它是均等分布线和洛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B 与对角线以下的整块面积A 之比基尼
系数在0 到1 之间, 如果厂商规模的分布完全均等 则基尼系数等于0 越接近1
说明银行规模分布的差异越大市场集中程度越高
基尼系数=
A B
B
+
1.4
相对集中度指标的主要问题是 从两条不同的洛伦茨曲线可能得出相同的基尼系数
只要它们所围的相对面积大小是相等的无论产业内银行的数目为多少只要它们
的大小相等则基尼系数都等于零比如拥有相同市场份额的双头或三头寡头行业
的基尼系数为零然而这些厂商所在的行业肯定不能被看作竞争行业因此相对
集中度忽视了银行数量的差异对银行集中度的影响而且洛伦茨曲线的形状以及
相应的基尼系数值很容易因错误定义行业中的银行数目而受到扭曲
在结构方法中 我们将选择CRn 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来考察银行业的集中度
应当注意的是集中度是一个不完全的测量指标银行的监管政策也影响竞争的环境
比如对银行进入退出和行动的限制还有管理经济自由化的国家机构银行的
产权结构以及宏观和金融条件都对银行的竞争起着重要的作用
效率假说主要研究大型银行的效率是否能提高银行的效绩 效率假说挑战了传
统的S-C-P 范式为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竞争性的解释此假说说明
如果一个银行在市场里取得了比其它银行更高的效率例如成本结构相对来说更
有效其利润最大化行为将使其通过降低价格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Molyneux and
Forbes,1995 所以主要银行的高效率导致了集中
14
2.2 度量银行集中与竞争的非结构方法
竞争的非结构方法 即Iwata模型Iwata 1974 Bresnahan模型Bresnahan, 1982
和Panzar-Rosse模型Panzar and Rosse, 1987 这些新的实证工业组织方法在没有
结构方法的环境中测试了竞争市场力的利用并着重分析了银行的竞争行为用于
衡量竞争的非结构方法不依赖于集中率前二种方法是以寡头独占利润最大化为基
础由于缺乏银行同类产品成本和产出结构的微观数据Iwata模型和Bresnahan模型
的经验应用很少而经验应用较多的是建立在减损收入公式比较静态特征基础上用
来确定银行竞争行为的Panzar-Rosse模型其假设前提是银行将根据不同市场结构决
定的投入成本来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因而通过对银行总收益与投入成本变动弹
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所处的是何种类型的市场状况比如是竞争市场还是垄断
市场该模型是在单个银行和整个银行业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求解出均衡产
出和均衡银行数量这意味着首先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银行i实现最大
化利润
' ( , , ) - ' ( , , ) = 0 i i i i i i i R x n z C x w t 1.5
'
i R 代表银行i的边际收益'
i C 代表银行i的边际成本i x 表示银行i的产出n为银
行数量i w 为银行i投入成本的m维向量i z 为银行收益函数的外生变量i t 为银行
成本函数的外生变量
接下来 在市场层面上要实现均衡也就是零利润的约束条件是
R*(x*, n* , z) -C* (x* ,w,t) = 0 i i 1.6
带*号变量代表均衡值市场支配力通过银行的单位投入价格变动引起的均衡收
益的变化程度来衡量Panzar和Rosse用H指数来衡量这种市场支配力即市场结构和
竞争程度H指数是通过衡量收益对各项投入价格的弹性大小来实现的
*
1
*
i
ki
m
k ki
i
R
w
w
R
H å
= ¶

= 1.7
Rosse和Panzar等人证明了不同的H值反映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见表2.1
15
表2.1 H指数值的含义
竞争市场环境检验
H £ 0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共谋的 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
短期的寡头垄断市场
0 < H <1 垄断竞争的 进入自由的市场
H =1 完全竞争
无亏损限制下企业销售最大化
均衡检验
H < 0
H = 0
非均衡
均衡
当H £ 0时银行市场为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共谋的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和短
期的寡头垄断市场在这种条件下投入价格的增加会使边际成本增加减少了均
衡产出从而导致了总收入的减少当H =1 银行市场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种
市场中投入价格的提高增加了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但单个银行的最佳产出没有
变化某些企业的退出增加了留下来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和总收入与成本增
加相同的数额垄断竞争的模式认可了产品差别的存在尽管它们的核心业务是基
本相同的Panzar与Rosse证明了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H值是1或是小于1的银行竞
争增加H值增加
在国外有不少研究运用H统计法对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进行了检验见表2.2
Shaffer 1983 最早采用Panzar Rosse模型对纽约银行业进行了垄断性检验
研究的结论是纽约银行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运营接下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各发达国家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检验如为了评估主要欧盟国家的银行市场在1986
1989年间的竞争条件Molyneux et al.(1995)用Panzar-Rosse模型研究了法国德国
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银行结论基本上是各国银行业在大多数年份均处于垄断
竞争环境意大利的H值是为负并且显著异于零因此意大利的银行体系为垄断的
银行体系Coccorese(1998)同样想对意大利银行部门竞争进行评价结果得到的H值
显然是非负值与1也有很大区别1992年和1994年除外Vesala 1995 运用Panzar
Rosse模式对芬兰银行业1985 1992年的竞争和市场力进行了测试他得到的H值
总是为正并只在1989年和1990年显著异于0和1 Rime(1999)对瑞士研究的结论是
16
表2.2 Panzar-Rosse模型的经验研究结果
作 者 时期 试验国 结果
Shaffer(1982) 1979 纽约 垄断竞争
Nathan and Neave(1989) 1982-84 加拿大
1982 完全竞争1983 84
垄断竞争
Lloyd-williams et al. (1991) 1986-88 日本 垄断
Molyneux et al. (1994) 1986-89
法国 德国意大利
西班牙英国
垄断 意大利垄断竞争法
国德国西班牙和英国
Vesala (1995) 1985-92 芬兰 全部垄断竞争 仅二年
Molyneux et al.(1996) 1986-88 日本 垄断
Coccorese(1998) 1988-96 意大利 垄断竞争
Rime (1999) 1987-94 瑞士 垄断竞争
Bikker and Groeneveld (2000) 1989-96 15个欧盟国家垄断竞争
De Bandt and Davis(2000) 1992-96 法国 德国意大利
大型银行 所有银行垄断竞
争小型银行意大利垄断
竞争法国德国垄断
J.A. Bikker and K. Haaf
2000
1988-98
23个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国家
垄断竞争
资料来源 J.A.Bikker, K.Haaf. Measures of competi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Series Supervisionno.27, De Nederlandsche Bank, 2000.
瑞士银行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Bikker和Groeneveld 2000 认为整个欧盟的银行业
处于竞争结构De Bandt和Davis(2000)为了估计经济货币联盟的市场条件研究了法
国德国意大利的大型和小型银行在这三个国家大型银行的H值显著异于0和1
而小型银行H值反映了意大利的银行体系是垄断竞争状态法国和德国则为垄断
De Bandt和Davis认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银行的竞争程度普遍高于小
银行的竞争程度
总之 近几年通过国家间的和不同类型银行的比较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发达国
家银行业主要是垄断竞争为主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拉丁美洲
17
国家 主要结果认为多数转型国家银行业市场结构也是垄断竞争而且国家范围内
和国际银行市场比地区内的银行市场竞争要激烈另外某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
银行集中度的提高并不使竞争降低
2.3 结论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唯一可接受的银行竞争度量标准 银行集中率和赫芬达尔
指数是结构方法中测量银行业结构最常用的指标J.A.Bikker, K.Haaf(2000)把不同的
集中度测量方法应用到荷兰抵押市场16 家银行的同一市场其值不尽相同他们认
为政策制定者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指数主要取决于银行市场的特征例如集中的类型
或程度在某一市场大银行和小银行对集中的相对影响以及银行数量和规模分布
对集中的相对影响其中集中率指标经常用于公共政策条例和措施以及集中对竞争
影响的度量它主要考虑了大银行而赫芬达尔指数考虑了所有的银行并且对新
银行的进入比较敏感其次他们把集中率和赫芬达尔指数应用于不同的市场根
据20 个国家银行总资产的份额发现赫芬达尔指数跨国的不同主要与银行的数量相
关而集中率的不同主要由于银行规模分布的不对称他们发现赫芬达尔指数的排
序与3 家银行的CR3 最接近而5 家银行的CR5 和10 家银行的CR10 排序与赫芬
达尔指数有更多的不同
在国外 Panzar-Rosse 模型是非结构方法中度量银行集中与竞争最常用的方法
国外的实证研究证明多数国家的银行业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18
3 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
按照一般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 垄断将会减少整个经济的社会福利阻碍发明
与创新扭曲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所有这些都会妨碍资本的积累无利于经济发展
和增长对垄断的批评同样也可适用于过高的银行集中度银行结构越集中银行
的垄断权力越大就越倾向于设定较高的贷款利率或降低存款利率收取更高的服
务佣金等等一些学者认为以上所列举的理由只有当存在完全竞争的银行市场和
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才成立但在实际社会里特别是银行业是不可能实现的
和许多其它产业不一样的是银行不生产实物产品 而是为生产提供融资的渠道
竞争的银行体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由此而产生的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与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问题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
率而垄断或寡头垄断的银行较容易解决这些问题鉴于以上的不同观点银行结
构理论被划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
3.1 局部均衡模型
局部均衡模型主要考查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对此关系的
影响主要阐述的一点是垄断的银行如何通过甄别选择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1依
靠诱使借款者采取合适的行动等方法来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
德风险问题并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对经济是有利的其代表人物有皮特森和拉靳
Petersen and Rajan, 1995 卡门尔和马图茨(Caminal and Matutes, 1997)以及斯尼兹
(Schnitzer, 1998) 皮特森和拉靳以及斯尼兹他们既考虑了逆向选择问题又考虑了道
德风险问题皮特森和拉靳的观点是主要依靠诱使借款者采取合适的行动来克服信
息不对称问题而斯尼兹的观点是主要依靠筛选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卡门尔和
马图茨则主要考虑如何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克服道德风险问题
1一般认为信贷配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款者无法获得贷款另一种是他们无法获得他们所希
望获得的贷款量在存在信贷配给情况下优质的借款者项目预期回报率较高会设法将自己
与那些劣质借款者区别开来通过某种具体的合同条款安排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这和我们在文
中所谈到的银行对企业家进行甄别不同后者属于被动甄别而前者是主动甄别
19
3.1.1 皮特森和拉靳 Petersen and Rajan 的银行长期关系及信用配给模型
从关系融资理论 Relationship Lending 的角度出发皮特森和拉靳主要的兴趣
在于理解银行和企业长期的关系他们关注的是在企业面临竞争的市场时能否与债
权人形成长期的关系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是否会减少这种好处他们也研究了当银
行市场的融资和竞争程度发生变化时美国的小企业市场发现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越
低导致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贷款
皮特森和拉靳构造了一个三阶段模型假定一个风险中性的社会他们把借款
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较高投资回报项目的优秀企业家另一类则是普通的企业
家普通的企业家在0 阶段借款而在阶段1 的回报为零优秀的企业家有两项可
以投资的项目风险项目和非风险项目如果投资非风险项目的话在阶段0 的投
资额为I0 在阶段1 的回报为S1 并且在阶段1 投资I1S 于另一个非风险项目在阶
段2 获得S2 的回报如果此企业投资风险项目的话在阶段1 的回报为R1 这种可
能性为p 如果失败的话 那么回报为零这种可能性为1 p 在成功的情况下
在阶段1 投资I1R 于一个非风险项目在阶段2 获得R2 的回报假定
S2 S1 I1S I0﹥0 2.1
p R2 R1 I1R I0﹤0 2.2
pR2= S2﹥p I1R= I1S 2.3
I1S﹥R1﹥S1 2.4
公式 2.1 表明非风险项目有正的净现值公式2.2 表明风险项目有负的净现值
公式2.3 表明不管在阶段1 选择的是风险项目还是非风险项目将来正的净现值
有相同的投资和回报公式2.4 暗示着从阶段0 项目获得的收益满足不了对阶段
1 项目的投资即在阶段1 仍需借款为项目投资相对于非风险的项目风险项目要
么给借款者带来更高的回报要么回报为零因而存在着道德风险
假定银行是经济社会中唯一提供资金者在阶段0 银行仅仅知道比率的借款
者是融资给拥有较高收益投资项目是对借款者信用质量的一个在融资前的估计
量而在阶段1 银行就已经掌握了此信息合约为债务合约以回报率M 即回报
对贷款的比率作为衡量银行市场支配力的指标假定M 等于1 为完全竞争的市
场当银行有一定的市场力时M 大于1
20
S I
S
1
2 ﹥M≧1 2.5
如果银行提供一份两周期的合同的话 为了弥补由于逆向选择贷款给普通的企
业家所造成的潜在损失将会收取较高的利率较高的利率使得这些企业选择风险投
资项目因此发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信用配给
由于阶段 0 的逆向选择问题和优秀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将提供两份连
续的一周期合同代替一份两周期的合同在阶段0 优秀的企业家不能使自己与普通
企业家相区分他们也只能以尽可能弥补银行损失的利率借款因此他们为了减
少其成本在阶段0 尽量少借钱以便可以在阶段1 由于普通企业家的暴露从而获
得较低利率的贷款所以该企业在阶段0 只会借款I0 在随后的新贷款合同签订之
前打算在阶段1 偿还金额为D1 如果该企业在阶段0 选择非风险项目在阶段1
必须借款
I1S S1 D1 2.6
企业会期待利润最大化为
max{S2 M[I1S S1 D1 ], 0} 2.7
如果拥有较高回报项目企业在阶段0 选择风险项目则企业期望利润最大化为
max{p{R2 M[I1R R1 D1 ]}, 0} 2.8
由于在阶段 0 贷款银行会尽量使贷款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激励优秀的企业家
投资非风险项目根据假定2.3 2.4 2.5 如果
S1 pR1 /(1 p)≧D1 2.9
优秀的企业家则会偏向非风险项目
其二 银行会尽量能收回在阶段0 的投资I0 并且使阶段1 的贷款利率最大化
在阶段 1 银行能够区分不同的借款者从而贷款流向具有较高回报的投资者
皮特森和拉靳的结论是
结论一 对任意的M> M 随着市场支配力的增加信用质量较低的企业越有
可能得到资金因为随着市场支配力的增加银行能够在随后的阶段更容易从企业
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可以被视作银行投资到企业的股本金从而使银行对初
始项目收取较低的利率
21
结论二 对任意的M> M 具有较高市场力M 的银行提供给最差的企业家贷
款的利率低于具有较低市场力M 的银行因此银行的竞争程度越低使得更多的
企业得到资金
结论三 随着银行市场力的增加平均来说老企业偿还款项的下降趋势减缓
皮特森和拉靳使用美国小企业的数据检测了这些理论结论发现年轻的企业在
集中的银行市场比竞争的银行市场得到更多的融资垄断市场的债权人对年轻的企
业收取比竞争的市场更低的利率而对老企业则相反
其政策含义为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企业的数量较少获得融资的难易程度非
常重要因此限制银行的竞争是有效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企业数不断
增加扭曲的信用价格是无效率的重要原因应该制定政策加强银行竞争
拉靳和甄戈尔 Rajan and Zingales, 1999 对金融体系工业结构与增长进行了
进一步地研究认为缺少竞争并不一定会降低融资的效率在经济发展早期对于
以物质资本积累为主的行业贷款可以以资产抵押为基础则关系融资或者以较强
垄断的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结构是相对有效的选择而对于以无形资产积累如专利
为主的行业项目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强市场导向型的融资结构指更为分散的银
行和更为发达的证券市场则更有利
3.1.2 卡门尔和马图茨 (Caminal and Matutes)的银行结构与银行偿付能力模型
卡门尔和马图茨探讨了由于金融和银行业的放松管制 银行结构与银行偿付能
力的关系银行放松管制的最初目的之一是通过加强银行间的竞争来提高银行的效
率然而他们认为太多的竞争会危害整个银行体系的偿付能力1因为一个垄断的
银行会提高对某些借款者的贷款量由此也增加了风险贷款量而对另外的某些借
款者降低了贷款量由此也降低了风险贷款量因此关于银行结构与银行偿付能
力的关系他们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该模型是静态的 并以三种方式把信息不对称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并入其理论框
架由于借款者能够从一系列的生产技术中进行选择因此首要的问题是道德风
险问题首先银行通过监控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监控银行能够选择和
1因为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会促使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把贷款用于风险投资一旦这些风险
贷款无法收回其结果就是广范围的银行倒闭
22
监督企业使用的生产技术监控在贷款前进行银行是它所贷款的企业董事会的成
员这类似于德国的银行体系银行与借款者签订合同的过程如下首先银行提
供一个利率并承诺除非双方愿意否则任何一方都不会强迫借款或贷款接着银行
将了解监控的成本并决定是否监控在这之后银行会提供一个最大的贷款量企业
可以试图对利率贷款规模进行重新协商在重新协商成功或者失败后企业选择
贷款规模给定的经过协议的利率如果银行监控企业的话将选择生产技术否
则由企业选择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并根据契约偿还款项假定所有银行和借款者的
合同是债务合同但在此模型里用监控来消除固有道德风险问题的代价是高昂的
其次代替监控银行可以通过提供少于借款者期待的贷款对借款者进行信用配给
然而监控和信用并配给不是完美的替代如果银行监控那么银行就没有理由
进行信用配给因此贷款的规模将大于没有信用配给的贷款而当银行进行信用配
给时其目的就是引诱借款者选择风险较小的生产技术这是因为如果投资预期的
边际回报充分大于利率资金的成本借款者就会选择较小风险的项目而项目的
回报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边际生产率与资本的数量反向变动因此信用配
给导致企业从银行获得较少的资本资本的数量越少投资的回报越高企业将越
可能选择较小风险的项目最后此模型把贷款的规模与贷款的风险水平联系起来
贷款越多风险越大
卡门尔和马图茨认为银行的市场支配力会提高贷款的利率 由此产生了两种相
反的作用首先在给定的监控水平下利率越高激励问题会越恶化这会导致
信用的紧缩和信用抑制然而较高的利率将会使银行加强监控从而使更多的借
款者得到贷款因此垄断银行的高利率对贷款量有两种不同的影响
由于垄断的银行对整个贷款量的影响是不明确的 所以银行的市场支配力与银
行体系的偿付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明确的另外此模型与皮特森和拉靳的模型
一样没有考虑存款方面它假定银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贷款所需要的存款
3.1.3 斯尼兹(Schnitzer)的银行甄别借款者重组企业模型
斯尼兹探讨了银行怎样用筛选来决定贷款的分配 评价了转轨经济国家特别是
东欧国家企业的经济前景虽然她没有直接地探讨银行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却研
究了转轨经济中银行在融资监控和企业重组中所起的基本作用并提出了两个
23
问题 其一银行的结构是怎样影响获得融资的甄别过程其二银行的结构是怎
样影响企业的重组其结论是混合的竞争的银行与垄断的银行相比将导致太少
的甄别但是更多的企业重组
斯尼兹将经济中的代理人分为两类 一类为一个企业另一类为一个垄断的银
行或者两个银行其行动服从伯川德竞争Bertrand competition 1企业拥有一个回
报不确定的投资项目但必须通过信贷获得资金在某些给定的可能情况下企业
要么得到丰厚的回报要么则相反假定银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充足的存款给
所有的借款人提供贷款项目的运作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具有较高回报的项目
对其贷款的回报超过甄别的成本作为经济中唯一提供资金者银行必须决定是否
甄别借款者甄别后给谁贷款甄别是有代价的然而它可以完全揭示投资项目
的好坏至于银行怎样获得贷款所需的存款模型中没有考虑
在经济中 一个垄断的银行总是进行甄别假定甄别的成本小于给低回报项目
贷款的预期损失银行将只给高回报的项目提供贷款并且通过确定较高的利率从
投资项目中获取全部的剩余价值
相对于一个垄断的银行 服从伯川德竞争的两个银行的甄别分为两种情形一
种情形甄别产生信息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另一种情形则不能产生信息溢出效
应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企业进行甄别并且项目获得了回报由于信息
的溢出这个信息就会被大家所得知由此产生的搭便车现象使得没有银行愿
意进行甄别因此拥有高回报项目的借款者和拥有低回报项目的借款者都可以得
到贷款假定给低回报项目贷款的预期损失小于甄别的成本因此这种情况比一
个垄断银行的情况更为糟糕在第二种情况下不存在信息溢出效应即甄别产生
私人信息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两个银行都进行甄别还是只有其中的一个银行
进行甄别由于银行的甄别成本成倍的增加或者没有甄别的贷款损失超过其甄别
的成本以致于甄别的效率低于垄断的银行因此对贷款的甄别在一个垄断的银
行体系更有效率
斯尼兹同时也认为一个竞争的银行体系更有可能导致银行的重组 经理重组企
业的努力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甄别前的努力增加了产生更高回报的
1伯川德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川德于1883 年建立的它是一种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相
同产品的价格竞争模型在伯川德模型里由于两个厂商的竞争价格被迫等于其边际成本
24
可能性或者能够增加回报 银行的重组在竞争的银行体系中发生是因为在竞争的
银行体系中经理能够通过他的努力增加部分回报而一个垄断的银行通过利率的
选择可以收取任何额外的回报因此经理缺乏进行重组的动机
3.2 一般均衡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考虑了银行的信贷行为居民的储蓄行为同时也考虑了银
行结构对经济的全面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瑟托勒里Cetorelli 史密斯(Smith)以及
古兹曼Guzman 一般均衡模型认为较高的银行集中度不利于资本积累与经济增
长或者并不能明显地判断垄断银行结构的利弊
3.2.1 瑟托勒里Cetorelli 的银行甄别理论
瑟托勒里在 1995 和1997 撰写的两篇文章里分别探讨了银行结构对信用约束
企业和采用新技术企业的影响以及对新贷款甄别过程的影响他的一般均衡模型并
没有认定竞争的银行市场比垄断的银行结构更有效率他发现垄断对银行的影响是
不确定的过早地就这一问题下结论是不明智的与斯尼兹的结论不同的是瑟托勒
里的一般均衡模型考虑了垄断利润对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
瑟托勒里注意到许多国家 例如南北战争中的美国战后的日本以及19 世纪的
欧洲国家都经历了金融业较高的集中较弱竞争的经济增长时期这种观察是他
探讨信用市场的竞争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问题的基础
瑟托勒里等人同样利用一个标准的 Diamond 叠代生产模型来进行分析生产分
两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潜在的企业家试图建立一个项目如果成功的话下一
阶段他们就会租用资本和劳动进行产品的生产为了建立项目企业家需要向银行
