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

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西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姓名:王凤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张晓明
20100628
中文摘要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低是一个普遍现象,政府管理机构也试图借鉴国外先
进理论和经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以发挥公司治理在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方面
的作用,但收效甚微,由于盈余信息不透明带来的资本市场的财务丑闻仍接连不断。那
么,我们是否可另辟蹊径,在把目光集中于公司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同时,考
虑公司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基本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之一,直接影响着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同时,产品市场竞争还将通过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信息
披露。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竞争理论以
及我国企业的现实背景,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盈余信息透明度置于一个逻
辑严密的框架内进行研究。论文从理论上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盈
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以及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公司治理结构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
度的机理。同时,利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2004-2008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
了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以及在适度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得到改善,并对提高盈余信息透
明度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治理作为所有者“自保刀手段的综合结果,
起到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作用。其中,流通股比例是提高股权治
理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股权的分布不均衡,大股东间更易合谋是造成盈余信息不透
明的重要原因;(2)董事会没有起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作用,反而导致盈余信息更
不透明。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国外行之有效的制度设置在我国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
(3)总体上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作用不明显。但不同的激励手段对不同产
权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同。具体为,现金薪酬激励手段对国有上市公司盈
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效果较好,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好于现金薪酬。
随着企业外部产品市场竞争的增加,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通过提高经理层的现金薪酬
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通过增加经理人的持股比例,进
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4)监事会发挥了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作用,监事人数和股
东监事是监事会能够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主要原因;(5)适度产品市场竞争不仅能够
直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还可以通过改善股权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效果,
间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但是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不大,并不能通过改善
董事会治理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更多地表现为外生性特征。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和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的
信息不对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同时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还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进而提高信息透明度。这一研究结论意味着,在中国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整体上存在诸多
问题、而相应改革进展缓慢这一既定的前提下,要想有效解决资本市场上盈余信息不透
明的问题,通过降低进入壁垒等方式加强产品市场竞争,是一可行途径。
关键词: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盈余信息透明度
n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
Abstract
Transparent earnings information helps investors know more about a company's operating
condition,determine investment value,is necessary precondition of investors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security market.But that earnings information of our
listed companies is not transparent hi曲is an indisputable fact.In order to manag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has set up aseri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After the internal methods used up,security market problems caused by
earnings information lack of transparency happened one after another.This let us to think over
that focusing on in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listed companies should b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xtern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product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New competition theory suggests that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s one of the basic ex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has direct impact 011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indirect impact to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through
affecting in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This paper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combined with 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 agency theory, competition theory and the
reality of our business background, stud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to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and the direct impact of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to 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and the path that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ct to corporate govemanee structure u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Using unbalanced panel data,2004—2008 China’s stock market listed
companies, We test the impact of equity management, board governance, Manager
Incentives, Board of Supervisors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to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and the effects ofproduct markets competition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is paper We found that:(1)appropriate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can improve th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of listed companies;(2)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nl
governance nlemods based on equity.we find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re not the culprit
of opaque earnings,uneven equity distribution and collusion between large shareholders is
all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earnings opacity.But through the split share structure reform,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radable shares Call effectively restrict the opaque earnings.General
meeting of shareholders,as all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setup for shareholders to exercise their
rights,did not play its expected effects to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
Appropriate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can improve the governance index options,and thus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quity
management are complementary in improving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3)When
we study the effect of Board of Directors to the 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 we
found that Board of Directors does not play the role舔we expected,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to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But we found some characters of Board of Directors are useful in
improving th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such邪stock ratio hold by directors.And
independent director and audit committee are not useful嬲we hope.Product markct
competition does not influence Board of Directors.Board of Directors is exogenous.But it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re complementary to improv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4)Different methods to incentive CEO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to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Cash salary incentive is more effective to improv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in 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than non--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while eqtdty incentive is the other way around.As eXtema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increases,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prefer to incentive managers by raising
salaries and thus improve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while, no—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prefer to stake CEO by increasing their proportion of stock,thus improving th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5)At last,this paper tests board of supervisors’influence
to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We fred that board of supervisors Can improv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Members and shareholder supervisor ratio are main reasons
improving the 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supervisory oversight,thus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
The conclusion enlighten we that externa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together to improv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Putting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corporate governance,transparency of
earnings information into a unified research framework may be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ults enrich the cont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udy, and are
propositional to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has important policy
reference to equity reforms implementing.
Keywords: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Corporate Governance,
Earnings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V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
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f-年b,EJ--≯"6日加~年占月功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星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一躲吲
纱f9年易月搿日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第一章绪论
“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是证券市场有效运作的基石,其中,“公开"
原则即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实价
值,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实现证券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前提,低透明度的会计信
息是某些知情者诈取广大不知情的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温床,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资本配
置功能。盈余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业绩,
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综合性信息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依赖程度
大于其它业绩指标,经理人员也将盈余信息视为投资者和分析师进行价值评估的核心
指标。资本市场上会计盈余的变动通常会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到股东
的投资报酬率,因此盈余信息披露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
整体水平。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上市公司信息透明高具有正向的经济后果,例如,
能够降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券发行成本(Bhattacharya et a1.,20031张程睿
和王华,2005;曾颖和陆正飞,2006)p-a],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增强投资者保护,促
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优化社会资本配置(Lundholm and Myers,2002)141等等。
会计盈余的政策重要性在我国也逐渐增强,具体体现为监管机构从上市公司从招股上
市到摘牌退市的全过程均使用盈余指标进行评价和监督(程小可,2004)【5】。现有研
究基本认可了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高的重要性。
但是根据政府有关部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和学者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
在普遍的盈余管理现象。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39项企业会计准
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宗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新准则的颁布执行,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为
了确保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
量,2007年国家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
第一章绪论
根据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结果(第十四号公告)拄①,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
露的真实性、公允性明显增强,会计信息质量整体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还存在
不少企业存在违背准则操纵利润、虚构交易等严重会计造假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一是随意调节收入成本粉饰业绩。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从而在不同年度间调
节利润,随意增减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调节折旧费用,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不同的
计量模式确定公允价值,非法转回以前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等;二是利用关联方交易
转移利润。如通过母公司豁免大额债务或者进行大额捐赠等手段,直接向上市公司输
送利润,帮助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三是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造假。有的上市公
司与关联企业相串通,通过编造虚假合同等手段进行系统造假,虚构业务收入,导致
财务报表虚盈实亏。理论界也一直对盈余信息质量比较关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
究。林启云、吴溪(2009)[61对1999年以来国家财政部门开展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工作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利润数据存在重大不实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陈小悦等(2000)、徐晋、张祥建(2005)、叶建芳等(2009)[Vl[S,9】以上市公司公布
的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上市公司出于配股、增发等动机,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
行为。由以上分析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整体上不高。
盈余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盈余信息不透明影
响到投资者对盈利水平及其时点和不确定度的评估,进而威胁到会计信息存在的价
值。盈余信息不透明将削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上市公司的诚信,引起
各契约关系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和利益冲突,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政策制定者等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影响到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那么,导致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不透明的因素有哪些?政治、经济、立法、司
法、文化、教育培训等等都会影响盈余信息质量,但盈余信息作为反映企业价值运动
的经济信息,直接受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情况的影响(杨世忠,2007)【101。委托代理理
论和信息披露理论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现代企业两权分离所导致的
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冲突是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的深层次原
因。根据经典代理理论,缓解代理问题的主要手段是监督与激励。借助于股东治理、
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等可利用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设计科学的
公司治理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是对经营者的失误和掠夺行为进行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十四号).2008年8月22,
httla:lljdjc.mof.gov.cn/jiandujianchaju/zhengvmxinxi/jianchagonggao/200808/t20080828_68526.html
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监督和直接控制的一种主要办法。
但是,上文中提到的信息披露现状使我们不仅怀疑,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有没有发
挥上述作用?是否存在一个可以同时影响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呢?现代
竞争理论的分析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视角,那就是产品市场竞争。竞争的信息披露假
说认为,竞争可以影响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Holmstrom,1982)[“1;产
品市场竞争的破产威胁假说指出,竞争所带来的清算威胁有助于代理入主动减少代理
商品的消费(Schmidt,1997)02】,改善公司治理。上述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可
以通过直接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和通过影响公司治理间接改善信息披露。以2006《公
司法》(修订)为标志,表示我国上市公司基本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完善
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随着加入wro后我国市场的逐渐对外开放和相关制度按照
国际规范的调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我国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
竞争也日渐激烈。这为我们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
响,提供了相关的制度背景。
1.1.2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公司治理对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英美等发达国家,
且研究结论尚有争议。中国的制度背景具有特殊性,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独特、产权
市场不发达、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等,这使得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
明度的影响更加复杂。除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有直接影响外,产品市场
竞争有利于完善信息披露水平,而完善的信息披露能够大幅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的发生,可以大大地遏制事前的信息隐藏和事后行为隐避,从而减少逆向选择行为和
道德风险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改善公司治理。产品市场竞争还可以通过促使公
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进而影响信息披露,共同促进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那
么,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对于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提高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还有待于实证检验。
从理论研究上来看,现有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影响的文
献,只是孤立地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某些特征,如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等的影响,
未能系统完整地将完整公司治理结构置于一个统一框架来研究;并且,同时考虑产品
市场竞争的影响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信息
披露的影响间存在的关系尚未被明确地揭示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在借鉴国内
3
第一章绪论
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制度背景,详细分析和检验上市公司治理
结构及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并探讨产品市场竞争如何通过影响公
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这些问题的回答和研究,不仅为上市公
司提高治理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缓解代理冲突提供新的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持,同时
对于上市公司管理机构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一定的可参照的视角。
1.2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1.2.1研究思路
本文以盈余信息透明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产品市场竞争、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
各个机制有机地结合置于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综合运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在规
范研究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本
文基本的研究思路为:基于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对盈余信息透明度进行定性分析,剖析
其涵义,并从不同理论视角分析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深层次原因;在对公司治理结
构、产品市场竞争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影响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
上,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的竞争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及信息披露的现状,发现本文研究
的空间;然后按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实证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
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实证检验的思路分为两步:第一步,分别研究产品市场
竞争和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第二步,考虑产品市场竞争影响导致
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性,对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在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下得到改善,并
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进行分析和实证检验;最后在实证检验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和产品市场竞
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首先,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竞争理论相
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寻找这三个理论的相互融合之处,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形成一
个解释影响企业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司治理结构、产
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假设,并分析了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改善公司治理
结构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
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次,根据研究变量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设计了相应的变量和实证研
究模型。在盈余信息透明度变量设计中,采用分行业基本Jones模型,对调整了财务
费用、所得税等项目后的营业利润作为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进行应计利润分离,得
到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替代变量;在公司治理结构变量
设计中,为了得到治理结构的每个机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综合作用,采用因子分析
法构建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指数。在实证研究模型设计
中,先设计了多元线性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
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进行检验。并考虑到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
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构建了结构方程,使用两阶段最小乘法(2SLS)对此进行了
检验。
1.2.3主要内容及框架
本文共分为八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文献评述。本章对本文研究设计到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对相
关文献的分析,回顾了信息披露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竞争理论的主要思想,并
发现他们的可融合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研究的定位和思路。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主要介绍了经济转型中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
争及的现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及信息披露现状等有关制度背景。我国经济
运行体制经历了一个市场化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市场化的建立和
完善,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产品市场表现出垄断与竞争、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并存的
现象。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在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实中信息不
对称问题依然很严重。通过对现实背景的分析,一方面说明本文研究的制度背景已存
在,另一方面也发现了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任务的艰巨性;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分析。这一
章是本文的核心,集中反映了本文研究的全部问题。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盈余不透明
主要是由两类代理问题导致的代理冲突所致,而缓解代理冲突的机制,内部可以通过
第一章绪论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外部可以借助产品市场竞争的预算硬约束,而产品市场竞
争又会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影响。根据三者间的关系,本章首先构建了产品市场竞争、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理论框架。然后按照公司治理结构的机构设置,
分别分析了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
响,以及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对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盈余信息透明度,共提出5
个主要的待检验的研究假设;
第五章,实证研究变量及模型设计。本章主要从实证研究模型构建、变量设计、
估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设计。根据前面章节对本文所研究的三个变量间的关系
的分析,把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盈余信息透明度纳入到一个严密的逻辑结
构框架中,构建了实证研究的基础模型;根据第四章对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董
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特征的分析,对本文实证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因变
量、自变量、控制变量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集中统一的处理;根据第四章分析
问题的思路,本章设计的实证检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分别检验公司治理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第二步在考虑公司
治理结构内生性的基础上,利用两阶段广义最小乘法(2SGLS)检验产品市场竞争一
公司治理结构一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
第六章,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利用第五章设计的实证研究方案,对第四章提出
的假设进行了逐一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提高上
市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即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信息透明度间存在倒U型关系;
(2)在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发现控股股东不是盈余不透
明的罪魁祸首,股权分布不均衡,大股东间更易合谋是造成盈余不透明的重要原因,
但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提高流通股比例能够有效制约盈余披露不透明的状况。股东大
会作为股东行使权利的重要机构设置,没有发挥其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预期作用;
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改善股权治理,并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3)在董事会
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研究中,本文发现,虽然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
会的设置情况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明显,董事会开会次数与盈余信息透明度显
著负相关,但董事会持股比例能够显著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董事会治理整体上并
不能够显著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指数的影响不大,我
国董事会更多地表现为外生性特征,但产品市场竞争和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
的影响存在互补的交互作用;(4)在对经理层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中,本文
6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发现激励手段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依上市公司产权而定。具体为,现金薪酬激
励手段对国有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效果较好,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
激励的效果好于现金薪酬。随着企业外部产品市场竞争的增加,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
于通过提高经理层的现金薪酬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
通过增加经理人的持股比例,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5)本章最后研究了监事会
和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结论表明,监事会的会议次数对盈余信息
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其规模和股东监事比例的提高可以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整体
上监事会发挥了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作用。产品市场竞争可以通过提高监事会监
督水平,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第七章,对策建议。本章在第六章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盈
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今后在加强、完善制度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
面的问题:提高股权治理水平;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改进
董事会治理盈余信息不透明的水平;加强监事会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监督治理作用;
在外部治理环境上,应该打破垄断培育公平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打破“二元’’经理
人市场。
最后为本文总结,包括研究结论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全文的框架结构,及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如图l所示。
7
第一章绪论
—一馏㈠臣亟口寸百F卜(至丑弹i i
图1本文框架结构图
8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3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中国上市公司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信息透明度
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3点:
(1)本文第一次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盈余信息透明度纳入到一个
逻辑严密的框架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
影响的文献比较多,但研究二者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文献不多。本文通过对信息
披露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竞争理论的回顾分析,找到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
结构、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连接点,并将它们置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而可以更系
统、更全面地分析提高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途径;
(2)在实证研究中,为了验证产品市场竞争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
使用了两阶段回归方法,以及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检验变量的中介效应的方法,检验了
公司治理结构在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间接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这在财
务实证研究中并不多见;
(3)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和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降
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同时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还通过改善公
司治理结构,进而提高信息透明度。这一研究结论意味着,在中国资本市场公司治理
整体上存在诸多问题、而相应改革进展缓慢这一既定的前提下,要想有效解决资本市
场上盈余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同时,通过降低进入壁垒等方
式加强产品市场竞争,是一可行途径。
9
第二章文献评述
第二章文献评述
基于盈余信息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一直以来盈余信息质量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根
据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盈余信息质量的主要内部制度设置,因此,国内
外学者对二者的关系给予了很多的关注。纵观这些文献,直接讨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某一
方面特点对盈余信息质量影响的居多,也有少量文献从外部治理机制的角度,如产品市
场竞争状况,研究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本文试图在对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相关研究的清晰脉络,定位本文的研究基点。
2.1.信息不对称理论及盈余信息披露
2.1.1信息披露的内生性
现代股份公司中由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和代理人
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这方面
的优势损害信息劣势一方(委托人)的利益。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和委托代理双方利益
的不一致,致使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屡见不鲜。而信息披露理论的核心是说明在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披露外生性与披露内生性对市场契约选择和效率的影响(Verrecchia,
2001)t”】。所谓的披露外生性是指视信息披露为系统外部给定的变量,而披露的内生性
是指信息披露是受披露动机、披露机制影响下的结果。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司信息披露博弈过程和决策机制等问题展开,把信息披
露视为一种“果’’,研究企业在外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下,怎
样对所拥有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披露。这类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通
过考察企业信息披露的动机,从而作出信息披露决策。20世纪80年代,随着博弈论和
信息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领域的兴起,非对称信息下最优契约和机制设计的理论模型及
分析方法被迅速应用到公司治理的各个研究领域,信息披露理论借鉴了契约理论和非对
称信息(静态和动态)博弈论,揭示具有异质信息的参与者(投资者、管理层、政府等)之
间的逆向选择行为及其后果。
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受托方负有向委托方交代其履行受托责任活动和结果的义
务,这一披露任务由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为重心的会计来承担。会计信息披
露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企业的盈余信息更是会计信息的重
中之重。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14】中认为正是意大利商业的合伙
10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委托代理关系,促进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
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视盈余信息的披露为内生的,因此本文主要从信息披露
的内生性角度,对影响盈余信息披露的内外部机制的研究进行回顾。
2.1.2盈余信息透明度及其有用性
(1)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概念
透明度最初是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可以透过光线的程度。用在社会学上,指人或
事物对外公开从而让他人了解的程度。盈余信息透明度,指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上市公
司对外披露的年度会计盈余信息,能够准确估计企业过去经营状况、并据之对企业未来
的经济收益及现金流量进行可靠估计的程度。
自1996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其当时的主席AxthurLevitt多次公开重
申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并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透明度开始作为
衡量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会计信息透明度也成为近几年会计研究领域里的热
点问题。根据经典实证会计理论,股价是未来盈利的折现。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
影响股价的重大题材,如重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题材会改变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
因此,盈余信息,作为投资者普遍关注重要会计信息之一,它的透明状况很大程度上反
映着会计信息的透明状况。Bhattacharya,Daouk和Welker(2003)【3】第一次提出盈余不
透明度(earnings opacity)的概念:盈余信息不透明度指会计盈余数字没有反应真实经
济收益的程度。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偏不倚,虽然会计
信息技术手段(如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市场发育状况、法制完善情况等许多因素共
同影响着盈余信息的透明状况,但上市公司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影响盈余
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原因。按照schipper(1989)[151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
目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的角度研究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情况。