借款投资项目在每个时期的期初每一个青年人都是潜在的企业家他们被分为
两类一类青年人投资回报率较高项目成功概率高另一类青年人投资回报较低
项目失败概率高如果无法成功地借款投资项目个人就在第二阶段的生产中提供
劳动力银行是唯一向第一阶段的投资提供资金的机构并且银行在对借款者和项
目进行甄别时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与斯尼兹的观点一样银行虽然在甄别时要付
出成本但的确可以提供有关企业家类型的完全信息一旦个人的类别被甄别出来
25
就会产生信息溢出效应 甄别成本并非常数而是与储蓄数量存在一个比例关系
瑟托勒里等比较了两种银行结构下的经济后果一种情况是服从伯川德竞争式
的银行结构另一种是垄断的银行结构前者由于信息的溢出效应而会产生搭便
车现象从而导致甄别不经济而后者由于甄别成本低于向此项目融资的成本
从而可以进行正常甄别由于垄断银行的甄别和在贷款市场上具有更高的效率导
致更多的资本积累但垄断的银行结构同时也有缺点银行利润被用来消费而不是
返还个人用以投资从而不利于资本积累所以并不能明显地判断垄断银行结构
的利弊
值得一提的是 瑟托勒里和帕若托Cetorelli and Peretto 在2000 年所撰写的文
章中提出了寡头垄断银行对资本积累影响的一般均衡理论他们认为银行的数量
通过两条途径影响者资本的积累首先银行数量的多少影响着企业融资的数量
其次银行数量的多少影响着银行收集有关企业信息的决定从而影响着信用市场
的分配效率特别是信用市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信用市场银行通过甄别企业
只贷款给质量高的企业另一部分信用市场银行不加区别地给所有的企业贷款
而银行的市场支配力决定着两部分市场的规模他们发现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使
人均收入最大化的市场结构即不是竞争的银行体系也不是完全垄断的银行体系
而是寡头垄断的银行体系银行的垄断势力可能并不利于增长
3.2.2 史密斯(Smith)的银行偿付能力理论
史密斯分析了银行垄断怎样影响收入水平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可能性 其研究的
动机和卡门尔和马图茨一样他观察到当仅仅存在一个有限数量的银行发挥着显著
的市场支配力时会使银行业更加稳定但竞争的银行体系将导致较高的收入和产
量并且减少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
与瑟托勒一样史密斯也利用了一个标准的Diamond 叠代生产模型来进行分析
假定经济中有两种类型的个体贷款者和个人贷款者有三种方式储存资金以备年
老时使用他们可以直接把工资收入通过双方协定贷款给企业或者把工资收入
存入银行他们还可以对一个储蓄项目进行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储存
收入或者把收入投资于某个风险项目企业家也分为三种一种企业家是不需要借
款进行项目投资第二种企业家的借款少于启动项目所需成本的一半第三种企业
26
家的借款多于启动项目所需成本的一半 企业家有两种融资渠道向银行借款或者
直接向贷款者借钱假定银行和贷款者的行动服从伯川德竞争在模型中双方协定
的重要性在于限制了银行加征利率的垄断势力然而由于双方协定贷款的利率具
有一个较高的限定范围因此银行是把资金从贷款者手中转到借款者手中的唯一
渠道并假定银行有足够的存款贷给借款者
史密斯认为一般来说由于银行的监控成本低于双方协定贷款的成本 在竞争的
银行体系中存款一般来说被用于贷款和投资从而导致了产量和收入的增加减
轻了商业周期的波动而垄断的银行体系通过对贷款征收较高的利率一部分存
款被银行占为利润用于消费减少了用于生产的投资另外较高的贷款利率提高
了所有借款者甚至有些优秀的企业家获得资金的机会成本导致了更多的企业需要
借款给项目融资因此竞争的银行体系比垄断的银行体系对经济更有利
3.2.3 古兹曼Guzman 的信用配给和银行结构理论
古兹曼通过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银行集中度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
响同时还考察了银行集中度对可贷资金数量即可能出现的信贷配给问题的影响
该模型是一个两期存活青年和老年的叠代生产模型时间是离散的在每个时
期生产唯一的一种最终产品其用途为消费和投资生产函数F (K, L)假设为规模报
酬不变K 和L 是资本和劳动设f (k) = F (k; 1) k = K /L为资本劳动比率假定f (k)
是递增的严格凹入满足f (0) = 0 并假定每一期的资本均用于生产过程在每一
期所有个人都分为两类借款者和贷款者并假设所有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偏好即
偏好上一期的消费及风险中性假定仅仅贷款者在年轻时提供劳动赚取工资收入
并存在两种支配其工资收入的方式存入银行以便退休年老时消费或者用以进行投
资没有人在年老时提供劳动最开始的年老一代才有总资本K0 > 0的养老金借款
者在年轻时没有收入但平均而言拥有收益更高相对于贷款者的投资项目他
们必须获得资金才能投资项目同时投资回报服从相同的随机分布其投资回报是
私人信息但任何人只要付出一个固定成本就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银行和借款者
之间的合同是标准的债务合同正常情况下借款者还本付息若借款者无力支付贷
款银行就鉴别(核算)投资项目的回报并保留所有的投资收入
27
古兹曼认为当资金需求超过经济中可获得的资金供给或者由于银行对存款回报
的选择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存款时信用配给会自然地发生由于竞争的银行体系付
出较高的存款利息因此它们一般不会进行信用配给 而垄断的银行体系为了获
得更多的利润提高存款利率因此通常会进行信用配给
假定垄断银行在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都具有垄断力 但它不一定同时在两个市
场发挥其垄断力当信用配给存在时竞争的银行体系和垄断的银行体系的贷款利
率是相同的而垄断银行付给存款者较低的回报导致了较少的资金存入银行因此
信用配给发生的就可能性越大导致借款者借入较少的资金进行投资当无信用配
给时竞争的银行体系和垄断的银行体系的存款利率是相同的因为所有的借款者
都获得了资金因此银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借出存款的数量取决于存款的利
率水平而垄断的银行会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由于较高的贷款利率使得不偿付贷
款的可能增加垄断的银行会过度地监控借款者的投资因此垄断的银行应用更
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监控而引导较少的资源到高水平的投资上特别是当某些垄
断银行既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又付出较低的存款利率这导致更严重的信用配给
更多的监控更少的借款者进行投资
古兹曼的结论是由于垄断的银行结构会减少资本积累更容易导致信贷配给
且在垄断的银行结构下信贷配给的后果比竞争性银行结构下的信贷配给后果更加严
重因此较高的银行集中度不利于经济增长
古兹曼的模型与前述的模型不同的是他强调了信用配给在经济中的作用特
别是信用配给对理解垄断银行低效率的特征和原因起着重要的作用皮特森和拉靳
的模型也考虑了信用配给然而他们的模型框架和信用配给存在的理由与古兹曼显
然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就相反另外他们没有考察银行结构和信用配给对资
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3.3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及其评述
局部均衡模型主要阐述的一点是垄断的银行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可以减
少银行间的过度竞争防止由于银行间过度竞争所造成的金融不稳定因此银行市
场的垄断对经济是有利的局部均衡模型仅仅注意了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
28
银行市场结构对它的影响 但这些模型并没有考察银行业结构中的所有重要特征
局部均衡模型假定银行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贷即忽略了银行的存款来源也没有
详细分析特殊的银行结构对经济的全面影响包括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考虑了这些因素以后垄断的银行结构所带来的成本很有可能超过它所带来的好
处而一般均衡模型虽然考虑了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联系但仅仅考虑了逆向选择
问题没有考虑银行与借款者的相互行动以及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无论是局部均衡模型还是一般均衡模型 都认为不能忽视垄断的银行结构对经
济的有利影响例如斯尼兹(Schnitzer)的模型和瑟托勒里(Cetorelli)的模型都强调用甄
别来克服逆向选择问题二者都发现垄断的银行甄别比竞争的银行更有效率分歧
在于局部均衡模型认为垄断银行对经济的收益高于它所带来的成本而一般均衡模
型则持相反的观点或至少对局部均衡模型的结论表示怀疑从目前的讨论来看
银行结构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理论模型的设定对模型假设条件的依赖型较强这在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说服力同时现有理论一般只分析银行与存款人联系局
部均衡模型或银行与借款人联系一般均衡模型银行的作用仅仅在于通过在贷
款前进行甄别或在贷款后对信贷进行配给和监督最大的缺陷还在于无论局部均
衡还是一般均衡模型都没有考虑银行市场上政府干预金融环境金融的发展以及
一个国家所处经济阶段的影响
鉴于以上所述的不足以及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得出的结论不同近年
来某些经济学家如拉靳和甄戈尔Rajan and Zingales, 1998 瑟托勒里和伽姆巴
拉(Cetorelli and Gambera, 2001)引入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来考察银行集中度对不同行
业特别是对金融依赖较大行业的影响他们发现集中的银行市场结构导致可贷资
金总量的减少总体上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而
言并不是相同的如果企业属于那些更依赖于外部资金的行业那么它们能够从垄
断的银行结构中获益而经济学家Claessens和Laeven (2005)第一次为16个国家建立了
一种用产业组织理论衡量银行系统内竞争的方法之后他们用这种衡量竞争的方
法考察了工业增长他们发现国家银行系统内较激烈的竞争可以使具有金融依赖性
的产业获得较快的增长
至于银行结构对企业融资方面的影响Beck Kunt 和Maksimovic (2003a)用74
29
个国家的小型 中型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障碍和融资模式的独特数据集考查了银行
业市场结构对企业融资障碍和获得银行融资的影响他们发现银行的集中增加了
融资障碍并降低了获得银行融资的可能性而该影响随着融资规模的缩小而减少
银行集中与融资障碍间的关系在制度较健全经济和金融部门较发达和外国银行比
重较大的国家较弱而在银行活动受限制较多政府对银行业干预较多和政府拥有
的银行数量较大的国家这种关系则较强最后可以通过降低对银行活动的限制
来减轻银行集中对获取融资产生的负面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Deidda和Fattouh 2002 考察了垄断竞争的信用市场中经
济规模与经济专业化之间的替代关系对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银行
业集中度水平的降低对经济增长有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银行业集中度水平的
降低加强了经济专业化的程度从而提高了金融中介的效率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银行业集中度水平的降低导致了固定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从而不利于金融交易的效
率和经济发展这两种不同效应的替代决定了银行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而集中
度的两种相反效应的替代关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而变化Deidda和Fattouh进一
步利用跨国工业数据进行研究他们发现银行集中仅仅对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产生不
利影响而对高收入的国家则不然因此他们提出银行集中度对经济的影响取决
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低收入国家银行业的竞争更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而在高收入的国家经济专业化的程度加强不足以弥补成本增加的损失
30
4 银行并购银行结构与银行绩效
银行集中与竞争的程度近年来在某些国家发生了迅速的变化 银行集中度对金
融体系的效率银行的稳定和银行业的竞争具有广泛和持续的影响传统的观点认
为具有较高垄断力的银行体系不利于竞争和效率竞争的环境有利于银行的效率
但过度的竞争会影响银行的稳定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由于银行并购而导致的
集中度增加与效率的提高具有密切关系银行是向社会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的主要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竞争与绩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发展也是政策制
定者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4.1 SCP 研究框架与银行绩效
根据梅森和贝恩等人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SCP 研究框架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结
构Structure 中的会采取相应的行为Conduct 而企业行为将影响最终的经济绩
效Performance 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贝恩等人的SCP 框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
这种结构决定论是不完善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市场绩效特别是市场行为
也会影响市场结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SCP 框架做以下的修正
从短期 或静态看市场结构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这种关系如图4.1 实线所示但从长期或动态来看
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会产生如图4.1 虚线所示的反作用因此可以把
SCP 关系看作长期和短期关系的循环然而市场结构仍处于主要地位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图 4.1 新 SCP 框架
31
根据传统的 SCP 框架较高的银行集中度使银行可以利用其市场势力索取更高
的价格从而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Berger 和Hannan 1989 认为SCP 假说在集中
度高的市场中价格也较高他们发现美国个人存款的利率与市场集中度负相关从
而支持了SCP 假说而Demsetz 1973 和Pelzman 1977 的效率结构理
论则认为效率越高的银行成本越低从而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高竞争的环境
可能产生集中和有效的银行体系显然如果高利润来自于市场势力反垄断的经
济政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高利润来自于高效率的经营反垄断的经济政
策很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价格水平的上升Engerman and Sokoloff 1997 和
Acemoglu, et al. 2001 的制度论认为有些国家有着限制竞争的制度因此
银行的监管和集中反映了这些国家制度的政策特征而并不是银行效率的独立决定因

大部分对银行结构和效率的实证分析主要是考察美国的银行业 其结果也是矛
盾的有些研究认为在美国银行集中度较高的市场银行的高贷款率和低的存款率
使得这些银行在联邦筹备银行减少利率时其利差的减少慢于低集中度的银行有些
经济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Smirlock (1985) and Graddy and Kyle (1979)发现在集中的
银行系统的利差较少虽然Berger, Saunders, Scalise, and Udell (1998)发现运作最好的
银行通常并不是那些处于较高集中市场或者进入障碍高地区的银行Berger (1995)
认为美国银行集中度与效率的关系关键取决于其它一些因素Berger和Hannan 1993
研究发现虽然较高银行集中度导致了较低的存款利率和较高的贷款利率但银行
集中度与银行获利能力之间没有正向关系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拥有市场势力
的银行虽然索取更高的价格但由于经理人追求其它的经营目标比如更舒适的工
作环境结果导致银行集中度与银行获利能力之间没有正向关系
Kunt, Laeven and Levine 2003 首次通过对72个国家和1400家银行的考察在
控制银行某些特殊的因素和宏观经济及金融部门条件的情况下研究了银行监管
集中度和机构发展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净利差反映了银行的纯运作效率和银行市场
的竞争特性文章表明对银行准入和银行行动的监管越紧利差越大通货膨胀对
利差有正的影响而集中度对利差也有肯定的影响 但当控制住了阻碍影响竞争的
监管和通货膨胀变量之后这种关系被破坏而且在控制住了反映一国的金融自
32
由化或财产权保护变量时银行监管对利差的影响不大因此银行监管不能被看
作是孤立的它反映了私有权和竞争
4.2 欧美银行业并购银行结构及绩效变化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日渐放松的金融管制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
一体化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金融业并购浪潮欧洲亚洲美洲都被卷入这一浪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因此并
购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并购会导致银行数量的减少银行集中度
的增加并可以通过对价格的控制从而增加银行的利润对20 世纪80 年代的并
购研究表明如果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在本地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业务重叠并购会
提高本地银行的集中度降低对存款支付的利率从而提高银行利润而且集中
度较高的市场中银行存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反映较慢呈现出一定的粘性特别
是利率上升的粘性比下降时更大早期的部分实证发现银行结构对银行绩效有正向
的影响例如对意大利银行并购的研究发现当存在着市场重叠且被兼并的银行
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时银行对贷款的要价就会上升对从事并购与未从事并购银
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的比较发现这些并购往往都伴随着盈利比率的增加
然而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银行管制的放松及银行服务方式的变化
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即使银行集中度与小企业贷款的利率间仍然存在着正向关系
Hannan(1997)和Radecki(1998)发现银行集中度与存款利率之间的负相关已经消失
了最近的有关资料表明美国的大银行往往向一个州或者某一地区的所有存款人
和贷款人提供相同的存贷款利率某些银行并购后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相对
于没有从事并购的银行没有提高而有趣的是在几个州经营的大银行仍然对不同
州的银行服务索取不同的价格所罗门兄弟公司对50 家大银行的调查发现从1992
年到1997 年合并后的资产收益率从1%提高到了1.29% 股本收益率从13.6%上升
至15.9%
33
4.2.1 美国银行兼并银行结构与绩效的变化
美国银行业的集中度是发达国家最低的 而导致美国银行业集中度较低的原因
有两个一是1929 1933年经济大衰退中的大批银行倒闭人们普遍认为这因为银
行间过度竞争和过度竞争引致的投机行为因此1933年以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
列银行法案限制银行间的竞争及经营范围主要有1927年的麦克菲登佩珀法1933
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56年的银行持股公司法和1960年的银行合并法这些
法规导致了美国银行业长期分散的竞争局面然而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逐渐发生了变化从70年代后期起美国的银行业竞争力每况愈下80年代和90年
代初发生的银行业危机使美国经济理论界和金融界对金融改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银行业面对来自银行业以外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90年代初积聚的不良
资产过多银行业面临的压力增大各大银行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及在国际上与日
德银行竞争,强烈要求政府放松银行管制为了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减少银行的经
营成本美国从9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新的金融法其中对银行业的结构变化影响较
大的有1994年的州际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从1997年6月跨州经营金融业务
设立分支机构这一法律打破了70年来单一银行制度的法律限制1995的金融服
务竞争法规定美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分支机构介入证券业务1999年美国通
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格拉斯斯第格尔法关于银行业证券
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管理的限制标志着美国银行业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而跨州银
行的设立使得银行购并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美国银行业在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
化一方面银行及持股公司数量在不断地减少另一方面银行持有的资产越来
越集中银行之间的并购造就了综合实力雄厚业务范围广泛的巨型银行在1996
年国际银行资本排序中全球50家大银行里美国由1992年的3家上升到10家在1997
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美国有148家其中银行总资产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
有10家在2002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美国银行在前十大银行中占有三家
经过一系列的并购与重组美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也使得一度
衰落的银行业国际地位迅速回升
相对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美国的银行规模很小银行总资产仅为GDP的66%
每10万人拥有银行的数量为3.9个因此美国的金融体系被认为是以资本市场为基
础如表4.1所示美国银行合并的数量从1980年的190起发展到1981年的300多起
随后每年的合并都不低于345起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后大银行的合并更为普遍
34
银行的数量从1980年的14407家减少到8697家银行的集中度从1980年开始上升10
家最大银行所占资产比重1980年为18.6% 1990年为20.0 1994年为25.2 而1998年
为36.7(见表4.1) 80年代10家最大银行的集中度上升的幅度非常小但从90年代开始
随着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大通曼哈顿银行以及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这些特
表4.1 美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1980 1998
年 银行合并数量
银行
数目
10家最大银行
所占资产比重
银行股票
指数S&P
资产平均
回报率
股本平均
回报率
GDP
增长率
1980 190 14407 18.6 102.9 1.18 13.8 0.1
1981 359 14389 17.9 117.8 1.15 13.1 1.27
1982 420 14406 18.1 95.9 1.03 11.6 1.54
1983 428 14405 17.8 113.2 0.89 9.9 7.38
1984 441 14381 17.2 95.2 0.74 8.1 5.67
1985 475 14268 17.0 101.6 0.61 6.3 4.01
1986 573 14051 17.6 114.4 0.40 3.6 2.86
1987 649 13541 18.1 109.5 0.45 3.7 4.56
1988 468 12966 19.2 103.2 0.59 6.0 3.69
1989 350 12555 19.2 122.2 0.75 7.7 2.54
1990 365 12194 20.0 95.5 0.67 6.8 0.53
1991 345 11790 22.7 114.3 0.72 7.8 1.17
1992 401 11349 24.1 150.3 1.00 11.2 4.14
1993 436 10867 25.0 179.8 1.11 11.9 2.21
1994 446 10359 25.2 177.7 1.13 11.9 4.16
1995 345 9855 25.6 203.3 1.19 12.1 2.21
1996 392 9446 29.8 272.6 1.21 12.2 4.21
1997 384 9064 29.9 394.8 1.24 12.2 4.28
1998 518 8697 36.7 1.20 11.7 4.61
资料来源: Stephen A. Rhoades. Bank Mergers and Banking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98.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Staff Study 174, August 2000.
注 此表的GDP数据是1994年修订后的数据资产的平均回报率是减去税收后的净收入除以总
资产股本的平均回报率类似资产的平均回报率
35
大银行的合并 银行集中度明显增加由于政府对大银行太大而不能倒闭的政
策相对于小银行来说大银行在筹建资本方面具有成本优势从而使这些大银行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自从90年代起银行股票与利润率大幅上升在很大程度
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态同时银行股票与利润率上升也认为可能是
银行合并的原因即较高的利润导致了更多的合并另一个解释是合并导致了银
行集中度的增加而集中度的增加又导致了利润的增加然而有趣的是银行合并
的数量在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而那时的股票价格和利润率却相当低这是因为从
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许多投资于石油农业商业不动产以及贷款给欠发达
国家的银行经营不善贷款出现很大的问题从1987年至1989年每年有200多家银行
倒闭这种状况给经营良好的银行创造了较好的购买机会
Jeon and Miller ( 2002 )分别计算了90年代美国5家10家20家50家以及100
家最大银行资产的集中度他们发现其集中度曲线呈现出U型形状80年代呈下降趋
势而90年代呈现出上升趋势Jeon and Miller也以美国的各州为基础考察了1976
年至1998年5家和10家最大银行资产的集中率发现这些州的集中度一直呈上升趋
势另外他们通过考察集中度与各州的银行平均利润之间的关系表明银行的集
中度导致了利润因而建议银行监管者需要监控银行的合并过程以制止垄断势
力的过度积聚
一些经济学家们通过对美国银行市场的研究 他们发现本地市场的合并通过提
高本地市场集中度会使得小规模借款者的存款利率小幅度降低而贷款规模小幅度
增加因此本地市场内的合并可能会降低竞争的程度增加社会成本本地市场
集中度对银行利润没有实质上的影响而跨地区的合并却会带来新的竞争从而增
加社会收益
总之 自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银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并购活动这
些合并影响了银行的市场结构从而又影响了银行的竞争和绩效
4.2.2 欧洲银行结构与绩效的变化
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 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银行间的并购与重组来提高银
行集中度以便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欧洲国家大多领土面积较小市场相互
36
分割 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趋于饱和银行业能力明显过剩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
欧洲银行业市场的利差远小于其它地区银行赢利能力相对不足迫使各方有必要
利用资本重组的协同效应在规模扩大中降低成本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
地其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银行重组会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而欧元与统
一的货币政策对欧洲银行业市场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欧盟已经做出承诺要消
除银行市场上的壁垒以便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都有一个完全一体化的银行业市场
近年来基于对统一市场进程的预期欧洲银行业市场在欧元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
了一场兼并重组的浪潮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增加经营规模提高银行的利润和效
率欧洲银行业并购不断增加然而与美国相比无论在并购的数量还是并购的价
值方面美国都远远超过欧洲如表4.2所示例如从1997年至1998年发生在美
国的并购是欧洲地区的5倍欧洲收购的数量在下降但总价值却在上升因此欧
洲每次收购的平均价值在上升由于并购的大量发生银行的数量在减少如表4.2
和4.3所示
表4.2 银行并购的数量和价值单位 十亿美元
数 量 价 值
国家
1991-92 1993-94 1995-96 1997-98 1991-92 1993-94 1995-96 1997-98
美国 1,354 1,477 1,803 1,052 56.8 55.3 114.9 362.4
欧洲 495 350 241 203 17.5 14.6 19.1 100.4
法国 133 71 50 36 2.4 0.5 6.5 4.0
德国 71 83 36 45 3.5 1.9 1.0 23.2
意大利 122 105 93 55 5.3 6.1 5.3 30.1
荷兰 20 13 8 9 0.1 0.1 2.2 0.4
英国 71 40 25 17 7.5 3.3 22.6 11.0
瑞士 47 59 28 22 0.4 3.9 1.0 24.3
资料来源 国际清算银行 (1999) 数据不包括奥地利爱尔兰卢森堡和葡萄牙
37
表4.3 欧洲银行的数量
国家 1980 1990 1997
欧洲 9,445 8,979 7,040
奥地利 1,595 1210 995
比利时 176 157 136
芬兰 631 498 341
法国 1,033 786 567
德国 5,355 4,721 3,577
意大利 1,071 1067 909
荷兰 200 180 169
葡萄牙 17 33 39
西班牙 357 327 307
瑞典 598 498 124
英国 796 665 537
资料来源 国际清算银行(1999)
表4.4 欧洲信用机构银行资产的集中率和赫芬达尔指数
CR5指数赫芬达尔指数
国家
1985 1995 1999 1985 1995 1999
奥地利 35.9 39.2 50.4 0.04 0.10
比利时 48 51.2 77.4 0.06 0.16
丹麦 61 72 77 0.12 0.14
芬兰 38 70.6 74.3 0.18 0.20
法国 46 41.3 42.7 0.04 0.05
德国 16.7 19 0.01
希腊 80.6 75.7 76.6 0.25 0.18 0.15
爱尔兰 47.5 44.4 40.8 0.07 0.05
意大利 32.4 48.3 0.02 0.06
卢森堡 26.8 21.2 26.1 0.02
荷兰 72.9 76.1 82.3 0.13 0.16 0.17
葡萄牙 61 74 72.6 0.11 0.14 0.12
西班牙 35.1 47.3 51.9 0.04 0.05 0.07
英国 28.3 29.1 0.02 0.02 0.03
瑞典 80.8 86.5 88.2 0.20 0.20 0.20
资料来源 European Central Bank (2000).
38
根据欧洲8个国家最大5家银行资产的集中率和赫芬达尔指数我们发现1995年
和1999年CR5仅仅在葡萄牙和爱尔兰两国呈下降趋势而赫芬达尔指数分别在葡萄牙
和爱尔兰和西班牙三国呈下降趋势而从1985年到1999年欧洲其它各国银行的集
中度除了瑞典保持稳定以外其余国家都明显增加如表4.4所示从表中也可以看
出欧洲各国的集中度明显不同英国德国和卢森堡的CR5指数小于30% 而瑞典几
乎达到90%
表4.5 欧洲银行的股权收益率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欧元区 5.1 5.1 6.4 6.3 7.4
芬兰 -26.6 -14.1 8.2 18.2 26.0
法国 3.4 0.5 5.4 5.3 6.2
爱尔兰 14.5 15.0 15.7 17.3 18.00
意大利 0.8 1.2 3.6 1.0 7.5
葡萄牙 9.6 9.0 11.8 13.6 13.3
瑞典 7.3 12.4 14.7 10.0 13.9
西班牙 11.3 11.4 12.1 14.5 14.4
资料来源:欧洲中央银行,2000
从表4.5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股权收益率在欧洲呈普遍上升趋势特别是芬兰
上升的幅度比较大法国瑞典葡萄牙和爱尔兰和西班牙三国呈平稳上升事态
而意大利呈波浪式上升
在欧洲对银行的SPC研究较少Molyneux和Teppet(1993)通过对瑞典挪威和瑞
士等5个国家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正向关系Molyneux and
Forbes (1995)对银行利润的模型进行了估算在模型中他们把集中度的程度市场份
额和一些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结果发现银行集中度和利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
向关系而市场份额对利润没有影响因此他们的研究是支持SCP框架的
总之 从全球看美国银行间的购并令其银行实力大增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
力和地位给欧洲一体化后的欧洲银行带来种种挑战和机遇欧洲银行也因此加快整
合的步伐, 导致银行的集中度和银行的收益普遍上升
39
4.3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并购集中度与竞争
4.3.1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世界各国的金融业正在进行改革和调整全球改革压力主要来自科技创新, 国家
范围内金融机构的放松监管, 开放性的国际竞争, 还有同等重要的企业行为改革最
近在亚洲和南美洲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加强了这些压力中欧和拉丁美洲地区的金融
业也因其金融系统过去的国有银行私有化而改变了性质各地区银行及接受存款机
构数目在减少.
表 4.6 银行系统变化趋势
东亚 1 南美洲 2 中欧 3 发达国家 4
1990 1999 1990 1999 1990 1999 1990 1999
接受存款机构数目 5
所属银行
集中度
银行资产利润(%)
10100
1148
44
0.9
11761
1059
43
-1.6
1344
323
47
1.4
1741
302
59
0.5
2087
1819
70
2.5
1154
929
55
1.8
39766
39
30361
42
资料来源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competition,
consolidation and systemic stability, August 2001, ISBN 92-9131-622-9.
1 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简单算术平均数或总额
2 智利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的简单算术平均数或总额
3 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4 澳大利亚欧洲地区香港日本新加坡瑞士英国德国和美国
的简单算术平均数或总额
5 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各种类型的互助基金合作银行和一些类似的金融机构 6 不
包括新加坡
如表 4.6 所示从表中主要统计指标可以看出许多新兴经济特别是在亚洲
仍包括大量的小规模接受存款机构预示银行并购仍然存在极大的潜在可能性南
美和一些中欧经济金融系统仍然相对落后这是缺乏货币信用和银行信用造成的结

金融同其它经济活动类似 处于新信息技术(IT)的发展应用所推动的结构变化之
中由于此类技术的核心领域便是信息处理而这同样也是金融媒介作用的中心所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势必不断变化那么现在来说预测准确的金融业具体发
展方向仍为时过早但至少有四个方面被认为是新兴经济金融业改革的动力国内
40
的放松监管 金融机构对外开放企业行为的变化和金融危机
4.3.1.1 国内的放松监管和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
新兴经济领域金融业在传统上是高度受保护的产业多年来这个领域一直没
受到什么压力然而全球市场和科技的发展, 整体经济压力和20 世纪90 年代的金
融危机迫使金融业和管制者改变陈旧的经营方式解除国家范围内对金融业的管制
面对国际竞争开放金融市场于是金融产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
所在地区间的边界开始瓦解这些变化显著增强了对新兴经济领域银行的竞争压力
并导致金融业结构的改变而这些放松管制的措施例如取消存款利率最高限额
增加了银行融资的成本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使得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白热化
的竞争使得银行不得从事各类风险业务并对先前的免费服务项目收取费用这些
举措不被人们欢迎对银行的公众关系更施加了不利影响各种银行也越来越多地
面对来自非银行金融企业的竞争特别是在对大型公司贷款方面放松监管的举措
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高鼓励银行进行资产预算形成更多收费入款并设
法提高效率在新兴经济领域较高的资本充足比率要求成为刺激经营不善金融企
业合并或被外资银行收购的重要原因这些金融企业很难独立筹集满足此要求的资
本金
在国际领域, 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的放宽及国际机构在新兴市场对更多利润机
会的搜寻造成境内金融系统内大量外国金融机构的增多结果, 现在大多新兴经济市
场国家越来越依赖于外国金融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而国际银行大多是通过本地
企业和品牌进行投资实行本地化同时避免当地民众反抗情绪这种做法的另一个
原因是它可以使国际银行将自己的金融活动尽量集中在大型金融中心而避免多区
域活动
4.3.1.2 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 新信息技术现在还不能立刻在金融业发展中被紧密运用这一
点同发达工业国家相比仍有待提高例如新技术在新兴经济领域低度渗透意味着
国际互联网并未对传统银行构成威胁一些人还评论说假如欧美国家网络银行泡沫
经济解体迹象出现的话电子银行业务将会在新兴市场出现其有关问题前自行消失
我们有很多理由挑战这些传统观念 有关新信息技术的主要问题是它对信息处
41
理所施加的影响 这也是金融业务的关键问题也许最重要的革新在于金融工具的
发展例如衍生工具可将风险再分配给最愿意接受和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当事人
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鼓励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并非只有发达工业国家才
有资格使用这些金融产品随着这些国家越来越多复杂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兴经济国
家的银行会将新金融工具运用于日常交易中去这样其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便有机
会在风险管理和其它的商业银行业务功能方面更加迅速地从萌芽状态跃入一个相当
完善发展阶段在过去信息处理技术无法随即使用, 大规模风险转移的期货市场和
其它境内金融机构十分耗时耗力像这样金融发展的迅速越级是不可能实现的同
样, 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功能快速发展的潜在可能的多功能业务渠道如自动取款机
电话业务国际互联网及电子银行业务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尽管这些多功能业务渠
道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广泛 (除普遍被使用自动取款机以外) 大多数新兴经济国家的
银行已把提供这些业务渠道视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些服务的
实际需要还很有限那些争取占有部分重要零售市场的银行坚信他们有必要提供这
些服务作为他们必要的市场手段与发达国家一样新技术通过其对成本的影响和
对最佳规模的测定影响着新兴市场金融业的结构和绩效这种成本优势似乎往往偏
爱小型金融机构原因是这些机构通过国际互联网吸引存款和提供金融业务所需投
资原则上较成立传统分支机构要低得多另外预计分支机构网不会因多功能移交
业务渠道的发展而收缩规模然而分支机构的规模在总体上将会有所缩小
从更根本上来说 银行渐渐失去了过去对投资机会信息的掌控特权在这样的
压力下它们不得不同国内国外的银行以及技术公司合并或建立联盟以分摊成本费用
以及借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利润例如香港有许多近期内无破产风险的家庭
所有银行目前来讲资金充足然而却不具备足够承担计算机能力主要升级版本的
规模以应付竞争性挑战当局不愿意勉强这些家庭银行合并因此曾明确指出允
许这些家庭银行存在其中一个与新银行技术有关的担忧就是银行服务方面的数
字鸿沟”的出现依据这种观点受过较好的教育更加富裕的顾客将有更多机会
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得中期以上的优质银行服务而对经济状况较差的顾客或年长顾
客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将会因为分支机构的停止营业而恶化在边远地区尤其如此
这些忧虑使政策制定者们继续保持拥有传统的全国范围分支机构网络的国有商业银
42
行模式
4.3.1.3 企业行为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传播分别通过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销售中的应用和通过
其对企业行为特别是在新型金融资本投资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而直接和间接地影
响着银行业的发展这些影响在一些技术公司的例子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这些公司
为承担项目开发费用而不得不或多或少地转向资本市场原因是银行不愿意涉及高
水平而不确定的新技术开发在过去的数年中未清偿债务额(结合国内外金融市场)
几乎在所有的新兴经济国家均有大幅度上涨许多大公司现在可以靠发行证券的方
法筹集资金这比直接从银行借款要便宜得多事实上对许多大型公司而言从
资金市场借款远比通过银行本身借款要便宜尽管这些公司拥有较高的资信等级
非银行筹资渠道不会对所有公司开放特别是中小型公司此外对于非银行筹资
市场在很多国家都不够成熟和完善尽管如此银行在保留顾客这方面受到了越来
越多压力以至于越来越多资信可靠的公司开始求助于其它可选择的筹资渠道因
此高风险银行顾客的比例日益增加银行特别是新兴经济国家的银行, 为了更好的对
信用风险进行定价和防范而不得不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发由于看到了信用风险管理
和分散后的大规模经济效益, 一些银行开始考虑同包括外国银行在内的其它金融机
构的合并从而导致了银行业的合并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出现
这些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预示就是银行为中心的金融系统中的商业银行将不
会继续维持同顾客原有的传统紧密联系因来自选择性筹资渠道及其它国内外银行的
压力股东价值作为银行唯一的商业目地而越来越被人们强调德国日本等先进工
业国家的银行以及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系统中新兴经济国家银行也因此纷纷抛弃
原有的非金融股权和传统企业客户建立保持距离型关系减少营业成本将目光
集中在一些能够获得最高利润率的关键领域信息技术应用以及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散
化, 这些成本效益往往会为银行合并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提供原动力对股东价值的强调
开始明显的反映在银行总体获利能力的数据资料中见表4.7 拉丁美洲的银行尽管其
利息净收入保持稳定在20 世纪90 年代稳步提高了相对较高的利润水平其高额
营业成本(以及高额利差) 很大程度上是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早期通货膨胀时期的
遗留产物通货膨胀造成了银行利润疲软中欧国家的银行近年来也已通过削减营业
成本的主要方式对自己的获利能力进行了改进然而在亚洲一些在1997 年开始的
43
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损失的银行也仅在 1999 年一年时间内就通过改进信用风险管理
削减贷款损失大幅度减少了亏损
表 4.7 银行体系绩效(总资产的百分比)
东亚 1 拉丁美洲 2 中欧地区 3 G34
1992-97 1998 1999 1992-97 1998 1999 1992-97 1998 1999 1992-97 1998 1999
净利息
收益
2.6 1.8 2.2 5.2 5.3 5.5 3.1 2.8 2.5 2.0 1.8 2.0
其他收入 0.7 1.2 0.8 2.3 2.0 1.8 2.3 2.1 2.0 0.7 0.8 1.0
经营成本 1.6 2.4 2.3 5.5 5.5 5.7 4.1 3.5 3.1 1.7 1.6 1.8
贷款支出 0.6 6.3 1.8 1.2 1.1 1.7 0.6 0.6 0.4 0.2 0.4 0.3
税前利润 0.8 -5.5 -0.7 1.4 1.3 2.4 0.5 0.7 1.0 0.7 0.6 0.8
资料来源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competition,
consolidation and systemic stability, August 2001, ISBN 92-9131-622-9.
1 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2 阿根廷智利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3 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4 德国日本和美国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一些评论者对抬高股东价值压力的不利影响表示了担忧当股东对利润回报的要
求过于苛刻时可利用对股东价值的强调推进银行在未来进入较大风险领域作为选
择收费业务的办法仍可继续采用而银行会更加积极地参入筹集资产和积极在资本
市场中作为中介人
4.3.1.4 金融危机
20 世纪90 年代的多次金融危机 , 常常都伴随着对外系统和金融系统的放松管
制之后不久而发生除了人们所关注的复杂衍生产品造成了一些个体所有银行的纷
纷崩溃外, 大多系统型金融危机还是由高比例的不良贷款所导致的
一般来说 新兴市场经济金融危机中减少的贷款比率要比工业发达国家大得多,
同时也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相对规模较大以银行为基础的亚洲金
融系统里经济成本较高新兴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银行所
有制结构的变化由于金融危机会导致银行信用紧缩从而减少总需求量同时降
44
低资产价格和借款方现金流量, 引来更多的债款拖欠和信用紧缩进一步的加剧这种
对银行挤兑和信用紧缩恶性循环的恐惧使得更多的政府开始进行干预, 他们或是先
将这些受困的银行收为国家所有之后再将其转为私有或是鼓励银行合并及外资
的收购
表 4.8 银行危机
最高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百分比重构银行成本 占GDP 的百分比
智利 1978-83 19 41
美国 1984-91 4 5-7
挪威 1988-92 9 4
芬兰 1991-93 9 8-10
瑞典 1991-93 11 4-5
墨西哥 1995-97 13 14
阿根廷 1995 … 2
巴西 1995- 15 5-10
泰国 1997- 47 24
韩国 1997- 25 17
印尼 1997- 55 58
马来西亚 1997- 25 10
菲律宾 1998- 12 7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8 年5 月JP 摩根集团亚洲金融市场
2000 年4 月28 日全球经济眺望和发展中国家表3.6 中央银行
Barth Caprio and Levine (2000) ,表12
4.3.2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度
在发达国家银行并购浪潮的推动下, 大多数刚刚经历了银行危机与金融动荡的
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着银行并购和重组活动从表4.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
银行总资产比GDP的比率较高基本上都是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但每10万人
45
表 4.9 发展中国家银行存款比率与银行数量
国家
银行总资产比 GDP
(百分比)
每 10 万人银行的数量
5 家最大银行的存
款比存款总额
阿根廷 54 0.3 48
巴西 55 0.1 58
布隆迪 0.1 91
柬埔寨 0.3 67
智利 97 0.2 59
中国 0.0 75
克罗地亚 1.2 57
捷克斯洛伐克 125 0.5 74
埃及 0.0 65
加纳 19 0.1 78
危地马拉 28 0.3 38
洪都拉斯 0.4 52
印度 48 0.0 42
印尼 101 0.1 53
约旦 214 0.4 68
科威特 109 0.4
黎巴嫩 2.0 40
马来西亚 166 0.2 30
马耳他 291 1.3 100
墨西哥 30 0.1 80
摩洛哥 89 0.1 75
尼泊尔 32 0.1 55
菲律宾 91 0.1 46
波兰 54 0.2 57
俄罗斯 16 0.9 80
南非 90 0.1 85
台湾 0.2 15
泰国 117 0.0 75
土尔其 0.1 50
越南 0.1 65
资料来源 Barth, Caprio, and Levine. Surve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
Around the world, A new Database, 2001.
46
银行的数量却较少 基本上都少于1 美国是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但每
10 万人银行的数量却达到3.9 个以银行为基础的德国银行体系的银行规模相当大
银行总资产占GDP 比率为313% 10 万人拥有银行的数量也为3.9 个但德国最大
的五家银行与其它国家相比相当低存款集中度为12% 而发展中国家5 家最大银
行的存款比存款总额的比率却很高除了台湾和马来西亚外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存
款比率基本上都超过了40% 有些国家拥有众多的银行然而银行集中程度却相当
高比如俄罗斯拥有1300 家银行而最大的五家银行存款集中度却高达80% 而
有些小国家最大五家银行的存款集中度几乎为整个国家所有存款
4.4 银行并购与竞争的效应分析
企业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合称 企业兼并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行为兼并方企业
通过购买目标企业即被兼并企业股份或以承担其债务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
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行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收购是指一
家企业拥有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实现对该企业的完全控制而被控制企
业可以继续保持独立的法人地位兼并实际上是收购的彻底形式企业并购是企业
面对来自国外的竞争和各方面挑战而进行的管理创新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整合企
业各方面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增强在市场中竞争力和对市场的影响力
控制力银行也不例外80 年代以来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使世界金融业进
入了新时期银行能够开发更多样化的产品采用更加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发展
更多的网络银行实现规模经济如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的合并,花旗公司与旅
行者公司的兼并其重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人才数据库网络经营网络的共享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来增强金融产品的研究能力和技术含量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来
实施银行业的购并再造成为了银行业兼并的重要驱动力使银行走向全能大型化
第三各国银行业竞争激烈银行很难达到足够的盈利水平市场趋于饱和迫使
各方进行并购重组以求在规模扩大中降低成本第四欧洲货币一体化创造了统
一的货币和市场对银行重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欧洲银行业的重组趋势
是越大越好各国银行互不相让纷纷实行强强联合争夺欧洲乃至全球的霸主地
47
位 第五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
对世界各国银行并购风起云涌的浪潮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企业合并是为了变
得更大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这种集中却不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那么
企业的并购究竟是创造了价值还是有损竞争的环境下面我们以美国为例来分析银
行并购对竞争的影响美国的银行集中度和利润在90 年代呈稳定上升趋势图4.1
为以赫芬达尔指数HHI 计算的整个美国银行市场的存款份额赫芬达尔指数从 1987
年至1997 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即便这样1997 年的赫芬达尔指数也并不高
图4.1 美国银行业集中度全国市场存款份额的赫芬达尔指数HHI
数据来源: Report of Condition and Income.
然而美国并不是一个单一银行市场的国家 而是拥有一些本地化的银行市场
这些市场包括城市地区的大都市以及农村地区的县图 4.2 显示了美国本地化银行
市场的平均赫芬达尔指数在过去的十年中变化幅度很小
48
市场集中度
低 高
数据来源 Report of Condition and Income; NIC;
FIDC Summary of Deposits.
图 4.2 美国银行业银行集中度本地市场存款份额的赫芬达尔指数HHI
数据来源 NIC FDIC Summary of Deposits.
尽管银行的数量在过去的十年里减少 但1997 年集中度与利润增加的幅度大大
慢于1987 年因此高的集中度不再会使银行获得像十年前那么多的利润这也意
味着银行在高集中市场的定价能力在减弱垄断程度在降低如图4.3 和4.4 所示
平均资产回报率 百分比
图 4.3 1987 年金融绩效与市场集中度
平均资产回报率
百分比
49
市场集中度
低 高
数据来源 Report of Condition and Income; NIC;
FIDC Summary of Deposits.