(2)盈余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信息,作为外部投资者判断企业经营状况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提高其披露透明
度是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投资者面对不同机会主义的侵害,会计信息可以通过
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发挥其在投资者保护中的作用(魏明海等,2006)116]。会计盈余是
最直观的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指标,盈余是一种最重要、最综合、投资者最
为关心的信息,同时盈余也代表了最典型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盈余信息透明度是会计信
第二章文献评述
息质量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以往的学者研究来看,也主要关注于盈余信息在投资者保护
中的定价功能和公司治理功能。
①提高股票内在价值衡量的准确性
Ball和Brown(1968)[1rl“会计收益的经验评价"研究认为在一个有效市场里,所
有历史信息均已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因此如果盈余公告的确拥有信息含量(新的信息),
就会引发投资者对股票未来盈余和回报的预期作出调整,对其作出迅速无偏的反应。
Beaver(1968)【18】在研究中,将盈余公告期间的交易量与非盈余公告期间的交易量做
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盈余公告有明显的信息含量。此后,会计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经验
研究风起云涌,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Beaver(1996)【19】将其分为基于“信息观’’
(Informational perspective)的研究和基于“计量观"(Measurement perspective)的研究
两类。信息观认为在市场不完全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中,任何会计方法都不能得
到企业的“真实收益",会计信息的功用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
益的“信号"而非经济收益本身。在信息观下,会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会计信息含量或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不考虑市场是如何把信息转换到股票价格中。在信息观下,会计
盈余如何作用于股票价格是个黑匣子。
以Feltham、Ohlson(1995)【20】为代表的系列研究打开了这个黑匣子,明确提出了“净
剩余关系’’,认为公司价值等于账面净资产加上未来超额盈余的现值。使计价观再次成
为与信息观并行的会计研究思路。计价观则从投资者的定价行为出发,以公司价值理论
为基础,认为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投资者对公司进行估值时会以相应的会计数据作为模
型的变量,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计价观的研究目的除了要回答信息
观所关注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这一问题之外,更为关注会计信息是如何决定股价的,
从而打开了股票价格这个“黑匣子”,赋予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直接联系。
从国内相关的研究来看,赵宇龙(1998)【21】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盈余数字在中国有用
性的论文,使用Ball和Brown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股票交易所158个盈余公告
所产生的超额回报分析,他发现盈余数字在中国含有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陈晓、陈小
悦和刘钊(1999)122]从盈余信息披露对交易量的影响和盈余反映系数两个不同的角度研
究了盈余报告在我国A股市场上的有用性,证实在中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上,
盈余数字同样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它意味,像在发达资本市场上一样,尽管投资者能
从其它渠道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盈余数字对他们而言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盈余数
字的有用性并不因中国会计准则、股市监管方法和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而
1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消失;孙爱军和陈小悦(2002)f231认为信息含量表示年度会计盈余与年度股票收益之间
的关系,以1992--1998年间中国股市的全部数据为样本,利用ERC模型检验会计盈余的
信息含量,发现中国股市的信息含量十分显著且逐年增强,同时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
理的探究,揭示了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学者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山盈余的信息含量保持
持续的关注,研究了会计准则等技术方面的变革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张国清、赵
景文,2008:陆正飞、张会丽,2009)[24,251等。
由上述研究可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信息的有用性得到较充分的肯定,并且盈
余信息含量也得到持续改进,但研究也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于EMH相违背的盈余信息
“功能锁定’’现象(赵宇龙、王志台,1999)[261和应计异象(宋云玲等,2009)【明,市
场并没有区别对待不同质量的会计盈余(王志台,2000)[28】,这说明改善盈余信息质量,
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对我国投资者保护和完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
意义。
②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效率
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逆向选择及限制道德风险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于对外信息披露,会计信息保证了接管等外部治理机制对经
理偏离股东利益行为构成可置信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公司透明度通
过降低经理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Hefty and Palepu,2001;Schrand and Verrecchia,
2004)【29,301,直接发挥着监督、评价和契约沟通的治理作用。Bushman et.a1(2001)[31】从
公司治理的角度讨论了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作用,并第一次研究了财务信息在管理层激
励计划中使用的情况,后来Bushman et.al(2006)[32】又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
为财务会计系统为最优契约的设计和执行提供了丰富的可证实的信息。
还有一些学者对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治理方式间存在的关系,给予了关注,如La
Porta等(1998)p3】在法律或司法系统保护不更强的地区,财务设置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
种替代保护机制;我国学者,陈胜蓝、魏明海(2006)f16】以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为各
地区的投资者保护程度变量,使用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衡量财务会计
信息的质量,研究发现来自投资者保护较弱地区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提供较高质量的财务
会计信息,以补偿弱投资者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即盈余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间存在
互相替代的关系。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还处于完善时期,治理作用的发挥更离不开以盈
余信息透明度对代表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
通过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对盈余信息有用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正是
第二章文献评述
基于盈余的有用性,才导致对盈余进行管理的强烈动机,导致盈余更不透明,因而研究
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治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上
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因素
2009年证券时报和联合证券共同举办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显示,利润包装,
即盈余管理,这种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及政策本身的灵活性,来达到企业管理者人为调
节、包装利润的目的的一种行为,已成为上市公司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91.1l%的上
市公司认为利润包装的目的是保持或重获配股资格;有57.68%的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称
是为了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形象,这是促成利润包装的第二大因素;36.67%的目的
是为了实现计划目标;17.78%的经理人员认为是为防止出现连续亏损;13.3%的经理
人员认为包装是为扭亏@。
根据以上研究和调查结果,盈余信息不透明只是问题的表现方式,真正的原因都是
超出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外的,提供虚假盈余信息的潜在利益激励,如
IPO动机、配股动机、防亏扭亏保牌动机、二级市场动机、报酬契约动机等。盈余信息
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很多,政治、经济、立法、司法、文化、教育培训等等都会影响会计
信息质量。根据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时点,总体包括两类:事前的制度安排,诱导企
业自愿提供高透明的会计信息;事后的惩罚机制,使得任何已经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的
尝试,会得到市场或相关机构的严惩而事实上不经济。
(1)事前的制度安排
从公司内部来看,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在一套既定的报酬契约下,
他们能够从盈余管理中获取分红、认沽权证以及晋升机会等,他们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
余管理;另一方面,控股大股东往往有着不同于中小股东的收益,他们也有很强的动机
施加压力给管理者,使之按照他们的利益要求进行盈余信息的管理行为。由于现代企业
两权分离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冲突是导致盈余信息披露不
透明的深层次原因。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导致的盈余不透明,《公司法》、《证
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董事
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激励、监督等问题。公
司治理结构设置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由于委托一
∞数据来源:证券时报电子版
1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代理利益冲突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带来的成本,使经理层能以所有股东的利益
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个相对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不透明的盈余信息缺乏
产生的动机,及时产生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制止,并给予足够重的惩罚。
(2)事后的惩罚机制
在公司治理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些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如,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
外部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等,可以对盈余信息透
明度不高的行为进行事后的惩罚,使得任何已经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的尝试,会得到市
场或相关机构的严惩而事实上不经济。Leuz etal(2003)[34J实证研究表明,盈余管理程度
与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强的国家,盈余管理
程度较低,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弱的国家,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如在资本市场上,盈
余信息透明度不高导致上市公司筹资成本提高;在产品市场上,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有
利于股东更准确地识别经理人的真实努力水平,盈余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上市公司的管理
层,被股东解聘的可能性增加,管理层的职业安全受到威胁,这种情形下,管理层会为
了降低失业的概率而真实地披露经营结果信息。
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因素很多,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公司治理结构一事前的制
度安排和产品市场竞争一事后的惩罚机制,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2.2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综述
如何进行有效的机制(契约)设计使投资方确信其能够从投资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通过这一机制筹资方能够对其偿付能力做出“置信承诺’’,以吸引外部投资。这一专题
被称为公司治理(Shleifer and Vishny,1997)[3s】。公司治理目的主要是理顺以下几个方
面的关系:首先是股东之间的权利关系,这是公司内部最基本的关系。第二是股东和公
司实际控制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实际控制人可能是没有任何股权的职业经理
人,也可能是控股股东。第三,是公司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这是派生出来的关系。
这些关系共同形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
2.2.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及相应的信息不对称是公司治理存在的根本原因,但西方传统委托代
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构建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不适合
作为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冯根福
15
第二章文献评述
(2004)【3叼针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已有
的单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和构建了一种新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分析框架—双重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表明,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言,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比单委托代理理论更有解释力,更有利于实现降低这类公司的双重代
理成本和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该理论认为,与英美股权集中度相对比较低的国家比
较而言,在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里,股权相对集中而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还不完善,上
市公司除了存在股东与经营者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外,还存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委托
代理关系。
(1)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Berle与Means(1932)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
利益冲突引致。上市公司在法律上为股东所控制,但实际上控制权是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的。当经营者与所有者不是同一个人的时候,所有者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可能会背道
而驰。经营者就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偏好而采取背离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
为,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管理者的这种行为无法被股东完全观察
到并制止。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直被看成是现代公司代理问题的核心,被
称为第一类代理问题。
Jensen和Mecking(1976)【3刀把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个人或~些人(委托人)
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
的契约关系’’。上市公司股东众多,他们一般并不直接经营企业,会通过不同的合同形
式把控制企业的权利托管给董事会,董事会一般也不直接经营企业,他们会挑选有能力
的职业经理人,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把经营管理企业的权利交给他们。签订合同的过程,
其实就是个逐级授权的过程,授权提高了经营效率,更充分地利用了专有信息。但是当
授权关系的双方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时,得到授权利益的主体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不尽力的情况,拥有决策权的一方可能不一定能够按照授权方利益最大化的方
式行事。公司出资人的目标是投资收益最大化,但职业经理人的利益目标则不一定,可
能会有意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福利。
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使
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期望一致,便显得十分重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解决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信息问题,即促使信息不对称最小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的绝对对
称是无法达到的,只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无限地接近信息对称。二是激励问题,即在一
16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定机制下,解决委托人面临的激励相容约束与参与约束,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效用。
这需要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双管齐下’’寻求解决。正向激励,即给予代理人诸多物质
(货币、股权)及精神(如信誉)方面的奖励促使代理人愿意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动;
反向激励,即代理人违反合约所面临的惩罚致使代理人不敢违背委托人的意愿行动,如
解除合同的威胁、破产失业的威胁等。
(2)大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当所有权十分分散时,股东没有足够的激励监督管理者,往往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
制,股权集中通常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股权集中的情况下,也存
在着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的问题。这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第二类代理
问题。
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世界各国大多数公司的股权并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
对集中,控股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谋取私有收益。控制型
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剥夺,核心在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Grossman和Hart(1988)E38】
认为企业控制权收益可分解为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大股东通过委派他们的代
表担任公司董事或经理可直接影响管理层决策提高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按照持股比率
获得共享收益。大股东同样也有动力通过影响管理层决策转移利润,获取控制权的私人
收益。
La Porta,Lopez.De.Silanes和A.Shleifer(1999)【39】研究发现在对中小股东保护政
策比较差的国家,公司更倾向于公司的最终所有者。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比
较高,而且大股东往往是国有资产的代理机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分化严重导致大
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剥夺问题。而且在我国中小投资者还不太习惯于通过机构投资
者进行投资,往往是自己直接介入股市、进行投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有效地保
护中小投资者,不能有效地防范来自控制性股东的剥夺,就会妨碍中小投资者参与投资
的信心,就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财务的本质其实是信用,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
度,尤其是盈余信息的透明度,是提高公司信用,增加投资者信心的一个重要手段。研
究一般认为美国属于股权高度分散的国家,不存在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夺问题,但
Atanasov et a1.(2008)140]发现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大多数公司的股权并不是高度分散
而是相对集中,控股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谋取私有收益。
可见第二类问题也比较普遍,对此的治理研究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17
第二章文献评述
2.2.2公司治理框架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
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对所有者与经
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进行合理地配置。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
益的背离,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主要通过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
的责权利对公司进行内部治理。在广义上,公司已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
共同体,因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仅仅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股东、债
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
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
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1)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建立一套既分权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防止经营者
对所有者的利益的背离,从而达到保护所有者的目的。这一制度通常称为公司治理结构,
它主要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公司机关所构成。这一制度建立的
基础是公司的权力配置,即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经营者都以其法律赋予的权力承担相应的
责任。股东以其投入公司的财产对公司拥有终极所有权并承担有限责任,因此,在法律
意义上公司是股东的,对公司拥有无可争议的剩余索取权。经营者则作为代理人拥有公
司的法人财产权而非所有权,但他直接控制着公司,控制着公司的剩余。由于法人财产
权和终极所有权的不一致性,从而导致经营者和所有者在公司的利益不一致。因此以权
力配置为基础的公司治理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各方权力的存在和实施,因此由所有者、董
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治理结构的制衡关系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
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
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
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吴敬琏,1994)
【411,而监事会则充当着契约执行监护人的角色。
(2)整体公司治理框架
从科学决策的角度来看,只依靠治理结构并不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建立在
决策科学观念上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若干具体的
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公司的决策科学和有效运行不仅需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
事会发挥作用的内部监控机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发
18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挥作用的外部治理机制,如公司法、证券法、会计准则、社会审计和社会舆论等。由以
上分析可见,公司治理结构处于公司治理最核心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市场
法律企业:契约组合
政治
文化
图2公司治理框架结构图
两类代理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同时,信息的不对称使两类代理问题更严
重。如何设计一套“机制”来协调股东、董事会与高层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
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保证经营者的行为不偏离股东的利益,对其机会主义行为进行
制约,同时避免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问题,也就成了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一。从图2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所处的政治、文化、法律、
市场环境,其中市场是公司运行的基础,市场的评判时监督和评价管理层行为的主要依
据。充分的产品市场竞争中同一行业甚至各个产业间,利润水平趋于一致,盈余数据成
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充分信息指标。竞争市场中,企业获利的条件取决于产品的价格
和质量,而后者取决于管理层的经营努力程度,由此,竞争的市场环境把管理层努力程
度信息,通过盈余信息指标充分地显示出来。同时,产品市场竞争还会对公司治理结构
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本文按照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安排本
文的行文思路,分别研究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产品市场
竞争对的综合作用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19
第二章文献评述
2.2.3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综述
根据前文的分析,两类代理问题导致的利益冲突,是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根本制
度原因,公司治理机制的设置,是为了缓解两类代理问题引发的利益冲突,激励和约束
代理人更好地为股东的利益服务。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存在必然也会对盈余管理行为
起到抑制和约束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行
为的制约作用,并且大量实证研究结果也证实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安排可以显著的降低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
(1)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由Coase(1937,1960)、Demsetz(1964)、Alchian(1965)、Cheung(1970、1983)和
North(1981、1990)等发展起来的产权经济学强调产权在决定经济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特
别是当国家的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地保证产权所有者实现其收益时,产权所有者会通过私
人契约进行“自保"。
①控股股东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
经验证据表明,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所有权结构集中就是大股东基于国家的司法体
系无法有效保护其权益而采取的“自保”方式(La Po仃a et al,1999)[391;Shleifer和
Vishny(1986)[42】通过建立模型推导出控股股东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
理层,从而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免费搭车”问题;Gomes(2000)[431通过动
态博弈模型推导认为IPO时内部人持股比例大是控股股东不剥夺中小股东的一种承诺。
但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助于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但也会导致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
益的问题(Shleifer和Vishny,1997)/351,Grossman和Hart(1988)[381认为控股股东侵占中
小股东利益的根源是存在控制权的私有收益,当不存在控制权私有收益或者控制权私有
收益是不可获得的时候,公司的控股股东与所有股东之间的利益将是一致的;但是当控
制权私有收益存在并可以被取得时,控股股东就会倾向于通过各种手段侵害小股东的利
益从而攫取私有收益,此时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就产生了。大量控股股东
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文献均认为:控股股东通过掌握控制权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并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掩盖,降低了整个经济的透明度以及歪
曲会计盈余数字,提高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Fan and Wang,2002;Bertrand et a1.,2002;
Leuzetal.,2003;Denisetal.,2003;Morcketal.,2005)[44,451。
②股权制衡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
为了治理大股东隧道效应导致盈余更不透明的情形,一些学者提出理想的股权结构
20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需要多个大股东同时存在,通过他们之间的互相监督制衡可以有效地限制大股东的利益
转移行为,提高信息透明度,如,Pagano and Roell(1998)M的研究认为,多个大股东同
时存在,他们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有效地限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Bennedsen et a1.
(2000)[47】发现在法律不能有效保护投资者的情况下,通过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
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则可以起到限制内部人侵占行为的作
用。王化成、佟岩(2006)【48】实证研究发现,其他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盈余质
量越高。Guti6rrez et a1.(2008,2009)t49,50]哥伦比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大股
东间的股权制衡对于提高公司价值、降低大股东的隧道效应有很积极的作用,并且当股
权能够流通并能够积极交易时制衡效果更好。
③股权性质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
一些学者还从大股东的股权性质的角度,研究了股权对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这方
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性质分别为国有、私人持有、机构投资者持有时,对管理层的
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动机和效果。Eng and Mak(2003)【51】以新加坡上市公司为样本,
发现国家持股比例较大会增加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Chung et a1.(2002)is2]认为持
有较多股权的机构投资者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力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得到实证
证实。Xiao et a1.(2004)【53】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在网络上进行自愿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发现国有股权与信息披露负相关,法人机构持股能够提高信息披露水平。Chert et a1.
(2007)IS4]研究发现股权被独立的机构长期持有时,股权集中能够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
露行为进行监督。Siregaret a1.(2009)【55】以印度为例,发现由不属于财团的家族控股的
企业采取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有效披露,而不是机会主义行为。Jiang and Anandarajan
(2009)【5叼研究发现,当机构持股以短期盈利为目的时,降低了股东权利对盈余信息透
明度的正面影响。
④我国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控制状态,以我国上市公司为对象的研究股权治理对盈余
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篇:王化成、佟岩(2006,2007)[49,57],张祥建、
郭岚(2005,2006,2007)[5s-60],雷光勇,刘慧龙(2006)[611,周中胜、陈俊(2006)
【62】,蔡吉甫(2008)163]。
张祥建,郭岚(2005,2006,2007)[5s-60]发现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获得配股资格、
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实现了对中小股东财富的掠夺;雷光勇,刘慧龙(2006)【6l】研究了
大股东控制与配股盈余操纵、恶性融资之间的关系;周中胜、陈俊(2006)[621研究了
21
第二章文献评述
大股东的资金侵占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大股东及其附属公司对
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越严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说明大股东的资金占
用不仅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还会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蔡吉甫(2008)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意愿,表现
出很强的隧道效应。从我国国内对控股股东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可以看出,研
究结论基本趋于一致,即基本认为控股股东对盈余信息的操纵行为,降低了盈余信息透
明度。
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不发达,国内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了控股股权的国有性质和私有
性质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徐晓东、陈小悦(2003)[删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
的所有权性质不同,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也不同。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东的公司有着
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公司治理的效力更高;王化
成、佟岩(2006,2007)【48】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
更低;
⑤研究启示
对股权本身的特征对盈余信息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结合公司治理的
环境因素,研究了股权特征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由LLSV(La Porta,Lopez-de.Silanes,
Shleifer和Vishny)[]位学者掀起的法与金融的研究,发现控制权私利的存在与投资者的
法律保护环境有关,法律环境越差控制权私利越大,控制权私利存在时,控股股东会通
过选择性信息披露来逃避监督,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LLS(1998,1999)[33,39】全面系
统地研究了股权集中度和投资者法律保护间的关系,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
利益冲突,大股东可能以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研究发现对中小股东保
护政策比较完善的国家,公司所有权倾向于分散;而在保护政策比较差的国家,公司股
权更倾向于集中。此后,LLSV(2000)[65】分别从集中的投票权和现金流权角度,阐述
了股权集中于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关系,发现在缺乏法律保护的国家大股东将持有集中的
控制权,集中的现金流权可以约束经理层对中小投资者的剥削行为。其他有代表性的研
究包括、Shleifcr et a1.(2002)嘲、Himmelberg et a1.(2004)【671、Boubakr et a1.(2005)
郾】、Grosfeld et a1.(2009)[691等从跨国的角度研究了股权集中度和投资者保护的关系得
出了基本上与LLSV一致的结论。
由LLSV四位学者掀起的法与金融的研究,跳出了仅从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治
理结果的圈子,提供了我们研究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影响可以借鉴的思路。我国上市公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司股权高度集中,而且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较差,这为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提高了
更大的空间和条件。我国学者唐宗明、蒋位(2002)【701,施东晖(2003)[711研究证实我
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选择国内上市公司作为对象研究公司治
理对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必须跳出以上研究的思路,寻找对公司治理结构有重大影响
其他的其他因素。竞争理论的信息披露假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视角。
(2)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
Fama(1980)t72】认为董事会是监督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mJ'b大量研究基于
委托.代理理论探讨了董事会有效性与公司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证实董事会
有效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具有正向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董事会的规
模及其组成对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下面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①董事会规模对信息披露行为影响的研究
蔡志岳、吴世农(2007)1731以2001-2005年问因违规行为被监管层公开谴责、公开
批评或公开处罚的195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了配对公司,应用二分类Probit
回归、广义估计方程和排序Probit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董事会特征是否会影响公司违规
的发生概率、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等违规行为。结果表明,对于公司违规的发生概率、
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董事会规模都有正向解释作用,但并不显著;Hatice Uzun等(2004)
【74】以美国1978--2001年间被控告存在舞弊行为的公司为例,检验了与公司治理有关的一
系列变量和舞弊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舞弊行为不显著相关;张俊
生和曾亚敏(2004)[7s】选取我国2001--2003年间存在失信行为的120家样本企业,进行
TLogit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董事会、大股东与管理者激励这三项传统的企业治
理结构要素中,只有大股东行为及高管薪酬与企业失信行为概率存在显著关系,其他治
理机制特征均不能对企业失信行为起到显著的解释作用。
②董事会组成对信息披露行为影响的研究
Beasley(1996)[76】研究了董事会构成与财务报表欺诈之间的关系,他通过选择75
家有报表欺诈行为的公司和75家没有欺诈行为的公司进行配对,经过Logit回归发现,
其外部董事的比例更大、任期更长、持股比例更高、担任其他公司外部董事的数量更少
的公司没有欺诈行为,从而证明了董事会的上述特征会影响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和披露
质量;Peasnell et a1.(1998)【7刀以英国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Cadbury报告(1992)
公布前后董事会构成与盈余管理活动的关系,他们以调增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统计结果表明Cadbury报告公布之后,非执行独立董事
23
第二章文献评述
比例越高,为避免亏损或达不到目标而调增盈余的行为减少,这说明Cadbury报告所强
调的非执行独立董事有助于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从而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
Chcn和Jaggi(2000)【7明以香港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独立的非执行董事比率和强
制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正相关,而且在家族控制性的企业相关度显著
性水平低于非家族控制企业;Ho and Wong(2001)【791研究了公司治理四个主要特征(独
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审计委员会设立、CEO、董事长两职合一、董事会中家族成员比
例)与自愿性披露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香港证券市场中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与
自愿披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董事会中家族成员的比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
说明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独立程度能够提高信息披露水平;Klein(2002)【80】发现董事
会及其下属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用外部董事比例来衡量)能够降低公司的可操控应计
(盈余管理)水平。Abbott et a1.(2004)[811以1991.1999年间88家报表重述上市公司为
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董事会中CEO和董事长两职的分离情况不是影响报表重述的主
要因素,董事会的规模、审计委员会和会计专家与报表重述的可能负相关;Farber
(2005)t821以香港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董事会能够识别财务报告中的欺诈行为,提
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Dimitropoulos et a1.(2009)[83】以希腊上市公司2000-2004年间的数
据为样本,研究了董事会规模和组成不同的上市公司的年度盈余信息含量,结果发现盈
余信息含量与外部董事比例成正比,与董事会规模没有关系;Agnes ct a1.(2010)‘驯研究
发现独立董事比例高、董事长总经理分设、审计委员会中有会计专家的董事会能够抑制
关联交易中的转移定价行为。
我国张逸杰等(2006)[s5】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U型曲线
关系;崔学刚(2004)【86】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对公司透明度具有负面
影响,独立董事能够提高公司透明度,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对提高公司透明
度的作用会受到限制。Eng and Mak(2003)【5l】以新加坡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外部董
事比例减少了自愿性信息披露。Peasnell ct a1.(2005)[871以英国上市公司为对象,选择
外部董事比例和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特征,研究了盈余管理概率和董事会监督之间的
关系。研究发现外部董事比例与收入增加型的盈余管理负相关,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对
盈余管理监督有效性的证据。但,外部董事对收入增加型盈余管理的监督在审计委员会
存在的情况下效果更明显。他们的研究证实了董事会对提高财务报告可信度的作用。
(3)管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
早期对管理者激励的研究,着重于报酬计划中激励的构成及标准,实证检验了支付
2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给管理者的奖励标准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或者销售额。如Murphy(1985)[88J研究
证明1964--1981年间,美国73个大型制造业500个高级管理者报酬与业绩之间呈显著正
相关关系,该研究成果为以后研究报酬与业绩间的实证关系奠定了基础。Watts和
Zimmcrman(1986)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把补偿契约当作外因,从契约中检验管理者
盈余管理行为信息的研究开始,该研究形成一个以会计信息在正式契约安排中的价值为
基础的、实证可测试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即报酬契约容易使高管出于个人利益
最大化的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事实上,在有薪酬、奖金计划的公司中,高管更愿意致
力于操纵会计盈余以使其薪酬、奖金最大化(Healy,1985;Gul et a1.,2003)[89,蚓。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金薪酬计划容易诱发管理层为了短期利益进行盈余管理,
以Jensen和Meckling(1976)【37J为起点的研究认为,给予管理者一定比例的股权,可以
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长期激励,减少由于股东、管理层间利益目标不一致带来的代理问
题。JensenF:tlMurphy(1990)[9q用回归方式估计了现金报酬、购股权、内部持股方案和解
雇威胁所产生的激励作用,考察了这几种报酬形式对业绩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内部持股
对业绩的敏感性较强;也有的研究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股权激励并不是好的激励办法,
例如,Ycrmack(1997)【叼、Aboody ct a1.(2000)[93】、Burns et a1.(2006)【蚓等研究
发现经营者在实行股权激励方案的时候,有提前披露利空消息,推迟披露利好消息,从
而使自己受益最大化的倾向;Comer et a1.(2008)195】以标准普尔100指数样本公司为对
象,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效果,
而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和机构投资者代表能够抑制管理层通过操纵性应计盈余获取不
当利益的行为;
我国关于管理层激励影响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几篇。王克敏,
王志超(2007)哪】以我国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陈
千里(2008)【明基于一个代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盈余操纵和国有股减持对股权激励合约
的影响。股权激励具有双重效应,既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以增加股东价值,也诱使其操
纵盈余而耗费公司资源。研究结果揭示,过高的股权激励不仅会带来内部人侵占国有资
产、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后果,而且可能使抑制盈余操纵活动的市场监管措施
失效。游家兴、李斌(2007)【98】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信息透明度对总经
理变更与公司业绩之间敏感程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信息透明度越高,总经理
因业绩下降而被更换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章文献评述
2.3现代竞争理论及其对公司治理影响综述
2.3.1现代竞争理论
竞争最初是一个生态术语,指同一个群落中生物为满足生存的需要对同种资源的争
夺。在社会学意义上,竞争指发生在个人、团体或国家之间的争胜行为。本文研究中涉
及到的竞争指产品市场竞争,它是指同一市场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销售产品或提
供相同或相似产品、劳务的企业,为了共同所需的原料、劳动力和客户等资源而展开的
争夺行为和较量过程。根据竞争的定义,产品市场竞争须具备三个要素:存在一个赖以
生存的市场:存在至少两个以上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参与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的。如果没有特别指明,本文所提“竞争’’均指产品市场竞争。
在经济学中对竞争规律进行完整系统阐述的理论可以以熊彼特提出的动态竞争理
论为界分为传统竞争理论和现代竞争理论(张功富,2008)嗍。现代竞争理论打破了把
完全竞争作为现实和理想竞争状态的传统模式。熊彼特的创新与动态竞争理论、克拉克
的有效竞争理论、哈佛学派产业组织论的基本分析框架(S---C--P)、芝加哥学派的自由