银行集中度和其利润之间的这些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技术的创新使得银行竞争
的成本下降而通信工具的改进使之以较小的成本方便地获得信息与远距离的银
行进行交易然而银行监管放松了地区之间的限制使得银行地理扩张能力加强
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入增加了银行竞争的程度
4.5 结论
欧美发达国家的近年来集中度普遍呈上升趋势一种可能的解释为银行并购导
致了银行集中度的增加同时给金融服务业创造了新的机会合并有助于银行更好
地利用这些机会重构金融服务市场而收购使得大银行得以控制小规模银行从
而获得较多的利润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银行股票与利润率上升也认为可能是银行
合并的原因即较高的利润导致了更多的合并美国银行业并购的实例说明了虽
然并购减少了全国范围内银行的数量但对本地市场的集中度影响不大银行的垄
图4.4 1997 年金融绩效与市场集中
平均资产回报率
百分比
50
断程度在下降 并且拥有市场份额的少量竞争者不再像十年前那样获较多的利润
原因可能是因为技术和放松监管增加了非传统性竞争资源的重要性
51
5 银行集中度银行竞争与银行危机
长期以来 由于银行退出的高社会成本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一直致力于如何
在提高银行效率的同时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集中度扩
大了银行规模加强了银行的市场力多样化经营使银行回避风险的能力增强另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较大的银行由于太大而不会倒闭的政策使得银行会冒更大
的风险全球的银行合并激起了有关银行的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性影响方面的公共
政策讨论而经济理论提供了分歧的预测
5.1 有关文献综述
金融行业的竞争远比在其它经济环节中的竞争复杂的多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
高集中度会使银行业效率降低就像在其它行业中一样另一方面银行集中度又
会对银行业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银行业的竞争与金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此消
彼长的在Keeley 1990 的一篇重要文章中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经验性的实证
他认为在1970年和1980年银行业的放松规制使得竞争增强并且导致了垄断租金的降
低但这种在租金上的降低却扩大了委托代理问题这就是银行所有权与政府
存款保险金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银行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在处置政府担保的资金时
有动力去实施更加有风险的活动原因就是这部分的资金是有存款保险的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同样指出了相似的代理问题他们认为如果银行所有者实施的风险
活动获得成功时他们则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但是如果风险活动没成功那么所带
来的成本就由存款保险资金来承担这就使得银行业在19世纪80年代比以前其它任
何时候的风险都大而这种额外风险的原因就是银行在委托代理问题中导致的银行
项目失败的增加
Beck, Demirgüç-Kunt 和Ross Levine 2003b 根据1980-1997 年70 个国家的数
据研究了银行集中度银行管理和国家制度对发生系统性银行危机可能性的影响
他们发现在银行体系更集中对银行竞争和活动管理制约较少以及金融制度鼓励
竞争的国家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52
各种经验研究也发现了金融的不稳定所带来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在表5.1中
我们可以看出新兴市场国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百分比高达28% 几乎为发达国家
的两倍新兴市场国家1977 —2000年发生了17起危机解决危机的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率为17.5% 而发达国家仅发生了7起危机解决危机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
为12% 单纯的银行业危机所花费的成本占GDP的4.5 这个数值远低于当银行和
货币同时发生危机所花费的成本即占GDP的23
表5.1 1977 2000年银行危机平均累积的财政支出
危机的数量 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百分比
解决危机的财政支出
占GDP的比率
所有国家 24 22 16
新兴市场国家 17 28 17.5
发达国家 7 13.5 12
单纯的银行危机 9 18 4.5
银行和货币危机 15 26 23
资料来源 Hoggarth, G. and V. Saporta. “Costs of Banking System Instability: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148-165, 2001.
政策制定者通常较关注如何去避免危机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危机成本的测
量如Hoggarth and Saporta (2001) 认为是解决危机的财政支出 这些支出发生的频
率很小可能几十年发生一次而偏离竞争的成本却是每年都会发生这些论点表
明了很多政策执行者只注意稳定而脱离竞争是不合适的
Allen and Gale (2000a)展示了一种模型这个模型是在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
个地方的所付出较少的交换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单一银行制的银行系统能够导致
垄断价格改变而在拥有只有两个支行的分支银行制的情况下也将导致完全竞争价
格的改变
另外 空间竞争模型中阐述了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空间竞争如上所述Allen
and Gale (2000a)说明了当一个大的单元银行引入搜寻成本后所收取的价格费用是
相同的就像在垄断情形下一样另一方面在每个地区一个银行只拥有两个支行
53
情况下 导致了如同标准的完全竞争情况下得到的结果空间竞争介绍了有关地区
多样化和风险分散的效果银行的利润大小取决于精确的竞争模型竞争与金融稳
定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受此影响
而熊彼特模型 Schumpeterian competition (2000b)是非常不同于标准的价格和
数量竞争而是企业创新的竞争在熊彼特竞争中讨论了一个重要的竞争概念即创
新可以促进竞争并且可以给银行暂时的垄断完全竞争的环境是合意的并能导致效
率理由是最成功的银行创新能占领整个市场因而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很显然
这种创新过程不会伴随金融稳定能够成功创新的银行将会生存而没有创新的银行
将失败如果政府更关心银行的稳定那么可以通过监管不同地区银行的进入确保
银行的生存如果假定银行在某地区是垄断的并具有创新的激励那么强制的稳定
性就像预期的一样导致福利的损失
Allen and Gale (2000c)发展了一个在完全竞争中银行的腐化模型金融不稳定的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腐化contagion 问题这个发生在一些震荡中一些小的问题
通过金融体系传播从而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问题它显示了银行中任何与整个经济
联系的震荡会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倒闭这种腐化会通过银行间而扩散模型进一
步探讨了银行在不完全竞争中的腐化问题它展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全竞争不会
使得经济易受到腐化现象各个寡头银行都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都将影响到流动性
的价格充分的流动将是他们确保避免腐化和破产
5.2 竞争与危机的基准模型
Allen and Gale(2003b)发展了一个竞争与危机的基准模型它是有关金融中介和
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竞争与危机的基准模型假定有三个时期即t 0 1 2 并且
每个时期都有一个单独的最优值这个最优值是相对于消费者与投资者的经济将
受到两种不确定的影响第一单个的代理商将受到特殊的偏好震荡这种震荡将
影响他们对流动性的需求第二整个经济将受到集合的震荡这将影响到资产回
报率和跨地区的偏好分配有的不确定因素都将在时期1 t 1 所解决每个代理
商都将在时期0 t 0 获得一单位的捐赠而在时期1 与时期2 是没有捐赠的因
此为了在时期1 与时期2 提供消费那么他们必须投资这里有两种资产可以通
54
过他们的回报率和流动性结构来辨别 一个就是短期资产另一个就是长期资产
短期资产是由储存技术表现在t 0 1 阶段投资1 单位短期资产在时期t +1
得到1 单位回报长期资产则是在两个时期后得到回报1 单位资产在时期0 时投资
到长期资产中那么在时期2 随机得到了大于1 单位资产的回报
投资者偏好可以通过事前和事后进行区别 在时期0时假定数量为n的有限投资
类型表为i 1, ….n 我们称i为投资者事前类型当事前投资者在t 0时期是同一
的那么他们在t 1时期开始就会得到一个私有的特殊的偏好震荡用i q 表示
i q i ÎQ 这里i Q 表示为一个有限的集合我们称i q 为投资者的事后类型这是因为
i q 是一个私有信息协议是不能明确地视i q 而定的投资者只可以对时期1和时期2
的消费量进行估计
Diamond和Dybvig(1983)假定了消费者是两种事后类型的一种一种是在时期1
对消费量评估另一种是在时期2对消费量评估这个是偏好震荡i q 的特殊情形
现存的框架是可以允许更多一般偏好的不确定在Diamond and Dybvig模型中所
有的投资商都是同一的事前类型因此一个代表性的单一银行可以提供完善的风
险分享这样市场就不用通过银行来提供一个跨地区的风险分享了
Allen and Gale (2003)假定了金融机构使用一定形式的中介模式每个中介提供
一个单独的合约不同中介采用各自的事前类型合约视集合状态h 和它们的事前
类型的独立单位报告而定服从激励性兼容合约约束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假想一
个单独的“通用”的中介他们可以和事前所有类型的投资者签订协约一个通用的
中介可以作为一个中心设计者它可以实行最优的风险分配这样就没有理由完全
求助于市场了而我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假设交易成本上排除了上述的中心解决方
案的基础上零散的中介只提供一定数量的不同契约这个假设给金融市场提供了
一个角色就是金融中介共同承担风险和获得流动性同时金融市场没有单独能力
去达到最优风险共享这是因为每个单独的经济代理商都有自己的私有信息市场
对于每个单独代理商的风险都不是完善的这种市场不能达到风险分配的激励效
用而相反中介可以给提供一个单独的激励兼容的合约并且可以改善市场提供
55
的风险份额
一般中介商在一个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合约情形下 Allen and Gale(2003)展示
了以下的结果
命题 1 在标准假设下存在一个中介起媒介作用的一般均衡并且分配是激励有
效的
根据命题 1 中介可以使用普通的激励兼容的合约在现实中由于交易成本
不对称信息和法律体系特性等原因我们观察不到这样复杂的合约这些假设认为中
介使用的各种合约和债务都是正当的以前我们都注意到发展一般框架这些框架
都不能对不完善合约进行合理的建模现在我们假设合约的不完善可以采用任何形
式并且证明结果可以持有不同类型的不完善的合约
有一个完善的合约 中介总是可以实现他们的承诺一旦合约被约束为不完善
那么在一些情形下中介不履行合约则会得到最优的结果在不履行合约中假设中
间商持有的资产都是流动的并且在中介投资者中分配收益假设市场是完善的
这样银行发行的证券就可以放任的不去履行因此我们假设这些证券是可以做抵
押并且他们的持有者可以获得优先权Allen and Gale 论证了当合约不完善采取各种
形式存款合约的结果
命题 2 在标准假设下存在一个银行的一般均衡并且分配是激励有效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 它说明了在现存的完善市场和完全竞争环境中不履行
合约在自由主义式均衡映射下是最优的对于福利正在改进的政府这里是没有余
地让它来干涉阻止金融危机事实上当效率被抑制时竞争和金融不稳定同时存
在这个结果论述了在标准框架下得到最优结果不需要竞争和金融稳定的转换
5.3 代理人模型
Keeley (1990)发展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当存在存款保险时银行两种时期和两种
情形下会承担风险他阐述了当竞争增加时银行承担风险也会增加
如果公司是债务集资建立debt-financed 的按照股东利益经营的经理有冒过
多风险的动机因为债权人承担了底侧downside 的风险而股东则可从上边
upside 获益这个人们熟知的风险转移问题在银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该行业有
56
很大一部分债务是以负债 存款的形式存在的风险转移问题在竞争下被激化了
其它情况不变更激烈的竞争会减少经理和或股东可能得到的利润或准租金
结果承担过多风险的收益变得相对更有吸引力任何一个对成本和收益的分析都
必须考虑这个效应对我们假定的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效率增加问题的影响
为阐明这些观点 考虑一个银行业规制者面临的问题该规制者通过给有限数
量的银行以契约来控制对银行业的进入我们采用一个古诺竞争模型在模型里银
行根据一个向上倾斜资金供给计划选择他们想要的存款数量更多的银行有提高均
衡存款利率和转移风险的倾向最优的契约数量是多少规制者是否应该通过仅给
予少数契约来限制竞争或者给予许多契约来鼓励竞争
假定规制者给了n个银行契约记做i = 1,...,n 假定每个银行选择一个风险完全
相关的投资组合这个假定等同于假定每种投资的风险可以分解成一个普通部分的
和一个特殊部分如果投资非常大则特殊的部分可以被完全合并结果特殊风险
在我们的分析中消失了剩下了普通部分则代表系统风险
一个投资组合可以用它的规模和回报率来描述银行的投资有两种形式的回报
对投资的每一美元银行i以( ) i p y 的概率收到回报i y 以1 ( ) i - p y 的概率收到回报0
银行通过选择投资的目标回报i y 来选择投资组合的风险假定函数( ) i p y 是二次连续
可微并满足p(0) = 1 p( y) = 0 '( ) < 0 i p y ''( ) £ 0 i p y y y i "0 < < 目标回报越
高成功的概率越小并且成功的概率下降越快由于投资回报是完全相关的投资
组合和个别投资有着同样的分布
以 ³ 0 i d 代表银行i 总存款量从定义上说也就是银行需要投资的总金额在这
里我们忽略了银行资本资金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如果存款总需求为

i
i D d 资金的机会成本为R(D) 这里R(D)假定是一个可微的函数且满足
R'(D) > 0 R''(D) > 0 R(0) = 0 R(¥) = ¥
假定所有存款都是保险的 因此资金的供给和银行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相互独立的
存款保险将在下面建模分析银行i 的收益是它投资组合风险的函数对所有银行来
57
说 存款需求为
( , ) ( )[ ( ) ] i i i i i p y d = p y y d - R D d 5.1
这里 ( ,..., ) 1 n d = d d ( ,..., ) i n y = y y 注意在计算净收益的时候我们忽略了银
行存款保险的成本由于银行总是可以通过选择= 0 i d 来保证非负的利润因此它在
均衡中总是有非负的期望收益也就是说- ( ) ³ 0 i i i y d R D d 这里并不需要引入一
个独立有限的负债限制
在一个纳什 — 古诺均衡中为对所有其它银行的战略做出最优的反应每一个
银行i都会选择一个有序的( , ) i i y d 考虑在一个均衡的( y,d)中每个银行i选择一个
严格为正的配对( , ) >> 0 i i y d 作为最优反应的一个必须的条件这个配对必须满足
下面的一阶条件
( )[ - ( ) - '( ) ] = 0 i i i p y y R D R D d 5.2
'( )[ - ( )] + ( ) = 0 i i i i i p y y R D d p y d 5.3
假定均衡是对称的 也就是说对所有i都有( y ,d ) ( y,d) i i = 则一阶条件可以简化为
y - R(nd) - R'(nd)d = 0 5.4
p'( y)[ y - R(nd)]+ p( y) = 0 5.5
这意味着
y R nd R nd d
p y
p y
( ) '( )
'( )
- ( ) = - = 5.6
考虑到对 p( y)的假定y上升会导致
'( )
( )
p y
- p y 减少假定这里有两个对称的均衡
( y,d)和( y', d') 则y > y'意味着R'(nd)d < R'(nd')d' 再考虑到我们对R(D)的假定
这意味着d < d'和R(nd) < R(nd') 于是显然有y - R(nd) > y'-R(nd') 因此对这一系
列的等式至多只有一个解该解决定了在一个对称均衡中银行投资组合的规模和
58
风险
命题 1 在上面的假定下这里最多有一个对称均衡( y* ,d * ) >> 0, 该均衡由下面
的条件决定y R nd R nd d
p y
p y
( ) '( )
'( )
- ( ) = - =
现在我们来看对承担风险的竞争效果能做出什么结论 假定我们用集中度来表
示银行业竞争的程度换句话说银行越多银行业竞争越激烈因此在回答这个
问题上我们首先努力的是增加n 的数量并观察银行行为的风险如何变化
在一个固定的资金供给 Supply-of-funds 情况下随着n 的增加存款的量非
常有可能仍然是有界的更确切的说如果我们假定随D ®¥ R(D) ®¥ 则显
然D ®¥和均衡是矛盾的这意味着随n ®¥ d ®0 这又意味着R'(nd)d ®0
进而y - R(nd) ®0 p( y) ®0 换句话说y和R(nd)都收敛于y
命题 2 如果随D ®¥ R(D) ®¥ 则在任何对称均衡中随n ®¥ 有
y - R(nd) ®0和y ® y
竞争增加的影响是使每个银行对资金市场的相关性变得更小 这又会降低价格影
响(R'(nd)d)在银行决策中重要性结果银行会更喜欢竞争并且只要利润为正银
行就会扩大他们的业务均衡又要求利润收敛于零这意味着银行有极大的冒风险
动机在约束n ®¥下他们会选择可能得到正利润非常冒险的投资
这个例子有一定的启发性 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假定了我们在
一个固定规模的市场并且为达到竞争的目的银行的数量可以无限增加通常情况
下人们认为在我们约束中的完全竞争要求银行和消费者的增加是无界的实现这
个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在增加银行数量时移动资金的供给曲线来复制市场假定存款
的收益回报率是每个银行存款的函数
R = R(D/ n)
我们假定随银行数量的增加 存款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特定银行的资金供给
保持不变
59
模型中这个变化的影响是使模型更像是一个传统市场模型 在那样一个模型中
随着公司数量的增加产品价格对任何一个公司供给的影响逐渐变得非常小在这
里的约束中随着银行数量无限增加银行的存款需求对均衡存款利率的影响逐渐
变得非常小为表明这个注意一阶条件变成了
y - R(D) - R'(d)dn-1 = 0 5.7
并且
p'( y)[ y - R(d)]+ p( y) = 0 5.8
如前所述 我们可以通过假定随n ®¥ R(D) ®¥来保证随n ®¥ d 仍保持
有界于是随n ®¥ 第一个等式左手边的最后一项将会消失剩下一个可以满
足y = R(d)的有限的( y,d)的值将这个代入第二个等式可知p( y) = 0 换句话说
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边际利润逐渐下降为零银行选择风险越来越大的投资
命题 3 如果随D ®¥ R(D) ®¥ 则在任何对称均衡中随n ®¥ y - R(nd) ®0
和y ® y
以上很清楚地阐明了竞争降低了利润使得银行会冒更大的风险
在这个特例中 银行业规模报酬不变在这个限制下当存在大量独立无关紧
要的银行时利润必将收敛于零换句话说银行将扩大他们的存贷款数量直到存
款利率接近投资的期望报酬但是这给了他们一个极大的动机将风险转移到存款人
或是存款保险机构
5.4 结论
竞争与危机的基准模型认为完全竞争导致效率 如果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同时
金融中介与其客户之间的合约也是完全的那么分配是激励有效的在这种情况
下竞争与稳定性是一致的如果金融市场是完全的但是合约是不完全的那么
竞争与稳定性的关系会有所变化如果中介机构对银行的存款合约允诺一个固定的
支付那么分配是约束激励的如果银行不能给予固定支付的话那么就会有金融
60
危机 这就是约束激励竞争的背离可能增加金融的稳定性但是不可能增加并且有
可能减少福利这个结果很直接的描述了竞争与稳定可替代的假设是错误的如果
认为竞争与金融稳定之间有替代那么市场中必然存在各种失败最常见的失败就
是Keeley (1990)强调的委托代理问题尽管是这种情形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
比最开始所想的复杂的多
代理人模型认为由于竞争的增加 减少了经理和或股东可能得到的利润
银行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会去实施更加有风险的活动原因是这部分的资金是有存款
保险的或者为政府担保的资金如果银行所有者或经营者实施的风险活动获得成功
时他们则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但是如果风险活动没成功他们会尽量将此成本转
移给存款保险机构或存款人来承担从而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61
6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不
断变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以后我国金融界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必
然趋势因此借鉴西方学者研究银行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特
征特别是竞争与垄断程度对我国银行绩效及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意

6.1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
二十多年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的,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计划金融
的大一统垄断模式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再到当前多种金融机构并
存发展
第一阶段1984--1994 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从大一统
垄断模式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
1984 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改革前30 年几经撤消与恢
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 年正式恢复1979 年改革前划归财政部管理主要办理财
政拨款和拨款监督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正式恢复
1984 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这四
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中国形成了
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第二阶段1994--2003 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
垄断程度不断下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
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
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
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
62
良资产 逐步建立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陆续
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
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
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特别是2003年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国内银行特别是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国有银行注资以及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
修订银行法等等在这十年期间国家允许成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的垄断份额不断下降其它股份制银行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阶段2004 年开始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银行业竞争进
一步加强
2003 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
革试点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合理资本充足内控严密经营
稳健服务效益及资产质量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遵循
财务重组组建股份公司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的路径推进各项改革
并动用450 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希望从根本上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股份制商
业银行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模式是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
必然选择同时外资银行进入步伐明显加快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国内银行业的
发展银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强
目前 中国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3 万多家包括3 家政策性银行4 家国
有商业银行13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5 家城市商业银行681 家城市信用社3 万
多家农村合作信用社另外还有54 家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225 家外资银行营
业性机构4 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9 家信托投资公司74 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12 家金融租赁公司5 家汽车金融公司以及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截至2005
年9 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36 万亿元4.4 万亿美元占全国金融机
构资产总额的90%以上
总之 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不断变化由垄断
走向竞争由单一走向多元初步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
构并存有序竞争的银行业市场体系
63
6.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特征
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 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以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银行业市场体系以下将用度量银行集
中度与竞争的结构方法和非结构方法来定量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特点
6.2.1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结构的集中度和赫芬达尔系数的测定
对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集中度CRn进行测算时因为我国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
体的银行体系所以我们采用的n值为4来测算四大商业银行在相应项目中所占的比
率测算结果见表6.1
表6.1 1994 年—2003 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存款和贷款的指标比率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平均值
四大国有银行
资产比率
93.22% 92.45% 90.45% 89.97% 88.99% 88.02% 85.73% 84.18% 81.56% 79.32% 87.39%
其它 11 家股份制
银行资产比率
6.78% 7.55% 9.55% 10.03% 11.01% 11.98% 14.27% 15.82% 18.44% 20.68% 12.61%
四大国有银行
存款比率
86.47% 90.16% 89.35% 86.18% 88.84% 89.92% 88.13% 85.91% 84.09% 82.22% 87.13%
其它 11 家股份制
银行存款比率
13.53% 9.84% 10.65% 13.82% 11.16% 10.08% 11.87% 14.09% 15.91% 18.78% 12.87%
四大国有银行
贷款比率
93.17% 92.77% 91.78% 91.34% 91.10% 90.21% 87.67% 85.94% 84.42% 81.68% 89.01%
其它 11 家股份制
银行贷款比率
6.83% 7.23% 8.22% 8.66% 8.90% 9.79% 12.33% 14.06% 15.58% 18.32% 10.99%
说明 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64
图 6.1 四大国有银行资产之份额CAPI_O
其它11 家股份制银行资产之份额: CAPI_C
图 6.2 四大国有银行存款份额SAV_C
其它11 家股份制银行存款份额: SAV_O
图 6.3 四大国有银行贷款份额LOAN_C
其它11家股份制银行贷款份额: LOAN_O
65
表 6.1 中的11 家股份制银行为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
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
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由表6.1 可以看出资产存款和贷款3 项指标的CR4
平均值都在85%以上接近90%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
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
行恒丰银行以及中国投资银行1985 年2003 年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的郝芬达尔系数
我们发现这16 家银行资产的郝芬达尔系数从1985 年的26.57%下降到2003 年的
16.96% 下降幅度较大见表6.2
表6.2 1985年2003年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的郝芬达尔系数%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郝 芬
达尔
系数
26.57 26.61 24.89 25.02 25.08 24.73 24.22 23.95 24.09 23.63 23.84 23.77 20.9 20.66 20.42 19.76 18.85 17.89 16.96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集中度指标划分市场结构的贝恩的竞争结构分类法
我国国有银行业处于极高寡占型
表6.3 贝恩的竞争结构分类法
市场集中度
市场结构类型 CR4 值
%
CR8 值
%
该产业的企业总数 家
极高寡占型
高集中寡占型
中上集中寡占型
中下集中寡占型
低集中寡占型
原子型即竞争型
75 以上
65-75
50-65
35-50
30-35
30 以下
85 以上
75-85
45-75
40-45
40 以下
1-40 家
20-100 家
企业数较多
企业数很多
企业数很多
企业数极其多 不存在集中现象
资料来源 转引自夏大慰主编产业组织学31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66
表 6.4 1994 年—2003 年样本银行资产比率=各银行资产/银行资产总和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34.47% 35.66% 38.5% 38.20% 28.840% 29.30% 29.95% 29.78% 28.29% 26.94%
中国农业银行 16.40% 14.13% 15.15% 14.85% 18.63% 18.84% 16.47% 17.43% 17.79% 17.96%
中国银行 24.05% 22.90% 21.51% 21.06% 22.80% 21.67% 20.24% 17.91% 17.06% 16.14%
中国建设银行 18.29% 19.77% 16.28% 15.87% 17.72% 18.22% 19.08% 19.07% 18.42% 18.27%
交通银行 3.99% 4.15% 4.47% 4.24% 4.46% 4.45% 4.73% 4.61% 4.58% 4.89%
中信实业银行 0.92% 0.99% 1.12% 1.19% 1.23% 1.30% 1.77% 2.07% 2.00% 2.16%
中国光大银行 0.26% 0.39% 0.49% 0.57% 0.69% 1.39% 1.54% 1.83% 1.91% 2.03%
华夏银行 0.14% 0.23% 0.38% 0.46% 0.51% 0.72% 0.94% 1.06% 1.27%
中国民生银行 0.09% 0.17% 0.23% 0.30% 0.53% 0.96% 1.46% 1.86%
广东发展银行 0.56% 0.63% 0.78% 0.84% 0.98% 1.00% 1.12% 1.32% 1.31% 1.55%
深圳发展银行 0.20% 0.23% 0.31% 0.30% 0.36% 0.36% 0.51% 0.83% 0.99% 0.99%
招商银行 0.54% 0.74% 1.16% 1.23% 1.39% 1.34% 1.63% 1.84% 2.22% 2.59%
兴业银行 0.26% 0.23% 0.25% 0.27% 0.33% 0.41% 0.65% 0.86% 1.14% 1.34%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67% 0.77% 0.80% 0.84% 0.98% 1.20% 1.67% 1.91%
恒丰银行 0.03% 0.04% 0.06% 0.06% 0.07% 0.07% 0.10% 0.10% 0.09% 0.10%
四大国有银行
资产比率
93.22% 92.45% 90.45% 89.97% 88.99% 88.02% 85.73% 84.18% 81.56% 79.32%
其它11 家股份制
银行资产比率
6.78% 7.55% 9.55% 10.03% 11.01% 11.98% 14.27% 15.82% 18.44% 20.68%
说明(1)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从纵向来看 1994 年到2003 年这十年间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各项指标上
都具有其它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垄断优势然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
市场份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例如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比率从1994 年的93.22%
下降2003 年的79.32% 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比率却从1994 年的6.78%上
升到 2003 年的20.68% 并且11 家股份制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上升趋势明显快于
四大国有银行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垄断正在被逐渐打破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正
在快速发展并已在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从横向来看 以银行资产比率为例中国工商银行的所占份额均大于其它银行
与其它银行尤其是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同时其它三家国有商
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市场份额同样远大于一些新兴商业银行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业具有鲜明的国家垄断市场的特点且这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67
的垄断格局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6.2.2 对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Panzar-Rosse 模型测定
6.2.2.1 模型和数据
根据J.A. Bikker and K. Haaf (2000)和Stijin Claessens and Luc Laeven(2003)的先
例利用我国1993 2003年有关的数据适合于我国银行业的Panzar Rosse二回归
式基本的计量模型为
银行业市场结构竞争条件检验的回归方程如下
it i it it it it it it it Intr = a +a W +a W +a W + b Y + b Y + b Y + e 0 1 1 2 2 3 3 1 1 2 2 3 3 ln ln ln ln ln ln ln (6.1)
均衡条件检验的回归方程如下
it i it it it it it it it ROA = a +a W +a W +a W + b Y + b Y + b Y + e 0 1 1 2 2 3 3 1 1 2 2 3 3 ln ln ln ln ln ln ln (6.2)
其中 下标i表示i银行下标t表示t年
Intrit为总资产利息收入率总利息收入比总资产我们用总资产利息收入率来
代表银行的产出是因为Panzar Rosse模型的基本观点认为信用中介是大多数银行
的核心业务并且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利息收入仍然是主要的收入
ROA为利润总额比总资产代表总资产利润率
W1,it为资金成本率年度利息支出/总存款表示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
W2,it为人均费用率营业费用/职工人数表示银行员工的费用成本为劳动
力的支出价格因为我国银行里员工福利除了员工工资福利外还有其它隐性员
工费用支出因此我们采用营业费用取代单一的工资来表示
W3,it表示固定资产费用率累计固定资产折旧/年度固定资产净值表示银行
运用固定资产耗费的物质资本价格为有形资本支出的价格
其它表示银行特征的控制变量指标包括隐含的风险成本和规模
Y1,it和Y2,it分别表示银行的风险性Y1,it为贷款呆帐准备金比总贷款Y2,it为银行
的总贷款比总资产
Y3,it为银行的总资产用来代表银行的规模
在 Panzar Rosse 框架下H 统计值是三项主要投入的价格变化对银行总收益的
68
影响之和 即
å=
=
3
i 1
i H a 6.3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
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共15家银
行所构成的银行业市场样本期为1994 2003年全部数据为面板数据(panel data)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1995 2005 以及中国经济信息网
http://202.199.163.12/index/index.asp和高校财经数据库http://www.bjinfobank.com/等
资料汇总计算而来
6.2.2.2 回归结果
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 fixed-effect panel data model 用1994 2003 年
的全部15 家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检验银行业市场结构竞争条件检验的方
程的回归结果如表6.5
表6.5 1994 2003年全部15家商业银行竞争条件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表
参数 1 a ** 2 a *** 2 a *** 1 b 2 b 3 b ***
估计值 0.195892 0.110613 0.189403 -0.010139 0.055500 0.762977
概率值 0.032600 0.003800 0.001800 0.530700 0.328800 0.000000
R2 0.999275 调节后的R2 0.998967
F 12961.92 概率值 0.000000
c 2 : 0 0 H H = 17.18457 概率值 0.000034
c 2 : 1 0 H H = 17.75638 概率值 0.000025
结果表明在 10%的显著水平下1 a 2 a 3 a 3 b 四个参数均显著在原假设为
: 0 0 H H = 和: 1 0 H H = 的情况下Wald检验的结果显著拒绝原假设实际计算得
69
H=0.495 拒绝H=0 和H=1 的假设由检验结果可认为0<H<1 也就是说1993 2003
年间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满足垄断竞争
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 fixed-effect panel data model 用1994 2003 年
的全部15 家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检验银行业市场结构均衡条件检验的方
程的回归结果如表6.6
表 6.6 1994 2003 年全部15 家商业银行均衡条件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表
参数 a1 a2 ** 3 a * 1 b 2 b ** 3 b *
估计值 0.283293 -0.333064 0.237023 0.045162 -0.543829 0.535793
概率值 0.377700 0.035100 0.097500 0.526000 0.025800 0.064500
R2 0.998034 调节后的R2 0.997179
F 4670.559 概率值 0.000000
c 2 : 0 0 H H = 0.173028 概率值 0.678894
在 10%的显著水平下2 a 3 a 2 b 3 b 四个参数均显著在原假设为: 0 0 H H =
的情况下Wald 检验的结果不显著接受原假设实际计算得H=0.16 由检验结
果可认为H=0 即1994 2003 年间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满足均衡条件
用Panzar-Rosse 模型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测定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
处于垄断竞争状态
6.2.3 我国银行的基本特征垄断竞争和国有垄断
在许多国家 银行国有化程度相当高政府拥有50%或更多银行资产的比率超
过50%的有俄罗斯埃及冰岛巴西其中印度高达80% 德国较低为42% 而
英国和美国却为零很显然低收入国家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高于高收入国家
直到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认为银行的国有化是理所当然的
同一些公用事业电信公司航空公司和铁路部门一样商业银行被认为是国民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完全控制于个人手中而金融市场在发挥有效约束方面仍旧过
70
于薄弱, 特别是当资本管理和国外所有权的禁律广泛实施的时候
据世界银行 2001 年上半年发表的一个报告该行对100 多个国家的金融业进行的
调查研究表明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官方(即国有)银行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最
多的是那些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大约占世界人口40 的30 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绝
大多数银行资产仍为政府所有然而在过去的近十年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所占
表 6.7 新兴市场国家国有银行的资产份额资产收益率与加权风险资比率
资产占总银行资产的百分比 资产收益率 加权风险资本比率
1980 1990 2000 1998 1998
印度 91 91 80 0.4 11.2
俄国 … … 68 … …
印度尼西亚 … 55 572 19.9 21.4
韩国 25 21 30 5.2 6.9
菲律宾 37 7 12 0.5 13.3
泰国 na 13 31 12.1 8.7
阿根廷 na 363 30 0.0 18.7
巴西 33 64 432 0.1 12.9
智利 23 19 12 1.7 13.3
哥伦比亚 27 45 132 10.0 6.9
秘鲁 65 55 3 0.1 11.4
委内瑞拉 … 64 52 1.5 15.85
捷克斯洛伐克 … 783 28 0.4 12.0
匈牙利 … 81 92 27.1 23.5
波兰 … 804 23 1.0 8.8
以色列 ... … 452 0.5 9.8
南非 … 53 21 … …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Hawkins and Turner(1999), p79 中央银行Barth Caprio and Levine (2000) ,
表1 1 1998. 2 1999. 3 1994. 4 1993. 5 Simple ratio.
71
的比例大幅度收缩 20 世纪80 年代晚期到20 世纪90 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常占有
新兴经济银行系统放款与存款总额的一半以上十年后中欧地区国家银行资产平均
份额下降至20% 而拉丁美洲则为15%(见表6.7) 在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由于
1998-99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短时间内银行国有化的相反趋势然而当地政府
承诺一旦情况允许便将放弃其在国有化银行的股份目前银行国有化只在中国印
度和俄国占据主导地位而印度在近年来一直通过后台管理鼓励银行竞争并在向国会
提交的一项法律草案中提出将政府在国有银行的股份降至33%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格局呈现出典型的垄断竞争格局但从总资产存款和
贷款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国有银行资产
占总银行资产的百分比接近90% 远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然而这种垄断的程
度在不断下降全国性其它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指标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扩大由此
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为典型的国有垄断和垄断竞争
6.3 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
国际银行业自 80 年代以来经历了以求大求全求新的发展潮流日本银行业
凭借并购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和跨国经营范围并在90 年代英国银行家排行榜
前10 位中占据绝对地位德国银行业则凭借全能服务抢占市场并在90 年代末的
资本市场发展大潮中取得丰厚的盈利回报但从2000 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增长
步伐放缓和资本市场风险爆发单纯的大全新模式的低效率和高风险问题
迅速释放影响着银行业绩和资产质量2003 年7 月揭晓的英国银行家最新排
行榜上按总资产规模排名进入前25 位的银行分别是日本5 家英国和德国各4 家
美国和法国各3 家中国1 家按规模排名的变化不大但几大发达国家竞争地位分
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美国银行业在竞争中取胜世界排名前1000 家银行中的210 家美
国银行税前利润增长25.8% 以16%的资产总额和24%的资本总额创造了1000 家银行
利润总额的49% 其中花旗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更高达38.8% 83 家入围的德国银行税
前利润总额仅占1000 家银行总额的1.1% 净资产收益率跌至6.76% 121 家入围的日
本银行则总体亏损进入前25 名的4 家大银行更由于资产质量问题严重而一蹶不振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受本土经济条件的限制 整体薄弱发展中国家税前利润占
72
总资产的百分比1999年拉丁美洲为2.4% 中欧为1% 东亚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仅为-0.7% 见第4章表4.7 在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税前利润占总资产的比率
1994-2003年平均只达到0.22%,远低于其它新兴商业银行0.94%的水平,其它新兴商业
银行是国有银行的4.27倍,差距很大且利润率呈下滑趋势见表6.8
1997 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银行的总资产利润率指标有较大程度的
下滑而国有银行虽有下滑但幅度较小而股份制银行下降得较快这说明股份制
银行更能及时传递金融市场的波动信号也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市场集中度与
回报率的背离还有其深层原因, 即银行规模的形成与绩效无关以及事实上存在着的
规模不经济结构理论认为集中度与利润回报正相关, 隐含这样一个假定: 市场集
中度的上升和利润率的提高互为因果我国银行市场较高的集中度不是市场作用的
结果, 国有银行巨大的规模并非是由规模收益长期积累转化而来, 进而大的银行规
模也不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回报
表6.8 1994—2003 年样本银行总资产利润率=税前利润/总资产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平均值
中国工商银行 0.0016 0.0015 0.0016 0.0008 0.0011 0.0048 0.0044 0.0034 0.0013 0.0004 0.0021
中国农业银行 0.0009 0.0035 0.0032 0.0005 0.0005 -0.0002 0.0001 0.0005 0.0010 0.0006 0.0011
中国银行 0.0066 0.0052 0.0056 0.0026 0.0014 0.0017 0.0010 0.0012 0.0039 0.0022 0.0031
中国建设银行 0.0020 0.0036 0.0031 0.0011 0.0009 0.0033 0.0034 0.0019 0.0014 0.0001 0.0023
交通银行 0.0167 0.0155 0.0133 0.0116 0.0055 0.0050 0.0043 0.0038 0.0021 0.0002 0.0078
中信实业银行 0.0097 0.0117 0.0146 0.0159 0.0150 0.0072 0.0062 0.0052 0.0067 0.0058 0.0098
中国光大银行 0.0160 0.0130 0.0190 0.0270 0.0170 0.0040 0.0020 0.0020 0.0020 0.0020 0.0102
华夏银行 0.0180 0.0130 0.0100 0.0080 0.0080 0.0070 0.0060 0.0060 0.0095
中国民生银行 0.0010 0.0210 0.0100 0.0070 0.0050 0.0060 0.0050 0.0050 0.0075
广东发展银行 0.0160 0.0110 0.0050 0.0030 0.0030 0.0030 0.0020 0.0020 0.0020 0.0020 0.0049
深圳发展银行 0.0260 0.0250 0.0310 0.0320 0.0220 0.0060 0.0080 0.005 0.0030 0.0020 0.016
招商银行 0.0230 0.0270 0.0240 0.0220 0.0130 0.0080 0.0080 0.0080 0.0070 0.0070 0.0147
兴业银行 0.0090 0.0110 0.0200 0.0150 0.0090 0.0020 0.0060 0.0050 0.0060 0.0092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0190 0.0120 0.0130 0.0090 0.0080 0.0080 0.0070 0.0060 0.0103
恒丰银行 0.0053 0.0023 0.0021 0.0017 0.0019 0.0103 0.0013 0.0061 0.0024 0.0037
四大国有银行平均
总资产利润率
0.0028 0.0035 0.0034 0.0013 0.001 0.0024 0.0022 0.0018 0.0019 0.0008 0.0022
其它股份制银行平均
总资产利润率
0.0166 0.0149 0.0147 0.0163 0.0114 0.0062 0.0058 0.0049 0.0047 0.004 0.0094
说明 (1)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73
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利润回报率相背离有多方面原因 由于过去若干年我
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转轨期行政干预比较多市场经济未建立其
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革期间及改革早期行政分权的管理体制大银行决策权
力层层分解到基层管理决策能力上下一般粗内控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等等由于现有的市场集中度和国有银行的巨大规模是来自于传统体制, 并非效率
的结果当前国有银行经营效率低下, 面临新兴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挑战, 前景
不容乐观, 要从根本上提高国有银行绩效,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内容
6.4 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对此问题
的跨国实证研究也提供了不同的结论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银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学术界却讨论得较少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业1986 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的
回归分析来研究中国的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4.1 模型和数据
6.4.1.1 模型及变量的设定
为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构我国商业银行与经
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了以下回归模型
t t t t GDP = b + b K + b L + b NON + b PCP + b FSI + b HHI +e 0 1 2 3 4 5 6 ln( ) ln( ) ln( ) ln( ) ln( ) ln( )
6.4
其中0为截距项e 为残差项GDP为国内生产总值K为资本投入用固定资
本形成来表示L为劳动投入用总就业人数来表示NON为非国有化指标即非国
有产出占工业总产出比例用来衡量一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计算中后滞一年
除了以上的变量以外 在模型中根据Boyreau-Debray测量中国金融中介对经济
发展影响的模型我们的还使用了三个衡量金融发展和银行结构的指数
PCP为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向私人部门贷款占GDP比率它是衡量一国整
体的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之一
74
FSI是融资结构指标金融结构指数为股票交易量对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向私人部门贷款的比例它衡量一国总体的融资结构由于我国的股票交易所成立
于1990年末因此1985-1990的股票交易量为零
HHI HHI指数越大表明该行业垄断程度高在模型中因为我们使用的是时
间序列数据所以我们使用HHI的百分比变化值作为解释变量银行集中度对经济的
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6.4.1.2 数据的选择
我们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1985 2004 以及中国经济信息
网 http://202.199.163.12/index/index.asp 和高校财经数据库 http://www.bjinfobank.com/
计算编制得出我国1985 2003年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6.9所示由于我们只能得
到1985年以后的银行集中度的数据所以本文的实证分析是从1986年至2003年表
6.9给出了回归计量中主要变量的数据
表6.9 回归计量中主要变量的数据
GDP K L NON PCP FSI HHI
1985 8964.4 2641.0 49873 0.3514 0.65877 0 n.a.