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竞争理论、新奥地利学派对反托拉斯政策必要性的全面否定、以
及新制度经济学派主张把非效率的垄断大企业分割,使竞争理论迅速发展,为竞争政策
提供了经济学根据(吴小丁,2001)【1删。现代竞争理论更加注重效率分析,并充分运
用局部均衡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奕论,深入研究组织行为的
福利与效率后果,探究协约活动和交易技术的复杂情形,分析策略行为的种种影响(黄
群群等译者前言)【10¨。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内部激励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信息不对
称,竞争的重要作用就是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
2.3.2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公司制度发展的过程中,股份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企业制
度,是以充分竞争的市场作为运行基础的。市场是评判监督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主要依
据,市场机制为这种监督和约束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竞争市场上,没有产业壁
垒和地区封锁,企业的进入和产品定价都是自由的。在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同一行
业甚至各个产业之间,才能趋于相同的成本水平和利润水平,利润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企
业经营状况的充分信息指标。
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无法直接观察到经理的努力程度,而经理自己却很清
楚付出的努力水平,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竞争可以影响这一信息不对称
26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状况,根据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假说,同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有助于股东将影响产出
水平的经理努力因素与其他因素分离出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识别经理的努力水平。在市
场中,经理的努力和能力是不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所有者只能观察到企业的产出,而
产出受到外生的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市场中有许多企业,由于企业共同受到市场波动
的影响,则通过比较企业之间的业绩可以消除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使所有者可
以识别经理的努力和能力,从而降低了所有者对经理人努力水平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市
场中竞争性企业数量的增加增强了经理之间绩效比较的可能性,使显性激励计划的激励
强度增大。在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能够提供有关经理人员业绩的可靠信息
(Holmstrom,1982)Jill。
2.3.3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外的研究者很早就注意到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其信息披露作用和清算威胁对公司
激励和组织松懈有有很重要的影响。Machlup(1967)[102]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产品市
场上没有经营偷懒的机会,因为如果企业不努力使成本最小化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Leibenstein(1966)[1031研究支持提高竞争程度能够降低组织和管理松懈程度的假设。但
是早期的研究文献没有对竞争和公司治理间的关系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解释。竞争对企
业成本或技术效率的影响早己为众多的经济学文献所证实,其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治理作
用则是最近几十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最近20余年,才有许多文献开始建立正
式模型来讨论竞争与经理人行为的相互关系。根据其对竞争与垄断差异假设的不同,Fee
和Hadfock(2000)[104]将这些理论总结为以下四个假说:信息假说、管理技术假说、清
算威胁假说和利润最大化假说。支持信息假说的学者认为,竞争之所以能够对经理人员
的“懈怠”行为进行监督,在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能够提供有关经理人员业绩的可靠
信息(Holmstrom,1982)[1l】;管理技术假说认为,在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环境中,经
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和经营能力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经理人员的能力在充分
竞争的企业内更为重要,因此,即使没有破产清算的危险,充分竞争行业内的经理人员
受到更多的解雇威胁。Mayer(1997)tlos】认为公司治理的形式和最优公司治理机制形成
的速度都受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成功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将内部机制与产品市场
竞争结合起来的制度。
(1)产品市场竞争对股权治理的影响
基于产品市场竞争作用的信息假说和清算威胁假说,产品市场竞争能够降低委托代
27
第二章文献评述
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提高对代理人的激励效果。因而总体改善委托人、代理人间
的关系。以下几篇代表性的作品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股东控制权治理及不同产权
企业治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于企业股权结构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
Nickell et a1.(1997)[10ll、Koke and Renneboog(2005)t10刀以英国企业为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和股东控制权对企业生产力的增长均有正的影响,股东控制权与
产品市场竞争间存在互相替代的关系。采用Nickell研究方法,Januszewski et a1.(2002)
【1081以德国1986.1994年间500家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对德国制
造业生产力增长的影响,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和终极控制人对生产力增长均有正的影响,
而且二者的影响存在互补关系。Nickell、Januszewski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实证
结果均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对绩效有正面影响,对二者间关系有不同的认识。
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英国企业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而德国企业则相对较为集
中;Asaftei G et a1.(2008)[109】使用罗马尼亚(1995.2003)制造业数据,研究了所有权和
经营环境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私有化本身并不能够提高企业生产力。
以我国企业为对象的研究主要以下几篇:刘小玄(2003)[1lO】利用1995年全国工业
企业普查数据检验了中国转轨经济中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于产业绩效的影响作用,研
究发现产业绩效取决于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对强度;牛建波、李维
安(2007)[Ill】利用Niekell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的交互
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权和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存在互补关系;江
州等(2007)[1121利用要素生产率时序数据检验了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低效率的根源,以
及市场竞争和产权孰轻孰重问题,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产权结构变量对产业利润率呈现出
明显负效应,市场竞争则呈现出正向作用关系。国有企业只有强化市场竞争和产权制度
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绩效。
从以上国内外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和产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的研究可以看出,产品市
场竞争和产权结构的有效性共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二者间存在互补关系,同时,从
市场竞争状况还影响这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2)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
根据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披露假说,相对业绩评价使CEO的能力更容易识别,因
而能够提高对其监督的效果。大部分学者也是从这个角度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
治理的影响。如,Mark et a1.(1999)/113】运用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竞争有助于
提高相对业绩的评价作用,相对业绩评价有助于提高董事会识别不称职CEO的能力,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因而竞争性较强的行业CEO的变动率高于竞争性低的行业;Beasley et a1.(2000)1114]
考察了高科技、医疗服务和金融服务三个行业的上市公司,结果表明在竞争性比较强的
高科技行业,董事会对报表欺诈的制约效果更显著,说明董事会治理和竞争对于提高信
息披露存在互补作用;Bozec(2007)t115】对加拿大国有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仅在企业面
临市场竞争时,董事会的规模和独立性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得出结论:要让董事
会有效,就应该让企业暴露在竞争的环境之中。以这几篇为代表的研究,基本认同产品
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的提高与促进作用,产品市场竞争与董事会治理问存在互补关
系。
但也有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和产品市场竞争问存在替代关系,如Randoy and
Jenssen(2004)[116】对瑞典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了高度竞争行业的公
司绩效,但加强了竞争较弱行业的公司绩效。他们由此推断:来自产品市场和独立董事
的“双剂量"监督对于公司而言是“好事嫌多了",过于严厉的监督会导致经理的疏懒,
从而对公司绩效存在负面影响,即董事会治理和产品市场竞争间是替代关系。
(3)产品市场竞争对经理层激励的影响
Schmidt(1997)[12】最早对竞争的清算威胁和降低成本效应进行了数理论证,得出结
论:竞争越激烈,清算概率越高,则股东可以以较低的薪酬支付促使经理付出最优的努
力水平。这是清算威胁效应。Schmidt(1997)模型还分析了降低成本的价值效应,如果激
烈的竞争提高了经理降低成本行为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则经理人的努力水平越高,获得
的超额利润就越多,因此激烈的竞争将促使经理更努力的工作。如果激烈的竞争降低了
超额利润,则清算威胁效应加剧,而降低成本的价值效应下降,二者作用的方向相反,
因此,竞争对经理人努力的均衡影响就是不明确的;Andergassen(2010)[117】通过模型
推导发现在实施以股票价格为标的的报酬计划时,经理有很强的动机通过制造高成本
的、欺骗性的信号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获取收益,但产品市场竞争能够影响经理人的
这一行为,具体表现为,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以上目的的欺骗性行为会降低。
实证研究中很多学者均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与经理人薪酬激励互补的证据。Cunat and
Guadalupe(2009)[1lSl研究发现,随着管制被放宽(竞争加剧),经理的总报酬增加了,
报酬中固定部分下降而变动部分上升了,薪酬绩效敏感性也增加了。这些结果表明,随
着竞争加剧,银行等金融公司为改善公司绩效加大了对经理的薪酬激励力度。Beineret al
(2009)以2003.2005瑞士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加大
对其经理人的激励力度,而且在高度竞争环境中经营的企业,这一积极的影响更强烈。
第二章文献评述
对于其他类似的研究不再一一累述。整体上而言,研究者均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对经理人
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4)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中国的研究
我国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文献比较少,主要有以下几
篇:
林毅夫等(1997)【1191认为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相比,只是
派生的制度的安排。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结果提供一个充分信息指
标,对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采取一种事后的惩罚,但仅有外部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
还不足以避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还需设计一套内部治理结构,执行必要的事
前监督办法,借助于各种可供利用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的不
对称,保护所有者的利益。林毅夫是我国最早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影
响的学者,他们提出了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治理结构互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思想。施东
晖(2003)【71】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和所有权结构在强化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互补关系,意味
着当所有权结构变化无法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时,产品市场竞争将起到约束大股东和管理
层的作用;张玲等(2003)[120】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区间效应,合
理的股权结构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但不同竞争态势下的上市公司,其股权结构对
公司价值的影响也不相同。为了使股权结构发挥所期望的作用,首先应尽量提高行业的
竞争性;顾斌和周立烨(2007)[121】通过对剔除行业影响后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
励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不明显;从
行业角度看,交通运输行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最好,这说明股权激励效果和行业
竞争状况有关。冯根福等(2008)[1221以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2005-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
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产权属性和竞争环境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研究发现产权论和产品市场竞争论二者作用的发挥都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产品市场竞
争环境下,不同产权属性的公司绩效并不相同。
从以上我国国内学者对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来看,除林毅夫外,他
们更多地关注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在影响公司绩效时的相互作用。根据产品市场竞
争的信息披露假说和破产威胁假说,产品市场竞争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对对公司治理结
构的完善上,因此,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并进而影响具体治理行
为,如信息披露等,更具有意义。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4文献评述
综合已有的公司治理对盈余信息质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在众多方面难以形成
一致的意见,难以对公司治理的诸种结构和机制的有效性做出定论。原因及主要有:第
一,研究对象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治理效果与上市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
以美国和日本的企业为例,如果以OECD的公司治理准则为标准,较美国的公司治理状
况而言,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是较差的,但两个国家都塑造出了众多的具有强劲竞
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第二,研究方法的问题:上述的很多研究着重于某个单独的具体
治理机制,没有考虑不同治理机制间的相互作用。第三,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
现有文献均未能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信息不对称与盈余信息披露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研究。
对本文的启示:第一,研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时,应该考
虑到我国相关的制度背景;第二,应该考虑其他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作用,虽然
可以考虑大量潜在的相互作用,但我们仅在几个有前景的互动机制上集中注意力,比如
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相互作用。现代竞争理论、委托代理
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盈余信息披露之间存在融合之处,可以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统
一的框架;第三,改变研究方法,采用更严密的计量统计方法探析不同机制对盈余信息
透明度的影响,以及这些机制间相互作用的路径。
2.5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回顾了盈余信息透明度有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将事前和事后的
制度安排结合的研究,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根据委托代理
理论,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事前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盈余信息透明度,根据竞争理论,
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事后的惩戒机制,一方面通过提高盈余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带来的破产威胁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效率、经理人的道
德风险,进而间接地影响着盈余信息透明度。
随后,本章分别回顾了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以及产
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研究文献,发现将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结合
起来研究它们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文献比较少,而且,研究的方法也有待改进。因
此,本文决定把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置于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下,研究它们对
第二章文献评述
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借鉴心理学研究的中介变量法,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在产品市场
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中介作用。
3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
披露现状分析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后,迅速地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然后又
采取了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措施回到市场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新兴加转
轨的制度特殊性,许多西方长期发展出来的理论及实证结果可能不适用,因此,要研究
我国的问题一定要从我国的现实背景分析入手。鉴于此,本章就本文主题所涉及的公司
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情况及其背景进行分析。
3.1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特征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在培育现代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
展。支持公司体制的基本法律框架已经到位,其中包括公司法、合同法、会计法和证券
法。政府一直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努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
易委员会推出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公司治理准则,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尽管我
国的公司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数企业的前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
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因此,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1国有控股公司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
我国在由政府全面控制的计划经济向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制
度的不完善,经济协调方面的缺失较之经济学家所定义的市场失灵范围更为广泛,政府
需要起的作用也就会更大。具体表现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股东行政上的“超强’’控制
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致使国有控股公司呈现“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两大
公司治理特征。
(1)政府干预
现有产权理论表明:公有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干预。Shleifer和Vishny(1994)
【123】指出,私企业主需承担政府干预所导致的全部损失,而国有企业的经理则只须承担
很少或根本不用承担任何损失,因此,私有企业主必须得到更多的补偿才会接受政府的
干预。这表明政府干预国有企业所需承担的干预成本较低,这导致政府对国有控股公司
比对私有企业的干预更普遍。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过分集中于国家股,这为政府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提供了物质条件。政府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干预主要表现在:①
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通常由政府组织部门任命,以政府官员的标准进行考核,并对国有
上市公司高管进行薪酬管制,与民营企业内生于公司的薪酬契约相比,国有企业中受到
管制的外生薪酬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陈冬华等,2005)[124]。②为维持被剥离后
国有企业的生存,或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和国有控股股东通
过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高派现等多种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但在上市
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失去再融资资格或面临退市困境时,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控股股东
为了继续保留融资渠道,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上市公司。
(2)内部人控制
在转轨经济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停滞和权力的下放,使企业高层经理人员获得了不
可逆转的权势,他们利用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后对权力监督约束的真空,进一步加强其控
制权,内部经理人员事实上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放权让利使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
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与交易能力,但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使得政府在下放了企业
的经营管理权后,难以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致使企业经理人员能够为
牟取个人私利或本企业职工的小集团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的权益,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
制现象。内部人控制这种制度安排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由于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
取权一定程度的匹配以及内部人的信息优势,内部人控制有促进经济效率的作用;另一
方面,在所有者缺位、治理机制虚弱的情况下,内部人控制可能导致内部人侵害出资人
权益,如转移或瓜分国有资产,建立个人帝国,大肆挥霍企业资源等(张维迎,1999)
[12s]
o
3.1.2一股独大缺乏制衡
(1)股权集中情况
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会影响公司治理模型的形成、运作及
绩效。根据控制人产权性质把我国上市公司分成两类,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
股的上市公司。表l和图3、4显示了2004--2008年间这两类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持
股比例的分布、变化情况。
西北女学博士学位女Z
袁1毳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情况
拉股股东持股比例2004 2006
家数52
0"20
比铡5.6% 60% 10.6%
家鼓
国有比例50% 61 7% 61 7%
控股家数407
50"
公司比例
家数934 962
台计比例l呻O% 1000%
均值3899%
家教54
比例174%
家数
非国比蜊72m
有控家教
股公司比蜊13 2% 12 2%
家敦
合计比例lOm% 100 0%
均值
鼓据来源:数据来源于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
圈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投权比例

第三章我目±m0目镕4结构特Ⅱ及产B市场竞争、Ⅲ余信息披露黼#析
圈4非目有拉殴上市公司控股股权比倒分布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以下特征;①国有控股上市公
司控股股权比较集中。从表1数据和图3中柱状图显示的趋势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8
年间股权集中度状况有较大改善,股权逐渐分散,但至2008年数据显示大股东持股比
例平均数为38 99%,依然比较高。②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状况比较比较
稳定,相对比较分散。@两类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
度相对较高。LLSV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度是在法律不完善时,股东自我保护的一种手
段。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调整过程中的自主权比较大.因而某种程度上,股权结构反
映了上市公司在适应外部法律环境、产品市场竞争等环境过程中自我调整的结果,能代
表比较合理的股权结构。因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与之比较起来,集中度还是过
高。
(2)股权制衡情况
基于控股股东}【}于自身利益对上市公司的操纵行为,其他股东除了采取“用脚投票”
的自保措施外.也可采取集中所有权的方式,对控股股东的行为实施监督。其他大股东
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权,使他们有动力也有能力制约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若控股股东与
其他大股东就控制权收益的分配共谋的话,双方需要为此额外支付一个协调成本(协调
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双方达成共谋的难易程度)。假设睦着其他大股东相对于控股股东的
议价能力或制街能力越强,双方就越难以就控制权收益的分配达成一致意见,“掏空”
行为的边际成本就越太(如谈判所需的时间更长、其中一方违约的可能性更大等)。因
此,不管其他大股东是对大股东进行监督还是台谋都会提高大股东获取私有利益的成
本。当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时,各个太股东为了获得其他股东的支持,往往做出更有效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地使用公司控制权、不损害小股东利益的承诺。基于此,我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制
衡情况进行了了解,以2.5大股东的股权合计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股
权制衡情况,以1划分该比值,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统计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上市公司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较差,
所有样本中五年间能够对其他大股东能够对第一股东进行制衡的公司数量均不超过
30%。对产权不同的两类公司比较发现,股权制衡能力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更差。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其他大股东难以发挥对大股东的股权制衡
作用。
表2股权制衡状况表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
<--1 775 83.33% 772 82.74% 766 83.35% 739 84.07% 818 85.30%
国16.67% 17.26% 16.65% 15.93%
141
14.70%

>l 155 161 153 140
合计930 100% 933 100% 919 100% 879 100% 959 100%

《=l 265 63.70% 262 62.98% 328 65.2l% 402 69.07% “8 71.11%
国>l 15l
36.30% 37.02% 34.79% 30.93% 28.89%
154 175 180 182

合计416 100% 416 100% 503 100% 582 100% 630 100%
<1 1040 77.27% 1034 76.65% 1094 76.93% 114l 78.10% 1266 79.67%


>l 306 22.73% 315 23.35% 328 23.07% 320 21.90% 323 20.33%
合计1346 loo% 1349 100% 1422 100% 146l 100% 1589 100%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
3.1.3股东大会流于形式
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四个相互制
衡的制度来实现的。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做出决议,
其中重要的一项权利就是选择合格的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选择称
职的管理层人员。理论上来说,股东大会处于制度安排的最初环节,股东大会是否能够
发挥实际功能决定了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功。本文对上市公司2005.2008年年度股东
大会股东出席情况及出席股东代表股份情况作了初步统计,结果见表3、4。
37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表3出席股东大会人数统计表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出席人数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
10人以下788 59.83% 792 60.00% 848 65.18% 902 62.73% 934 60.6l%
10-50人449 34.09% 419 31.74% 3“ 27.98% 418 29.07% 439 28.49%
50-100人63 4.78% 69 5.23% 50 3.84% 67 4.66% 86 5.58%
100.500人17 1.29% 37 2.80% 35 2.69% 44 3.06% 68 4.41%
500人以上0 O.00% 3 O.23% 4 O.31% 7 0.49% 14 0.91%
合计1317 100.OO% 1320 100.00% 1301 100.OO% 1438 100.00% 1541 100.OO%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统计年间均有60%以上的上市公司召开年度股东大会时,只
有不到lO人参加。再看表4,参会股东代表的股份还是比较高的,绝大多数公司召开股
东大会时,参会股东所持股份比例都在20%以上,大部分年度有半数以上公司在50%以
上。两表的统计结果对比表明,参与股东大会的多是大股东,我国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
没有热情通过股东大会参与公司治理。原因之一,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的成本收益不
配比;之二,中小股东所持股份太小,表决结果无法体现中小股东意愿。
表4出席股东代表股份情况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
o-20 1l O.88% 7 0.54% 20 1.56% 33 2.33% 46 3.01%
20.50 341 27.21% 360 27.52% 528 41.15% 695 49.15% 755 49.38%
50.100 901 71。91% 94l 71.94% 735 57.29% 686 48.51% 728 47.6l%
合计1253 100.00% 1308 100.00% 1283 100.00% 1414 100.00% 1529 100.OO%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厍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但由于我国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在实现“同
股同权’’的原则下“一股独大’’使其实现完全控制公司的决策,实际操纵股东大会,甚
至把董事会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出现“用手投票"失灵现象,并实际损害小股本的权
益。在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之下,股东大会完全按照大股东的意愿履行决策职能,小股东
通常只能听任,股东大会自然成为大股东履行法定手续的“橡皮图章",对于小股东而
言,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夏东林,2000)[1261。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东大会成为大股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东可以利用的法律工具,并没有原本设想的公司治理的实际意义。
本节的统计结果显示,股东大会是体现大股东意志的地方。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拥有
绝对的控制权,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起着主导作用。总体上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
构的主要特征与美、英等国不同,即不是股权分散,而是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所
以这就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与美、英等国有着显著的差异,即
不仅要解决全体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还要解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
矛盾。上市公司虽然形式上是通过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利益行事,但由于控股股东或大
股东掌握着公司董事会的实际控制权,直接对经营者的行为施加影响,所以实际上是董
事会在代表大股东的利益行事。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不能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约束。
3.1.4董事会建设逐渐规范
(1)制度建设逐渐完善
董事会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1993年《公司法》颁布,要求股份有限公
司需设立由5.19人组成的董事会,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这意味着董事会运作
所需要的基本制度环境开始具备;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制度建设,1997年
12月,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以选择性条款的形式首次引入独立董事;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开
始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行独立董事制度;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
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就董事的选聘、董事义务、董事会的构成和职责、董事会议
事规则、独立董事制度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立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2005年10月
27日修订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当设立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秘书。这一系列的
制度建设使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运作逐步规范。董事会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2)董事会独立性、专业性有所增强
从表5可以看出,2004.2008年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平均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2年《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不
得低于1/3,通过这几年的平均数可以看出,独立董事的建设基本上达到了《指导意见》
的要求。然而,一些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件中,
事先都没有听到独立董事的不同意见,独立董事曾一度被戏称为“人情董事”和“花瓶
董事"。不过,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逐步推进,这一状况有所好转,近几年上市公司独
立董事己开始公开发出更多的不同声音或通过主动辞职表示不同立场。唐清泉、罗党论
39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2006)[1271的调查表明,65%的独立董事在面对不合理的提案或方案时提出了不同的意
见,其中,42%的独立董事提出修正或拒绝意见。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五十二条“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
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
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
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从国际公司治理的经验来看,
专门委员会设置的可以提高董事会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相关决策的效
率效果。其中对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业人士的要求,目的是通过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提
高上市公司对外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从
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2004.2008年间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和审计委员会的设置都
在逐年增加。
表5董事会独立性和专业性情况统计
独立董事比例专门委员会数量其中:审计委员会
样本最小最大

最大最小最大
年度产权性质均值小均值均值
数值值值值值

国有933 0.000 o.600 o.337 O 4 1.85 O l 0.49
2004 非国有338 O.11l 0.571 0.348 O 4 1.6l O l 0.43
合并1271 0.000 0.600 0.341 O 4 1.78 0 l 0.47
国有935 0.000 0.545 0.344 O 4 2.Ol O l O.53
2005 非国有416 O.182 0.600 0.355 0 4 1.72 O l 0.47
合并1351 0.000 0.600 0.347 O 4 1.92 0 l 0.5】
国有920 O.125 o.750 o.354 O 4 2.14 O l O.56
2006 非国有500 0.000 o.750 0.362 0 4 1.92 O l 0.52
合并1420 o.000 1.000 0.357 O 4 2.06 O l 0.55
国有932 0.000 0.750 0.356 O 4 3.19 0 l 0.92
2007 非国有597 0.000 0.750 0.366 O 4 3.01 O l O.87
合并1529 0.ooo 0.750 0.360 O 4 3.12 0 l O.90
国有962 0.000 o.625 0.365 O 4 3.61 O l O.99
2008 非国有640 o.250 o.600 o.375 O 4 3.53 O l O.99
合并1602 o.000 0.625 0.369 0 4 3.58 O l 0.99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5对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比较结果显示,非国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比例均大于国有上市公司,而专业委员会(包括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情况却相反,但差
异不大。整体上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在逐年提高。
3.1.5高管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高管进行薪酬激励是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代理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除现金
薪酬外,持股是薪酬合同中具有激励作用的重要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包括董事、
监事、经理人员的薪酬统计结果见表6。
表6高管激励情况
前三高
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
管总报高管持持股董持股监
年度产权仟今裂持股比持股比持股比
酬(万股比例事比例事比例
例例例
元)
国有933 60.50 O.0024 o.1743 0.0011 o.0005 o.0005 o.2626
2004 非国有338 57.09 o.0627 o.1474 o.0389 O.0192 o.0069 o.2061
合并1271 59.45 O.0213 0.1660 o.0128 o.0063 o.0025 0.2452
国有935 66.82 o.0020 o.1553 o.OOlo 0.O004 0.O004 o.2382
2005 非国有416 59.35 o.0546 o.1434 o.0327 0.0172 o.0076 0.1959
合并135l 64.52 O.0183 0.1516 o.O108 o.0056 o.0026 o.2252
国有920 78.89 o.0023 o.1406 O.00ll o.0005 o.0003 0.1978
2006 非国有500 72.64 o.0730 o.1456 o.0414 m0243 o.0080 o.1718
合并1420 76.70 O.0274 o.1424 o.0153 o.0089 o.0030 0.1886
国有932 105.7l o.0047 0.1268 o.0021 o.OOlo o.0008 0.1899
2007 非国有597 111.92 O.1177 O.1600 o.0678 0.0417 o.0206 O.1679
合并1529 108.12 o.0529 o.1397 o.0277 O.0169 o.0085 O.1812
国有962 121.51 O.0045 o.1205 o.OOl8 o.0007 o.0007 o.1700
2008 非国有640 llO.48 o.1430 O.1744 o.0855 o.0545 o.0250 o.1742
合并1602 117.1l o.0613 o.1420 o。0353 o.0222 O.0105 O.1717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CCER上市公司治理数据库
对表6中数据分析比较我们发现以下特点:(1)通过前三名高管现金薪酬总额的统
计数据发现,高管现金薪酬逐年呈递增趋势,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薪酬激励的
重要性,但高管持股比例很低,最高的年度2008年也仅为6.13%。高管持股是减少其
41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短期行为,减低代理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我国较低的薪酬持股比例,很难起到理想的激
励作用;(2)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持有股份的董事比例、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长持
股比例都很低,2004.2008年间持股董事的比例均值均不超过20%,董事会持股比例平
均水平最高的年度仅达到2.22%,董事长持股最高的年度也仅为3.53%。(3)2004.2008
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总经理持股比例均值从0.25%逐年上升至1.05%左右。虽然这一比例
在逐年上升,但仍然太低;(4)持股监事比例数据表明监事会大部分成员是不持有股份
的。对不同产权公司比较,可以看出非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持股情况整体好于国有上
市公司。
上述数据及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薪酬和股权激励水平均较低,很难起
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有效的名义报酬激励基本上处于“空缺’’时,真正起激励作用的是
控制权以及由于控制权而产生的过度“在职消费"和隐性收入(黄群慧,2000)[12s],
这些都会导致信息披露的更不透明。
3.2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状况
3.2.1影响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的制度体系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地引入市场竞争与激励的策略,因此,在我国
产品市场竞争的特征既不同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其他转型经济国家。
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当前中国经济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经济快速增长、大
多数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越来越突
出、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进入2l世纪以来,对我国产品市场竞争产生重大且深
远影响的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7年8月30日通过并将于2008年8
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开放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按WTO规则修订中国的相关制度,是我国
为加入WTO而做出承诺的主要方面。随着境外厂商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但不同产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市场化
程度较高的产业,如轻纺工业、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
业集中度,加入WTO后的关税调整幅度不大,中国企业可以更自由地在国外开设分支
机构,进行国际性生产和销售,有望在更大的市场上获得新的发展:对于市场化程度低
的行业,如汽车工业、石化工业以及电信、航空、电力等基础领域,受政府保护程度较
4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高、行政垄断较强、竞争力较弱,入世将对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显著的影响。
作为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
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将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组成中国竞争政策的基本框架,
形成中国的市场竞争规则,为企业间公平、
因而预期将对中国各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
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3.2.2我国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
(1)行政性、经济型垄断并存
自由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和有序的竞争环境,
尤其是对于电信、烟草、铁路、电力等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与经济性垄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中国转型时期特有的现象,即地
方政府行政机关和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凭借其经济管理权利,对经济活动进行排他性控
制、排斥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中国转型时期的行政性垄断特征十分突出,这种垄断主要
依靠行政手段的推动形成和运作,同时又融进了市场垄断的成分。根据其形成机制,可
以划分为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行业性行政垄断。地区性行政垄断就是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
的利益,滥用行政权力,以排斥、限制所辖产品市场竞争的行为。这种垄断具有明显的
地区性特点。在产品市场上,地方政府往往与辖区内的企业相互依托,前者为后者组织
生产要素和划分销售市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后者为前者提供财政收入。而对外地
企业,则设置种种壁垒,限制其进入本地市场。这种行政性垄断破坏了市场的统一性和
竞争性。行业性行政垄断是指国家经济主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排斥、限制、妨碍或消除