1986 10202.2 3098.0 51282 0.37726 0.744 0 0.1618306
1987 11962.5 3742.0 52783 0.40273 0.75506 0 -6.4815511
1988 14928.3 4624.0 54334 0.43202 0.7068 0 0.5343726
1989 16909.2 4339.0 55329 0.43939 0.73388 0 0.2277995
1990 18547.9 4732.0 64749 0.45394 0.95325 0 -1.3876151
1991 21617.8 5940.0 65491 0.43831 0.98705 0.0020325 -2.0500586
1992 26638.1 8317.0 66152 0.48484 0.98817 0.02588 -1.1269815
1993 34634.4 12980.0 66808 0.53049 0.95117 0.1101 0.5720012
1994 46759.4 16856.3 67455 0.62664 0.87277 0.19916 -1.8972102
1995 58478.1 20300.5 68065 0.66026 0.86422 0.46588 0.8844315
1996 67884.6 23336.1 68950 0.6368 0.90083 0.50238 -0.2768456
1997 74462.6 25154.2 69820 0.68375 1.0061 0.41009 -12.101455
1998 78345.2 27630.8 70637 0.71758 1.1044 0.27211 -1.119778
1999 82067.5 29475.5 71394 0.71794 1.1422 0.33413 -1.1614964
2000 89468.1 32623.8 72085 0.52664 1.1107 0.61212 -3.2708221
2001 97314.8 36813.3 73025 0.55569 1.1541 0.34105 -4.5659327
2002 105172.3 41918.3 73740 0.59216 1.2484 0.21319 -5.1344614
2003 117251.9 51248.3 74432 0.62461 1.356 0.20199 -5.1607492
注 1985 年的HHI 百分比变化率无法计算
75
6.4.2 计量的结果和分析
我们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估计的结果见表6.10 结果表明在1986 年至
2003 年K L 以及NON 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说明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
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非国有化指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显著的影响非国有产
出占工业总产出比例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FSI估计系数符号为负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然而PCP估计系数符号为负
在统计上显著这与通常的跨国数据研究的结论相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金融发展
对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有较大影响而对中短期经济增长率的作用是有限的
HHI 的估计系数符号为负在10%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这符合一般均衡观点
的预期
从调整后的复判定系数 R2 来看,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自变量从总体上对因
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
表6.10 回归分析的结果
变量
Ln(K) 0.508179**
(3.626602)
Ln(L) 6.048375**
(2.843837)
Ln(NON -1 ) 0.375655**
(3.933623)
Ln(PCP) -0.707993**
(-2.538655
Ln(FSI) -0.014229
(-0.590252)
HHI -0.006282*
(-1.875402)
R2 值0.998
调整后的 R2 值0.996
德宾 沃森统计量2.234731
注释 1.本表结果没有列出截距项
2.* ** 分别代表变量在10 和5 的水平上显著
3.括弧里的数字为t 检验值
76
6.5 结论
本文用 Panzar-Rosse 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处于垄断竞争状态商业银行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与回
报率是相背离的这与我国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以及我国金融体
系发展的历程有关
虽然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同 然而对于银行结构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特别是一个国家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对该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却较

自从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虽然已从一个低收入
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低中等收入的国家但总的来说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根据Deidda
和Fattouh 2002 的实证结果银行的高集中度仅仅对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
影响而对高收入的国家则不然因此随着中国加入WTO 组织外资银行的进入所
导致的中国银行业竞争的增加可以提高金融资源分配的效率加强银行竞争有利于
经济增长国际清算银行等银行的有关数据也表明由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发
展中国家银行业集中度在下降又由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银行间的并购与重
组实现规模经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度却在上升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银行
的高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促进资本市场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作用
最后 需要解释的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18 年时间序列分
析的结果对我国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77
7 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
一国的银行业是该国金融业的核心 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本国经济的稳定和
健康发展从上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银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垄断被
打破竞争程度在上升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我国经济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要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改变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为切入点建立公平的竞争
环境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外的商业银行改革有一个基本模式就是三大要素的组合第一要素是是否
进行产权改革也就是民营化第二是要不要引进外资第三是要增加竞争还是增
加集中度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改革是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
银行市场结构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在保持商业银行稳定的同时建立一个有利于金
融风险分散银行机构之间适当有效竞争的高效率银行结构体系上个世纪90年代
以来我国国有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触及金融产权国家垄
断的制度安排国家一直在试图不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绝对垄断地位前提下改善金融
资源配置效率与经营绩效但实践表明这种愿望无法实现国有银行系统长期以来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绩效的低下已使国家着手改变原有的金融制度安排商业
银行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朱克桐2002 因此我国的银行业政策应该进行
战略性调整在深化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由国家相对控股或者通过国有控股企业
集团间接控股的同时改善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提高其竞争程度从而提高银
行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营绩效允许和鼓励其它产权形式银行的发展引入国
际民间资本应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保持国家控股地位
从而保持国有银行信用稳定的前提下既解决了治理结构中所有权代表人缺位的问
题又引入了有效竞争机制进一步分散了金融风险一旦更有效率的新的金融产
权形式大量出现国家将被迫退出竞争或变更金融产权结构以降低社会交易费用从
而增进资源的配置效率刘天才徐建斌2001 为此具体措施为
78
7.1 适度地发展我国民营银行
7.1.1 新兴市场国家国有银行的私有化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其公有制管理系统的漏洞造成的差业绩和频
繁的高成本的政府财政支持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放款受到种种限制 银行管理人员
却从不知道到底谁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真正所有者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到底
该向谁负责是中央银行还是中央及地方政府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可进一
步追溯至不得不向政府(地方及中央)和银行的主要客户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提供贷
款这些关系企业常常拥有广泛的信贷特权可以展期银行贷款和积累欠款
这种形势造成了以国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银行系统的疲软和脆弱 而许多国营商
业银行因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金融危机而一蹶不振为了解
决这些危机所带来的严重问题许多新兴经济国家进行了改革首先改善银行管理系
统接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重建了董事会这样大多数国营商业银行在
制定银行业务计划方面得到了自主权引进了新的高级的专业管理团队特别是在南
美洲和中欧地区这些通过财政补助的措施有力地恢复了银行稳定性20世纪90年
代后期当局还在这些地区推行了第二代改革方案着眼于审慎监管的实施改
进风险管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产权改革行业调查总体上证实了过去的十年中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改革有较大进步然而现有数据不能满足对国有银行各个时期的
业绩做出可靠对照此外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业和金融部门改革刚刚起步时国有
商业银行更多地涉及各种形式的定向贷款一些零散数据表明了印度的银行将其资产
报酬率从1990年几乎为零的水平提高到1998年的0.4% 而其加权风险资本比率也从较
低水平上升到11.2% (见表6.7) 波兰一些现有的国有银行的资产报酬率从1994年到
1998年几乎没有变化然而加权风险资本比率却有了大幅度提高
与外国银行和国内私人银行业绩的比较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较低不足为
奇然而, 人们有理由希望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会有所降低因为只有国有商业
银行得到了政府的充分支持这些银行提供较强的存款安全保障存款户们更愿意
把钱存在那里因此国有商业应该有能力提供与其它银行相比较低的存款利率
不同地区债权成本和经营效率也有明显不同在亚洲本国所有银行的利息支出
79
为外国所有银行的一半 但实际上以上三类银行资产报酬率及营业成本并无明显差
异在南美洲同国内或外资银行相比国有银行利润较小然而营运较为便宜
国有银行的特点评定的另一途径是可通过信用风险评级机构评定这些机构的信用风
险获得(表7.1) 穆迪的银行财务实力评等是指穆迪对银行內在安全性和稳健性的意
见这些评等衡量银行是否需要银行所有者同业或官方机构等第三方协助的可能
性在允许政府担保之前同私营银行的三分之二相比样例中仅有三分之一的国
有商业银行被评为D 级或更高等级(充足或良好的金融实力) 在南美洲79%的私人
银行被评为具有足够或良好的财务实力而亚洲为59% 而中欧及东欧的私人银行
为54% 在国有银行中44%亚洲银行和仅14%中欧银行被评为足够或较高的财务
实力在该样例中大多数银行被评为E 级财务实力非常弱需要周期性外部援
助如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
表 7.1 银行评级与政府担保
穆迪长期银行存款评估
银行财务实力评等国有银行 其它银行 大型银行 小型银行
B
C
C
D
D
E
E
Baa
A
Ba
Baa
Ba
A
Baa
Ba
Baa
Ba
Ba
B
A
Baa
Baa
Baa
Ba
Ba
Ba
Baa
Ba
Ba
Ba
Ba
Baa
资料来源 Fitch-IBCA.
7.1.2 发展中国家的实例
中欧 外国战略伙伴的作用
在中欧和东欧 在早期的过渡阶段银行改革并未集中在私有化方面那时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笔的坏帐以及使财政非常虚弱的国有商业银行重新资本化的
问题然而地方当局很快就认识到发展高效率的银行系统不可能没有外国银行的积
极合作
80
波兰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外国银
行作为战略投资人建立了许多子公司或通过认购股权的方式参与波兰银行的私有
化这些工作有时是分阶段进行的如果没有得到战略投资人某些银行就在华沙
证券交易所出售这些银行随后被接管留给政府较低的预算收入对最终业主的
选择也没什么影响在近年来的私有化中这种方法被放弃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 匈牙利通过将银行出售给外国战略伙伴使大多数银
行私有化清理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后匈牙利没有要求外国投资人交进入费
在1995-2000年期间共有10家银行通过招标的形式出售最大的银行OTP 在证
券交易所被推销随后出售给多家规模不大的外国金融投资人国家只在银行保留
一份黄金股这一黄金股使国家对股东所任命的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监事会监事具有
否决权
在捷克共和国 过渡时期开始时的主要看法是私营部门的效率远高于公有部门
的效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私有化和大量的私有银行获准开业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结果第一个实现这种私有化的捷克共和国第三大商业银行IPB银行停止了银行的经
营2000年七月宣布银行倒闭IPB银行的问题一半是先天性的出售前未清理资产
负债表一半是后天性的 IPB银行在1998年出售给Nomura证券公司伦敦子公司
以后公司的管理一直软弱无力这是因为Nomura证券公司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证
券投资人而不是战略性的业主最后捷克国家银行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将IPB出
售给一家捷克农村商业银行在证明私有化的结果令人失望之后捷克当局也开始
为他们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寻找外国战略投资人
拉丁美洲 作为结构改革一部分的私有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拉丁美洲国家在不同阶段都推出了银行私有化机计划这
些计划总体上构成了长期的公有部门改革的一部分计划也涉及到主要公有企业的
私有化目的在于巩固公共财政减少借款要求深化市场和私有部门的作用也是
一个主要的动机这项工作不仅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问题而且也加强了银行在
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作用
在阿根廷 已经在省银行和国家抵押银行的私有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数量从40家下降到15家导致存款更加高度的集中外国
81
银行更大幅度的渗透和更激烈的竞争, 导致了利润的实质性下降然而两家最大的银
行Nacion银行和Bapro银行却占有全国几乎25%的存款保持着其公有制的性质
常常被看作为社会的目标服务包括借款给农民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小型企业
墨西哥在主要宏观经济出现危机的背景下以总统令的方式在1982年对商业银
行进行了国有化银行国有化的目的主要是严格政府控制被强制国有化的银行将
其业务集中在公有部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些时候政府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
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过程1992年推出了新商业银行法银行被出售给私人部
门然而在十年的严格控制以后银行体系具有了无经验的经理和监管者金融
的放松管制和资金的可获得性增加导致了1994年的金融危机
在巴西 国有企业股份明显跌落2000年主要国有银行私有化包括两家大型区
域性国有银行Banestado和Banespa 当长达2年时间的国有银行结构改革计划完成
后国内应只剩下6家国有银行而1996年中期时还有30家出现这样快速变化的原
因是因为联邦政府承诺只要国有银行转为私有银行或转为发展机构或是接受清
算均可为其提供结构重组的一切费用
20世纪90年代初秘鲁的公有制商业银行达到了50% 到1995年在清算了8家
金融机构出售了2家银行后金融系统转为完全私有银行通过公共拍卖会出售给
包括银行在内的国内外投标者
7.1.3 民营化的经验和问题
虽然每一个新兴经济国家在将国有银行私有化方面有其自己的动机但是加强
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愿望以及缺少资本实际上构成了所有私有化计划的背景
近些年出现的国有商业银行私有化最成功的方法就是出售给战略伙伴 这些战
略伙伴通常是信誉卓著的外资银行已经进行的最成功的出售是通过公开的竞争性
投标程序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政府股权出售中的透明性某些通过在当地证券交
易所出售股份的形式进行的私有化也获得了成功匈牙利的OTP银行就是一个实
例但是这种方法并不一定能适用于某些国家的国有银行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没
有可靠的银行管理体制也没有能高效管理银行的富有经验的管理队伍此外国
内私人存款的不足尤其是危机产生的后果会严重地制约对银行股份的需求
82
匈牙利 正面和捷克共和国部分负面的经验表明在私有化之前清理国有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有利的真正的投资人对私有化以后再求助于政府并不感
兴趣他们需要提前知道所收购银行的资产和债务情况因此在重组国有商业银行
的过程中私有化应作为最后而不是最先的考虑
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隐性债务 资产负债表表外的各种项目以及
欠税等在将来某一天可能转为坏账的贷款潜在的收购人通常会要求某种形式的
保证实际上所有新兴经济都被迫提供某种形式的保证以支付某些现有债务中任
何变坏部分的费用但是即使政府担保清理记录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过去过失的
资产负债表可能要化数年时间
另一个难题是危机时期国有化银行如何按商业化方向进行经营 最好的方法似
乎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这种改革可以明晰地规定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的责任和制
定有效的激励政策金融服务的日益全球化和新金融产品的不断开发预示着银行需
要应付竞争性更强的环境
在国有商业银行私有化过程中国家应如何保持对这些大型机构的影响某些
国家通过为国家保留一定比例股份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印度计划的33%
而另一些国家通过在某些私有化的大型零售银行持有黄金股的方式即对某些战略
决策有否决权的股份匈牙利的OTP 银行就是一个实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以
色列政府建立了一个公共委员会负责任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私有化的两家银
行集团的经理后两种方法似乎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可能既为私人所有制特别是
在外国提供了效益也使得银行的业务定位不会发生可能出现的破坏性的改变
在某些国家 银行私有化已经引起了对私人动机和公众利益不一致的担忧这
些担忧往往由银行的所有权过度集中在富有的个人或家族像在以色列外国银
行像在智利波兰和匈牙利外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像在南非和捷克共和国
和非金融的公司手中然而很少有证据证明所有制结构的这种改变私有化银行不
健全或外国银行已经调走了国内的存款并推走小数额的借款人
83
7.1.4 适度地促进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结构的形成并非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由政府的垄断性
金融安排形成的为了激励银行向国有企业融资作为回报政府运用权利对银行市
场进行垄断性金融安排通过实行金融约束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管制市场准入
限制等等为国有银行创造了租金+机会这种垄断性金融安排在初期对国有企业
和国有银行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安排的代价无疑也是巨大的一
是整个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二是国有银行形成巨额不良资产加剧了银行业经
营风险阻碍了银行部门对实体经济支持目前防范金融风险降低银行不良资产
的比率已成为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三是国有银行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阻碍了经济
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时为了提高了整个银行业
市场的竞争性应适度发展民营银行发展民营银行的后果或者是导致利率的下降
或者是银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品种的增加这些都有利于银行业整体服务效率的
提高而这反过来也会有利于国有银行竞争实力提高引入民营银行也必将使得资
金流向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相匹配当然民营银行的发展过程中确实会面临很多
风险民营银行按市场化运作因此监管也应按市场化规则进行有效监管的核
心是要选择合适的市场准入原则
7.2 大力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
7.2.1 高集中度市场中的银行进入与竞争
在高集中度的市场中 如何评估竞争行为我们可以用Sutton 1992 定义的价
格竞争韧性来测算 如果出现现有公司串通一起使公司的垄断利润最大化的情况
那么其它公司的加入也不会对价格变化带来任何影响这实际上是缺乏竞争的状况
也即在集体垄断模式下即使公司数量N 值增加价格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任何其
它类型的竞争模型都认为现有公司对其它公司加入市场竞争的决定会采取相应的价
格回应这类模型预测是随着公司数量的增加价格会从垄断水平逐渐下降或快
84
或慢抵达边际成本 类似完全竞争也就是完全自由竞争水平的预测
理想情况下 我们希望用数据估算出价格和公司数量的关系但是要做到这
点必须具有有关价格和各种成本变量的精确信息而有些信息是很难获得的本文
所采用的方法论是Bresnahan 和Reiss 在系列论文中1987 1990 1991 所提出的
利用了一个事实即价格与公司数量关系不可见的和公司数量与相应的
最小市场规模可容纳一家公司两家公司三家公司等等之间具有紧密的联
系这些市场规模水平被定义为竞争的起点具体的方法论为
假设有这样一种经济 同样的公司面临同样的成本结构生产同质的产品图
7.1 7.2 阐明了竞争起点的市场规模概念与竞争公司数量的关系以及该关系是如何
依据市场参与者潜在的竞争行为而变化的
图 7.1 部分描述了在已有N-1 公司的市场市场预期进入者的平均成本函数AC
以及边际成本函数MC 下降的斜线D1 和D2 代表了各自的剩余需求线也就是在
假定N 1 现有公司给定价格和数量的情况下新进入者必须面对的需求水平或者
换句话说即市场需求总额减去现有公司生产的数量总额设想如果市场上的公司
最大化其共同垄断利润并在第N 家公司加入后仍然这样运作设定均衡垄断价格
P Pm 在此价格下如果剩余需求表为D1 第N 家公司不可能进入并在长期的竞
争中幸存因为它无法涵盖平均成本即使价格远高于边际成本但是若价格P
Pm 剩余需求线为D2 公司能够加入竞争生产Qm 产量企业收支平衡因此
假定现有公司这样的竞争行为如果单个公司有足够的市场规模用消费者的数量
来表示这些消费者产生Qm 的需求水平那么第N 家公司就能够进入市场并加
入垄断协议以共同垄断行为为条件这样的单个公司市场规模的最小值说明了
第N 家公司的竞争起点我们设定为SN m 其中m 表示在共同垄断行为条件下
单个公司的竞争起点
85
现在设想一下上述假设的反面 第N 家公司将面对来自N 1 的相关公司最激
烈的竞争图7.2 中描述了第N 家公司预期参与竞争的成本函数剩余需求线以及
市场价格P Ppc 该价格和平均成本函数的最小值相等能让该公司从长远来看不
亏不赢这是完全自由竞争模式下所预测的价格水平如果剩余需求线为D2 设定
价格P
P=pm
Mc AC
Q1 Qm
D1 D2
产量 Q
图 7.1 共同垄断
P=Pm
P=Ppc
Mc
AC
D2 D3
Qm Qpc
产量 Q
价格 P
图 7.2 完全竞争
86
价格为 Ppc 公司不可能满足长期盈利条件只有当剩余需求达到使公司能生产的数
量至少能达到Qpc 的时候公司才能加入竞争在这种完全自由竞争行为下我们设
SN pc 为相应的单个公司的竞争起点所要求的数量水平
从两条曲线可以看出 设定市场上现有公司数量以及成本结构SN pc SN m
正如预期的一样它表明竞争越激烈竞争的门槛越高这样的结果很重要
可以知道如何从竞争的起点与公司数量关系推断到价格公司数量关系
为进一步探究它们的相关关系 可以使用中等竞争水平为特点的模型比如著名
的古诺模型在古诺行为条件下预期的竞争参与者知道现有的公司不会因为其进
入市场而修改自身的生产标准因此设定一个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函数新进入
者进入市场后的均衡价格将必然比进入前更低由于价格随着N 的增加而降低古
诺模型也可以预测利润率因竞争公司的数量增加而在降低如果利润率随N 而降低
自然每下一个竞争者需要面临更高的竞争门槛以便于能参与长期的竞争并生存
下来可以看出公司的利润率随N 减少因此在中等程度竞争的模型如古诺
模型条件下价格和公司数量是递减关系
那么在哪一点上第 N 家公司可以加入竞争呢如上文所述只要对第N 家公司
的剩余需求大到足够覆盖平均成本任何时候都可以加入竞争即只要下列的条件
得到满足公司就可以加入竞争
N pNqN cqN F
=pN(a bpN)
N
S
c (a bpN)
N
S
F0 7.1
其中 pN 是第N 家公司加入竞争后的市场价格cqN 为可变成本 F 为固定成本
(a bpN)为公司N 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客户的需求
N
S
是单个公司市场规模其中VPN
表示单一客户可变利润从而得到单个公司参与竞争的起点
SN=
N
S
= [ N ]( N ) P c a bp
F
- -
=
N VP
F
7.2
故而 若固定成本更高或者可变利润降低则单一公司参与竞争的起点必须更

87
鉴于上述论述 对于竞争的起点S 和公司数量关系尤其是该关系随市场竞争
强度是如何变化的基本的预测为如图7.3 7.4 所示第一在共同垄断行为的
情况下价格不会随着其它公司的加入发生变化设想每个公司具有相同的成本结
构在共同垄断行为条件下可变利润不会随着公司的加入而改变从上述公式中
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每一公司面对相同的成本函数在共同垄断条件行为下竞争的
起点不随公司数量而变化因此为常数即
S1=S2=S3=S4=…
第二 在古诺行为条件下因为利润率随N 降低单一公司的竞争起点将实际
上随N 增加当N 值无限增长汇聚到上限Spc 古诺均衡等同于完全竞争因此
在古诺条件下
lim SN=Spc
从而 S1 S2 S3…… Spc
P=ppc
P=ppm
古诺模型
价格P
垄断
1 2 3 4 5
企业数量 N
图7.3 价格与企业的数量
88
当然 实际市场行为可能表现出比古诺条件更激烈或更松缓的竞争因此SN 的
实际走向可能会在古诺经济条件下走向的上面或者下面Sutton 1992 的价格竞
争韧性模型说明竞争越激烈随着公司数量的增加新企业的不断进入会使
价格逐渐下降从而竞争的起点越高因此越竞争的环境企业的进入越有利于社
会效率
7.2.2 国内银行系统的开放
许多新兴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他们缺少资金和银行业管理技能具
有不完善的银行结构因此需要外国银行的参与在中欧过渡经济中前两个因
素显得非常重要而缺少资本和不完善的银行结构是亚洲危机和拉丁美洲的银行系
统开放的重要原因
对所允许外国银行的参与范围的考虑通常带有政治性 从理论上而言保护国
有银行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的金融系统而实际上对小规模经济而言不需要国有
银行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国有银行不能很好地规避自己的风险即使在中等
规模的经济中也能够从外国银行获得较大的利益然而一些国家有着限制竞争
的管制政策根据Barth, Caprio, and Levine 2001 的观点有三个变量能够反
映了银行业的竞争环境首先对国外银行拥有国内银行的所有权限制如果有完全
SN(m)
SN(pc)
进入门槛
完全竞争
1 2 3 4 5
企业数量
古诺模型
垄断
图 7.4 进入门槛与企业数量
89
的限制 变量为1 返之则为零其次对外国银行进入的限制如有为1 反之则为
零通常对于外国银行进入的限制程度反映了该国的竞争环境外国银行是通过设
立分支银行方式进入或通过兼并国内银行形式进入对银行工业整个金融体系甚至
对银行的脆弱性有不同的影响银行准入的要求反映了为了获得经营银行的许可
是否有所要求的立法提议此变量的值为0 到8 值越高表明限制越严格而且
值越高说明新进入银行的质量越高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小从表7.2 中可以
看出很明显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国银行拥有本国银行所有权的限制和对
外国银行准入的限制更为严格对银行准入的要求不同收入国家的值相近
表 7.2 竞争管制变量
变 量
高收入
国家
高中等收入
国家
低中等收入
国家
低收入
国家
发达
国家
发展中国家或
新兴市场国家
对外国银行拥有本国
银行所有权的限制
0.17 0.44 0.19 0.14 0.08 0.31
对外国银行准入的限制 0.07 0.11 0.24 0.14 0.04 0.17
银行准入的要求 7.17 7.33 7.50 7.42 7.19 7.83
在对外公布一项重大开放计划时 菲律宾的现行法律规定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
不得超过银行业的30% 外国银行拥有50%或更多银行资产的比率不同国家区别
很大印度为零而新西兰却高达99% 德国美国和日本的比率较低分别为4%
5%和6%
反对将国有银行卖给外国人的一个共同的论点就是 我们不应该卖掉家庭的
财富同时还有一个广泛的反对意见就是国内的存款将会被用于支助外国的项目
在有些情况下只有国内的私有化和重新组合的失败才促使政府允许外国银行的进
入例如捷克共和国在墨西哥90 年代出售SOCB 时墨西哥政府同样将外资比
例限制在30% 把单个的外国投标人限制在5% 然而这些限制后来也被放松了并
最终被废除政府有时也会面对国内的压力因而限制外国银行的作用因为人们
担心外国银行会迅速的占领国内市场或通过竞争会降低信贷标准特别是他们利用
自己雄厚的财力弥补早期的损失1995 年巴西政府要求外国银行的最低资本要多
出国内银行的一倍近期该国政府部门又宣布不允许外国银行开办新的分行或并购
小的银行除非他们收购经营不善的国有银行有些国家限制外国银行的准入是
为了维持国内银行的独有地位
90
表 7.3 新兴市场国家外国银行的资产份额资产收益及加权风险资本比率
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百分比 资产收益 加权风险资本比率
1980 1990 2000 1998 1998
中国 0 0 1
印度 4 5 82 0.9 …
俄国 ... 64 9
香港 … 89 72 0.1
新加坡 86 89 762 … …
印度尼西亚 … 4 7 0.8 15.6
韩国 6 4 32 1.8 28.6
马来西亚 38 24 18 1.1 13.3
菲律宾 8 9 15 0.6 22.0
泰国 … 5 122 5.6 9.3
阿根廷 … 104 49 0.4 17.9
巴西 … 6 232 0.4 17.8
智利 … 19 542 0.4 15.5
哥伦比亚 9 8 262 0.5 10.9
墨西哥 … 0 245 0.2 14.4
秘鲁 2 4 40 0.5 11.4
委内瑞拉 ... 16 422 3.5 14.0
捷克斯洛伐克 ... 103 66 0.8 18.6
匈牙利 ... 10 62 0.9 15.6
波兰 0 36 70 0.5 15.0
以色列 … 24 92 0.3 11.1
南非 … 1 12 21.1 18.7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中央银行BIS 估计值1 外国银行为拥有超过50%股权的银行
21999. 31994. 41988-95 均值Claessens et al, 2000
5 包括持有股权不超过50% 但大于40%的银行61993.