所辖部门市场上竞争的行为。中国开始经济转型以后,中央统一管理的“国家垄断"转
化为各部门独立经营的“部门垄断”。由于政府对仍然处于垄断行业的企业没有按照市
场经济的工作给予足够的管制,导致政企不分的垄断者自行其是,滥用垄断优势。经济
性垄断主要是指企业集团、企业甚至个人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维持垄断地位而运用种种
手段排斥、限制和妨碍竞争的行为。由于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的存在,在我国,部
分行业,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经济效益低下,存在着竞争不足的现象。
(2)过度竞争现象依然严重
过度竞争的市场状态,是指某个行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虽然许多企业或者全行
业已经处于低利润率或者负利润率的状态,但各种生产要素和企业仍然不退出这个行
业,使得这种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继续下去。中国的过度竞争行业呈现出以下特
点:特点之一是行业内存在过多的企业数量,一方面,使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现象严
43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重,生产负荷不足,产品处于生产积压状态,难以形成成本优势和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过多,使在位企业的竞
争优势不明显,因此,潜在企业的进入壁垒就比较低,这又使大量中小企业涌入到行业
中来。正是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我国产业在低技术水平上的扩张,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
益;另一个特点是有很多企业处于利润很低状态甚至亏损状态。在过度竞争的行业中,
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各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及有限的资源,不得不竭尽所能
地采取一切手段参与竞争,往往会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甚至利用商业欺诈,广告欺骗
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企业竞争费用的上升,削减了竞争所可能带来的
利润,市场上不期而至的价格战使企业的利润更加微薄,微薄的利润水平会使企业在技
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投资不足,最终导致企业利润源泉的枯竭,使企业长期处于
低利润或负利润状态,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过度竞争"所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利润率下降,最终使所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都
下降,甚至出现整个行业亏损;另一方面,在产品价格低廉的情况下,要保持一定的利
润率,只有降低成本,在生产技术水平没有提高的前提下,企业只能通过使用比较便宜
的零部件替代较贵的零部件或减少功能来降低成本,其结果是产品的质量标准下降,直
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过度竞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
为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薄弱、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在技术方面大多是“拿来主义",
缺乏创新,因此,企业只能在产量和价格方面竞争,竞争方式单一,竞争面狭窄,这是
造成过度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产权制度是经济领域竞争的游戏规则,是竞争行
为最重要的限制性条件。根据国家既定战略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往往从一开始就不具有
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由于制度的障碍,国有企业难以实施有效率的兼并活动,从而加
剧了产品市场竞争,甚至引起过度竞争。
(3)整体竞争力不强
在首份“中国制造”蓝皮书《中国领袖企业对于中国制造的意义》中,北京大学经
济学院副院长雎国余认为,所谓领袖型的企业就是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能够足以带
动产业、行业发展,能够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些企业,而且以技术、精良的服务、顾客的
忠诚和市场的美誉度为基础的。所以,领袖企业一般是行业里的大企业。入围世界500
强的中国企业,是我国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代表的是我国企业的先进水平,一定程度
上能够代表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而本节主要从2009年出炉的世界500
强之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中国领袖企业的竞争力。《财富》杂志根据2008
4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年企业营业收入,对世界最大型公司进行排名,中国企业(包括大陆、台湾、香港)进
入世界500强的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3家,其中来自大陆的公司34家,来自台湾、香
港的公司分别为6家和3家。美国企业入围140家,数目虽然比往年减少,但仍然是当
之无愧的霸主。在2009年的500强企业中,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首次超过美国,我们
为之沾沾自喜的同时,更应对我国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极为重要的竞争能力,予以关注。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更显着地实现顾客看
重价值需求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
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所以研究企业竞争力最佳的方法是获取这两方面的数据,但是
我们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根据古典企业理论,根据行业的自然特征,可以把企业分为垄
断企业和竞争企业,一般而言,竞争性行业的企业由于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
技术更新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强于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因此,本文下面主要分析中美500
强企业行业分布及其成长历程,对比二者间竞争力存在的差异。
第一,中美500强企业行业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34家大陆
企业几乎全部是行政性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基本都处于垄断行业,与世界同行业优势
企业相比之下,我们的竞争力、盈利能力差距很大。而美国140家公司,分散于炼油、
金融、汽车、电子、零售等不同竞争特征的行业。美国企业在多元化金融、药品、食品、
电子技术、娱乐、证券经济、零售批发、网络通讯、快递服务等竞争性新兴产业的数目
为113家,比例高达80%以上。在贸易、金属制品、出版印刷、建材玻璃、采矿原油等
传统产业的比重极低,从而反映了美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层面较高,自主创新获取竞争优
势的能力较强。靠科技和生产技术跻身全球领先行业,这才是有持续发展动力的,能源
总有一天会用完,只有真正靠科技发展的企业才有未来。
第二,中美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径存在很大区别。500强企业是根据上年度企业的营
业收入予以排名的,企业只有规模大才有机会入围。研究美国500强企业的发展历史,
我们看到,收购、兼并、重组是500强企业发展和做大做强的“必经途径"。以排名第3
的沃尔玛为例,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以来,不断地并购我国国内的零售企业而快
速占领中国市场。如,2006年看中好又多的门店资源和生鲜产品销售优势,通过逐步控
制好又多股权于2009年完成对好又多的并购,迅速扩大了在中国零售市场中的份额,
而后又觊觎家乐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截止2009年底,沃尔玛在中国共有160家门店,
45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加上好又多的104家门店,根据{2008年中国零售行业百强企业排名》,沃尔玛排名第
九,家乐福排名第六,如果加上好又多的104家门店,沃尔玛系统将超过大商集团名列
第五。这也意味着,如果收购家乐福成功,沃尔玛在中国的超市卖场业态中将处于绝对
领先地位。
我国500强企业也是通过重组兼并而来,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以排名13的中国石油为例,大概了解一下我国大企业的成长过程。2009年中石油在《财
富》500强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83位升至第13位。在11年前,中石油是一家主要
负责行业管理的公司,主营业务是原油勘探开发。1998年的石化行业重组,以及1999
年的中石油内部重组,把它从负责行业管理的公司,变成了一家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性
公司。国家将化学工业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政府职能转给新组建
的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同时,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国家分别
组建了中石油、中石化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企业主要集中在垄断行业,并且也是在当地会
中央政府的推动下成为大企业的。“500大一与“500强’’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百步之
遥。中国企业如何从“大一走向“强"?一个企业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可以称为强?在
我们看来,“强企"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种因素:持续且上乘的盈利能力、通过竞争取得
行业领先地位、核心竞争优势、精简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强大的创新能力、健全的规
章制度、抗风险能力、国际化水平、品牌知名度高。按照这些标准,我们几乎可以不假
思索地判断:这34家“500强”大陆企业,能够称得上“强"的寥寥无几。企业如何才
能真正地走向500强是每一个想进入500强的中国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3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及现状
3.3.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
世界各国都将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作为其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制定
了诸多相关法律法规旨在提高信息透明度,保证市场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
本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与先进制度
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而这其中,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重要支柱之一。从国务院1993年4月22日发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首
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要求以来,围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我国各部位陆续颁
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形成了初步规范,如《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
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
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
法》等。表7列示了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
表7所列的法律法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进程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基础在各个
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和市场
效率提供了保障。例如,证监会依据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1993
年6月12日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对上市公司定期
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公开披露文件内容没有虚假、严重误导
性陈述或重大遗漏’’。随后,财政部分别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进
一步明确了会计处理的规定,而证监会则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
质量的通知并制订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另
外,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也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做了更为科学、合
理的规定。
表7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生效时间发布者文件名称
1993.4.22 1 993.4.22 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1993.6.12 1993.6.12 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实行)》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
I 998.6.25 1999.1.1 财政部
错更正》
1999.10.10 1999.10.10 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同
2004.1.6 2004.1.6 证监会
时》
2005.10.27 2006.1.1 人大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
2005.10.27 2006.1.1 人大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
2006.2.15 2007.1.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7.1.30 2007.1.30 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数据来源:上证联合计划第十九期课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一基于年报重述视角》(2008)
47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生成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护投
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技术标准。针对旧准则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可以利用的政策,2007.1.1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
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范和规避的政策倾向,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避免
企业短期行为。多年来,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利润也成为
各方面考核企业管理层业绩、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利润反映的毕竟只
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会计准则的制定如果片面侧重于利润表,容易为一些企业
留下追逐短期利益和操纵利润的空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
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经济
利益,不高估资产价值;要求企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
和损失;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要求企业不能继续使用不符
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项目。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
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突破
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从而促使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
3.3.2我国上市盈余信息透明度现状
从1992年深圳原野舞弊案起,我国资本市场接连爆出滥用会计信息、侵害其他利
益关系人利益的各种危机事件,如1995年红光实业、东方锅炉事件、2001年银广夏事
件、2002年世纪星源诉《财经》杂志事件、2003年ST嘉宝的虚假陈述案,2009年投
资者眼中的绩优股五粮液由于虚假陈述致使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事件,再次引起投资者
和监管部门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强烈关注。资本市场上不断爆出的上市公司丑
闻基本上都离不开对业绩的操纵或虚假陈述。从中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不透明的状况可
见一斑。从引发盈余管理的动机出发,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主要分以下两种:
(1)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
自1993年至今,中国证监会先后六次发布了有关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配股或增发
新股)的规定,配股或增发新股的条件均涉及了对上市公司盈利的要求。主要内容有2001
年前的政策要求拟配股公司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需达到10%以上,此后降为6%,增
发政策由2001年的6%改为2002年的10%。平新乔和李fl然,,(2003)t1291推导的理论模型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证明了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是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之一,而大量
的实证证据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如,孙铮和王跃堂(1999)、陈小悦等(2000)[r]g',J"I---市公
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进行了检验,均发现在配股生命线.净资产收益率10%右侧,上
市公司具有非常集中的趋势,从而说明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利润粉
饰行为;而当证监会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降为6%之后,/gY,.宏(2003)t1301发现,净资
产收益率在区域【6%,7%】内的上市公司数量十分密集,而№等(2006)t1311则发现,
1999-2000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6%和10%现象,2001.2002年
则仅存在明显的6%现象,10%现象己彻底消失;杨旭东和莫小鹏(2006)【13刁发现从1999
至2005仍年位于[18%,21%】区间的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迅速,因此宣称中国证券市场未
来可能会出现18%现象。
(2)避免被特别处理、摘牌的盈余管理
根据中国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将被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连
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如果依然不能恢复盈利,则将被终止上市。因此,避免亏
损、特别处理或摘牌也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陆建桥(1999)[133]通过对
截止1997年底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亏损公司应计利润的分析,发现中国亏损上市公司
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普遍存在着亏损年度采取调低利润而在其前后年度采取调高
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王亚平等(2005)[134]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对阀值处的盈余管理
频率和幅度进行推断,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从1995.2003年间都存在为避免报告亏
损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平均有64.4%的亏损公司在闭值0点上进行盈余管理并达到避免
报告亏损的目的;吴联生等(2007)1135]通过比较1998-2004年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
的盈余管理程度,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频率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3倍,而平均盈余
管理程度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13倍。
这些证据均表明,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动机,如再融资和保证上市资格,进行的盈余
管理行为使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严重不透明。
3.4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与本研究主体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透明度等
方面相关的制度背景及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本文第四章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第六章实
证结果的分析、第七章对策建议的提出相关的现实背景知识。经过分析,本节得出以下
主要结论:
49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及产品市场竞争、盈余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1)随着<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
构的建设,形式上已基本规范,但还存在以下需要关注的问题: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
一股独大缺乏制衡、股东大会流于形式、高管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2)2008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加入WTO后国际商业规则的驱
动使我国上市公司的产品市场竞争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产品市场竞争仍然呈现出以下
令人担忧的状况:行政性、经济型垄断并存,过度竞争现象依然严重,整体竞争力不强;
(3)尽管监管机构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管制,
为再融资、为避免被特别处理、摘牌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依然很严重。我国上市公司
盈余信息透明度整体较低,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上市公司的诚信。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现实背景分析,发现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制度
背景已存在,同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仍任重而道远。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
机理研究
4.1本文研究理论框架
盈余信息透明度问题威胁着上市公司的诚信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提高盈余
信息透明度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要课题,以监管机构为代表的政府监督部门
也一直致力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的治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盈余信息不透
明主要是两类代理问题带来的代理冲突所致,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的预算硬约束
都是缓解代理冲突的机制,而产品市场竞争又会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影响(Mayer,1997)
【1051。因此,本文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及研究回顾构建以下理论框架,说明研究公司治理
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的思路。如图5所示,公司治理结构制约
盈余管理行为,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产品市场竞争既可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也
可能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
图5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框架图
从第三章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现状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导
致盈余信息透明度整体水平很低,这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诚信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
何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本章根据图5构建的理
论框架,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按照如图6所示
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实证研究假设。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图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公司治理结构设置
4.2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研究
产品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同类经济行为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增强自己的
经济实力,排斥同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同行为的表现。产品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因在于各
个经济行为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驱动,以及被市场中同类经济行为主体所排挤丧失自己
的物质利益的担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
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
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研究的比较早,并且通过建立模型对模型对此
进行论证,其中较为成熟的是Verrecchia(2001)[13】构建的披露模型。Verrecchia依据
古诺模型,构建了产品市场收益与私人信息的函数关系,在假定产品市场收益最大化的
基础上,推导出公司披露信息时的收益和不披露信息时的收益,从而得出信息披露的临
界水平。在Verrecchia模型中产品市场价格如下公式(4.1)所示,由当期产量X,公
司经理层拥有的有关下期产品价格p的信息,,具有私人属性,反映了经理层的能力和
努力层度。
P=口+p J『一x (4.1)
杨华荣等(2008)【1弼在借鉴Verrecchia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产品市场竞争变
量f对之进行了改造,构建了模型(4.2)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度对自愿性披露临界水
平及披露概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同临界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同披露概
5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公式(4.2)中t为产品市场竞争度,t>0,随着t的增加,公司
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
P=口+∥,一红(4.2)
根据模型(4.2)公司的期望收益可用下式(4.3)表示。由公式(4.2)、(4.3)可
得,公司收益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价格如公式(4.4)所示,此时公司真实收益耳与产品
市场竞争、经理层能力间的关系如公式(4.5)所示。
E=x×(口+卢1一tx) (4.3)
x=去(口+/3 1),p=虿1(口+p 1)
E r=石1(口+∥,)2
4.4)
(4.5)
股东对经理层经营收益最大化的期望计算过程同上,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缺乏
关于产品市场竞争t及经理层能力和努力层度,的精确信息。但行业甚至产业的产品市
场竞争的平均数t和该经理人往年的经营业绩信息局一。是可以获取的。因此,考虑到信
息不对性,股东与经理人签订的契约对经营业绩的要求已s如公式(4.6)所示。根据竞
争理论,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现有企业对领导企业不断的模仿
● 一
追踪,企业的利润水平有平均化趋势,因此f由t代替;同时,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层的能力与努力层度,因此,由互一,代替。
E s=万1(口+∥E川)2 (4-6)
E为经理层经过努力公司可以获得的真实收益,B为经理层与股东的契约收益,
二者比值如公式(4.7)所示。经理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的最优化决策是按契约要
求完成经营任务,可以通过选择性的信息披露,尽量使鲁与1相等。在不同的竞争状
也S
况下,经理人的披露决策是不同的。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E
r f., (口=1-∥,)2
—-—L=一×·——二-——————L———_二-—一
E S t <15I-I-p E t。2
(4.7)
(1)在企业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时,即f>f,多/<1,
‘口+尹7乡‘+卢E川)z≤l,真实收益小于契约收益(岛>耳),经理人的理性选择
是通过披露管理,报告盈余数据乓(最>易),即当竞争比较激烈,经理人通过努
力无法按照契约完成任务时,会进行正向的盈余操纵,粉饰报表使盈余信息不透明。
(2)在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激烈时, f<r,乡厂卜1,
‘4+卢7多‘+夕E H):2
l,真实收益大于契约收益(乓_<岛)·如果经理人真实
披露经营收益,那么本期的盈余数据会在以后的契约中成为他的能力和努力层度的替代
变量,进而提高了以后年度的契约标准,增加以后的工作难度,而这对经理人并不利。
因此,经理人理性的选择是通过披露管理,隐藏部分盈余,即报告盈余数据也R
(乓一<耳)。即当竞争不激烈,经理人超额完成契约任务时,会进行负向的盈余操纵,
降低以后年度工作的难度。
(3)当企业面临的竞争比较适度时, 即f=f, ∥=l,
。+卢7多‘+卢EH):≈l时,真实收益比较接近契约收益,j|l:时经理人会选择如实
披露。
通过以上分析,竞争使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产业间企业的成本利润水平趋于相同,股
东可以通过比较来判断企业经营业绩数据的信息含量,适度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提供有关
经营者工作好坏的更准确的信息,降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契约设
计更科学,提高盈余信息的透明度。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假设:
假设l: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即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信
息透明度呈倒U型相关。
4.3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会计盈余作为外部股东判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信息之一,其信息质量不仅仅
受会计准则等计量技术手段的影响,更是相关利益者博弈的结果。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利益的不一致与信息不对称,使盈余信息会受控股股东的利益偏好的影响。王化成等
(2006)[4s】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信息透明度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为国
有股时,盈余信息透明度更低。为了改变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不~致的状况,减少
其对中小股东的利益损害,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是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重要原
因。理论上,股权分置改革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趋于利益一致,应该能够改善公司治理
水平,从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但申慧慧等(2009)[137]的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
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没有明显提高,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显著
降低。
通过股权改革到底能否改善上市公司盈余信息不透明的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张
维迎(1995)【1381的产权激励理论,和林毅夫、蔡防、李周(1997)[1191强调的公平而充分竞
争的市场环境理论,已经开始了学术上的争论。现在改革的现状证明了产权在提高公司
治理中的巨大作用,但同时也证明了其局限性。国有企业的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是因
为在改尽企业内部可以改革的要素之后,人们才醒悟到企业的外部环境按兵不动是内部
再难收到改革成效的根本原因。产权是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绩效的前提条件,产权改革
改变了对个人积极性的激励,如果没有一种硬预算约束的市场环境,这种激励的效果是
难达理想的目标的(平萍,2004)[1391。
现代竞争理论的信息披露假说及破产威胁假说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改善企业的
信息不对称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基于
此,本节选择股权治理特征、产品市场竞争作为自变量,研究它们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影响。
4.3.1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产权经济学强调产权在决定经济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国家的制度安排无法
有效地保证产权所有者实现其收益时,产权所有者会通过私人契约进行“自保’’。例如,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所有权结构集中就是大股东基于国家的司法体系无法有效保护其
权益而采取的“自保”方式(La Potra等1999)t39J;Shleifer和Vishny(1986)t421通过建立模
型推导出控股股东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从而避免了股权高度
分散情况下的“免费搭车"问题。股权治理是所有者各种自保行为的结果,随着资本市
场的建设和产权市场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环境适应性的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特征,表现为各种力量影响下的相对均衡结果。因此,总体而言,我国股权治理能够降
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股权治理综合指数越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越高。
为了深入了解股权治理的具体特征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治理
改进,下面分别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及产权性质、股权制衡、股份流通情况等角度研究
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假设2的5个子假设。
(1)控股股东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助于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但也会导致控股股东占中小股东利
益的问题(Shleifer和Vislmy,1997)[351。Fan、Wang(2002)【45】认为控股股东对会计盈
余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效应体现出来:堑壕效应(entrenchment effect)、协同效应
(alignment effect)。在堑壕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在机会主义动机驱使下,
通过各种手段来掏空上市公司或转移上市公司财富,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为了掩盖
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控股股东通常会利用自己对管理层的影响来迫使管理层粉
饰会计信息,从而降低会计盈余信息的透明度。Bertrand等(2002)[1删进一步指出,“掏
空”可能降低整个经济的透明度以及歪曲会计收益数字(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从而外部投资者更难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利益不对
称,控股股东除了与中小股东一样,能够通过持股份额获取资本收益之外,还可以通过
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获取特殊利益,例如转移资产等。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的持股
比例越大,其影响力越大,其他股东对此的制约能力也就越小。同时,居于控制地位的
大股东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真实运营状况的了解非
常有限,只能根据报告盈余来推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反映了控股股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不仅受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还受控股股东产权性质
的影响。根据控股股东性质将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分为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
司。二者比较而言,不同性质的股东行使权利的方式存在不同:国有控股公司的大股东
往往是国家机关或法人等非自然人性质的单位,派出的权利行使人多为各级官员,他们
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机会很小,相反,如果上市公司因为信息披露不规范被处
罚、公告,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有声誉可能还有升迁的机会。因此,收益和风险的严重不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等,他们理性的选择是利用持有的股份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非国有控股
公司大股东多为个人、家族,他们通过亲自参与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干预企业的日常经
营管理,行使控制权获取很大的直接私人收益。在当地政府在会计、法律等方面若对上
市公司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在赌徒心理洼①的驱使下,只要不被监管抓住,赚到钱就算是
成功的经营成为他们普遍的心里对策。他们有可能利用盈余管理等手段制造公司业绩良
好的假象,在一级市场发行股票圈钱,二级市场操纵股价获取价差,以达到最大化利益
的目的。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越低。
假设2.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
(2)股权均衡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基于控股股东“掏空"的可能,其他股东除了采取“用脚投票’’的自保措施外,也
可采取集中所有权的方式,对控股股东的行为实施监督均衡。其他大股东拥有足够的现
金流量权,使他们有动力也有能力制约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若控股股东与其他大股东就
控制权收益的分配共谋的话,双方需要为此额外支付一个协调成本(协调成本的大小取
决于双方达成共谋的难易程度)。当控制权收益确定时,这相当于提高控股股东“掏空"
行为的边际成本。随着其他大股东相对于控股股东的议价能力或制衡能力越强,双方就
越难以就控制权收益的分配达成一致意见,“掏空’’行为的边际成本就越大(如谈判所
需的时间更长、其中一方违约的可能性更大等)。因此,不管其他大股东是对大股东进
行监督还是合谋都会提高大股东获取私有利益的成本。当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时,各个
大股东为了获得其他股东的支持,往往做出更有效地使用公司控制权、不损害小股东利
益的承诺。来自于我国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
作用(陈晓、王琨,2005;刘星、刘伟,2007)【141,1421。由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与控股
股东“利益协调效应”的发挥,使得公司治理各方面效率提高,公司也乐于披露最真实
的盈余信息,即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随之提高。其他股东持股的均衡情况表示其相对于
控股股东的议价能力或制衡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3:股权分布越均衡,会计盈余信息透明度越高。
①赌徒心理的主要特征: (1)只想碰运气发横财,不愿意劳动致富、创业致富; (2)敢于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甚
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3)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典型的如银广夏(000557),虽是个极端的个例,但反
映了非国有控股公司大股东的赌徒心理.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3)股份流通情况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股权分置问题,虽经过自2005年始的改革,但股权
分置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股权分置破坏了上市公司利益机制一致性的基础,使上市
公司的非流通股东(大股东)与流通股东之问的利益关系不协调,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关注
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客观上形成
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流通股股东虽难以通过股东大会左右管理层
行为,但他们却可以随时“用脚投票",抛售或拒绝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这种力量对
公司的信息披露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因此,流通股比例提高会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
假设24:流通股比例越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越高。
4.3.2产品市场竞争通过股权治理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机理研究
产品市场竞争可以从以下路径作用于上市公司股权治理,进而对盈余信息透明度产
生影响:
(1)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抑制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
迫使企业破产,从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增加了企业被清算的可能性,直接威胁到投资者
的资金安全。投资者为避免投资损失可能会通过加强内部公司治理降低企业被清算的可
能性,控股股东也会尽量地减少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同时竞争越激烈,企业面临的
不确定性因素越多,控股股东控制权的稳定就受到威胁,企业一旦在竞争中失手,控股
股东的控制权和资金安全都将不存在,由此,面对产品市场竞争,控股股东理性的选择
就是把企业的决策控制权交给信息和管理能力都占优势的管理者,减少对企业的控制。
此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都是希望企业不断提高竞争优势,从而获取
超额利润,从分红中获取收益,降低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适度产品市场竞争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了在产品市场竞争中保持优
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创新是现代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灵魂。资
本市场能够提供企业投资所需的资本,也能够分散创新失败的风险。当管理层预期未来
投资项目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时,即使目前有大量的现金或者可以进行债务融资,仍然
会倾向于进行外部权益融资。Li和Simerly(2002)[H31以美国厂商为样本,研究了环境不
确定性、资本结构和厂商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下,高财
务杠杆和创新负相关,而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高财务杠杆和创新正相关。理论模型和
实证研究均表明企业在进行不确定性很大的创新活动时,往往会选择股权融资。Dunlev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Kim(2005)[144]实证研究发现有外部融资倾向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信息。同时,
股权融资成功的结果时,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被稀释,增加了控股股东盈余管理的难度。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又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多重挑
战,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提高竞争力会表现
出较强的权益融资倾向。
同时,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市场环境把经营者的能力、行为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联系
到一起,只要将企业的利润水平与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加以比较,即可对企业的实际盈利
水平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适度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横向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了委托代
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使所有者更容易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
待检验假设:
假设2.5:适度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改善股权治理,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4.4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董事会作为缓解管理层和股东代理冲突的重要机制,有助于扼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
行为,从而改善公司治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学者研究董事会对上市公司绩
效影响的文献比较多,但所得结论存在有争议。例如,于东智(2003)t1451,李常青、赖
建清(2004)t146],胡晓阳等(2005)[147】,刘玉敏(2006)[1481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
会明显改善公司绩效;而宋增基等(2009)[1491在考虑董事会规模内生性的情况下,没
有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显著相关。从以上研究的结果显示董事会对绩效影响的研
究还存在争议。也有一些学者围绕董事会的独立性、会计专业性特征对上市公司会计信
息的重要影响做了研究,如Carcello and Neal(2000)[150】等,证实董事会特征确实与会计
信息操纵有关;Beasley(1996)t761,Klein(2002)[151】,Peasnell et a1.(2005)[871研究发现
董事会独立性有助于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Agrawal et a1.(2005)B52】研究证实董事会中
有财务专业独立董事的公司,其盈余重述的可能性较低。
国内关于董事会独立性及专业性对信息披露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刘立
国、杜莹(2003)【1531研究发现财务舞弊的公司其执行董事(或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
例更高。崔学刚(2003)[861公司治理变量中的董事长CEO两职合一对公司透明度产生
负面影响,而独立董事能够提高公司透明度。吴清华、王平心(2007)【154】考察了董事
会特征对公司盈余信息披露质量的治理效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独立性、专
59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业性特征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呈报质量的重要因素,表征董事会行为特征的变量与
公司盈余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王跃堂、朱林等(2008)[1551从独立董事的话语权和
行为特征的角度考察了董事会的独立性,研究发现董事会独立性能够发挥监督制约作
用,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盈余管理不
相关,如杨清香等(2009)[156】、李延喜等(2007)[157】。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于董事会对信息质量的影响还存在争议,争议产生的
原因与研究样本有一定的关系,但研究方法可能是结论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董事
会研究的环境依赖理论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董事会特征及作用的重要因素。董
事会作为重要的决策机构,外部市场的硬性预算约束会直接影响董事会的治理作用,董
事会是一种解决在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代理问题的内生决定机制(于东智,2004)[158】。
相关的研究表明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解释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节把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放在一个统一的会计内,研究董事会治理对
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4.4.1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向管理者提出建议和对管理者
进行监督的基本职责,它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
影响。根据我国《公司法》等相关制度,是否聘任会计师事务所需由董事会提议,董事
会拥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执业能力等信息,及审计收费等重要事项的决策权,所
以,外部会计事务的权力被董事会所实质掌控。因此,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实
质拥有企业外部会计事务的全部权力。董事会还有权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
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所以,董事会还拥有企业的内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谢德仁,2005、2006)【159,1删。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董事会是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可依赖的制度保证,基于此,提出以
下假设:
假设3:董事会治理指数越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越高。
董事会的不同特征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又是不同的。为了深入了解董事会的具
体特征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下面分别从构成(独立性)、
专业性、持股状况等三个角度研究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假
设3的4个子假设。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董事会构成(独立性)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董事会作为协调股东和经营者的中枢,它的独立性应该体现为与大股东、经营者的
相对独立性,尤其是在我国股权比较集中的情况下,与大股东的独立更重要。因此,本
文选择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长与经理两职的分离情况,作为独立性特征的量化指标。
前者反映了董事会与大股东的独立,后者反映了与经营者的独立性。
外部独立董事一般是各行业的权威人士,有能力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
基于声誉的考虑有动机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根据《首份中国独立董事生存现状调查报
告》,曾担任过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如独立董事董安生、吴晓
求等,均认为,独立董事的真正职能在于抑制控股股东与受其控制的下属公司之间的利
益冲突行为。理论上,独立董事扮演着契约履行的监护人角色,可以通过影响董事会决
策,或通过声明或辞职向其他利益相关者发出警示,两种行为都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
露行为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但要求独立董事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的份额。
在独立董事无法在董事会中影响决策的制定时,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可能会采取第二种
行动,即通过声明或辞职向其他利益相关者发出警示,2006年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俞伯
伟辞职事件就是一例。这种行动发生时,往往暗示上市公司有问题存在,引起外部利益
相关者的高度重视,并引发股价下跌、再融资困难、监管者的高度监管等严重后果,从
而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决策。
假设3.1: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正相关。
公司治理中的第一类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总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与股东
之间的利益冲突。当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不一致时,高层管理人员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最
大化的同时,有可能会损害股东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在代理理论看来,人的有限理
性和自利性,使人具有天然的偷懒和机会主义的动机,为了防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
和“逆向选择",就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外部发达的经理人市场和董事会是对管
理人员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现在外部经理人市场不发达,强化董事会的监管成
为最现实的选择。要发挥董事会监控总经理的功能,必须要先考察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
两职合一意味着要总经理自己监督自己,这与总经理的自利性是相违背的,于是,代理
理论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应分离,以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当前,
在国内对治理问题的论述中,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往往被认为是阻碍公司治理绩
效改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证监会也把总经理与董事长由不同的人员担任作为完善公司治
6l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能够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2)专业性特征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
设立审计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
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并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①提议聘
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②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③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
审计之间的沟通;④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⑤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审计委员
会的设立可减少内部和外部董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审计委员会中的会计独立董事
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识别盈余操纵行为。根据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的专业要求
以及职责规定,应该能够保证其提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董事会的专业性体现了其胜任
能力,具有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的董事才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才能
联合其他独立董事对这种行为进行制约。Xie(2003)[161】等的研究迸一步表明,具有财
务专长的外部独立董事比例越大的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具有非强制性,某些公司
(如受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的公司)可能未必会考虑设立审计委员会,而缺乏审计委员
会监督作用的管理层和内部控制人更有可能降低会计透明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g
假设3.3:审计委员会的设置能够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4.4.2产品市场竞争通过董事会治理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机理研究
产品市场竞争可以从以下路径影响董事会治理效果:
(1)产品市场竞争使董事会更勤勉。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面临的环境
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知识和信息对于提高公司决策科学性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董事会
成员大都是某方面的专家能手,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和知识。为了充分利用董事会的这优势,更好地发挥董事会的职能,企业往往会在
董事会中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引入更多的董事。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机会往往瞬
息万变,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董事会会更勤勉、更努力。
(2)产品市场竞争改变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需求。独立董事多为外部专家,能为
董事会带来较多的知识与经验,使得董事会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得以较好地互补,为企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提供更好的投资建议。王跃堂等(2008)[155】在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中发现,聘请具
有行业专长、注册会计师、法律背景的独立董事的公司比例在逐年上升,这暗示独立董
事的选取已经逐渐走向理性,通过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真正参与经营决策、
监督信息披露。为了充分利用独立董事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发挥董事会的职能,企业往
往会在董事会中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引入更多的外部独立董事。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
公司会聘请更多的独立董事,以加强对公司的控制,改善公司治理。同时,考虑到,竞
争的信息披露功能,也使作为外部专家的独立董事能够更容易获取相关信息。
(3)产品市场竞争剧烈的环境中,上市公司两职合一利大于弊。前面分析了总经
理和董事长两职的分离情况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那么,在面临不同的产
品市场竞争环境时,情况又如何呢?董事会研究的环境依赖理论认为董事会是一种用于
管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依赖性和减少环境不确定性的机制,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董事
会结构及其作用的重要因素,高效的董事会在决定公司的两职设置时应考虑潜在的代理
弊端是否超过领导权合一所带来的利益。Hambfick和Finkelstein(1987)【162】指出,在
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由两职合一带来的反应能力与权利合并对公司而言是一项有益的
资产。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身兼两职的经理人员可以使公司做出更快、更一致的决
策来应对环境变化,此时的两职合一带来的利益超出了潜在的成本。公司面临的竞争越
激烈,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我们认为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两职合一的可能性越大。
同时,竞争的破产理论认为,总经理在面对激烈的产品竞争时,在破产的威胁下会减少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改变董事会的持股状况,面对竞争产品市场竞争,股东为
了让董事会成员更勤勉地工作,会加大董事的股权激励,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股东对
董事的股权激励力度会越大。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4: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改善董事会治理,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4.5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周其仁(1996)[1631把市场里的企业看成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
其中人力资本的产权相当特别: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现代企业经理控
制了大量经济资源,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障需要其有规范的行为,两权分离决定了经
63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理行为与股东利益存在相悖之处。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是缓解利益冲突
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设计有效的经理报酬契约将经理行为目标诱致到与股东利益一
致的方向上来,成为现代企业理论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企业绩效取决于报酬契约设计
的合理与否,而报酬契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业绩计量指标的选择。对业绩计量的选
择,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两种观点:会计收益管、股票收益观。会计收益类指标能够较为
准确地反映经理业绩,对报酬的敏感度较高。股票收益类指标易受市场等其他因素影响,
不能准确反映管理层业绩,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影响股价的非理性
因素更多,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较多地选取会计收益指标。这会激励管理
层操纵会计系统,影响盈余信息的透明度。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完善管理层激励契约业绩
指标的选择和规则设计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性建议。
4.5.1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假设
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理人持股比例低于100%时,经理要承担增加努力的
全部成本,却不能获得追加努力所创造的全部收益;而当经理增加在职消费或偷懒时,
他能享受全部好处,却只承担了部分成本(Jenson和Meckling,1976)t371。因此,为了使
代理人有足够的激励去自动选择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就必须在契约的设计中让代理人
也承担一部分结果不确定的风险,并从这种风险承担中获得相应的补偿。采用剩余分享
制,即将经理人员的收入与他们的经营业绩(盈余信息)联系起来。盈余信息反映了经
理人的经营才能,这自然会影响着经理人的切身利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理人在财务
报告编制拥有控制权,也就可能诱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对管理层进行激励的最主
要的方式有现金报酬和股票期权。一般认为前者主要与管理层当期经营状况相关,容易
引发短期行为,而后者则可以对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进行制约,二者结合成为现在对管理
层激励的常见手段。二者的综合结果可能是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显
著,因此提出以下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4: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
管理层激励的不同手段及制度设置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为了分
析它们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具体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下面分别从现金报酬、管
理层持股、不同股权公司的比较等角度研究管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具体影响,
并提出假设4的4个子假设。
(1)现金报酬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6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会计盈余信息为基础的年度奖金的激励形式符合激励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让
企业家才能这一投入要素的所有者.经理人员占有经营剩余的一部分。当经理人员拥有
了对利润的剩余索取权后,必然会努力工作,尽量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作为一种强烈
而全面的终极激励手段,这种激励方式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以会计盈余数据为基础的
激励方案设计要求盈余数据必须能够充分反映代理人私人信息,但是,委托人所能观察
到的盈余数据就是当期财务报表中公布的利润数字,经理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尽
量做大当期盈余,以求获得眼前的奖励,这诱导了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的产生。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1:高管现金年薪越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越低。
(2)经理层持股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之前,一些公司的经理人员也持有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他
们通常是国有企业改制时,通过职工持股的方式获得的少量股权,或者一些民营上市公
司的经理人员通常是公司的创始股东,拥有公司较大数量的股权。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持有更多股权的管理层,他们与股东的利益一致,会降低其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给与
经理人员一定数额的股票、股票期权或股指期权,会促使经理人员在股票增值的利益驱
动下,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与项目。在有效的市场条件下,股
价能够反映经理人员的努力,并识别会计盈余中不真实的部分。同时,经理人外在信誉
对其有置信威胁,即如果公司经营股票走势不好的话,会影响到他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
值。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2:经理层持股比例越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越高。
(3)不同产权企业间的比较
研究我国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进行,根据芮明杰、赵春明(1997)、黄
泰岩、郑江淮(1998)【1“·1651等人的研究,我国经理人市场为“二元性经理市场",两
种体制的市场上,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效果也存在很大不同。体制内的国有企业
经理人,自然具有一种责任感、归属感、稳定感。“体制内”经理人市场的薪酬体制,
一度受到很严格的管制,经过近几年不断地放宽管制的改革已基本上与市场化的非国有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企业的薪酬行情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明确规定根据企业管理者
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表示我国以法律形式对这一激励手段的
认可。国有股权转让交易具有很多限制,因此,国有控股公司难以自由地通过给予经理
人股权予以激励,同时国有控股公司规模一般比较大,即使给予经理人一定股份,比例
也很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那个。而体制外的经理人与老板是赤裸裸的劳资关系,如果
没有一个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他们理性的决策是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非国
有上市公司依靠股权来拴住管理层的心,否则,这些民营上市公司会很容易短命。同时,
非国有股权的转让也没有很多限制,只要董事会通过,就可执行。因此,本文提出以下
假设:
假设4-3:国有上市公司现金薪酬的激励效果会好于非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
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会好于国有上市公司。
4.5.2产品市场竞争通过经理层激励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机理研究
在面临不同程度的产品市场竞争时,股东又将如何激励经理呢?从理论上分析,
竞争可能通过以下2条路径影响股东对经理的激励力度:第一,竞争增加了企业破产清
算的概率,使企业经营持续性的不确定性更大。那么所有者在设计经理薪酬体系时就会
更多地体现这种不确定性,例如,降低薪酬中的相对固定的现金收益,而增加能够与企
业命运更相关的股权激励。同时,如果企业破产,经理在失去工作时得到的效用为负,
所有者也就没有必要给予经理更高强度的激励;第二,竞争影响了所有者对经理人努力
程度信息评估的准确性。适度产品竞争环境下,生存企业最多,所有者就可以通过横向
比较更准确地评估经理人的努力程度,降低经理人利用盈余管理创造收益的空间,从而
有利于根据真实的努力程度给予经理人更准确的激励。
考虑到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过度竞争和垄断并存,竞争两极分化;同时,“内部
经理市场”和“外部经理市场"并存,构成“二元性经理市场’’(芮明杰、赵春明,1997;
黄泰岩、郑江淮,1998)【1眠1651。这种“经理人才的双轨制"使体制内J't-的经理人面临
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大差异,体制内的经理人享有更多的“控制权收益"(黄群慧,2000)
【166】。因此,预期上述路径的影响结果是,适度产品市场竞争将降低所有者对经理的现
金激励,增加对其股权激励比例。但是,考虑到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的转让手续比较繁杂,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于2008年lO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因此预期适度竞争下,国有控股公司股东将加大对经理的现金激励,使其收入外体现。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4_4:当产品市场竞争超过一定水平之后,国有控股公司将通过增加现金薪酬,
对经理进行激励,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非国有控股公司将通过增加
经理持股比例,对经理进行激励,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
4.6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4.6.1监事会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假设
公司治理中,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总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
益冲突。当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不一致时,经营管理者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有可能会损害股东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在代理理论看来,人的有限理性和自利性,
使人具有天然的偷懒和机会主义的动机,为了防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
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目前对于监事会治理效果的研究可借鉴的文献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国际主流地
位的英、美为代表的“一元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未设置监事会。从我国学者比较有
代表性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水平偏低(李爽、吴溪,2003;刘立
国、杜莹,2003;李维安、王世权,2005;高雷、宋顺林,2007;张逸杰等)【153,167。170]。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进行了原因探析,并提出了完善监事会建设的建议,如李维安、
王世权(2005)研究认为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具有显著影响,上市
公司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监事会虚置问题,必须要以优化股权结构为突破口,形成前几位
股东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以强化公司控制权的竞争。谢德仁(2006)[159】认为中国上
市公司治理中的监事会监督制度设计中存在问题,提出应进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创
新,即取消监事会,设立独立于董事会与之平行的符合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或将监
事会改造为符合我们界定的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
虽然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对监事会批评否定的居多,但是从我国的制度设计上
来看监事会是与董事会并行的重要机构之一。并且制度设计上赋予监事会检查公司财务
的职权,如《公司法》(2006)对监事的职权明确规定为:①检查公司财务;②对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
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③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
67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由此可见,监事会是监督公司董事
与经理切实履行职责的重要机构。理论上,监事会的有效运作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至关重要。
在我国,作为外部监管方式的接管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还不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寻
求内部监控无疑是最佳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赋予监事会监督高管人
员行为的权利,如1993年12月《公司法》(2006年修订)规定公司内部监控责任主要
有监事会承担;《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对监事会职责的规定为上市公司监事会应
向全体股东负责,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
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本文认为从职权设置上来看监事
会能够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提出以下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5.1:监事会指数越高,治理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效果越明显。
对于监事会来说,成员数目更多的监事会能够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来源,其
成员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能代表更多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说明公司比较注重监事会的
建设,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股独大’’等问题,对盈余管理的监督更为有效。
大型监事会拥有具备公司或财务经验的监事,从而在阻止盈余管理、监督财务会计过
程方面更加有效。监事会会议是监事会行使职权的重要形式,成员之间进行沟通的有
效途径,监事会通过监事会会议的形式,形成决策和行为,来完成对公司经理的监督。
监事会会议表明监事会正在执行其职能,可以认为,监事会的会议次数越多,表明其
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包括信息披露行为在内的各种问题,很少开会的监事会可能不会
关注这些问题,有可能只是“橡皮图章"似的角色。
另外从监事会的组成来看, 《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
例的公司职工代表",但根据谢德仁(2006)n别的研究, 《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在逻
辑上就令监事会中三分之一的职工代表监事处在角色混乱的尴尬的境地,从而导致无
论作为职工代表的监事是工会主席还是其他员工,在实践中均难以发挥监督作用,难
以对公司的会计实务发挥实质的影响。因此,监事会中股东代表的比例某种程度上则
可能影响到监事会的会计事务能力,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从监事会规模、监事会勤勉状况(开会次数)、股东监事三个
角度衡量监事会的综合状况。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6.2产品市场竞争通过监事会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机理研究
适度产品市场竞争增加通过行业信息的可比较性和经理层失业的威胁,整体上能够
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监事会的首要职能是对董事会行使剩余控制权情况和经理层决策
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产品市场竞争适度时,即使没有内部监督机制的存在,董事会和经
理层的行为也会受到制约。但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其作用
的发挥是有一定限度的。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增加,市场竞争对经理层的制约也在增加,
这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监事会监督的需求。但当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超过某点之后,
就容易变成恶性竞争。为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不经济行为,股东自然会加强内部监管机
制的建设,增加对监事会监督的需求。即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降低了对监事会监督的需
求。但是在适度产品竞争市场上,盈余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增加,监事会更容易对经理层
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因而可以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2:适度产品市场竞争降低了对监事会监督的需求,但能够改善监事会提高
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效果。
4.7本章小结
经过分析,本章认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产品市场竞争共同促进着上市公司盈余信
息透明度的提高,而且,公司治理结构还受到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具有一
定的内生性。本章分别从上市公司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会监督等
四个角度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在产品市场竞争
的影响下,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可能路径。
(1)对于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本章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产权
性质、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股权分布的均衡度、股权流动情况以等情况等四个角度
讨论了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可能影响。并分析了适度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下,控
股股东行为的变化及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
明度的影响。
(2)董事会拥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全部的会计事务权利,理论上应该是提高盈余
信息的主要力量,本章主要从董事会的独立性特征、专业性特征、董事会成员激励特征
等3个方面讨论了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可能影响。并从以上方面讨论了产品
市场竞争影响董事会治理,并进而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
第四章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3)经理人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中,主要分析了现金薪酬、股权激
励等不同的激励手段下,经理人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可能影响。由于我国体制内外企业
管理的差异导致“二元经理人市场’’的存在,所以又专门分析了不同产权上市公司激励
状况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对经理人激励状况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
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变化。
(4)从监事会规模、勤勉性、股东监事比例三个方面研究了监事会对盈余信息透
明度的影响,并分析了产品市场竞争影响监事会,并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实证研究基本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本章主要从实证研究模型构建、变量设计、估计方法等进行实证研究设计,对第四
章的研究假设设计验证的方案。
5.1基本模型构建
根据第四章的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影响着盈余信息透明度,产品市场竞争直接
或通过公司治理结构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为全面反映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结
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关系,本文根据图7所示多变量关系图设计研究模型。
附注:1.Interaction Mmodel交互关系模型;Mediation Model中介关系模型:
Interaction+Mediation交互关系+中介关系模型
2.结构图来自http://zjz06.spaces.1ive.com/Blog/cns13F49BBFB6C5A1D8611166.entry
图7所示的三个模型,模型a和模型b是用来说明模型C的来历,而模型C是
需要被检验的模型。在本文中X代表产品市场竞争,Z代表公司治理结构,Y代表
盈余信息透明度。具体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分以下步骤完成假设的检验:
第一,首先建立以下模型,分别检验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
度的影响:
TRA=f(PMC,CG,ControlVariable) (5.1)
其中:TRA为用操纵性应计项目衡量的盈余信息透明度,为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反向
指标;PMC为产品市场竞争变量;CG为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在后面的研究中分别具体
7l
第五章实证研究基本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通过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管理层特征、监事会特征衡量,并分别选择相应的控制变
量,构建具体的研究模型;ControlFariable为控制变量。
第二,为了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并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
的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充当了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中介变
量,根据图5.1中的路径C构建以下两个模型:
n认=f(PMC,CG,ControlVariable) (5.2)
CG=f(PMC,Controlp'ariable) (5.3)
变量定义同上。
5.2变量设计
5.2.1盈余信息透明度
盈余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
盈余信息是否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所用,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对盈利水平、
时点和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是会计界人士最关心并且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盈余质量评
价的视角可以分成两类:计量观、信息观。计量观立足于会计报表的项目及构成关系,主
要强调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活动。盈余质量评价的计量观
认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盈余信息的有用性,通过探究会计盈余的生成过程追溯经济
活动的本源来衡量盈余质量,可以认为是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一种事前评价;信息观认
为盈余包含多种信息,盈余数据的披露会引起资本市场上对企业价值的再认定,因此主
要从市场报酬、价格、交易量等指标入手,通过观察盈余公告前后的变化来计量盈余的
信息含量,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后的盈余信息透明度评价。理想的研究应该将二者结合,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投机炒作现象比较严重,致使二级市场上股票价差反
映的收益已严重偏离企业实际的盈利能力。盈余信息透明度为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数据
反映真实收益状况的程度,主要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相对比
较客观的计量观出发研究盈余信息透明度。‘
根据夏立军(2003)[171】的研究,分行业估计并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
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基本Jones模型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周铁等(2006)t172]经.验检
验证明营业利润经过调整财务费用、所得税等项目后作为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进行应
7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计利润分离,能够避免判断盈余管理行为时发生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因此,利用
公式(5.4)计算总应计利润(1’A),并采用分行业截面基本Jones模型计算操纵性应
计项目DA。行业分类方法:制造业按二级分类,去掉其他制造业,其他按一级行业分
类,并去掉年度样本量少于30的行业,共得到18个行业的数据,具体行业分布见表8。
Jones(1991)[173】估计非正常应计利润的截面模型如下:
NDA i=口l(1/A i)+a 2(△REV i/A i)+a 3(户PE i/A i) (5.4)
其中:NDA;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正常性应计利润,△I也V是
公司f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艘巨是当期期末厂房、设备等固
定资产,Ai是上期末总资产,口,a:a,是行业特征参数,是根据模型(5.5)运用不同
行业分组数据回归取得。
ETAi/4=al(1/Ai)+a2(△REVi/Ai)+a3(嘲/Ai)+毛(5.5)
E硪是公司i的总应计利润,采用公式(5.6)计算得到。毛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
总应计利润中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同方程(5.4)。
总应计利润=营业利润+补贴收入+财务费用一所得税费用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化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化额(5.6)
一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5.2.2产品市场竞争
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的充分性程度,取决于市场内企业进入与退出的难易程
度,和现有市场份额的集中度状况,但相关的数据无法获取。产业组织理论中,学术界
公认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指标可以用来准确反映产品市场竞争。在产业组织理论文献
里,最常用的反映产品市场竞争状况的指标是市场集中度比率、交叉价格弹性等。但是,
市场集中度指标度量的是行业中最大的n家厂商的产出占行业总产出的比例,但它难以
准确衡量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企业定价资料难以得到,交叉价格弹性指标难以计
量。根据经济学原理,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垄断程度越高,价格偏
离边际成本越多,垄断租金越高。Nickell(1997)t1嗍指出主营利润率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
企业的“垄断租金”。本文借鉴施东晖(2003)171】使用企业的主营利润率来衡量产品市
第五章实证研究基本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场竞争程度。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越低,我们能够合理推定企业面临的市场争越激烈。
为使该指标正向反映上市公司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度,用1.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
即PMC=I.主营业务利润率。
为了检验本文使用1.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的合理性,表8列
出了本文研究样本分行业的1.主营业务利润率均值。可以看出,其中建筑业、批发和零
售贸易、纺织、服装、皮毛、金属、非金属、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电子、造纸、
印刷等行业产品市场竞争较激烈,而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医药、生物制品、
传播与文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相对比较缓和。可见,使用PMC=I.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
率反映的行业的竞争状况与实际基本相符。
表8样本公司所属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PMC)状况
行业代码行业名称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排序
K34 社会服务业185 0.6243 0.2037 1
F1 1 交通运输、仓储业259 0.6248 0.2079 2
C8 医药、生物制品409 0.6450 0.1834 3
L01 传播与文化产业40 0.6500 0.1771 4
B03 采掘业109 0.7065 0.1612 5
J01 房地产业272 0.7127 0.1318 6
C03 食品、饮料207 0.7325 0.1812 7
M 综合类186 0.7707 0.1746 8
G83 信息技术业335 0.7726 0.1707 9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
D01 285 0.7734 0.1686 10
产和供应业
A03 农、林、牧、渔业106 0.7798 0.1005 11
C31 造纸、印刷107 0.7854 0.1271 12
C55 电子156 0.8037 0.1261 13
石油、化学、塑胶、
C43 639 0.8169 0.1249 14
塑料
C61 金属、非金属432 0.8265 0.1050 15
C1 1 纺织、服装、皮毛208 0.8272 0.1374 16
H11 批发和零售贸易313 0.8369 0.0954 17
E01 建筑业140 0.8711 0.0766 18
数据来源:作者自己整理
5。2.3公司治理结构
在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指标时,分两步进行:首先选取各明细指标检验其对盈余信息
透明度的影响;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把每个机制的明细指标分别进行合并,得到综合
7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指数,再检验其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综合影响:
5.2.4控制变量的选择与设计
(1)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控制变量
模型(5.1)中,为了检验公司治理结构对及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除了治理结构变量外,还需控制其他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变量。资产负债率(Lcv),
用以检验债权人约束机制对于会计透明度的影响;公司规模(Size),社会大众对大规模
公司具有较高的关注程度,大公司也希望通过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来降低其政治成本。
相关研究证明了规模对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具有促进作用;上年度盈亏状况(Loss),
我国制度规定连续3年亏损,上市公司会被ST,因此上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动
机在本年扭亏,可能采取的手段包括盈余管理;绩效变量(TQ),控制绩效对盈余信息
透明度的影响,信号理论认为,业绩好的公司更有积极性提高对外披露透明度,以增强
其报告收益的可信度,避免股票被市场低估;beta,控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上的风险,
风险越大,往往盈余信息透明度越低。并控制行业和时间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2)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控制变量
模型5.3反映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其他变量
对各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①经营风险(O.risk),高风险公司的代理冲突更严重,因此
需要更多的监督;②股利支付率(R div),高的股利支付率降低了管理层可以随意支配
的自由现金流,降低了公司内部代理成本,从而股利支付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股权治理
整体情况会越好,股利支付率同时也会影响到经理层激励的效果;③企业增长状况
(Grow),主营业务增长较快的上市公司企业由于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行动迟
缓的大规模董事会不利于其对变化的环境进行快速反应,因而高成长企业董事会规模可
能会更小。④薪酬委员会设置(Pay ,若薪酬计划方案设置科学,但实施控制监督
不力,经营者也会有较强的寻租动机.c。orn因)此由独立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或类似的独立机
构进行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重要的,会影响到经理人激励的效果。⑤股东大会
情况(M.holder),在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中,股东大会处于最初环节,股东大会功
能的发挥影响着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的水平。通过股东大会参与决策是股东行使积极权利
的主要途径,因此,股东大会的召开次数、股东大会的出席率代表了股东行使积极权利
75
第五章实证研究基本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表9本文研究涉及到的变量及其定义一览表
分类变量名称代码计算办法说明
信息披露盈余信息透明度7冗H 见5.2.1小节
竞争产品市场竞争PMC 见5.2.2小节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Topl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实际控制人性质Control 实际控制人为国有取0,否则取l
股权均衡度H5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流通股比例R ratio 流通股/总股本
股权治理
根据年度会议出席率、临时会议出席率、年
股东大会情况M..holder
度会议总次数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
股权治理综合指数CSH 根据以上指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
董事会规模Bodsize 董事会人数
独立董事比例R indir 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总人数
董事会两职分离Dual
总经理不担任任何董事职务取l,担任董事或
治理
副董事长取0.5,担任董事长取0;
董事会会议次数M bod 年度董事会开会总次数
审计委员会Auditcom 设置审计委员会取1,否则取0
董事会持股比例loholder 年末董事会持股数量/总股数
董事会治理指数CBD 根据以上指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
经理层
高管薪酬CEOpay 前三名高管薪酬的自然对数
高管持股CE0share 高管持股比例
激励
薪酬委员会Pay_com 设置薪酬委员会取1,否则取0
监事会规模Bossize 监事会总人数
监事会监事会会议M bos 年度监事会开会次数
监督股东监事比例Rs——share 持股监事/监事总人数
监事会监督指数CBS 根据以上指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
财务风险LEV 财务杠杆
总资产报酬率ROA 利润总额/总资产
财务特征
上年是否亏损Loss 上年亏损取1,否则取0
股利支付率R div 每股股利/每股净利润
企业规模Size 总资产自然对数
企业特征经营风险O risk 经营杠杆
企业成长性Grow 主营业务增长率
资本市场托宾Q值TQ
考虑非流通因素的总市值除以总资产账面价
表现

风险水平Beta 年度beta值
的程度。⑥董事会规模(Bodsize),董事会成员一般是各方面的专家,其规模的代表董
事会整体的专业素养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仍处于建设期,大规
模的董事会是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强的治理能力的体现。全文所有变量定义及其计算办
法见表9。⑦董事会持股比例(R—sholder),董事会持股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激励董事
76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们努力监督管理层和关注公司价值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董事会持股比例会影响到董事
会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效果。
5.3模型估计方法
本文预期产品市场竞争可能对盈余信息透明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可能通过改善公
司治理间接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如果仅以模型(5.1)进行回归,也能获得PMC、CG和
TRA的关系,但无法发现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
度的具体情况。因此本文先对(5.1)模型进行回归,研究PMC、CG对TRA的分别影
响;再对(5.2)和(5.3)组成联立方程组,采用两阶段最小乘法(2SLS)进行估计,即:将模
型(5.3)回归得到的CG拟合值代替模型(5.2)中的CG的观察值进行回归,从而得到CG
内生性的情况下和TRA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剥离了产品市场竞争及控制的其他外生变
量的影响,可以得到真实作用效果。潘福祥(2004)[174】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指出,这种估计
方法的优点是,在回归过程中并没有涉及方程中内生变量和外生解释变量的数目,所以
与方程的识别状态无关,因而既适用于恰好识别的结构方程,也适用于过度识别的结构
方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直接产生影响,或通过作用于公司
治理结构间接产生影响。用两阶段回归方法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哼公司治理j盈余信息