91
然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国家认识到引进外国银行战略投资者的重
要性比如沙特阿拉伯政府就从世界各地的外国银行进行挑选并发给许可证这
些银行具有不同的管理文化银行系统和技能
7.2.3 我国银行业应大力引进外国投资者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也同样关心外国银行对国内银行竞争的影响越来越
多的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截止2005 年9 月末共有20 个国家和地区的69 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
了232 家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为6606.6 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
构资产总额的2 左右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外汇贷款额占我国金融市场外汇贷款总额
的20 左右刘明康2005 2003 年12 月我国出台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
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
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
构入股比例从15 提高至20 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 外资银行已
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 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信贷文
化决策程序激励机制以及资产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外资银行发展空间
巨大特别是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产品发展方面潜力很大因此 我国应进一步
推进银行业的开放创造中外资银行之间平等互惠的竞争格局以开放促进我国
银行和外国银行的共同发展大力推动中外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和引进境外战略投
资者外资参与中国银行业改革双方都是赢家一方面外资参与将有助于巩固
银行的资本基础促使中资银行的股权结构多样化增加银行竞争力提升银行业
的公司治理和全面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与中资银行的联系将帮助外资银行尽
快增加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实际上许多外资银行都把与中资银行的紧密合作看
作是在中国市场快速提升业绩的机会我国应鼓励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
业金融机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对于目前尚未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
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先行参股这些城市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
拓展市场同时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快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和衍生产品业务的
审批积极推动外资银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同时为了配合中部崛起
92
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以便为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
务传播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我国要采取措施积极支
持和鼓励外资银行向中西部和东北发展
总之 我国应尽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中外资银行间的公平竞
争同时加强监管进一步改进对外资银行监管和服务的技术手段只有实施良好
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管才能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7.3 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
如第 5 章的代理人模型所述银行的委托代理问题会造成很大的金融风险
特别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行长经理作为没有委托人的代理人实质上就是内部
控制人国有银行正因为是国有的因此国有银行的行长不可能完全按照商业
运作的方式来经营银行所以过去很多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包括国家控股的
银行不能够保证在经营权力上完全独立于政府另外国有银行还有一个动力的
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过去是官本位的等级制不管在什么部门都是按照等级发奖金
贷款的动力在哪里赢利的动力在哪里用优秀人才的动力在哪里而银行绩效的
生命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经理风险控制资产处置和后台监督的机制因
此在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如何设立这种激励机制任何鼓励代理人为银行的最
大利益而经营减少金融风险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建立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要
分层次进行对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激励要明确地区分什么是跟整体经济效益挂
钩的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什么是与具体业绩考核相挂钩的内部激励机制比如
信贷经理的业绩差别非常大一定要对他们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高级信贷经理都与
整体效益挂钩是不合理的应该跟自己的业绩挂钩总之如果内部激励机制不合
理会造成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出现缺陷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会出现同质和羊
群效应从宏观上来讲同质和羊群效应的风险也很大因此建立一个
良好的银行内部考核和激励机制即高级管理层向下制定并执行的激励机制对我国
商业银行绩效的提高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3
8 结论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 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银行业结构与银行绩效银行业结
构与银行业稳定之间的关系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考察和检验其结论为
1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集中度呈普遍上升趋势银行并购导致了银行集
中度的增加美国银行业并购的实例说明了虽然并购减少了全国范围内银行的数
量但对本地市场的集中度影响并不大本地市场银行的垄断程度在下降并且
拥有市场份额的少量竞争者不再像十年前那样获较多的利润原因可能是因为技术
和放松监管增加了非传统性竞争资源的重要性
2 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比最开始人们所想的要复杂的多竞争与危机的基
准模型认为完全竞争导致效率如果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同时金融中介与其客户之
间的合约也是完全的那么分配是激励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与稳定性是
一致的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的但是合约是不完全的如果中介机构对银行的存
款合约允诺一个固定的支付那么分配是约束激励的竞争的背离可能增加金融的
稳定性但是不可能增加并且有可能减少福利由于竞争的增加减少了经理和股东
可能得到的利润银行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会去实施更加有风险的活动如果银行所
有者或经营者实施的风险活动获得成功时他们则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但是如果风
险活动没成功他们会尽量将此成本转移给存款保险机构或存款人来承担从而大
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3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特征为国家垄断和垄断竞争我国银行业的垄断
正在被逐渐打破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快速发展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税前
利润占总资产的比率远低于其它新兴商业银行,差距很大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绩
效相背离
4 中国银行的高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面的影响
5 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应该是改善中国商业银行市
场结构提高其竞争程度允许和鼓励其它产权形式银行的发展引入国际民间
94
资本应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保持商业银行稳定的同时建立一个有利于金
融风险分散银行机构之间适当有效竞争的高效率银行结构体系
本文虽然对商业银行的结构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和竞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
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深感有关商业银行研究数据获取的难度有许多数据甚
至无法得到这是因为我国银行业的有些数据被视为机密的缘故因此有些实证
研究和计量模型不得不放弃比如我国银行集中和竞争对经济的影响本来想用
面板数据模型来估算这样结果可能会更精确一些但因无法得到关键的数据而放
弃还有分地区的银行集中和竞争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等等有待于我国商业银行
改革的不断深化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95
致 谢
论文的写作终于接近尾声了 回过头看看凝聚着花费了自己大量的心血和时间
文章感触油然而生近一年多的写作虽然辛苦无比但它终于完成心中仍充
满了欣喜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何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了我无
私帮助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正是他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了我鞭策和支持
首先 我真诚的感谢我的导师唐齐鸣教授她的学术思想个人品格平和待
人的态度一丝不苟的风格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对我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在攻读博
士学位的几年时间里从唐老师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正是她的精
心指导和严格要求本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可以说在攻读博士和工作期间的每一次进
步或每一点成就都是导师无私关怀的结果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感谢林少宫教授 王少平教授张宗成教授徐长生教授刘海云教授张建
华教授张卫东教授方齐云教授和宋德勇教授作为我的领导和老师在这几年里
对我学问上的悉心指导和关照有加林老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始终对我有很大激
励特别感谢王少平教授对我计量模型的指导感谢他们对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真诚
无私的指导
感谢在海外的艾春荣教授 谭国富教授在我读博期间多次聆听了他们的学术
讲座吸收了最新知识和研究方法特别是艾春荣教授对我的论文直接进行了指导
和帮助谢谢你们
感谢金融系的各位同事 易江副教授田新时教授简志宏副教授周少甫副
教授田映华副教授孙焱林副教授等感谢这些同事们在我攻读博士期间给予
我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照顾和支持
感谢经济学院的祝欣书记 徐彩云书记陈丽华老师以及郑朝阳老师给我的帮

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和儿子正是他们的关心和体谅 使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
于研究和写作
96
参考文献
[1] Acemoglu D., Johnson S., Robinson J.A.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1369-1401, 2001.
[2] Alhadeff, David.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bank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4.
[3] Aslý Demirgüç-Kunt, Luc Laeven and Ross Levine. The Impact of bank
regulations, concentration and institutions on bank margin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030, 2003.
[4] 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 Cambridge and
London: MIT press, 2000a.
[5] Allen, F. and D. Gal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X. V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3-94, 2000b.
[6] Allen, F. and D. Gale. “Financial contag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8,
1-33, 2000c.
[7] 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3a.
[8] Allen, F. and D. Gal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Markets,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rking Paper 00-44-B, 2003b.
[9] Barth, Caprio, and Levine. Surve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
around the world, a new Database, 2001.
[10] Beck, Thorsten, Asli Demirguc-Kunt, Ross Levine and Vojislav Maksimovic.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m, industry, and country
evidenc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umber 2423 August
2000, http://econ.worldbank.org.
[11] Beck, Thorsten, Aslý Demirgüç-Kunt and Vojislav Maksimovic. Bank
Competition, Financing Obstacles and Access to Credit, World Bank Policy
97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96, January 2003a.
[12] Beck, Thorsten, Asli Demirgüç-Kunt and Ross Levine. Bank Concentration and
Crises, Working Paper 9921, http://www.nber.org/papers/w9921, 2003b.
[13] Berger, A.N. and Hanan, T. 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in banking-a
repl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1, 1989, 291-299.
[14] Berger, A.N. and Hanan, T. Using efficiency measures to distinguish amom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banking.
Federal Reserve Board working paper, 1993.
[15] Berger, A. N. The profit-structure relationship in banking - tests of market power
and efficient-structure hypothesi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7, pp.
404-431, 1995.
[16] Berger, A. N, Saunders S., Scalise J. M. and G. F. Udell. The effects of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 pp. 187-229, 1998.
[17] Bencivenga, Valerie R., and Bruce D. Smith.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8 (April): 195–209,1991.
[18] Bikker, J.A. and J.M. Groeneveld. Competi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EU
Banking Industry, Kredit und Kapital 33, 62-98, 2000.
[19] Boyd, John H., and David E. Runkle. “Size and Performance of Banking Firms:
Testing the Predictions of Theor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1, 47-67,
1993
[20] Boyd, John H., and Bruce D. Smith.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International
Credit Markets, and Nonconverg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73 (April):
335–64,1997.
[21] Boyd, John H., and Bruce D. Smith.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in a Monetary
Growth Model,” Economic Theory 11 (March): 241–73, 1998.
[22] Boyd, J.H., and De Nicolo, G. “Competition and Bank Risk Revisit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meo, 2003.
[23] Bresnahan, T.F., The Oligopoly Solution Concept is Identified, Economic Letters
10, 87-92, 1982.
[24] Bresnahan, T. F. and P. C. Reiss. “Entry and competition in concentrated
98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Vol. 99, No. 5, pp. 977–1009.
[25] Caminal, Ramon and Carmen Matutes. Bank Solvency, Market Structure, and
Monitoring Incentives. Centre for Economo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no.1665 (London, June), 1997.
[26] Cetorelli, Nicola. The Role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in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rown University, December, Photocopy, 1995.
[27] Cetorelli, Nicola. The Role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strategies
and on Capital Accumul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
no.97-14(Chicago,December), 1997.
[28] Cetorelli. N. Competitive Analysis in Banking: Appraisal of the methodologies.
Economic Perspectiv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1999, 2-15.
[29] Cetorelli, Nicola and Pietro F. Peretto. Oligopoly Banking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Chicago FED, WP n. 2000-12.
[30] Cetorelli, Nicola and Michele Gambera,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e, Journal of
Finance, 56, 617-648, 2001
[31] Cetorelli, Nicola. Entry and competiution in highly concentrated banking markets.
Economic Perspectives, R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4Q, 2002.
[32] Claessens, Stijn and Luc Laeven. What Drives Bank Competion?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3113, The World
Bank, 2003.
[33] Claessens, Stijn and Luc Laeven. Financial Dependence, Banking Sector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81, January 2005.
[34] Coccorese, P. 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 Conditions in the Italian Banking
System: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BNL Quarterly Review 205, 171-191, 1998.
[35] Frederick W. Bell and Neil B. Murphy. Economics of Scale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Commercial lending, National Banking Review, pp. 131-139, Oct. 1969.
[36] De Bandt, O. and E.P. Davis. Competition, contestabil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uropean banking sectors on the eve of EMU,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4,
1045-1066, 2000.
99
[37] Deidda, Luca and Bassam Fattouh. Concentr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Centro Ricerche Economiche Nord Sud,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Cagliari and Un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assari, Contributi Di Ricerca,
2002-02
[38] Demsetz, H.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6, pp. 1-9 1973.
[39] Diamond, D. and P.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401-419, 1983.
[40] Engerman, S., Sokoloff, K. Factor endowments, institutions, and differential
paths of growth among new world economies. In Haber, S.H. (Ed.), How Latin
America Fell Behi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 260-304,1997.
[41] Genevieve Boyreau-Debray.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 Chinese styl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working paper, number3027, April
2003, http://econ.worldbank.org.
[42] Goldsmith, Raymond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43] Graddy, D. B. and R. Kyle. The Simultaneity of Bank Decision-Making, Market
Structure, and Ban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34, pp. 1-18, 1979.
[44] Greenbaun, Stuart I.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Banking System:
Empirical Research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pp.461-481, 1967.
[45] Greenwood, Jeremy and Boyan Jovanov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October, pt.
1):1076–1107, 1990.
[46] Greenwood, Jeremy and Boyan Jovanovic. “Some Consequences of Credit
Rationing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7 (January–March): 97–122 1993.
[47] Guzman, Mark G. Bank Structur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A Simple
Macroeconomic Model. Economic Theory, Vol 16, pp.421-455, 2000a.
[48] Guzman, Mark 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Bank Structure: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Second Quarter, pp. 11-25, 2000b.
100
[49] Hannan, T.H. Market share inequality,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 and HHI: An
examination of bank pricing,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2, 23-35, 1997.
[50] Hoggarth, G. and V. Saporta. “Costs of Banking System Instability: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148-165, 2001.
[51] Iwata, G., Measurement of Conjectural Variations in Oligopoly, Econometrica 42,
947-966, 1974.
[52] J.A.Bikker, K.Haaf. Measures of competi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Series Supervisionno.27, De
Nederlandsche Bank, 2000.
[53] Jeon, Y. and S. M. Miller. Deregul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S.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in press, 2002.
[54] Jensen, M. and W.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60,
1976.
[55] Keeley, M. “Deposit Insurance, Risk 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 1183-1200,1990.
[56] King, Robert G., and Ross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August), 1993, 717-37.
[57]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58] Mishkin, Frederic S. “Financial Consolidation: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3, 675-691 , 1999.
[59] Molyneux, P. and Teppet, J.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in EFTA banking
markets, Bank-en Financiewezen 3, 1993, 133-137, 1993.
[60] Molyneux, P. and W. Forbes. 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European
banking, Applied Economics 27, 155-159, 1995.
[61] Panzar, J.C. and J.N. Rosse. Testing for ‘Monopoly’ Equilibrium,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5, 443-456, 1987.
[62] Peltzman, S. The Gains and Losses from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 pp.229-263 1977.
[63] Petersen, Mitchell A., and Raghuram G. Rajan.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101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May): 407–44, 1995.
[64] Radecki, L.J. Small expanding geographic reach of retail banking market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4, 1998, 15-34.
[65] Rajan and Zingales.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pp. 559-586, 1998.
[66] Rajan, Raghuram G. and Zingales, Luigi.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Mime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9.
[67] Rhoades, Stephen A.. Bank Mergers and Banking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98.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Staff Study 174,
August 2000.
[68] Rime, B. Mesure de degré de concurrence dans le système bancaire Suisse à l’a
ide du modèle de Panzar et Rosse, Revue Suisse d’Economie Politique et de
Statistique 135, 21-40, 1999.
[69] Schnizer, Monika. On the Role of Bank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Control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Centre for Econimi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no.2013 (London, November), 1998.
[70] Shaffer, S. Non-structural measures of competition, Economic Letters 12,
349-353, 1983.
[71] Shaffer, S. ”The Winner’s Curse in Bank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7, 4, 359-392, 1998.
[72] Sha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73] Smith, R. Todd.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0 (November): 93–815, 1998.
[74] Smirlock, M. Evidence on the (N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Profitability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7, pp. 69-83,
1985.
[75] Sutton, J. Sunk Cost and Market Structure,third printing,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2.
[76]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competition,
102
consolidation and systemic stability, August 2001, ISBN 92-9131-622-9.
[77] Vesala, J. Testing for Competition in Banking: Behavioral Evidence from Finland,
Bank of Finland Studies, E:1, 1995.
[78] Bank Mergers: Creating Value or Destroying Competition? Financial Industr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Third Quarter 1998.
[79] 柏宝春. 我国商业银行垄断与竞争效率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 4 .
[80] 邓杨丰,麦仲山. 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 学术论坛 2004:(1).
[81] 黄宪 市场经济中银行效率和社会成本.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1):46-47
[82] 胡峰.银行并购后绩效问题研究综述.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8(3).
[83] 季恒. 论我国银行市场结构重组的制度约束与改革设想. 金融论坛2003,(4)
[84] 孔永新. 迎接全球银行购并浪潮.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
[85] 李志赟. 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 林毅夫发展论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http://ccer.pku.edu.cn , 2002-3-10.
[86] 李文军. 银行越大越好吗? 国际金融研究 1998,(12).
[87] 林毅夫 章奇刘明兴.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林毅夫发展论坛. 北京大学中
国经济研究中心http://ccer.pku.edu.cn 2002-9-26.
[88] 林毅夫 张奇刘明兴. 银行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 林毅夫发展论
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http://ccer.pku.edu.cn , 2002-10-2.
[89] 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90] 刘明兴. 美国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与体制. 林毅夫发展论坛 北京大学中国经
济研究中心http://ccer.pku.edu.cn , 2002-8-14.
[91] 刘天才 徐建斌. 国有商业银行与产权制度改革. 经济师2001,(4) 114.
[92] 刘伟 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 经济研究
2002,(8) 3-11.
[93] 刘明康. 在2005 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经贸论坛上的演讲. 重庆, 2005-10-13.
[94] 邵 新 力 .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
23(113):20-30.
[95] 唐双宁.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金融学会2005 学术年会
上的演讲2005-3-25.
[96] 王栋 静然. 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背离分析武汉金融,2000,(4).
103
[97] 王振山. 银行规模与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研究财贸经济2000,(5).
[98] 杨德勇. 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
[99] 于忠 王继翔. 对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统计研究
2000,(5)
[100] 朱克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 金融论坛2002,(12).
[101] 朱克桐 尚伟.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 青海金融2003,(8).
[102] 章建伟 卢亚娟龚剑玲.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民营银行. 现代管理科学
2003, 5
[103] 银行业 2003 年回顾和展望之一. 银华投资 http://1041.stock888.net/
2004-02-10
104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 王红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2005,(5).
[2] 王红欧美银行结构与绩效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武汉金融2005,(11).
[3] 王红信息不对称与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 企业家2002,(1).
[4] 王红中国入世与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 对外经贸实务2002,(1).
[5] 王红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状况及其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集团经济研究
2005,(10).
[6] 王红中美经济学课程教育的比较分析. 高教探索2005,(4).