透明度"路径假设以外,本文还将采用中介作用检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公司治理结构在
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中介变量(me融00是指在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中起到中介桥梁作用的变量,它是自
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Baron和Kenny,1986)[1751。如果公司
治理在竞争与盈余信息透明度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就意味着竞争是通过公司治理对盈余
信息透明度产生影响,即“产品市场竞争j公司治理专盈余信息透明度"路径存在。根
据Baron和Kenny(1986)关于中介变量的定义及图5.3模型c的路径分析,公司治理(CG)
在产品市场竞争(PMC)与盈余信息透明度(TRA)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必须满足以下
4个条件:①PMC与TRA必须显著相关;(参PMC与CG必须显著相关;@CG与TRA必
须显著相关;④当CG进入PMC与TRA的关系分析中,PMC和TRA的关系消失。如
果当CG进入PMC与TRA的关系分析中,PMC与TRA的关系依然显著,则称CG在
PMC和TRA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将结合实证结果分析各项治理机制是否起
到了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实证研究基本模型构建及变量设计
5.4本章小结
本章根据前文分析提出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基本实证检验模型,并对本文研究中涉
及到的变量进行了统一定义。为了用经验数据检验第四章分析的机理,实证检验分两步
执行:
第一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OLS)检验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分别
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
第二步:使用二阶段回归法(2SLS)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并
进而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并使用心理学实证检验的方法检验公司治理结构在产品
市场竞争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中的中介作用。
78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1样本选择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2004.2008年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了金融行业公司和数
据不全的公司。在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时操纵性盈余时,剔除了样本数量太少的
行业,最终得到18个行业的4388个样本观测值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数据主要
来自北京色诺芬信息有限公司CCER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文还将其与国泰
安数据库CSMAR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对,对于部分缺失的数据,在上海、深圳
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查阅年报收集得到。研究中基本的数据整理在Excel2003中完成。研
究过程中对数据的因子分析法处理,及数据统计分析和检验工作,均使用PASW statistics
17来完成。
6.2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6.2.1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模型5.1.5.3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具体模型,对产品市场竞争、
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TRA=f(PMC,PMC2,Topl,State,H5,T_topl,Rratio,
M-h。lder,LEv,Size,TQ,Beta,Loss,Σ17玳i,Σ4 Yj)
(6·1)
TRA=f(PMC,CSH,LEV,Size,TQ,Beta,Los由
17 4
CSH=f(PMC,PMC2,O_risk,R_div,ΣINi,ΣYj)
i=l i-1
(6.2)
(6.3)
模型(6.1)用来研究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各明细指标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
响;模型(6.2)、(6.3)组成联立方程组用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对股权治理的影响,
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以及股权治理是否存充当了它们二者的中介。变量的
选取及定义见第五章实证研究设计。
6.2.2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考察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时序变化,表10提供了本
节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并分年度列示了均值。从表10可以看出,样本公司
79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的盈余信息透明度存在很大差异,从各年均值的变化来看,盈余信息透明度有逐年下降
的趋势,由此可知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产品市场竞争存在较大差异,这为我们研究竞
争对公司治理和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从各年均值的变化情
况来看,虽然整体上表现为加剧的趋势,但不明显。
再看股权治理情况: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的混合均值为38.97%,反映了我国上市公
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从趋势上来看,均值由2004年43.73%下降到37.17%,反映了
非流通股股份在逐渐通过协议转让,走向流通或准流通,降低了股权集中度,2006年较
上年度降低了4.86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控股股东股权性质变
量State均值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是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民营上市公司占少数,但
从年度均值的变化来看民营上市公司比例在逐年增加,这和国家近几年民进国退的产权
制度改革有关;以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H5)衡量的股权均衡,是个反向指标,
该值越小说明均衡程度越好。该指标2004.2008年间由0.2455下降到0.1777,股权均衡
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比最适宜水平0.1(国际经验值)还高许多;股东大会会议情
况指标M holder在各年度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参会情况没
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与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有关,但也与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政策有关。从
反映股权治理综合水平的指标CSH来看,整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治理水平在逐年
提高。
表10股权治理及其他变量描述性统计
2005-2008年各年度均值
代码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TRA 0.0000 1.3636 O.081l 0.0877 0.0747 0.0724 0.0733 O.0902 0.0912
PMC 0.0006 1-6370 0.7610 0.1675 0.7539 0。7684 0.7575 0.7610 O.7624
Topl 0.0449 0.8642 0.3897 O.1615 0.4373 0.4118 0.3633 0.3670 0.3717
State O l 0.3052 O.4605 O.2603 0.2784 0.2935 0.3326 0.3480
H5 0.0000 0.7577 0.2014 0.1328 0.2455 O.2314 O.1830 0.1734 0.1777
R ratio O.025l 1.0000 0.4991 0.1748 0.3930 0.4138 0.4942 0.5570 O.6098
M—.holder .1.3306 1.5434 0.0000 0.491l -0.0798 -0.005l 0.1422 .o.0264 -0.0123
CsH .1.62 2.15 .0000 .51698 ..1182 ..1056 ..0442 .0360 .1837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了控制数据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对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进行
检验,得到如表11所示的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该表显示,产品市场竞争的平方,
产权性质等变量与盈余信息透明度为预期的显著负相关(TRA为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反向
指标),但股权制衡与其相关关系与预期的正向关系相反,具体情况,还需要进行多元
线性回归检验。但是从表中显示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股权均衡变量H5、控股股东持
股比例Topl及流通股比例R—ratio问存在高度相关,因此在进行回归检验时,为了避免
多重共线性,三者不可同时进行回归。除此之外,相关系数均在O.4以下,回归时可以
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注:CSH是其他股权治理变量的组合,与其他变量间存在高
度相关是正常现象,在此不予讨论)
表11产品市场竞争及其他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TRA PMC Topl State R ratio H5 CSH PMC2 LEV Size TQ
PMC .o.01 1.00
Topl -o.02 0.0l 1.00
State .054” ..089” ..271” 1.00
l
R ratio ..018 .043** ..542** .084**
H5 ..051“ O.00 .927” ..258” ..579** 1.00
CSH 0.01 .o.03 .606” .292‘’ .042** .607” 1.OO
PMC2 .049” ..473” 0.01 .047’。-0.023 O.03 .049” 1.00
LEV .048” .316” ..068” .o.03 .080” ..091” ..037’ ..154“ 1.00
Size 0.01 .057” .260” ..274” .027 .278“ .224” ..042” .242” 1.00
TQ .098” ..272” ..037+ .102” 0.019 一.049” O.03 .182” ..340” ..245” 1.00
Loss O.03 .067” ..066” .032’ .0.009 ..066“ ..076” .030‘ .115” ..145” .O.0l
附注:”为0.01水平上显著,’为0.05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6.2.3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检验假设l、2,实证检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根据模型(6.1)进行回归,并考虑到Topl、H5、R ratio的高度相关性,
得到如表10所示的4组回归结果。根据表12所示的回归结果(1),产品市场竞争PMC
一次项的系数不显著,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C0.058,P<0.001),而且回归结果(2)、(3)
显示该结果很稳定证明了假设1的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信息透明度间存在倒U形
关系,即适度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再看股权治理指数的影响,回归
系数为.0.013,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股权治理能够降低盈余管理,提高盈余信
gl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息透明度,假设2得到证实。
结合回归结果(2)、(3)(4)分析股权治理具体指标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实
际控制人产权性质State的回归系数显示,在非国有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更低,假
设2.1得到证实;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回归结果显示,Topl与TRA负相关,虽然不显著,
但也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不是盈余不透明的罪魁祸首,假设2.2不成立;再看股
权分布均衡指标H5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H5与盈余信息透明度显著负相关(H5、
TRA均为反向指标),该结果与假设2.3的预期完全相反。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股权
分布很不均衡度,大股东进行合谋的成本较小,是他们容易结成利益联盟对中小股东进
行剥夺;经过两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随着大小非的解禁,我国即将步入全流通时代,
研究流通股比例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将更具现实意义,回归结果显示流通股比例越
大盈余信息透明度越高,而且通过O.05的显著性检验,假设2_4提到的流通股对盈余信
息透明度的改善作用得到证实,从信息披露的角度验证了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的有效性。
表12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共同影响回归结果
因变量:
回归结果(. 。) 回归结果(2) 回归结果(3) 回归结果(4)
删标准显著标准显著标准显著标准显著t值t值t值t值
系数性系数性系数性系数性
(Constant) 2.357 0.018 2.142 0.032 1.762 0.078 2.154 .03l
PMC 0.018 0.935 0.35 0.024 1.24 O.215 0.028 1.436 0.151 .023 1.171 .242
PMC2 0.058 3.384 0.001 0.058 3.345 0.001 O.06 3.474 0.001 .057 3.324 .001
CSH _0.013 .1.803 0.071
Topl -0.029 .1.497 0.135
H5 .0.087 -4.197 0.000
R ratio .0.053 -2.407 0.016
State 0.027 1.665 0.096 0.019 1.793 0.073 .032 2.026 .043
M—.holder 0.027 1.559 O.119 0.037 2.14 0.032 .025 1.439 .150
LEV 0.06 3.44J4 O.OOl 0.056 3.214 0.001 O.048 2.755 0.006 .059 3.382 .001
Size -0.001 -0.055 0.956 0.007 0.378 0.705 0.022 1.189 0.235 .001 .031 .975
TQ -o.107 .5.301 O -o.104 -5.107 O —O.105 .5.167 O -0.103 .5.095 .000
Beta 0.029 1.826 0.068 0.027 1.737 0.083 0.029 1.86 0.063 .027 1.700 .089
Loss 0.019 1.876 0.072 O.02l 1.761 0.083 0.021 1.868 0.071 .021 1.878 .068
行业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F值9.747 9.148 9.66l 9.369
调整R2 0.055 0.056 0.063 0.056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再看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3)显示股东大会(M—holder)系数显著为正,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大股东对股东大会的超强控制是该结果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规模(Size)对盈余信息
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资产负债率(LlⅣ)、风险(beta)、上年亏损情况(Loss)的
回归结果均显著为正,托宾Q值(TQ)的回归结果显著为负,基本与前文分析一致。
说明控制变量选取的比较合适。
第二步,根据模型(6.1)、(6.2)组成的联立方程组,使用两步回归法2SLS得到回
归结果(表13)。现在据此来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治理之间的关系。上节的描述性
统计结果显示,PMC2与CSH显著正相关,PMC2与TRA显著正相关。在表13 Panel A
中模型回归结果显示PMC2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改善股
权治理指数。在Panel B中回归结果2显示,股权治理指数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显
著正相关,即股权治理能够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在纳入产品市场竞争后,得到回归结
果(1)显示PMC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依然显著,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说明股权
治理在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中充当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假设2.5得到
证实。
表13产品市场竞争专股权治理专盈余信息透明度路径模型回归结果
Panel A产品市场竞争专股权治理指数被解释变量:股权治理指数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t) .840 .401
PMC ..010 ..531 .595
PMC2 .038 2.258 .024
O risk .019 1.288 .198
R div .02l 1.408 .159
LEV ..032 -2.032 .042
F值15.097
调整R2 0.077
Panel B股权治理指数_盈余信息透明度被解释变量:盈余信息透明度
回归结果(1) 回归结果(2)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0 1.274 .203 1.933 .053
PMC .043 1.538 .124
PMC2 .034 2.342 .019
CSH ..064 -4.102 .000 ..067 .4.311 .000
Size .014 .840 .401 .013 .821 .412
TQ ..08l -4.878 .000 ..080 -4.958 .000
Beta ..012 ·.737 .461 ..009 ..576 .564
F值10.“3 14.07
调整R2 0.036 0.022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3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6.3.1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模型5.1.5.3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具体模型,对产品市场竞争、
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TRA=f(PMC,PMC2,Bo&ize,蛐d近Dual,M_bod,Auditcom,
R.-sh。ld%state,size,TQ,beta,LEV,Σ17 Ni,Σ4 Yj)
(6·4)
TRA=f(PMC,CBD,State,size,TQ,beta,LEV) (6.5)
17 4
CBD--f(PMC,PMC2,Grow,O_risk,R_div,ROA,Σ玳i,ΣYj) (6.6)
i=l i-l
模型(6.4)用来研究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各明细变量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影响:模型(6.5)、(6.6)组成联立方程组用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对董事会治理的
影响,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以及董事会治理是否存充当了它if]--者的中介。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见第五章实证研究设计。
6.3.2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考察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时序变化,表14提供了
本节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并分年度列示了均值。从表14可以看出,董事会
人数最少的为4人,最大的为21人,均值为9.77,而且2004年均值已达9.77,我国《公
司法》对股份公司董事会人数的要求是5.19人,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建
设状况比较好。但是各年间董事会人数的均值没有表现出变化,而研究期间内我国上市
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辩护变化很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董事会规模的
建设没有产生影响。独立董事比例变量R indir,和两职设置状况也表现出与董事会规
模相似的状况,即整体上达到制度规定的要求,但没有表现随时间变化得到改善的趋势。
从以上这三个指标的统计情况,可以推测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建设是制度推动的结
果。变量Auditcom,均值由2004年的0.49,增加到2008年的0.99,变化幅度很大,说
明截止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设置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的专业性水平己达
到较高的层次;董事会会议次数均值由2004年的7.32次,到2008年的9.73次,逐年
递增的现实,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越来越勤勉;但董事会持股比例R—sholder的统
计数据反映董事会持股比例太低,激励不足。CBD反映的董事会总体状况在研究年间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逐渐得到改善。
表14董事会治理变量描述性统计
2005.2008年各年度均值
代码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删0.0000 1.0922 0.0801 0.0836 0.0734 0.0729 0.0723 O.0894 0.0879
PMC O.O006 1.6370 0.7603 0.1668 0.7319 0.7709 0.755l 0.7603 0.7823
Badsize 4 2l 9.7663 2.2198 9.9178 9.7691 9.618l 9.5682 9.9184
R indir 0.0000 0.6250 0.3548 0.0551 0.3397 0.3458 0.3548 O.3612 0.3672
Dual O 1 0.9452 0.1698 0.9436 0.9416 0.9413 0.9465 0.9505
M bad 0.0000 36.0000 8.5743 3.5493 7.3223 7.361l 8.2334 9.4824 9.7340
Auditcom 0.0000 1.0000 O.718l 0.4500 0.4920 O.5168 0.5417 0.9094 0.9922
R—.sholder 0.0000 0.7481 0.0171 0.0786 0.0084 0.0105 0.0147 0.0201 0.0273
CBD -2.3380 1.5035 0.0000 0.3898 .0.1984 .O.1737 .0.1132 0.1429 0.2306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为了控制数据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对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进行
检验,得到如表15所示的董事会治理变量及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该矩阵显示
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均不超过0.5,所有变量一次放入模型6.10中进行
回归,不会产生多重共线性。另外,通过该表,我们发现董事会规模(Bodsize)、两职
分离(Dual)、审计委员会(Auditeom)、董事会持股比例(R sholder)等变量与盈余信
息透明度的相关性符号符合预期,独立董事比例(R indir)、董事会勤勉性(M.bod)
等变量的相关性符合与预期结果不一致。具体情况还需要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进行回
归分析。
表15董事会治理及其他研究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PMC PMC2 TRA Badsize R indir Dual M bad Auditeom lLsholder
PMC l
PMC2 ..430” 1
TRA ..021 .049‘。1
Bodsize .017 ..012 ..038‘ l
R indir ..008 ..015 .017 ..155” l
Dual .018 ..022 ..001 .041” ..001 l
M bad ..002 .038’ .099” -.002 .070” .008 1
Auditcom ..011 .021 ..034‘ .059” .088’’ .025 .167” l
即holder ..053” .033‘ ..022‘ ..062” .039‘ ..019 ..OlO .047” l
CBD ..020 .021 .057” .115” .347“ .440“ .414” .715” .393“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附注:1.”为0.Ol水平上显著,’为0.05水平上显著(XI尾检验);
2.CBD是董事会具体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而来的,故与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大且显著;
6.3.3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检验假设3及其子假设,实证研究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根据模型(6.4)进行回归,对假设3及其前3个子假设进行检验。表16
中回归结果(1)、(2)分别报告了产品市场竞争与董监事会各具体变量及董事会综合指
数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与前面~致,不再
累述。根据回归结果(1),董事会治理综合指数CBD的回归系数为0.057,通过0.0l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董事会整体上不仅没有发挥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作
用,而且还对盈余信息透明度有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假设3没有得到证实。下面再根据
董事会具体特征的实证回归结果,对董事会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无效的原因进行探
析。
表16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共同影响回归结果
因变量:TRA
回归结果(1) 回归结果(2)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t) .820 .412 .996 .319
PMC .024 1.145 .252 .022 1.068 .285
PMC2 .063 3.464 .001 .060 3.309 .001
CBD .057 3.666 .000
R mdir ..008 ..503 .615
Dual .000 .026 .979
M bod .034 3.279 .00l
Auditcom ..009 ..511 .609
R—.sho№ ..017 .2.428 .015
Bodsize ..019 .1.166 .244
State .044 2.672 .008 .034 1.997 .046
SlZe .022 1.254 .210 .020 1.113 .266
TQ .100 5.440 .000 .098 5.357 .000
bern ..045 -2.970 .003 ..046 .3.027 .002
LEV .046 2.566 .010 .043 2.413 .016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9.928 8.853
调整R2 O.06 O.06l
样本数4355 4355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回归结果(2),分析董事会的明细指标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独立董事比
例(R indir)回归系数为.0.008,符号与预期一致,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3.1
没有得到证实,即目前我国独立董事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独立董事无法积极履行独立
董事职责,主要原因在于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及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由上市公司聘请
又反过来监督上市公司的特殊角色,是使独立董事“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
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可由上市公司
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产生。上
述调查结果反映,在接受调查的独立董事中,有63%的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
产生;而超过36%的独立董事为第一大股东提名,由上市公司监事会及其他持有公司已
发行股份1%以上股东提名的独立董事人选所占比例非常小。结合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
由控股股东掌握的普遍现状来看,独立董事的提名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公司控股股东在操
纵。从更深远的制度层面去分析,可以发现独立董事制度有其产生根源。这就是独立董
事制度外生论和独立董事内生论。独立董事外生论认为,独立董事的产生主要是公司法、
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强制要求设置独立董事。内生论认为,独立董事的设置是公司内部
的需求,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冲突而产生。我国的独立董事
制度显然不是内生的而是外生的。外生的独立董事制度,其优势在于可以在制度空白的
基础上,通过学习相关经验迅速构建较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而监管部门也可在发现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时可以强制性的弥补制度缺陷。目前,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已经构
建了较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体系。但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独立董事制度对盈余信息披
露的监督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理论上能
够改善公司治理效果,也得到了西方国家实践结果的检验,因此,我国应该完善该项制
度建设,尽量减少影响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不利因素。在本文第七章对策建议中会对此
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两职分离回归结果为.000,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基本全部实现了两职分
离(表14的统计结果显示,该变量均值为0.9452,2008年均值为0.9505),该制度设
置情况的影响,通过回归的办法已经检验不出,假设3-2还待于用其他方法进行检验;
审计委员会(Auditcom)的回归系数为.0.009,符号与预期一致但是绝对值较小并且没
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审计委员会制度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假设3.3没有得到证实。
以上几个变量的回归结果都不甚满意,但值得关注的是控制变量中董事会的持股情
况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董事会持股比例(R sholder)的回归系数为.0.017,通过
R7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O.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看来,虽然董事会表决的方式不同于股东大会,持股份额
不影响其发表意见的效力,但增加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能够提高董事积极决策的动
力。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很低,全部样本均值为0.017,2008年样本均值
为0.027,因此通过增加董事会的持股比例改革完善董事会的建设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步,对假设3-4进行检验。根据我们基本的分析思路,为了检验模型董事会治
理在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中的作用,应该对(6.5)、(6.6)组成的联立
方程组,使用两步回归法2SLS进行回归,对考虑董事会指数CBD内生性前后产品市场
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显著性进行比较,判断董事会是否充当了产品市场竞争的
中介变量。根据第五章5.3的介绍,董事会充当产品市场竞争和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中介
变量的前提条件有:①PMC与CBD显著相关;②cBD与TRA显著相关;(鸯PMC与
TRA显著相关:t趸)CBD进入PMC与TRA的关系分析中,PMC和TRA的关系消失。
但是通过表6-6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知,第一个条件不满足,即PMC与CBD不显著相关。
所以假设3—4: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提高董事会治理水平来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不成立。
6.4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6.4.1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模型5.1.5.3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具体模型,对产品市场竞争、
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TRA=f(PMC,PMC2 CEOpay,CEOsharc,Pay_com,
State,size,TQ熙b ta LEV,Σ17Ⅳ;,杰、) ‘6·乃
TRA=f(PMC,CEO,State,size,TQ,beta,LED (6.8)
CEO=f(PMC,PMC",Grow,O_risk,R div,ROA,ΣINi,ΣYj) (6.9)
模型(6.7)用来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各明细指标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
响;模型(6.8)、(6.9)组成联立方程组用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对经理层激励的影
响,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以及经理层激励是否存充当了它们二者的中介。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见第五章实证研究设计。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4.2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考察产品市场竞争、管理层激励、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时序变化,表17提供了
本节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并分年度列示了均值。从表17可以看出,薪酬委
员会的制度设置较好,该变量均值由2004年0.5175到2008年上升为0.9847,即目前为
止我国上市公司基本都已经设置了薪酬委员会;股权激励指标(CEOsharc)分布差异较大:
最小值为0.00,最大值为0.7838,均值0.018,标准差0.0827,再从时间序列上看,该
指标在2004.2008年间逐年上升,反映了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开始重视股权激励的
重要性,说明本文研究该变量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很有必要;现金薪酬(CEOpay)
在样本公司表现出的差异不大,比较均衡,时间序列数据显示该变量也逐年在增长。
表17经理层激励变量描述性统计
2005-2008年各年度均值
最小标准
代码最大值均值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值差
’瞰0.0000 1.3636 O.081l 0.0877 O.0746 0.0724 0.0733 0.0903 O.0913
PMC 0.0006 1.6370 0.7610 0.1676 0.7538 0.7684 0。7575 O.76lO 0.7626
Pay_corn 0.0000 1.0000 0.7249 O.4466 O.5175 0.5536 0.5886 0.8976 0.9847
CEOshare 0.0000 0.7838 O.0180 0.0827 0.0088 0.0143 O.0155 0.0191 0.0292
CEOpay O.OOoo 17.5825 13.1543 1.6341 12.9674 12.9607 12.8635 13.2956 13.5526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为了控制数据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对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进行
检验,得到如表18所示的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该矩阵显示主要变量间相关系数
均没有超过0.5,所有变量一次放入模型(6.7)中进行回归,不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另外,通过该表,我们发现股权激励(CEOshare)、薪酬委员会设置(Pay corn)与盈
余信息透明度的相关性符号不符合预期,现金薪酬与(CEOpay)与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相关性符合与预期结果一致,但不显著,好像主要变量与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关系均不能
支持我们前面的分析假设,但具体情况还需要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
表18经理层激励及其他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TRA PMC PMC2 CEOshare CEOpay Pay_corn State ROA TQ LEV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PMC ..013 l
PMC2 .049” ..473” l
CEOshare .013 ..060” .034’ 1
CEOpay ..022 ..067” ..027‘ .025 l
Pay_com .019 ..007 .003 .002 .108’‘ l
State .054“ ..088” .047” .300’。..019 ..030’ l
ROA .087” ..347” .037‘ .080’‘ .084” .051” .012 l
TQ .098” ..272” .182” .097” .041” .082’。.102” .361” l
LEv ..029 .066” ..029 ..031。..014 .001 。006 ..090” ..061” l
Beta ..096” ..005 ..061” .017 .068” ..003 ..023 ..057” ..050“ .009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附注:”为0.01水平上显著,+为0.05水平上显著(xX尾检验)
6.4.3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一步,根据模型(6.7)进行回归,对假设4及4_l、4_2、4-3进行实证检验,结
果如表19所示。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与前面分析一致,不再累述。
根据表19的回归结果(1),经理层激励综合指数(CEO)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为
正但不显著,假设4得到证实,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不明显。
根据表19的回归结果(2),股权激励(CEOsharc)、现金薪酬(CEOpay)对盈余信息
透明度的影响均与预期预期相反,而且均不显著,假设4-1、4.2没有得到证实。根据该
结果好像本节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由于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二元性",不同体制的经
理人混到一起研究,可能掩盖了事实的本来面貌。
表19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1) 回归结果(2)
因变量:TRA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t) ..081 .935 1.256 .209
PMC .036 1.952 .051 .031 1.640 .101
PMC2 .061 3.624 .000 .054 3.195 .001
CEOshare .004 .283 .778
CEOpay ..027 .1.270 .177
Pay_corn -.020 .1.244 .214
CEo .003 .223 .823
State .036 2.287 .022 .029 1.787 .07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Size .038 2.260 .024 .033 1.914 .056
TQ -.111 -6.931 .000 ..108 -5.654 .000
LEV .022 1.497 .135 .021 1.409 .159
Beta .086 5.803 .000 .083 5.593 .000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11.886 9.057
调整112 0.059 0.074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考虑到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二元制",体制内外存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全样本下研
究问题无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产权把样本分组,再对模型(6.7)进行回归,得到
两组回归结果(表20)。对比两组回归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研究变量对
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产权不同而异。具体为,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回归结果显示,现
金薪酬激励(CEOpay)有助于显著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而股权激励(CEOshare)的影
响则不存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情况正好相反,股权激励能够显著提高盈余信息透明
度,而现金薪酬的影响几乎不存在。综合以上对回归结果的分析,现金薪酬及股权激励
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均存在状态依存现象,假设4_3对对不同产权问企业的比较得
到充分证实。
91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表20不同产权的比较
回归结果(国有) 回归结果(非国有)
因变量:TRA 标准系
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PMC .032 1.460 .144 .058 1.608 .108
PMC2 .062 3.134 .002 .068 2.026 .043
CEOshare .021 1.203 .229 ..004 -2.027 .043
CEOpay ..042 -2.305 .021 .003 .107 .914
Pay_corn ..0lO ..531 .595 ..044 .1.421 .155
State
Size .034 1.711 .087 .006 .188 .85l
TQ .092 4.123 .000 .107 2.937 .003
LEV ..021 .1.166 .244 ..025 ..926 .355
Beta ..125 -7.097 .000 ..020 ..715 .474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9.057 6.06
调整R2 0.074 0.044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第二步,根据模型(6.8)、(6.9)组成的联立方程组使用两步回归法(2SLS),对假
设15进行实证检验。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激励手段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
公司的产权。因而,为了准确地找出不同激励手段在产品市场竞争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
中所起的作用,本节对不同产权的上市公司,分别从以下两条路径进行研究g
路径l:产品市场竞争一现金薪酬激励哼盈余信息透明度
路径2:产品市场竞争专股权激励专盈余信息透明度
(1)路径l:产品市场竞争哼薪酬激励-盈余信息透明度
表21 Panel A的结果表明,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对不同产权上市公司的现金薪酬的
影响是不同的:在国有上市公司适度产品市场竞争降低了现金薪酬,当产品市场竞争的
激烈程度超过一定水平之后,现金薪酬又开始增加;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全然相反,随
着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增加,相应的现金薪酬也增加,但竞争超过某点之后,现金薪
酬开始减少,可能开始寻找其他更具效果的替代激励方式。该回归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
了我国不同产权企业的激励现状:国有上市公司刚创始时,一般带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l产品市场竞争_现金薪酬激励寸盈余信息透明度路径检验结果
Panel A产品市场竞争一现金薪酬激励
国有非国有
解释变量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PMC ..002 ..099 .921 ..217 .1.770 .077
PMC2 .015 .4.253 .000 ..223 -6.844 .000
ROA .091 4.368 .000 .000 一.010 .992
O risic ..005 ..306 .760 .000 .007 .994
Grow ..018 ..991 .322 ..014 ..511 .610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7.799 4.32
调整R2 0.055 0.061
Panel B薪酬激励专盈余信息透明度
国有样本非国有样本
1.1 1.2 2.1 2.2
解释变量
显显显显
标准标准标准标准
t值著t值著t值著t值著
系数系数系数系数
性性性性
PMC .04l 1.844 .065 .029 .601 .548
PMC2 .041 1.875 .061 ..029 .1.672 .095
CEOpay ..055 .2.798 .005 ..044 .2.314 .021 .040 1.026 .305 ..026 ..926 .355
Size .036 1.890 .059 .038 2.004 .045 .04l 1.438 .151 .043 1.485 .138
TQ .069 3.557 .000 .072 3.801 .000 .132 4.364 .000 .127 4.374 .000
LEV ..021 .1.143 .253 ..019 .1.063 .288 ..025 ..922 .357 ..026 ..965 .335
Beta ..132 .7.383 .000 一.134 -7.458 .000 .ooO .013 .990 ..021 ..770 .442
行业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F值11.32 18.514 4.05 4.306
调整R2 O.03 0.028 0.02 O.012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质,面临的市场竞争并不激烈,经理层享有很大的控制权收益,但随着外部市场竞争的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水平超过一定程度后,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同时控制权收益开始具有不稳定性,
他们的现金薪酬就随竞争的增加而增加。而非国有上市公司,一般是从竞争性比较强的
行业开始创业的,为了吸引优秀的经理人,行业的竞争性越强,他们付出的薪酬就必须
越高,以补偿经理人努力的付出,但当竞争超过一定程度之后,现金薪酬的激励效果开
始不明显,于是所有者开始与经理人分享企业的所有权,实行股权激励。
Panel B国有样本回归结果(1.2)表明在考虑了它的内生性后,现金薪酬激励(回
归系数为.0.044,P值为0.021)显著提高了盈余信息透明度,在模型6.8中再加入PMC
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得到回归结果(1.1),PMC2的回归系数为0.041,P
值为0.061。说明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现金薪酬在产品市场竞争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
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在考虑到现金薪酬的内生性
之后,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再显著,即现金薪酬对产品市场竞争的中介作用不存
在。对样本间回归结果比较说明,当产品市场竞争超过一定水平之后,国有控股公司更
偏好通过增加现金薪酬,对经理进行激励,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
(2)路径2:产品市场竞争一股权激励_盈余信息透明度
表21中Panel A报告了外生变量产品市场竞争对内生变量股权激励的影响,结果显
示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对不同产权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影响是不同的:在非国有上市
公司当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一定水平之后,市场竞争水平的提高导致更高比例
的股权激励:在国有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对股权激励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第二步
回归时,舍弃了国有样本的回归结果。
Panel B非国有样本回归结果(1.2)表明在考虑了它的内生性后,股权激励
(CEOshare)的回归系数为.0.04,P值为0.006,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很显著。在
此结果的基础上,模型6.8中再加入PMC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得到回归结
果(1.1),PMC2的回归系数为0.052,P值为0.093。说明在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股
权激励在产品市场竞争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由Panel A
的数据知,在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中,产品市场竞争对股权激励几乎没有影响。该结果说
明当产品市场竞争超过一定水平之后,非国有控股公司将通过增加经理持股比例,对经
理进行激励,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2产品市场竞争j股权激励_盈余信息透明度路径检验结果
Panel A产品市场竞争寸股权激励
国有非国有
解释变量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PMC -0.045 .1.791 0.073 .O.016 .0.467 0.64
PMCa -0.013 .0.391 0.696 0.067 3.257 0.00l
ROA 0.068 3.203 O.00l 0.083 2.974 0.003
O risk 0 0.003 0.998 0.005 0.174 0.862
Grow 0.002 O.108 0.914 .o.014 .0.513 0.608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4.308 5.462
调整R2 0.027 0.08
Panel B股权激励一盈余信息透明度
非国有样本
解释变量1.1 1.2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t) -0.477 0.633 .O.121 0.904
PMC 0.064 1.391 O.164
PMC2 0.052 1.679 0.093
CEOshare .0.035 .3.389 0.001 .0.04 .2.777 0.006
Size 0.039 1.335 O.182 0.04 1.409 O.159
TQ 0.14 4.611 O O.129 4.462 O
LEV .0.028 .1.024 0.306 .0.027 .0.994 O.32
Beta .0.014 .O.515 0.606 .0.026 .O.951 0.342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3.14 4.564
调整I匕O.014 O.013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根据表21.22的回归结果,假设4得到验证,即当产品市场竞争超过一定水平之后,
国有控股公司将通过增加现金薪酬,对经理进行激励,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非国
有控股公司将通过增加经理持股比例,对经理进行激励,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
6.5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6.5.1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模型5.1.5.3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具体模型,对产品市场竞争、
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TRA=f(PMC,PMC2,Bossize,M_bos,Its.share,
17 4
State,size,TQ,beta,LEV,ΣINi,Σvj)
i=l i=l
TRA=f(PMCCSB,State,size,TQ,beta,LEV)
17 4
CSB=f(PMC,PMC 2,Grow,o_risk,R_div,ROA,ΣINi,Σ、)
i-l iIl
(6.10)
(6.11)
(6.12)
模型(6.10)用来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各明细指标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影响;模型(6.8)、(6.9)组成联立方程组用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监事会,进
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变量的选取及定义见第五章实证研究设计。
6.5.2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考察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总体状况及时序变化,表
22提供了本节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并分年度列示了均值。
从表23可以看出,监事会人数均值只有4.16人,与《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监事
会人数不少于3人相比知监事会规模偏小,而且在研究期间内没有发现监事会规模建设
上的成就。这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对监事会的建设不重视;反映监事会勤勉度的指标监
事会会议次数,在各年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股东监事比例均值很小,只有20.75%,而
且研究年间还有下降的趋势。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监事会特征综合指数CBS,最小值为
.1.739,最大值为2.6368,在样本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期间反映出来监事会监督状况
在改善。
表23监事会监督变量描述性统计
2005.2008年各年度均值
代码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TRA 0.0000 1.0922 0.0801 0.0836 0.0733 0.0729 0.0723 0.0894 0.0879
PMC 0.0006 1.6370 0.7603 0.1667 O.7517 0.7709 0.7551 0.7603 0.7623
Bossize 0 13 4.1621 1.4543 4.2666 4.2.497 4.2096 4.1298 4.0138
M bos 0 16 4.0602 1.7402 3.1844 3.1544 4.1089 4.5918 4.8845
Rs——share 0.0000 1.0000 0.2075 O.3904 0.2636 0.2259 O.1948 O.1879 0.1782
CBS 1.175l 2.6368 0.0000 0.5774 .o.0969 —0.1398 0.0098 0.0805 0.1008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为了控制数据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对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进行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检验,得到如表24所示的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该矩阵显示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
系数都比较小,均不超过O.5,所有变量一次放入模型6.10中进行回归,不会产生多重
共线性。另外,通过该表,我们发现监事会规模、股东监事比例与盈余信息透明度显著
正相关,与预期一致。但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信息透明度负相关,与预期相反,具体
情况还有待于回归结果的检验。
表24相关研究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TRA PMC PMC2 Bossize Rs share M bos Size TQ Beta LEV
删l
PMC ..021 l
PMC2 .049” ..530“ l
Bossize ..056“ .037+ .007 1
Rs share ..036’ .038’ ..021 一.007 l
M bos .040‘ ..004 .030 .023 ..033‘ l
Size .020 .071” ..026 .199” .065“ .102“ 1
TQ .094” ..299” .192” ..049” ..073” .099” 一.235” 1
Beta ..057” .022 ..027 ..022 .027 ..028 ..007 ..070“ 1
LEV .038’ .324” ..169” .037。.013 .002 .279” ..361” .006 l
State ..059” .084” ..043” .249” .006 ..051” .267” ..098” ..001 .043”
数据来源:根据CCER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加工处理得到
附注:”为0.01水平上显著,‘为0.05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6.5.3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检验监事会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假设5.1、5-2,实证研究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根据模型(6.10)进行回归,对假设5.1进行检验。表25的回归结果(1)
(2)分别报告了产品市场竞争与监事会各具体变量及监事会综合指数对盈余信息透明
度的影响。根据表25的回归结果(2)监事会总体上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检验情况:
CSB的回归系数为.2.453,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该结果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作
为上市公司的监督机构,总体上发挥了其监督作用,提高了盈余信息透明度,假设5.1
得到经验数据支持。再看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与前面小节一致,不再
累述。回归结果(2)显示,监事会规模变量Bossize、监事会中股东比例变量Rs share
是监事会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主要原因。但反映监事会勤勉程度的指标年度监事会会议
次数M bos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方向与预期相反,虽然显著性不强,但可能说明我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国上市公司往往是有“坏事’’时才召开监事会会议,没有发挥其“预设装置"的作用,
而成了灭火器。因此,在制度建设中可以通过增加监事会成员和提高股东监事的比例,
来提高监事会的治理效果。
表25产品市场竞争、监事会监督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共同影响回归结果
因变量: 回归结果(1) 回归结果(2)
TRA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t) .918 .359 .710 .478
PMC .024 1.139 .255 .024 1.147 .25l
PMC2 .065 3.546 .000 .064 3.523 .Ooo
CSB ..039 -2.453 .014
Rs—.share ..033 -2.139 .032
M bos .008 .478 .632
Bossize ..041 -2.509 .012
State -.038 -2.292 .022 ..042 .2.583 .010
Size .03l 1.712 .087 .030 1.649 .099
TQ .101 5.503 .000 .101 5.479 .000
Beta ..046 -2.974 .003 ..046 .2.980 .003
LEV .046 2.550 .011 .045 2.510 .012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9.489 9.984
调整R2 O.061 0.06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第二步,根据模型(6.“)、(6.12)组成的联立方程组,使用两步回归法2SLS对假
设5.2进行检验,得到表26所示的检验结果。Panel A的结果表明,随着产品市场竞争
的增加,监事会监督指数先下降后增加,即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显著降低了对监事会监
督的需求(回归系数为0.040,显著水平为0.05);Panel B回归结果(2)表明监事会
监督指数(回归系数为.0.039,显著水平为0.05)显著提高了盈余信息透明度,在模型
6.11中再加入PMC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影响,发现PMC2的回归系数也很显著,
说明监事会在产品市场竞争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假设
5-2得到验证。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6产品市场竞争_监事会监督专盈余信息透明度路径检验结果
Panel A产品市场竞争寸监事会监督
被解释变量:监事会监督指数CSB
解释变量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t) -4.561 .000
PMC .054 2.469 .014
PMC2 .040 2.161 .031
State .107 6.698 .000
ROA .033 1.878 .060
R div .013 .860 .390
O risk .037 2.387 .017
Grow .019 1.247 .212
行业控制
年度控制
F值9.8l
调整R2 0.057
Panel B监事会监督专盈余信息透明度
被解释变量:盈余信息透明度
解释变量(1) (2)
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标准系数t值显著性
(Constant) ..463 .643 。.300 .764
PMC .013 .681 .496
PMC2 .046 2.471 .014
CSB ..041 .2.552 .011 ..039 -2.460 .014
Size .036 2.120 .034 .037 2.207 .027
TQ .124 7.117 .000 .127 7.503 .000
Beta ..048 .3.084 .002 ..049 .3.116 .002
LEV ,078 4.382 .000 .074 4.339 .000
行业控制控制
年度控制控制
F值9.902 16.155
调整R2 0.019 0.018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6.6稳健性测试
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节计划从分析研究变量间的内生性、变更回归方法
两个方面进行稳健性分析。
6.6.1研究变量间相互内生性检验
在一般均衡中,行业内的竞争强度内生地决定于该行业内企业的行为及经济中其他
第六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这会导致回归模型中出现竞争变量与公司行为变量之间相互内生的
问题。
双向交互影响(或者同时受其他变量的影响)这种情况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在现实中
最为常见。其基本的原理可以阐述为,被解释变量Y和解释变量工之间存在一个交互影
响的过程。工的数值大小会引起Y取值的变换,但同时Y的变换又会反过来对X构成影
响。这样,在如下的回归方程中:
Y=鼠+屈■+⋯展%+g (6—13)
如果残差项s的冲击影响了Y的取值,而这样的影响会通过Y传导到x上,从而造
成了z和残差项s的相关。也就是引起了内生性问题。现在假设≮是内生的,也就是说,
矗与残差项占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是有偏的。
根据以上思想,对本文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双向交互内生性进行检验,对方程
(6.14)回归,得到残差项占,£和自变量产品市场竞争(PMC)、公司治理结构变量(CSH、
CBD、CEO、CSB)的相关系数如下表(6-18)。相关系数均为显著零,说明自变量与残
差项不相关,即自变量、因变量间不存在交互内生性问题。
TRA=f(PMC,PMCz,CSH,CBD,CEO,CSB) ‘ (6.14)
表27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与残差的系数
CSH CBD CEO CSB PMC PMC2
S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数据来源: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6.6.2变更回归方法
前文对假设进行检验时,是在SPSS软件中利用基本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了多
元线性回归,并同时对异方差和自相关进行了检验。在此处使用STATAl0.0采用另一种
既可以控制异方差和自相关,又可以控制固定效应、适用于“大N小T”型面板数据的
截面相关稳健标准误估计方法重做了上述全部回归以考察本文的结果是否对不同的回
归方法稳健。估计结果基本与前述OLS估计结果相同,限于篇幅,不再一~列出。因
此,在改变了估计方法后,前文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影响,以及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结论依然成
l∞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立,说明本文的结论对于不同的估计方法是稳健的。
6.7本章小结
本章实证结论表明:
(1)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即产品市场竞争
与盈余信息透明度间存在倒U型关系;
(2)在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发现控股股东不是盈余不
透明的罪魁祸首,股权分布不均衡,大股东间更易合谋是造成盈余不透明的重要原因,
但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提高流通股比例能够有效制约盈余披露不透明的状况。股东大会
作为股东行使权利的重要机构设置,没有发挥其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预期作用;适度
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改善股权治理指数,并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3)在董事会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研究中,本文发现,虽然董事会规模、独立董
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情况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明显,董事会开会次数与盈
余信息透明度显著负相关,但董事会持股比例能够显著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董事会
治理整体上没有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指数的影响不大,并
不能通过改善董事会治理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我国董事会更多地表现为外生性特
征;
(4)在对经理层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发现不同的激励手段对盈
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依上市公司的产权而定。具体为,现金薪酬激励手段对国有上市
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效果较好,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好于现金
薪酬。随着企业外部产品市场竞争的增加,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通过提高经理层的现
金薪酬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通过增加经理人的持股比
例,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
(5)虽然监事会的会议次数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其规模和股东监
事比例的提高可以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整体上监事会发挥了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
作用。适度产品市场竞争降低了对监事会监督的需求,二者间表现出明显的互补作用;
本章的实证结果表明单独考虑公司治理结构或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影响,得到的结论具有片面性。找到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盈余信息透明度的
连接点,并将它们置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才可以更系统、更全面地分析提高上市公
司盈余透明的途径。
10l
第七章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章节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证实,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盈余信
息透明度的提高,而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直接和间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通过完
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培育适度的外部产品市场竞争,是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
明度的有效之道。根据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7.1.提高股权治理水平
前面章节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控股股东不是盈余不透明的罪魁祸首,股权分布不均
衡,大股东间更易合谋是造成盈余不透明的重要原因,但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提高流通
股比例能够有效制约盈余披露不透明的状况。股东大会作为股东行使权利的重要机构设
置,没有发挥其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预期作用。结论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只是解决资
本市场上诸多问题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还需要对股权分
置改革之后的公司进行正确的政策引导与有效监督。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完善股权
治理水平,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1)优化股权结构
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股权分布不均衡的股权结构以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产权性
质对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具有显著负作用,中小股东由于力量悬殊难以有效发挥
其股权制衡作用。因此继续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形成股东间相互制衡的状态,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是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产权激励基础。
(2)提高中小股东法律保护水平
在第三章的现实背景分析中,本文指出股东大会受大股东控制,中小股东参会意愿
不高,第六章的实证结果也证明股东大会没有发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作用。股
东大会作为所有者行使积极权利的地方,在我国成了大股东可以利用的法律工具,没有
原本设想的公司治理实际意义。
影响小股东不参加股东大会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股东大会不能真正反映中小股东
的意愿,去参加这样一个不能反映自己意愿的会议毫无意义;第二,时间和费用,参加
股东大会的收益大于成本,不划算。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从积极面来考虑,大股东参
与公司治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对公司经营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小股东乘机“搭便车’’,
获得大股东治理公司的收益。但是,如果小股东感到大股东的欺诈行为,便可以通过资
10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市场和法律两个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理论上,如果小股东的利益被大股东伤害而
又无法诉诸法律,小股东便会退出市场;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利益被伤
害而又不退出市场,这种怪现象更加重了资本市场的投机氛围,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
不利。所以,应该通过完善法律来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如果中小投资者因为盈余
信息的误导而致的决策失误,应该付诸法律提出赔偿。因此,应该通过完善《公司法》
加大对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
7.2完善董事会的制度建设
董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环节。一方面,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忠实代
表,是保护股东合法权益、体现股东意志的制度依托,是实现出资人职责到位的最终体
现。另一方面,董事会负责公司的重大决策,对公司进行战略性监控,并负责选聘、评
价、考核、激励经理人员,是公司内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是
公司应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制度基础。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
司治理的有效性,决定着现代公司制度建设的成败。具体到会计事务,在中国上市公司
现行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不仅拥有企业内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而且实质拥有企业外
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谢德仁,2006)[t59】。根据本文前面的现实背景分析,我国董
事会制度建设上已经比较规范,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了独立董事、
审计委员会等制度,并赋予其积极的会计事务的权利。但根据第六章的实证检验结果,
但董事会的治理效果并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根据前面的实证结果,主要从独立
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两个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7.2.1加强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
从《指导意见》赋予独立董事的特别职权以及要求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的事项中
可以看出,独立董事对大股东、管理层权利的一种制衡是其重要职能之一。本文的实证
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越高。虽然在统计上均不显
著,但是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通过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完善董事
会治理,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一条途径。统计上不显著的原因,主要还在于独立董事
制度建设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独立董事
制度的建设:
(1)正确定位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
103
第七章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我国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大股东的影响力,同时对经营者过度膨胀的权
利进行制约。因此,我国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应该明确不同于一般的董事,他们的主要
职能应该是对权利的监督制衡。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学者以及
从事独立董事的专家们也都认可了独立董事对此的不可替代的监督和制约优势。法律层
面上,应该明确规定独立董事不同于一般董事的职责,这对于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有着
直接的导向作用。
(2)建立独立董事说“不’’的机制
王风华、张晓明(2010)D76]从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行
为的制约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在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违规事件敢于说“不’’
时,才能起到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我国独立董事的声音很微弱,然而,通
过媒体等其他途径暴露出来的上市公司的各种违规案件层出不穷。作为各行业专家学者
的独立董事近距离接触企业中难道真的不能发现问题吗?问题在于如何是他们勇于说
出发现的问题,即使当时不能制约违规行为,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表现来惩
罚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增大违规成本。因此,若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好监督作用,必
须降使独立董事大胆说“不’’。本文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有足够的独立性,
使得人敢于说“不弦:二是足够的激励,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得人愿意说“不";
第三,根据Duchin R et a1.(2009)t1771独立董事的有效性取决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因此,
应该从制度上规定上市公司向独立董事提供全部的信息资料,使其有能力有依据说
“不"。
(3)建立市场化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
张晓明等(2010)07s]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对象,调研发现上市公司选聘独立董事
的渠道基本上是通过熟人关系或相关单位推荐,如券商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独
立董事通过这些不公开的渠道进入公司工作,其实也是追不得已的方式。其深层次的原
因是,我国没有建立完全市场化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是否科学直
接关系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到其工作质量。《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选聘的
规定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
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这一规定实际上只是对公司
独立董事的提名权、选举权作了限定,并没有涉及到选聘机制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尽快
建立市场化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根据公司特点和要求,向公司推
荐若干个独立董事的候选人员,由公司进行考察、确定独立董事的人选。同时,被推荐
10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独立董事人选,也要对公司进行考察,决定是否愿意在该公司任职。
7.2.2建立审计委员会的问责机制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①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
机构;②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③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④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⑤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由此可见审计委员会拥有董
事会全部的会计事务权力,同时审计委员会要求必须要有一名会计方面的专家,因此,
审计委员会理应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第一道防火墙,应该成为董事会治理会计事
务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制度规定了审计委员会的权利,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制约。
制度总要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
秩序,带有惩罚的规则创立起一定程度的秩序,将人类的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
因此,应该对审计委员会设定问责机制。
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能够促使审计委员会制度朝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
保护审计委员会委员避免不明纠纷。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应该首先明确界定审计委员
会的权利与责任,《治理准则》已赋予审计委员会全部的会计事务权利,因此规范会计
信息披露行为应该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董事的责任义务,同时规
定也适用于审计委员会成员,即并非问责机制缺失,而是不完善,针对性不强。下面,
本文试图通过借鉴注册会计师责任认定方法,完善独立董事的问责机制。一套完整的问
责机制包括问责的主体、客体、责任体系和后果等。建立独立董事的问责机制,下面分
别从问责机制的要素分析审计委员会的问责机制:
(1)问责主体和客体
即谁来问责的问题,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审计委员会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那么问责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是投资者,投资者通
过股东大会行使该权利。如果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失的原因是信息披露问题,那么股东可
以通过诉讼对审计委员会进行问责。问责客体,即被问责的对象,当然应该是上市公司
审计委员会。
(2)责任体系及责任界定机制
审计委员会负有恪尽职守、保持认真与谨慎的义务。如果审计委员会由于过失对上
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监督失职,给股东造成经济损失,审计委员会成员就负有法律责
任。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就可以向法院提起要求赔偿的诉讼。当然决策不当的原因,
第七章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有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也有所上市公司其他部门人员的,还有的可能是相关者的误解。所
以界定清楚各自的责任是最重要的。①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上市公司管理层如果想
隐瞒部分信息,故意不对审计委员会提供相关资料,以至于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无法全面
到位。②审计委员会的责任:如果不是由于信息披露方面的原因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审
计委员会成员将不负法律责任。但是,也有些是审计委员会成员因过失、欺诈等行为造
成信息披露不规范,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过失,指在一定条件下,审计委员会监督上市
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时缺少应具有的谨慎和专业知识。当过失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时,独立
董事应负责任。根据过失程度分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普通过失指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
的合理谨慎。对于审计委员会来说就是没有完全恪守职责,比如没有向上市公司索取充
分的资料。重大过失,是指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对业务不加考虑,满不在乎。
对审计委员会来说。则是指根本没有对相关资料和背景进行分析,就进行决策。欺诈,
指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对于审计委员会来说,就是与上市
公司管理层或大股东合谋,通过信息披露行为获取不当利益。对于审计委员会责任的判
定,可通过图8加以理解:
图8审计委员会责任认定
(3)违犯责任的后果
审计委员会成员因过失或欺诈给上市公司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该负民事责任或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刑事责任,同时通过证监会等机构对其进行公开谴责。同时,如果上市公司存在
故意隐而不报的信息时,应该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促使其主动向审计委员会提供决策
所需的资料信息。
7.3.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
针对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二元制’’,前文在研究经理人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
时,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均考虑了上市公司的产权特征。对经理层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
响的研究中,本文发现不同的激励手段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依上市公司的产权而
定。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严重,为了降低内部人控制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
响,本文从以下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7.3.1打破经理人市场的双轨制
产品市场上,体制内、体制外企业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控股公司属于体制内
企业,而近几年新产生的“无上级主管的"非国有控股公司,则属于体制外企业。体制
内外企业的存在发展,使“内部经理市场”和“外部经理市场’’并存,构成“二元性经
理市场"(芮明杰、赵春明,1997;黄泰岩、郑江淮,1998)【1瓯1651。体制内企业具有行
政级别,而体制外企业是没有行政级别的,体制内经理人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控制权,可
以获取各种隐形激励,而且破产威胁的置信度很低。只有打破这种“二元的经理人市场”,
经理人面对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破产威胁的置信度提高时,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才
能有效降低。
打破“二元的经理人市场’’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深化以产
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一其中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方面,如机构改
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等。政府应该进行配套的制度改革,促进经理人才的合理
流动:①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企业经理行政级别的状况,对企业经理实行聘用制;
②现有的户籍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阻碍了经理市场形成。也影响了企业
聘用人才选择的广泛性,因此需要政府对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人才的
流动;③工资待遇的市场化改革。很多企业的经理人员的工资仍然是论级别的,这显然
不能真实反映经营能力价格。因此,经理人才的工资也应该做到市场化,依靠价值规律
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制
度的改革步伐,为经理人才进入市场解决后顾之忧。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及住房管理制
第七章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度仍然限制着经理人才(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广泛流动,
7.3.2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诚信系统
经理市场的信誉机制可以通过一种“事后处理机制"有效地控制代理成本。交易者
为了在重复博弈中获取长期收益,通常需要塑造自己的声誉。如当前的信誉状况会影响
经理人员的未来的任职机会,经理人员就会主动地限制危害股东利益的自利行为。经理
人市场的发育不完善,使得经理人的行为信息难以实现公开化。恶意频繁地对上市公司
经营信息进行粉饰也不会成为经理人行为的不良记录,在就业市场上新的雇主往往无从
向前任雇主了解经理人的有关信息。雇主难以通过信息传播进行惩罚,经理人的不诚信
行为不会影响其今后的工作机会。职业经理人的信用查询系统应该成为政府建立的信息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系统是一种规范化的信用资源,是职业经理市场信用环境的
制度基础,也是职业经理市场信用制度的技术基础。
7.4加强监事会制度的建设
《公司法》规定,监事的主要职权是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
行监督,可以检查公司财务;根据谢德仁(2006)n剐把企业会计和财务报告过程分为
内部会计事务(含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行使、内部会计部门管理和内部会计控制等)
和外部会计事务(即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及其相关事务),把企业
会计事务的控制权区分为积极权力(决策权或监控权)和消极权力(即知情权、改进
建议权和向相关主体报告权)。监事会在法律上拥有包括企业会计事务在内的各类事
务的消极权力,但不享有企业外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
7.5.培育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
前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适度产品市场竞争能够直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并能通
过改善公司治理的效果,间接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我国市场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逐渐得到世界更多国家的认可。王风华、
张晓明(2010)079]通过比较2009《财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行业分布
及发展历程,认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普遍不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企业所处的
市场制度基础薄弱。根据上述研究发现,提出以下建议:
(1)打破行政垄断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立法和证券监管部门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公司法、证券法、公司治理准
则和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与修订以及投资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需统筹兼顾,协调进行,确
保竞争、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相互协调配套,实现社会财富和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竞争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应坚持以促进充分竞争为原则。本文关于产
品市场竞争有助于降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经验证据证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
坚持渐进式地引入产品市场竞争与激励的策略是正确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应
根据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打击地方、部门或行业保护主义,加大对石
化、电信、民航铁路、邮政等自然垄断企业的分拆重组力度,以减少产品市场竞争中存
在的竞争不足问题。
(2)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落后是企业卷入恶性竞争的条件之一(张维迎,1999)[125】,因此,改变企业
恶性竞争的现状,需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入手。世界诸多百年长寿领袖企业的秘决
可能有许多,但是最根本的有一条,就是长寿企业始终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核
心竞争力的不断运用和更新提高。中国制造繁荣背后所呈现的大而不强的原因是企业缺
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我国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在学习借
鉴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并培育企业的核
心竞争能力。学习并不是企业绩效提升的直接影响因素,学习也不能直接带来企业的核
心能力,学习导向必须通过创新才能提高核心能力,并进而提升绩效(谢洪明等,2007)
080]。我国企业只有通过加强学习,在研发、生产、营销、网络关系和战略能力等方面
有所创新,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核心能力,跳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增强自身为顾客服务
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获得和维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利润和竞争优势,才能避免恶
性竞争
7.6本章小结
本章根据第六章的实证检验结果,并结合第三章的现实背景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
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1)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对股东、董事、经理、监事的职权配置,直接影响着上市
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是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最重要的制度保证。根据前文的分析,
本文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①优化股权结构、提高中小投
资者保护水平;②完善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建立审计委员会的问责机制;③打破经理
1I)9
第七章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对策建议
人市场的双轨制、健全职业经理人的诚信系统;④加强监事会的制度建设。
(2)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增强盈余信息的横向可比性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还可以
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间接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作为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的外部治
理机制之一,应该通过打破行政垄断、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手段,培育适度的
产品市场竞争环境。
llO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
透明度高的盈余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判断投资价值,是投资者保护和证券市场资源合
理配置的必要前提,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不高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企业两权
分离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冲突是导致盈余信息披露不透明
的深层次原因。公司制结构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委托代理导致的利益冲突问题。基于此,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竞争理论和我国
企业的制度背景,运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
竞争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基本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之一,直接
影响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同时产品市场竞争还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间接促
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目前,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信息披露行为影响的文献
较多,但是结合产品市场竞争因素进行研究的还相对不足。本文利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
公司2004.2008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监事
会监督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及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对它们的影响,间接影
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本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 (1)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透明度,
即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信息透明度间存在倒U型关系; (2)在股权治理对盈余信息透
明度影响的研究中,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治理作为所有者“自保"手段
的综合结果,起到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作用。其中,流通股比例
是提高股权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股权的分布不均衡,大股东间更易合谋是造成
盈余信息不透明的重要原因。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改善股权治理指数,并进而提高
盈余信息透明度;(3)在董事会对盈余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董事会导致盈余
信息更不透明。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国外行之有效的制度设置在我国并没有起到预
期作用。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不大,并不能通过改善董事会治理来提高盈
余信息透明度,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更多地表现为外生性特征;(4)在对经理层对盈余
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中,整体而言,经理层激励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作用不明显。但
不同的激励手段对不同产权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同。具体为,现金薪酬激
励手段对国有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效果较好,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
结论
励的效果好于现金薪酬。随着企业外部产品市场竞争的增加,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通
过提高经理层的现金薪酬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通过增
加经理人的持股比例,进而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5)整体上监事会发挥了提高盈余信
息透明度的作用,监事人数和股东监事比例是监事会能够改善盈余信息透明度的主要原
因。同时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提高监事会监督水平,进而提高盈余信息透明度;
尽管本文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产品市场竞争内外部因素结合的角度,比较全面地
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是仍有下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对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
响进行了研究,并探析了产品市场竞争影响公司治理,进而影响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路径。
但限于研究的篇幅和时间,仅对产品市场竞争影响对四个公司治理结构指数的影响路径
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未对每个明细指标的影响路径进行探析。这是本研究存在
的最大的不足之处,对产品市场竞争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具体路径进行挖掘研究
是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二,对比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路
径。如前所述,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2006
年以后方能逐渐显现出来,本文的研究没有考虑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股份全流通后,
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将引起包括董事会、经理层激励等在内的公司治
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将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产生影响。因此,将股权分置改革前
后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会更有意义。
第三,除产品市场竞争以外,来自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的竞争同样可能对企业
的信息披露行为产生影响。虽然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但体制外职
业经理人市场的规模和人员层次均有很大水平的提高,也使体制内企业管理者的体制不
再是铁板一块;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预期将有更多的市场化的并购案发生,这将
为控制权市场竞争对企业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本文对盈余信息透明度的衡量是从计量观的角度出发的,公司治理结构、产
品市场竞争对信息观下盈余反映系数的影响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11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02):69—79.