[7] 王红. 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及其监管. 商场现代化 2005,(10)
105
附录 2 附表 1-13
附表 1 1994—2003 年样本银行总资产利息收入率=利息收入/总资产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0.049 0.048 0.049 0.042 0.046 0.042 0.036 0.027 0.032 0.031
中国农业银行 0.071 0.068 0.086 0.077 0.057 0.042 0.040 0.033 0.028 0.027
中国银行 0.054 0.062 0.046 0.048 0.044 0.045 0.040 0.037 0.027 0.027
中国建设银行 0.040 0.043 0.059 0.056 0.051 0.042 0.030 0.026 0.033 0.034
交通银行 0.045 0.050 0.048 0.045 0.040 0.030 0.028 0.026 0.020 0.023
中信实业银行 0.058 0.069 0.066 0.034 0.031 0.033 0.020 0.020 0.022 0.021
中国光大银行 0.027 0.036 0.039 0.046 0.043 0.024 0.025 0.022 0.020 0.023
华夏银行 0.035 0.029 0.031 0.030 0.029 0.027 0.025 0.026
中国民生银行 0.013 0.018 0.027 0.025 0.023 0.023 0.019 0.022
广东发展银行 0.077 0.070 0.063 0.058 0.047 0.027 0.025 0.024 0.024 0.023
深圳发展银行 0.057 0.065 0.059 0.061 0.055 0.037 0.031 0.266 0.020 0.020
招商银行 0.044 0.039 0.034 0.026 0.024 0.021 0.023
兴业银行 0.033 0.053 0.049 0.037 0.027 0.007 0.023 0.023 0.027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075 0.041 0.038 0.030 0.027 0.028 0.024 0.028
恒丰银行 0.072 0.052 0.042 0.058 0.020 0.016 0.013 0.026 0.0.25
说明 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106
附表 2 1994—2003 年样本银行总资产利润率=税前利润/总资产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0.0016 0.0015 0.0016 0.0008 0.0011 0.0048 0.0044 0.0034 0.0013 0.0004
中国农业银行 0.0009 0.0035 0.0032 0.0005 0.0005 -0.0002 0.0001 0.0005 0.0010 0.0006
中国银行 0.0066 0.0052 0.0056 0.0026 0.0014 0.0017 0.0010 0.0012 0.0039 0.0022
中国建设银行 0.0020 0.0036 0.0031 0.0011 0.0009 0.0033 0.0034 0.0019 0.0014 0.0001
交通银行 0.0167 0.0155 0.0133 0.0116 0.0055 0.0050 0.0043 0.0038 0.0021 0.0002
中信实业银行 0.0097 0.0117 0.0146 0.0159 0.0150 0.0072 0.0062 0.0052 0.0067 0.0058
中国光大银行 0.0160 0.0130 0.0190 0.0270 0.0170 0.0040 0.0020 0.0020 0.0020 0.0020
华夏银行 0.0180 0.0130 0.0100 0.0080 0.0080 0.0070 0.0060 0.0060
中国民生银行 0.0010 0.0210 0.0100 0.0070 0.0050 0.0060 0.0050 0.0050
广东发展银行 0.0160 0.0110 0.0050 0.0030 0.0030 0.0030 0.0020 0.0020 0.0020 0.0020
深圳发展银行 0.0260 0.0250 0.0310 0.0320 0.0220 0.0060 0.0080 0.005 0.0030 0.0020
招商银行 0.0230 0.0270 0.0240 0.0220 0.0130 0.0080 0.0080 0.0080 0.0070 0.0070
兴业银行 0.0090 0.0110 0.0200 0.0150 0.0090 0.0020 0.0060 0.0050 0.0060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0190 0.0120 0.0130 0.0090 0.0080 0.0080 0.0070 0.0060
恒丰银行 0.0053 0.0023 0.0021 0.0017 0.0019 0.0103 0.0013 0.0061 0.0024
说明 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107
附表 3 1994 年2003 年样本银行资金成本率=年度利息支出+营业费用的和/总存款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0.082 0.083 0.081 0.065 0.05 0.05 0.042 0.028 0.029 0.025
中国农业银行 0.113 0.089 0.119 0.095 0.073 0.05 0.045 0.035 0.03 0.027
中国银行 0.085 0.101 0.068 0.069 0.066 0.062 0.055 0.046 0.028 0.026
中国建设银行 0.162 0.081 0.077 0.075 0.059 0.046 0.035 0.028 0.026 0.025
交通银行 0.055 0.066 0.066 0.056 0.049 0.066 0.053 0.045 0.034 0.029
中信实业银行 0.063 0.073 0.08 0.078 0.043 0.04 0.032 0.029 0.025 0.022
中国光大银行 0.033 0.054 0.064 0.05 0.043 0.032 0.035 0.032 0.027 0.026
华夏银行 0.043 0.046 0.042 0.035 0.034 0.031 0.028 0.026
中国民生银行 0.079 0.015 0.02 0.034 0.03 0.027 0.024 0.027
广东发展银行 0.087 0.084 0.089 0.069 0.048 0.052 0.045 0.036 0.033 0.031
深圳发展银行 0.055 0.076 0.098 0.098 0.068 0.039 0.033 0.033 0.037 0.036
招商银行 0.065 0.058 0.052 0.042 0.032 0.024 0.024
兴业银行 0.055 0.067 0.094 0.072 0.051 0.016 0.025 0.024 0.026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093 0.06 0.046 0.039 0.032 0.031 0.026 0.027
恒丰银行 0.082 0.088 0.131 0.07 0.048 0.038 0.03 0.032 0.031
说明 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3 总存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经计算整理后得到
108
附表 4 1994—2003 年样本银行人均费用率=营业费用/职工人数单位万元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5.61 6.27 8.14 6.62 11.65 12.73
中国农业银行 4.28 4.50 5.92 6.66 7.07 7.55
中国银行 1.39 8.35 10.28 11.29 13.34 15.47
中国建设银行 8.15 6.32 6.43 6.55 7.43 9.66
交通银行 10.43 10.97 12.29 10.79 12.02 13.48
中信实业银行 23.15 28.13 31.39 30.91 34.86
中国光大银行 21.75 29.83 35.63 38.44 40.77
华夏银行 23.74 30.74 30.87 31.77 33.72
中国民生银行 24.85 34.98 38.69 47.63 56.89
广东发展银行 … … … 19.17 20.77 23.31 21.00 23.91
深圳发展银行 15.52 15.55 21.20 31.57 31.88
招商银行 34.72 29.83 22.80 25.10 30.17
兴业银行 17.70 15.77 18.06 28.98 28.72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28.30 28.48 28.85 38.65 43.20
恒丰银行 4.91 8.00 7.42 10.46 11.85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109
附表 5 1994—2003 年样本银行固定资产费用率=折旧/固定资产净值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0.393 0.278 0.336 0.359 0.347 0.282 0.275 0.320
中国农业银行 0.278 0.278 0.267 0.291 0.347 0.282 0.275 0.320
中国银行 0.278 0.278 0.267 0.291 0.347 0.282 0.275 0.320 …
中国建设银行 0.162 0.193 0.196 0.224 0.347 0.282 0.275 0.320
交通银行 0.394 0.414 0.468 0.540 0.619 0.625 0.559 0.358
中信实业银行 0.108 0.135 0.144 0.182 0.232 0.311
中国光大银行 0.122 0.164 0.181 0.278 0.289 0.243 0.264 0.298
华夏银行 0.309 0.094 0.103 0.313 0.115 0.295 0.399 0.417
中国民生银行 0.054 0.064 0.278 0.223 0.247 0.240 0.237 0.256
广东发展银行 0.369 0.389 0.469 0.524 0.606
深圳发展银行 0.183 0.285 0.242 0.154 0.231 0.286 0.318 0.361 0.407 0.493
招商银行 0.171 0.218 0.244 0.278 0.377 0.277 0.387 0.499
兴业银行 0.056 0.132 0.226 0.217 0.240 0.280 0.231 0.233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347 0.466 0.607 0.163 0.201 0.257 0.349 0.387
恒丰银行 0.316 0.374
说明 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3 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无1994–2003 年固定资产折旧的原始数据
则用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各年的平均值代替
110
附表 6 1994—2003 年样本银行贷款准备金比总贷款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0.005 0.008 0.007 0.004 0.003 0.007 0.004 0.003 0.004 0.006
中国农业银行 0.005 0.006 0.005 0.004 0.007 0.009 0.009 0.012 0.012 0.013
中国银行 0.019 0.020 0.022 0.021 0.021 0.041 0.047 0.149
中国建设银行 0.007 0.006 0.006 0.001 0.002 0.010 0.008 0.015 0.015 0.037
交通银行 -0.011 -0.011 0.014 0.015 0.022 0.019 0.020 0.021 0.019 0.018
中信实业银行 -0.006 -0.005 0.003 0.004 0.007 0.009 0.009 0.009 0.013 0.015
中国光大银行 -0.003 -0.003 0.005 0.006 0.010 0.020 0.159 0.104 0.073 0.048
华夏银行 0.006 0.007 0.010 0.009 0.012 0.011 0.035 0.028
中国民生银行 0.010 0.008 0.015 0.018 0.044 0.035 0.024 0.019
广东发展银行 0.007 0.013 0.018 0.018 0.021
深圳发展银行 0.009 0.007 0.004 0.004 0.024 0.067 0.058 0.060 0.060 0.048
招商银行 0.001 0.004 0.005 0.005 0.006 0.003 0.003 0.067 0.043 0.036
兴业银行 0.012 0.012 0.008 0.010 0.003 0.001 0.006 0.005 0.014 0.017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 … 0.010 0.009 0.010 0.055 0.068 0.047 0.036 0.028
恒丰银行 0.004 0.003 0.002 0.003 0.001 0.045 0.012 0.011 0.011 0.044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3 总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经计算整理后得到
111
附表 7 1994—2003 年样本银行总贷款比总资产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0.485 0.477 0.496 0.493 0.701 0.686 0.607 0.616 0.625 0.639
中国农业银行 0.462 0.553 0.613 0.647 0.517 0.698 0.679 0.651 0.643 0.649
中国银行 0.474 0.481 1.560 1.427 1.765 0.521 0.428 0.480 0.491 0.537
中国建设银行 0.399 0.452 0.632 0.663 0.674 0.546 0.548 0.545 0.573 0.597
交通银行 0.440 0.444 0.459 0.507 0.535 0.525 0.515 0.539 0.544 0.550
中信实业银行 0.465 0.444 0.468 0.418 0.396 0.482 0.513 0.536 0.477 0.492
中国光大银行 0.530 0.502 0.483 0.529 0.503 0.468 0.463 0.477 0.503 0.547
华夏银行 0.451 0.369 0.427 0.481 0.478 0.455 0.475 0.518
中国民生银行 0.220 0.270 0.428 0.449 0.454 0.394 0.421 0.495
广东发展银行 0.557 0.559 0.513 0.468 0.448 0.482 0.478 0.535 0.514 0.554
深圳发展银行 0.550 0.554 0.479 0.554 0.456 0.478 0.387 0.352 0.325 0.450
招商银行 0.511 0.519 0.434 0.417 0.429 0.451 0.403 0.378 0.428 0.474
兴业银行 0.382 0.516 0.493 0.458 0.456 0.445 0.390 0.402 0.473 0.535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444 0.476 0.544 0.519 0.514 0.514 0.487 0.444
恒丰银行 0.671 0.606 0.434 0.462 0.418 0.539 0.351 0.329 0.438 0.439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3 总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经计算整理后得到
112
附表 8 1994 年2004 年样本银行资产收入率=总营业收入/总资产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0.218 0.207 0.204 0.193 0.056 0.053 0.045 0.038 0.022 0.017
中国农业银行 0.099 0.096 0.089 0.078 0.058 0.042 0.040 0.034 0.016 0.016
中国银行 0.063 0.070 0.062 0.063 0.057 0.056 0.043 0.041 0.021 0.023
中国建设银行 0.059 0.061 0.076 0.072 0.061 0.051 0.041 0.032 0.023 0.025
交通银行 0.064 0.070 0.067 0.064 0.053 0.043 0.043 0.041 0.032 0.034
中信实业银行 0.061 0.073 0.082 0.058 0.047 0.044 0.036 0.034 0.029 0.027
中国光大银行 0.066 0.076 0.070 0.080 0.063 0.036 0.038 0.035 0.031 0.033
华夏银行 0.053 0.052 0.052 0.054 0.035 0.033 0.035 0.034
中国民生银行 0.034 0.045 0.044 0.045 0.039 0.037 0.030 0.033
广东发展银行 0.089 0.085 0.076 0.071 0.055 0.047 0.041 0.036 0.035 0.036
深圳发展银行 0.103 0.104 0.087 0.088 0.071 0.050 0.041 0.036 0.036 0.028
招商银行 0.070 0.076 0.066 0.064 0.049 0.041 0.034 0.039 0.026 0.027
兴业银行 0.038 0.057 … 0.127 0.087 0.035 0.015 0.037 0.034 0.036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080 0.065 0.055 0.049 0.044 0.041 0.029 0.032
恒丰银行 0.107 0.094 0.111 0.106 0.117 0.052 0.062 0.048 0.038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113
附表 9 1994 年—2004 年样本银行资产比率=各银行资产/银行资产总和计算表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34.47% 35.66% 38.5% 38.20% 28.84% 29.30% 29.95% 29.78% 28.29% 26.94%
中国农业银行 16.40% 14.13% 15.15% 14.85% 18.63% 18.84% 16.47% 17.43% 17.79% 17.96%
中国银行 24.05% 22.90% 21.51% 21.06% 22.80% 21.67% 20.24% 17.91% 17.06% 16.14%
中国建设银行 18.29% 19.77% 16.28% 15.87% 17.72% 18.22% 19.08% 19.07% 18.42% 18.27%
交通银行 3.99% 4.15% 4.47% 4.24% 4.46% 4.45% 4.73% 4.61% 4.58% 4.89%
中信实业银行 0.92% 0.99% 1.12% 1.19% 1.23% 1.30% 1.77% 2.07% 2.00% 2.16%
中国光大银行 0.26% 0.39% 0.49% 0.57% 0.69% 1.39% 1.54% 1.83% 1.91% 2.03%
华夏银行 0.14% 0.23% 0.38% 0.46% 0.51% 0.72% 0.94% 1.06% 1.27%
中国民生银行 0.09% 0.17% 0.23% 0.30% 0.53% 0.96% 1.46% 1.86%
广东发展银行 0.56% 0.63% 0.78% 0.84% 0.98% 1.00% 1.12% 1.32% 1.31% 1.55%
深圳发展银行 0.20% 0.23% 0.31% 0.30% 0.36% 0.36% 0.51% 0.83% 0.99% 0.99%
招商银行 0.54% 0.74% 1.16% 1.23% 1.39% 1.34% 1.63% 1.84% 2.22% 2.59%
兴业银行 0.26% 0.23% 0.25% 0.27% 0.33% 0.41% 0.65% 0.86% 1.14% 1.34%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67% 0.77% 0.80% 0.84% 0.98% 1.20% 1.67% 1.91%
恒丰银行 0.03% 0.04% 0.06% 0.06% 0.07% 0.07% 0.10% 0.10% 0.09% 0.10%
四大国有银行
资产比率
93.22% 92.45% 90.45% 89.97% 88.99% 88.02% 85.73% 84.18% 81.56% 79.32%
其它11 家股份制
银行资产比率
6.78% 7.55% 9.55% 10.03% 11.01% 11.98% 14.27% 15.82% 18.44% 20.68%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114
附表 10 1994 年—2004 年样本银行存款比率=某银行的存款总额/同期商业银行的存款总和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46.19% 32.75% 32.22% 39.64% 32.89% 33.38% 32.71% 31.59% 30.41% 28.97%
中国农业银行 17.50% 15.56% 16.13% 19.98% 17.08% 17.82% 18.21% 18.45% 18.59% 19.01%
中国银行 41.68% 24.45% 21.22% 24.23% 19.47% 18.97% 16.97% 15.87% 15.61% 15.39%
中国建设银行 22.67% 17.40% 19.78% 23.37% 19.40% 19.75% 20.24% 19.99% 19.48% 18.85%
交通银行 8.18% 5.70% 5.40% 6.39% 4.88% 2.82% 3.19% 3.24% 3.41% 3.73%
中信实业银行 2.01% 1.47% 1.48% 1.80% 1.26% 1.47% 1.65% 2.00% 1.99% 2.18%
中国光大银行 0.50% 0.47% 0.47% 0.68% 0.61% 1.21% 1.35% 1.58% 1.76% 1.90%
华夏银行 0.27% 0.47% 0.45% 0.53% 0.69% 0.86% 1.00% 1.19%
中国民生银行 0.07% 0.52% 0.48% 0.31% 0.48% 0.85% 1.29% 1.58%
广东发展银行 1.02% 0.72% 0.72% 0.96% 0.83% 0.84% 1.00% 1.20% 1.11% 1.29%
深圳发展银行 0.44% 0.29% 0.24% 0.30% 0.27% 0.38% 0.45% 0.63% 0.68% 0.69%
招商银行 0.93% 0.84% 0.97% 1.28% 1.15% 1.24% 1.52% 1.77% 2.09% 2.32%
兴业银行 0.38% 0.27% 0.28% 0.32% 0.30% 0.34% 0.47% 0.68% 0.96% 1.15%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69% 1.04% 0.86% 0.87% 0.99% 1.19% 1.56% 1.68%
恒丰银行 0.07% 0.06% 0.06% 0.05% 0.07% 0.07% 0.08% 0.08% 0.08% 0.08%
四大国有
银行存款比率
86.47% 90.16% 89.35% 86.18% 88.84% 89.92% 88.13% 85.91% 84.09% 82.22%
其它11 家股份制
银行存款比率
13.53% 9.84% 10.65% 13.82% 11.16% 10.08% 11.87% 14.09% 15.91% 18.78%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3 总存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经计算整理后得到
115
附表 11 1994 年—2004 年样本银行贷款比率=某银行的存款总额/同期商业银行的贷款总和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36.24% 35.25% 34.73% 34.46% 34.92% 33.26% 32.89% 32.38% 31.06% 29.01%
中国农业银行 16.42% 16.19% 17.34% 17.59% 16.07% 21.79% 20.22% 20.04% 20.09% 19.66%
中国银行 24.70% 22.82% 20.49% 20.05% 20.18% 18.70% 15.67% 15.17% 14.73% 14.62%
中国建设银行 15.81% 18.51% 19.23% 19.25% 19.93% 16.46% 18.89% 18.34% 18.55% 18.39%
交通银行 3.81% 3.82% 3.84% 3.94% 3.98% 3.87% 4.41% 4.39% 4.38% 4.53%
中信实业银行 0.93% 0.91% 0.98% 0.91% 0.81% 1.04% 1.65% 1.96% 1.68% 1.79%
中国光大银行 0.30% 0.40% 0.44% 0.56% 0.58% 1.08% 1.29% 1.54% 1.68% 1.87%
华夏银行 0.20% 0.26% 0.33% 0.40% 0.62% 0.76% 0.89% 1.11%
中国民生银行 0.04% 0.09% 0.17% 0.22% 0.43% 0.67% 1.08% 1.55%
广东发展银行 0.68% 0.73% 0.75% 0.72% 0.74% 0.80% 0.97% 1.25% 1.18% 1.45%
深圳发展银行 0.24% 0.27% 0.28% 0.30% 0.28% 0.29% 0.35% 0.51% 0.57% 0.75%
招商银行 0.60% 0.80% 0.86% 0.94% 0.99% 1.00% 1.19% 1.22% 1.67% 2.07%
兴业银行 0.21% 0.24% 0.23% 0.23% 0.25% 0.30% 0.45% 0.61% 0.95% 1.21%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0.56% 0.67% 0.73% 0.72% 0.91% 1.09% 1.43% 1.91%
恒丰银行 0.05% 0.05% 0.05% 0.05% 0.05% 0.06% 0.06% 0.06% 0.07% 0.08%
四大国有银行
贷款比率
93.17% 92.77% 91.78% 91.34% 91.10% 90.21% 87.67% 85.94% 84.42% 81.68%
其它11 家股份制银
行贷款比率
6.83% 7.23% 8.22% 8.66% 8.90% 9.79% 12.33% 14.06% 15.58% 18.32%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据
3 总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经计算整理后得到
116
附表 12 1994 年2003 年样本银行固定净资产单位 亿元
年份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中国工商银行 187.50 267.53 381.64 400.22 446.22 593.85 726.15 636.75 695.08 704.69
中国农业银行 250.36 284.35 403.52 420.00 443.57 464.91 523.71 583.80 603.38 626.63
中国银行 169.61 256.37 290.49 342.79 400.03 464.34 511.52 454.61 467.93
中国建设银行 167.01 220.16 358.13 406.57 566.24 665.07 693.10 603.56 606.32 649.35
交通银行 26.11 25.45 27.49 34.22 40.58 47.50 51.24 60.51 81.79 151.45
中信实业银行 1.74 3.15 5.92 15.91 21.35 26.74 42.94 48.26 51.93 50.83
中国光大银行 0.56 1.66 3.61 4.58 6.80 14.81 19.77 29.32 36.17 35.93
华夏银行 0.68 4.06 7.67 8.22 11.22 14.87 16.03 19.75
中国民生银行 1.11 4.55 2.34 5.15 7.57 10.72 13.31 16.22
广东发展银行 8.82 10.78 12.28 15.54 17.82 18.77 20.71 22.03 22.93 23.23
深圳发展银行 1.97 2.35 4.76 11.70 12.83 13.89 15.87 17.63 23.81 23.88
招商银行 12.43 11.67 15.11 18.43 24.82 26.26 48.57 45.63 44.68
兴业银行 1.79 2.85 11.51 10.63 10.80 12.58 14.85 21.35 26.33
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1.99 3.13 3.87 22.55 26.99 30.39 39.03 41.53
恒丰银行 0.37 0.89 0.91 0.99 1.12 1.11 1.46 1.81 2.06 2.14
说明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2005
2 表示无数
117
附表13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某银行资产总额/同期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和郝芬达尔系数%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工 行 34.30 34.33 31.99 30.57 32.40 31.46 29.79 29.85 31.82 34.29 35.50 37.44 30.64 29.6 29.3 29.94 29.56 28.27 26.94
农 行 20.77 19.11 17.73 17.11 18.79 18.57 18.31 18.08 17.16 16.31 14.06 15.13 16.42 18.48 18.84 16.46 17.3 17.78 17.96
中 行 27.18 27.83 28.63 30.46 28.41 28.80 29.53 29.61 28.12 23.93 22.79 21.48 23.28 22.62 21.67 20.23 17.77 17.04 16.14
建 行 17.62 18.53 17.99 18.47 17.09 17.36 17.85 17.00 17.31 18.19 19.68 16.26 17.54 17.58 18.22 19.08 18.93 18.41 18.27
交 通
银 行
2.86 2.30 2.22 2.632 2.83 3.27 3.20 3.97 4.13 4.10 5.071 4.64 4.46 4.73 4.58 4.58 4.89
中 信
实 业
0.57 0.73 0.66 0.72 0.70 0.70 0.70 0.92 0.99 1.12 1.31 1.22 1.31 1.77 2.06 2 2.16
光 大
银行
0.06 0.15 0.26 0.38 0.49 0.64 0.68 1.39 1.54 1.82 1.96 2.03
华 夏
银 行
0.23 0.42 0.46 0.51 0.72 0.94 1.06 1.27
民 生
银 行
0.09 0.19 0.23 0.3 0.53 0.95 1.47 1.86
广 发
银 行
0.32 0.45 0.47 0.56 0.63 0.78 0.93 0.98 1 1.12 1.31 1.31 1.55
深 发
银 行
0.12 0.16 0.15 0.20 0.23 0.31 0.33 0.36 0.36 0.5 0.82 0.99 0.99
招 商
银 行
0.21 0.26 0.54 0.74 0.95 1.24 1.26 1.34 1.65 1.82 2.22 2.59
兴 业
银 行
0.09 0.12 0.18 0.21 0.22 0.25 0.30 0.33 0.41 0.65 0.85 1.14 1.34
上 海
浦发
银 行
0.67 0.85 0.80 0.84 0.98 1.19 1.67 1.91
恒 丰
银 行
0.03 0.04 0.06 0.07 0.07 0.07 0.10 0. 10 0.09 0. 10
中 国
投资
银行
0.13 0.21 0.25 0.36 0.42 0.46 0.46 0.50 0.49 0.58 0.60 0.63 0.78 0.69
郝 芬
达尔
系数
26.57 26.61 24.89 25.02 25.08 24.73 24.22 23.95 24.09 23.63 23.84 23.77 20.9 20.66 20.42 19.76 18.85 17.89 16.96
说明 1 原始数据来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8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