王华,张程睿.公司信息透明度:经验研究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06(12):
54.61.
Bhattacharya U,Daouk H,Welker M.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
Accounting Review.2003:64 1-678.
Lundholln&Myers L A.Bringing the future forward:The effect of disclosure on the
returns-earnings relation[J]。J01.1l"llal ofAccounting Research.2002:809·839.
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郜进兴,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J].会计研究.2009(01):29—37.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01):30—36.
徐晋,张祥建.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叨.经济科学.2005(01):
56-65.
叶建芳,周兰,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
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03):25—30.
杨世忠.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分析【J].会计研究.2007(04):36--42.
Holmstrom B.Moral hazard in teams[J].The Bell Journal ofEconomics.1982:
324.340.
Schmidt KM.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The 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1997:191-213.
Verreechia R E.Essays on disclosure[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
32(1—3):97-180.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Sc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 989,3(4):
9l·102.
陈胜蓝,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6(10):30—37.
Ball R,Brown P.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1 59-1 78.
,,


,,,,

∞U


卅习
q刀
n口
p
H
陋№p隅
p
n
H
n
n
n
n
阻n
参考文献
【1 8】BeaverWH.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 968,6:67-92.
【1 9】Beaver WH.Directions in accounting research:NEAR and FAR阴.Accounting
Horizons.1996.10:l 13—124.
【20】Feltham G,Ohlson J.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mancial activiti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2:689.732.
【2l】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1 998(07):42-50.
【22】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
据【J】.经济研究.1999(06):21.28.
[23】陈小悦,孙爱军.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
性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4】张国清,赵景文.资产负债项目可靠性、盈余持续性及其市场反应[J】.会计研究.
2008(03):5 1-57.
[25】陆正飞,张会丽.会计准则变革与子公司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来自中国资
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05):20—28.
[26】王志台,赵宇龙.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 999(09):56—63.
【27】宋云玲,李志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和盈余构成的错误定价—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
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01):53—66..
【28】王志台.上海股市盈余持续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0(05):43-48.
[29】Healy P M,PalepuKG.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ml
markets:A review of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1,31(1—3):405-440.
【30J Schrand C,Verrecchia R.Disclosure choice and cost of capital:evidence from
underpricing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4.
【3 1】Bushman R M,Smith AJ.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2(1—3):237-333.
【32】Bushman R M,Piotroski J D.Financial reporting incentives for conservative
11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ccounting:The influence ofleg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1-2):107—148.
【33】La Porta 1L Lopez—De—Silanes F,Shleifer A,et a1.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 998,1 06(6).
【34】Leuz C,Nanda D,Wysocki P D.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l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3):505-527.
【35】Shleifer A,VishnyR W.A survey of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finance.1 997:
737.783.
【36】冯根福.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一兼论进一步完善中
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叨.经济研究.2004(12):16-25.
【37】Jensen M C,Meclding WH,Field S,et a1.Theory of the fllTll: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JFE).1 976,
3(4).
【38】Grossman S H,Hart O.One-Share—One-Vot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
10umal ofFinancial Economics.1 988,20:1 75-202.
【39】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Shleifer 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The Journal ofFinance.1 999,54(2):47 1-5 1 7.
【40】Atanasov V,Boone A,Haushalter D.Is there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nalysis ofpublicly-traded subsidiaries[J].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8.
【4l】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2]Shleifer A,Vishny R W.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阴.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 986,94(3).
【43】Gomes A.Going public without governance:Managerial reputation effec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6 1 5-646.
[44】Gabrielsen G,Gramlich J D,Plenborg T,et a1.Managerial ownership,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nings,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in a non-US setting[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2002,29:967-988.
【45】Fan J,Wong T J.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3):401-425.
11S
参考文献
【46】Pagano M,R Ell A.The Choice Of Stock Ownership SnllctIlI.c:Agency Costs,
Monitoring,And The Decision To Go Public[/].Th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cs.
1998,113(1):187—225.
【47】Bermedsen M,Wolfenzon D.The balance ofpower in closely held corporations[J].
10um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I-2):1 13·139.
【48】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
2006(02):68-76.
【49】Guti6xrez L H,Pombo C.Corpor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contesta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s:The case ofColombia[J].Journal of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9,61(2):
l 12.139.
【50】Gutidrrez L H,Pombo C,Taborda R.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Colombian
corporations[j].Quarterly Review ofEconomics and Finance.2008,48(1):22-47.
[5 1】Eng L L,Mal【Y T.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22(4):325-345.
【52】Chung It,Firth M,Kim J B.Institutional monitoring and opportunistic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Corporate Finance.2002,8(1):29-48.
【53】Xiao J Z,Yang H,Chow C W.The determina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voluntary
Internet-based disclosures by listed Chinese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4,23(3):191—225.
【54】Chen X,Harford J,“K.Monitoring:Which institutions matt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6(2):279-305.
【55】Siregar S v,Utama S.Typ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s加cture,firm size,and corporate—governance practices: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2008,43(1):l一27.
【56】Jiang W,Anandarajan A.Shareholder fight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arnings
quality: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9,
24(8):767-79 1.
【57】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07(04).
【58】张祥建,郭岚.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与盈余操纵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研究.2005(03):l 19—126.
116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9】张祥建,郭岚.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来自配股公司的证据明.南方经
济.2006(01):72.86.
【60】张祥建,郭岚.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寻租行为【J】.当代经济科学.
2007(04):63-71.
[61】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01):
129.136.
【62】周中胜,陈俊.大股东资金占用与盈余管理[J】.财贸研究.2006(03):128.135.
【63】蔡吉甫.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隧道效应研究叨.当代财经.2008(1 1):
77.83.
[64】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
2003(02):64-74.
【65】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Shleifer A,et a1.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2):3-27.
【66】Shleifer A,Wolfenzon D.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66(1):3-27.
【67】Himmelberg C P,Hubbard R G,Love I.Investor protection,ownership,and the cost of
capital[J].World.2004.
[68】Boubakri N,Cosset J C,Guedhami O.Postprivatization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investor prote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
76(2):369—399。
【69】G-rosfeld I.Large shareholders and firm value:Are high—teeh firms different?[J].
Economic Systems.2009,33(3):259-277.
【70】唐宗明,蒋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04):
44.50.
[71】施东晖.转轨经济中的所有权与竞争: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03(08):46-54.
[72】FamaE F.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the Firm[J].The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 980,88(2):288.
【73】蔡志岳,吴世农.董事会特征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7(06):62—68.
117
参考文献
【74]Uztm H,Szewczyk S H,Varma R 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raudD].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4,60(3):33-43.
【75】张俊生,曾亚敏.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公司治理角度的分析叨.经济科学.
2004(06):87-95.
【76】Beasley M 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Accounting Renew.1996:443-465.
【77】Peasnell KV,Pope P F,Young S.Outside directors,board effectiveness,and earnings
management[R].Working Paper,Lancaster University,1 998.
【78】Chen C,Jaggi B.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哦tors,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 9(4—5):285—3 1 0.
【79】Ho S,Wong KS.A study ofcorporate disclosure practice and effectivenes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2001,12(1):
75.102.
【80】Klein A.Audit committee,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3):375-400.
【8 1】Abbott L J,Parker S,Peters GF.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atements[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04,23(1):69—87.
【82]Farber DB.Restofing Trust after Fraud: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Matter?[J].
Accounting Review.2005,80:539-561.
【83】Dimitropoulos P E,Asteriou D.The effect of board composition on the
informativeness and quality of annual earning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reece[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09,In Press,Corrected Proof.
【84]LoAWY,Wong R M KFirth M.Can corporate governance deter management from
manipulating earnings?Evidence from related-party sales transactions in China[j].
Journal ofCorporate Finance.2010,16(2):225-235.
【85】张逸杰,王艳,蔡来兴.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明.管理
评论.2006(03):14.19.
[86】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会计研究.2004(08).
1lR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7】Peasnell KV,Pope P F,Young S.Board Monitoring and Earnings Management:Do
Outside Directors Influence Abnormal Accmal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2005,32(7-8):1 3 1 l一1 346.
【88】Murphy KJ,Performance C.Managerial Remuner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Accounting Economics.1985,7:11-42.
【89】Heal)"P.The effect of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1-3):85-107.
[90】Gul F A,(:hen C,Tsui J.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accruals,managers’incentives,and
audit fe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3,20(3):44l_4“.
【9 1】Jensen M C,MurphyKJ.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The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0,98(2):225-264.
【92】Yermack D.Good timing: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company news
announcements[J].The journal ofFinance.1997,52(2):449-476.
【93】Aboody D,Kasznik R.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the timing ofcorpomte voluntary
disclosures[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73):100.
【94】Burns N,Kedia S.The impact of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ng[J].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35-67.
[95】Comer M M,Marcus A J,Tehranian H.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ay-for-performance:The impact of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2):357-373.
【96】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7(07).
[97】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149·155.
【98】游家兴,李斌.信息透明度与公司治理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变更的经
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7(04):73—80.
[99】张功富.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路径研究【D】.暨南大学,2008.
[100】吴小丁.现代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流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2):67.72.
【1 01]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1999.
119
参考文献
【1 02】Machlup F.The耐es of the f.m:marginalist,behavioral,manageri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1.33.
[1 03】Leibenstein H.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I【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392-415.
【1 04】Fee C E,Hadlock C J.Management Turnover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 Newspaper Industry幸明.The Journal ofBusiness.
2000,73(2):205-243.
【1 05】Mayer C.Corporate Governance,Competition,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1997,24(1):152-176.
【1 06】Nickell S,Nicolitsas D,Dryden N.What makes fnms perform wel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 997,4 1(3-5):783—796.
【1 07】Koke J,Renneboog L.Do Corporate Control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Lead t0
Stronger Productivity Growth?Evidence from Market‘。Oriented and Blockholdcr。·
Based Governance Regimes[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5,48.
【1 08】Januszewski S I,KOke J,Winter J K.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corporate govem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Germany[J].Research in Economics.
2002,56(3):299-332.
【1 09】Asaflei G,Kumbhakar S C,Mantescu D.Ownership,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vity chang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8,36(3):498—509.
【1 10】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阴.
经济研究.2003(01):21—29.
【1 1 1】牛建波,李维安.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的交互关系研究——薏于中国制造业
上市公司1998""200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大商学评论.2007(01):83.103.
【l 12】江州,李富强.竞争、产权和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实证检验【J】.中国软科学.
2007(12):122-129.
【l 1 3】Defond M L,Park C W.The e虢ct of competition On CEO turnover[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27(1):35·56.
【1 1 4】Beasley M S,Carcello J V,Hermanson D K et a1.Fraudulent fmancial reporting:
Consideration of industry trai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Accounting
Horizons.2000,l 4(4):44 l-454.
120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1 5】Bozec RDia M.Board structure and firm technical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Canadian state-owned enterpris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
177(3):1734-1750.
[1 1 6]Randoy T,Jenssen JI.Board independence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in Swedish
firms[J].Corporate Governance.2004,12(3):281-289.
【1 17】Andergassen R.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incentives and fraudulent behavior[J].
Economics Letters.2010,107(2):201—204.
[1 1 8】Cunat V,Guadalupe M.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and
financial sector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9,33(3):495—504.
[1 19】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0】张玲,陈收,廖峰.不同竞争态势下的公司股权结构与价值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
论与实践.2003(02):32.36.
【121】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79-85.
【122】冯根福,刘志勇,王新霞.股权分置改革、产权属性、竞争环境与公司绩效—来
自2005~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8(05):1-8.
[123】Shleifer A,Vishny R W.Politicians and firms[q.Th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1994:995.1025.
[124】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叨.经济研究.
2005(02):92·101.
[125】张维迎,马捷.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J】.经济研究.1 999(06):1 1-20.
【126】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功能分析[J].会计研究.2000(3):13.17.
【127】唐清泉,罗党论.设立独立董事的效果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问
卷调查【J】.中国工业经济.2006(01):120-127.
[128]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J】.经济研
究.2000(1):4l_47.
[129】平新乔,李自然.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叨.经济研究.
2003(02):55-63.
【130】蒋义宏.配股资格线的变迁与ROE分布的变化一中国上市公司“上有政策,下有对
策”图解【J].经济管理.2003(02):61—67.
121
参考文献
【131】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线下项目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
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8(01):61—78.
[132】杨旭东,莫小鹏.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6(08):44-5 1.
【13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川.会计研究.1999(09):25.35.
【134】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
200502):1 02—112.
【135】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
较[J】.会计研究.2007(2):44-52.
【136】杨华荣,陈军,陈金贤.产品市场竞争度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研究[J】.
预测.2008(01):41.45.
【137】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叨.会计研究.2009(08):
4048.
【13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9】平萍.站在改革的下一个十字路口:产权、充分信息与市场环境——对国有企业制
度安排的研究述评【J】.开放时代.2004(06).
【1 40】Bertrand M,Mehta P,Mullainathan S.Ferreting Out Tunneling:An Application to
Indian Business Groups奉【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2002,1 17(1):121—148.
【141】刘星,刘伟.监督,抑或共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J】.
会计研究.2007(06):68.75.
【142】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
据[J】.经济研究.2005(04):77-86.
【143】Li M,Simerly R L.Environmental dynamism,capit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te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2,l O(2):
156.172.
【144】OBrllev A,Kiln E H.To steal or not to steal:Firm attributes,legal environment,and
valuation[J].The Journal ofFinante.2005,60(3):1461-1493.
【145】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中国社会科
学.2003(03).
【146】李常青,赖建清.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叨.金融研究.2004(05):64-77.
12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7】胡晓阳,李少斌,冯科.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变化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5(06):121-126.
【148】刘玉敏.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6(01):84-90.
【149]宋增基,卢溢洪,张宗益.董事会规模、内生性与公司绩效研究【J】.管理学报.
2009(02):213—221.
[150】Carcello J V,Neal T L.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and auditor reporting[J].
Accounting Review.2000,75(4):453-467.
[1 51】Klein A.Audit committee,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3):375-400.
【152】Agrawal A,Chadha 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宰阴.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5,48.
[153】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叨.会计研究.2003(02):
28.37.
[154】吴清华,王平心.公司盈余质量:董事会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来自我国独立董事
制度强制性变迁的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01):30-40.
[155】王跃堂,朱林,陈世敏.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与财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
2008(01):55—63.
【156】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9(07):64-70.
[157】李延喜,包世泽等.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叨.南开管理评论.
2007(06):55-61.
【158】于东智.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9】谢德仁.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J】.会计研究.2006(07):39—44.
【1 60】谢德仁.审计委员会:本原性质与作用机理[J】.会计研究.2005(09):69.74.
【1 6 1】Xie B,DavidsonWN,Dadalt P 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Journal ofCorporate Finance.2003,9(3):
295.3 16.
[1 62】Hambrick DC,Finkelstein S.Managerial discretion:A bridge between polar views of
organizational outcome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7,9:369-406.
123
参考文献
【16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
1996(06):71-80.
【164】芮明杰,赵春明.外部经理市场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
1997(02):61—66.
[165】黄泰岩,郑江淮.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1998(02):56-60.
[166】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
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09).
【167J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
的作用阴.审计研究.2003(01):8-13.
【168】李维安,王世权.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5(0 1):4-9.
【169]高雷,宋顺林.董事会、监事会与代理成本——基于上市公司2002"-2005年面板
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0):18—24.
【170】张逸杰,王艳,蔡来兴.监事会财务监督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02):132-136.
【171】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3,5(2):94-1 54.
【172】周铁,罗燕雯,荆娴.应计利润计量偏差及对识别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计量
信息相关性分析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验验证[J】.会计研究.2006(06):63-70.
【173】Jones J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 99 1:1 93—228.
【174】潘福祥.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04):107-1 12.
【1 75】Baron R M,Kenny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 986,5 l(6):l 1 73—1 1 82.
【176】王风华,张晓明,李万明.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制约研究【J】.软科学.
201 0(6).
【1 77】Duchin R,Matsusaka J G,Ozbas O.When are outside directors effecti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In Press,Corrected Proof. ‘
【178】张晓明,李辽宁,王风华.我国独立董事管理制度和管理现状调研[J】.未来与发展.
124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2).
【179】王风华,张晓明.我国领袖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J】.企业研究.2010(3).
[180】谢洪明,罗惠玲,李新春.学习、创新与核心能力:机制和路径叨.经济研究.
2007(02):59-7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王风华,张晓明.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s1).
2009(09).
【2】王风华,张晓明.上市公司会计透明度衡量框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3).
【3】王凤华,李万明.独立董事治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问责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5).
[4】王风华,张晓明,李万明.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制约研究[J】.软科学.
2010(6).
【5】王风华,张晓明.我国领袖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J】.企业研究.2010(3).
【6】张晓明,李辽宁,王风华.我国独立董事管理制度和管理现状调研【J】.未来与发展.
2010(2).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静夜孤灯,世界已安睡,窗外下着淅渐沥沥的春雨。忆起读博的千余个日日夜夜,
思绪如春雨飘飞⋯
曾经为自己所取得的些许成果开心过,也曾经因论文构思难以展开沮丧退缩过,甚
至因对将来的茫然,不知所措而焦虑过;曾有过一日洋洋数千言之喜,也有过数十日百
思不得其解不能书一字的痛苦;曾梦中为一个豁然开窍的思考欣喜过,也曾梦中被理不
清的思路梦魇过⋯就这样痛并快乐着到了今天!犹如登山探险,既有山穷水尽的绝望,
又充满绝处逢生的感恩,自始至终快乐与悲伤交织,惊喜与失望缠绕。再回首,虽留有
遗憾,却回味尤甘!一路走来,恩师指路,朋友相伴,家人支持,心中无限感恩!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张晓明教授。能够师从张老师,是我人生的莫大幸运!
在报考博士生之前,久闻张老师并对张老师温而文雅的气质印象深刻。记得第一次冒然
给张老师打电话,怯怯地问:“我可以报考您的博士研究生吗?’’,得到了张老师热情的
答复与鼓励,这给了复习备考的我增添了莫大的动力!三年来,张老师深厚的理论素养、
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而不张扬的为人处世风格深深地感染和启迪着我,值得我引以为
终生效仿的榜样。本文从选题、提纲的拟定、初稿的撰写、接连的修改,都倾注了张老
师的大量心血,特别是在论文初稿修改时,张老师在打印出来的初稿上,从头到尾密密
地写满评语,不仅从论述逻辑、理论框架,甚至连语言表达都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令我对张老师充满钦佩与感恩!三年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张老师为我付出了太多心
血,无奈自己生性愚钝,给张老师平添许多担忧和麻烦,辜负了她太多期望,为此深感
惭愧!临毕业之际,惟愿今后的日子张老师永远幸福安康!
还要特别感谢冯均科教授三年来对我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论文写作中,冯老师
给予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使得本文得以进步完成。冯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
精神、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把握都令我深深折服,终生效仿;硕士
期间的思师袁放建教授是领我走入学术殿堂、让我初尝研究之快乐的恩师。多年以来,
袁老师的教导始终铭记于心,读博期间袁老师的关怀与鼓励,也让我在这三年中倍感温
馨,在此深深感谢袁老师!感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给我授业解惑的所有老师们,特
别是白永秀教授、赵守国教授、王正斌教授、安立仁教授、冯涛教授、陈关聚副教授等
老师,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在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上所给予的启迪使我受益匪浅。祝
您们永远地幸福安康!
致谢
还要特别感谢西北大学财务处赵明扬处长,他不仅仅是我工作中的领导,更是我心
目中尊敬的师长!自博士考试报名起,赵处长就给予了我巨大支持。这三年攻读博士学
位的过程中,赵处长在工作中对我照顾有加,为我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在这篇博士论
文完成之际,深深的感谢赵处长,祝愿您万事如意l
感谢07级博士班的全体同学,带给我许多快乐的美好时光;特别感谢我的同窗好
友王凯、任海云、潘颖、何景涛、同燕等,在与你们讨论切磋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受到
启发!你们是我一生的财富,我甚为珍惜!
这么多年支持我前行的最大信念是家人对我的爱和殷殷期盼,感谢我的父母给予的
无私的爱!感谢我的爱人李万明先生,他的爱和支持解除了我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化解
了我学习和工作中的烦恼。衷心祝福我的家人永远健康、幸福,微笑永挂脸上!
本科毕业十年了,面对外面纷纷攘攘的世界,很庆幸自己始终能保持一颗淡定平和
的心,安安静静地看书,勤勤恳恳地学习,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每当进步不显
著而沮丧时,常常以“天道酬勤”来勉励自己,每当面对浩瀚的资料无从下手时,常常
以“冷板凳”精神来鼓励自己!由于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学业上,也失去了很多本可以
得到的东西,但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
看着电脑中完成的论文,我没有预想的轻松,这不仅仅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终点,更
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风华
于2010年4月14日凌晨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
王风华,女,1977年08月生,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中共党员
主要学习经历
1996.09.2000.07长沙交通学院财经系会计学专业经济学学士
2003.09.2006.07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管理学硕士
2007.09.2010.0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
主要工作经历
2000.08.2003.09西安铁路工程集团物资有限公司助理会计师
2006.07.至今西北大学财务处会计师